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时间:2019-05-12 00:2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第一篇: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30年代文学类:

名词解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时间:1930年

主要成员:鲁迅、茅盾、周扬、胡风、夏衍、张天翼。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 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宗旨:提倡和发展普罗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

活动:办刊、出版与论争、推进大众语、与国际联系。刊物:《北斗》 《萌芽》《十字街头》《文艺群众》

影响: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名称:东北作家群

名词解释:抗战文坛上活跃的一支文艺劲旅,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运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时间:1931 主要成员:萧军 萧红 骆宾基 端木蕻良 舒群 李辉英 主张:倾向现实主义

创作特色:强烈浓厚忧患意识和悲剧性

风格:艺术审美上表现出一种雄健、粗犷、悲壮美学风格。贡献: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主题第一次集中醒目标示在制作上 刊物:《光明》《战地》

影响:东北作家群出现,标志中国新闻学全面的自觉的抗战文学色彩历史阶段转折开始。

30年代小说类:

名称:新感觉派

名词解释: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海派

时间:

主要成员:穆时英

刘呐鸥

施蛰存 主张:新感觉主义

特征: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人物刻画上,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人的非理性、潜意识和变态心理。刊物:《现代》《新文艺》《无轨列车》

影响: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它不但促进了现代主义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名称:京派

第 1 页1 共 8 页

作者:汪媛媛

名词解释: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时间:1930年前后 代表人:沈从文

主要成员: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

主张: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丑陋;在文化思想上继承了五四文学改造国民性的传统和“人”的观念,以人性的价值尺度,严肃的表现着“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的主题,并试图以此去探索“中国应当如何从新另造”,从而表现出了与社会剖析派不同的文化诉求;在审美趣味上崇尚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当。

小说特点:讲究艺术技巧,追求题材的新鲜、解构的多样和文字的明净,注重氛围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员熟禁穆的诗美和牧歌的情调。

基本特征: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刊物:《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水星》文学月刊

影响: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名称:社会剖析派 名词解释: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

时间:1928~1936.6

主要成员:茅盾

吴组缃

沙汀 艾芜 主张:运用阶级分析观点分析社会问题。

特点: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影响: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名称:海派

名词解释: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

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时间:三十年代前后

主要成员:包天笑、周瘦鹃、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现代派)、无名氏、苏青、张爱玲

发展阶段:国民初年鸳鸯蝴蝶派;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流派;四十年代言情传统与现代主义探索的新海派。

主要发展面向:1.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与言情小说有密切联系。2.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段。

文学意识:都市文学意识;市民文化意识;文人文化意识。特征:繁华与靡烂,雅俗善恶二元混杂。

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名称:论语派

名词解释:因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时间:1932.9.16创刊 主要成员:林语堂 主张:幽默性灵小品

主旨:提倡小品文,鼓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刊物:《论语》、《人世间》、《宇宙风》

影响:论语派所提倡幽默文学理论与创作具有巨大积极作用。

名称:自由人

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争议的文化团体 时间:1931.12.25 主要成员:胡秋原

主张:文艺自由论即“文学与艺术之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 刊物:《文化评论》 影响:“自由人”针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和反动“民族主义文学”其进步性和战斗意义十分显著。

名称:第三种人

名词解释:反对文化团体 时间:1932.7 主要成员:苏汶、杨邨 主张:文艺自由论 宗旨:“为小资产阶级小市民和农民群众利益而争斗”口号 活动:文艺辩论 刊物:《星火》 影响:早期“第三种人”竭力鼓吹有害超阶段文艺观,但政治上还有一定进步性。

名称:三民主义文艺、民族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民族主义文学家于1991年6月1日在上海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打出旗帜,挂出牌子宣布它的问世。

时间:1930年前后 主要成员:叶楚伦

主张:三民主义在政治上宣传三民主义反对物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学强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刊物:三民主义文艺:《文艺月刊》《文艺周刊》

民族主义文艺:《先锋周报》《前锋月刊》

影响: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的政治色彩都比文学色彩浓厚,他们出现全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30年代诗歌类:

名称:现代诗派

第 3 页3 共 8 页

作者:汪媛媛

名词解释: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时间:1932年5月 代表人物:戴望舒

主要成员:戴望舒 徐迟 卞之琳 路易士

主张: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思想倾向:现代主义。

特征:

1、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即施蛰存说的“《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2、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即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3、诗艺的突破和创新。即拥有现代的词藻和现代的诗形。刊物:《现代》 影响:现在诗派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对新诗艺术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称:中国诗歌会

名词解释:现代诗歌团体。时间:1932年9月

主要发起人: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蒲风(黄浦芳)

诗人创作特色: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紧紧“捉住现实”,以诗歌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艺术形式上,大力提倡和实践诗歌大众化,“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主张:注重诗歌的现实化,提倡诗歌的大众化。

任务:“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于诗歌的大众化”

内容:三要素:理解现制度下个阶级的人生,着重对大众生活的描写;有刺激性,能够推动大众的;有积极性,表现斗争或组织群众的。刊物:《新诗歌》(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影响:中国诗歌会诗人不仅反映现实,实践大众化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在诗体开拓上也有值得称赞的成绩,在新诗发展的可贵共享将永载史册。

30年代戏剧:

