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理论及实践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19-05-12 01:4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理论及实践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理论及实践心得体会》。

第一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理论及实践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理论及实践心得体会

林梅钦 2015年12月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之路上的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一、正确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

不同的效率观各有不同的结果,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率的课堂?学生会不会学,能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怎么样?学生学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答案的正确与否,不是一个是与不是,更重要的是好与不好。同时,我们应该明确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有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多了,而学生还是知之甚少,言之无序、无物,就不是好的课堂;如果一节课只是让学生学习讨论一个小问题,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不能算是好课。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趟河水而要多联系教材等。

二、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三、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四、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是成功的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第二篇:数据库课程设计理论及实践论文

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科学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包括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等核心内容.通过数据库系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软件开发的基础规律,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数据库理论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前提

目前,数据库产品市场95%以上都是关系数据库产品.关系数据库理论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掌握关系数据库课程理论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前提.数据库课程是研究数据处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与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原理等学科及其他应用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的学科.数据库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数据建模、数据规范化理论、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数据恢复技术、模式分解理论和方法.只有掌握了数据库理论才能做好数据库设计[1]22-49.全国大部分院校都将数据库理论和应用作为两门课程开设,一门是数据库系统概论(主讲数据原理),另一门是数据库应用(主讲程序设计).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讲,学习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数据库应用方法和技术,在现有DBMS的基础上二次开发数据库产品,而不是开发新的DBMS,所以大多数高校往往在数据理论之前先开设数据应用课程,如VisualFoxpro6.0、Delphi、Oracle、SQLServer、Access等程序设计课程是关系数据库的产品,它们属于原理的具体应用部分.学习数据库应用课程后,便于掌握和应用数据库理论;反之,也只有学习了数据库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据库技术.

2数据库设计理论是数据库理论的应用和延伸

2.1数据库理论在数据库设计中的指导应用

按照规范设计的方法,将数据库设计分为6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的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在数据库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用到了数据库理论与方法,同时对数据库理论进行了丰富的扩充.在概念结构设计中,核心内容是数据建模,即根据实体类型设计E-R(实体-联系)图.在E-R图中要搞清楚哪些是实体,哪些是属性.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实体是客观存在的,并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属性是对实体特征的描述,但是它们之间既有必然区别,也有一定联系.实体和属性不是绝对的,如果需要对属性进一步描述,则属性就作为实体,反之,如果不需要对实体进一步描述,则实体也可以作为另一实体的属性.例如,在设计职工档案管理数据库时,实体类型“职工”的属性:档案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学历,职称,职务,工资.如果只考虑现在的工资,则工资就是职工实体的属性,但是如果考虑职工的工资历史,则工资就是一个实体.在逻辑结构设计时,用到规范化理论、求极小集和码的方法、模式分解理论和方法.

2.2数据库设计理论是对数据库理论的延伸

数据库设计理论对数据库理论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延伸和扩展,使得数据库理论更加简捷、方便和直观.在逻辑结构设计中,将概念模型的产品基本E-R图转换为逻辑结构的关系模型,是模式分解理论的直接应用,是在数据库理论基础上的抽象和延伸,实体内和实体间的转换,实体间的每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实体内的属性是关系的属性,实体内属性的码就是关系的码.按照关系理论的函数依赖,每一个实体中,码决定每一个属性,而模式分解中,码相同的合并,左右两端的属性合并作为一个分解,从操作方面减少了复杂性,所以设计理论与数据理论完全吻合;数据库实体之间的联系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和多实体之间的联系4种情况,这些转换在逻辑结构设计中都给出了转换规则,也完全满足模式分解理论,在模型优化时,用到极小集方法与设计理论的结合.

3注重数据库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1处理好数据库设计经验和数据库设计理论的关系

数据库设计理论尽管比较完善,按照规范化理论,在函数依赖领域,如果关系满足BCNF,不会存在数据冗余、插入异常、删除异常和更新异常,实际上关系规范化不一定要达到BCNF;如果达到BCNF,不会出现冗余和各种异常,但会出现查询效率降低.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权衡.下面以规范化后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说明.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包含下列3个关系: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课程(课号,课名,学时,学分);成绩(学号,课号,成绩).我们经常查询“某同学学习某课程的成绩”,这就需要3个关系的连接,如果学生人数较多(数据库较大),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但如果是第1范式,则不需要连接,如果是第2范式,可能连接的次数较少,也会减少耗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不需要把关系划分到BCNF,也许只需要达到2NF,甚至1NF,也就是逆规范化,到底规范化到什么程度,要结合实际问题和具体设计经验[2]3-39.

