第一篇:法理学第二编《法的本体》练习题
法理学第二编《法的本体》练习题
第五章
法的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C)。
A.统治阶级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2.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D)。
A.行政规章
B.行政法
C.法律
D.行政法规
3.中国古代把“律”字解释为“均布”,着重体现的含义是(C)。
A.规范
B.刑罚
C.公平
D.正义
4.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狭义的法律是指(C)。
A.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B.不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5.被认为是法律的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C)。
A.国家行政机关的裁决
B.审判机关的判决
C.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D.公安机关的逮捕证
6.法的调整的对象(A)。
A.行为关系
B.思想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
D.各种社会资源
7.法之所以具有特殊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在于法是(B)。
A.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C.上层建筑之一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8.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是(B)。
A.民间社会逐渐形成 B.国家制定和认可
C.国家领导人颁布
D.天才人物的创造
9.下列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C)。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的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
C、法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的,具有历史性
D、法是由严格程序规定的,具有程序性
10.法在其生效期间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这些都表明了法具有(D)。
A.强制性
B.统一性
C.权威性
D.规范性 11.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B)意志。
A.社会
B.共同
C.集体
D.个别
12.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D)。
A.规范性
B.物质制约性
C.意志性
D.国家强制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表述是非马克思主义的(ABC)。
A.“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B.“法者,刑法也,所以禁强御暴也”
C.“法是使人们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
D.“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2.以下哪些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ABD)
A.“法是公共意志”
B.“法是民族意志”
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是主权者的意志”
3.法的规范性表现在(ABC)。
A.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B.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
C.法是反复适用的
D.法表现为权利和义务
4.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马克思的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BCD)。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B.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
C.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D.法仅仅调整和约束人的外在行为 5.法的特征表现为(ABCD)。
A.规范性
B.统一性
C.普遍适用性
D.强制性
6.法同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表现在(ABCD)。
A.制定的方式不同
B.表现的形式不同
C.对人们的要求不同
D.发展的前途不同
7.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BD)。
A.修改
B.制定
C.颁布
D.认可
8.法与法律的关系(ACD)。
A.含义不完全相同
B.含义完全相同
C.法是法律的内容
D.法律是法的形式
9.法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关系是(ABCD)。
A.法反映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
B.法不是统治阶级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反映
C.有些具体的法律规范不一定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D.统治阶级的利益是通过一定的个人和机关的活动上升为法
10.法与国家意志的关系是(ACD)。
A.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B.国家意志就是法
C.法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的
D.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三、判断题
1.法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2.任何法都既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3.法愈能反映客观规律,其科学性就愈强。(√)
4.法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只要经济基础没有根本变化,法也不会发生变化。(×)
5.法所体现的意志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他因素
不能对这种意志的内容发生重大影响。(×)6.法具有阶级性,因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的“法律”中的统治阶级意志才是法。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政治关系。(×)
7.各个社会中法的阶级本质是不同的,但它们所执行的公共事务的内容是相同的。(×)
8.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凡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就是法律规范。(×)
9.在阶级社会,一国范围内的法与道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0.法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表现,但法不是以意志为基础而是以社会为基础的。(√)
11.法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只能是对社会现实的承认和对现状的维护。(×)
12.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中,狭义上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13.法律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可以反复适用,因而具有概括性。(√)
14.法律的适用范围是以国家主权为界域的。(√)15.法的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16.法律创制的惟一方式是制定。(×)
四、简答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的特点。试述在法的本质研究中如何区分法的“实然”与“应然”。简述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
五、案例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它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到资产阶级观念时,他们更为明确地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请结合法的本质的理论分析之。
答:这段话不但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法的本质,而且对认识一切法的本质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它不仅揭示了法的形式特征(法律),也集中揭示了法的阶级意志性和它的物质制约性。以下分三点来分析这一原理: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法的阶级、社会本质来看,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又包含两层意思:(1)法属于社会意识,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形式,决定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2)法不是“个人意志”的反映,也不是社会所有成员意志的反映,而是阶级意志并且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即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形态,即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形态,即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也就是说并非一切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法,而只有被奉为法律,即体现在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人人必须遵守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
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即指出了法的物质根源(物质渊源)、物质制约性。即法的阶级意志性归根结底又决定于法的物质制约性。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指相当广泛,一般是指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生产方式,其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被一定生产力水平所制约的生产关系、经济条件。马克思说过:“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归根到底,任何统治阶级都不能不顾一定经济条件的要求而任意立法。
总之,任何法就其社会阶级本质来看,都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要求的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法;都是体现在这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从而也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意志的法。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社会本质和阶级本质的最一般的原理。
(二)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试分析之。
答:马克思的这段话深刻阐明了法律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的,并首先调整人的行为。对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就法律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还是行为,法学史上存在争议。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不是通过对人们思想的调整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只有人的行为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和存在,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以行为为条件的,并形成“行为关系”。行为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它是一种表现于外部的通过人们行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对于法律来说,一般不以主体作为区分标准,而是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它达成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进而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这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之一。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是社会控制的手段,这种控制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有效调整进而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这段话说明,法律是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因而它首先对行为起作用。对于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
第六章
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A)。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根据法的适用范围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C)。
A.根本法和特别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3.根据法的所规定的内容不同为标准,法可划分为(D)。
A.根本法和特别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4.根据法的创制方式、表现形式为标准,法可划分为(B)。
A.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
A.公法和私法
B.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C.制定法和判例法
D.普通法和衡平法
5.在普通法国家中,除制定法外,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还有(B)。
A.权威性的法学著作
B.判例
C.正义和公平概念
D.道德
6.大陆法系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文献是(B)。
A.《德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B.《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C.《法国民法典》和《人权宣言 》
D.《法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7.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在法学上称为(A)。
A.法的溯及力
B.法的空间效力
C.法的时间效力
D.法的对象效力
8.关于法的溯及力的正确表述是下列哪项?(C)
A.新法制定颁布后对旧法是否有效
B.新法生效后,原有法律是否有效
C.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
D.法律颁布后,对它制定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力的问题
9.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律颁布后(C)是否适用,适用,则为有溯及力;否则,则没有溯及力。
A.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
B.对其生效以后的行为
C.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D.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10.对于旧法的废止,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A)。
A.明示废止
B.默示废止
C.立即废止
D.共同废止
11.当前各国在法律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一般原则是(C)。
A.从新兼从轻
B.从新
C.从旧兼从轻
D.从旧 12.中国的法律只适用于中国领土上的公民,这体现了法律对人效力(B)的原则。
A.属人主义
B.属地主义
C.保护主义
D.综合主义
13.公私法逐步混合的现象最早出现在(D)。
A.17—18世纪
B.18—19世纪
C.20世纪中
D.20世纪初
14.下列法律关系中,属于公私混合法律关系的是(B)。
A.婚姻法律关系
B.票据法律关系
C.公司法律关系
D.合同法律关系
15.在当代中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D)。
A.公法法律关系
B.私法法律关系
C.绝对法律关系
D.公私法混合法律关系 16.根据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从高到低排列的是(C)。
C.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D.宪法、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 17.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B)。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总理
D.省、自治区、直辖市 18.地方性法规如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时,(B)有权撤销地方性法规。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全国政协 19.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源自(D)。
A.古中国
B.古希腊
C.古印度
D.古罗马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4条规走:“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该条款所体现的是哪一原则?(D)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21.A国公民汤姆劫持B国航空器,试图进入C国,但在强行驾机飞越D国和中国领空交界处时,油料耗尽,飞机只得迫降在中国领域内。适用中国刑法对汤姆追究刑事责任,依据的是(B)。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该条款体现了以下(A)原则?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这反映法的(C)效力。
A.对象
B.对事
C.空间
D.时间
24.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储蓄机构取得的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利息,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某居民2003年4月1日在我国境内某储蓄机构取得1998年4月1日存入的5年期储蓄存款利息5 000元,如果该居民被征收了1 000元的个人所得税。这样处理,违背了法的效力规则中的(C)。
A.法律优位原则
B.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C.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D.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是当代中国法的形式?(AB)
A.宪法
B.行政法规
C.经济法
D.司法判例 2.下列哪些选项是法典编篡的特点?(BC)
A.不改变法的内容
B.可以改变法的内容
C.是国家立法活动
D.不是国有立法活动 3.以下哪些是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ABCD)。
A.国家机关制定的决策和决定 B.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
C.国际法
D.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解释
4.宪法在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核心地位,其根本大法的地位表现为(BCD)。
A.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出席会议的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B.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C.宪法的修改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
D.宪法的修改应由五分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5.根据《立法法》,(ABCD)属于基本法律,应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订。
A.特别行政区法
B.行政诉讼法
C.人民法院组织法
D.居民委员会法 6.以下关于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基本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无权进行修改
B.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的效力低于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C.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
D.商标法属于基本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制定 7.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ABD)。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
C.市人大
D.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8.以下关于公法和私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率先提出公法和私法的划分的是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
B.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主要存在于民法法系
C.普通法法系过去没有公、私法划分的传统,即使到现在也不认同这种划分
D.公法一般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程序法。