名称:艺术剧社

时间:1929年6月5日

主要成员:郑伯奇 冯乃超 孟超 陶晶孙

主张: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戏剧应以党性原则为指导,使戏剧成为党文艺事业的一部分,报刊:《艺术》 《沙仑》 《戏剧论文集》

影响:为戏剧发展起了表率示范作用,还团结了摩登社、南国社、复旦剧社等戏剧社团,使他们随艺术剧社方向转化而“左”转,终于形成左翼戏剧运动。

40年代文学类:

名称:中国文艺协会

名词解释:一九三六年国内各地作家发起组织的一个文艺性质团体。

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时间:1936.11.22 发起人:丁玲、徐特立、成仿吾、陆定

一、伍修权、李伯钊等

任务:在苏区是训练苏维埃政权下的文艺工作人才,收集整理红军和群众的斗争生活各方的资料,创作工农大众的文艺小说,戏剧,诗歌等;在全国则联络团结各种派别的作家与文艺工作者,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的力量,扩大无产阶级文学的思想领导。

刊物:《红色中华·红中副刊》 影响:“中国文协”虽由于当时人力、物力不足,活动受到限制,但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它对解放区文艺活动的发展,和团结全国文艺界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都做了一些奠基性的工作。

名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名词解释:抗日战争时期为广泛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简称“文协”。

时间:1938.3.27~1945.10.14 成员:老舍、郭沫若、茅盾、冯乃超、许地山、田汉、丁玲、朱自清、郁达夫、郑振铎等

标志:在民族意识召唤下的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形成。

特点:提出“文章入伍,文章下乡”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现实斗争。曾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多次访问慰劳各地战场,推动了文艺工作者的下乡和入伍。

刊物:《抗战文艺》

影响:文协自成立以后便积极地与世界革命文学取得联系,努力地将中国人民誓死不屈的决心和勇气传递给全世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也是一个战斗的堡垒。正如当年《新华日报》所指出的:“这个协会的成立,是我们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我们文艺发展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名称:战国策派

名词解释:是一个在史学革命尝试,文化重建构想中极富理论个性的学派。由西南联大教授陈铨、林同济、雷海宗、贺麟创办的杂志《战国策》而得名,是一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化社团。

时间:1940.4.1~1942秋

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雷海宗、贺麟 刊物:《战国策》《民族文学》

主张:本社同人,监狱国势危殆,非提倡及研讨战国时代之“大政治”无以自存自强。而“大政治”例循“为实政治”及“尚力政治”。“大政治”而发生作用,端赖实际政治之阐发,与乎“力”之组织!“力”之驯服,“力” 之运用。本刊如一“交响曲”以“大政治”为“力母题”,抱定非红非白,非左非右,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为主旨,向吾国在世界大政治角逐中取得胜利之途迈进。此种一切争论及其他文艺哲学作品,要不离此旨。

影响:战国策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团体而存在,它的成员主要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教授和学者,其主要兴趣和精力也不全在文学上,创作的成绩不大,因此影响也不大,只是以鲜明的法西斯主义胎记,留下了不光彩的短暂历史。

第 5 页5 共 8 页

作者:汪媛媛

名称:星社

名词解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支撑时间最长的文学社团。主要发起人:范烟桥、赵眠云、郑逸梅、范君博等9人。时间:1922.7.7 刊物:《星报》

名称:抗到底社

名词解释:卢沟桥事变不久,上海沦陷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撤离到武汉、广州、香港、延安、桂林、重庆等地,通俗文学的创作也扩展到全国各地,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的背景下,于1938年初在武汉出现的通俗文学团体。

时间:1938.1.1~1939.11.20 发起人:冯玉祥

主要成员:冯玉祥、老舍、何容、老向、赵望云等 刊物:《抗到底》

方针:略偏重通俗文艺,语病。他们的立场是协心同力打日本人,顾及宣传的普遍性,欢迎政论及其他理论,但是不因维持文章水平而忽略了士兵和老百姓,其最大的努力还是在通俗文艺上。

影响:抗到底社是风眼中扬起的一面通俗文学的旗帜,在此前后,一大批通俗文学的社团和期刊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

40年代诗歌类:

名称:七月诗派 名词解释: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时间:40年代

成员:胡风、艾青、田间、亦门、天蓝等 纲领:胡风的理论:“在表现生活时,主观战斗精神可以使诗人从‘现实的一面’向‘非现实的一面转化’;可以‘凭借着主观拥抱客观’来再造一个现实”,以达到‘对于现实底活的生命的深刻的把握’。”

作品分类:一类是张扬生命强力,召唤战争,鼓动战争;第二类是高举意志大旗投入战斗,慷慨赴难;第三类是胸怀光明信念,歌颂战争,礼赞战斗的青春。

刊物:《七月》

主张:七月诗派以倡导现实主义为主题,主张把诗歌与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七月诗派同时强调作家的主体性,突出诗歌的抒情特性。

影响:七月诗派发展和深化了五四以来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把政治和艺术、思想和感情结合起来,同时从其它诗歌流派中吸取艺术养分,为新诗的艺术探索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

名称:九叶派

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名词解释:九叶诗派,又称九叶诗人,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时间:40年代

主要成员: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悌、穆旦、郑敏等 刊物:《九叶集》

艺术主张:“九叶派”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这样一种诗学追求,虽显然是以现代主义为主导,但它同时也吸取了现实主义以至古典主义的营养成份,故也具有“综合”的特点。

