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美14册 诗情画意
浙美14册 诗情画意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山水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的技法学习,而是通过山水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山水画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承袭,要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认识作品,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表达出一种寂寥的意境,而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则表现祖国山河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表达出对祖国大地繁荣景象的赞美之情。欣赏这些作品,一定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体会它们的意境。
本课以欣赏山水画的意境为切入点,转到学习山水画的创作技法。如何正确对待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学术界会有不同见解,但有一点是明了的:传统是基础,创新是发展,只讲传统没有创新,墨守成规,就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只讲创新,丢弃传统,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山水画的创作手法上,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的问题。山水画的欣赏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知中进行体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学习山水画以传统树、石画法为起点,然后学习云及瀑布的画法。初步学习了这些基本技法后,可尝试进行山水画的创作。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树、石、云、瀑布的画法,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难点: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作具有意境美的山水画作品。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2.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初步掌握诗意画的创作步骤与画面意境的处理方法。
3.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山水画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节奏感不同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播放一段古琴音乐,组织课堂教学。演示古代山水名家的精品范画,教师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使学生对作品有较详细的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山水画的线条、色彩、构图,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示学生思考: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有哪些不同?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意境?
2.深入教学。
(1)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音乐,配上诗朗诵,朗诵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感受诗词中山河雄伟的气势。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的意识,分别从绘画角度、历史背景角度、文化角度、作者的生平或创作心理角度进行欣赏。
(3)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在创作手法上有何异同?各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诗情画意?
(4)组织学生分析:现代山水画的着色与古代山水画相比有哪些较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教师归纳总结。
3.布置作业。
让学生归纳出宋代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在表达意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4.课堂延伸。
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山水画作品,体会不同的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意境。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国画颜料等工具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毛笔、墨、宣纸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教师提示:创作优美的山水画必须先掌握山水画基本要素的画法。
(2)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树,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树的基本结构——由干、枝、叶组成,引出本课内容——树的画法。
2.深入教学。
(1)要求学生根据演示中对树的认识,结合生活中关于树的印象,用笔墨的形式把树表现出来。
(2)教师展示关于如何画树的教学挂图,使学生对于树的结构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3)教师从用笔、用墨、勾线、画枝、添叶、渲染等步骤详细讲解并逐步示范,使学生对树的画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4)讲解树枝的画法,树枝一般可分为鹿角枝和蟹爪枝,并说明鹿角枝和蟹爪枝各适合于表现哪些树。
(5)讲解树叶的画法,树叶一般可分为夹叶和点叶,并说明夹叶和点叶各适合于哪些树。
(6)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布置作业。
综合运用画树的知识,观察自然界中树的样子,画出一棵树。
4.课堂延伸。
收集古今山水画名家作品,观摩其中树的画法。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中国画颜料等工具材料
(教师)关于山石画法的课件、毛笔、墨、宣纸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展示名山的风景图片,分为北方的山和南方的山两大类,请学生分析这两类山有何不同。
(2)教师画一山石,加以皴、染,请学生观察,山石就是山的模型,而山就是由山石组成的。引出本课内容——山石的画法。
2.深入教学。
(1)鼓励学生画出石的造型,根据学生的练习,有针对性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强调说明石的造型是不规则的,用笔应挺劲有力,用墨应干湿结合。教师边讲解,边做示范,让学生观摹。
(2)请学生讨论回答:北方的山与南方的山有何不同?创作时应如何去表现这些特点?
(3)教师作出总结:北方的山宏伟、雄奇、险峻,适合用斧劈皴表现,而南方的山多秀丽、平缓,适合用披麻皴表现,并分别就这两种皴法逐一作出示范。
(4)再次展示这两类山的图片,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清晰的认识。
(5)要求学生进行画石的练习,并分别用斧劈皴和披麻皴表现,体会这两种皴法所表现出的意境。
(6)教师示范,用色、墨结合的方法给皴好的山石染上颜色。
3.布置作业。
用色、墨结合的方法表现山石。
4.课堂延伸。
有条件的地区,让学生对着周围的山、石进行写生。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录像、挂图、背景音乐、毛笔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播放背景音乐,放映表现黄山云雾的录像,请学生留意观察并说说各自的感受。
(2)播放一段表现瀑布的背景音乐,放映瀑布和溪水的录像,放映后让学生说说瀑布、溪水的特点。
(3)教师作出总结:云、水是山水画中表现意境的重要因素。
2.深入教学。
(1)放映表现黄山景象的录像,配上抒情诗朗诵,使学生体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2)讲解云、水是山水画表现意境的重要媒介,介绍画云、水的基本知识,并作范画。
(3)综合山水画的知识,教师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并题上诗词,让学生观摩。
(4)选一首李白或其他作者的诗词,仔细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组织学生讨论:创作何种形式的山水画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这种意境?
(5)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自己学习山水画的心得体会。
3.布置作业。
选出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其意境的体会,分别题上相应的诗句。
4.课堂延伸。
了解某一著名诗人(如李白等)的生平、时代背景、思想情感,择其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创作出一幅山水画作品。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意境的山水作品
(教师)教学挂图、名山大川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演示我国一些著名景点风光照片,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出示一些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山水画作品,请学生谈谈体会。
(3)把课本中的这三幅作品及其相关的诗词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谈谈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引出课题——《诗情画意》,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学习。
2.深入教学。
(1)把从宋代至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家的作品按年代顺序向学生展示,并介绍作者的生平、艺术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提示学生思考:不同年代的山水画作品都有哪些风格特点?
