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学习心得
社会学学习心得
社会学学习心得一:社会学学习体会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之间的交往互动、以人们的交往互动为基础的各种关系体系,以及在人们的交往互动和社会关系体系背后的规则的学科。《社会学概论》则是社会学的入门课,就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观念进行一般性介绍的一门课程。通过这学期对《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意义重大,具体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我们更自觉的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提供的不少有关社会的基础知识,实际上是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些不可缺少的知识。在过去传统的社会中,或者在现在比较不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地区,生活简单,靠传统的礼俗或习惯指导人们的生活,维持集体生活,个人在这方面进行的过问和思考的成分是不重要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人们在交通频繁、传播媒介畅通的情况下,社会生活复杂性增加了。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兴起,我们的社会行为必然引起变化。现代社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人们再靠传统的社会生活知识已远远不适应了。因此必须积极学习、熟悉现代社会的有关知识,自觉地适应变动着的社会环境。社会学告诉我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使我能够做一个文明的、有文化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社会公民。
二、学习社会学能够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只有在经济目标能够顺利地转变为具有社会效果的时候,这种经济目标才是有意义的。但是,由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并不是一个可以自然而然的过程,而要依靠科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经济发展走在前面,财富有了很大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其分配形式限制了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的合理性。可是社会主义为人民财富的分配的合理化提供了空前的可能性。转变社会效益的研究,使国家财富更合理地转变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更科学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三、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感觉社会学各门分支学科的研究,社会学理论的说明,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成果,能够不断向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决策部门提供有益的建议、方案。特别是有关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的研究成果,已经是许多国家决策的科学依据,国外大量出现的所谓智囊团、思想库、脑库,都是以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宗旨的。而社会学的科学调查、分析、预测为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论证资料。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经济因素在其中起到基础和领先的作用,但决不是经济上去了,其他社会发展项目也自然而然地上去了。过去我国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成绩和教训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其中每一部门都与别的部门有不可分割、互相影响的关系。社会均衡地、协调地、健康地向前发展,也要求社会学能为它提供有益的论据。
四、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一两门学科可以单独解决的。原子能的利用,航天事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兴起,都向人类科学研究过去单打一地封闭性发展提出挑战。因此,原来是以社会整体与各部分之间联系的研究为重点的社会学,便可在发展边缘学科和综合性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力开展社会学的研究,在各门科学学科与社会学之间进行合作,将大大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个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这已经为十年来社会学在国家发展建设所作的努力与成绩所证实。
最后,我将继续认真学习这门学科,加强对学科内知识点的掌握,加快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好的融入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学学习心得二:社会学学习心得>>(779字)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觉得自己的思维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也许就像老师上课一直强调的,学完这门课程最基本的是要具备社会学想象力。在没学习这门课之前,我看待社会问题仅仅限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的分析造成这件事的原因以及它的社会根源,单凭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也很容易受别人的观点的影响。但学完社会学之后,我就会利用所学的社会学的一些观点去分析社会现象,更加理性的去看待事实。
