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课题实施阶段总结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实施阶段性总结
高升学校初中部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在现代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在一项有关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对于课外阅读,38。94%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看学生生活作品和文学名著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不会令人满意。
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值得担忧,字词积累,文学常识,阅读理解,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存在重大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探究更为符合学生心理的阅读材料及方法,寻找更为有效的课外阅读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将会有重要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2.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力求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用“大教育”、“大语文”观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加深对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目标的认识,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3.通过此课题的研究,组织读书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一定的基础。
4.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建构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外阅读模式。6.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建立浓郁的书香校园的文化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拓展阅读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的研究。2.探索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
3.建构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外阅读模式的研究。4.提高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效率的研究。5.课外阅读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问卷法。
3、比较法。
六、实施研究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觉得学生生活太贫乏、太单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首要任务。阅读时,学生由于个体在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基础上对读物的重新建构的不同,因此便会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师在阅读课教学时一定不要规“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初中学生对“阅读”理解不深,他们只简单地认为阅读就是只看书,不思考,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于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材不乏名篇佳作,传诵不衰,有常读常新之感。然而学生为何对此无动于衷呢?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准备阅读时,面对阅读材料,或茫然,或望而生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长期浸溺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而机械的阅读教学氛围之中,养成阅读的惰性。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上语文课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就可以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
(三)、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
推荐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籍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可塑性大,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极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对学生而言,好的课外读物是良师益友,而坏的、不健康的课外读物则可能是让他们走向歧途的“教唆犯”。因此,老师应当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担负起责任,为他们开列一些必读书目。选择课外读物的依据是:
1、遵循孩子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
2、尊重学生阅读爱好,选择符合其兴趣要求的读物,千万不能束缚孩子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3、与课堂阅读相结合。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还可以与课堂阅读相结合。我注意做到以下两点:(1)在课前推荐读物,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教《热爱生命》这篇课文之前,我指导学生在课前阅读海伦凯勒的有关作品,使他们对相关人物有个初步了解,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2)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及时把课内所学之法应用到课文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教完《爸爸的花儿落了》后,指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深化,做到举一反三。(3)课堂上联系课外读物。课堂内容迁移,激发阅读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授课过程中,通过对课文文章的作者和文章涉及的内容进行拓展,刺激学生课下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
4、贴近现实生活的读物。向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走近生活,从小培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与时共进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可以为学生订阅《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旬刊》、《大自然探索》等,也可指导学生收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百家讲坛》等节目。5、在课堂上推荐课外读物。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向学生介绍《课程标准》建议的读物。
(1)利用家长会和家访,争取家长理解和配合。
(2)利用学生藏书,成立班级“图书角”,组建读书互助小组,在班级中开展合作性阅读。每位学生向班级“图书角”提供至少一册图书。
(四)营造阅读氛围
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
1、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锁定学习目标的钥匙,要让这把钥匙打开学生读书的兴趣之门,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让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启发和教育,可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宋代朱熹)“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书”,(英.、切斯特斐尔)挂在教室里,过几日更换一次;也可以挂在学生的卧室里,让学生可以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
2、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首先要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投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学校应当建立图书室,规定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班上可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有条件的学生家庭可以建立图书架,让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书籍,让孩子节、假日有书可读。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订阅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让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渴求新知识的期望心理。这样,慢慢地有指引性地用读书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的阅读动机
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就充分说明兴趣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初中学生看书是全凭兴趣的,对感兴趣的,即使老师禁止看,他们也会偷偷地看;对不感兴趣的,不管老师如何提倡看,他们还是不看。且他们看书的动机也仅是为了追求故事情节。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学生中男生喜欢看武侠小说而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原因。针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诱因,从诱发学生阅读动机入手,矫正他们的阅读动机,激发他们不断阅读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要诱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激发阅读兴趣,就要让学生明确目标,从而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时间比较紧张,但是每天可以挤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不同时间和阶段相应安排不同内容,如时间长些的假期可以阅读名著,课间、午休这样的零散时间读报纸、杂志等较适合。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激励学生阅读兴趣。
4、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记、多用
我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他们做到如下几方面:第一、要多读,除了课本之外,还要有选择地多读一些有价值的书刊,多方面吸取。第二、要多思,读了文章之后要认真思考。第三、要多记,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第四、要善于运用。这样,经过我长期督促和指导,加上学生持之以恒,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阅读的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5.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提高阅读水平。6.指导学生学会制作资料卡片,丰富阅读资料。
7.指导学生适时使用阅读卡片,运用于写作之中,以提高写作水平。
8、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共同提高
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密切结合的。”读好文章才能写好文章,同时写作又能反作用于阅读,写作可以促进阅读,使读得更深、更自觉。阅读又有助于积累,使写作厚积薄发。有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可能都尝试过,在教某些课文之前,先安排学生写这类的作文。不少学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笔,在学生犯难之际,教师指导他们研读课文,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为了写好作文,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而且,在经过老师的指点后,学生会豁然开朗,兴趣倍增,读得进去,用得顺手。这种让学生带着作文的任务去读课文的做法,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此外,写读后感和写评论也是以写促读的方法。读后感是先读课文而后写出感想体会,评论是就课文本身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优劣、得失、高低进行分析。它们的前提都必须要“读”,读得懂才能写得出,读得深才能写得透,才有可能写出新意。