影响:九叶诗派的创作探索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因为后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使这种探索没有继续下去,但在新时期到来之后,其诗学价值有效地转化在新一代诗人的创作中,“如果将80年代朦胧诗及追随者的诗歌与上半个世纪已经产生的新诗各派大师的力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朦胧诗实是40年代中国新诗库存中的种子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播与收获”。

名称:时调社

名词解释:以原中国诗歌会部分成员为主体。以诗刊《时调》为核心的一个诗歌团体。

时间:1937.11.1~1938 主要成员:穆木天、叶平林、蒋锡金、蒲风、邹荻帆等

任务:救亡歌曲的制作、国防诗歌的制作、通俗诗歌、朗诵诗歌、歌谣、民间俗曲的编撰。

方针:尽量地抒发他们抗战的感情,但是,那种感情不应是狭隘的个人感情的复活,而应该是伟大的民族集体的英勇的情绪,同时,更是要把它的触手深入穷乡僻壤,这就是他们所要求的朗诵运动和大众化运动。

40年代杂文类:

名称:“鲁迅风”杂文 时间:1939.1~1941 主要成员:王任叔、聂绀弩等七人 刊物:《鲁迅风》

主张:以继承鲁迅先生精神和鲁迅杂文为己任,强调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战斗。

影响:“鲁迅风”杂文作家们在上海四周沦陷之后,利用英法租界这个特殊环境,围绕抗日救亡这一中心问题写出了很多战斗性杂文,确实发挥了“袭击当前的大敌” 的作用。

名称:“野草”杂文流派

名词解释:因一个专登杂文的小型刊物《野草》而得名。时间:1940.8.20~1946

第 7 页7 共 8 页

作者:汪媛媛

主要成员:夏衍、宋云彬、聂绀弩、孟超、秦似等5人 刊物:《野草》

宗旨:是希望通过刊物内的作品替苦难的人民传达出一点抗议和心声。

40年代戏剧类:

名称: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

名词解释: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戏剧界的群众团体。时间:1937.12.31--1939 发起人:阳翰笙、王平陵

主要成员:张道藩、田汉、阳翰笙、朱双云、洪深等

影响:各地演出活动,广泛地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促进了戏剧界大联合的巩固,对推动大后方抗战剧运起了较大作用。

名称:中国剧作者协会 时间:1937.7.15 主要成员:章泯、尤兢、张季纯、崔嵬、马彦祥等

注:参考文献:贾植芳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上卷

贾植芳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下卷

朱德发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

《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

编写人:汪媛媛 班级:09汉语言 学号:098305127

第二篇:美国文学流派总结

美国文学流派总结

重农派(Agrarians)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黑山派诗歌(BIack Mountain Poems)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黑色幽默(Black humor)

重农派(Agrarians)

美国现代南方作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文化团体,又称“逃亡者派”。1915年,一些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镇范德比尔特大学有关的文化人常常聚会讨论文学及哲学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会曾一度中断,1919年重又恢复。范德比尔特大学教师、诗人约翰·克罗·兰塞姆成为这一活动的实际领导者,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人,如诗人罗伯特·潘·华伦、阿伦·泰特、唐纳德·戴维森以及小说家安德鲁·纳尔逊·莱特尔、诗人莫里尔·莫尔等。1922至1925年,他们出版了有影响的小型文艺杂志《逃亡者》,它所发表的重要的文章后来收组成为《逃亡者文选》(1928)。“逃亡者派”一词即由此而来。

“逃亡者”们提倡维护南方传统的文学地方主义,成为“南方文艺复兴”的一文中坚力量。1930年,以“逃亡者派”为主体的12个南方作家,其中有兰塞姆、华伦、泰特以及诗人约翰·弗莱彻、剧作家斯塔克·扬格等人,撰写的专题论文集《我要表明我的态度》出版。这部被看作“重农派”宣言的著作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这些文章的主旨都是以南方农业社会为尺度来评价、批判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此后,阿伦·泰特等人编辑出版了“重农派”的第二部论文集《谁占有美国?》(1936)。

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重农思想对南方知识分子影响极大。这种思想不仅贯穿在兰塞姆、戴维森、泰特、华伦等人的作品中,在威廉·福克纳、卡罗琳·戈登、莱特尔以至尤多拉·韦尔蒂等人的小说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一时形成了一股很有声势的文化潮流,以致有“重农运动”之称。1935年,华伦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共同创办了《南方评论》,1939年兰塞姆创办了《肯庸评论》,这些杂志便成为“重农派”作家重要的活动阵地。美国现代重要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派”就是围绕着这些刊物形成的。“新批评派”中的不少成员也都是“重农派”的核心人物。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

黑山派诗歌(BIack Mountain Poems)