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社会学就是一门为“人”服务的学科,它推崇人性,尊重人性。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件事情因为人的存在而赋予了它意义,也因为人的存在而更加的精彩美妙。很多事情的处理都是依附于个人的关系,不论是,人与社会,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某个国家的前任领导人访华,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道,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私人关系就是和邓小平的关系,出席宴会时还让邓小平之女坐在他的旁边。国家间的交往依附于领导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果国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足够强大,他完全有能力处理好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我想这两个国家间的关系也不会差到哪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微妙,前一秒还和你和颜悦色的谈天说地,下一秒就可以翻脸不认人。时间,空间,性格,利益点等都是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把我好这其中的变化,人们之间的相处就会很愉快。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经历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当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去适应这个陌生的社会的空气,光,声音。爸爸妈妈开始教我们学步,学说话,学吃饭等一切人类所必备的生存法则,初级社会化使人们逐渐的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当我们成为适龄儿童时,我们需要接受教育,学会读书,写字,这时我们就具备了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我们接触同学,老师等与爸爸妈妈完全不同的人,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适应别人。
>社会学学习心得三:社会学心得>>(901字)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能说对社会学有多大领悟,但通过一些初步了解增长了我对社会学的认识。从开始的无知不解到现在多少能说出几个社会学的专有名词,了解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的功能何在等等。当然也包括对一些名词云里雾里。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其他的收获。
在开课之始老师就说,社会学对弱者有天然的关怀。当时听到就觉得精神为之一振,这大概就是所谓年轻人比较热血,对正义的崇拜。不管怎么说更激起了我对学习社会学的兴趣。随之后来张老师对知识的讲解、案例的分析以及一些播放的视频让我越来越走近社会学,但也正如老师所言我们连门都没摸到。这一个学期的课程不是为了让我们学到什么社会的真正内好难,我想更多的是激发我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刚开学的时候不上任课老师就说大学里你不一定学到什么真正的理论知识真正要做的正是发掘我们自身的兴趣,并能以兴趣为自己的志业,在后续的人生中为之奋斗。
说到志业,我觉得这是社会学对我的另一种启发。社会学以宏观的视角观察整个社会,不是说社会学中没有微观的方面,正如郑先生评价的: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它不同于经济学,数学等具体科学。它是综合性学科,这意味着它的视角更为宽广。在学习社会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自己的志业在哪。看待职业方面不只局限于工资,辛苦程度,也开始关注它对于我自身的人生以及它能让我在这个社会上体现着什么样的价值。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也要跟社会学说再见了,但我相信这只是我和社会学的暂时阔别,或者说只是和专门学习社会学的阔别。任何学科都来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并在社会中不断学习,生活各处都有着社会学的身影。在此也非常感谢张老师一个学期的悉心教导,您的讲解非常生动,也很生活。真心的,不坑爹。我觉得您的思想真的开放化,像您常说的男女平等,我觉得不是一般说说而已,特别是您说若男人也能生孩子您愿意做第一个,体会做母亲的孕育之苦。一般男性是不敢的,但您作为一名老师依然敢在学生面前大方承认,我很佩服。这个学期的社会学有您做伴非常荣幸。
>社会学学习心得四:社会学学习心得与总结>>(1801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既可以增智,也可以长才。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里面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学完社会学这门课程让我发现,自己所知道的远远不够多,我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学习完这门课程后,我深深的感受到社会学就是一门服务于“人”的学科。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经历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这就正如上课时第一章所讲的那样:社会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是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人与人的交往作为纽带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而人口、自然环境、文化是社会的构成要素。这一章主要讲了社会学的含义和特点,以及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从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第一次把社会学列入课程到五四运动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革新,使中国社会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再到文革时期社会学的停滞不前,到最后改革开放后的重建。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路坎坷,大起大落。
