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地鸡毛》中小人物的生存本相

时间:2019-05-13 07:1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一地鸡毛》中小人物的生存本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一地鸡毛》中小人物的生存本相》。

第一篇:浅析《一地鸡毛》中小人物的生存本相

浅析《一地鸡毛》中小人物的生存本相

【摘录】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平凡人物日常琐碎生活的描述,用简洁、平常的白话描绘出一幅幅家庭的场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展现了人物在处处不得意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庸俗地生活下去的生存本相。

关键词:小人物 生存 鸡毛 蚂蚁

相关研究综述

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当年高考河南省文科状元。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的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以其对社会日常生活独到、深邃的洞察而被人称道。

本文分析的《一地鸡毛》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新写实主义小说将视角转向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在有浓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倾向的伤痕文学的基础上, 用白描手法, 用看似松散的结构、冷峻的态度, 轻松诙谐的语言, 逼真地表现了小人物们不起眼的司空见惯的生活, 表现了小人物们在争取自己美好生活时所遭遇的平凡的似乎微不足道但又实实在在的喜怒哀乐, 将强烈的情感融于似乎轻描淡写的笔触, 尽可能贴近地描写现实生活, 缩小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间的距离, 以引起广大读者心理上的认同与心灵上的共鸣乃至震憾, 达到文学的反映生活、昭示生活真理的目的。

《一地鸡毛》以底层人物的日常生活琐碎事件为情节,作家的“零度情感”纯客观叙述为写作策略,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小人物的生存百态。作品中世情的鄙俗,人物形象的卑微,人际关系的繁杂,使整篇作品弥漫着一种灰暗、荒凉的气氛。透过作家描绘的这幅荒诞、苦闷、卑琐、无奈的世俗人生图,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关注和焦虑。

有人认为,刘震云似乎在作品的背后还想向我们传达一些关乎生存的哲学,其间还隐约闪烁着一种尖锐的讽刺精神。既然现实生活的种种真实存在都被演绎为毫无价值,那么,这种无价值本身也就构成了我们对价值人格理想的深刻反思;有人认为作者平静随和地亮出了自己的平民身份, 毫无羞赧地敞开了自己的平民意识, 自觉认同于世俗化、市民化的价值观;也有人认为作者独特的反讽手法的运用使得他的小说读来诙谐幽默又发人深省,是“含泪的微笑”。“一地鸡毛”式的寓言在我们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喧嚣不安的社会里依旧可以读出它的现实意义。

一、平凡卑微的小人物与窘迫尴尬的生活状况

小林吓了一跳,又问: “你还写诗吗?” “小李白” 朝地上啐了一口浓痰: “狗屁!那是年轻时不懂事!诗是什么,诗是搔首弄姿混扯蛋!如果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混呗,你结婚了吗?” 小林说: “孩子都三岁了!” “小李白” 拍了一下巴掌: “看,还说写诗,写姥姥!我可算看透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总想着出人头地,就在人堆里混,什么都不想,最舒服,你说呢?” 小林深有同感,于是点点头。这是这部小说中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场景:曾经很有才又勤奋,平均一天写三首诗,豪放洒脱,上下几千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在话下,人称“小李白”的大学同学从大学毕业后坐不了办公室,自己辞职跑到一个公司去了到后来靠卖烤鸭已成了一个小小爆发户。“小李白”由一个诗的信徒变成一个卖烤鸭的个体户, 不能不说是形而下的务实性, 世俗性的生存观点与价值观的胜利。

“一滴水就是一滴水,不反映太阳的光辉。”小说中的人物没有重大的历史责任,只是卑微的活着的小人物,拥有食、色、性的本能欲望。因此,在充满种种纷繁复杂的勾心斗角的利益冲突的单位格局中,在灵魂的挣扎与耗损中,由于客观环境对人物的不间断的连续挤压使他们被动无奈的回归到了平庸的生存本真状态。从一开始“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到后来的“在单位就要真真假假,真亦假来假亦真,说假话者升官发财,说真话倒霉受罚。于是在老关要求他解释昨天的事时,小林故作天真地一笑,说卖板鸭的是他的同学,他觉得好玩,就穿上同学的围裙坐那里试了一试,喊了两嗓子,纯粹是闹着玩。”再到“其实世界上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蛮舒服。舒服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林在单位里一步步地由清高走向平庸世俗的进程。他的形象不是高大的、令人敬仰的,他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平凡而卑微的。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中,小林学会了委曲求全、讨好奉承,在各种关系的缝隙中艰难挣扎。在巨大的运转的社会机器面前,他得无奈地承受着生活对自己的无尽嘲弄。作为城市市民中的普通一员,小林在私人化的空间领域也彻底放弃了对理想的坚守。人是活在现实中的,而不是活在精神理想中。人生最重要的当然是吃喝拉撒睡,唯有物质要求牵动着人的一举一动,其余诸如脸皮面子、个人爱好等所有精神层面的追求都可以抛开不顾。