9.法理学所称法的效力,通常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法的效力,即在适用(ACD)方面的效力范围。
A.对象
B.对事
C.空间
D.时间 10.各国法的对象效力所实行的原则有(ABCD)。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保护原则
D.综合原则 11.中国公民甲在日本盗窃了美国公民乙价值2 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于此案(AB):
A.日本国可以属地原则为依据适用日本刑法审判
B.中国可以属人原则为依据适用中国刑法追究甲的刑
事责任
C.依据中国刑法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
D.依据中国刑法不应适用中国刑法追求乙的刑事责任
三、简述
1、简述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界分。
2、简述法的内容和形式。
3、简述法的形式的价值。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李某因倒卖外汇于1995年9月被法院以投机倒把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修改后的刑法实施以后,李某提出申诉,理由是现行刑法没有此罪名,要求改判无罪。案例二:李某系某国有外贸公司经理,1998年因涉嫌犯罪被捕,李某具有以下涉案事实:1995年6月,在一外贸业务中,李某轻信外商,擅自变更结算方式,使公司损失数百万元货物,导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的损失。问题:结合以上两个案例,分析法的溯及力。答:案例一,李某因倒卖外汇的行为实施于1995年,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79年刑法)规定了投机倒把罪,而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97年刑法)中取消了该罪名。李某据此要求改判,因此,本案涉及到法的溯及力问题。
案例二,李某在外贸业务中被骗的行为实施于1995年,1979年刑法并未规定为犯罪。根据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97年刑法)则对李某作为该国有外贸公司经理,在签订、履行合同中因过失而受骗,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的损失的行为,属于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行为。但是,1979年刑法尚未确定此种行为为犯罪行为,因此本案还是涉及法的溯及力问题。针对刑法的溯及力问题,理论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刑法应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理由是刑事法律应随社会政治情况加以修改,新的刑法更适应变化之后的情况,因而适用刑事法律通常应以新的刑法为准。另一种主张刑法不应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理由是行为人以行为实施当时的刑事法律为准,适用新的刑法是不教而诛,有悖情理。
法的溯及力,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情和行为可否加以适用的效力。法是规范和指引人们的现时行为的准则,未公布前,人们不可能明了将来的法允许哪些行为、禁止哪些行为,也谈不上按尚未制定的法去行为。因此,一般说来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行为,不应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对法生效前发生的事件,亦如此。这就是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也并不是绝对的。立法者鉴于维护某种利益的目的,往往也针对具体情况在法中做出有溯及力或有一定溯及力的规定。各国规定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从旧原则,即新法没有溯及力。二是从新原则,即新法溯及力。三是从轻原则,即比较新法与旧法,哪个处理轻些就按哪个法处理。四是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溯及既往,但旧法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新法。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取从旧原则,法没有溯及力。在法律规定有溯及力的国家,通常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我国刑法的溯及力问题从总体上看,主要是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从旧,即确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应判处何种刑法,原则应根据行为当时的法律确定,1997年刑法没有溯及力。但是,如果行为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1997年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比过去轻的,则1997年刑法有溯及力,C.实体性原则和程序原则 D.公法原则和私法原则 8.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该条款的内容属于哪种规则?(A)
应适用1997年刑法。
因此,根据1997年刑法的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无论是案例一中还是案例二中,对李某的行为应当适用当时的刑法。因此,案例一中法院不能改判,案例二中法院不能对其行为按照1997年刑法来定罪。
第七章
法的要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内容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划分为(A)。A.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规则 B.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与指导性规则 D.规范性规则和标准性规则
2.将法律规则分为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主要规则是设定义务的规则,次要规则是授予权利的规则,这是新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法学家(C)的观点 A.庞德
B.边沁
C.哈特
D.奥斯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是一个(A)规则。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权义复合规则
D.禁止性规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17条规定:“全国少数民族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这是一个(D)规则。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标准性规则
D.规范性规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2条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这样的规则属于(A)。A.强行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指导性规则
D.禁止性规则
6.联合国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规则课以联合国成员国以保护人权的义务,这样的规则属于(C)。A.强行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指导性规则
D.禁止性规则
7.根据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可将法律原则分为(A)。A.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 B.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原则
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命令性规则
D.禁止性规则
9.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
A.既有强行性规则又有指导性规则 B.有强行性规则而无指导性规则 C.无强行性规则而有指导性规则 D.既无强行性规则又无指导性规则
二、多项选择题 1.综合各家关于法律要素的学术,法律要素包括(ABC)。A.法律规则
B.法律原则 C.法律概念
D.法律解释
2.下列关于法律要素的表述,正确的是(ACD)。A.法律规则的改变要比法律原则容易
B.法律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意识
C.法律规则是构成法律的主要要素
D.法律原则可以指引人们正确地适用规则
3.判断一个社会的法律要素质量高低的标准有(ABC)。A.法律要素涵义的明确性与确定性程度 B.法律要素间联系的紧密性及协调性程度 C.法律要素的专门化、技术化程度 D.法律要素的分类的科学程度
4.新自然法学派的德沃金认为法是由(BCD)组成的。A.概念
B.原则
C.规则
D.政策 5.以下关于法律要素的观点正确的是(ABCD)。
A.法律要素质量的优劣通常是衡量法律合理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B.法律进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法律要素的质和量提高的过程
C.法律要素质量越高,法律的可预测性程度就越高 D.法律要素的确定性程度越高,所包含的正义和理性就越多
7.法的要素具有(ABC)的特征。
A.个别性和局部性
B.多样性和差别性 C.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D.稳定性和灵活性 8.依法律概念涉及的内容来分,法律概念有(ABC)。A.涉人概念
B.涉事概念 C.涉物概念
D.涉时概念
9.在美国的黑格斯诉帕尔默案中,16周岁的男孩毒死了他的祖父,为的是更快地继承祖父的财产,而那时没有法律规则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人不能继承遗产,我们可以如何处理(BCD)。
A.按照严格法定原则,没有法律规则规定的这种情况,黄去世后,张根据遗嘱向蒋索要财产和骨灰盒,遭到蒋必须按照一般法律规则让继承人继承遗产 B.一般的法律原则在这里与社会伦理不符
C.可以适用“一个人不能从他的不当行为中得利”的法律原则
D.剥夺继承人的继承权
10.就适用行政诉讼法法律原则来说,以下(ABD)原则属于基本法律原则。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C.原告、被告恒定原则 D.辩论原则
11.下列何种表述不属于法律规则?(ABD)A.公民的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B.民事活动应当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 C.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全部履行自己的义务
D.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12.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使用人应当对其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该规范属于(BCD)。A.授权性规则
B.义务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
D.确定性规则
三、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这里的司法工作人员概念和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司法工作人员概念是不一致的。(√)
2.法的要素是制定法不可或缺的基本质料,习惯法、判例法中没有要素。(×)
3.将法归结为单一的“命令”要素的理论,始于法国人博丹,经英国法学家霍布斯,到分析法学派创始人奥斯丁手中,成为主宰西方法学一个多世纪的强势理论。(√)4.在法的要素模式——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则模式中,道德原则确定法律原则。(√)
5.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关于法的要素通行的是“法律规范”说,将法律归结为法律规范单一模式。(√)6.按概念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将法律概念分为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性概念,这样的划分概念就是说有的概念绝对确定,有的概念绝对不确定。(×)
四、案例分析
四川泸州的黄永彬与妻子蒋伦芳结婚30多年,有一养子。1994年起黄开始与张学英来往,1996年起二人公开同居,依靠黄的工资(退休金)及奖金生活,并曾经共同经营。但黄永彬与蒋伦芳并未离婚。2001年2月起,黄病重住院,蒋伦芳一直在医院照顾,法院认为其尽到了抚养义务。4月18日黄永彬立下遗嘱:“我决定,将依法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泸州市江阳区一套住房售价的一半(即4万元),以及手机一部留给我的朋友张学英一人所有。我去世后骨灰盒由张学英负责安葬。”4月20日,该遗嘱在纳溪区公证处得到公证。
拒绝。张遂向纳溪区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判令被告蒋伦芳按照遗嘱履行,同时对遗产申请诉前保全。从5月17日起,法院经过4次开庭之后(其间曾一度中止,2001年7月13日,纳溪区司法局对该公证遗嘱的“遗赠抚恤金”部分予以撤销,依然维持了住房补贴和公积金中属于黄永彬部分的公证。此后审理恢复),于10月11日判决驳回原告张学英的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依据《民法通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则,认为黄某的遗嘱虽然是其真实意义的表示,形式上也合法,但遗嘱内容存在违法之处,且黄某与原告的非法同居关系违反了《婚姻法》的有关规定,黄某的遗赠遗嘱是一种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行为,因此是无效的。本案的判决一方面获得了当地民众和一些学者的支持;另一方面,很多法律界人士却认为这是道德与法和情与法的一次冲突,甚至认为这是在舆论的压力下所作出的一起错案;认为在有具体的实体法规则——《继承法》可依的情况下再依据法律原则,这样的判决是错误的。问题:你如何看待本案的判决?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答:先来看一下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法律规则是构成法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整个法的体系是由法律规则组构起来的;法律原则则对法律规则具有指导意义和基础、本原的原理和准则。具体来说,法律规则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逻辑上周全的,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是规范、范式、标准、尺度的意思。它是一种一般的行为规则,为行动者提供了一种行为模式,通过一定的行为模式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并对某种事实状态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作出明确的界定,它直接实现着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法的体系中作为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原的、综合的、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它在形式上并不具备法律规范的结构要素,往往只是提出了立法对于某一类行为的倾向性的要求,没有提供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虽然法律原则没有法律规则所具有的对社会关系的直接调节作用,但是它在法律系统中具极为重要的功能,在法的创制和适用过程中具重要的作用。再来看一下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之间的区别。在法的创制过程中,法律原则概括并体现着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是整个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和核心,而法律规则是法律原则所确定的基本价值理念在不同方面和领域的具体化。此外,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保障,使不同种类和登记的规范组织起来,成为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成为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在法的适用过程中,它的功能首先在于可以作为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导向,避免法律解释和推理的任意和无序,还有就是在出现法律空白或者漏洞的时候或者在现行法律和社会生活脱节的时候可以直接作为适用法依据。
可见,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律规则直接实现着对社会的控制。但是它必须在法律原则的指导下。法律原则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贯穿于始终的,是法律规则制定和适用的依据。它是法律规则的上位概念,法律规则是不能和它相冲突的。
本案的关键就在于法律的适用的问题。毫无疑问,本案是一起遗嘱遗赠纠纷,应该适用《继承法》。从政已经证明了遗嘱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形式合法;从而现行《继承法》的条文中,确实看不到禁止“第三者”即“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行为的人接受遗赠的内容和规则。《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送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之外的人”,从而确认了遗赠的合法性;第19条“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明确规定了遗嘱遗赠限制的范围。也就是说,只有在剥夺了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遗产份额的情况下,遗赠才可以受到限制(撤销、宣布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由此,很多法学家们解释说,立法者的原意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也就是立遗嘱人的意思自治,在符合其他形式要件的情况下,遗嘱的内容即使是违反道德乃至违法,只要不涉及上述必须排除的情况,就应认为其为合法有效。这种严格依据法律规范的解释对法官来说也是一种分校最小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法官都会以“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理作出这种选择,这样,即使判决原告胜诉,都不可以说这是一起错案。然而在民众乃至全国民众众目睽睽的关注之下,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样判决引起人们直接的问题就是:如果按照现行的《继承法》的规定,支持了张学英的诉讼主张,那么也就是肯定了“包二奶”的行为以及他们对合法会因家庭的侵害,并承认了他们可以从这种违法行为中获益。这种结果不仅违背了《婚姻法》的原则和规定,而且和公序良俗这一民法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民法通则》是《继承法》的基本渊源和上位法。继承属于一种民事行为,尽管有其特殊性,但是必须受到民法基本原则的统辖,这是确定无疑的。民法基本原则应该贯穿在一切民事法律规范和制度中,继承法的具体规定可以与其他民事制度以及其他民事法律规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和精神却不能与《民法通则》发生根本性的冲突和矛盾。这是由法律渊源所决定的。《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要件之三:不得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第58条规定的无效民事行为包括: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获第三人利益的;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并建立了对无效或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救济措施。这些原则和内容在其他民事法规中无一例外地加以体现,例如《合同法》等。另外根据《宪法》第49条的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这里的婚姻无疑指的是合法的
婚姻。《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渊源。在这里,如果根据对《继承法》的机械适用,破坏合法婚姻家庭的当事人不仅不会得到法律的谴责和制裁,反而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并由此获益,这显然是违反立法者意图和法律的目的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现行《继承法》中的许多条文已经不足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与《婚姻法》乃至《民法通则》和《宪法》的原则都存在着不尽一致的地方,在法律体系中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例如,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后,《继承法》的许多规定都已经落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过于狭小,在当事人没有遗嘱的情况下,私人的财产可能被收归国有而不能由他的其他亲属继承。由此可见,《继承法》的一些条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规则和规则之间出现了漏洞。
不仅仅是现在的我们,在历史上西方也曾面对法律的这种困惑。以帕尔默遗产继承案为例。帕尔默在杀害其父亲之后并篡改遗嘱,其特获得遗产的继承。当时对这个案件的认定在法官们中间也是存在着两种意见的。一种认为已经具备了遗产继承的形式方面的要件,帕尔默作为遗产的继承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还有一些法官则认为这样做有助于社会上危害行为的发生,有悖于社会基本原则。最后依据“任何人不能从自己的错误行为中获益”的社会准则做出了判决,依法逮捕了帕尔默。通过这个案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行的法律规范(虽然他们是在普通法系之下,可以看作是从判例中引申出来的法律规范)和当时的社会法律原则之间的冲突。
因此可见,单纯地适用法律规范是不行的。当由于现行的法律规范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时候,当法律规范的规定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应该适用的是法律原则。因为原则的抽象性、高度适应性和概括性使得它在适用的过程中具有长时间的韧性。在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出现冲突的时候应该适用的是对法律体系全局具有指导作用的法律原则。
第八章
法律体系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的关系是(B)。
A.法制体系与法律体系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概念
B.法制体系包含着法律体系
C.法律体系说明的是呈静态状的法律本身的体系构成,法制体系说明的是呈动态状的法制运转机制系统
D.法制体系组合在法律体系之中
2.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概念,人们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解释和适用这一概念,但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未能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D)