第二章的学习内容占用的课时比较多,它主要从人口、环境、文化三大方面阐述了社会的基本构成。人口方面主要讲了中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文化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在这一章的学习中,老师播放了大量的视频:壹周立波秀、建党90周年,浅谈计划生育问题以及中国的体育理念等等,样样发人深思,尤其是最后崔永元的一句话:“今天的中国,有的人很有权利,有的人很有财富,有的人很与知识,有的人很有名气。可是他们普遍都没有一样东西——良知。因此,当官的鱼肉百姓,有钱的为富不仁,有知识的助纣为虐,有名气的麻木不仁。活生生使这个社会堕落成非人的人间......”特别值得大家反思。自然环境方面则呼吁建立良性的生态环境机制,文化方面则对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大家各抒己见,氛围很热烈。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去适应这个陌生社会的空气,光,声音。爸爸妈妈开始教我们学步,学说话,学吃饭等一切人类所必备的生存法则,初级社会化使人们逐渐的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当我们成为适龄儿童时,我们需要接受教育,学会读书,写字,这时我们就具备了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我们接触同学,老师等与爸爸妈妈完全不同的人,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适应别人。这便是第三章讲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使自己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过程。社会化就是自然人到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是社会按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同时社会角色也是第三章所讲到的,一个人可以有多种社会角色,每个人只有扮演好各自的社会角色才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中国自古代起便有了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一说,可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等级制度却依然变相的存在在我们周围。根据收入、学历、权利、职业甚至声望的高低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第四章主要讲了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首先分层体系本身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它虽然一定程度上能激励人们奋发上进,却又阻碍了平等竞争。由于分层带来的不同资源分配,使不同社会层面上的人形成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容易导致社会冲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在中国,社会分层同样严重,贫富差距逼近容忍红线,基尼系数逐年攀升。这些必须要引起我们政府的注意,同时政府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应对,否则将会造成不可预计的严重后果。
第五章讲了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造成社会变迁的因素很多,自然环境、人口、政治制度、技术、经济等都是,比如著名的玛雅文明昌盛了两千年,公元9世纪突然消失了就很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突然变迁。而社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制度与文化的综合变革。我国现代化的现状是:我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由于21世纪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的现代化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我觉得当下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腐败问题,其次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岗位,花大力气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利用政治手段调控房价,解决老龄化问题。
总之,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虽然在中国社会学仍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但就是这样的社会学,它赋予了我们开阔的视角、丰富的知识储备、注重实践以及热爱生活的态度。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学理论往往都是从实际社会现象或是生活的细节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要面向社会,不能一叶蔽目,麻木不仁。
第二篇:社会学学习心得
社会学学习心得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觉得自己的思维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也许就像老师上课一直强调的,学完这门课程最基本的是要具备社会学想象力。在没学习这门课之前,我看待社会问题仅仅限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的分析造成这件事的原因以及它的社会根源,单凭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也很容易受别人的观点的影响。但学完社会学之后,我就会利用所学的社会学的一些观点去分析社会现象,更加理性的去看待事实。