而小林的老婆小李也从没结婚之前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的姑娘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从“我再也不能在这个单位呆了,我一定得调”时对工作单位人事关系复杂的不忿到后来的“我想通了,只要九月份通班车,我工作就不调了。这单位固然不好,人事关系复杂,但前三门那个单位就不复杂了?看那管人事头头的嘴脸!我信了你的话,天下老鸦一般黑。只要有班车,我就不调了,睁只眼闭只眼混算了。”,尽管是沾了领导家的小姨子的光,也不再多想。

作品以小林买的一斤豆腐变馊了写起, 接着写夫妻俩为此事引起争吵, 查水表的瘸老头上门查水表, 夫妻俩不得不听他高谈阔论。老婆因单位离家太远想调动工作, 于是托人接关系, 以失败告终。家里来了客人,老婆因此事与小林生气, 小林无力相助来北京看病的小学时的老师。孩子病了, 夫妻俩急忙带她去医院。保姆待孩子不好, 小林发誓9 月份一定让她滚蛋。9月份, 老婆的单位通了班车, 老婆不再想调单位了。为孩子进好一点的幼儿园,小林四处奔忙;幼儿园尚未落实, 小保姆先发制人突然辞职,小林家里乱了套。邻居意外地帮孩子进了比较好的幼儿园。今年大白菜丰收, 小林排队买单位可报销的大白菜。小林与卖烤鸭的大学同学“小李白”邂逅, 为同学打了10 天短工挣了200 元钱。小林请假去拉峰窝煤。小林老婆收下查水表的瘸老头送的微波炉, 小林疏通了老头儿家乡被压在处里的报告。幼儿园时兴给老师送炭火, 小林跑遍全城高价买到木炭, 送给孩子幼儿园的老师。小林买完豆腐上班, 收到有关上次来北京看病的小学老师在老家病逝的信。综上, 林林总总琐琐碎碎, 都是说不清的日常身边琐事;拉拉杂杂絮絮叨叨, 尽为道不明的世俗家长里短。作者顺着主人公小林的生活过程, 录写下这些日常身边琐事、世俗家长里短, 似乎没有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 不去追求结构线索的跌宕起伏, 而是以这些平凡、琐碎、偶然的日常琐事和细节, 展示出主人公窘困而尴尬的生存状态。

《一地鸡毛》之所以是“一地鸡毛”,因为那是轻的,是纷纷扬扬的、琐碎细微的。再宏大的理想也抵不过鸡毛蒜皮的琐事的冲刷。

二、“为人生”到“为生存”的观念转变

《一地鸡毛》这部小说开篇第一句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豆腐的变质则折射出人在承受世俗琐事下的不堪重负的焦虑无力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冲突关系,从而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人低微、孤独的生存处境。诸如此类的日常琐事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内容:与老婆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为老婆跑工作调动而拉关系、送礼,接待老家来的客人,为孩子看病,生保姆的气,为孩子入托奔波,排队抢购大白菜,请假拉峰窝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等等,对这些日常生活琐事的叙写构成了这部中篇小说的全部情节。小说中也提到了: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不知道谁!在作者笔下,小林两口子从“为人生”奋斗渐渐转变为了“为生活”混日子。这种转变在小说中俯拾皆是:豆腐、白菜、蜂窝煤与烤鸭排挤着足球与诗歌;逼仄的生存空间,窘迫的经济条件,使神圣的师生情谊被扭曲变形;老婆工作调动,孩子生病入托,对付保姆,瘸腿老头的入侵和随后的贿赂消耗磨损着小林身上那点可怜的激情。

而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八、九十年代社会在经过较长时间**后既趋于稳定又掀起全面改革,似乎更加动荡的年代。经过文革的洗礼,人们前此种种美好的抑或是幼稚的盲目的乌托邦似的理想逐渐寂灭,从改天换地的热情斗志,从指点江山的慷慨激昂,跌落回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没有了“与人斗”的刺激,没有了运动的狂热与迷乱,所有的似乎不过是一份千篇一律公式化了的生活。琐碎平淡。在千千万万人琐碎平淡生活的碾磨下生活艰涩的缓慢的流淌向前。