提问: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相比有了哪些形式及内容上的创新发展?你喜欢现代山水画还是古代山水画?为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将讨论结果用文字进行表述。
(4)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作一总结发言。
3.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的诗词和山水画,并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砚台、宣纸、毡布、笔洗等国画学习的工具材料
(教师)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简要回顾第一节课的知识点,说明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需要有一定的技法来表现,引出学习山水画技法这一课题。
2.深入教学。
(1)介绍树的画法。
首先讲解画树的重要性:树在传统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树画得好坏,决定了一幅山水画的成败。
演示画树步骤图。教师按照这些步骤,用毛笔在宣纸上演示,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2)介绍山石的画法。
山石的画法在山水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石的画法也包括五个步骤:勾、皴、擦、染、点。其中的“皴”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斧劈皴和披麻皴两种。斧劈皴,常用来表现峭壁、山崖;披麻皴,多用来表现纹理细密的山体。
教师向学生讲解并作范画,要求学生临习。
3.布置作业。
比较树、石画法的特点,练习用皴法绘制山水作品。
4.课堂延伸。
用中国画的形式描摹自然界的树木,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实地写生。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的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云(瀑布)画法的步骤图、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教师讲解:树、石是山水画的基本要素,云、瀑布等也是山水画中的重要元素,往往起到一种渲染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2)引入云和瀑布的画法概念。
2.深入教学。
(1)演示勾云墨块画法步骤并配合讲解画法要点。
(2)教师将完成的画稿挂贴在大演示板上,供学生观摩。
(3)巡回指导,发现学生绘画中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4)演示瀑布画法,教师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练习。
(5)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画的笔墨特点是什么?如何运用笔墨来表达不同意境?教师应多加引导并详细讲解。
3.布置作业。
要求选择一幅课本中的作品进行临摹。
4.课堂延伸。
选择一个多云的天气,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运用中国画工具对自然界中的云进行实地写生,教师作示范讲解,指导学生如何把课堂上画云的方法运用到实景写生中。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砚台、宣纸、毡布、笔洗、中国画颜料
(教师)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名家山水画作品幻灯片(配有诗词)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放映山水画名家的代表作品,每幅作品下都附有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再对诗词加以分析(可结合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使学生认识到诗词与山水画作品所表达的相同意境。
(2)教师总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道理。
2.深入教学。
(1)从学生的语文课本中选首唐诗,分析诗的意境。
(2)根据唐诗表达的意境,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用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表达,根据讨论结果,勾出一幅单色山水画草稿。
(3)教师示范创作一幅完整的山水画作品,讲解分析山水画与唐诗所表达的是同一种意境。
(4)展示几幅山水画作品,请学生思考:每一幅山水画各表达了一种什么意境,可以用何种诗词来表达?要求用文字作分析说明。
(5)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与诗词在表达意境方面有哪些区别?
3.布置作业。
(1)结合语文诗词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山水画,准确体现诗词的思想内涵。
(2)创作一幅山水画,根据意境题写合适的诗词。
第二篇: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
——中国水墨动画风格赏析
电子工程学院09211065 肖傲
这学期,老师在课堂重点剖析了剪纸动画、偶形动画、三维动画、水墨动画等,其中我唯独钟爱水墨动画,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学过国画的原因吧,再加上古代诗词的陶冶,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常常令我着迷。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它突破了传统动画片线条结构惯用的单线平涂,运用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使动画的各种造型具有水墨特色,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动画界新的审美领域,同时使水墨绘画艺术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和其他形式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是没有边线的,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也是一首流水潺潺的抒情诗。水墨的晕染特征有表达意境之美的优势,它营造出中国画深远的意境,创造了“梦幻仙境般”的艺术美学。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小蝌蚪找妈妈》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1961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1960出品。
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山水情》,相较之的作品已趋于完美,因为它将山水的意境表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影片主要描述的是摘要:—位神秘出现,又神秘离去的老琴师,他不幸晕倒在渡口,幸遇小渔童相救,悉心照料,老琴师无以回报,见渔童弹琴似乎颇有天分,就教之以琴。接下来展开的画面是漂亮的山水,闲暇之中,看老鹰飞过,浪花卷起,似乎隐藏着不安。江对面若隐若现的山河,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渔童,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渔童为老琴师弹琴相送。全片重在山水的表现,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这部动画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是深邃、悠远的韵味美和登峰造极的意境美,加上古琴的浑厚音色,让人心旷神怡,从而演绎了一个旷世知音的动画。