(六)开展读书活动,加强激励和评价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在班级中定期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等。让学生在相互评议、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学得正确的读书方面,从而巩固阅读兴趣,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1、开展阅读比赛,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的迁移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阅读兴趣,我又开展了阅读比赛,所谓的阅读比赛就是让学生在课前给大家讲出自己读的课外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故事梗概,每一个同学都要求到台前来讲述,这样每名同学至少要读一篇或一部作品,在讲述过程中,同学们讲述的大多很精彩,无形中引起了在座同学对台上同学讲述作品的兴趣,如此一来,好文章大家读的局面出现了。
2、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
当很多同学都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我想到大家如果只看热闹,不去感受深藏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促进帮助不会很大。于是我开展了“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把大家普遍阅读的名著内容,除了一定的人物情节问题,更多注重对文中思想内涵理解的考查。知识问答测试的第一轮,能够过关的学生很少,大部分丢分在思想感情内涵理解方面,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大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这次阅读很多同学除了看原著,还找出了很多文学品论方面的书籍阅读。当过了一段时间,进行第二轮测试后,很多的学生都有了相当的进步,这种以考促读的方法初见成效了。
3、作文比赛,以写促读
看了美文没有人不心动,读了好文章没有谁不跃跃欲试。每天鼓励学生写日记,有点滴感悟连忙动动自己的“烂笔头。好的文章立刻在班内张贴,朗读。向各网站,以及身边的《平利文学》杂志社之类积极投稿,每一次的展示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第二篇:安全科研课题实施阶段计划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
实施阶段的计划
为进一步推进交通安全教育宣传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提高小学生交通安全法制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切实保护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预防和减少涉及小学生的交通事故,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交通安全,从小做起”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特制订以下活动实施计划。
一、活动主要内容:
(一)举行宣传活动启动仪式
(二)发放宣传品、宣传资料
1、向一年级小学生发送“宣传资料”。
2、发放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画册。
(三)、组织学生观看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动漫光盘
(四)、上好开学交通安全第一课
开展其他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道的积极性。
(五)、配合宣传周活动开展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整治。
(六)上路维护交通秩序。
组织部分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上路开展维护交通秩序,劝导纠正交通违法行为,发送交通安全宣传品等宣传活动。
(七)设立交通安全栏
三、组织领导
成立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组织实施各项宣传月工作。
组长:谢春 副组长:王艳 组员:班主任教师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各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根据方案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和落实具体的工作措施,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保障。
2、加强宣传促进。
3、相互配合。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学校既要按照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又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4、密切联系。各班要加强对活动情况的收集,做好活动记录和资料积累,及时上报。
5、严格督查。为确保此项措施落实到位,要严格对宣传周活动的督查和检查,通报开展活动情况。
五、具体活动安排 9月份安全签名活动 10月份安全教育主题教育 11月份安全知识讲座
12月份观看交通安全教育科教片 1月份征文活动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
实施阶段的计划
盘山县实验学校
盖秀翠 2011-12-30
第三篇: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总结
《数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模式探究》
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在新课程理念下,通过探索优化的数学课堂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整体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数学科的学习效果。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根据《走进新课程》、《新课标解读》等有关新课改的书籍的理念,再结合数学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模式的探究。
二、课题的实践
此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认识水平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的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推进实验工作的扎实进行。
⒈集中学习培训。我校数学科组在2005到2007年的期间利用科组会、晚修等时间对全体数学教师先后进行了8次的集中学习培训,主要内容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各教师的课堂模式理念进行更新。⒉个人分散学习。近两年来,学校采用指定内容和个人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先后要求教师学习了《给教师的建议》、《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等专业理论书籍,并检查学习成效,交流学习的成果和经验,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⒊ 外出学习培训。为了扩大教师的视野,了解先进的教科研信息,学校注意组织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两年来,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到高州一中、新兴一中、市内的各兄弟学校等进行交流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开展校本教研,促进交流互助
针对我校数学教师实际,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同样互助和沟通交流。
⒈实行集体备课,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学校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加强了集体备课,并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形成了“一人主备,集体研讨,个人复备,注重生成”的“主备制”备课模式。每学期开学前,同年级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特点,合理分配主备单元和章节;主备人先写出一个大致的轮廓,组内一起分析各个教师的备课思路和教学意图,然后同组教师提出问题和修改意见,形成教学预案。教学后,每个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作为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在教案中,为下一轮集体备课提供改进依据。这样的备课方式,既集思广义,又突出个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预设的科学性。
⒉举行各种类型研讨课,及时研究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我校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形成了有效的学科研讨制度,为教师的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具体做法是:每大周(两小周)一次小组研讨课,每次研讨课首先确定研讨主题,采用课例研究的形式,按照“上课—说课及反思—同伴评课及研讨—归纳总结”的程序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⒊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较好地坚持了新课标优质课评比、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现和培养教师中的骨干和典型,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三、主要成果
(一)数学教师撰写有关课题的论文获奖。
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数学科的教师通过自己在课堂模式改革中的体会,撰写成论文并参加评选获奖。具体有:
(二)数学教师课例比赛获奖。
通过对新的课堂模式理念的学习,我校数学科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共有三位教师参加市的课例比赛获奖,具体有:
(三)学校数学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课题的顺利开展,我校数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全校的数学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问题及思考
虽然,《数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模式探究》这一课题在我校的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令课题组成员惊喜,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 我校数学中以往以教师为主体所存在的问题。但是,也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面前。如有个别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理解得不够透切,课堂中仍讲得太多;教师的知识和思想素养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显得力不从心等问题,令课题组的成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课题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争取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第四篇:科研课题阶段总结
《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阶段性总结
克麻学校小学教研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指导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跟在学生面亦步亦趋的习惯,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小学教研组于2009年确立了《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科研课题。这一科研课题实施四学期以来,全组教师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检查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教师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并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我们通过早、中、晚自习的安排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先自己学习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这样预习。