A.研究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我国现行国内法为依据 B.在我国,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的出现是在清末沈家本修订法律后
C.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但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统一的
D.我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没有部门法的划分,不存在法律体系 3.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可称为(C)。
A.法规体系
B.立法体系 C.法律部门
D.法律体系 4.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
A.法学体系为健全和发展法律体系指出方向、目标和任务,法律体系为法学体系提供条件和对象
B.从版权法和专利法的主导因素看,将它们列入行政法部门比列入民法部门更合适 C.作为部门法的行政法,是指国务院以及地方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D.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经济法,是指调整经济生活领域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多项选择题
1.最早的制定法有(ACD)。
A.习惯法的整理和记载
B.法典
C.个别立法文件
D.最主要的判决的记载 2.以下关于法律体系概念叙述正确的有(BCD)。A.法律体系不仅包括一国正在施行的法律,也包括一国将要制定的法律
B.法律体系包括现行的国内法和被本国承认的国际法 C.法律体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呈现为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3.划分部门法的标准有(AB)。
A.法律的调整方法
B.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C.社会关系法律所调整的机制 D.法律的制定时间
4.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BC)。
A.法律体系是关于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 B.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法律体系,就不会有立法体系;没有一定系统的立法,也就不会有什么法律体系 C.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统一协调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而每个部门法又是由相对独立各具特征的法所构成的
D.划分部门法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历史上和现行的法
5.下列诸项中说法的正确是(ABC)。
A.法律体系中的各部门法是由同类法律规范构成的 B.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调整方法都是划分部门法的客观标准
C.一个部门法包括了很多法律规范和具体的法律制度,一个具体的法律制度往往也可以涉及多个部门法
D.环境保护法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因此它所调整的对象是自然现象而不是社会关系
7.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包括(ACD)。
A.整体性原则
B.规范性原则
C.均衡原则
D.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 8.以下关于宪法的论述正确的是(ABCD)。A.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宪法是我国最重要的主导的法律部门
C.宪法是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D.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三、简述
1、简述法律体系的特点。
2、简述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的区别。
四、案例分析 材料一:“在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相矛盾而自相抵触的自己的一种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2页)
材料二:根据人民网2004年9月15日的报道: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作重要讲话。他说,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胡锦涛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认真落实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各项规定,制定了关于国家机构、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方面的一批重要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联系制度等一些具体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胡锦涛说,由于随后在国家工作的指导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左”倾严重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度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这一阶段开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现行宪法和4个宪法修正案。他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目前,中国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普遍实行了差额选举制度。同时,中国还完善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行使国家立法权,共同监督宪法实施。
1978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
定了7 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胡锦涛说,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问题:结合以上材料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地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全面规范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答:恩格斯的这一段话说明了在一国建立理想化的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特别是内在协调这一要求。它是指在一个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各相关法律部门也要协调一致,即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和授权立法的机关在适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丰富经验,借鉴和移植对我国有用的外国法和国际法,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这一目标包含了丰富内容,既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又具体划分了法律体系中所要包含的法律部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的。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的全部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规范、保障和推进“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体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前提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充分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规范和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各种社会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全面规范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而言,必须充分体现以及规范和保障以社会主义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规范、保障和引导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促进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必须有利于维护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们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全面规范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有利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要有利于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相协调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发展进程中的相对完备与稳定的法律体系,必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而不断调整和发展,这样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全面地调整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必须具备如下特点:第一,门类齐全,以宪法为核心,具有民商类、行政类、刑事类、社会类以及程序类种类齐全的法律法规;第二,结构严谨,即各个方面的法律之间、法律位阶和效力等级之间,界限分明、配套衔接;第三,内部和谐,即法律文件的各种规范之间,协调相济,各项法律必须以宪法为根据,法律之间、法规和规章之间,和谐一致,上下左右不矛盾、不冲突;第四,体例科学,即法的名称、术语、行文、结构、公布及生效等,都有一定的规范标准,不同效力与规范等级的法律、法规、规章,在名称等方面有所区别。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应当是在我国宪法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体系完整统一,各个部门法齐全协调、和谐有序,整个体系和各个部门法的结构逻辑严谨,在体例安排上科学合理而又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当注意:第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这是坚持我国:法律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保证。第二,以中国国情和宪法为依据,这是我国法律体系科学性和合法性的保证。第三,总结历史,面对现实,放眼未来。第四,要综合考虑道德、党纪、政纪、社区公约和村规民约以及传统风俗习惯。第五,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和社会、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以及中国同外国的关系。
第九章
权利与义务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在中国古代,“权利”和“义务”的词语已经出现,四、论述
结合马克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并且已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定权利义务的观念
B.中国古代有关权利和义务及其社会价值的观念、思想、理论相当匮乏
C.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所说的,社会之需要法律,在于“定分止争”,其实质并非要明确权利和义务及各自的界限
D.法律权利和义务概念在中国的出现是19世纪西学东渐之后的事情,经历了漫长的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2.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致使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万元。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针对此案,下列意见中正确的是(C)。
A.在该事例中,法律关系主体仅为甲京剧团与乙剧院
B.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关系为保护性法律关系
C.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不是绝对的D.在这一事例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针对的主体是不特定的 3.以下哪一个不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C)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4.(A)是典型的一般权利。
A.物权
B.债权
C.知识产权
D.继承权
二、多项选择题
1.从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式可以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ABCD)。
A.应有权利和义务
B.习惯权利和义务
C.法定权利和义务
D.现实权利和义务
2.以下哪些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ABCD)。
A.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B.依法纳税
C.依法服兵役
D.遵守宪法和法律 3.以下哪些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AB)。
A.劳动权
B.受教育权
C.休息权
D.检举权 4.(ABC)属于第二性权利。
A.恢复原状
B.停止侵害
C.起诉权
D.缔约权
5.根据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为(ABCD)。
A.个体权利和义务
B.集体权利和义务
C.国家权利和义务
D.人类权利和义务
三、简述
简述现实权利和法定权利的关系。
来论述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第十章
法律行为
一、选择题
1.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除了要看有没有法律规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还应当参考以下标准(ABC):
A.行为的主体
B.行为的程序
C.行为的时效
D.行为的客体 2.法律行为的特征是(ABCD)。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B.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C.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3.以下哪些是事实行为(ACD)。
A.先占
B.赠与
C.遗失物的拾得
D.埋藏物的发现
4.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ABD)。
A.个人行为
B.集体行为
C.团体行为
D.国家行为 5.以下属于多方行为的是(BCD)。
A.遗嘱
B.赠与
C.代理行为
D.缴纳个人所得税 6.以下属于从行为的是(BC)。
A.遗嘱
B.添附
C.担保
D.赠与
二、多项选择题
1.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除了要看有没有法律规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还应当参考以下标准(ABC):
A.行为的主体
B.行为的程序
C.行为的时效
D.行为的客体 2.法律行为的特征是(ABCD)。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B.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C.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3.以下哪些是事实行为(ACD)。
A.先占
B.赠与
C.遗失物的拾得
D.埋藏物的发现
4.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ABD)。
A.个人行为
B.集体行为
C.团体行为
D.国家行为 5.以下属于从行为的是(BC)。
A.遗嘱
B.添附
C.担保
D.赠与
三、判断题
1.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但仅包括表示行为,不包括事实行为。(×)
2.一般意思上的“法律行为”是各法律部门中的行为现象的高度抽象。(√)
3.在刑法中,认识错误可构成免责的前提。(×)4.马克思在评论普鲁士莱茵省林木盗窃法时说到:“我只是由于表现自己,只是由于踏入现实的领域,我才进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这句话表明了,人的意志或意思只有外化为行动并对身外之世界(对象)产生影响,它才能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是具有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9.(B)是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联系的中介。
A.法律主体
B.法律事实
C.法律关系的客体
D.法律关系的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ABD)。
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5.当法律要求行为人做出消极行为时他/她可以做出积极行为。(×)
四、论述题
论述法律行为的结构
第十一章
法律关系
1.根据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将法律关系分为(C)。
A.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B.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C.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
D.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2.根据法律关系发生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A)。
A.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B.隶属的法律关系和平权的法律关系
C.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D.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按照法律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把法律关系分为(D)。
A.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B.隶属的法律关系和平权的法律关系
C.双边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D.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4.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B)。
A.法律事实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
D.法律关系的内容 5.(C)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
A.财产权
B.人身权
C.权利能力
D.行为能力
6.凡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和现象称为(C)。
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7.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称为(D)。
A.法律关系的内容
B.法律事实
C.权利能力
D.行为能力
8.下列有关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述,那一项是错误的?(B)
A.权利能力是公民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
C.法律规范
D.法律事实
2.在中国,根据各种法律关系的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ABC)。
A.公民(自然人)
B.组织
C.国家
D.动物
3.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的标准是(ABCD)。
A.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
B.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公民是否达到一定年龄
D.公民神志是否正常
4.公民的行为能力根据其内容不同分为(ABC)。
A.权利行为能力
B.义务行为能力
C.责任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
5.世界各国一般把本国公民的行为能力划分为(ABC)。
A.完全行为能力人
B.限制行为能力人
C.无行为能力人
D.不完全行为能力 6.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以下几类(ABCD)。
A.物
B.人格
C.精神产品
D.行为
7.某甲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套价值34万元人民币的商品房,银行每月从某甲的工资存折上扣划1 300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某甲和银行之间的这种法律关系属于(CD)。
A.基本法律关系
B.隶属性法律关系
C.相对法律关系
D.普通法律关系
8.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形成法律关系(BCD)。
A.刘某因赌博欠吴某1万元
B.某区警方查出存在火灾隐患的企业,有关人员或被拘留或被处以重罚
C.何某为急事赶回家,将已过有效期的身份证涂改,机场安检站不予放行登机
D.任某在医院进行肾移植手术 9.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些说法正确揭示了这一关系?(ACD)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三、论述题
试论法律关系的种类及其分类的意义。
四、案例分析
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的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只是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万元。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试分析此案例中的法律关系。
该案例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什么? 京剧团和剧院之间是何种法律关系?
