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严格意义讲,并不是一本完整的书,而是数个片段拼凑起来的小说集,整体读起来让人觉得很不过瘾,总是在最想知道故事进展的地方戛然而止。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其实都可以延展成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没有这么做也许是因为想多留给读者一些遐想吧。
整本书我读下来非常流畅,只用了大概一周坐地铁的时间,由于是电子版,所以读的稍微潦草了些,书中许多词句都没有细看,但是读完仍然有很强的感触,希望你们有时间也可以读一读。下面就一一介绍下这几段小故事吧!
第一章------《塔铺》
《塔铺》讲的是恢复高考,一个镇子的人都聚起来准备高考的经历,这里面塑造了好几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有从部队复员的“我”,已经娶妻生子的王全,好哭鬼磨桌(土话,形容个头矮),不好好学习只想谈恋爱的耗子以及“我”喜欢的单纯善良孝顺的李爱莲。故事的跨度很短,只有一年,从恢复高考到高考结束,从文章能看出刘震云对自己经历的投射。整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描绘人生的二次改造,但在改造的过程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坚持都能成功,正如我们做人做事一样,即使有二次机会,也不定能按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
回到《塔铺》剧情上来,一群人,一年,一起努力,只为了高考这个看似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最终,王全放弃了,因为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李爱莲放弃了,因为再读下去,家里的老父亲就要去世了。我在感叹生命如此卑微的同时,为现在所处的环境感到深深的庆幸。
第二章------《新兵连》
《新兵连》讲的是“我”作为副班长,与班长一起带领一群新兵训练成长的故事。新兵连故事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每个主角的性格在这段时间内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每个主角的人生也发生了转折。“老肥”从最开始积极向上、勇争先进的标兵角色变成因为羊癫疯而退回家乡的“失败者”,以至于最后跳井自杀,让“我”好不难过;“王滴”最开始也是颇为上进的,但由于没评上先进,而且受到同伴排挤,导致后期对自己要求变低,甚至在训练中遭受嘲笑,最后逆境翻盘,当上了人人羡慕的军长“秘书”,故事结尾,王滴道出真相,原来人人羡慕的分配只是为军长瘫痪的老爹端屎端尿,这不禁让“我”发出啊的惊叹;故事另外一个主角“元首”是最复杂的一个角色,他比老肥还要上进、优秀,一直是班里的先进,也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同时他也是“告密者”,老肥羊癫疯的事就是他打的报告,元首身上反映了人的多面性,白天衣冠楚楚,努力拼搏的好丈夫,下班以后可能就是厮混夜店的大尾巴狼。最后“元首”在考核中发挥严重失常,分配时去了菜园子种菜,一个标兵因为一次考核失利就被全盘否定,不得不说,人生必须把握每一次机遇和挑战;故事中还有一个悲情角色,李上进,人如其名,一直很上进,上进的原因是为了入党,为了光宗耀祖。李上进算是一个老兵了,在部队混了半辈子,组织慎重考虑后派他去烧锅炉,他觉得这是组织对他的肯定。后来“我”所在的班班长负伤了,他调过来当临时班长,这是他人生中最接近入党的一次机会,奈何最后由于没有经受起组织的考验,开枪打伤了政委,落了个入狱的下场。李上进这个角色的动机很纯粹,就是为了入党,因为入党可以让他获得尊重,获得成就感,这在那个年代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病态,也是李上进悲剧参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整个故事中“我”是一个旁观者,看着老肥、元首、王滴、李上进一众人的转变,却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的人生和前进的路,这和当代中国的我们一样,身处在和平的年代,感受着祖国强盛带来的诸多好处,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生活越来越便利,交际越来越空虚,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又简单,有些人的贪婪赤裸裸的显现,有些的人祸心裹藏难辨,越来越多的李上进、元首、王滴这样的角色为了生活和生存发生在向恶的转变。
第三章------《头人》