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一、意境的解读
意境是什么?以通常的说法摘要:意境就是情景的结合,或叫“情景交融”。尽管某些人在口头上,把“意境”作为广泛地解释,而从欣赏的实际经验或创作实践方面来看,“意境”确有其非凡性能和非凡概念。一般来说,艺术是作者主观意识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表现,但由于所表现的内容、题材、体裁、形式等等的不同,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性能效果。有的重抒情、有的重“境阔”、有的惊心动魄、有的丝丝扣入人心、有的以空间的景物来感人、有的有意境、有的没有意境。因此,意境有它自己的性能和特征,意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表现,也就是艺术具有一个空间的境象。这个空间境象,有的虽然不是直接的表现出来,也能间接的引人对它的联想。所以当人们感受到一幅画或一首诗有意境时,便会在眼前呈现出一片清新的,或宁静的,或开朗的,或壮丽宏伟的等等空间感觉,仿佛自己亲临于大自然之中一样。可以说,意境的特征,主要是依据空间境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二、水墨动画创造意境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
画和诗都追求意境,意境和诗画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摘要:诗产生意,画产生境。诗和意是主观情感,画和境是客观的景象。主客观契合,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有意。如诗句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描写,将对美景短暂的留恋和珍惜表现的淋漓尽致,黄昏下暖和的斜阳映照着一种凄婉、忧伤、悲凉的情景,诗人的瞬间感受留在了心底笔尖,这种色彩烘托的视觉图像已形成了画面的意境。
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演绎的动画片《山水情》布满了中国式的美丽前味,将中国文人长久以来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中国的方式表现。客观上展现了文化的传承精神,更是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整部作品将笔墨情趣和美丽的诗境融进了每一画面里,通过绘画性的水墨,表现了江水烟雾蒙蒙,山峦云起缭绕和人物的音容情感,让人完全沉醉在水墨制成的山水之间。
三、水墨动画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水墨动画将水墨技法和电影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个“活”的流动的画面,《山水情》中揉合了各种现代动画手法,充分发挥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创作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具体来说它体现在三个方面摘要: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唐代刘禹锡说的“境生象外”,指出了意境所具有“象”(实)和“境”(虚)的两个层面。虚和实,是中国绘画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包括隐现、藏露、浓淡、黑白的对立统一。它显示山川万物的阴阳变化及创作主体的独特感受,虚实相生,意味无穷。虚,指笔线不到的空白处;实,指有笔墨有物象的实部。水墨画往往简单勾绘甚至干脆省略背景,留下大片空白,以虚衬实,凸现主体,拓展画面意境,增强表现效果。《山水情》中用“半边”构图和空处留自展现烟云水气的甜润灵秀,清新飘逸;用“梅花点瓣”式的笔触浓浓的刻画出苍茫山色,水的“白润”和墨的“黑韵”交融在流动的画面中,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民族音乐的朦胧美
在音乐中,我们经常会心得到一种朦胧美,因为音乐的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当音乐响起时,音乐之声到底描写的是山还是水,是青松还是翠竹,欣赏者不可能有具体的形象感受,正是在一片朦胧之中,在说不清楚美在何处的沉醉之中,才感受到了意境美的存在。
中国水墨动画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音乐的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人对大自然的感悟。《乐记》中记载摘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古人认为摘要:“音乐达天地之和而和人之气相接”。《山水情》中笛声、风声、水声、雁声、鹰声、等天籁之音和悠扬琴音遥相呼应而形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久久不绝于耳,尤其是琴艺的升华为影片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心灵和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山水情》中老琴师和小渔童惜别,倾吐对人生的赞美和祝福,老琴师便消失在茫茫山野。然而,老鹰、孤雁、江流这一意象的出现,将观者引向了更为广阔的、丰富的间接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的深远,正是直接意象中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画面的意境,并在意境中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意境就是如此简单而真实,其中的韵味却是抽象、妙不可言的。
四、结语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水墨动画无疑是中国动画电影里一朵璀璨的奇葩,《山水情》是我国动画片当之无愧的精品,它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洋卡通”领域里追求自己民族化道路上攀登的一个高峰。曾有国际评论家这样评论说摘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之所以中国动画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和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原因是中国水墨动画呈现出了东方美学精神及以特有的哲学思想,使动画本身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中国气息。
水墨动画的非凡性以及创作本意,决定了意境的创造成了,整部影片最吸引人的亮点。故事情节已不再是主旋律,好在看似简单的水墨动画除了承担电影的一般元素外,还隐藏着一些中华民族性的艺术语言,平衡了画面的矛盾。尽管如此,面对“西洋卡通”铺天盖地的冲击,水墨动画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境地。最终因为过于追求艺术境界而静静失去了它的辉煌,它留给观众和创作者深远的思索,我们共同期待经典艺术的回归。