美国当代的一个诗歌流派。20世纪50年代初,在马萨诸塞州黑山学院任教的查·奥尔逊、罗·邓肯、罗·克里利等人创办《黑山评论》杂志,提倡与40年代流行的传统格律体相反的“放射体”诗歌,逐步形成一个流派。奥尔逊的《放射体诗歌》(1950)一文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奥尔逊认为诗是把诗人的“能”传递给读者的东西,因此诗是“能的结构”和“能的放射”;要以顺应呼吸的“音乐片语”代替传统诗律中的节拍;形式只是内容的延伸;一个意念必须直接导向另一个意念,提倡快速写作。黑山派诗人还倡导诗歌朗诵。他们强调诗歌的自发性和口语化,采用美国口语和埋语,反对艾略特等人精雕细刻、广征博引的学院派诗风。50年代后期他们与垮掉派诗人合流,引起较大的反响。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有人根据英文“Beats”和“Beatniks”(“垮掉青年”的俗称)译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诗歌的部分特征,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垮掉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来表示抗议。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50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动冲击。多数垮掉派文人来自东部。著名的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 巴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塞缪尔·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1950年,凯鲁亚克与巴罗斯合写侦探故事未成,却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说《小镇与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霍尔姆斯从中受到启发,在小说《走吧》(1952)中更明确地反映纽约“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又在《纽约时报》上鼓吹垮掉派文学,但这种尝试受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他们就往西部寻求同道和发展基地。当时洛杉矶近郊的西威尼斯有个以劳伦斯·李普顿为首的垮掉派组织,他于1955年发表小说《神圣的野蛮人》。在旧金山,以劳伦斯·弗林盖梯的“城市之光”书店为中心,聚合了一群立志从事“文艺复兴”的反学院派诗人,他们的首领即是后来成为“垮掉的一代”理论家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1955年夏天,“垮掉文人”和反学院派诗人(包括旧金山诗人和黑山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自此之后垮掉派文学作品开始流行。金斯堡在会上朗读了他那首被誉为“50年代《荒原》”的长诗《嚎叫》。这首诗以怨气冲天的哀号表达“我这一代精英”的痛苦与自暴自弃,斥责“莫洛克”神统治下的军事化、商业化的社会。1956年,他的诗集出版,轰动全国。1957年,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出版,它描写垮掉分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使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为之神往,奉为“生活教科书”。这两部作品出版后,《常青评论》、《黑山评论》等杂志连续出版专号,加以推荐。诺曼·梅勒的被称为美国存在主义宣言的《白种黑人》(1957),以及1960年他在波士顿审讯中为巴罗斯小说所做的辩护,则从理论上论证了“垮掉文学”的意义。商业化宣传使得美国青年纷纷接受“垮掉”生活方式,从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直至参掸念佛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一时成为风气。“垮掉派”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霍尔姆斯和梅勒借用欧洲存在主义观念,宣扬通过满足感官**来把握自我。斯奈德和雷克思罗斯则吸收佛教禅宗的学说,以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在政治上,他们标榜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艺术上,据雷克思罗斯在《离异:垮掉的一代的艺术》(1957)中宣称,他们“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凯鲁亚克发明的“自发式散文”写作法和查尔斯·奥尔逊的“放射诗”论,在“垮掉文人”中被广泛奉行。

由上述艺术观点支配的“垮掉文学”运动,虽然昙花一现,而且掺杂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仍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大量“垮掉诗”因具有大众化和反象征主义倾向,长期在青年中流传。在小说方面,凯鲁亚克的一组用自发表现法写成的“路上小说”,除了《在路上》之外,还有《地下人》(1958)、《达摩流浪汉》(1958)、《特莉斯苔萨》(1959)、《孤独天使》(1959)等。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继承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所开创的美国文学中写流浪生活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为当代其他小说家所仿效的模式,主人公为逃脱污浊的环境而四出漫游,寻找自由和归宿。它们的另一个特点是主人公毫不隐讳地大谈自己的境遇和感受,作自我剖析,这种“个人新闻体”手法在印年代得到较大的发展。巴罗斯对暴行、堕落、吸毒和犯罪等的描写在“垮掉”作家中首屈一指。他同时又在语言和小说的形式上进行大胆实验,用“剪裁法”拼凑和改变小说的结构。他的代表作《裸露的午餐》(1959),由于反映了“真正地狱般的”地下生活,引起了一场诉讼和谐争。以后的作品如《诺瓦快车》(1964)、《柔软机器》(1966)和《爆炸的火车票》(1967),也采用了真实与梦属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冷酷地表现作者厌恶社会的冷酷的幽默感,后来有人因此把巴罗斯列入“黑色幽默”小说家行列。

黑色幽默(Black humor)

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等。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第三篇:文学社团总结

“文学社团”工作总结

寇凯

本学期文学社团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文学社团的工作计划,全体社团人员积极努力,取得了优良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3月、4月份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各班都按时创作校园生活剧或者改变了课本剧。其中初一(1)班的《诚信考试》初一(2)班的《网吧奇遇》、初一(3)班的《滥竽充数》、初二(1)班的《学会拒绝》、《唐雎不辱使命》,初二(2)班的《调位**》、《穿越时空的中学生》被评为学校优秀剧本,参加4月份全市中学生剧本大赛活动。

二、5月份学校进行了艺术节文艺汇演,校园生活剧《诚信考试》、《网吧奇遇》、《学会拒绝》、《调位**》、《穿越时空的中学生》;英语剧《白雪公主》、《音乐之声》,课本剧《滥竽充数》、《唐雎不辱使命》等都进行了表演,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分获一等奖、二等奖,收到了全校师生和领导的肯定。其中《诚信考试》、《学会拒绝》、《唐雎不辱使命》代表学校参加了许昌市第一届中学生文艺汇演并获得奖励。校园剧《诚信考试》被推为优秀节目,参加河南省优秀剧目展示汇演。