头人的意思就是头儿,学名村长!文章流水账一般的记叙了申村从我姥爷他爹那一代发展到现今的故事,这中间以村长轮转的角度反映了申村的演变,以申村的演变映射出社会的变革。《头人》这篇文章我看完整本书后已经基本忘得差不多了,不是故事不够精彩,而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在农村,村长这个位臵引发的闹剧比申村还要热烈,还要精彩,最主要的是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影响更为深刻,因此对文章的印象淡了许多。由于是流水账式的写法,里面的角色远超于前面两篇文章,我就挑几个重要的讲一讲吧。从姥爷他爹到姥爷这一代,申村一直都是我家说了算的,虽然中间出了点小插曲,但是最终村长的大权还是落在我家,解放后,村里变成了孙家说的算,人称孙支书,孙支书要饭出身,由于出身低微,获得了组织的赏识,让他当上了村支书,后来在文革时期被打倒,换上了金家后人新喜当村长。新喜上任,一系列有想法的点子用上,申村变得红火起来,但是新喜的毛病也开始显露出来,爱吃小公鸡和不到尿壶,新书记上任后由于没有做好工作被一查到底,撤了支书的职,副支书恩庆顺理成章的当上了支书。恩庆当上支书,表现的比新喜当初还要好,砍高粱、开会都比新喜积极,但时间真的是最好的试金石,没多久,恩庆也染上了坏毛病,吃兔子,但是村里人说,恩庆比新喜强多了,他两天才吃一只兔子,新喜一天一只小鸡。除了吃兔子,恩庆还玩上了女人,宋美兰初中毕业后被派到大队部开扩大器,就是放喇叭,这中间一来二去,恩庆搞女人的事就传出去了,村里人又说了,又不是自己的闺女,任他搞去吧,后来上面拍下来调查组调查恩庆,村里人竟然人人都说恩庆的好话,好不邪乎,原来啊村里人经过这么多任支书后,发现越换越差,这次把恩庆撤了,不知道上来个什么玩意了。恩庆的支书一直当到1982年,再后来肝硬化死了。申村现任的村长是贾详,和“我”同岁,靠当包工头发的家,并且和老婆离了婚娶了美兰,到故事结束的1988年仍然是申村的村长。正如故事中每任村长都会说的一句话“这群人真几把不好管”,咱们国家这群人是真的不好管。
第四章------《单位》
《单位》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小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单位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说是故事,其实就是单位中的同事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的争执。男主人公小林大学毕业分配后仍然保持学生习气,做事散漫不认真,得过且过,为人懒散,不会做人,但是很快现实生活中的碰壁让他快速成长了起来,他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人性的阴暗已经人生的无奈,他变得积极、主动,变得温和、没脾气,变得勤劳、肯干,同事们渐渐接受他的勤劳和积极,这使他的人生陷入了怪圈。故事以及其明快易懂的言辞说出了官场的黑暗已经小人物的悲哀,副处长老张因为运气好,侥幸提拔当上领导,科长老孙嫉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甚至还主动要求陪同老张出差,出差时火车上二人的对话可谓讽刺之极!女老乔是一个正处在更年期的女人,喜怒无常,心思狭隘,不求上进,只求顺顺利利退休,因为负责单位发展党员一事,一众人都
巴结她,后来因为和老张的桃色新闻而黯然离开了单位,一辈子的奉献因为一次捕风捉影的负面消息被全盘否定,体制的悲哀莫过于此。《单位》通篇读下来,即荒诞又真实,不禁拍案叫绝,就处于体制内的我而言,读完以后只觉得刘震云真的是大家,这么小的篇幅把单位那种有志之人得不到上进、有关系的人怎么都能升、干得好不如说的好、论资排辈等等现象全部道尽。小林干着人人都羡慕的工作,拿着所谓的铁饭碗,为了现实生活的需要抛弃理想、抛弃自己,只为给妻子、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虽然有天他也会变得市侩,变得打官腔,变得为私不为公,但他现在的所作所为仍值得我们尊重。
第五章------《官场》
《单位》讲的是小公务员小林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官场》则讲的是作为领导的金全礼生活工作中的大事,两个故事相辅相成,凸显出官场的黑暗,这种黑暗并不会因为权力大小发生割裂,而是一旦你踏入这个圈子,就再也无法臵身事外,只能被千万张网纠缠、覆盖。
金全礼是春宫县县委书记,相当于正处级干部,这个县的名字就非常有特色。老金在提拔过程中,胜过了其他几个县的县委书记,当上了市里的副专员,对应的级别是副厅级。升迁的过程中,他得知省委书记熊清泉是他的旧相识,之前一起喝过酒,这
为他在单位混提供了一定的底气,别人也都因为这层关系敬他三分。在熊书记的指点下,老金工作踏实积极,对待上级领导也是毕恭毕敬,尤其是即将退休的专员吴老尤为尊敬,鞍前马后,得到了吴老的赏识,老金是他退休后想提拔的不二人选。按理说顺风顺水,干到吴老退休,老金就顺其自然的升官得了,偏偏单位还有一个和他能力相当,干的时间还比他长的副专员,绰号“二百五”。故事后半程基本就是围绕两人如何争夺专员这个位臵展开的叙述,这中间从其他县委书记与老金的对话写出了官场墙倒众人推的景象,也写出了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有多狗屁。故事最后,老金鼓起勇气找到熊清泉,希望他能帮自己说说话,奈何熊清泉也是自身难保,他即将卸任省委书记一职,去中央当一个闲差事。老金从熊身上看到了政治的残酷,也明白了每个领导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一直在与他人周旋。故事中三言两语处其实说出了基层的黑暗,比如大吃大喝、招小姐等等,这需要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了。
真正的官场是什么样的,我还没有体会到,但是在体制里面,阶级观念、四风问题、贪腐现象是仍然存在的,我们国家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动力,还需要根治顽疾,从新出发!