感谢唐老师这学期带领我欣赏了这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作品,您的深入讲解都让我体会到动画并不仅仅只是我们童年的回忆,其实它一样可以有深刻的内涵,就像宫崎骏作品中那种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还有《埃及王子》中那种对沉重历史的诠释,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的,而老师您教会我从另一个高度去欣赏一部作品,谢谢唐老师,也希望今后还能在您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篇:浙美版12册全册教案
0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
本栏目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评述的欲望。学生学习本页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也可在课后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新书下发的时机,提出诸如:这些是什么文物,你喜欢或不喜欢等问题。也可以提出学生课后可以探究的问题,如:中国古代织绣和印染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各个时期的工艺特点是什么?建议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写出研究报告。
1流动的风景线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画笔。(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揭题。出示课题:《流动的风景线》。2.欣赏、分析。
(1)回忆生活中有车身装饰的各种车辆。(2)出示一组图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
(3)教师问:同学们,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用自己的方法分类。学生答:(根据生活中观察的车进行归类。)
(4)教师小结:①从功能上分;②从车型上分;③从色彩上分。3.欣赏、感受。
(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不适合车身装饰和适合车身装饰的两种车进行对比。)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车适合车身装饰?为什么? 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小结并介绍一些不适合车身装饰的特殊车辆,如消防车、救护车等。
(2)教师提问:车身装饰一般在什么部位?主要的装饰手法有哪些?(3)教师提问:车身装饰有几种类型? ①广告装饰(商业的、公益的);②个性化装饰„„ 4.欣赏图片,说说装饰设计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小结:①手绘图形设计;②手工粘贴设计;③电脑模拟设计;④模型分面设计;⑤局部位置面块设计。
5.学生作业。
(1)自选一种车辆,对车身进行装饰,时间20分钟。(2)教师巡回指导,进行辅导和解决课堂问题。6.作业评价。
(1)作业展示在展板上。
(2)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采用的方式,说说通过装饰想告诉人们什么。2公共汽车站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双面胶(或胶水)、彩色卡纸、彩纸(或广告纸)、画笔。(教师)公共汽车站图片、公共汽车站设计草图、质地较厚的纸、剪刀、固体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为了缓解交通堵塞,城市多条道路进行拓宽建设,同时面向社会招标公共汽车站设计方案。作为城市中的一分子,我们也应为居住的城市出一份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如何设计公共汽车站。出示课题:《公共汽车站》。2.图片欣赏,研究学习。
(1)出示一张简易的和一张现代化的公共汽车站图片,比较哪一种设计舒适?
提问:一个舒适的车站至少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具有哪些功能?(从舒适性、人性化角度考虑。)(2)欣赏一组公共汽车站图片。
(从造型、色彩、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注意公共汽车站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
(3)根据以上特点,教师示范一两个设计草图。(造型简练、有特色。)(4)各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每人设计一幅草图。(风景区、商业区、社区等。)
(5)教师示范把平面转化成立体的方法。卷(圆柱、圆锥、波浪)、插片、折叠等。
(6)欣赏学生作品,他们的设计中体现了哪些人性化设施? 3.学生制作公共汽车站模型。(1)学生分组,各组确定设计图。(推选小组中优秀的设计图。)(2)分工合作完成设计作品。(组长根据组员能力分配制作任务。)(3)学生制作、教师辅导。4.评价、交流。
(1)各组展示作品,派代表介绍设计思路。
(2)引导学生说一说欣赏的设计作品,它们的设计亮点体现在哪里。5.拓展小结。
(1)了解公共设施设计方法,对生活中许多公共设施都能进行实用美观的设计。
(2)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社区休闲区。
3手绘校园招贴 课前准备
(学生)纸张、手绘招贴常用工具(麦克笔、软笔、彩色铅笔等)。(教师)收集、制作三张校园手绘招贴、课件。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这学期学校要举行游戏节、运动会等校园活动,这些活动需要招贴画来宣传,谁设计过招贴画?
学生回答,教师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手绘校园招贴》。2.欣赏、探究。(1)教师:出示三张手绘招贴,问:“你能发现组成招贴画的主要元素吗?”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标题、内容、花边、插图、主办单位。(2)欣赏手绘招贴(若干组),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手绘校园招贴的编排、文字和插图的装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优秀手绘招贴的特点。
3.教师示范手绘招贴的创作步骤。
4.欣赏同龄人作品。了解插图、主题文字的字体、编排等多样性,拓展学生思维。
5.学生作业。
为校园活动手绘一张招贴。要求:(1)用一种或多种工具(油画棒、水彩笔、麦克笔等)完成。(2)编排要有创意。(3)时间20分钟。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在学生打草稿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设计习惯。
6.评价。标准:(1)画面统一和谐(色、图、文)。(2)编排有创意。(3)信息一目了然。方法:(1)小组按标准自评,并互评一张优秀作品选送展示。
(2)大家评一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由设计者说说创意,大家再提出优点和修改建议。
4请柬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寻找、搜集一些请柬,彩笔、彩纸、剪刀、双面胶或胶水。(教师)请柬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或不同请柬的实物。教学过程 1.认识请柬。
(1)导入:老师要邀请几位同学参加一个家庭聚会,想用一个礼貌周到的方法来通知他们,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用送请柬的方法显得礼貌而又郑重,能让你的朋友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3)教师出示几张不同的请柬,提问:生活中在什么场合我们会用到请柬?请柬在生活交往中的作用是什么?
