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有时就是一地鸡毛的故事
每天睁开眼睛,他就听到她开始不停地唠叨。
她是个小学教师,平时话多得让人无法忍受。他总觉得她一个人就像一群鸭子,即便没人和她搭腔,她也能把气氛弄得热热闹闹。有小学教师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特点的她,一件小事也能唠叨一整天,有时还上纲上线,从生活习惯上升到做人品质等等。好好的日子,被她的一张嘴唠叨得一地鸡毛。
那天,外面下雨了,他开了门径直进屋,把干净的地板踩出两排大脚印。她几乎跳了起来:“给你说了多少次了,进门换拖鞋。我刚拖的地,你又弄脏了。你这个人呢,一点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他没等她说完,气呼呼地抢过拖把,狠狠地拖起地来:“不就是把地踩脏了嘛,有什么大不了!好像犯了什么滔天大罪似的!”她不依不饶:“你就是个不注重细节的人!小细节能暴露大问题,其实呢,你就是心里没我,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她又开始上纲上线了,他索性一言不发了。
他坐在电脑前玩游戏,她不时进屋,每次进来都瞅他一眼说:“起来活动一下,久坐伤身,眼睛和腰都受不了。”他玩兴正酣,被她的唠叨搅了,输了一局,不免心生怨气。过了一会儿,她又进屋问道:“你上次买的色拉油多少钱一桶?今天超市搞活动,你跟我一起去看看,听说很多东西都搞特价……”他终于忍无可忍,不等她说完便咆哮起来:“你烦不烦,都买了多久了,我一个大老爷们儿光记着一桶油多少钱?好好的日子,被你唠叨成一地鸡毛!”他想着,如果这么烦一辈子,人非疯了不可。
她终于放假了,要带孩子回娘家住一阵儿。她收拾东西,他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一边帮她收拾,一边说:“乡下环境好。”言下之意,是让她多住一阵儿。
她终于走了!他轻松地吐了一口气,感觉无比畅快。他觉得自己像个被管束的囚犯,终于重获自由了。偌大的家里,就剩他一个人了,一个人的自由天堂。他再也不用担心不洗袜子、桌面凌乱、通宵上网被她唠叨了。
第一天,他像翻身农奴一样,无比欢欣,随心所欲。第二天,他又玩了半宿游戏,有些累,心里若有所失。第三天,家里已经乱得无处下脚了,腰和脖子都有些不舒服。第四天,他覺得日子有点浑浑噩噩了。一周后,他看到家里像猪窝,看到方便面就想吐。他开始有点想她,她在家时,她总是唠唠叨叨,家被她唠叨得井井有条,他也被她唠叨得讲卫生、自律、顾家。虽然生活显得琐碎了一些,但充满了情趣。
他打电话给她,只说了句:“我想你了!”电话那头,她笑了:“你不是嫌我把生活唠叨成一地鸡毛吗?”他也笑了,对着话筒轻轻地说:“生活有时就是一地鸡毛!”是啊,烟火夫妻,本就是过着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日子。一地鸡毛的日子,才叫日子啊!
第二篇:《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
在社会这个大染缸的侵蚀下,人们的内心已不再是原来那颗闪闪发光、单纯而善良的的心了,而是变得扭曲,心中只藏着名和利。但不能否定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我所说的只是我们当中的某一些而已。那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人的内心呢?
有那么一些人因为生活中的琐事——鸡毛蒜皮的小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初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违背了做人的原则,《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夫妇就是这一类人。他们夫妻二人在社会现状的压力和逼迫下,不得不充当了“坏人”的角色。
小林,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曾经“奋斗过,发奋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那时的小林满身的朝气和锐气,有自我的目标和人生目的。但曾几何时,小林变得叫人不敢相认,懂得讲究实际。大早起来卖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大学同学叫他帮他卖鸭子,一开始还真有些不好意思,穿上白围裙,就不敢抬眼睛。不敢看买鸭子的是谁,生怕碰到熟人,回家一身鸭子味,赶紧洗澡。可干了两天,每天能捏两张人民币,眼睛、脸就敢抬了,碰到熟人也不怕了,回来澡也不洗了。
小林的老婆小李,与小林恋爱时是一个静静的、眉清目秀的姑娘,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而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小李单位在她家那条路线通了班车,刚开始以为是单位头头对大家的关心,后来打听清楚是单位头头的一个小姨子最近搬家搬到了这一块地方,才让往这里加一线班车。小李听到这个消息,开始有些沮丧,感到这班车通的有些贬值,但在丈夫的劝解之后又释然了。
这两个大学生,曾经有着宏图大志、事业理想的年青人,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为给老婆换单位,夫妻二人托人找关系、送礼;单位号召大家买“爱国菜”——大白菜,谁买了“爱国菜”可以到单位报销,小林和小林老婆马上又改变了最初的坚决不买的决定,马上去买“爱国菜”;为让孩子上外单位幼儿园,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当别人家孩子的陪读;小林帮查水表老头办好一件批文,收下了老头送的微波炉;为和其他家长一样在元旦送礼物给幼儿园老师,小林千辛万苦弄来炭火······
世俗的社会生活就是这样按照它的既定的程序雕琢人,改变人。可以说,现在的大部分人已经学会或者正在学会压抑和降低自己的才智并使其慢慢退化萎缩,以便让自己适应生活现实和文化环境。小说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一种现代文明病——自我的消失。
还有着觉悟、清醒头脑的年轻人们,你们可不能像他们一样盲目地随波逐流,而是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永远保持一颗正义而向善的心!