第六章------《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是《单位》的续集,故事的主角还是小林,但
故事中发生的一系列小事真称的上鸡毛蒜皮、一地鸡毛。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八九十年代小公务员的普通生活,从小林排队买豆腐开始讲述,为了生活,小林每天起早排队买豆腐,这天,小林买完豆腐后忘记放进冰箱,晚上下班回家发现桌面上的豆腐已经馊了,因此心中生出对老婆和保姆的责备,并老婆争吵起来,这时,查水表的老头来了,不为别的,只因发现楼里有人偷水,所谓偷水就是不把水龙头关死,下面放个桶接上面滴下来的水,小林和老婆知道老头说的就是他们,因此架也就没吵起来了。平淡的日子继续,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小林老婆由于单位离家太远,提出调动工作的要求,但是领导一直不上心,因此就让小林找关系,小林想出了一起能想的办法,最终还是没能调动成功,所幸,小林老婆到单位这条路上开了条班车,解决了上班远的问题,也就不再调动了。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小林家开掉了保姆,准备送孩子入托,一打听,想入个好点的托儿所还真不同意,跑前跑后还是没有成功,运气好的是隔壁的印度人大发善心帮助了小林,小小林顺利的入了学。再后来就是小林排队抢购大白菜、帮以前的同学呦呵卖菜等等描写,一直到最后,抄水表的老头请小林帮个小忙,送了他一台微波炉,让小林觉得生活也是挺好的。故事整体可以概括为“平淡”二字。它描绘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甚至有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小事。但是,小说叙述的这些平淡的生活小事却又极其耐人寻味,越寻味越觉得其意蕴丰富、深刻。就拿小林孩子入学这事,印度人帮了小林,但是小
林夫妇揣测是印度人为了给他们自己孩子找个陪读的才好心帮他们的,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人性的狭隘。故事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每一个地方都深究的话,写十天怕是都写不完了。
第七章------《理查德.莱德曼—为朋友而作的一次旅行日记》(此篇未看)
第八章------《口信》
《口信》是整本书里面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故事,文章以回环的形式一次次的调动我读下去的胃口,以这个口信为引子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小角色的辛酸生活。地主家的佃户严老有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严白孩跟随师傅去口外劁(qiao)牲口,口外离家两千多公里远,这一去就是三年。老严的朋友老马死了,老严兔死狐悲为他送终,老马的妻子颇为感动,决定将女儿嫁到严家,老严一算,严白孩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了,就托人带一个口信给严白孩,让他回来结婚,女孩等他到过年。第一个带口信的叫老崔,口信是老严亲口托付的,老崔发誓一定带到。这老崔是个贩驴的,和伙计小刘一起经营这门生意,这一天,两人行到阳泉府,老崔突然病倒了,接着夜晚又招强盗劫掠,所有的银两都被搜光,老崔想想前途一片黑暗,便把自己吊在了汾河边的槐树上,所幸路人经过,救下了老崔,老崔也就跟着这一行人干起了烧锅做饭的工
作。一晃两个月过去了,阳泉府来了戏班子,老崔听不懂戏文,却和打鼓的老胡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唱戏的就是走哪唱哪,哪有观众就去哪唱,这天,老胡要离开阳泉,转到口外去唱戏,老崔一激灵,想起了口信的事,遂将事情原委诉说,并托付他把口信带到,老胡满口应承。老胡在班子里已经打了十多年的鼓,算是班子里的老人了,班子也是四处游荡、四海为家,离开阳泉县,到了榆次府,再到太原府,又到了五台县,在五台县,因为名角信春燕的加入,戏班子一唱就是几个月。春去夏来,班子终于离开了五台县,来到了繁峙县,到了这,老胡的好日子到头了。晚上唱戏在荒郊野外,尿急也就是随地大小便,这天不巧,老胡嘘嘘的时候碰到了信春燕也蹲在地上,出于本能,老胡不禁靠近了些,谁知道信春燕完事了站起来,两人四目相对,巧的是敲锣的老杜也在此时也过来撒尿,信春燕抬手就给了老胡一巴掌,这一巴掌把老胡的这碗饭打没了。离开戏班子,老胡回到五台县,干起了挑夫这一行当,整日辛辛苦苦,挣不来几个钱,脚上还长了满脚的鸡眼,这一天,老胡找了个人剃鸡眼,一聊这人马上要去口外。老胡这时候突然想起来口信的事,便原原本本的把事情告诉了起鸡眼的人,并给了他一个大洋作为酬谢,鸡眼哥当即答应一定把口信带到。鸡眼哥叫小罗,子承父业,是剃鸡眼的高手,他到了口外,便四处寻找严白孩的下落,按照别人告诉的特征找,始终没找到,这一日是端午节,小罗来到面馆吃面,遇到一个挑事的愣头青,仔细一看,和严白孩的外貌描述都对的上,后面自
然就是与严白孩说口信的事了,严白孩听到消息,只用了二十天功夫便回到了家,但是啊,马家姑娘早已经嫁给了老二,因为距离口信诞生已经又过去了两年多了。不过,他运气好,老朱家有个女儿寡居在家,于是就和严白孩凑活着结了婚。严白孩的孙子严守一成了他另一部小说《手机》的主人公,那是一个谎话连篇,只会扯淡的主持人,与《口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在早些时期,人们对于信字的看重。