(4)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揭示课题:《请柬设计》。(5)请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请柬进行分析,谈谈请柬上应该具备哪些要素。(6)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时间、地点、邀请方等信息准确完整。2.欣赏作品。
(1)欣赏范作:①国务院请柬;②音乐会请柬;③儿童游乐园开幕请柬。提问:这三张请柬在设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国务院的请柬简洁明了,体现大国风范;音乐会的请柬内容突出;儿童乐园的请柬设计活泼有趣,体现出了童趣。)
(2)提问:它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学生分析,教师小结:请柬的形式与内容、装饰和风格都要和谐统一。3.设计制作。
(1)学生分析讨论请柬的制作方法。
(2)教师示范几种不同的制作方法:折、剪、刻、画(见下图)等。
(3)教师提问: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制作方法吗? 4.学生设计制作。
(1)教师提出要求:为本班的班队会或自己的生日聚会、个人画展等活动设计一张请柬。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指导。5.作业展示。
(1)请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略作评价。(2)把请柬送到想邀请的同学手中。
5我的小学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照片、绘本、杂志图片、水彩笔或水粉颜料。(教师)绘本、照片、学生作品。教学过程 1.激起回忆。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回头看看六年的小学生活,你还记得哪些难忘的事?在你的小学生活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畅谈自己的小学生活。(2)揭题:《我的小学生活》。2.观察描述。
(1)说说小学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事。学生展示自己的照片,说说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心情。
(2)教师提问:你在小学生活中玩过哪些游戏? 学生回答:老鹰捉小鸡、跳房子、捉迷藏„„
教师小结:这些都是小学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巧妙选择题材,就能表现出那一刻你的快乐心情。
3.欣赏感受。
(1)教师提问:怎样将精彩一刻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2)欣赏徐启雄的作品《雨后雨花开》,冯远的作品《大业》。这些精彩的画面组合起来,那将是一本充满快乐回忆的绘本!4.了解绘本。
(1)欣赏绘本,小组讨论,分析绘本的结构。绘本分为封面和内页。
(2)怎样设计绘本的封面与内页?
封面:书名,有与主题相关的插图、出版社、作者。书脊:书名、出版社、作者。封底:书价、条形码、小插图。
封面由组内的一位同学完成,以自己的作品作为封面插图(作品可以小一些),题上醒目的书名,注上出版社和作者。
内页是生动丰满的画面,怎样将我们的画组合成册?(教师提供一种简单灵活的册页制作方法。)
图1:将纸(完成的作品)对折,阴影部分涂上胶水; 图2:将第二张对折好的作品往上粘;
图3:将整个大组的所有作品粘合成一本厚厚的书,绘本的雏形就基本完成了。
5.学生创作。
(1)画出你小学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个情景。(2)小组合作制作一本《我们的小学生活》绘本。6.欣赏评价。
(1)小组展示自创的绘本,介绍绘本特色。
(2)小结与拓展:用绘本的方法还可以表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经历。6画展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画笔。
(教师)美术馆、博物馆资料,画展设计范例。教学过程 1.参观画展:
有条件的用多媒体虚拟美术馆参观全国美展、故宫博物院、卢浮宫等,在参观的时候获得美的感受。
2.引导:
(1)如果能将我们的画也挂在墙上展出,那有多好啊!让我们来举办一次属于自己的画展吧!
(2)初步设想,你希望将这次画展办成一个什么样的画展?(3)欣赏、学习画展方案范作。
3.分小组讨论,办一次画展要注意些什么?做些什么准备?(1)体现什么主题内容比较好?
(2)每人准备一件自己最优秀的作品,提前将作品装裱好。中国画的装裱采用卷轴方式,西洋画一般采用画框方式。
(3)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在哪里举办这次展览呢?
①校内:考察自己学校中可以选择的场地:如礼堂、体育馆、美术教室、校园走廊、围墙、橱窗等。
②校外:如果有条件可以与社区或当地展览馆联系。(4)布局设计:
①根据场地设计好展览的布局,绘制平面布局图,包括展示区、休息区、参观路线等。
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屏风板或塑料泡沫板,没有的就布置在墙上。③休息区要给观众温馨的感觉。④注意平面与立体空间的结合。
(5)作品的悬挂要适合参观者的视线角度,适度倾斜。
(6)要准备好展览标题、前言、标签、海报、引导牌或指示图、邀请卡等。想一想,标签纸的设计应安排哪些内容?怎样设计这些展示材料才能吸引人?
