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践行科学发展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它的科学性,二是它的实践性,两者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从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上,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以务实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客观规律的尊重。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为此就必须形成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这些关系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这就是社会发展运动的机理。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历史中最革命、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是人。一部人类社会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不断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时代主题逐步发生了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根本转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的各种矛盾,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改良,为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使阶级关系、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劳资双方的关系呈现出协商合作的发展态势。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克服传统“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或先或后、不同程度地开始了改革的实践。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加剧。所谓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科学发展观适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的主题,把以人为本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找到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本身也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使社会成员具有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基础上发现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但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摆在这些国家执政党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在探索和回答这个问题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949年,中国完成了新**主义革命,1956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受国情的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旧社会的痕迹,存在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存在着日趋加剧的综合国力竞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压力和挑战。以往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到了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上,使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严重地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反过来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题,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是,仅有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推进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尤其在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之后,科学技术、人的素质、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法制等各种因素对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日益突出地体现出来。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好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使和谐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践行科学发展观与个体科学发展
践行科学发展观与个体科学发展
孙英涛
摘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并把前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因此,实现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应该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反过来讲,作为社会的每个个体,也可以并应该主动行为,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追求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影响所及包括国家政党、企业以及个人等诸多主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因此,实现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反过来讲,作为社会的每个个体,也可以并应该主动行为,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追求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一、个体之科学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价值 目标
人的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定意义上讲,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并由此出发去科学地认识人、人的本质、人的方针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理论。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与现实中正在发展而尚未全面发展的人相对照的。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定是从三方面展开的:首先,全面发展的人是劳动能力高度发展的人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因此人的方针实质上是指人的劳动力的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 脑力的发展。其次,全面发展的人是在前面的社会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并不否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两者是内在统一的。这是因为,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更不是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或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以及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未来社会人发展的理想和价值目标。第三,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力得到多方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实质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它既包括一个人所拥有的自然力,也包括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锻炼、培养与学习而形成并积淀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实际上,在当今社会,面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和个体的即期需求,很多人在个体发展上往往是狭隘的、片面的,其更多的是重视个人当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能以宽阔的视野、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个人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现实条件下促进个体科学发展的重要规定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这三方面的内涵,决定了其对于个体发展的规定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同样,一个个体要立足社会,要使自身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现实情况,确保自身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只有不断发展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取向是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人的全面发展和 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人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一基本要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谋划发展的时候,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思维,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自我做起,通过处理好上述三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三、微观层面上个体科学发展的实现
个体之科学发展,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体作为社会活动主体,其自身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实践活动、个体需要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微观着眼,从一个个体出发,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亦即要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更为坚定,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更为突出,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更为高尚,使自己的能力素质更为突出,使自己的行动更有益社会大局。总之,个体的科学发展就是把个体的一切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科学谋划自己人生道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增强责任,增强本领,做一个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的人。
在科学发展观规定和指导下,社会个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个体的精神世界 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个体迎难而上、走向成功的主要精神支柱。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给他的理想信念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给他的追求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具体而言,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东西,在于理想信念的定向、动力和支撑作用。没有决定的理想信念人的精神大夏就将坍塌,无异于行尸走肉。二是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要严格自律,时刻注意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严守社会公德修养,严把做人的底线。三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要有崇尚节俭的生产和生活作风,要有不畏艰苦、奋发向上的思想品格,要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要有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坚强意志,要有自强不息、任劳任怨的精神风貌。四是要辩证看待人生际遇。客观对待人情冷暖和人生挫折,少抱怨。多实干,不论遇到怎样的艰辛,都始终勇往直前,决不因遭受困难而彷徨失措,决不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失望,决不因遭受不公而随波逐流。
(二)以积极的学习思考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每个个体唯有克服惰性,增强悟性,勤学多思,博学善思,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身素质,满足新形势任务的要求,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退者”。正所谓“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尤为重要。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作为能力之源、立身之本。要多学、多看,坚持向书本、向实践学、向同志学、向群众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学、多学尚需多思、善思,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工作中要着力改变过去那种浮于表面、浅学辄止、不愿费心的坏毛病。要开动脑筋,多钻研,多深究,要虚心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学会从不同角度、从不同的充满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求洞悉事物,通晓事理,明确努力方向,丰富生活思路。
(三)以无私的社会劳动打造个体的人生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既是个体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也就是说,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个体就无所谓社会;而社会又是各个个体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每个个体都有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存在物,每个个体又有维持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反应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借助集体提供的平台,社会的进步必须由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社会公众的力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付出一分力。同时,劳动、创造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体按照一定的要求,尽到自己的责任,付出自己的劳动,就是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劳动在满足人的物质利益需要的同时,彰显了其协调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动机,以及成为人们表现自己的体力与智力的手段,不断地实现着其物质利益动机、道德动机和创造动机的有机统一,而且劳动的道德动机和创造动机越来越增强,使劳动变成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个体的人生价值,是在为 社会事业积极奋斗中实现的。个体之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永恒追求过程,没有终点。个体要实现自身科学发展,惟有依靠学习、依靠实践,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通过学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通过学习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弥补自身缺陷,以达到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