另:
1.这是我第一次写读后感,言辞略微有些冗长,希望谅解。2.我希望“月读”这个计划还是能一直践行下去,生活不该被手机包裹,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
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永不过时。
第二篇:《一地鸡毛》读后感
生活就是这样的——— 读《一地鸡毛》有感
《一地鸡毛》这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八九十年代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从排队买豆腐到与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从头至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美的语句,但无不体现了日常生活,体现了生活的真谛。
“小林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要是排队的人多,排到,豆腐已经卖完了;要么还没排到已经七点了,小林得离开豆腐队去赶单位的班车。”“豆腐拿回家,因急忙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进冰箱里,晚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里的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老婆下班回到家,发现豆腐变馊了,先是责备保姆没有眼力;小林回到家以后,劈头盖脸地朝他来了,小林因为在单位不愉快,也不计较后果,夫妻俩热站起来,最后还是查水表的老头的到来才结束了“战斗”。
有人说现在读八九十年代的书,有点OUT了,而我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豆腐”没有变,家庭琐事没有变,人情世故没有变,还是“一地鸡毛”。记得有一次单位加班,我回去晚了,刚进楼道就听见孩子在嗷嗷
地哭,当时也顾不上多想,三步并作两步走,进了屋,老婆见我回来了,没好气地冲我喊起来,“你上班我也上班,回到家还得哄孩子,把我累死算了。”见势不妙,抢过孩子有模有样地哄起来,虽然最后还是老婆接过去才把孩子哄好,但是她心头的怨气排出了许多。待她心平气和的时候,跟她谈了很多,其实她还是通情达理的,还是挺理解我的,反过来跟我认错,咱也不能板着,最后的结果是都笑起来,慢慢进入了梦乡。其实细想起来,豆腐馊了吵架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哭了争吵只能让孩子哭得更凶,应该敢于面对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才是明智之举。正如《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曲唱的那样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像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生活像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 ;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 ;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 ;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人物,我们谈论的、争论的都是一些身边的小事,恰恰就是这些看似平庸、繁杂琐碎的小事在不断磨练着我们的意志,在考验着我们。那么面临这样的小事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么?如果整天被琐碎的小事所困扰,必然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工作,用于学习当中,渐渐就
会落伍,就会没有了进取心。对待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厨师,在做菜时注意油盐酱醋的放置顺序及数量的多少,还要注意把握好火候,这样才能把菜做好,胃口好了,当然心情就好了,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观点、方法就会转变了,结果也会大相径庭。作者刘震云也许也是这样想的,因此,在琐碎的生活面前,主人公小林依然有种种感受:“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恒源街道调研室于增彬
联系电话4429602
第三篇:《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
在社会这个大染缸的侵蚀下,人们的内心已不再是原来那颗闪闪发光、单纯而善良的的心了,而是变得扭曲,心中只藏着名和利。但不能否定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我所说的只是我们当中的某一些而已。那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人的内心呢?