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社会学就是一门为“人”服务的学科,它推崇人性,尊重人性。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件事情因为人的存在而赋予了它意义,也因为人的存在而更加的精彩美妙。很多事情的处理都是依附于个人的关系,不论是,人与社会,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某个国家的前任领导人访华,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道,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私人关系就是和邓小平的关系,出席宴会时还让邓小平之女坐在他的旁边。国家间的交往依附于领导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果国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足够强大,他完全有能力处理好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我想这两个国家间的关系也不会差到哪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微妙,前一秒还和你和颜悦色的谈天说地,下一秒就可以翻脸不认人。时间,空间,性格,利益点等都是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把我好这其中的变化,人们之间的相处就会很愉快。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经历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当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去适应这个陌生的社会的空气,光,声音。爸爸妈妈开始教我们学步,学说话,学吃饭等一切人类所必备的生存法则,初级社会化使人们逐渐的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当我们成为适龄儿童时,我们需要接受教育,学会读书,写字,这时我们就具备了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我们接触同学,老师等与爸爸妈妈完全不同的人,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适应别人
第三篇:社会学学习心得
社会学感想
2013级行政管理
程丹阳
学号:20***039 在学习社会学概论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这门学科,社会学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就社会学的学习而言,其意义之一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学会利用社会学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社会学用自己的研究成功,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根据,以及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社会的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也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学习社会学概论,可以利用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意义。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与之联系的客体,我们每天都要与许多人打交道,也要同一些制度,文化,团体等产生交集。所以我们学习社会学是非常有必要地。
在学习这门课中,从技巧方面而言,自己也学到了一些社会学方面的小技巧与能力,这对自己以后全方位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在社会调查方面自己学会了设计问卷,同时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团队协作能力与精神;在统计数据的同时,学会了用“SPSS”软件做数据分析,虽然不熟练,但还是学会了基本的操作;学会了抽样调查的一些技巧与原则,这也许会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对于我们行政管理的学生,而不是专业社会学学生,将来的我们或多或少的会步入企事业单位成为一名管理人员,我们运用社会学的技巧,充分理解运用各种理论,如社会交换论,充分的发挥出被管理者的潜能与积极性。
对社会学进行了一步步的了解与学习之后,自己的心态也就改变了很多,心态变得平静多了,或者说变得理性多了。自己不做一个歌颂者,也不当一名批判家;不偏激,不盲目乐观,同时也不绝望;不粉饰太平,也不打倒一切;静下心,沉住气,静观其变,“姑妄观之,姑妄听之”,待到完全了解了所有的信息之后在下最后客观的定论。
对于社会学中众多的理论,我认为“价值中立”对我现在乃至今后的人生具有重大的作用。价值中立的基本含义是:其一,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或对其他什么人是否有利,他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作为科学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价值中立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在社会学的参与观察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必须经历一个“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即先和被研究对象打成一片,再从被研究对象群体中的一员的角色转换为研究者角色,必须保持价值中立、价值无涉。
如何做到价值中立。第一,对所研究事物的背景要有一定了解,观察中要保持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偏见。第二,要善于分析研究结果,分清表象和实质,不要被假象迷惑。第三,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忍耐力和认真吃苦的精神。
对于任何学科而言,不论我们在课堂上学的怎样,也不论我们考试的分数的高低,只要我们能够很好的去应用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这门学科,但是如今我们大多数人却只是在意那些分数,我觉得社会学这门科学更能在实践中去体现他的价值,我不支持那些只是一味的被概念的人,但我也不是特5别赞成,毕竟现在什么都与分数挂钩,我认为真正社会学好没有,他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检验的,比如大二的暑期实践就是漫长过程中的一小个组成部分。
关于社会学推荐的书籍,我是在有导读的情况下去阅读的,跟着别人的思想去阅读这些经典,可以让我在阅读中增添不少的乐趣,自己买了四本书,真正却只是读完了三本半,有时真正的读不下去的时候会找人一起分享我们彼此的读书心得,交流各自的读书情况,喜欢去记录我们阅读后的点点滴滴,因为这样我或许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我的确读过这本书。书第一遍去读永远都不会懂,只有去反复的钻,反复的研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主旨。下面我就来分享我所读的三本书:
【自杀论】