1、先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再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读书方法读课文2、3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根据课文的“预习”和“思考、练习”认真读书思考;基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将文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在课上向教师,同学请教;
4、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多读几遍,并把它记在自己的好词佳句摘抄本上,预习的指导应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从指导预习到独立预习。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他的学习成绩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终身受益,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从学生学习习惯抓起。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也是人主动性发挥的反映。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法,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认真,就是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要看清楚,读准确,不漏不添;要边读书边思考字、词、句、段的意思,为什么这样写;要边读边画,在文中圈、点、勾、画、批、注,用不同的符号将自己认为主要的或不懂的记下来,将自己感兴趣的,最有感受的记下来,并将感受三言两语简记在旁边;还要训练学生在别人汇报时做些记录,快速把握对方说话要领,判断对方发言的正误之处,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融合的认知与感悟的活动。经过一年的培养绝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老师在于不在的学习态度是一样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自觉学习的氛围浓厚。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得去的知识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 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让学生完成作业的习惯,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和阅读自觉的习惯。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启发学生提问,学生不会质疑,不会问为什么,不会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即如孔子所调的“学而不思则惘。”因此,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要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拔,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放开喉咙,要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后进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要求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始终参与。学生问对了,要大加赞扬,赞扬他们不仅有胆量而且有能力,学生问错了,也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提问题就了不起。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 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催化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自学思维的形式,而且,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快,充满知识魅力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知识,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学生的兴趣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和激发,因此,教师要把准学生的心理脉搏,点燃火花,想方设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心理优势”。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创设情境、适时鼓励、开展竞赛,设置悬念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通过动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语文能力的提高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而指出的一条出路。我们不应当把学生局限在课堂的自我封闭中,要乘改革之机改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利益,要注意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工作,教他们如何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例如在学习了某一作家的某一篇作品后,为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这位作家的另一作品或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如教过《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教完《狱中联欢》后引导读《红岩》、教完《少年闰土》后引导学生读《故乡》等。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并非多多益善。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选择的课外读物应主题鲜明、思想健康,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要有趣味性、考虑儿童的个性,要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善于积累,写读书笔记,一段时间后,还可组织课外阅读汇报会,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就是通过“化圆为方”的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观察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导,学生处于主体学习地位,体现教育教学价值。
六、加强课堂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我们大力提倡和改革评价,在课堂上不但教师评价学生,还要学生自己评价分析,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得当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习,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和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各课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2011年3月
第五篇:科研课题阶段总结2
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应用
十 二 德 堡 中 心 小 学
2014年3月
阶段性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要求我们的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探究科学的同时更要学会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下,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探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在目前大多数小学科学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反思,大多数实践操作还处于经验的水平,从而抑制了其实效性的发挥。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改善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科学分组是基础
在日常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因此,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全班
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学习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制定规则是保证
在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或者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未说明目标、要求就让学生分组实验,或许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或分组实验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场面混乱;有的小组只是个别学生主宰“合作”过程;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说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需要制定相关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只有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才能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因为人们发现,由儿童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如果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三、适当契机是关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科学探究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等等,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同时,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千万不要为了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
四、评价机制是动力
假如教师常常以“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来评价小组学习汇报中的“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那么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往往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
在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中往往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三是偏重于对小组学习中的科学知
识评价,忽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对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首先,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其次,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
五、能力培养是根本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须的有效技能。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使之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等。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内容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倾听。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和虚心听取的关系。在课堂观察中可知,学生比较多的注意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而不重视同学的发言。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要听完整,不插嘴;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3、学会表达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
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4、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同时,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总之,“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