有那么一些人因为生活中的琐事——鸡毛蒜皮的小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初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违背了做人的原则,《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夫妇就是这一类人。他们夫妻二人在社会现状的压力和逼迫下,不得不充当了“坏人”的角色。
小林,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曾经“奋斗过,发奋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那时的小林满身的朝气和锐气,有自我的目标和人生目的。但曾几何时,小林变得叫人不敢相认,懂得讲究实际。大早起来卖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大学同学叫他帮他卖鸭子,一开始还真有些不好意思,穿上白围裙,就不敢抬眼睛。不敢看买鸭子的是谁,生怕碰到熟人,回家一身鸭子味,赶紧洗澡。可干了两天,每天能捏两张人民币,眼睛、脸就敢抬了,碰到熟人也不怕了,回来澡也不洗了。
小林的老婆小李,与小林恋爱时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而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小李单位在她家那条路线通了班车,刚开始以为是单位头头对大家的关心,后来打听清楚是单位头头的一个小姨子最近搬家搬到了这一块地方,才让往这里加一线班车。小李听到这个消息,开始有些沮丧,感到这班车通的有些贬值,但在丈夫的劝解之后又释然了。
这两个大学生,曾经有着宏图大志、事业理想的年青人,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为给老婆换单位,夫妻二人托人找关系、送礼;单位号召大家买“爱国菜”——大白菜,谁买了“爱国菜”可以到单位报销,小林和小林老婆马上又改变了最初的坚决不买的决定,马上去买“爱国菜”;为让孩子上外单位幼儿园,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当别人家孩子的陪读;小林帮查水表老头办好一件批文,收下了老头送的微波炉;为和其他家长一样在元旦送礼物给幼儿园老师,小林千辛万苦弄来炭火······
世俗的社会生活就是这样按照它的既定的程序雕琢人,改变人。可以说,现在的大部分人已经学会或者正在学会压抑和降低自己的才智并使其慢慢退化萎缩,以便让自己适应生活现实和文化环境。小说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一种现代文明病——自我的消失。
还有着觉悟、清醒头脑的年轻人们,你们可不能像他们一样盲目地随波逐流,而是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永远保持一颗正义而向善的心!
第四篇:《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2010-12-29 00:07:34)
标签:
情感
太阳静悄悄的从东方升起,虽然是冬天,寒风呼呼的刮着,但阳光还是透露着丝丝的暖气。不想早起的我在被窝里拿起了本名叫《一地鸡毛》的书读了起来。《一地鸡毛》中用简洁,平常的白话描绘出一幅幅家庭的场景。让我读后深有感触,起初小林那纯真的内心在经历了数年的社会风气的洗涤之后也变得圆滑,世俗了。而小林老婆从没有结婚之前的一个文静,不爱说话不爱打扮,眉目清秀的姑娘变成了一个爱唠叨,夜里偷水的家庭妇女,是什么让作为大学生的小林和小林老婆,从昔日的宏图大志变成了庸俗甚至卑琐的地地道道的小市民呢?我想这就是那看似鸡毛蒜皮的社会现象所起的作用吧。
大学生面对这些世俗又能如何呢?以他们这些年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的黑暗,庸俗的社会风气,琐碎的,庸俗的社会风气压得大学生喘不过气来,很容易就会被世俗化。大学时代的理想也会随之抛到九霄云外。看来社会风气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就像这位“小李白”,一个有才,又勤快的还带有一点豪放洒脱的人最后还不是卖起了板鸭,从之前的很有诗意,每天写几首诗,到后来的操着大嗓门叫卖,已没有了当年的温文尔雅,现在的满嘴脏话与大学时代的“大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什么理想,抱负,早就没有了踪迹。以前的奋斗目标也已变了,变得更现实,更实际了。