3.2课程实验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基础

数据库课程是理论与应用结合较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学习数据库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为了深入浅出地讲授数据库理论,在每一章都设计一些课程实验,以便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同时掌握其应用方法,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在大部分教科书中,都是以SQLServer为例,讲授SQL语言、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在讲授SQL语言时,可以让学生先建立数据库,结合所学内容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实践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并掌握SQL语言的应用环境.在讲授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时,利用数据库系统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对系统做数据控制.提高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3.3课程设计是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

课程设计是课程内容的展示,是对所学知识的延伸,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方法和技巧的综合体现.数据库设计理论主要是为了指导数据库的应用和实践,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部分单元(如创建用户、创建视图、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的应用实践训练,充分认识到DBA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掌握数据库设计理论的同时掌握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可以采取将学生分组的方式,为每组同学拟定相关题目,如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售票管理系统等,设计可以采取集中设计和分散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集中7~10天时间做课程设计,否则,可以利用周末时间集中设计,学生自己找业余时间,教师加强指导,题目在期中布置,期末老师验收.让每一位同学独立完成或者协助完成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同时,使每一组同学进行上机运行并调试,完成所有功能进行程序实现,最后组织设计答辩.教课评价方面,可将学生平时的课程设计和期末考试相结合,作为学期期末成绩.通过课程设计和设计答辩,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丰富了课程实践,掌握了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也对今后其他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较好的效果.

3.4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数据库设计是在指定的应用环境下,构建最优的数据库逻辑模式和物理结构,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满足各种用户的各种需求(信息、管理和操作需求),并能够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数据.数据库设计要按照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各个阶段突出特点严格进行结构设计是与行为设计的有机结合.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技术要求,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深入图书馆、学生管理部门或者企业进行系统调查,通过需求分析设计出数据流图,编写数据字典.概念结构设计是从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中提炼出E-R图,对E-R图优化后获得基本E-R图.按照转换规则和DBMS的转换功能将概念结构的产品基本E-R图转换为逻辑结构设计的关系模型.物理结构设计主要根据DBMS的详细特征设计存储结构和存取技术,最后经过优化、评价满足用户的效率要求.数据库实施和运行维护主要考虑代码的编写、调试、试运行和维护,涉及数据转储、安全性、完整性、数据组等问题.整个设计都是在数据库理论的指导下进行[3]181-250.

4结语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数据库应用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何使数据库理论和设计更好的结合是值得高校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只有不断的探索数据库课程设计理论,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创新.

第三篇:教师招聘教学理论及流派

本机查看。

一: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 形式阶段说:

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联想——让学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心理 上学生“期待”教师给予提示。系统——要求学生把新旧知识系统化,并在新旧概念 的基础上作出概括和总结,学生在逐步“探索”中完 成任务。方法——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学生的心理 特征是“行动”。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

教学内容上主张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教学组织形式上,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 课制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 程和教法划一。师生关系中,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提倡“儿童中心论”。重视学生“能动的活动”,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主张。认为教学应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并指出“教学 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要有一个对 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活动 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 维的刺激物 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 问题 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 的办法 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 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 效 • • • •

三、凯洛夫的新传统教学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两个方面。提倡并发展了班级授课制度。并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学 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最基本 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某些能力。教学方法决定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但教学方法不 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四、皮亚杰的认识结构发展论 关于认知结构理论

图式——主体动态可变的认知结构 概 念 阐 述

同化——有机体把外界刺激纳入到自身已 经形成的图式中 顺应——主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自身 变化过程平衡——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

揭示了“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内涵,认为成熟、经验、社会作用和平衡是影响人们认知发展的 四个主要心理要素。知识来源于行动,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从而提出“活动教学法”。

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论

教育要促进学生变化,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的最 终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各种自身和外界的变化及掌握 学习方法、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 学生“自我实现”的动机。以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提倡“意义学习”。主张在学校里实施自由教学,培养学生的自由意识和 责任心。

六、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论

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教材要有一定的难 度,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中 获得知识,当然要掌握难度的分寸,要限于 “最近发展区”,但不能降低到“现有发展水平”。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对教材要进行多方 面的理解,提高学习知识的质量。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 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 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 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 “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 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 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最近发展区”。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教学要教给学生 规律性知识。以使其举一反三。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七、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