第三篇:《一地鸡毛》读后感
生活就是这样的——— 读《一地鸡毛》有感
《一地鸡毛》这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八九十年代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从排队买豆腐到与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从头至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美的语句,但无不体现了日常生活,体现了生活的真谛。
“小林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要是排队的人多,排到,豆腐已经卖完了;要么还没排到已经七点了,小林得离开豆腐队去赶单位的班车。”“豆腐拿回家,因急忙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进冰箱里,晚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里的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老婆下班回到家,发现豆腐变馊了,先是责备保姆没有眼力;小林回到家以后,劈头盖脸地朝他来了,小林因为在单位不愉快,也不计较后果,夫妻俩热站起来,最后还是查水表的老头的到来才结束了“战斗”。
有人说现在读八九十年代的书,有点OUT了,而我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豆腐”没有变,家庭琐事没有变,人情世故没有变,还是“一地鸡毛”。记得有一次单位加班,我回去晚了,刚进楼道就听见孩子在嗷嗷
地哭,当时也顾不上多想,三步并作两步走,进了屋,老婆见我回来了,没好气地冲我喊起来,“你上班我也上班,回到家还得哄孩子,把我累死算了。”见势不妙,抢过孩子有模有样地哄起来,虽然最后还是老婆接过去才把孩子哄好,但是她心头的怨气排出了许多。待她心平气和的时候,跟她谈了很多,其实她还是通情达理的,还是挺理解我的,反过来跟我认错,咱也不能板着,最后的结果是都笑起来,慢慢进入了梦乡。其实细想起来,豆腐馊了吵架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哭了争吵只能让孩子哭得更凶,应该敢于面对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才是明智之举。正如《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曲唱的那样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像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生活像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 ;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 ;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 ;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人物,我们谈论的、争论的都是一些身边的小事,恰恰就是这些看似平庸、繁杂琐碎的小事在不断磨练着我们的意志,在考验着我们。那么面临这样的小事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么?如果整天被琐碎的小事所困扰,必然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工作,用于学习当中,渐渐就
会落伍,就会没有了进取心。对待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厨师,在做菜时注意油盐酱醋的放置顺序及数量的多少,还要注意把握好火候,这样才能把菜做好,胃口好了,当然心情就好了,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观点、方法就会转变了,结果也会大相径庭。作者刘震云也许也是这样想的,因此,在琐碎的生活面前,主人公小林依然有种种感受:“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恒源街道调研室于增彬
联系电话4429602
第四篇:《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2010-12-29 00:07:34)
标签:
情感
太阳静悄悄的从东方升起,虽然是冬天,寒风呼呼的刮着,但阳光还是透露着丝丝的暖气。不想早起的我在被窝里拿起了本名叫《一地鸡毛》的书读了起来。《一地鸡毛》中用简洁,平常的白话描绘出一幅幅家庭的场景。让我读后深有感触,起初小林那纯真的内心在经历了数年的社会风气的洗涤之后也变得圆滑,世俗了。而小林老婆从没有结婚之前的一个文静,不爱说话不爱打扮,眉目清秀的姑娘变成了一个爱唠叨,夜里偷水的家庭妇女,是什么让作为大学生的小林和小林老婆,从昔日的宏图大志变成了庸俗甚至卑琐的地地道道的小市民呢?我想这就是那看似鸡毛蒜皮的社会现象所起的作用吧。
大学生面对这些世俗又能如何呢?以他们这些年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的黑暗,庸俗的社会风气,琐碎的,庸俗的社会风气压得大学生喘不过气来,很容易就会被世俗化。大学时代的理想也会随之抛到九霄云外。看来社会风气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就像这位“小李白”,一个有才,又勤快的还带有一点豪放洒脱的人最后还不是卖起了板鸭,从之前的很有诗意,每天写几首诗,到后来的操着大嗓门叫卖,已没有了当年的温文尔雅,现在的满嘴脏话与大学时代的“大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什么理想,抱负,早就没有了踪迹。以前的奋斗目标也已变了,变得更现实,更实际了。