三、鸡毛与蚂蚁——以“混”的心态面对生活

老婆见他喝多了,瞪了他一眼,一把将啤酒瓶夺了过来。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的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齐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这是《一地鸡毛》中主人公小林的一个梦境。出现在小林梦境中的“鸡毛与蚂蚁”这一意象正是对小林所生存其中的现实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的胁迫下逐渐被同化、被吸纳,逐渐丧失自我、逐渐由生活的主体而客体化处境的一种隐喻。“鸡毛与皮屑”是与个人生存休戚相关、互为表里的生活环境,也就是“单位”与“家”中复杂得千头万绪让人撕捋不清的鸡毛蒜皮:豆腐、蜂窝煤与大白菜,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谄媚与陷害,夫妻及邻里之间的失和与媾和,拉关系、走后门等等。小林正是借梦中鸡毛的覆盖来表达他对生活矛盾复杂的认识:即让人饱受无休止的这样、那样烦恼的折磨,同时又享受着生活本身施舍给人的抚慰般的舒适。当然“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人只能怀着卑微的愿望在艰难的境遇中求得无奈自嘲的心理满足。尽管“一地鸡毛”的意象仅出现一次,可是整篇作品到处充斥着鸡毛般的凌乱、令人不快的紧张情绪;而“蚂蚁”就像卡夫卡笔下的甲虫一样所意指的正是一个自我丧失。在生活的打磨下,无数个“小林”们由努力奋斗变为了混生活,成为了千人一面,万人同声的人群中的一员。

而小说中也多次出现对人物混生活的描述:

当然小林在单位混了这么多年,已不象刚来单位时那么天真,尽说大实话;在单位就要真真假假,真亦假来假亦真,说假话者升官发财,说真话倒霉受罚。但小林已不是过去的小林,小林成熟了。如果放在过去,只要能帮忙,他会立即满口答应,但那是幼稚;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不帮忙不好办最后帮忙办成了,人家才感激你。现实的逼迫使小林不得不随波逐流。在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小林在价值观念层面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原来是非分明,鄙视流俗,不重钱财的小林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整日为老婆、孩子、豆腐和蜂窝煤琐事而混生活的小林。孩子入托,全靠了邻居帮忙才进入理想的幼儿园,后来才发现是给邻居家的孩子当陪读,小林虽然“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但他最终还是送孩子继续去那家幼儿园。此外,接受瘸腿老头儿价值800元的微波炉的贿赂,为孩子的幼儿园老师送“炭火”等等,不尽合理的社会现实一步步挤压他、磨损他,直到最后彻底剥夺掉小林的所有梦想的热情和青春生命的活力。他置身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不得不堕入到无边的生存网络中向现实低头,逐步蜕变得心灰意冷,在精神上未老先衰,任凭自己以“混”的心态面对生活。

尽管作品中不时提到小林对自己绝情、小气、自私、市侩的自责与懊悔,而这一瞬间的人性回归又被巨大的世俗风浪所吞噬,转而小林又投入到千人一律的同化洪流中,正如摩罗所说:“不是愚弄本身,而是民众对于愚弄的认可和承受。”

小结

《一地鸡毛》真实地呈现了现实生活的原滋原味, 真实地描写了小人物们在生活的煎熬下的蜕变与挣扎,以一件件平淡琐碎却又真实可感、耐人寻味的生活小事与极简单的人物关系勾勒出一幅幅小人物的平凡卑微的生活图景,为读者刻画出了小人物的真实生存本相。

参考文献

[1]刘震云.《一地鸡毛》,《刘震云精选集》[M].商务印书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胡全章.从《一地鸡毛》看新写实小说[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3-25.[4]吴正华.论新写实小说《一地鸡毛》[J].文教资料,2009-6-25.[5]孙先科;黄勇.“鸡毛与蚂蚁”的隐喻:个人的磨损与丧失——对《一地鸡毛》中“鸡毛与蚂蚁”意象的精神分析与文化释义[J].名作欣赏,2005-5-30.[6]刘虎.繁华退场后的另一种人生悲凉——探析新写实主义小说《一地鸡毛》[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15.