三、本学期还组织“文学社团”学生积极参加了“绿色环保”、“感恩父母”、“安全在我心中”等省市级征文大赛,有多个学生获得奖励。同时还进行写作培训,开展了“中学生如何新闻?”和“如何观察事物?”的培训活动,提高了社团成员的写作能力,极大地提高

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文学社团创立了自己的QQ群,供文学社成员探讨交流,起到了很大的用处,也使成员对文学社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社员每周都要聚一次交流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比如近期网上的热点,新学的知识点,自己新创作的文章等。相关负责人提前做好准备,以什么形式等,须做好引导。这样一来可以促进交流增强认识,二来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总之,我校文学社团的组建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了氛围,成为学们展示文艺才华、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在繁荣校园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提高同学们写作水平以及丰富同学们第二课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师生们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抹绚丽的亮色。以后我们将会更加努力,以“博征约取,荟萃精品”为编辑原则,以社员为中心,将广大校园文人凝聚在文学社的周围,群策群力,开拓进取,以奋斗的姿态和不懈的努力开创出了文学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引领校园学生文学艺术潮流。

第四篇:文学流派名词解释

广西艺达艺考中心复习资料 2017年11月26日

文学流派名词解释汇总

【建安文学】

是指汉末建安至魏初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的成就最高,不少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社会动荡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离乱的痛苦,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的要求,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这一独特风格。其主要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等。【山水田园诗派】

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人们借诗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文学史家根据作品反映的题材,把盛唐诗坛上善于表现边塞生活的诗人归为“边塞诗派”。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高适的主要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岑参的主要作品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王昌龄的主要作品是《出塞》等。【古文运动】

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们强调正统的儒家孔孟之道,反对简单地模仿古文,提倡创新。他们主张文章要有实际内容,提倡朴实自然的文风。主要代表人物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朝政日益腐败,一部分文人认为古题乐府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深刻反映民生疾苦,起到匡救时弊的作用,于是在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基础上,提倡“即事名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兴起新乐府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白居易、元稹。【文学研究会】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文学研究会以《小说月报》为阵地,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扬“为人生而艺术”,也被称为“人生派”。【公安派】

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为首,因三人是公安人而得名。公安派反对拟古风气,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创作以散文成就最高,风格清新活泼,自然率真,在当时很有影响。【创造社】

1921年成立的文学团体,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后期在倡导革命文学和革命文学 1

广西艺达艺考中心复习资料 2017年11月26日

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先后创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主要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鸳鸯蝴蝶派】

20世纪初叶在上海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由清末民初言情小说发展而来。该流派多写才子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因此得名为鸳鸯蝴蝶派。它以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为标志,少数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的黑暗,但多数作品内容庸俗,缺乏思想性。其主要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新月派】

又称为“新格律诗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流派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其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胡适、梁实秋、卞之琳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在上海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丁玲、周扬等。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重视理论批评,创办了《萌芽月刊》《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推动了左翼文化运动的迅猛发展,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在培养文艺新人方面也做出了极大贡献。1936年初,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自动解散。【新感觉派】

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其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百态,着重描写病态的生活、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其主要作品有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施蛰存的小说集《将军底头》、穆时英的小说集《公墓》等。【九叶诗派】

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主要成员有辛笛、曹辛之、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荷花淀派】

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因20世纪40年代孙犁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该派作品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浪漫主义气息。其主要作家及作品有孙犁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刘绍棠的《运河的桨声》,从维熙的《鸡鸭委员》等。

广西艺达艺考中心复习资料 2017年11月26日

【朦胧诗派】

这一流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他们反叛现实主义传统,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在艺术上大量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意蕴朦胧。主要代表人物有顾城、舒婷、北岛、江河、杨炼等。【意象派诗歌】

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明确、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生动而形象的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湖畔派”诗人】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该流派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温德米尔两个湖畔居住,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张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

第五篇:法国文学流派

17世纪的最后10多年,是法国文学古典主义的衰落时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极而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比较突出的文学作品有: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表面上是道德说教,实质上是社会批评;费讷隆的小说《忒勒马科斯历险记》,用希腊神话为题材,批评路易十四的朝政。这种对现实不满和批评的倾向,预示着18世纪启蒙运动即将来临。以童话作家贝洛为首的反对古典主义厚古薄今的言论,引起当时几个古典主义名作家的激烈反击,形成文学史上有名的“古今之争”,表明当时年轻一代作家的进步倾向,和古典主义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光明世纪 法国文学史称18世纪为“光明世纪”,意思就是启蒙运动的世纪。“启蒙运动”一词见于某些欧洲语言,然而不见于法语。法国的文献典籍中一贯用“光明世纪”,而不用“启蒙运动”。法语中“光明”一词亦可训为“智慧”、“知识”,而此处所谓“光明”是指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国的“光明世纪”与英国的“启蒙运动”,涵义是相同的。启蒙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前哨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可是这场斗争的思想准备早在18世纪初期已经开始。1721年出现的《波斯人信札》,是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它的作者孟德斯鸠的启蒙运动思想更系统、更集中地表达在他的专著《论法的精神》(严复译为《法意》)中。

启蒙运动是思想运动。启蒙运动的文学家多数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作品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狄德罗、伏尔泰等人的小说都是“哲理小说”,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见称,而且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别具一格。卢梭的《爱弥儿》被称为教育小说,也是广义的哲理小说。