答:1.本案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京剧团、剧院、演员、观众。
2.演出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为京剧团和剧院,他们签订合同确定的法律关系为第一性法律关系,但由于京剧团的违约而形成第二性性法律关系。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一、单项选择题 1.(A)是归责的基础和前提,是认定法律责任的基本依据。
A.因果关系
B.责任主体
C.法律责任
D.主观过错
2.违法行为的发生不是有行为者自由的意志,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而只能根据行为人行为的环境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确定法律责任的有无或轻重。此观点属于下列哪一种理论?(D)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环境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3.以哲学和伦理学上的非决定论亦即自由意志论为理论基础的关于法律责任本质问题的理论是(C)。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道义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4.认为行为的规范评价是法律责任的本质的是(A)。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道义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5.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不能减轻与免除法律责任的是(D)。
A.家住偏僻山区的蒋某把入室抢劫的康某捆绑起来,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蒋某押送到40里外的派出所
B.蒋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人查出
C.医生李某征得患者王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性肿瘤的小腿
D.高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人刺成重伤
6.法定免责条件是指(A)。
A.权利主张超过时效
B.有效补偿
C.自愿协议
D.不可抗力
7.王某打架斗殴,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其处罚50元,这种处罚属于(B)。
A.刑事制裁
B.行政制裁
C.违宪制裁
D.民事制裁
二、多项选择题 1.西方法学在法律责任的本质问题上的三种主要理论是(ACD)。
A.规范责任理论
B.历史责任理论
C.道义责任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2.下列属于法律责任的构成的是(ABCD)。
A.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B.责任主体
C.损害后果
D.主观过错
3.按照法律责任的类型对法律责任所作的分类包括(ABCD)。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4.按照责任的实现形式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AB)。
A.惩罚性责任
B.补偿性责任
C.有限责任
D.无限责任
5.按照引起责任的法律实施与责任人的关系不同,法律责任可分为(BCD)。
A.自然人责任
B.直接责任
C.连带责任
D.替代责任 6.法律责任的实现形式包括(ABC)。
A.惩罚
B.补偿
C.强制
D.制裁 7.在我国,补偿主要包括(ABCD)。
A.民事补偿
B.国家赔偿
C.行政赔偿
D.司法赔偿 8.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法律责任认定和归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下列哪些选项是该原则的要求?(ABCD)
A.法律责任应由法的规范预先规定
B.不允许任何法的类推适用
C.国家不能用今天的法来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
D.没有法律授权的任何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都不能向责任主体认定和归结法的责任
9.下列哪些情况将会导致法律责任?(AD)
A.保安员曲某收5元自行车费,并不给收据
B.姜某向报社写信揭露某纪录片造假,报社没有刊登
C.冯某被公共汽车售票员提醒后,仍不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小孩被挤伤
D.某厂要求工人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加班费每小时5元
三、简述
简述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事件中免责的条件和方式。
四、论述
论述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第十三章
法律程序
一、单项选择题 1.(A)是“正当程序”原则的源头。
A.《大宪章》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美国宪法》 2.程序的对立物是(B)。
A.规范
B.恣意
C.法律关系
D.法律责任 3.(A)是英美法中有关程序的最高准则。
A.正当法律程序
B.自然正义
C.辩论
D.自治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程序最基本的分类是按照法律行为的内容和性质,把程序分为(ABCD)。
A.立法程序
B.行政程序
C.审判程序
D.调解与仲裁程序
2.法律程序以(AB)和()作为最基本的要素。
A.法定时间
B.法定空间方式
C.法律行为
D.法律手续 3.法定时间要素包括(AB)。
A.时序
B.时限
C.空间关系
D.行为空间上的关联性 4.法定空间方式包括(CD)。
A.时序
B.时限
C.空间关系
D.行为方式 5.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抑制
B.向导
C.分工
D.感染 6.正当程序的意义是(ABCD)。
A.权利平等的前提
B.权力制衡的机制
C.解决纠纷效率的保证
D.法律权威的保障
7.法律程序的外延指(ABCD)。
A.立法程序
B.审判程序
C.行政程序
D.一般法律行为程序 8.美国正当程序条款由以下法律构成(AB)。
A.美国宪法第5条
B.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
C.《权利法案》
D.美国联邦法院判例
三、简述
1、简述正当程序的特征。
2、简述法律程序的作用。
四、论述 论正当程序。
第二篇:法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 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理学属于:(C)。
A.国内法学B.应用法学 C.理论法学 D.边缘法学—
2、对研究法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根本方法是(D)。
A.社会调查的方法B.历史考查的方法 C.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在中国,法学或法律科学这一名称,(D)。
A.在先秦时期就广泛使用了 B.自汉代就广泛使用了 C.是从清朝起开始广泛使用的 D.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大量传人后才广泛使用的
4、在西方,最早出现的法学一词,其原意是指:(C)。
A.正义和非正义之学 B.人和神的事务的概念C.法律的知识和法律的技术D.刑名法术之学
5、西方法学中流行的经济分析方法,(A)。
A.是特别注重分析法的经济效益的方法B.是特别注重分析法的社会效益的方法C.是特别注重分析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法D.是特别注重分析法的社会本质的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从法的制定到实施这一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ACD)。A.立法学B.司法学 C.法律解释学D.法律社会学
2、从认识论这一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BC)。A.法理学B.理论法学 C.应用法学D.法律社会学
3、从法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BC)。A.法学B.边缘法学 C.本科法学D.研究生法学
4、一般说,现代西方法学家对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ACD)。A.强调研究法的价值 B.强调研究法的秩序 C.强调研究法的事实 D.强调研究法的形式
5、法学产生的前提包括:(AE)。
A.立法发展到相当广泛的程度
B.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C.私有制的出现D.商品交换的出现
E.职业法学家集团的形成 第六章 法的形式与效力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D)。
A.法的间接渊源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类规范性法律文件 B.直接渊源是指各种习惯、判例、宗教规则、法理学说、道德原则和规范等C.在民法法系国家中,判例是法的一个重要的直接渊源或正式渊源 D.法的渊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从习惯法发展而来的
2、形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即指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也就是:(C)。A.法的历史渊源B.法的理论渊源C.法的效力渊源D.法的文献渊源
3、下列社会规范中哪个不属于我国法的正式意义上的渊源:(D)。A.国际条约B.特别行政区法律C.军事法规D.党的政策
4、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
A.“遵循先例”在普通法法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法律传统 B.根本法和普通法的划分在成文宪法制国家和不成文宪法制国家都适用 C.关于诉讼法的地位,法学界一致主张属于公法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决议和决定,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5、在我国封建制社会,审判已经完结的案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判例被称为:(B)。A.“律” B.“比” C.“格”
D.“令”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中外法学著作中,法的渊源有如下不同的含义:(ABCD)。A.法的历史渊源B.法的理论渊源C.法的形式渊源D.文件渊源和文献渊源
2、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都是以成文法为主要法的渊源的,主要有:(ABCD)。A.律B.令C.格 D.式
3、罗马法的渊源除具有立法权的人民大会和平民大会制定的法律外,还有:(ABCD)。A.元老院的决议B.皇帝的敕令C.裁判官的告示D.法学家的解答
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是:(AD)。A.宪法B.判例 C.乡规民约 D.法律
5、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主要有:(ABD)。A.法律汇编 B.法律清理C.法律类推 D.法律编纂 第二十章 立法
一.下列各题中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正确答案,请将每道题的全部正确答填在括号内:
1、下列选项中对于国情与立法的关系的正确表述是:(ABCD)。
A.各种国情因素对立法的影响是综合性的B.各种国情因素对立法的作用是有主次之分的C.在不同国家以及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法律文化传统对立法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D.立法可以对国情中的消极因素进行积极的改造
2、立法学的构成要素是:(A B C)。
A.立法技术 B.立法原理 C.立法制度D.立法总论
3、下列选项中只能由法律进行调整的事项包括:(ABCD)。
A.婚姻制度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诉讼制度 D.外贸的基本制度
4、中国的国家立法权由(C D)享有和行使。
A.国务院B.中央法工委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们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
5、当今世界各国立法权限划分体制的种类主要包括:(ACD)。
A.制衡立法体制B.分权型立法体制 C.单一立法体制D.复合立法体制
6、下列关于立法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的正确表述是:(BCD)。
A.物质生活条件是决定立法的唯一因素B.并非任何立法现象都可以从物质生活条件中找到依据 C.立法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既要反映又不能完全反映 D.立法不应当对物质生活条件进行刻板、被动的反映
7、在法治社会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应当居于最高地位的是:(B)。A.司法权 B.立法权 C.行政权 D.军事权 第二十二章 执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C)。
A.18周岁以上的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B.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C.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D.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2.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适用法律时:(B)。
A.就不应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B.仍然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C.有时也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D.法律应无条件地服从党的政策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则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C)。