第二篇:《一地鸡毛》读后感

生活就是这样的——— 读《一地鸡毛》有感

《一地鸡毛》这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八九十年代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从排队买豆腐到与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从头至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美的语句,但无不体现了日常生活,体现了生活的真谛。

“小林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要是排队的人多,排到,豆腐已经卖完了;要么还没排到已经七点了,小林得离开豆腐队去赶单位的班车。”“豆腐拿回家,因急忙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进冰箱里,晚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里的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老婆下班回到家,发现豆腐变馊了,先是责备保姆没有眼力;小林回到家以后,劈头盖脸地朝他来了,小林因为在单位不愉快,也不计较后果,夫妻俩热站起来,最后还是查水表的老头的到来才结束了“战斗”。

有人说现在读八九十年代的书,有点OUT了,而我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豆腐”没有变,家庭琐事没有变,人情世故没有变,还是“一地鸡毛”。记得有一次单位加班,我回去晚了,刚进楼道就听见孩子在嗷嗷

地哭,当时也顾不上多想,三步并作两步走,进了屋,老婆见我回来了,没好气地冲我喊起来,“你上班我也上班,回到家还得哄孩子,把我累死算了。”见势不妙,抢过孩子有模有样地哄起来,虽然最后还是老婆接过去才把孩子哄好,但是她心头的怨气排出了许多。待她心平气和的时候,跟她谈了很多,其实她还是通情达理的,还是挺理解我的,反过来跟我认错,咱也不能板着,最后的结果是都笑起来,慢慢进入了梦乡。其实细想起来,豆腐馊了吵架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哭了争吵只能让孩子哭得更凶,应该敢于面对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才是明智之举。正如《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曲唱的那样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像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生活像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 ;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 ;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 ;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人物,我们谈论的、争论的都是一些身边的小事,恰恰就是这些看似平庸、繁杂琐碎的小事在不断磨练着我们的意志,在考验着我们。那么面临这样的小事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么?如果整天被琐碎的小事所困扰,必然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工作,用于学习当中,渐渐就

会落伍,就会没有了进取心。对待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厨师,在做菜时注意油盐酱醋的放置顺序及数量的多少,还要注意把握好火候,这样才能把菜做好,胃口好了,当然心情就好了,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观点、方法就会转变了,结果也会大相径庭。作者刘震云也许也是这样想的,因此,在琐碎的生活面前,主人公小林依然有种种感受:“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恒源街道调研室于增彬

联系电话4429602

第三篇:《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

在社会这个大染缸的侵蚀下,人们的内心已不再是原来那颗闪闪发光、单纯而善良的的心了,而是变得扭曲,心中只藏着名和利。但不能否定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我所说的只是我们当中的某一些而已。那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人的内心呢?

有那么一些人因为生活中的琐事——鸡毛蒜皮的小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初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违背了做人的原则,《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夫妇就是这一类人。他们夫妻二人在社会现状的压力和逼迫下,不得不充当了“坏人”的角色。

小林,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曾经“奋斗过,发奋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那时的小林满身的朝气和锐气,有自我的目标和人生目的。但曾几何时,小林变得叫人不敢相认,懂得讲究实际。大早起来卖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大学同学叫他帮他卖鸭子,一开始还真有些不好意思,穿上白围裙,就不敢抬眼睛。不敢看买鸭子的是谁,生怕碰到熟人,回家一身鸭子味,赶紧洗澡。可干了两天,每天能捏两张人民币,眼睛、脸就敢抬了,碰到熟人也不怕了,回来澡也不洗了。

小林的老婆小李,与小林恋爱时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而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小李单位在她家那条路线通了班车,刚开始以为是单位头头对大家的关心,后来打听清楚是单位头头的一个小姨子最近搬家搬到了这一块地方,才让往这里加一线班车。小李听到这个消息,开始有些沮丧,感到这班车通的有些贬值,但在丈夫的劝解之后又释然了。

这两个大学生,曾经有着宏图大志、事业理想的年青人,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为给老婆换单位,夫妻二人托人找关系、送礼;单位号召大家买“爱国菜”——大白菜,谁买了“爱国菜”可以到单位报销,小林和小林老婆马上又改变了最初的坚决不买的决定,马上去买“爱国菜”;为让孩子上外单位幼儿园,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当别人家孩子的陪读;小林帮查水表老头办好一件批文,收下了老头送的微波炉;为和其他家长一样在元旦送礼物给幼儿园老师,小林千辛万苦弄来炭火······

世俗的社会生活就是这样按照它的既定的程序雕琢人,改变人。可以说,现在的大部分人已经学会或者正在学会压抑和降低自己的才智并使其慢慢退化萎缩,以便让自己适应生活现实和文化环境。小说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一种现代文明病——自我的消失。

还有着觉悟、清醒头脑的年轻人们,你们可不能像他们一样盲目地随波逐流,而是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永远保持一颗正义而向善的心!