18世纪虽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纪的悲剧,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学史家称为“假古典主义”,缺乏独创性。伏尔泰本人也写过一些传统形式的悲剧,在他全部作品中不占重要地位。代表18世纪法国文学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启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儿》(1823)、《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伏尔泰的《哲理小说集》(1748~1759),以及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为主要题材并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某些小说和戏剧作品,例如勒萨日的小说《跛足魔鬼》(1707)、《吉尔•布拉斯》(1715~1735)和剧本《杜卡莱先生》(1709)。狄德罗的剧本《私生子》(1757)也属于这一类。18世纪引起广泛注意的剧本是博马舍的三部曲的前两部《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和《费加罗的婚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亲》(1792)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受读者欢迎的还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说《曼侬•莱斯戈》。这部描写爱情的小说,也是法国18世纪的一部名著。

启蒙运动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在于揭露和讽刺世俗人情,针砭时弊。他们的文笔简练明晰,深入浅出,饶有风趣。卢梭的艺术特点在着重抒写个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爱洛绮丝》(1761)和《忏悔录》,都是一代名著,这些作品被认为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兆。

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是知识宝库,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百科全书派宣传唯物主义和重观察、重实验的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王权和教会神权等一切权威与偶像;提倡自由思想与民主精神;重视发展工业生产。文学家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都曾经为百科全书撰写条目。

十九世纪 由于1789年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学作品的读者大大增加。文学已经不只是朝廷权贵、豪门巨富少数人玩赏的奢侈品,而成为愈来愈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于是作家日益众多,作品也日益丰富。在法国,文学的社会化、普及化,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开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问世,震动了法国文学界,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小说以异域风光作为背景,写一对宗教信仰不同的异族青年的爱情悲剧。早在18

世纪末,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发表小说《保尔和薇吉妮》(1787),也是以海外风光为背景,描写一对少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曾经引起文学界和读者的热烈欢迎。从圣皮埃尔到夏多布里昂,法国浪漫主义已从孕育达到成熟的阶段。

1802年,夏多布里昂发表中篇小说《勒内》以多愁善感的抒情格调,塑造了所谓“浪漫主义的忧郁”的典型人物形象。大致与此同时,斯塔尔夫人也接连发表她的文学论述《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1800)、《论德国》(1810)和小说《黛尔菲娜》(1802)、《高丽娜》(1807)等。《论德国》着重介绍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上述两作家都是浪漫主义的倡导者。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富于抒情诗的节奏,对浪漫主义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早期浪漫主义是指1830年以前的浪漫主义文学,当时最吸引读者的是抒情诗。拉马丁在1820年发表的《沉思集》,也曾经风靡一时。1823年这位诗人发表《新沉思集》,1830年发表《诗与宗教的和谐集》,都是风靡一时的作品。此外,还有雨果早年的诗集《颂诗与长歌》(1826)、《东方吟》(1829),维尼的《古今诗稿》(1826)、《命运集》(1864)等,也是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件大事。这部剧本并未演出,重要的是它的序言。作者从美学观点论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例如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等等。1830年以后,浪漫主义有新的发展,人们称之为后期浪漫主义。后期浪漫主义的主导思想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代表作品有雨果的诗集《惩罚集》(1853)、《观照集》(1852)和《凶年集》(1872)以及小说《悲惨世界》(1862),乔治•桑的作品有乌托邦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康素埃洛》(1842~1843),欧仁•苏的小说《巴黎之神秘》(旧译《巴黎的秘密》)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上的种种矛盾。

浪漫主义是19世纪法国文学重要流派,后来产生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都导源于浪漫主义。但是19世纪法国文学杰出的成就却是现实主义。从时间上说,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后期浪漫主义几乎是齐头并进的。巴尔扎克总称《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陆续发表于1830至1848年之间,和后期浪漫主义的许多重要作品同时出现。后期浪漫主义之所以有积极的倾向,原因之一在于它本身开始产生了现实主义因素。巴尔扎克纪念像 法国洛罗•吉罗东出版社提供

巴尔扎克以外,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还有《红与黑》(1830)的作者斯丹达尔和《包法利夫人》(1857)的作者福楼拜。人们也常常把梅里美列为现实主义作家,虽然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并不具体结合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

巴尔扎克能透过社会现象,暴露人与人之间的深刻关系,也就是金钱的关系。因此《人间喜剧》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

浪漫主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主要有雨果的正剧《爱尔那尼》(1830)、《吕伊•布拉斯》(1838),维尼的《夏特东》(1835),缪塞的别具一格的喜剧,以及大仲马的历史剧等。

福楼拜曾经指出,艺术所追求的只应当是美学上的完满的表现,也就是“美”,艺术可以置一切道德上、政治上的考虑于不顾。这种观点导致以追求形式完美为唯一目标的理论,也就是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曾经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热烈拥护者的诗人戈蒂耶,1835年发表了小说《模斑小姐》,他在序言中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一套理论。戈蒂耶的诗集《珐琅与玉雕》就是这套理论的实践。从此开始诗歌单纯地追求形式完美的趋向,形成称为“帕尔纳斯”(或译为高蹈派)的诗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古代诗篇》(1852)和《蛮族诗集》(1862)的作者勒孔特•德•李勒,《锦幡集》(1893)的作者埃雷迪亚,以及 《在公主的花园里》(1893)的作者萨曼等,他们都是脱离实际,寄身于象牙之塔的诗人。与帕尔纳斯派诗歌几乎同时,在小说领域内形成了自然主义的潮流。文学史上往往把龚古尔兄弟和阿尔丰斯•都德等都列为自然主义小说家,其实他们的创作并不符合自然主义的理论。最主要的自然主义作家是左拉。他的代表作是总名为《鲁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1871~1893)的20多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小酒店》(1877)、《萌芽》(1885)等,中国已有译本。