在涂尔干的实证研究思想中,十分重视对研究对象下操作定义,这也是实证研究的第一步。那么,涂尔干根据客观原则找出事物的同一性而对“自杀”的定义是: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是自杀。
为了确定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他将自杀率与个人自杀事件做了区分,社会学感兴趣的是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自杀率,自杀率是一种只能以群体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事实,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在社会现象的层次上研究自杀现象。
有三个方面决定了涂尔干选择自杀现象进行探讨:首先是他一贯的理论兴趣决定的;其次是为他向学术界证明自己方法论原则优越性的绝佳机会;更具体的原因是有大量的官方统计资料可以直接利用。
各种各样的自杀行为可能根源于不同的决定性原因,进而根据这些不同的决定性原因对它们进行分类,这样他将群体自杀率分为三大类型:利己型、利他性、失范型。
利己性自杀产生于极度个人主义,只想到自己,而私欲得不到外界支持时,与社会相脱离,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这时就会倾向于轻生。而社会整合度不高是导致利己型自杀率上升的原因。
利他型的自杀,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义务型自杀,这类自杀并不是出于自愿,也不是个人享有的权力,而是群体强加于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在成员辜负了群体期望时,就会感到强烈的耻辱或自我价值的缺失,从而选择自杀向群体谢罪。利他型自杀的原因则是社会的过度整合。它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于个人失去了目标。
最后一种是失范型和宿命型的自杀。欲望和满足欲望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人痛苦的根源,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限定只能来自社会秩序,正常的社会秩序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人们所承受的规范约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限度,约束只会成为一种压抑,如果人们的生活没有了选择的自由,出现规范过严的情况,就会引起宿命型自杀的上升。
个人只有得到来自社会群体的有效的和适度的支持,才能获得生活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因此,一定的社会支持发挥着遏制自杀倾向的社会功能。但是无论是社会整合或者是社会规范,其遏制自杀倾向的功能都只有在适度的范围内才能实现,超出了适度范围,无论是不足还是过度,都会引起自杀率的上升。由于整合和规范这两个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任何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人都不得不受其影响的社会力量,因此,涂尔干的自杀理论可以解释一切经验材料中发现的群体自杀率差异。
涂尔干的自杀论研究是证明孔德实证研究思想的开拓性尝试,他把发展理论同经验分析结合起来,是社会学史上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也为社会学的定量分析开创了先例。
【江村经济】
是社会学人类学的一本经典著作之一,作者费孝通选择了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的开弦弓村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查,主要说明这个村的经济体系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正如第一章前言所说,作者通过对这个典型中国农村的调查进而探索出20世纪30、40年代在中国农村普遍进行的社会经济变革,说明这个变化着的村庄的动力和问题,观察出传统的农村小农经济和世界工业发展对村子所带来的冲击,这两者是怎样进行斗争和村子是怎样做出措施顺应这些变化的。
下面我就简单罗列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调查区域”,作者主要说明了开弦弓村的区域界定、地理状况和经济背景等这个村子的情况,最后作者从村子的资源、交通和地位上说出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村子作为调查区域的原因。第三章作者介绍的是农村的基本社会群体:家,农村很久之前就有“香火”延续的传统,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驱使他们不惜以溺婴来控制家中过多的人口,村里的教育情况堪忧以及农村的一些结婚的程序,而这些都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第四章是“财产与继承”,家长在家中对与家产有比较大的权利,作者进而介绍了财产是怎样在两代人之间进行传递的以及为了养老而认的继嗣对于和婚姻是怎样被继承财产影响的,政府虽然颁布了新的继承法,但村子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第五章是“亲属关系的扩展”,亲属关系组成集团就是一个“族”,是通过父系和母系亲属关系扩展出来的,另外介绍了一种不通过生育和婚姻而被接受到另一亲属群体中的制度:收养。第六章是“户与村”,一组户联合成一起即是邻里,这对于村民的生活和关系是产生较大作用的,当时在农村实行的新的行政体制“保甲”但只是处于试行状态,村里也有宗教和娱乐团体且宗教对于村子的日常行为有巨大影响,村子在统筹村子事务中有领导的作用。第七章主要作者介绍了村民的生活,从住房、运输、衣着、营养、娱乐、礼仪开支和生活最低开支各方面进行分析。第八章是“职业分化”,农村的基本职业是农业,而外来居民主要从事专门职业,另外有少数人从事渔业。第九章是“劳作日程”,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是依据一定的劳作日程的,主要是二十四节气,农村的传统历法是阴历,人们也根据历本的宜和忌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第十章是“农业”作者首先介绍了农田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怎样安排起来的,科学和巫术是怎样影响农业生产的,农业的排水过程是需要劳动组织来完成的,工作量取决于他占有的土地大小。第十一章是“土地的占有”,作者本章重点介绍了“不在地主制”,地主也是通过出租其农田来获得其租金的,另外还有完全所有制,这都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二章“蚕丝业”是被公认为本书写得最好的一篇,蚕丝业是村里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工业变迁对农村的蚕丝业带来巨大冲击,丝价在不断下降,当地带头设立蚕业学校和统一养蚕等措施进行变革,用合作工厂代替家庭手工业,但是这些变革存在资金不足、不能控制价格水平等困难。