第四篇:《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2010-12-29 00:07:34)

标签:

情感

太阳静悄悄的从东方升起,虽然是冬天,寒风呼呼的刮着,但阳光还是透露着丝丝的暖气。不想早起的我在被窝里拿起了本名叫《一地鸡毛》的书读了起来。《一地鸡毛》中用简洁,平常的白话描绘出一幅幅家庭的场景。让我读后深有感触,起初小林那纯真的内心在经历了数年的社会风气的洗涤之后也变得圆滑,世俗了。而小林老婆从没有结婚之前的一个文静,不爱说话不爱打扮,眉目清秀的姑娘变成了一个爱唠叨,夜里偷水的家庭妇女,是什么让作为大学生的小林和小林老婆,从昔日的宏图大志变成了庸俗甚至卑琐的地地道道的小市民呢?我想这就是那看似鸡毛蒜皮的社会现象所起的作用吧。

大学生面对这些世俗又能如何呢?以他们这些年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的黑暗,庸俗的社会风气,琐碎的,庸俗的社会风气压得大学生喘不过气来,很容易就会被世俗化。大学时代的理想也会随之抛到九霄云外。看来社会风气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就像这位“小李白”,一个有才,又勤快的还带有一点豪放洒脱的人最后还不是卖起了板鸭,从之前的很有诗意,每天写几首诗,到后来的操着大嗓门叫卖,已没有了当年的温文尔雅,现在的满嘴脏话与大学时代的“大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什么理想,抱负,早就没有了踪迹。以前的奋斗目标也已变了,变得更现实,更实际了。

感慨之余我不禁害怕起来,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等到进入社会之后就会被染得面目全非,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难道也要被这些世俗变得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吗?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又将何去何从,难道真的要变得像他们那样吗?难道也要淹没到这黑鸦鸦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甘心的。

现在,我们在学校,畅谈我们的梦想,在为我们的明天而一步一步的奋斗,读着一页一页的诗词,学着一首首流行的歌曲,跳着一支支不太优美的舞蹈,绘画着我们走过的逝水流年。回首过去在教室里用心的学习,读书,虽然艰苦,但很充实,回忆起来还是很美很甜。展望未来更是光阴似锦为梦想坚持不移,满怀大志,但读完这篇文章才懂得,原来现实是那么的不如人意。我们的梦想还能实现吗?我还是坚信,有理想的人会活得更好,我不愿重蹈覆辙,走前面大学生的路。就像现在热播的电影《老男孩》,让大多数的80后认识到,原来梦想是可以追求的。多少人停住了脚步,多少人注视着电视,多少人为他们流泪,为他们鼓掌。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了,也实现了梦想。是他们让我们这一代人看到了希望,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希望。歌曲《老男孩》则唱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也告诉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不能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更不能随波逐流,相信我们这一代会经得起考验的。为社会注入新的生机,新的力量。

来吧,为我们的梦想而加油,努力吧。

第五篇:一地鸡毛读后感(8篇)

一地鸡毛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一地鸡毛》读后感】

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非常流畅,几乎用了一天时间就看得大概齐了。可能是小说,故事特别强,稍微不小心就被带入上个世纪末的北京,还有那些深不可测的机关大院。

《塔铺》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也是开篇的一部小说,据悉也是刘震云初试牛刀的作品。从这部小说,是可以看到老刘的人生经历的。很多作家的代表作都难免逃离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蒋方舟说自己的几本书也算是把自己掏空了,可能是后来读的书多了,小蒋即便故事不厚重、情节不曲折、背景不强烈,照样也是不错的青春笔记。加之,她后来也算从事杂志主编这个职业,让我也是很佩服的。前几周,在班车上读过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在想些什么》,觉得很受触动,一本书的写成,就像是一个不停息的马拉松,膝盖酸疼,也许只是开了篇,要完结,估计肌肉都得结成硬块。