左拉在1866年发表的《小说的定义》中宣称:“科学进入我们这些小说家的领域,现在我们是在分析人们的个人活动和社会活动。”这里所谓“科学”是指生物学、医学和遗传学等。自然主义不但分析作为生物现象和生理现象的个别的人,也要分析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但是他们认为决定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因素主要是遗传,也就是生物学与生理学的观点。莫泊桑在法国的文学史上有时被列入现实主义作家行列,有时又被称为自然主义小说家。从他在10年间完成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的实践考察,他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而不是自然主义。

19世纪法国文学最后一个流派是象征主义诗歌。这种新倾向与帕尔纳斯派有密切关系。象征派的先驱、诗集《恶之华》(1857)的作者波德莱尔,把他的诗集献给帕尔纳斯派诗人戈蒂耶。象征派诗人主要是马拉梅、魏尔兰和兰波。象征派和帕尔纳斯派相同之点在于追求形式的完美,两者的区别在于象征派诗人较多地抒写个人的感觉与情绪,追求音乐的美感;而帕尔纳斯派则相反,强调描写客观现象,追求造型美,诗人自己毫不透露个人情怀。象征派在法国诗歌上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它是现代派诗歌的第一阶段。

19世纪是法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世纪中,法国发生几次重大政治事件,如1830年和1848年的工人起义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文学作品中反映这种斗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在复辟王朝时期有著名平民歌手贝朗瑞,巴黎公社时期有《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丝•米歇尔、诗人克莱芒、小说家瓦莱斯等。

二十世纪 20世纪是帝国主义战争频繁和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时代,这种形势反映在法国文学上,表现为作家辈出,流派纷呈,但是缺少强大的主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等,都曾经风靡一时,而转眼间已成明日黄花。

象征主义

Le Symbolisme

在法国文学史上,象征主义一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

是指象征主义流派,二是指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它的广

泛深远的影响。

象征主义流派出现于1886年。先是诗人勒内·吉尔

发表了一部《言词研究》,诗人马拉梅为它写了前言。

这部论著试图系统地肯定自从波德莱尔以来在诗歌艺术

上陆续出现的新倾向和新成就。稍后,巴黎有一个原籍

希腊的年轻诗人,笔名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

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这个称

号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篇宣言获得广泛热烈的响

应,文学史上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

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思潮,早在浪漫

主义盛行的时期已经萌芽。浪漫主义诗人奈瓦尔力求以

新的表达方式反映不可捉摸的内心活动,这种努力后来

给象征派诗人以一定的影响。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牧

人之家》,拉马丁的《葡萄架下的住室》,都在一定程度

上运用了后来为象征派诗人所喜爱的艺术手法:暗示多

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出现

以前,实际上已经有象征主义的艺术倾向。《恶之华》的作者波德莱尔在这方面又大大推进了一步。因此,法

国文学史上称波德莱尔为象征主义的先驱。象征主义的另一先驱是《玛尔佗萝之歌》的作者洛特雷亚蒙。至于马拉梅、兰波和魏尔兰,他们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大师,虽然在他们发表作品的时期,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尚未通用。莫雷亚斯发表宣言时,马拉梅和魏尔兰的主要作品都早已问世;兰波搁笔已经11年之久。莫雷亚斯并不是象征主义的倡导人,他不过是象征派的命名者而已。反对片面地注重描写造型美的帕尔纳斯派,并开辟

新的艺术道路来代替帕尔纳斯派,这就是象征主义之所以应运而生的历史条件。和帕尔纳斯派不同,象征主义重新回到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的老路上。可是它抒写个人情怀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是大异其趣的。它抒写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浮浅的喜怒哀乐,而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或者如马拉梅所说,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象征主义对于诗的语言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的诗人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的效果,可是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散文诗的音乐感并不亚于格律诗,有时反而胜过格律诗,因此许多象征派诗人的散文诗都写得有特色。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比较昌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版的重要作品有马拉梅的《诗与散文》(1893)、拉弗格的遗著《善意之花》(1890)以及昂利·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等。到1891年,象征派“文学宣言”的作者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而提倡一种所谓“罗曼派”的文学,其目的在于恢复希腊罗马古代文学的传统。接着,许多象征派诗人也纷纷向自己选择的方向发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征主义艺术标准。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从1891年起已经解体。但是,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和艺术风格,影响却非常深远。20世纪法国的重要诗人瓦莱里、克洛代尔、亚默甚至圣琼·佩斯等,都被评论家列为后期象征主义者。比利时的象征主义诗人有著名的维尔哈伦和梅特林克,后者主要写作象征主义诗剧。

象征主义的影响既不限于法国,也不限于西方世界,在中国“五四”以后的新诗坛上,也曾出现戴望舒、李金发等受过相当浓厚的象征主义诗歌气息熏陶的诗人。参考书目

Marcel Raymond,De Baudelaire au Surr□alisme,Paris,1933.Guy Michaud,Le Messa□e Po□tique du Symbolisme,Paris, 1947.超现实主义