(7)还可以安排几位讲解员或引导员。4.实践。
(1)设计一个举办画展的方案。(2)分组准备制作标题、前言、标签、海报、引导牌或指示图、邀请卡等。(3)课外装裱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画笔、装裱好的作品、胶带纸、钉子、粗棉线、塑料泡沫板。(教师)辅助材料。教学过程
1.检查准备工作。2.分工进行布展。
3.开始展览,迎接参观人员。7画家故居 课前准备
(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收集他们作品的图片,了解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谈话引入。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二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猜猜主人是怎样的画家?”“你知道哪些中国画画家?”“我国近代生活在杭州一带的画家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2.引导学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1)出示黄宾虹的《简笔山水图轴》,提问:“看这幅国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黄宾虹的名字,提问:“大家对黄宾虹了解多少?”(学生把参观黄宾虹故居时了解的情况对大家做一些介绍。)
(3)教师补充,重点介绍他画山水画经历的三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以游历山川,写生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提问:“根据你对黄宾虹的理解,你认为《简笔山水图轴》大约是他什么阶段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归纳黄宾虹的艺术特点:①浑厚华滋,笔墨上注重“黑、密、厚、重”。②主张创造,即使是学习别人的画,也要有创造性地学。
3.举一反三,欣赏其他三位画家的画。(以学生欣赏为主,老师进行方法指导。)
(1)启发学生用以上学得的方法欣赏潘天寿的作品。①出示图片,学生自主欣赏潘天寿的作品《灵岩涧一角》(教师提醒重点分析它的构图、气势),从中了解潘天寿笔墨苍古、凝练老辣、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的艺术风格。
②了解潘天寿的生平以及对近代国画界的贡献。(学生先说,教师补充。)(2)欣赏丰子恺、林风眠的作品。
①了解丰子恺、林风眠的生平。请参观过他们故居的同学介绍他们的生平。教师重点介绍他们出国留学的经历,国外学习为他们的“中西合璧”、“引外为中”创造了条件。②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渔舟》,体验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欣赏《菖兰》,感受构图的饱满,色彩的浓艳。
③欣赏丰子恺的《瞻瞻的车》、《小梦》、《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体验漫画充满情趣的、简洁的美。
4.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
学生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创新。
教师小结:清末民初,国家动荡,中国绘画史上一度出现了萧条的景象。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四位画家锐意进取、不断改革,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绘画语言,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为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创立了新的里程碑。
5.拓展延伸。
这四位画家的作品还有很多,我们一节课无法详细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更多的内容。
8墙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墙文化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各种制作材料。(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1.认识墙。
(1)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收集的有关墙的资料: ①墙按不同材质、功能、用途可以分出多少种类型? ②收集世界名墙。(例如世界上最长的墙、最古老的墙等。)
③观察学校或家附近有特色的墙,尝试着去了解这堵墙的相关知识,并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
④介绍一堵你了解并喜欢的墙。⑤收集与墙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放手让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关键,但课前分工和布置任务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2)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将本组的学习成果介绍给大家。
(让孩子们学会相互学习,扩大学习的信息量。)(3)教师归纳总结,列表展示学习成果。2.品味墙。
(1)欣赏书上中国传统建筑中两种独具代表性的墙:江南民居的马头墙和北京故宫的红墙,了解两种墙不同的艺术特点。(从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交流。)
(2)欣赏书上中国园林中的云墙和水花墙,了解园林墙的艺术特点。(从墙头、墙体、窗、洞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欣赏课件上各类文化墙和家居设计的背景墙,了解如何将墙的设计元素引入生活中,美化人们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表现墙。
(1)小组讨论:
①如何使你设计的墙既美观又实用?(确定设计主题。)②如何使你设计的墙屹立不倒? ③如何妙用学过的各种方法?(刻、画、卷、剪、贴等。)④如何巧用工具材料?(鼓励从生活中寻找易得的材料。)(2)欣赏课件上优秀的学生作品。
(3)各小组完成以墙为主题的立体作品。(数量不限,材料不限。)4.展示墙。
(1)各小组展示作品,向大家介绍自己创作“墙”的设计意图和特点等。(2)组织评价活动:评选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和最佳创新奖,说出评选的理由。
5.课外拓展。
尝试为校园或小区设计一堵文化墙,画一画设计稿。9祖国美景知多少 课前准备
(学生)写生画夹、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祖国风景名胜图片、风景画。教学过程
1.展示图片,激发兴趣。(1)揭示课题:《祖国美景知多少》。
(2)播放课件,展示祖国风景名胜图片,学生抢答。(3)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4)用一句话来夸夸祖国的美丽河山。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欣赏书中的人民币图案,提问:你留意过我国人民币上印有的祖国美景吗?你知道在人民币上还印有哪些风景?
(2)欣赏画家的风景画。3.写生指导。
根据教学实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风景点进行实地写生。(1)选景。
在风景写生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景,在连绵不断的视野中要选择最理想的能够打动自己的景物作为写生对象。初学写生,选景要简单些,选景范围不宜太大,如几棵树、一幢房屋、一座桥、一座亭子、一座山、一条小河等都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物。如图(1)范围太大,不宜表现;图(2)主体突出,比较适合。
可用自制的取景器或用手指搭成框状的取景方法来选取景物。(2)构图。
当我们选取了描绘对象后,就要考虑画面的具体安排。重点是对景物进行取舍,主次分明、突出主体,通过近景、中景、远景的安排,表现画面丰富的层次感。
出示一些风景图片或风景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构图知识。如下图:图(3)画面主体不突出,画面比较零乱,构图比较松散;图(4)构图比较完整,主体突出,层次丰富。
(3)描绘。
整体布局——局部描绘——整体调整。4.学生作业。
(1)画一幅风景写生画。(2)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铅笔画或铅笔淡彩、彩笔画、水粉画等。5.展示评价。10美无处不在 课前准备
(学生)一张自认为美的照片或图片、一种自己喜爱吃的蔬果、彩色画笔。(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棵卷心菜或一个甜橙。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自己带来的照片或图片,说说美在哪里。2.摄影作品欣赏,深入感受。(1)课件展示,学生欣赏。第1组:箭扣长城。第2组:动植物。第3组:水乡。第4组:白桦林。
(2)分组欣赏、讨论。
①从摄影作品中感受到什么?