第三篇:践行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践行科学发展观
邓懿轩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和时代背景、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形式上,而是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紧密地联系工作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那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立足本职工作。
作为一名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我们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创新力、管理和优质服务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高,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理论业务知识,用理论业务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干部,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目前部分学校存在人员少、硬件设施不完善、工作繁复等困难,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到为师生教职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还是第一要务。所以在教书育人、理论创新等实际工作中提前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努力克服困难,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始终把就诊病人放在第一位,秉承“热心、信心、耐心、诚心”的服务宗旨,以最大的热情和虔诚来对待工作,以最大的无私和博爱来对待我们的每一个服务对象。为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保障。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院校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学校教学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任务将会越来越繁重,难度进一步加大。要想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四要进一步提升个人岗位的形象,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作为学校的一个服务窗口,要着力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岗位责任和自律制度,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同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只有不断地充实头脑,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一定会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做好学院的教书育人、理论创新等工作,在学院党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大家共同努力使学生的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为学院的发展增砖添瓦。
第四篇: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公安县人民法院 陈平
现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合格的法官不是终身的。大家都知道不进则退的道理,昨天的合格法官、优秀法官,今天不一定合格,更不一定优秀。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法官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承担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正义的神圣职责,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勇于面对压力的法官,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法官。法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乃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群众中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开展审判活动,领悟做人的道理,完善自己的人格。
其次,法官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法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如果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没有娴熟的审判技能,没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就很难胜任审判工作。法官的博学多才,首先表现在对法律的精通与知新方面。精通,就是要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了解法律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法学原理,探究法律要旨,理解和领会立法意图。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抓住要领,运用自如。知新,就是要学习和掌握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当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作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新的法律知识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新法律,新要求,不断充实自己,丰富和完善法律知识。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地坚持学习,始终站在法律的前沿。此外,一名合格的法官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既要掌握自然科学常识和逻辑学、心理学、法医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掌握语言学、文字学和文学写作方面的知识,还要握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名合格的法官就是一部汇集百科的科学词典,只有博学多才,才能细察万象,明断是非。
第三,法官必须做群众的贴心人。维护公平和正义,保护国家、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法官的神圣职责。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信任法官,才能树立起法律的威信。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展审判工作,努力缩短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用自己的全部行为教育广和引导大人民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要善于了解群众的最关心的问题,善于解决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困难,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与痛苦,切实为群众排难解纷,切实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第四,法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执法观念、工作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的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和提高。我们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大浪淘沙,真金百炼,去除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准绳,这种准绳,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职责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与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法律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才不会迷失方向。
总的说来,我们要时刻按照优秀法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审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并贯彻到审判工作之中。要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要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要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解决问题上,要做到“六克服六增强”,即:克服骄傲自满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克服因循守旧观念,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克服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奋发有为的意识;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增强打基础增后劲的意识;克服安逸享乐思想,增强艰苦奋斗意识;克服片面狭隘思想,增强顾全大局意识。要深刻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争当思想解放的模范和与时俱进的模范,争当践行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合格的人民法官。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法官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法官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目前,我区正在开展“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讨论活动。通过聆听区委段书记的动员讲话,学习相关材料,我充分认识到,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首要的一点是就是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过程,必然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有利于我们抛弃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是继续推进法院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合格的法官不是终身的。大家都知道不进则退的道理,昨天的合格法官、优秀法官,今天不一定合格,更不一定优秀。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法官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承担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正义的神圣职责,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勇于面对压力的法官,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法官。法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乃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群众中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开展审判活动,领悟做人的道理,完善自己的人格。
其次,法官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法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如果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没有娴熟的审判技能,没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就很难胜任审判工作。法官的博学多才,首先表现在对法律的精通与知新方面。精通,就是要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了解法律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法学原理,探究法律要旨,理解和领会立法意图。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抓住要领,运用自如。知新,就是要学习和掌握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当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作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新的法律知识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新法律,新要求,不断充实自己,丰富和完善法律知识。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地坚持学习,始终站在法律的前沿。此外,一名合格的法官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既要掌握自然科学常识和逻辑学、心理学、法医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掌握语言学、文字学和文学写作方面的知识,还要握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名合格的法官就是一部汇集百科的科学词典,只有博学多才,才能细察万象,明断是非。
第三,法官必须做群众的贴心人。维护公平和正义,保护国家、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法官的神圣职责。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信任法官,才能树立起法律的威信。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展审判工作,努力缩短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用自己的全部行为教育广和引导大人民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要善于了解群众的最关心的问题,善于解决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困难,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与痛苦,切实为群众排难解纷,切实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第四,法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执法观念、工作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的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和提高。我们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大浪淘沙,真金百炼,去除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准绳,这种准绳,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职责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与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法律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才不会迷失方向。
总的说来,我们要时刻按照优秀法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审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并贯彻到审判工作之中。要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要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要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解决问题上,要做到“六克服六增强”,即:克服骄傲自满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克服因循守旧观念,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克服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奋发有为的意识;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增强打基础增后劲的意识;克服安逸享乐思想,增强艰苦奋斗意识;克服片面狭隘思想,增强顾全大局意识。要深刻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争当思想解放的模范和与时俱进的模范,争当践行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合格的人民法官。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