A.权力机关的干涉引B.上级司法机关的干涉C.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D.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C)。
A.法的实施是实现立法者的立法目的、实现法律的作用的结果,是法的价值的实现B.守法的主体,与法律的本质和政体的性质没有直接的关系 C.在我们人民共和国里,所有人都是守法主体,所有组织都有义务守法D.在我国,守法的内容包括宪法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5.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C)。
A.法的执行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公职人员B.在我国,人民法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惟一的专门机关C.在中国,司法权不仅包括审判权,而且包括检察权D.法律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按照法律规定行为 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C)。
A.社会主义法的基础B.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C.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D.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8.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含义之一是指:(D)。
A.公民在立法上平等 B.人民在立法上平等C.公民,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上平等 D.公民在法的适用上一律平等 第三十章 法与利益
一.下列各题中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正确答案,请将每道题的全部正确答填在括号内: 1、下列诸项中关于利益的正确说法是(A)。
A.利益是能够使得社会主体的需要获得某种满足的资源B.利益是每个人认为对自己的幸福所必要的东西C.利益即好处D.利益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 2、法律利益较之一般利益的显著区别是(ABCD)。
A.形式的法定性
B.以法律权利为内容
C.获得法定国家机关的确认 D.法律利益更为基础和重要
3、作为一种资源,利益能够满足社会主体需要的程度取决于(BCD)。A.主体的主观追求 B.客观规律
C.社会环境
D.社会制度 4、下列诸项中需要而且可能转化为法律利益的利益包括(ACD)。
A.生命资源 B.爱情关系中的利益
C.安全资源
D. 国家制度资源 5、下列诸项中属于个人利益的是(ABCD)。
A.缔约自由
B.言论自由
C.生命利益
D.财产利益 6、按照博登海默、庞德的观点,法律利益可以分为(C)。
A.既得利益和期待利益 B.基本利益和派生利益 C.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D.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 第三十三章 法与效率
一.下列各题中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正确答案,请将每道题的全部正确答填在括号内: 1、下列诸项中关于法律秩序的正确说法是(ABC)。
A.法律秩序是具有特殊强制力的社会状态B.法律秩序具有连续性、确定性和一致性C.法律秩序由法所确定和维护D.法律秩序是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的积极因素 2、在法的价值序列中,(A)是其他价值实现的前提。
A.秩序价值
B.正义价值
C.自由价值
D.效率价值 3、实现法律秩序价值的基本途径是(BD)。
A.衡平秩序 B.创设秩序
C.矫正秩序 D.确认秩序 4、法所具有的价值是广泛的,最基本的价值包括(ABD)。A.秩序 B.利益
C.效率
D.正义 5、下列诸项中的正确说法是(AC)。
A.法的存在是法律价值存在的前提B.法的存在意味着法律价值的实现的必然性C.法律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法的有效实施D.法的价值就是法的作用
6、法的价值和法的作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ABCD)。
A.两种都体现法对社会主体和社会关系的影响B.法的作用更注重法对社会的实际影响C.法律价值是一个可能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概念D.法的作用只有在法、法制和法治运作后才能显现 7、法律价值的最基本特性是(BC)。
A.相对性
B.主观性
C.客观性
D.绝对性 8、法律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BD)。
A. 法律价值并不一定能够为人们所正确和完整认知B.法律价值不以主体是否认识或承认为转移C.法律价值的实现不需要借助主体的努力D.法律价值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状况相联系
9、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价值的相对性是指(BCD)。
A.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的人们总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B.法律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C.法律价值因时代、社会、阶级、群体而呈现出差异D.法律价值的多元性
10、法律价值的根本状况是由(ABD)决定的。
A.生产力状况B.社会和国家的基本性质C.社会主体的认知程度D.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制度
第三十四章 法与正义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实质上看,正义是—种(D)。
A.有客观标准的存在 B.客观真理C.意识的外化D.观念形态
2、意味着对所有人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的是(B)。A.实质正义B.形式正义C.社会正义D.个人正义
3、体现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四个目的在于:(B)。
A.安全、财产、自由、幸福 B.生存、富裕、平等、安全C.幸福、健康、富裕、乐观 D.幸福、健康、自由、平等
4、在处理多数与少数、长远与眼前、整体与局部这三方面利益的关系上,可以归结为一点:(C)。A.实现程序正义 B.按劳分配 C.立足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D.发展市场经济
5、社会公平不仅仅指社会福利的配置结果,更重要的是指(D)。
A.正义得到伸张 B.公理得到伸张 C.分配正义和校正正义的结合 D.发展机会的平等 二.多项选择题:
1、改正正义适用于下列哪些领域:(CD)。A.立法B.公法 C.司法D.私法
2、当代美国哲学家罗尔斯论述了下列哪些正义:(ABCD)。A.社会正义B.个人正义 C.实质正义D.形式正义
3、在我国历史上,儒家重义轻利,法家则重利轻义,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是:(AB)。A.韩非B.商鞅C.荀况D.墨翟
4、耶林的新功利主义强调:(BD)。
A.个人利益B.社会利益C.国家利益D.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结合
5、当代中国法所调节的利益关系所以特别复杂,主要是由这些国情因素决定的:(ABCD)。A.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但它的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B.中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C.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D.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和个人的心理因素的变化
6、物质利益的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ABC)。
A.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形式的出现引起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人们收入上的差距B.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时期,一部分群众会有特殊的暂时困难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会有许多新的矛盾D.社会财富过于贫乏
7、法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积极方面讲,包括:(AD)。
A.对有关利益加以确认、鼓励或保护B.对有关利益加以限制、禁止 C.对受损害千方提供补救D.预防利益矛盾的产生和激化
8、下列诸项中错误的说法是:(ABCD)。
A.美国法学家罗尔斯在其法理学作品中所讲的价值问题就是评价准则B.各种各样的法所促进的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是自由和利益两大类价值C.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了分配正义和改正正义的理论D.改正的正义强调根据每个人的功绩、价值来分配财富、官职、荣誉
9、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B)。
A.分配正义适用于立法或公法,改正正义适用于司法或私法。B.形式正义意味着对所有人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C.形式正义可以保证实现实质正义。D.由于正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此不存在判断是否正义,的客观标准。
10、下列诸项中正确的说法是:(AD)。
A.在法与道德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德主刑辅”B.亚里士多德在其《理想国》中讲到,有人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C.德国法学家耶林首创了功利主义法学D.德国法学家耶林进一步发展了边沁的学说,提倡新功利主义
16.被恩格斯称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的是下列哪一种?
A.拿破仑法典
B.唐律
C.罗马法
D.地中海沿岸的海商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发展历史(商品经济与法律的关系)。在历史唯物论中,商品经济是法律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商品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复杂化和精致化的法律。古罗马社会是同时代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社会,也正是古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产生了罗马法(私法)这一对现代西方各国私法影响深远的法律。故恩格斯说它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故选C。
17.根据我国先行的法律解释体制,哪一个国家机关有权解释宪法?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国务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我国宪法第67条第l款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故选B。
18.西方资本主义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是下列哪一种?
A.封建社会中后期商法的兴起;
B.罗马法的复兴;
C.资本原始积累的法律出现
D.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资本主义法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法的产生有三个条件:(1)经济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国内市场的日益统一化;(2)政治条件:资本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政权的建立;(3)法律条件:封建社会中后期商法的兴起、罗马法的复兴以及反映资本主义早期特征(资本原始积累)的法律的出现。
19.普通法法系又称为
A.罗马法系
B.英美法系
C.法典法系
D.民法法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普通法法系的称谓。普通法法系,又称为英美法系、英国法系、海洋法系,是以英国自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而罗马法系、法典法系、民法法系都是大陆法系的别称。故选B。
20.在19世纪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典编纂运动中,开创“民商分立”传统的法典是下列哪一种?
A.法国民法典
B.普鲁士法典
C.德国法典
D.苏俄民法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特定法律的历史知识。法国民法典虽然制定比的国民法典早,但并没有在民法典之外单独设立适用于商人的商法典,开创民商分离体例的是德国民法典。故选C。
52.下列有关法学特点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法学的语言是独特的 B.法学具有实践性
C.法学的兴衰取决于法律制度的建设
D.法学思想不能用文学作品表达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法学的特点。法学是职业性知识体系,它所使用的语言是冷静、刚硬、简洁、合乎逻辑的,是经过法学家们提炼、加工出来的行业语言,与日常语言存在不同,故A正确。法学不是“纯思”,它必须面向社会的世俗生活,来解决社会实践中的纠纷与冲突,故B正确。法学也具有制度关联性,法学兴衰与一国的法律制度密切关联,法制兴则法学繁荣,法制衰则法学不振,故C正确。虽然法学的语言与文学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别,但是历史上的许多文学作品都能反映出作者的法律思想,如“安提戈涅”。53.下列哪些属于英美法系关于法律基本分类?