感慨之余我不禁害怕起来,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等到进入社会之后就会被染得面目全非,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难道也要被这些世俗变得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吗?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又将何去何从,难道真的要变得像他们那样吗?难道也要淹没到这黑鸦鸦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甘心的。
现在,我们在学校,畅谈我们的梦想,在为我们的明天而一步一步的奋斗,读着一页一页的诗词,学着一首首流行的歌曲,跳着一支支不太优美的舞蹈,绘画着我们走过的逝水流年。回首过去在教室里用心的学习,读书,虽然艰苦,但很充实,回忆起来还是很美很甜。展望未来更是光阴似锦为梦想坚持不移,满怀大志,但读完这篇文章才懂得,原来现实是那么的不如人意。我们的梦想还能实现吗?我还是坚信,有理想的人会活得更好,我不愿重蹈覆辙,走前面大学生的路。就像现在热播的电影《老男孩》,让大多数的80后认识到,原来梦想是可以追求的。多少人停住了脚步,多少人注视着电视,多少人为他们流泪,为他们鼓掌。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了,也实现了梦想。是他们让我们这一代人看到了希望,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希望。歌曲《老男孩》则唱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也告诉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不能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更不能随波逐流,相信我们这一代会经得起考验的。为社会注入新的生机,新的力量。
来吧,为我们的梦想而加油,努力吧。
第五篇:一地鸡毛读后感(8篇)
一地鸡毛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一地鸡毛》读后感】
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非常流畅,几乎用了一天时间就看得大概齐了。可能是小说,故事特别强,稍微不小心就被带入上个世纪末的北京,还有那些深不可测的机关大院。
《塔铺》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也是开篇的一部小说,据悉也是刘震云初试牛刀的作品。从这部小说,是可以看到老刘的人生经历的。很多作家的代表作都难免逃离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蒋方舟说自己的几本书也算是把自己掏空了,可能是后来读的书多了,小蒋即便故事不厚重、情节不曲折、背景不强烈,照样也是不错的青春笔记。加之,她后来也算从事杂志主编这个职业,让我也是很佩服的。前几周,在班车上读过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在想些什么》,觉得很受触动,一本书的写成,就像是一个不停息的马拉松,膝盖酸疼,也许只是开了篇,要完结,估计肌肉都得结成硬块。
回到刘震云的书。《塔铺》讲的是恢复高考,一个镇子的人都聚起来准备高考的经历。故事的跨度很短,一年,刚好到当年首次高考结束。印象深刻的是,整个故事都呈现的是一个熔炉式的社会,但是很多在那次难得的人生再造选拔,并未如愿。小时候,身边人就很喜欢把一些读书读成傻逼、或是读书没什么卵用例子,翻来覆去地讲述,搞得我是很紧张的。然而,到现在,好吧,确实没什么卵用。但是,当年这个机会是很贵的,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吧。在那样的年代久远、略带凄凉的背景,再夹带个青春热血的故事,往往总有一种人生圆满既得的感觉。狡猾的作者,稍微不留神,留个缺口,读者的魂魄也被摄去大半。可是人生,完美的事太少。美女很美,他硬说有点胖;很登对,他硬要插个地主欺男霸女的桥段;为XX而读书,他就要把读书人读到疯癫的样子,完整的表露,可怜巴拉。
我们听过的路人的故事,永远不知讲故事的人心理。很多写作者,包括大学曾经采访的一个小作家也说,人们总要通过作者所写的故事去猜测他们的人生经历,把他们的经历王主角上套。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有几个故事倒是挺连续的、同样带有一些凤凰男的感觉。高考/当兵/上班,作为个人的难处,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尴尬,作为特定背景的人,人物清晰,这样的故事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看到一九四二,我就没看了,这个记录体的故事,在电影上映的时候,在人人网上看了的。当初,电影上映,各种口水战,说是良心之作,但我觉得,第一个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真是很了不起的人。