第十三章介绍了村里新兴的养羊业。第十四章是“贸易”,村民是主要靠航船代理到城里购买日常用品的,航船同时还充当村民的销售货物代理人,在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另外还有零售店和小贩等辅助方式。第十五章是“资金”,作者通过介绍互助会、高利贷和信贷合作社等资金筹集方式说明资金流动过程。最后一章作者介绍了中国的土地问题这本书是作者对冷战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的解释和预测,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或者决策者有意义的,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问题的框架或者模式。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他从美国近年来遇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出发,进而投射到全世界,以期用美国的视角来看待世界问题。所谓美国近年来遇到的问题就是40年前,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黑人、拉美、亚裔等族群的力量越来越强,欧裔白种人的权利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许若干年后,新的移民将无法接受正在支配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意义上的美国也将不复存在。
作者看到世界文明有西方文明(基督教)、中华文明(儒教)、印度文明(印度教)、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斯拉夫文明(东正教)、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组成。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非普世的。正是由于文明之间的独特性,才会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正是造成世界不稳定的罪魁祸首。作者在本书中认为,要想消除这中不稳定的状况,重建世界和谐的秩序,那么各种文明就应该和睦相处,各文明核心国就要遵循三个原则:(1)尽量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2)互相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的断层线战争;(3)努力探寻并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单色共性,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
作者能够透过复杂的世界局势,对世界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可是作者在本书中所作出的结论却是我不敢苟同的。首先,亨廷顿作为一个美国人,他看问题的出发点必然讨不出他的美国立场,所有的问题都是用美国的尺度去衡量的,无法站在世界的高度去俯视众文明。因此在本书众,他的思想仍然有西方中心论的思想,他只看到了别的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未看到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渗透。比如美国国内不断抛出的“中国威胁论”,他们只要看到中国政府在管理上稍微有所动作,他们就会大呼中国雄狮对他们造成了威胁。而当美国这个超级大国长期以世界警察自居,对于世界事务指手画脚,并对中国的内政妄加评论,特别是在对台立场上,长期压制中国,这时候,他们就看不到了“文明的冲突”呢?这不明摆着是带着有色眼睛来看世界吗?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值得商榷了。
其次,本书中,作者认为世界的动荡,其根本因素在于文明的冲突。那我们来看看。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那么文明的冲突从其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政治和经济的冲突。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经济是下层基础,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归根到底,世界的动荡,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等。看我们当今世界,所谓的强国,都是经济水平高度发展的国家,从而才能在政治上强势。因此,我们个人觉得,当今世界局势的变化,其根本因素在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我最终觉得,我们现在在知识阅历还不是那么充足的情况下去深度阅读这些名著真的好吗?我有的计划就是在大二与大三再来重温这些书目,或许我更能理解这里的内容。
第四篇:社会学学习心得
从“秋菊打官司”谈法社会学
天目学院法学112班 陈宁 学号:20110801022
2在本学期的法律社会学课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上课时播放的“秋菊打官司”这部影视作品,作为法律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经常探讨的一个案例,其中隐藏在案例背后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我国的法治的现状,这部作品将社会现实和法律现相结合,引发了我们对于法和情的深刻思考。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故事梗概大体是这样的。秋菊的丈夫和村长吵架,骂了一句“断子绝孙”(村长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村长大怒,踢了秋菊丈夫“要命的地方”。秋菊要村长认错,村长不肯,她就一级一级告状,讨她的“说法”。后来秋菊难产,村长领了人冒着大风雪,走几十里山路把她抬到县医院,救了秋菊母子的命。没想到,正当秋菊感恩不尽,等着村长来家吃给儿子做满月的酒席的时候,上级查出了秋菊丈夫被村长打的伤处(但不在下身),派了一辆警车把村长带走了,并对村长处以了十五天行政拘留(依据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2条第1项)。面对这一结果,秋菊显得异常难堪:她讨的只是自认为符合逻辑的一个“说法”,并不要求政府抓人。
这个故事引发出我对下面几个问题的思考:秋菊打官司的目的是什么?然而在打官司后最后为什么又会产生新的冲突呢?这个冲突的根源是什么?这与我国的法制背景又有什么联系呢?