A.公法和私法
B.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C.制定法和判例法
D.普通法和衡平法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特殊的法律分类。英美法系国家多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有不同的权限划分;英美法系法系以判例法为基础发展起来,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制定法(单行法为主),出现了二者并重、优先考虑后者的局面;普通法和衡平法是判例法的二种形态。故选择CD。公法和私法是大陆法系的分类。
54.下列有关法与自由关系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所有的自由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
B.自由的行使应无害于他人
C.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D.凡法律不禁止的,就是自由的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在法律上,自由意味着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和实施一定的行为。同时这种行为又必须与法律规范中所规定的行为模式相一致。所以,一方面拥有法律自由的主体可以不被强迫去做法律不强制他做的事;另一方面,主体也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自由。同时这种范围是“单边线的”,这条边线就是法律的许可。故ABC正确。法律的评价存在着一个合法与违法之间的模糊地带,法不禁止并不就意味着法律许可,故D的说法是片面的。
55.下列有关法制、法治与宪政的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若实行法治,就不能实行法制
B.凡实行法制,就实行宪政
C.在一切社会中,法制均以法治为前提
D.无论法治还是宪政。均张调对公共权力的限制
[答案]ABE
[解析]本题考查法制、法治与宪政这三个概念的关系。所谓“法制”,在静态意义上,指的是一国的法律制度;在动态意义上,指的是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只要存在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的运行就可以认为存在法制。所谓“法治”,是由西方政治家和法学家提出的一种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治国方略和理论思想,包括二层基本含义:法治之法应当是良好的法律;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与遵守。法治的核心在于对公共权力的限制。比较而言,法制强调法律制度的存在和运作这一事实,而法治则更突出这种法律制度具有与民主相关联,制约权力、保护权利的价值特征。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有法治必然有法制,有法制则未必有法治(故A.C错误)。至于“宪政”,指的是用国家的根本规范性文件——宪法来作为治理国家的总章程,以之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权利篇),限定和划分国家机构的权力与职责(国家机构部分),它同样以权利保护和权力限制为价值取向。法治与宪政在现代民主国家密不可分,而有法制则未必意味着有宪政。故B错误,D正确。
第三篇:法理学练习题
《法理学》练习题
一、名称解释
1、习惯法;
2、司法;
3、法律行为;
4、不可抗力;
5、权利;
6、判例法;
7、守法;
8、法律意识;
9、法的溯及力;
10、义务;
11、实体法;
12、法律关系;
13、法律规则;
14、行政责任;
15、权利能力;
16、程序法;
17、法律事实;
18、法律体系;
19、法律责任;
20、行为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简述法与氏族习惯的差异。
3、简述我国立法程序的主要阶段。
4、简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针。
5、简述行政执法的原则。
6、简述我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7、简述法的效力范围。
8、简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9、简述行政执法的特征。
10、简述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
11、简述法律责任认定和归结的原则。
12、简述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13、简述法律效力冲突解决的原则。
14、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15、简述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16、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7、简述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
18、简述我国法的正式渊源。
19、简述法律现代化的标志。
20、简述立法的原则。
三、问答题
1、试述法律遵守的条件。
2、试述权利本位的内涵。
3、谈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
4、谈谈你对“权利和义务是法学核心范畴”的认识。
第四篇:法理学练习题和答案
法理学练习
一、填充题: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P45~47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P46~47
3、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其全部内容的社会规范。P46
4、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谓国家意志其实是(统治阶级意志),法律的内容实际上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所决定的。P43,P44
5、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的方法主要有:法的清理、(编纂)和(汇编)三种。
6、各国对于法的对象效力大致有四种原则,即属人主义原则、(属地主义)原则、(保护主义)原则和综合主义原则。P62
7、法的终止生效,指法从何时起不再有效。通常有(命令)终止和(默示)终止两种形式。
8、所谓法的三要素是指(法律规则)、(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P66~77
9、法律规则有严密的逻辑结构,通常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P69
10、法律规则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公民(许可)如何如何,(必为)如何如何以及禁止如何如何。
11、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可以将法律原则分为(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按照法律原则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法律原则分为(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P75
12、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P78
13、法律部门划分标准的两个方法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14、《国务院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属于(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未成年人保护法》、《红十字会法》属于(社会法)法律部门。P83~87
15、《合同法》、《继承法》属于(民法)法律部门,《教育法》、《律师法》属于(行政)法律部门。P83~87
16、所谓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P103
17、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然人(公民个人))或者(组织(法人))。P114
18、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同时具有法律上所说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P115
19、公民的行为能力是由法律予以规定的,一般都把本国公民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P116 20、法律关系客体应当具有(客观)性、(可控)性、(法律)性和有用性。P116~117
21、依据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P119
22、法律责任的种类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P126~127
23、我国现行的刑事制裁为五刑,即(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P130
24、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P130
25、法的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P148
26、现代资本主义的两大法系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P154
27、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的(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的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P190~192
28、我国的立法程序由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和通过法案)以及公布法律这四个步骤组成。P196~197
29、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P199~201 30、与司法比较,执法具有主体的特定性、内容的广泛性、活动的(单方)性、行为的(主动)性以及执法权的行使具有优益性的特点。P208
31、当代中国执法的基本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以及(效率)原则。P210
32、与执法比较,司法具有专属性、(程序)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特点。P212
33、当代中国的司法主体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P213
34、法律职业是指以(律师)、法官、(检察官)为代表的法律人所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P229
35、氏族是完全按(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内部禁止(通婚)的社会组织形式。P147
36、一般所说的世界五大法系是指中华法系、(欧洲大陆)法系、(阿拉伯)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英美法系。
37、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P150
38、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律主要分为(普通法)和(衡平法)。P155
39、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罗马)法,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总称(大陆)法系。P155
40、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上,法治应当居于(主导)地位,道德顶多只能起(辅助)作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特征的描述是错误的(B)A.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P45
B.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行为规范。(法的本质)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P47 D.法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也只能是人的行为。P45
2、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原则的描述是错误的()A.法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反映了国家的意志。B.国家意志实际上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的意志。C.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D.法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
3、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要素的描述是错误的(D)P66~77 A.法律原则。B.法律规则。
C.法律概念。D.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的三部分之一)
4、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组成部分的描述是错误的(A)A.法律概念(是法的要素之一)B.假定
C.行为模式 D.法律后果
5、下列哪一类属于命令型的行为模式(C)A.不受„„侵犯 B.不得„„ C.应当„„ D.禁止„„
5、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原则划分种类的描述是错误的(C)P75
A.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B.公理性原则与政策性原则。C.政策性原则与实体性原则。(政策性与公理性)D.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
6、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一般分类的描述是错误的(C)P58~59 A.国内和国际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公法和私法 D.根本法和普通法
7、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特殊分类的描述是错误的(A)P59 A.国内和国际法 B.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C.公法和私法 D.衡平法和普通法
8、下列哪一项关于“属人主义”的描述是错误的(C)P62 A.本国人在国内都受本国法律约束。B.本国人在国外都受本国法律约束。C.外国人在国内都受本国法律约束。D.外国人在国外都不受本国法律约束。
9、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空间效力”的描述是错误的(D)P61 A.领土、领空。B.驻外使馆。C.在外的飞机、船舶。D.在外的企业。
10、下列哪项关于我国刑法“法律溯及力”原则的描述是正确的(C)P61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11、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效力等级的描述是错误的(B)P63
A.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B.一般法优于特别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C.新法优于旧法 D.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12、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与权利的关系”的描述是错误的(B)A. 应有权利是法律的基础。B.法定权利是法律的基础。C.应有权利是法定权利的基础。D.法律是法定权利的基础。
13、下列哪一项关于“权利本位”的描述是错误的(C)P99 A.义务来源于权利。B.义务是手段,权利是目的。C.义务决定权利的范围和大小。D.义务是权利实现的保障。
14、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行为”的描述是错误的(B)P103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B.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都是法律行为。C.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15、下列哪一项关于“行为能力”的描述是错误的(C)A.公民的行为能力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分。B.公民丧失行为能力并不意味着丧失权利能力。C.公民丧失权利能力并不意味着丧失行为能力。
D.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意味着同时具有行为能力。
16、下列哪项关于我国法律关系主体的描述是错误的(C)P114
A.中国公民、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B.各种国家机关;各种企事业组织。
C.国家可以作为国际公法关系的主体, 可以成为外贸关系中的债权人或债务人,但是不能作为国内的法律关系的主体。D.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17、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关系的客体的特征”的描述是错误的(C)P116~117(见填空20)A.客观性。B.可控性。C.希缺性。D.有用性。
18、下列哪一项关于“法律责任的种类”的描述是错误的(D)P126~127(见填空22)A.民事法律责任。B.刑事法律责任。C.行政法律责任。D.经济法律责任。(违宪责任)
19、下列哪一项关于“归责原则”的描述是错误的(A)P128~129 A.过错责任原则。B.责任自负原则。C.责任相称原则。D.因果联系原则。
20、下列哪一项关于“行政处罚”的描述是错误的(D)P130 A.警告。B.罚款。C.记过。D.劳动教养。
21、下列哪一项关于“行政处分”的描述是错误的()A.警告。B.降级。C.记过。D.开除。
22、下列哪一项关于“免责条件”的描述是错误的(C)P132 A.时效免责。B.自首、立功免责。C.正当防卫免责。D.人道主义免责。
23、下列哪一项关于“正当程序特征”的描述是错误的(D)P137~140 A.角色的分化。B.程序外因素的阻隔。C.直观的公正。D.对立意见的统一。
24、在原始社会里,下列哪种复仇方式是相对最文明的(A)A.“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以命还命。”(同态复仇)B.血族复仇。C.血亲复仇。
D.被害人近亲属对加害人近亲属实施复仇。
25、下列哪一项关于“资本主义法律特征”的描述是错误的(A)P152~153 A.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C.契约自由原则。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26、下列哪项关于我国立法程序的描述是错误的(C)P196~197(见填空28)A.法律议案的提出。B.法律草案的审议。C.法律草案的修改。D.法律议案的通过。
27、下列哪项关于我国立法原则的描述是错误的(C)P199~201(见填空29)A.宪法原则。B.法治原则。C.合理原则。D.科学原则。
28、下列哪一项关于“守法的构成要素”的描述是错误的(B)P203~204 A.守法主体。B.守法客体。C.守法范围。D.守法内容。
29、下列哪项关于“执法的特征”的描述是错误的(C)P208 A.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B.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C.执法行为具有权威性。D.执法活动具有单向性。30、下列哪项关于司法原则的的描述是错误的(C)P214~215 A.司法法治原则。B.司法平等原则。C.司法效率原则。D.司法公正原则。
31、下列哪一项关于司法的特点的描述是错误的(C)P212 A.职权的法定性 B.程序的法定性 C.司法的主动性 D.裁决的权威性
33、下列哪一项关于“法的评价标准和原则”的描述是错误的(D)P155 A.生产力标准 B.人道主义标准
C.现实主义原则 D.理想主义原则(历史主义原则)34、1、中国古代将“律”字解释为“均布”,其含义是(A)A.准则。B.刑罚。C.公平。D.正义。
35、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法学家主张(A)P152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所有权社会化。C.国家干预经济发展。D.保护垄断。36、1、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B)P58 A.古希腊 B.古罗马 C.英国 D.美国
37、中国自汉代以后的封建法都是以以下思想为指导的(A)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法理学练习2
一、名词解释: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的行为规范体系。(P47)
2、法的清理: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以一定方式,对一定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其或存或废或修改的专门活动。
3、法的汇编:是指在法的清理基础上,按一定顺序将各种法或有关法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编排、汇编成册。
4、法的溯及力:是指新法颁布后对对在此之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适用的问题。(P61)
5、法律概念:①书: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是认识法律与表达法律的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即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术语。(P66)②百度百科:是指在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6、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或本院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P74)
7、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P78)
8、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发生权利义务联系的中介,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影响和作用的对象。(P116)
9、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P189)
10、执法: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果冻。狭义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本书所讲的执法,是狭义上的执法)(P207)
11、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P211)
12、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P203)
13、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 5 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P94)
14、法律义务: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主体以相对抑制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P94)
15、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无过错、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要求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不赔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实际情况,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与适当补偿的一种责任形式。
16、行政处罚:是由特定的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规定的责任主体所实施的惩罚措施。(P130)
二、简答题:
1、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较,法有哪些基本特征?(P45~47)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2、世界各国在法的对象效力问题上有哪些原则?我国现在在法的对象效力问题上是什么原则?(P62~63)
A1:(1)属人原则(以对象的国籍为标准,具有本国国籍的人和组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本国法的约束。外国人和外国组织在本国境内的活动不受本国法的约束。)(2)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法律对本国领域内的所有人和组织都具有约束力,不论他们是否具有本国国籍。本国人如果不在本国领域内,则不受本国法的约束。)(3)保护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任何人和任何组织,不管他们是否具有本国的国籍,也不管他们是否在本国领域内,只要侵犯了本国的利益,就要受到本国法律的追究。)(4)综合主义原则(以属地原则为主,结合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
A2:我国在法的对象效力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对我国公民的行为的效力。(2)我国法对对外国公民或无国籍的人的行为的效力。
3、简述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名称和内容)(P69~70)
(1)假定条件,是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即规则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 以及什么情境下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
(2)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可以作为、应该作为、不得作为的行为方式,它可以是课以义务的,也可以是授权的。
(3)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指示可能的法律结果或法律反应的部分。
4、什么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哪些类型?法律关系的客体必须具备什么特征?(P116~118)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发生权利义务联系的中介,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所指向、影响和作用的对象。
法律关系的客体有:物;人生、人格;智力成果;行为;信息。
法律关系的客体必须具备:客观性;有用性;可控性;法律性。
5、什么是执法?简述执法的原则和特征(P207~210)
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果冻。狭义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执法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效率原则。
执法的特征: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执法活动具有单方性;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执法权的行使具有优益性。
6、用文字或者图表的方式(任意选择一种方式)表达“法律要素”
7、法治与人治的基本区别是什么?(P330~331)①领导人或者统治者的地位不同。②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③政治和观念基础不同。
8、什么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主要有哪些方面?