回到刘震云的书。《塔铺》讲的是恢复高考,一个镇子的人都聚起来准备高考的经历。故事的跨度很短,一年,刚好到当年首次高考结束。印象深刻的是,整个故事都呈现的是一个熔炉式的社会,但是很多在那次难得的人生再造选拔,并未如愿。小时候,身边人就很喜欢把一些读书读成傻逼、或是读书没什么卵用例子,翻来覆去地讲述,搞得我是很紧张的。然而,到现在,好吧,确实没什么卵用。但是,当年这个机会是很贵的,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吧。在那样的年代久远、略带凄凉的背景,再夹带个青春热血的故事,往往总有一种人生圆满既得的感觉。狡猾的作者,稍微不留神,留个缺口,读者的魂魄也被摄去大半。可是人生,完美的事太少。美女很美,他硬说有点胖;很登对,他硬要插个地主欺男霸女的桥段;为XX而读书,他就要把读书人读到疯癫的样子,完整的表露,可怜巴拉。

我们听过的路人的故事,永远不知讲故事的人心理。很多写作者,包括大学曾经采访的一个小作家也说,人们总要通过作者所写的故事去猜测他们的人生经历,把他们的经历王主角上套。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有几个故事倒是挺连续的、同样带有一些凤凰男的感觉。高考/当兵/上班,作为个人的难处,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尴尬,作为特定背景的人,人物清晰,这样的故事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看到一九四二,我就没看了,这个记录体的故事,在电影上映的时候,在人人网上看了的。当初,电影上映,各种口水战,说是良心之作,但我觉得,第一个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真是很了不起的人。有很多作家带有很强的乡土气息,莫言的高密乡,虽然从未看过相关的书,但却如雷贯耳;余华的浙江某铺满石板路的县城,翻过他的书,总有小镇牙科医生,在黄梅雨的店铺看书的感觉,可能集中看书的时候,那时西安正是雨季;村上春树,总是在关西的海滨旅馆,转折总是如此快,一封封书信,一次单程的机票,人生真是恣意潇洒,包括日本的其它几个看过一些的小说家,都有那种都挤在一个海岛的密闭环境进行心灵对话的感觉,我爱死这种叙事了,细节常带深刻的感情,琐碎的事情却像印刻的岩画一样,恨不得把每个情绪和细胞都放大了看,看的过目不忘,想洋溢在汽车音响的歌曲。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是新的类型,都是关于一个单位的书,之前看的《杜拉拉升职记》,特别的快速/直接,写的只是小资的个人成长,且情绪多余,而理性不足。其它的关于单位大院的书,也看过,《阳关灿烂的日子》,超屌的存在,我觉得自己青春前期最遗憾的事,就是我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古惑仔,甚至毫无半点江湖气息。小时候,好不容易抢了低年级同学的弹珠,后念及是同桌的弟弟,又换给人家,自此以后,再也不忍过问江湖的点点滴滴了。当然,这种小痞子的大院生活,怀念童年也就得了。成年了呆在一个单位的生活,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知有斗争,更要有内心的平静。知乎上有人推荐,成功最关键因素,有人说是坚持,有人说是平静。就像六祖慧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时候,鸡汤VS鸡血,鸡汤总是赢得贱兮兮。当然,说平静的,总有平静的道理。《一地鸡毛》的小公务员,在别人眼里的自己,和自己眼里的自己真是相差好多。在别人眼里的顺境,有时却如逆境般难行,在自己的眼里的逆境,有时却本身就是顺境。小人物,活得都不容易,获得并不太平。一生何求,求的东西,大多是美好的、竞争的,争抢得你死我活也是大有人在,那么平静,到底比坚持胜在哪儿?我想这个论断,是在告诉我们,口口声声坚持的人,最后估计都不会真的坚持,潮水不退去,没人知道谁在裸泳。人生的顺逆境,都是祸福相依,在逆境能奋战,在顺境,也许就被消磨了。没有一些平静忍耐的心,撑不到最后。

昨夜,与L通话,说起最近状态,颇觉得自身,太过于平顺了,意志力大减,情绪波动完全不受掌控。也许真应该反思,像如今这样,是不是离自己想要的渐行渐远了。慎之慎之。

【篇二:《一地鸡毛》读后感】

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一觉醒来,已是天亮,小林摇头回忆梦境,梦境已是一片模糊。

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如同一个黑洞,精神上的匮乏使人陷入琐屑的洪流。人的头脑中无时无刻不是牵挂着发馊的豆腐、单位里的人事评调、每天的啤酒和烧鸡宏图大志、事业理想在面包面前微不足道。