有很多作家带有很强的乡土气息,莫言的高密乡,虽然从未看过相关的书,但却如雷贯耳;余华的浙江某铺满石板路的县城,翻过他的书,总有小镇牙科医生,在黄梅雨的店铺看书的感觉,可能集中看书的时候,那时西安正是雨季;村上春树,总是在关西的海滨旅馆,转折总是如此快,一封封书信,一次单程的机票,人生真是恣意潇洒,包括日本的其它几个看过一些的小说家,都有那种都挤在一个海岛的密闭环境进行心灵对话的感觉,我爱死这种叙事了,细节常带深刻的感情,琐碎的事情却像印刻的岩画一样,恨不得把每个情绪和细胞都放大了看,看的过目不忘,想洋溢在汽车音响的歌曲。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是新的类型,都是关于一个单位的书,之前看的《杜拉拉升职记》,特别的快速/直接,写的只是小资的个人成长,且情绪多余,而理性不足。其它的关于单位大院的书,也看过,《阳关灿烂的日子》,超屌的存在,我觉得自己青春前期最遗憾的事,就是我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古惑仔,甚至毫无半点江湖气息。小时候,好不容易抢了低年级同学的弹珠,后念及是同桌的弟弟,又换给人家,自此以后,再也不忍过问江湖的点点滴滴了。当然,这种小痞子的大院生活,怀念童年也就得了。成年了呆在一个单位的生活,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知有斗争,更要有内心的平静。知乎上有人推荐,成功最关键因素,有人说是坚持,有人说是平静。就像六祖慧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时候,鸡汤VS鸡血,鸡汤总是赢得贱兮兮。当然,说平静的,总有平静的道理。《一地鸡毛》的小公务员,在别人眼里的自己,和自己眼里的自己真是相差好多。在别人眼里的顺境,有时却如逆境般难行,在自己的眼里的逆境,有时却本身就是顺境。小人物,活得都不容易,获得并不太平。一生何求,求的东西,大多是美好的、竞争的,争抢得你死我活也是大有人在,那么平静,到底比坚持胜在哪儿?我想这个论断,是在告诉我们,口口声声坚持的人,最后估计都不会真的坚持,潮水不退去,没人知道谁在裸泳。人生的顺逆境,都是祸福相依,在逆境能奋战,在顺境,也许就被消磨了。没有一些平静忍耐的心,撑不到最后。
昨夜,与L通话,说起最近状态,颇觉得自身,太过于平顺了,意志力大减,情绪波动完全不受掌控。也许真应该反思,像如今这样,是不是离自己想要的渐行渐远了。慎之慎之。
【篇二:《一地鸡毛》读后感】
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一觉醒来,已是天亮,小林摇头回忆梦境,梦境已是一片模糊。
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如同一个黑洞,精神上的匮乏使人陷入琐屑的洪流。人的头脑中无时无刻不是牵挂着发馊的豆腐、单位里的人事评调、每天的啤酒和烧鸡宏图大志、事业理想在面包面前微不足道。
吃喝拉撒睡等关乎人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淹没了是选择面包还是选择自由这个问题。光是为了追求面包,人就掉了一身皮屑,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兼顾自由?对于这一队队祈雨的蚂蚁,坚持才是问题,坚持站稳脚跟,坚持跟着大部队前进,坚持不掉队才是问题。
看完小说,朋友甲说:一个满怀理想满怀激|情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打滚了几年后竟只剩下一地鸡毛。生活琐事磨平了理想磨掉了精神的事情太可怕了。我希望以后可以搞些纯粹的研究工作,离琐屑远一点,这些琐屑让我害怕。他正在准备考数学系的研究生。
朋友乙说:其实,面对生活你有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过这样的琐碎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不过这样的生活。关键在于你自己。
提到选择,我想到了主人翁小林思想转变前后的对比。这个对比并不是在《一地鸡毛》中出现的,而是在《一地鸡毛》的姐妹篇《单位》中。刚开始来到单位,小林学生气不轻,跟个孩子似的,对什么都不在乎。经常迟到早退,上班穿拖鞋,不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说话不注意等等。到单位三年才知道该改掉自己的孩子脾气,而且,悔悟还不是自身的反省,是外界对他的强迫改造。别人入了党他没入,别人评了各种职务他还是个大头兵,别人都有房子了他一家三口还是和另外一家合居一套房子。当小林的目光开始关注别人与自己的物质上的种种差别时,他已经很自然地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了。我不知道是生活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本身有了问题,是生活太强硬还是人太软弱?