感慨之余我不禁害怕起来,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等到进入社会之后就会被染得面目全非,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难道也要被这些世俗变得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吗?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又将何去何从,难道真的要变得像他们那样吗?难道也要淹没到这黑鸦鸦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甘心的。
现在,我们在学校,畅谈我们的梦想,在为我们的明天而一步一步的奋斗,读着一页一页的诗词,学着一首首流行的歌曲,跳着一支支不太优美的舞蹈,绘画着我们走过的逝水流年。回首过去在教室里用心的学习,读书,虽然艰苦,但很充实,回忆起来还是很美很甜。展望未来更是光阴似锦为梦想坚持不移,满怀大志,但读完这篇文章才懂得,原来现实是那么的不如人意。我们的梦想还能实现吗?我还是坚信,有理想的人会活得更好,我不愿重蹈覆辙,走前面大学生的路。就像现在热播的电影《老男孩》,让大多数的80后认识到,原来梦想是可以追求的。多少人停住了脚步,多少人注视着电视,多少人为他们流泪,为他们鼓掌。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了,也实现了梦想。是他们让我们这一代人看到了希望,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希望。歌曲《老男孩》则唱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也告诉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不能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更不能随波逐流,相信我们这一代会经得起考验的。为社会注入新的生机,新的力量。
来吧,为我们的梦想而加油,努力吧。
第五篇:读《一地鸡毛》有感
读《一地鸡毛》有感
“啤酒虽然夺走了小林不堪回首的过去,但小林的脑袋已
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对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堆堆祈雨的蚂蚁,一觉醒来,已是天亮。”
其实我觉得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如同一个黑洞,精神上的匮
乏使人陷入萧索的洪流,人的头脑中无时无刻不是牵挂着发馊的豆腐
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有那么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像“一地鸡毛”这样卑微,也像“豆腐”这样琐碎,而且是一块“馊豆腐”,这意象给我强烈的冲击:无奈、烦琐的现实生活就像小说里描写一样,生活越物质化,越现实化,就越显得空虚。人的斗志和锐气在一点点的被腐蚀掉,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卑怯。随着权力网络向家庭的延伸,随着对权力、金钱的渴求,人们开始在晦暗不明之中主动地攫取一些权力和利益,我不明白,难道这种攫取就是对晦暗不明的嘲弄和反抗吗?对于那些在现实的种种压力面前自觉地放弃自我、屈就环境与命运的人,我感到悲痛、义愤、困惑……
我总觉得人应该有些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人的精神世界里不应该最后空荡荡的只剩下两种东西--金钱和权力。作者刘震云
也许也是这样想的,因此,在琐碎的生活面前,主人公小林依然有种种感受:“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样的感叹正是理想主义还没有完全丧失的表现。我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在淡淡的感伤与无奈中突出了生存的执著与坚定。
《一地鸡毛》写得不是凡人小事。写得是凡人大事。这些小事放在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你可以问问走在街上的人,对他个人来说,是分房子,长工资这件事大?还是苏联解体的事大?我想答案一定是前者。凡人无小事。泛泛地说,苏联解体、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埃塞俄比亚的大饥慌、柏林墙的推倒,这些都是被公认的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大事。而孩子的入托问题、长工资评职称的问题、分房子的问题,包括发生在“八部七局六处”里的琐琐碎碎的事情,则被公认是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放到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所以大和小的关系是相对的,角度不同而已..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看起来需要面对很多人,但其实不然。每个人真正需要应付的不过也就是七八个人。把身边的这七八个人应付好了,日子就太平了。这七八个人摆不平,日子就不好过。这就需要拿出你的全部人生智慧来应付。态度当然得是积极的,不能掉以轻心。从这个角度说,《一地鸡毛》是一部积极上进的作品。是生活的主旋律。有人说它很消极,我不同意。如果把它拍成了一部消极的作品,那我也认为可以不拍。《一地鸡毛》里的人物全是正面人物,没有
反面人物。如果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做出了伤害别人的事情,那也是出于自我保护不得已而采取的自卫行动。他们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对生活对人群都是充满善意的。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刀光剑影;看似不咸不淡,实则波澜壮阔。一切都不露声色,于形中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