七、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思 想 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到个 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 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才 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提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有“同情 心”、“责任心”。

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了什么,以及给予了社会什 么,这两者之间应保持一种严格的和谐。重视智育,认为智育具有双重任务,即掌握知 识、发展智力。把劳动教育看成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劳动是“一般发展”和“个性全面发展” 不可缺少的途径。

八、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项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具体讲: 要求教师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耗费更少的时间取得 更好的教学效果 精选教学内容,达到教育内容最优化 组织教学时要把学生分班、组、个人并将其有机地结 合起来实行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特定的 时间,特定的内容遵守最优的教学原则,选择最优的 教学方法。

九、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论

范例教学:指通过一些典型的问题和例子使学生进行 独立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内容包括: 三个特性:“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三个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 一”。五个分析:分析此内容表示并阐明了什么,并能掌握 哪些基本知识;分析儿童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在 其智力活动方面的作用;分析该课题对儿童未来的意 义;分析内容的结构;分析哪些因素使儿童掌握教学 内容。四个发展阶段: •

范例地阐明“个”—用典型的事例阐明事物的 本质特征; 范例地阐明“类”—通过归纳分析掌握事物的 普遍特征; 范例地掌握“规律”; 范例地获得有关世界的生活的“经验”。• • •

十、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论

课程的设计应按照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进行,把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教学过程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依据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认知结构传授给儿童。提倡用发现法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努力 探求知识。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 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 方法。

一、目标教学法

涵义: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的特定的教学 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导向实施教学的一 种方法。理论依据:布鲁纳有关目标教学的理论 为依据,以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 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理论为指导。运用目标教学法时教师要做到: •

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制定多维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指导他们以目标为导向进行 预习或课堂自学。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以教师为主导实施目标 教学。布置的形成性练习要难易适当,要能起到诊断、反馈效果。根据再次的信息反馈实施适当的个别教学或改 善教学环节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 • •

目标教学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硝 酸的性质” 教学目标的制定: •

认知目标:了解硝酸的挥发性、不稳定性,理 解并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情感目标:以硝酸的实际用途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的科学精神,以化学家玻尔(N.Bohr,1885-1962)用“王水溶解金牌”的故事激发学 生的爱国热情。• •

课堂教学的组织 • •

以多种方式引入课题。要求学生粗读教材,大概了解本节课所 学的内容。教师出示思考题(即不同层次的教学目 标),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有重点地再 次阅读教材。主要思考题如下: •

了解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王水的组成,并能正确写出硝酸分解及其与铜、碳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解释浓硝酸发烟、发黄的原因,并说明 硝酸的存放方法。鉴别盐酸、硫酸、硝酸的稀溶液。从元素化合价的观点说明硝酸在与铜、碳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或实验验证等 方法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交流,逐步达到以上四 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初次反馈信息,教师作出适当的总 结、归纳,并布置课堂形成性练习。教师在课后对课堂形成性进行恰当的分析,对 个别“吃不了”或“吃不饱”的同学进行适当 的个别辅导。

二、分层次教学法

定义:在教学中考虑到各学生受智力因素和非 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在化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从而对 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 学方法。理论依据: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心理和生理差异 为前提,目的是为了达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学 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 奋斗而达到最佳状态。优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提高和发展学 生各方面能力为宗旨,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层次划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等因素,大致将学生分为以下四个群体。• 认真积极,理解力强,基础扎实,成绩较稳定; • 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理解力强,但基础不够 扎实,成绩中上,有时欠稳定; • 有一定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但基础和理解力一般,成绩中等,有时偏下; • 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足,缺乏信心,基础和理 解力较差,成绩欠佳。运用分层次教学法组织教学时教师应: • 在充分研究各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 类; 要认识到任何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他们没有等 级之分; 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的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所不同; 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学生,学生进步了,要及时调 整对他的要求;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彻分层次教学; 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交易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识 自我,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 • • •

三、实验探索法

定义:通过教师演示或师生共同有目的的实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在逐步探索过程中解 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探索法教学时教师应: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刺激学生 积极思考,使其做到“看”、“做”、“思” 的统一 征程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逐层深入学理论流派简介 种常用化学教学基本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和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发现法 局部探求法和引导发现法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学生系统传授知 识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为讲述法、讲解法 和讲演法三种形式。要求:教学语言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清 晰、准确、简炼,其次应该是生动艺术性 谈话法和讨论法