可是我以为,生活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选择。生存为什么竟会成为一种困境?现实与理想为什么竟会产生矛盾?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难道就不能追求精神?物质与精神本身没有矛盾,产生矛盾的是人自己,人在物欲的不满足中迷失了自己,却又不能接受自己放弃精神追求的事实,于是就抱怨面包与自由有太大的矛盾,两者必须取其一,于是,大家都找到了只为面包而活的借口,于是大家都睡在鸡毛堆里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篇三:《一地鸡毛》读后感作文】
在上班的公交车上把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看完了,对于故事本身来讲放在今天算不上什么,无非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对生活在北京的小家庭的小市民生活,无非就是家长里短。故事是由小林排队买的豆腐忘放冰箱展开了,一开始就说明这些都会是一些小如芝麻的事情,小林老婆调动工作,孩子上幼稚园入托,老家来人,小林帮以前的同事卖鸭子收钱,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中也穿插了些人情事故,如此而已,但生活无非就是由这些琐碎的事情组成。而小说中也暗指当时的收礼成风,以权谋私等不良社会风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想《一地鸡毛》可以看成是80年代初期成千上万个家庭不同生活的缩影。正应了莎士比亚那句经典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今看他的小说《我叫刘跃进》虽然多了一些时尚的元素在里面,可是他的写作风格还是大抵如此,感觉几十年没有什么变化。而他现在的作品也经全然没有他有写《一地鸡毛》时的那种人文关怀,更多的对于低层人民的生活只停留在了表面。可能和现在刘震云身份的变迁也有关系吧,当年相信他写《一地鸡毛》的时候可能一如他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是刚刚从农村转为城市人的开始,所以写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一针见血。而现在的刘老师是知名作家,编剧。现在过的生活和所入社会地位已全然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了。
读他的小说和读余华的小说感觉是不一样的。总之感觉《一地鸡毛》所要表现的东西更加直白些。所要表达的意图更为直白些。
【篇四:一地鸡毛读后感】
读过刘震云先生的《一地鸡毛》后,总是觉得心里隐隐有些害怕又觉得很不是个滋味。这种感情的出发点,我想是与小说中所展现出的主人公的生活有关吧。最初上大学时的主人公小林夫妇便同现在还处在这个阶段的我一样,有着事业心,有着想奋斗的目标,有着对未来真切美好的期望。但后来的他们从上学时期的单纯蜕变成了以后的世故,圆滑。虽然我知道他们也并不喜欢蜕变成这样的自己,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的他们的变化一定会是一种不可避免。书中的那些真真切切平凡却一定会存在的小事都让人觉得真实。从那些事中一点点体现出来的他们的改变让我想到自己也一定也会经历这些事情,自己也许也会因此而改变心境,忽然那些本来知道却一直在逃避的真相就这样直白的展现在自己面前,不自觉的便对这未来害怕起来了。即使我知道,如果一件事情被叫做未来,那么它一定会到来。
刘震云先生是位很会讲故事的人。不记得是谁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但我也这样觉得。令一直都喜欢读言情小说的我在读小说时将小说没有间断的酣畅的读至结尾最后一句,竟都没有冒出什么不想读的念头,而小说其实也只是简单的用流水账般的文字介绍出那些排队买豆腐,与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排队卖白菜,孩子入托,拉蜂窝煤,每天上下班等等的琐事小事,简单平实的文字却紧紧的让人想要关注这对夫妻生活的发展,想要知道他们的日常,我觉得这也是刘震云先生小说独特魅力的所在。
在小说中讲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这是书中小林对自己的一番开导,生活过的即便不如意,日子也还是要照常过下去的。他讲他过去的宏伟理想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现在的他的蜕变是种成熟下的进化,于是像是忘记了他原有的精神世界般的又开始只想着明早买豆腐这样的琐事了。社会真的会将一个人的棱角和理想打磨成这样么?答案好像很简单,一旦进入社会的我们很容易便被这个社会弄得世俗化。就像小林大学时期的小李白,那样一个有才,有勤快的还带有一点洒脱豪放的人,最后还是卖起了板鸭,从前的诗意,每天写诗的附庸风雅,到后来也变成操着大嗓门的叫卖。同当年温文尔雅诗人的鲜明对比,这样社会环境下的理想,抱负便消失了踪迹,而变得实际。而社会和生活又怎么会不实际呢?小林说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即便说的很阿Q,但也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心态。
印象最深的还是后来小说中小林半夜做的一个梦。梦中他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拥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有人说小林这样怀揣这梦想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打滚几年后梦想竟然全都变成一地鸡毛,这样实在太可怕了。我倒觉得,这其实就像是面包和自由的选择题一样,如果我们为了有面包的生活,便就要在柔软的鸡毛中找寻借口。
小说的结尾描述到曾救过小林的老师去世了,小林为此难过一整天,但坐上班车,想到的确是家里的大白菜,他想:死了的已经死了,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的好。读到这里我们能说小林是不好的吗?其实我倒觉得好不好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定义,这是他生活迫使他的选择,他没有错,只是他的生活在给我们作出个提醒,提醒我们想要怎样度过你的生活。我想这也是刘震云先生塑造这样的一个角色的意义吧。想到这里,读本文最初时候的害怕也就消失了。因为我知道我会好好过好我要的生活,《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像是我的警钟一样,毕竟,生活有很多种,最重要的还是看你自己要怎样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