无过错责任原则,也叫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律规定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确认责任的准则。
无过错责任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不能由法官或当事人随意扩大适用;其二,适用无过错责任,受害人不须证明加害人的过错,加害人亦不能通过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但原告应证明损害事实及其因果关系;其三,我国实行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出现某些法定免责事由时,有关当事人也可全部或部分免除其民事责任。
一、试论述人权的价值和人权的法律保障
1、人权的价值
人权是人须臾不可离之的东西,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参照点。1)人权是人的利益的度量分界
2)人权是关于公共权力评价的道德标准 3)人权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共同尺度
2、人权的法律保障
没有法律对于人权的确认、宣布和保障,人权要么只能停留在道德权利的应有状态,要么经常面临受到侵害的危险而无法救济。1)人权的国内法保护: 人权的宪法保障 人权的立法保护 人权的行政保护 人权的司法救济
2)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二、试论述“内发型现代化”与“外源型现代化”的定义、内容、特点
1、定义:所谓“内发型现代化”与“外源型现代化”,是从推动“现代化”的动力上区分的。
“内发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是内在的,即来自国家和社会内部的需要,其对于本国和本社会而言处于主动状态;而“外源型现代化”基本动力是外在的,即依靠外来力量(往往是外部压力)的推动,其对于本国和本社会而言处于被动状态。
2、内容:“现代化”从经济角度讲是工业化;从政治角度讲是民主化;从社会领域讲是城市化;在思想价值领域则是理性化的互动过程。因此,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这一过程以某些既定特征的出现作为完结的标志,表明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发型现代化”的国家与“外源型现代化”的国家应该是一样的,至少是大同小异的,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
3、特点:“内发型现代化”模式的国家,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根本原因,其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的内部,并伴随着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以平等、自由、人权作为其价值追求。“外源型现代化”模式的国家的现代化往往是以争取国家主权为起点和最初目的,同时,由于外源型的最初动力不是来自社会内部,因此,其现代化并不是呈现的西方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推进模式,而是政府主导型。
三、什么是法律部门?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有那些?当代我国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哪些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划分标准:①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②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当代我国法律体系主要包括:①宪法及宪法相关法;②民法商法;③行政法; ④经济法;⑤社会法;⑥刑法;⑦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四、试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法制完备、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权力约束、权利保护、人权保障、社会自治等基本特征。
(1)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人民主权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没有人民主权,便没有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就一定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其真实的人民主权与其他法治国家和非法治国家相区别。
(2)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社会活动主体都必须服从法律、遵守法律的规定,而不能超越法律;任何权力都必须几首法律的约束,收到法律的制约。
(3)法制完备。法制完备表现为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而无一遗漏。凡是应有法律制度调整的,均有恰当的法律制度调整;调整不同领域的法律制度应当相互衔接,有机协调;法律制度在执行、遵守、监督中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制度中获得解决的途径;法制有一个调节机制,能适当反映客观需要,进行有效的自我修正。法律制度的完备是法治国家得以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4)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途径。行政具有立法和司法等都不具备的特点。行政能否依法进行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法治。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5)司法公正。司法历来都是以公正作为自己的理想。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司法公正是司法赢得群众信赖的最基本方面。再次,司法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6)权力约束。在权力的约束机制中,最有效的手段当然是法律制度。这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任何权力的行使一般都以法律制度作为根据,并以法律制度作为权力行使的标准与模式;二是在制约权力的规范中惟有法具有国家强制力做保证的特点。
(7)权利保护。权利保护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明显特征。权利的实现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权利受义务的制约;二是权利受权力的制约。
(8)人权保障。人权是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的权利范围与保护程度是一个国家进步与文明程度的表现,是不同类型国家的重要差别。国家由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过程,其实也是人权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国家由非法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的转换,也是人权内容与保护的一次飞跃。人权保障状况是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重要区别之所在。
(9)社会自治。在严格的法治状态之下,国家只管理自己应该管理、也必须管理的事务。社会要处于良性的运行状态之中,就必须将国家与社会适度分离。该由国家管理的事项,国家及其机构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否则就是失职,余光的部门或机构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篇:法理学练习题100道(含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本法的实施条例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该规范属于(A)。A.委任性规范 B.准用性规范 C.确定性规范 D.间接性确定性规范
2、在司法实践中,当新法与原有法律发生矛盾时,应当适用(A)。A.后法优于前法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前法优于后法原则 D.从旧兼从重原则
3、下列(A)属于我国正式意义上法的渊源。A. 经济特区法规 B. 法律学说 C. 党的政策 D. 司法解释
4、一国现行法总是分为不同部门而又成为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在法理学上称为(A. 法律制度 B. 法律体系 C. 法系 D. 法学体系
5、在我国,当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发生冲突时,应当由(B)。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最终解释)。B B.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最终解释 C. 中共中央作出最终解释 D. 中央政法委作出最终解释
6、在我国,(B)有权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地方性规章。A. 县级人民政府
B.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D. 国务院各部委
7、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含义(C)。A.司法权不得由一般的行政机关来行使
B. 司法机关既要独立行使职权,又不得无限度的行使自由裁量权 C.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 D.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独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程序规定
8、法律即使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也往往相似,可以相互借鉴的是(A)。A.维护阶级统治的那部分法律 B.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那部分法律 C. 所有的法律
D. 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
9、违法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C)。A. 主观存在过错 B. 应受法律制裁性 C. 违法性 D. 社会危害性
10、下列活动中属于法的创制的有(B)。A. 法规汇编 B. 法规清理 C. 法典编纂 D. 法条竟合
1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一关系?(B)A. 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 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 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 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12、黄某是甲县人事局的干部,他向县检察院举报了县人事局领导叶某在干部调配中收受钱物的行为。两个月后未见动静,黄某几经努力才弄清是县检察院的张某把举报信私下扣住并给了叶某。黄某于是又向县人大、市检察院举报张某的行为。黄某的这一行为属于(B)A. 法的适用 B. 法的遵守 C. 法的执行 D. 法的解释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B)以上,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A. 三十人 B. 十人 C. 十五人 D. 五人
14、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为不能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C)?