一.“打官司目的”的解析
很多人认为秋菊打官司的目的只是单纯的讨说法,然而她心中的说法体现的则是几千年中国文化所沉淀的“愚昧”和“落后”。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于社会存在的反映,我们从秋菊打官司这一请求中可以更深的了解广大农民心中对于法的真正理解。对于他们来说法,就是他们自己的理性,道德观念得出来的推理,判断,是一种生活习惯。他们认为法即是在生活之中习惯的来的约束自身行为的方式,这与我们我想的法律是不同的,国家制定的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法律是维护人民权利的工具。并非是广大农民心中的一种道德习惯。然而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法律制度的发展后为什么这种模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呢?我想这正是法律社会学所需要讨论的问题和情况,我国农村由于信息的闭塞,难以在他们根深蒂固的道德观进行更新,农民心中仍旧保持这“息讼”的一种模式,他们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因此村长仅仅因为秋菊的言辞而进行报复,秋菊也认为村长违背了农村传统的“不理”的道德观而层层上诉。但是当秋菊的“说法”没有讨成,却接受了村长的帮助后,村长却被政府抓走了,于是在片尾只有秋菊长长的身影作为了结束,可见秋菊对于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执行的法律都十分的不解,它没能在她
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却在她不需要的时候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抓走村长,法律没有真正的维持社会秩序,却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当地民众认为秋菊的错误是秋菊陷入更加难堪的道德困境。
二.原因探究
“秋菊打官司”引起了我对法律和社会之间的思考,为什么我国在广大农民阶层中的“说法”同我国的法律有冲突呢?换言之,为何我国的法它的社会效果如何呢?由于对于法社会学缺乏了解,我姑且用埃利希的观点来阐述埃利希认为法律发展的重心既不在立法和法学,也不在司法审判,而在社会本身。在埃利希看来,这种来源于社会本身非国家制定的法就是“活法”,它是法律结构中最重要的法,包括判例、习惯和契约文书。埃利希认为“活法”产生于自然,“人是社会的成员,他好比是组成物质的原子上的电子一样,沿着一定的轨迹围绕着原子旋转。‘社会秩序’如同原子的‘内部秩序’一样,是自然规律。”
其实,通俗地讲,埃利希所说的“活法”就是社会规则,亦即各种社会团体的内在秩序。在这种意义上,“活法”在国家产生以前就自发地与社会同时出现并获得发展。同时,埃利希认为,法官仅靠国家制定的成文规则进行判决是远远不够的。每一种制定出来的规则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不完整的,而且一旦它被制定出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就很快变得过时了。由是之故,我们姑且不论国家制定法是不是通过法律移植而形成的,而只论其社会效果。如果制定法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不能发挥出较好的社会控制功能,那么我们就对法
律本身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因而,无论法学家还是一般的法律人对法律的认知都需要从原来简单的只重视规则本身的狭隘视野之中跳出来了,应该更多地关注法律的运行过程、法律的语境,将更多地目光投向法律规则所赖以生存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法律需要同社会发展一起共同进步。
国家制定法本身并非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它是由人制订并加以实施的。基于我们对人的理性有限性的认识,国家法律就不可能穷尽人类生活的全部,它天然地就存在“漏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多元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民间的各种“说法”也就有了话语空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结构正日趋复杂,城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民族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物质基础层面,也体现在价值观即法律意识等层面。目前,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解释有着多种理论,但无论是二元论、三元论还是断裂论等都无法对当下中国社会结构进行全面、准确、权威的描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以及其他各种法律意识多元并存着,国家制定法无力涵盖所有,只能依据立法者的理性加以权衡、取舍。法律统性与法律地方性的问题是一个长期互动、博弈的过程。
三.我的观点
我认为,发的正当性需要经过社会的长期实践,并且能够接受社会普遍的承认和考验,立法者必须要尊重客观的社会现实,在社会现实上进行立法。
其次我认为立法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注重主体需要,切勿盲目的跟从所谓的“强国”的立法,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个社会公民,首先需要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不断学习法律文化,推动我国的法律建设。只有当法律的统一性和我们心中的“说法”的特殊性相结合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后,二者才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最后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形成显著的成效。