②同一题材的几张摄影作品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角度进行拍摄? ④欣赏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疑问?(3)小组派代表谈谈体会和感受。3.欣赏齐白石的《蜻蜓、莲蓬》。
(1)提问: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2)教师介绍齐白石和他的《蜻蜓、莲蓬》。(3)再来看看这幅画,有没有新的感受?
4.齐白石先生把对生活的感受都表现在自己的画上,让我们学习一下,用画来表现平时非常熟悉的一件东西。(出示实物:卷心菜或甜橙。)
(1)请你说说眼中的它。(学生各抒己见。)(2)看三幅图片。(整个轮廓、侧面的切面、横向的剖面。)(3)看过图片有何感受?
(4)小结:对于熟悉的事物,如果从一些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5.学生练习,表现感受。
(1)用画笔从不同角度表现自己带来的蔬果。(在切开蔬果时注意用刀安全。)
(2)作品展示,互评。11竹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墨汁。
(教师)表现竹的有关美术作品或图片、视频资料、音乐。教学过程 1.认识竹子。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欣赏竹子。
(1)展示、欣赏课本中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讨论介绍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表示作者希望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竹子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竿、竹叶)的过程。4.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水墨形式表现竹子。5.展示评价。学生互评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竹材料、胶水、剪刀等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教师)竹制品的图片。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说竹子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2.学生分析教材上的作品,欣赏竹材料的巧妙应用及丰富的造型。3.学生讨论竹材料的加工方法。
4.展示竹制品,欣赏范例并同时分析其构思和制作的技巧。(提示:学生分析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5.学生分组讨论创作意图并相互交流。
6.学生实践,分组合作。要求以竹材料制作一件手工作品。
7.教师及时指导,对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制作进行讨论并鼓励。8.学生交流作品并自由表达制作感想,可自评、互评。
12奇思妙想 课前准备
(学生)纸、颜料或其他的材料。(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提出课题。
(1)用多媒体展示优秀的汽车广告。
教师提问:这则广告表达了什么含义?广告中有什么样的创意?(2)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总结:一则优秀的广告需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创意是现代设计的灵魂,而“奇思妙想”是创意的基础。(4)揭示今天的课题:《奇思妙想》。2.图形体验,加深理解。(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欣赏并讨论教材中所例举的作品“奇”在何处?“妙”在哪里?
(2)学生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教材中这些作品都具有很好的创意,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给作品以深厚的意蕴,同时也给读者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体验。
3.联想练习,激发创意。
(1)课件展示图片,请学生思考:除了单形和组合联想,你还有什么与之不同的联想吗?用简单的绘画形式表达出来。
(2)学生练习,教师挑选出优秀的练习并让学生自我评述。(3)教师总结,并引出下个问题。4.总结练习,方法拓展。(1)教师提问:“奇思妙想”图像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如果用电脑设计会有什么优势?大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5.构思作业,强化创意。
(1)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鼓励大家大胆创意。(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6.作业展示,知识拓展。(1)学生展示并表述自己作品的创意,教师对优秀的作业予以表扬和肯定。(2)小结本节课内容,并拓展说明“奇思妙想”在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中的运用。
13纸雕塑 课前准备
(学生)报纸、其他纸材、胶水、剪刀等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教师)课件、优秀纸雕塑作品。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激发兴趣。
(1)教师拿出几件纸雕塑作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2)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塑造出来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2.研究讨论,深入理解。
(1)请同学们欣赏教科书第32页,说一说教材中的人物作品,作者是用什么样的体块和色彩来表现的?
(2)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3)教师总结。
3.传授方法,加深体验。
(1)教师点击课件(纸塑方法一),边讲解边作示范。
讲解纸雕塑的艺术特点是如何体现的,同时重点强调在制作中需要把纸团紧,在塑造中要强调物体的团块结构。
(2)教师提问:除了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去塑造物体?(3)学生分组讨论,说说有什么独特的方法表现出物体的形体。(4)教师对学生的方法要予以肯定,同时提出一些建议。4.欣赏探究,布置练习。
(1)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动物雕塑,加强对形体的了解。(2)练习用报纸作为基本材料塑造一个动物。(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5.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1)学生可按下表内容评价自己的作品。
(2)学生之间相互观摩、评价。(3)小结本节课内容。14包装盒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不同形状的包装盒。(教师)多媒体设备、中外优秀包装作品。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场、超市整齐美观的货架和具体产品美观的包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讲解包装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并提示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有特点的包装?
2.深入教学。
(1)教师演示教科书中形式多样的包装盒,提示学生思考:这些商品的包装有什么作用?
(2)教师再展示一组中外优秀包装盒设计的作品,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包装盒的形式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演示边讲解包装盒的形式与特点。
(3)重点演示包装盒的设计制作过程。教师出示已制作好的包装盒,并把包装盒展开,使学生了解包装盒的设计结构,并进一步讲解包装盒的制作过程。
(4)教师演示色彩鲜艳、装饰美观的包装盒设计作品。请学生讨论:包装盒装饰有哪些特点?(包括装饰的文字、图形、色彩、商标等。)
3.布置作业。
请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纸盒,要求体现作品形式的创新,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4.课堂延伸。
请学生到超市做一个调查报告,介绍某一类专题包装,如绿色食品、陶瓷产品等。
15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课件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图片:皖南古村落西递、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乐山大佛。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提示:这里欣赏比较的世界遗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2)讨论交流: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③你更喜欢哪一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
(3)学生汇报。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2.讨论交流,师生互动。(1)讨论一:“什么是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什么?世界遗产分哪几类?”