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 教学的方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 员来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意见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独立 思考去获得新的知识。演示法

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 学习对象的印象,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知 识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教学活动中常需作演示实 验,展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放映 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练习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技 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 重要的实践活动。练习分口头(口答)练习、书面(笔 答、板演)练习和操作练习三种形式 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化学教材和 参考书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 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 法。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而预习和复习都必须阅读教材。发现法

教师提供适于学生进行再发现活动的教材,促使 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尝试过程来发现知识,并培养提 出问题和探索发现能力的方法。发现法一般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教学:提出要解 决的问题;创设特定的情境,即提出与解决问题有关 的某些条件,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学生自己作 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学生运用阅读、实验、观察、讨 论等手段进行探索、发现;教师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 结论。局部探求法和引导发现法

局部探求法是将一个待发现得较复杂的 问题划分成几个较简单的小问题,让学生分 布区探索发现,或者让学生探索其中一两个 小问题,其余由教师通过启发式谈话来解决。引导发现法强调在学生发现活动中要加 强教师的引导,减少发现活动的自发性,使 学生尽可能少受挫折,从而降低发现的难度。(包括准备、初探、交流、总结、运用 五个 阶段)“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法 • •

“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课堂上阅读教材; “议”是指在阅读后让学生议论阅读中发现的疑 难问题; “讲”是指教师必要的讲授,如不知阅读时提启 发性问题,给学生的议论作总结,对于难度大、学生难以读的教材进行讲授等; “练”是指在课堂上组织练习,组织学生做实验,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第四篇: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及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及整合的原则

教育在线提供www.xiexiebang.com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以及如何体现语文及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诸方面的原则问题,并要充分做好整合的各项准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教学课程整合原则准备

一、引言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信息技术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信息技术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因此,“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①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基础教育阶段谁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找到最佳切合点,谁就能培养出最具有“竞争实力”的潜质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会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中比重大、基础性强的语文学科理应在“整合”这一改革试验研究中走在前面。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和理论基础

1998年 2 月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该报告认为两者的整合能实现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掌握搜集、处理信息的技能和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三大目标。②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它是指“以多媒体技术、网络环境为依托的学习、工作、交际的通道”。要想优化教学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适应现代化对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即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标,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语文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回顾上个世纪末全国小学开展的语文学科“四结合”试验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起始阶段,学科“四结合”还只在小学语文学科实行,随着试验的深入,试验的学科范围越来越大,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普通教育到师范教育,相继开展此项试验研究,学科也不仅仅限于语文,而是涉及政治、数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可见,试验的内涵逐步得到扩展。历经多年的试验研究,无论是从技术的日臻成熟、还是从试验过程中教师队伍的成长、理念的更新,以及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等等方面,已经显示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两者整合的确构成了一种有机、内在、统一的联系,是一种共生的、良性的互动。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是历来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改革实验都必须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来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只埋头拉车,短视的,也是不可能深入持久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与其他教学改革试验不同的有三个特点,其一强调信息技术的参与,其二强调教学模式的建构,其三,也是十分重要的,即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几年前,总课题组明确指出:“建构主义理论是„四结合‟试验的理论基础”。今天看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建构主义理论仍是指导该项研究的重要理论武器。这是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系统地揭示了学习个体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试验研究正是体现了学习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认知结构形成的基本特征,理论和实践将在更高层面上证明这一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这种教学设计理论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

动反应者和知识的接收器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与促进者。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习个体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他们的思维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实现语言文字的形象间接性、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以及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转换与过渡,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所创设的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更是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协作精神,这对于有力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本观点是: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多样性的外部刺激、交互性强、以及特有的超文本的特性能创设提供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学习者的协作能有效地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通过协商共同完成任务也在网络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成为可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构建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不同的模拟环境中主动建构、积极建构,构筑自己学习经验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语言;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时机,信息技术成为了学生学习与认知的有效工具;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减轻教与学的负担如此等等,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意义建构才有了更加有力的物质保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的确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中必须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

(一)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优势决不可偏废,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我们就应当扬信息技术之长,克传统教学之短,努力做到吸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这里的“我”当然是指语文教学。要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问题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尤其应慎而处之:

1、学习内容与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物质基础的教学试验,目前,各种软件所提供的文字资源、视频资料乃至与之相配套的音乐设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容量、速度、效果等达到了最佳状态,因而使语文教育有可能成为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系统工程。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拓宽儿童的知识视野,将语文学习延伸到到了课堂之外。例如我在中高年段教学时,有学生在我提出要求他们背诵、默写有关的古诗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他们提出“我们作为一个现代的小学生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语文学科的学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诗的艺术魅力,基于学生已有相当数量的古诗学习的积累,我拟定了一个基本问题:古诗为什么能流传至今?问题来源于学生,现在我又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学生对于寻找此问题的答案显示出空前高涨的热情,他们自发地组成若干个小组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浏览古诗教学网站等等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确定了若干个单元问题:①古诗与音律美②古诗与品画③古诗与认字识字④古诗与中国古文化传承……最后各小组分别以电子演示文稿的形式、以板报的形式、以网页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做了演示汇报,把他们的对于现代人学习古诗的必要性的理解之深展示的淋漓尽致,如此效果,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网页的演示,不只是在形式上更现代,也明显地表露出学生

对中国古诗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起他们作为中国人有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例如以上学古诗的例子,我也知道了许多先前所不知道的东西,和学生一样我也是这次拓展学习的受益者。丰富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让学生的学变得更主动。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在随信息技术滚滚而来的知识的海洋里游淌时,我们随时都要保持清醒地认识,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就是一本教科书。现在批判传统的语文教学唯书唯课本,知识面太狭窄,不符合大语文学习的教育观,强调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这种认识是非常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学生赖以学习的教学内容——教材。供学生学习的教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教材,它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其中有些篇目堪称精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如近期有人曾批判的《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认为它题材太陈旧、所写人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太远等等应该删除。我倒认为该文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文章结构还是语言的组织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任何一套教材、一组单元、一篇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方法因素,问题是教师如何正确地认识它,并有意识地将它提炼出来,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的逐步构建、丰富、提高和完善发展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交替更迭的过程来完成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往返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提高完善,从而学会迁移,形成能力。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学生如果只限于书本知识的把握,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于语文学习的要求,学生应当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学习的效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正是有了教材这个例子,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形成才有了依托,才有可能在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领地中游淌而不至于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从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学研究发展态势来看,有广纳外来信息有余而潜心研读教材不足的倾向。笔者曾听过一些这样的示范课,课堂上为了充分显示网络资源的丰富,其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执教老师事先备好了与课文相关的诸如关于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方方面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往往就是用来浏览这些信息,也许这些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未免显得有些本末倒置。大量的与学习内容本身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料,作为学生课外的兴趣阅读是可以、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总放在时间十分有限的语文学习课堂上,的确是很不合算的。俗话说得好:学习语文就应该“多吃些蛋,少识些鸡”,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习者用大量的精力去读文章本身,而不是文章怎么产生之类的东西,网络资源的取用不能取代课文本身、更不能取代必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参与试验的老师注意。

2、自主学习与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因材施教。特别是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现实情况下,通常只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很大程度上只是照顾到了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人正态发展,而大部分人的发展是处于自发的失控状态。教育必须承认人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个别化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拓宽儿童的视野,特别是通过网络交互、个别化学习,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齐步走”、“牵着走”的方式,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涉猎自身感兴趣的更广博的知识,从而变更自己认知结构。有人把 “字典”说成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那么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丰富信息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会说话的老师”。由于传统的学科教学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参差不齐,如此一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已有的一些优秀同步阅读课件,可以使每一个学生个体无论是在阅读

理解内容上、阅读方式上,甚至在阅读速度上都可以自主地把握,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在计算机上自由往返,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程度去主动建构,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计算机友好的交互还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在完成学习后给予反馈,对练习成效作出精细地分析等等,由于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更加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对学习感兴趣”这一点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要充分体现语文及语文学科教学的个性特征

试验总课题组反复强调,不管信息技术与哪个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学科教学永远是主体,而不是计算机或者其他什么学科。“整合”强调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也即被整合的个体决不能丧失其自身特性。就语文学习而言,首要的是要认识、理解教材,而不是教法。教材是内容,教法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我们的试验操作应切实做到使它姓“语”,这就要求我们在试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语文及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

1、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文字、声像、读物所提供的知识和内容上,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常常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生活中的人和事,只有“读万卷书”,没有“行万里路”,对生活,对反映生活的文字、声像、读物的理解就是十分有限的。所谓“行万里路”,就是在实践生活中去加强生理体验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读物的理解,建立自身的认知结构,就需要学习者和外部世界建立必要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渠道,也是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2、朗读训练依然是语文学科学习的主要手段