第五篇:社会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社会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张俊杰20101300066公管10级1班
在回顾一个学期,突然想起了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大学学习要掌握一门技术,而这一门课,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是一门实实在在技术。”听到这句话,我当时是激动不已,一直感觉游离于“技术”之外的心,突然有了前进的动力。这就是我对于社会学研究这门课最深的印像。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有很大的帮助,长远的不说,就在高校里科研立项、特色调研、暑期调研等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社会学研究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开展活动中感触真的很深。
一个学期下来,本人对于如何选题、如何制定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进行测量与数据分析、以及如何进行访谈等社会学研究的各个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访谈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初听说要开展模拟访谈,我还真懵了,对于这一块并不十分了妥,只是看过很多著名主持人的访谈节目,像《鲁豫有约》之类的访谈节目我很喜欢看。虽说个人没进行过正式的访谈,但个人十分向往能像他们一样与人交流访谈。记得在开展模拟访谈前,老师给我们讲授了许多关于访谈的知识,其中对于访谈类的介绍可让我大开眼界。访谈有分结构化访谈与非结构化访谈,其中结构性访谈是有事先设定的问卷以及固定的程序,而无结构访谈则是相对自由的交谈,就如文体中的散文,可以达到形散神聚的境界。
在开展模拟访谈的那节课上,由于之前有老师的授课作为知识储备,再加之对于访谈搭档较为熟悉,对他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在对于“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的这一访谈课题的实践学习过程也较为顺利,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相对于我们这一小组,我了解到,有些小组的访谈开展并不十分顺利,老师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对于访谈技巧掌握得不太好;
二、对于被访者情况的了解不足。而访谈前的准备、访谈时如何掌控这两点恰恰是访谈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实践中也一度受此影响,这也让我们对于这两点有了深刻的认识。若不真正去体会一下,我们肯定没那么清楚这些状况,或许这是老师让我们上这一堂模拟访谈课的用意吧。
一个访谈系列课下来,对于如何更好开展访谈我有如下的体会:
结构化的还是非机构化的方式更有效:在半结构化访谈中,可以从被访者哪里搜集到可比较的数据,但是同时也失去了理解被访者自己如何组织即将讨论的话题的机会。
在研究的初级阶段,为了了对这个话题的各种观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可以采用更自由的,探索式的访谈。调研工作快完成时,可以更多的采用结构化的访谈,以便从大量的抽样人群中得到可比较的数据,或者聚焦于之前访谈中出现的一些特定话题。
好的访谈的标准:被访者会很放松,可以自由的表达他们的观点。而且会产生丰富的资料,访谈记录中都是细节和例证。对于访谈最好的一条规则就是聆听。认真对待每一字,好像聆听就是打开他们心灵的钥匙。通过聆听可以可以了解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好的访谈人的标准:通过认真倾听、不时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来同被访者沟通。避免提出那些仅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你要提出探索性的问题,要求他们解释,才能得到细节。(尽量不要用导向性的词汇来引导对方回答,而是用一些更模糊的词汇,让对方自评。这样可以督促对方进行描述性的回答。)
访谈提纲是否重要:尽管一份松散的访谈指导书可能会让正个过程更有组织性,为所有的问题找到答案或者涵盖所有的方面却并非仅指访谈的目标。研究者不应该被设备、技巧、问题或者类似作为获取信息的策略和途径的东西所吸引。而应该执着于总的目标。要随时准备好放弃原计划,而抓住访谈情境中出现的机会。在访谈之前要列出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何让被访谈者敞开心扉:认真的聆听,或者其他形式的正强化。当对方提到自己人生的起落时,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同情,关键是让被访者相信你很认真的对待他们。这些都有利于被研究者敞开心扉。
如何取得被访谈者的信任:向被访者解释自己的意图,大体上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为什么要访谈他。开场白也很重要的。以一种求教者的语气或方式进行交谈。
如何使访谈更深入:学会有下面一些话:您的意思是? 我没谈理解您的意思?可以解释一下么?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举个例子吧!回忆一下那段经历吧。
最后一节课,老师说,这节课过后,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听这样的课了!当时我们都是理解是老师的一句玩笑,但或许,某一天,我们真的会突然怀念一起上《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的日子!老师,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