A. 家住偏僻山区的蒋某把入室抢劫的康某捆绑起来,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康某送到四十里外的乡派出所
B. 魏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人查出 C. 医生李某征得患者王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性肿瘤的小腿 D. 高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人刺成重伤
15、学者们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其理由在于:①法律重视程序,不讲效率;②法律调整外在行为,又干预人的思想观念;③法律强调稳定性,避免灵活性;④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人的意志。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D)A.④③① B.①④② C.② D.③
16、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C)。A. 18周岁以上的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B. 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C.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D.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17、法律终止生效是法律时间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默示废止方式终止法律生效时,一般应当选择下列哪一原则?(C)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C.后法优于前法
D.法律优于行政法规
18、判例法作为正式意义的法的渊源存在于(C)。A. 大陆法系
B. 罗马法系和普通法法系 C. 英美法系 D. 社会主义法系
19、从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违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A)A. 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违法 B. 该行为有故意或过失的过错 C. 该行为由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做出 D. 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
20、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含义?(C)A. 司法权不得由一般的行政机关来行使
B. 司法机关既要独立行使职权,又不得无限度的行使自由裁量权 C. 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 D. 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独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程序规定
21、下列有关法的阶级本质的表述中,哪一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A)A. 一国的法在整体上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B. 法是社会全体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C. 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 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内部各党派、集团及每个成员意志的相加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从法的规范作用看,该项规定属于下列哪一情况?(C)A. 个别指引 B. 确定的指引 C. 有选择的指引 D. 非规范性指引
23、法具有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是(C)。A. 法的构成要素中以法律原则为主 B. 法具有概括性
C. 法律规范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D. 法具有个别指引的特征
24、在法律对人的效力问题上,我国采用的原则是(D)。A. 属人主义 B. 属地主义 C. 保护主义
D. 以属地主义为主、以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为补充
25、王华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王华和母亲继承了父亲的遗产。这里引起继承关系产生的是(B)。A. 法律行为 B. 法律事件 C. 违法行为 D. 合法行为
26、我国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里的法律应作(B)。A. 限制解释 B. 扩充解释 C. 字面解释 D. 语法解释
27、法律规定“出质人和质押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质押合同”。这项规定是(C)。A. 任意性规则 B. 权利性规则 C. 义务性规则 D. 复合性规则
28、法律通过后,由(C)公布。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务院总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29、下列哪种提法是正确的?(D)A. 法律条文本身就等于法律规则
B. 一个法律规则只能体现在一个法律条文中 C. 一个法律条文只能包括一个法律规则
D.一个法律规则可以体现在一个法律条文中,也可能体现在同一个规范性文件的其他条文中,甚至还可能体现在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
30、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B)。A. 法律关系的主体 B. 法律关系的客体 C. 法律关系的内容 D. 法律事实
3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
①全国工人意志的体现 ②全国公民意志的体现
③工人阶级和全国公民意志的体现 ④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32、把法律规范分为授权性、命令性和禁止性规范的根据()
①行为模式的不同 ②保护的权益的不同 ③法律效力的大小不同 ④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
33、下列不属于法的基本特征的表述是()
①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 ②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③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 ④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
34、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之一是()
①法律条文由法律规范体现出来 ②一个法律规范就等于一个法律条文
③一个法律规范不能包括在几个法律条文中 ④一个法律条文可以包括几个法律规范在内
35、对法的作用的片面或错误认识之一是)
①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 ②法需要人的正确执行和适用
③法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矛盾 ④法是达到一定目的的唯一手段和工具
36、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方法,在法学上一般称为(①法的全球化 ②法的移植 ③法的现代化 ④法的国际化
37、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标准是()
①法的历史渊源 ②法的外部特征 ③社会形态 ④社会生产力水平)
38、下列不属于法产生的共同规律的表述是()
①由个别性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②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
③由公法为主发展成为公法、私法并重
④由法律、道德和宗教规范混合为一体到逐渐分比
39、现代意义上的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①民主立法 ②公正司法 ③依法办事 ④违法必究
40、在我国,法和共产党的政策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说明二者()①体现的意志相同 ②经济基础相同 ③适用的范围相同 ④思想理论基础相同
41、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之一是()
①经济基础不同 ②政治基础不同 ③思想基础不同 ④调整范围不同
42、立法机关公布一个决定,宣布某些法律文件失效,这一立法活动属于(A.创制 B.废止 C.认可 D.修改
43、根据义务是否可以独立存在进行划分,法律义务可分为两类,即()A.主义务和从义务 B.公义务和私义务 C.对世义务与对人义务 D.专属义务与可转移义务)
44、普通法法系又称为()A.罗马法系 B.法典法系 C.英美法系 D.民法法系
45、“依法建立”和“维护代议制民主”是()A.资本主义法的特征 B.封建制法的特征 C.社会主义法的特征 D.奴隶制法的特征
46、西方资本主义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A.封建社会中后期商法的兴起 B.罗马法的复兴
C.资本原始积累的法律出现 D.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
47、根据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不同,法可以分为()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一般法和特别法
48、由一个国家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法学上称为()A.立法体系 B.法学体系 C.法律体系 D.法系
49、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在法学上称为()A.法律效果 B.法律效益 C.法律实效 D.法律效力
50、在我国,审判权只能由专门的机关依法行使,即由()A.公安机关行使 B.人民检察院行使 C.人民法院行使 D.安全机关行使
51、“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是我国的一个()A.法律编纂原则 B.法律制定原则 C.法律适用原则 D.法律汇编原则
52、按权利的效力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权利划分为()A.公权利和私权利 B.对世权和对人权 C.原权利和救济权 D.专属权和可转移权
53、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这一用语最早来源于()A.罗马法 B.欧洲中世纪法 C.近代资本主义法 D.前苏联社会主义法
54、调整公法关系的法律有()A.保险法 B.宪法 C.海商法 D.破产法
55、以承担法律责任的程度为标准,法律责任可以分为()A.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 B.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 C.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D.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
56、对违法行为人处以劳动教养,这是一种()
A.刑事制裁 B.经济制裁 C.民事制裁 D.行政制裁
57、某法学教授著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讲解、释义,这一解释属于(c)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非正式解释 D.正式解释
58、民法法系通常将法律分为()A.制定法和判例法 B.公法和私法 C.普通法和衡平法 D.成文洛和法官立法
59、根据监督主体和监督权的性质不同,可将法律监督划分为(①国家性的监督和非国家性的监督 ②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③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 ④对人的监督和对事的监督
60、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①公安机关 ②监察机关 ③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61.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是()。A.自然法 B.习惯法 C.习惯 D.不成文法
62.按照狭义的解释,下列哪一行为属于法的适用())A.某人认为自己未达到法定婚龄而拒绝同女友结婚 B.海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有走私嫌疑而查办该案件 C.检察机关根据群众检举对某人的受贿行为进行侦查
D.审判员办案途中发现两个人口角,而依事实和法律对其进行劝解
63.行政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所作的解释属于()。A.立法解释
B.行政解释
C.司法解释
D.适用解释
64.刑法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告诉的才处理.这一规定属于()。A.委托性规则
B.准用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
D.任意性规则
6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44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可以制定选举实施细则,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属于()A.非确定性规则
B.准用性规则
C.任意性规则
D.委任性规则
66.国务院和中共中央联合发布的规范性决定和指示属于()。A.法律
B.政策
C.行政法规
D.既是政策,又是行政法规
67.律师法,公证法属于()这一部门法。A.行政法
B.宪法
C.民法
D.诉讼程序法
68.根据法律效力的强弱程序,法律规则可分为()。A.确定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B.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D.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69.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称之为(A.法规体系
B.立法体系
C.法律部门(部门法)D.法律体系
。)70.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伪造国家货币罪等,适用我国刑法.这一规定的适用效力上采用的是()。A.保护主义原则
B.属地主义原则
C.属人主义原则
D.血统主义原则
71.根据域内效力原则,我国法律规范的效力及于()。A.制定规范的机关所辖领域
B.全国
C.我国领土
D.我国领土及其延伸部分
72.按照法的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可分为()。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73.对于那些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涵义或作补充规定的,由()负责解释。A.最高国家司法机关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74.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是指()。A.法律汇编
B.法律编纂
C.法律解释
D.属于法的渊源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必须符合一个统一的规格和标准
75.甲,乙双方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由甲方向乙方提供货物。后经甲方同意乙方将该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转让给丙。这样,法律关系的()就发生发变更.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主体,客体
7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A.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B.从属于宪法部门
C.从属于民法法律部门
D.从属于行政法法律部门
77.在司法实践中,当新法与原有法律发生矛盾时,应当适用()A.旧法优于新法的原则
B.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78.在我国整个法律解释体系中,哪个国家机关的解释具有最高效力()A.国务院
B.全国人大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最高人民法院 79.结婚登记会引起()。A.法律关系的发生
B.法律关系主体的变更
C.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
D.法律关系的消灭
80.《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53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可以制订实施细则,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这一法律规范属于: A.委任性规则
B.授权性规则
C.非确定性规则
D.准用性规则
81.法的最终本质体现为()。A.法的正式性
B.法的国家性
C.法的阶级性
D.法的社会性
82.法的指引作用的对象是()。A.每个人自己的行为
B.他人的行为 C.人的相互行为
D.人的思想动机
83.下列哪个属于立法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主导地位的最高立法权()A.国家立法权
B.地方立法权
C,行政立法权
D,授权立法权
84.下列哪个属于狭义上法律监督()A.社会组织的监督
B.新闻舆论的监督
C.行政复议
D.行政监督
85.下列哪个属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A.礼法结合B.恭行天命 C.无讼是求
D.强调宗法等级名分 86.下列哪个属于法律文化最内在的深层次因素()A.法律设施
B.法律制度
C.法律意识
D.法律实践
87.下列哪个属于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A.违法必究
B.有法可依
C.执法必严
D.依法办事
88.我国最早宣传并明确提出法治概念的是人是谁(A.魏源
B.梁启超
C.孙中山
D.康有为
89.法与执政党政策在下列哪个方面是相同的()A.意志属性 B.规范形式
C.调整范围
D.社会目标)90.下列哪个属于人权的内容要素()A.自由 B.平等 C.生存 D.发展
91、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个: A.法律生效的范围 B.法律调整的方式 C.法律调整的对象 D.法律表现的形式
92、下列有关法的阶级本质的论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学说的为().①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②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为法 ③法只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④法的本质最终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93、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以哪个为主 A.道德 B.宗教规范 C.习惯 D.法律 94、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法律具有既重权利义重义务的“两重性”,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一面性” B.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
C.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 片面强调法的安定性优先是错误的 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
95、小张现在某大学已取得法学大专文凭,但他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认为自己必须再读一个法学本科文凭.只有这样他将来才能有资格参加国家的司法考试.这体现了法的什么作用 A.指引作用 B.教育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96、小张自幼胆小,性格内向,对法律更是畏而远之,他认为法律是处罚坏人的,是碰不得的.他的这种认识属于下列哪一个? A.法律思想体系 B.刑法意识 C.法律心理 D.阶层法律意识
97、王某夫妇因有事外出,便雇用一保姆临时在家照看孩子,事后付给保姆酬劳$200元钱。关于王某夫妇与保姆之间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哪个 A.孩子 B.保姆 C.孩子的安全,健康
D.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98、下列有哪一项不属于或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A.张三经李四(精神病人)的父母同意而收养李四 B.甲乙根据《合同法》建立合同关系
C.甲年满10周岁时向乙购买了价值1000元的自行车 D.小刘与赵某约定选择法院管辖 99、下列关系中属于法律关系的是哪个 A.已订婚的张某和姜某之间的关系
B.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杨某与该院其他党员的关系 C.被告人陈某聘请律师余某进行辩护
D.王某赌博输给唐某1万元钱,立下字据表示在3天内付清
100、小刘和小张打算结婚,他们向市民政局申请领取结婚证,市民政局根据《婚姻法》及有关规定给小张和小刘颁发了结婚证.市民政局颁发结婚证的这一行为属于以下哪个? A.法的遵守 B.法的执行 C.法的适用 D.法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