吃喝拉撒睡等关乎人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淹没了是选择面包还是选择自由这个问题。光是为了追求面包,人就掉了一身皮屑,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兼顾自由?对于这一队队祈雨的蚂蚁,坚持才是问题,坚持站稳脚跟,坚持跟着大部队前进,坚持不掉队才是问题。

看完小说,朋友甲说:一个满怀理想满怀激|情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打滚了几年后竟只剩下一地鸡毛。生活琐事磨平了理想磨掉了精神的事情太可怕了。我希望以后可以搞些纯粹的研究工作,离琐屑远一点,这些琐屑让我害怕。他正在准备考数学系的研究生。

朋友乙说:其实,面对生活你有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过这样的琐碎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不过这样的生活。关键在于你自己。

提到选择,我想到了主人翁小林思想转变前后的对比。这个对比并不是在《一地鸡毛》中出现的,而是在《一地鸡毛》的姐妹篇《单位》中。刚开始来到单位,小林学生气不轻,跟个孩子似的,对什么都不在乎。经常迟到早退,上班穿拖鞋,不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说话不注意等等。到单位三年才知道该改掉自己的孩子脾气,而且,悔悟还不是自身的反省,是外界对他的强迫改造。别人入了党他没入,别人评了各种职务他还是个大头兵,别人都有房子了他一家三口还是和另外一家合居一套房子。当小林的目光开始关注别人与自己的物质上的种种差别时,他已经很自然地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了。我不知道是生活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本身有了问题,是生活太强硬还是人太软弱?

可是我以为,生活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选择。生存为什么竟会成为一种困境?现实与理想为什么竟会产生矛盾?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难道就不能追求精神?物质与精神本身没有矛盾,产生矛盾的是人自己,人在物欲的不满足中迷失了自己,却又不能接受自己放弃精神追求的事实,于是就抱怨面包与自由有太大的矛盾,两者必须取其一,于是,大家都找到了只为面包而活的借口,于是大家都睡在鸡毛堆里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篇三:《一地鸡毛》读后感作文】

在上班的公交车上把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看完了,对于故事本身来讲放在今天算不上什么,无非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对生活在北京的小家庭的小市民生活,无非就是家长里短。故事是由小林排队买的豆腐忘放冰箱展开了,一开始就说明这些都会是一些小如芝麻的事情,小林老婆调动工作,孩子上幼稚园入托,老家来人,小林帮以前的同事卖鸭子收钱,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中也穿插了些人情事故,如此而已,但生活无非就是由这些琐碎的事情组成。而小说中也暗指当时的收礼成风,以权谋私等不良社会风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想《一地鸡毛》可以看成是80年代初期成千上万个家庭不同生活的缩影。正应了莎士比亚那句经典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今看他的小说《我叫刘跃进》虽然多了一些时尚的元素在里面,可是他的写作风格还是大抵如此,感觉几十年没有什么变化。而他现在的作品也经全然没有他有写《一地鸡毛》时的那种人文关怀,更多的对于低层人民的生活只停留在了表面。可能和现在刘震云身份的变迁也有关系吧,当年相信他写《一地鸡毛》的时候可能一如他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是刚刚从农村转为城市人的开始,所以写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一针见血。而现在的刘老师是知名作家,编剧。现在过的生活和所入社会地位已全然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了。

读他的小说和读余华的小说感觉是不一样的。总之感觉《一地鸡毛》所要表现的东西更加直白些。所要表达的意图更为直白些。

【篇四:一地鸡毛读后感】

读过刘震云先生的《一地鸡毛》后,总是觉得心里隐隐有些害怕又觉得很不是个滋味。这种感情的出发点,我想是与小说中所展现出的主人公的生活有关吧。最初上大学时的主人公小林夫妇便同现在还处在这个阶段的我一样,有着事业心,有着想奋斗的目标,有着对未来真切美好的期望。但后来的他们从上学时期的单纯蜕变成了以后的世故,圆滑。虽然我知道他们也并不喜欢蜕变成这样的自己,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的他们的变化一定会是一种不可避免。书中的那些真真切切平凡却一定会存在的小事都让人觉得真实。从那些事中一点点体现出来的他们的改变让我想到自己也一定也会经历这些事情,自己也许也会因此而改变心境,忽然那些本来知道却一直在逃避的真相就这样直白的展现在自己面前,不自觉的便对这未来害怕起来了。即使我知道,如果一件事情被叫做未来,那么它一定会到来。