Le Surr□alisme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

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

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

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青年诗人、医生勃勒东,战争期间曾在精神病院服

役,接触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论,后来又受到与传统决裂的同时代诗人阿波利奈尔的影响,便设想将对潜意识的探索运用到诗歌艺术中去。他在1919年与阿拉贡、苏波等组成小组,创办《文学》杂志,并与查拉的达达运动汇合。他们在“尽力表现违反常理的原则”指导下活动。勃勒东与苏波合作,以“自动写作法”创作了诗集《磁场》(1920);代斯诺斯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中吟诵了诗句;厄内斯特用粘贴方法组成画幅。他们经常在咖啡馆交换各自在探索潜意识活动中的经验,进行集体创作,开展对资本主义文明代表人物巴雷斯的审判等。由于勃勒东的小组与达达运动缺乏明确的统一的目标,终于导致分裂。1924年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成立超现实主义小组,发行刊物《超现实主义革命》,与达达运动者分道扬镳,从此超现实主义运动进入高潮。超现实主义作家勃勒东(左)、艾吕雅(中)和勒内·夏《超现实主义宣言》否定了现实主义与传统的小说,明确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定义。它指出超现实主义敌视一切道德传统,认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说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宠儿,是因为它适应了读者要求合乎逻辑地反映生活的追求。超现实主义正是要打破这一切,追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力图通过这种反应,以口头的、书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达思维的实际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监督,不考虑任何美学上或道德方面的后果,将这思维记录下来”。为了达到纯精神的自动反应,他们

强调潜意识,强调梦幻,提倡写“事物的巧合”。他们认为清醒的、理智的、符合逻辑的思维活动是已经受到资本主义文明毒化了的精神,不是纯粹的精神。只有潜意识、睡眠状态或偶合情况下的思维活动才是还未受到外界干扰的纯精神。他们提出诗人要听从潜意识的召唤,要写梦境,写事物的巧合,并提出适应这种要求的创作方法——自动写作法。超现实主义者根据《超现实主义宣言》的精神生活和创作。他们在咖啡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寻找、搜集人的思维的原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1928年勃勒东的小说《娜佳》,集中体现了超现实主义者这一阶段的活动以及作者对“事物的巧合”的运用。

随着运动的进展,出现了一个新问题:“精神解放

可以单独进行,还是必须首先消灭资产阶级物质生活条件?” 围绕着这个问题的争论,运动内部开始分裂。《超现实主义革命》主编皮埃尔·纳维尔主张首先要投身革命,运动要为革命服务。勃勒东则认为运动本身包含革命,运动要保持绝对自由,不接受任何外界、包括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监督。于是运动产生分化,1928年纳维尔离开了超现实主义运动。1930年勃勒东又发表《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重申了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此后运动进入新阶段。

30年代国际形势急剧发展,随着法西斯力量的抬头,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形势迫使超现实主义者在斗争面前作出抉择,原有的裂痕扩大了。阿拉贡、艾吕雅先后离开超现实主义参加了法国共产党,佩雷去西班牙参加战斗,克勒韦尔自杀。运动开创时期的骨干相继离去,几乎只剩下勃勒东一人还在坚持运动的宗旨。运动处于低潮,但它并没有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勃勒东在美国和马塞尔·杜尚一起开展超现实主义的宣传活动。1946年他回到法国后,继续创办杂志,多次举办国际超现实主义作品展览,发表广播讲话,进行创作。超现实主义后期活动虽然没有20年代那样的声势,但影响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中美、南美地区,吸引了一批青年作家和画家,参加超现实主义国际展览的达14国之多。超现实主义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道路。超现实主义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

下载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社团期末总结(推荐)

    文学社总结 通过学校“多元发展,人人成功”的理念,“大家”文学社正式成立,着重开创社团的活动特色。团结我校学生中的文学爱好者,共同切磋学习,全面提高文学修养,重点发展写作能......

    文学社团个人总结

    只为山茶花更艳 过去的两年,是山茶花文学社发展、提升的时期。在学校领导、科研处等处室的支持下,在语文组各位同仁的鼎力相助下,山茶花文学社的各项活动得以有序和有效的开展......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

    文学社团

    文学社简介 江苏省戏剧学校文学社团本着“体验文学妙趣,发掘生活感悟。”的宗旨,立足于发现文学之美,提高文学素质,培养学生写作创作能力,欣赏艺术文学。主要以散文、诗歌、歌曲......

    文学社团

    叶公中学文学社团活动计划 主持人 : 李玲玲 闫随忠 一、指导思想 文学社是学校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阵地,是培养语文尖子的苗圃。为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

    近现代十大文学流派[5篇材料]

    一、鸳鸯蝴蝶派 1.代表人物:徐枕亚、张恨水、周瘦娟、包笑天 2.盛行年代:20世纪20-30年代。 3.文学主张:文艺目的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主张作品应该突出趣味性和娱乐性。 4.文学特......

    明清的主要文学流派(5篇材料)

    明清两代的主要文学流派及主张。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的发展以弘治、正德年间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文坛相对寂寞,后期相对繁荣。严酷的文化专制导致明代诗文继续衰退,围绕......

    文学社团策划书

    个旧七中文学社团策划书一、成立目的为了丰富我校学生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于此时开展校园文艺活动。二、文学社团职责文学社团作为学校的一支以陶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