(2)讨论二:“看看自己带来的材料哪些是属于自然遗产?哪些是属于文化遗产?哪些是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3)交流: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来汇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提示: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活动中,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的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欣赏体会,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3.小组合作,表达感受。
(1)教师出示课件《神州风采》,学生欣赏。(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并将感受写下来。)(提示: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尊重小组同伴的意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1)每一组把写好的感受进行汇报交流。
(2)全班评选出印象最深刻的作业,教师小结。5.小结谈话,课后拓展。
(1)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简单地了解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并且写了自己的欣赏感受。今后我们要更加关心身边的事物,也许更多更美的世界遗产就在你的身边。
(2)学生课外的活动拓展:寻找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现状资料以及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欣赏比较,启发谈话。
(1)出示黄山申报时的图片以及现在黄山游客人满为患的图片。谈话:这两幅图片看了有什么感受?
(2)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人们在饱览世界遗产风光的同时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2.结合教材,激发创意。
(1)看书讨论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①你最喜欢哪一处世界遗产?准备给它取个什么保护口号? ②你认为小组内哪位同学的口号提得特别好?为什么?
(2)结合课件中的作品,深入探讨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和方法。3.构思主题,深入探讨。
(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料,集体讨论是否具有申报的价值。(2)针对讨论结果议一议怎样来申报世界遗产?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争取?
(3)将申报项目的设计稿写下来。4.讲述作品,集体评价。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趣味、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2)启发评价方法:可从形式上、内容上等方面进行评价。
(3)活动过程:①讲述自己的作品。②四人小组讨论。③班级交流。6.联系生活,欣赏拓展。(1)总结本课内容。
(2)欣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第四篇:诗情画意反思
《诗情画意》教学反思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本节课内容体现了艺术之间的关联。教学中,我先给学生讲老舍先生请齐白石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配画的故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他们发现了古诗的不同的分类:每首诗所描写的内容是各种不相同的,有写人,写景,状物,还有叙事的等等,画写人状物的古诗,把诗中所表现的人物或状物作为画面的主体,重点描绘,画写景的古诗,可以先确定近景用深色表现,中景画大且具体刻画,远景可以画的稍微简略一些,画叙事的古诗,可以是单幅的,选择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场面,也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学生大师们的作品欣赏;展示出《悯农》这首诗,让学生配画,问:你打算怎么组织画面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我请学生充分畅谈后给予归纳;在教学最后的作业布置,让学生自己自主选择所要表现的诗句,可说是丰富多彩,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的自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在上课过程中,我语言精简不够,互动环节不够,板书的不够及时,还应该在上课前,展示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在绘画中,我作业要求不明确,在作品评价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构图给予实施的评价,如主体是否突出,能否画出古诗的意境,主体是否能着重刻画等。课后通过学生的作品,我发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研究,教师为主导,及时引领,适时评价的教学方式,对学习较难的创作作业有较好的效果。
第五篇:诗情画意教案设计
题: 诗情画意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
1、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为古诗配画。
2、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教学准备:绘画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1、导入: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熟悉的古诗并想象古诗的意境。如《枫桥夜泊》(多媒体出示图片)。揭示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板书课题)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古诗欣赏:杜甫《绝句》
1、请同学们背诵杜甫的这一首《绝句》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绝句》的景色组成。(多媒体图片)
3、统一讨论结果:(结合图片)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
4、师生共同赏析《绝句》图片(多媒体展示),并从中学习构图和绘画的方式方法。
(三)借鉴学习
1、背诵《咏柳》、《清明》两首诗,欣赏图片,借鉴学习其构思以及绘画。
2、为自己熟悉的古诗分类:写人、写景、叙事等,利用多媒体分析不同类型诗歌的不同表现方法。
3、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绘画中构图和绘画的方式方法,并作简单示范。
三、当堂练习(大显身手)
1、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你想怎样表现它? 教师提醒学生在创作中应注意构图和用色。
2、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3、学生绘画,教师辅导
1)提醒完成基本构图,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2)对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使其完善作品。
四、评价交流,用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1、自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评,你觉得哪一张作品最符合诗意?
3、老师对学生做适当评价、点评。并为优秀作业粘贴优秀标志——五角星。
五、课后拓展:
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为古诗配上不同形式的画。如国画,剪纸等等。
教学反思:
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古诗课,每学期都要组织“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每次上这节课,我都把它调节安排在“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之后。这样无形中就增进了学生学习本课兴趣——我们不但会朗诵诗歌,还要会“绘画”诗歌。
对学生交待绘画的基本技巧是必须的,却不是最主要的。在本课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意境想象的引导上。示范时我把构图、取景交待清楚,对于如何绘画细节轻轻带过。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画出来的诗歌是稚拙的,可是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想象也正在稚拙的画面中,表现出那一份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