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也是语文学科教学最重要的个性特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朗读训练的教学,便谈不上是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是一种既经济又方便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教师成功的示范朗读,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有时甚至是朗诵或表演,都可以创造出逼真的情境,再现文章所描绘的场、景、物及人物的神志特征,揭示文章所描写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便是简要的说明文字,也可通过朗读的情绪,揭示作者的内心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参予可以为朗读频添色彩,如配乐、配画朗读,让朗读更具艺术美感,但这决不能代替学习者自身参与的朗读实践活动,所以我们也应该杜绝语文课堂上只闻打字声不闻琅琅的读书声的现象。

3、情感熏陶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由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学科。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我们注意其中的有机联系、一体化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它仍然姓“语”,语文这门学科不管是读、还是写,学生认知的是一篇篇鲜活的文章。文章本是有情物,就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而言,不管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状物说理的说明文,不管是诗歌,还是童话,都寄托有作者自身的情感。学生阅读每一篇文章一方面要从书面文字中去领悟作者的立场观点,即所谓还原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还要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感受作品的真善美,也即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自己的现实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如我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描写捕鸟的那一段,学生在通过声像呈现、阅读理解等方式真切感受到少年闰土的聪明伶俐,也能品味到“抬头只看见四角的天空”的少爷们对捕鸟的新奇感;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实际谈一谈对“闰土捕鸟”一事的看法,有的学生就谈到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而不应该随意的捕杀它们……体现出一个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对现实生活、周围事物的关心。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不管他用何种课型、何种媒体,他都必须以文章的内容为基础,去揭示文章的本质,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魂,使学生从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通过情感的熏陶,使自己的学生从心灵上得到净化,得到洗礼。反之,语文的教学活动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从语言到语言,那就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感召力的语文教学,毫无疑问是失败的。

(三)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质量是学习者意义构建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学习不是克隆、复制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对于教师的作用也决不可忽视,我们要避免矫枉过正的错误。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地有步骤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特别要注意,尽可能地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特别是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时候,其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网络”是信息技术的重要标志,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四、充分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准备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为培养未来社会最具竞争实力的人才打基础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教育,唯有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便利,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培养出世界通用的中国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各种准备,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

1、教师的能力结构必须重新建构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教师本身原有的知识范畴和能力结构已很不适应新类型教学整合的需要。教师知识的老化,能力的单一,这是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最突出的矛盾。当前,各地(即使在发达地区也不例外)最缺乏的是一支数量可观、素质全面,能胜任该项目教学的教师队伍。广大语文教师除了要继续优化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之外,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自觉地接受继续教育,使“教师的一桶水”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赋予新的内涵。各级各类试验学校应该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抓,目前师资培训紧要的是抓教师的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和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等。教师必须在新的高度完善自我素质,把以人为本的要求面向自己,改变诸如搞学科教学的不懂计算机或对此知之不多,操作起来还要请人当司机,甚至对制作出的课件不会使用的现状。否则,教师素质的不完善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瓶颈。对于教师来说,参与试验研究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只有当教师的能力结构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建构起来的时候,才能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个培养未来最具竞争实力人才的教师。

2、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库

要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仅需要“技术”,同时也需要“资源”,所以我们在启动该项试验研究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早地建立信息资源库。现在可供我们使用的信息资源有,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多媒体网络会议系统”和“知识仓库创建于管理系统”,并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上的“多媒体网络教育平台”。利用这些系统,师生可以在各种网络环境下进行多媒体方式的交流、自主学习、写作学习。同时各地可建立局域网,各学校也可建校园网,教师和学生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化信息资源库”,从而达到教学过程中的共建共享。

3、教学管理必须与“整合”俱进

管理出效益,它不止适应企业,也适应事业(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才能适应教学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教师的管理应是动态管理,由过去的“重文凭,重资历转向重能力重业绩”③。学校应制订有利于激发教师勇于改革、乐于进取主动投身教改试验的措施,使一批有潜力的教师成为“整合”的志愿兵。对参与“整合”试验的教师的考绩应把重放在他们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上面;同时我们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他们大展其才,大施其能——需知,这是事业的需要!