刘震云先生是位很会讲故事的人。不记得是谁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但我也这样觉得。令一直都喜欢读言情小说的我在读小说时将小说没有间断的酣畅的读至结尾最后一句,竟都没有冒出什么不想读的念头,而小说其实也只是简单的用流水账般的文字介绍出那些排队买豆腐,与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排队卖白菜,孩子入托,拉蜂窝煤,每天上下班等等的琐事小事,简单平实的文字却紧紧的让人想要关注这对夫妻生活的发展,想要知道他们的日常,我觉得这也是刘震云先生小说独特魅力的所在。

在小说中讲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这是书中小林对自己的一番开导,生活过的即便不如意,日子也还是要照常过下去的。他讲他过去的宏伟理想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现在的他的蜕变是种成熟下的进化,于是像是忘记了他原有的精神世界般的又开始只想着明早买豆腐这样的琐事了。社会真的会将一个人的棱角和理想打磨成这样么?答案好像很简单,一旦进入社会的我们很容易便被这个社会弄得世俗化。就像小林大学时期的小李白,那样一个有才,有勤快的还带有一点洒脱豪放的人,最后还是卖起了板鸭,从前的诗意,每天写诗的附庸风雅,到后来也变成操着大嗓门的叫卖。同当年温文尔雅诗人的鲜明对比,这样社会环境下的理想,抱负便消失了踪迹,而变得实际。而社会和生活又怎么会不实际呢?小林说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即便说的很阿Q,但也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心态。

印象最深的还是后来小说中小林半夜做的一个梦。梦中他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拥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有人说小林这样怀揣这梦想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打滚几年后梦想竟然全都变成一地鸡毛,这样实在太可怕了。我倒觉得,这其实就像是面包和自由的选择题一样,如果我们为了有面包的生活,便就要在柔软的鸡毛中找寻借口。

小说的结尾描述到曾救过小林的老师去世了,小林为此难过一整天,但坐上班车,想到的确是家里的大白菜,他想:死了的已经死了,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的好。读到这里我们能说小林是不好的吗?其实我倒觉得好不好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定义,这是他生活迫使他的选择,他没有错,只是他的生活在给我们作出个提醒,提醒我们想要怎样度过你的生活。我想这也是刘震云先生塑造这样的一个角色的意义吧。想到这里,读本文最初时候的害怕也就消失了。因为我知道我会好好过好我要的生活,《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像是我的警钟一样,毕竟,生活有很多种,最重要的还是看你自己要怎样活。

下载浅析《一地鸡毛》中小人物的生存本相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一地鸡毛》中小人物的生存本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地鸡毛读后感(合集5篇)

    读《一地鸡毛》 这是一部很现实的作品,对于年轻气盛,心怀各种梦想和憧憬的我们,现实得有些残酷。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情人暖,经济、生活压力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侵蚀,同化着我们,一......

    《一地鸡毛》读后感五篇

    《一地鸡毛》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读《一地鸡毛》有感

    读《一地鸡毛》有感“啤酒虽然夺走了小林不堪回首的过去,但小林的脑袋已 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对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

    读《一地鸡毛》有感

    读《一地鸡毛》有感 当我第一次看见这部小说的名字时,就充满了好奇。很奇怪为何作者要起名为《一地鸡毛》?也许是社会的种种烦恼之事犹如一地鸡毛般的凌乱吧。很有意境的比喻,......

    《一地鸡毛》读后感1

    初到单位时,小林我行我素,对什么都不在乎。譬如说,常常迟到早退,上班穿拖鞋,不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再譬如,党小组长老乔劝他入党时,他竟说“目前我对贵党还不感兴趣”;还有......

    《一地鸡毛》读后感8篇

    【篇一:《一地鸡毛》读后感】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非常流畅,几乎用了一天时间就看得大概齐了。可能是小说,故事特别强,稍微不小心就被带入上个世纪末的北京,还有那些深不可测的......

    生活有时就是一地鸡毛的故事(5篇材料)

    每天睁开眼睛,他就听到她开始不停地唠叨。她是个小学教师,平时话多得让人无法忍受。他总觉得她一个人就像一群鸭子,即便没人和她搭腔,她也能把气氛弄得热热闹闹。有小学教师不厌......

    《让子弹飞》观后感:漫天子弹与一地鸡毛

    《让子弹飞》是第一部让人肾上腺素激增的姜文电影。没有那些难懂的剧情和晦涩的意象,此次的姜文是如此的纯爷们,刀刀见血,酣畅痛快。第一次,姜文讲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第一次,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