对学生成绩的考查,也应有与“整合”相适应新的标准。我们有一些地区对学生的学业管理仍是“一张卷子定乾坤”,看不到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个体的优势,甚至对这部分人的特殊能力视而不见,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

没有落后的教改项目,只有滞后的管理机制。如果学校管理的改革能与“整合”俱进,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改革试验研究必将在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下深入发展并取得重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禹飚,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和体会

3.陈至立:《关于推进信息教育的讲话》

4.温哥华学区《信息技术报告》,1998年2月

5.国家人事部关于今后用人制度的通报

第五篇: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心得

落冲小学:郭江

读了《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感慨良深。该书依据一线教师的关注程度和需要进行问题提炼,一改以往一些教学书籍只谈理论、晦涩难懂的风格,以典型案例来阐释新理念、新课程,以多姿多彩的内容来吸引读者。读这样的书是幸福的,它宛如一桌盛宴,带给读书人无尽的享受和无穷的回味。

在这本书中,问题的来源涉及四大板块,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外显的分类,其内隐的线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才是它的精髓所在。今天,我想重点说说人文性,说说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不是课标上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通过十多年的语文论战才得出最终结论,包含了无数名师、专家的心血。这个结论,终结了“工具性”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人文性、对文化的重视还不够。

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课文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第九册)。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

(2)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林冲、洪教头给你留下的印象

(3)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来读读,加深体会,准备说给大家听。教学的大体过程是,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让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概括的有关人物形象的词语,并说说选它的原因,强调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学生概括的词语中,形容林冲的有深藏不露、谦虚、文雅、心胸宽大、武艺高强等;形容洪教头的有蛮不讲理、性情急躁、目中无人等。然后让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表现林冲和洪教头性格特点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

听完这节课,作者还私下询问了几名学生,了解他们听完这堂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多是“好玩”、“林冲真棒”、“过瘾,要让我早揍洪教头了”。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有不少亮点,但它还没有真正脱离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者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作用,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文化内涵的体验与把握。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关注到的不应仅仅是课文本身,更应是它的文化。这种文化深深扎根于自身的真实价值和固有特色之中。像这种名著课文,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领略编者的选文意图,领略它的人文内涵,归根结底在于挖掘人的本质力量,把握文化精神的现实性含义。具体到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与自己的关系,使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从而达到塑造人、发展人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教学,满足人物形象、情节的解读与把握是不够的。因为知识可以教授,而文化是无法教授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孩子在对两种冲突性格的把握过程中,了解人物形象,锻炼分析能力,进而领悟其中的文化精神,并最终将文化中的精髓渗透进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使之传承与发扬。

记得我小时候,学了《景阳冈》、《赤壁大战》,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厚厚的原著,会为梁山好汉匡扶正义、替天行道而兴奋,也会为他们的最终失败而扼腕叹息。我想,这也是编者的一种意图吧。像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我们只有从名著这个宏观的背景中和名著课文这个微观的审视中,学生才能真正理性地审视林冲“推-让-打”这一性格线索的细微之处。相信了解了这些,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武力征服后的痛快,而是对他悲惨境遇的同情和其“忍让”性格的体味。而这种文化性格的体味,也最终会深入到学生个人性格和个人境遇的反思中,促进他的成长。

所以说,课文是例子,课文也应是唤醒人性的美味佳肴。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着力扮演好“极其重要的文化诠释者”这一角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下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理论及实践心得体会(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理论及实践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低段语文有效识字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低段语文有效识字教学心得体会 姓名:周艳 单位:临武县第二完全小学 电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学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谓“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而学校质量提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怎样使小学语文课......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阳光师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讲座心得体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阳光师训”活动。听了《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讲座我感触颇多。教育专家让我们学习更多的教育理念,教育......

    简析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教学方(转载)

    简析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方面应该是提供给学生交互合作的机会,培养、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这种有效学习,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语文情境教学的有效实践

    语文情境教学的有效实践 摘 要: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提出后,因其不仅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且更有利于教师授课中的实际操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如何形......

    关于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实施语文有效教学后的实际效果 高楼中学 张焱 一直以来我们每个从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自担任初中语文教师以来,回想起来发现问题挺多的,比如,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

    职高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职高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大城县第一职业中学贾芳静 我教职高语文多年,曾多次听课,交流经验,再通过长期实践,我认为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增强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尝......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史家畔中心学校陈莉联系方式:*** 现在的语文学习的时间在减少,却没改变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甚至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了,也更难了。面对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