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2016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在秋高气爽的秋天,有幸和全省审计战线的同志们一起来到美丽的南京审计学院,聆听教授们对“审计”的精彩解读,结合自己在审计基层机关三年的领队人经历,谈一谈对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的几点体会:
古语说的好:天时、地利、人和,要成功地做好一件大事,缺一不可,毛主席说过:一切物质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人类创造社会,在一切因数中,人的因数是最重要的,同样对于审计工作、对于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抓好审计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1、知识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少。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已经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绩效审计、基建审计、环保等综合型的审计,急需法律、基建、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但是由于传统的审计以及上个世纪80年代成立之初主要是从财政部门分流过来的人员,导致审计人员的更新换代跟不上审计的发展。基层审计人员总的来说是懂财会的人员多,其它人才少。这是全国基层审计机关普遍的情况,是审计起步时的审计方法、手段的产物。八十年初成立审计机关时,审计手段,主要手工查帐、表、凭证,没有电脑,更谈不上电脑记帐。那时法制建设刚刚起步,对于所查出的问题只按当时的财务制度进行处理处罚,那时的经济活动远没有现在繁荣复杂,有财务人员变身审计人员足矣,所以,八十年代初调进的审计人员都是财会人员。
2、人员流动性差,导致基层审计机关“老人”多,年轻人少。一是领导“空降”的多,本土的少。到基层审计机关调查一下,就不难发现,局长绝大多数是“空降”的,从审计机关本身内部提为局长的是极少数;二是局内人员提拔交流的也很少,从而导致局内人员流动性差,年龄大的人员多。以我局为例,从1996年建区以来,局长从来都是外面来的,副职今年从内部提拔了一个总审计师,还是我区审计局成立以来首次从内部提拔起来的领导。审计机关成立快30年,当初进来的年轻人,也是50岁上下的人了,这些50岁以上的人要退休还有一段时间,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受编制的限制,导致基层审计局难以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给基层审计及机关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隐患。
3、审计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审计人员保持阳光心态不够。由于审计人员流动性和专业性的问题,直接导致审计人员的心态不够阳光。任何人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就会产生疲惫、麻痹、甚至厌倦的情绪,加上审计人员长期从事的是查错纠弊的工作,潜移默化会不自觉的看待事物从否定开始看,还有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自强的文化氛围方面也亟待加强,一个让人心神愉悦的集体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审计机关担负着经济运行的“免疫”和保驾护航作用,它的职能和职责对于工作人员有着特别的要求,综观基层审计机关队伍的现状,与时代对审计机关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
形成审计机关队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条主要原因:
1、时代的原因。八十年代初成立审计机关时,那时科学技术没有现在发达,中国社会正在从计划经济中圈中向外突围,没有现今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么复杂。人才的准备显然是先天不足的。
2、体制的原因。现在的审计机关是当地政府组成单位,在干部任用上,当地党委、政府要通盘考虑,它不可能只照顾审计机关。
3、编制的原因。各部门各单位都定了编,没有人退休,没有人调走,你就不可能进人,审计机关成立时进了一批年轻人,要再过四、五年后才有大批人员退休,那时人员结构才有改善可能。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改善队伍结构,从根本上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已迫在眉睫。
二、解决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1、抓重点、促亮点,提高基层审计机关的话语权。“有为才有位”,这是至圣的名言。基层审计机关只有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纷繁复杂的审计任务中抓住工作的重点,打造审计工作的亮点,才能得到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认可,才能提高基层审计机关的地位,提升审计机关的话语权。以我局为例,近两年,一是狠抓审计质量的提高,打造市级、省级、署级优秀项目,提高审计报告在领导决策时的参考价值。如经济责任审计,我局对评价体系进行了量化,把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根据分数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供组织部门用人时进行参考。二是根据近年政府投资的增加,加大投资审计的力度,通过聘请专业过硬的造价师和通过政府采购会计师事务所相结合,加大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每年为政府节约财政资金上千万元。三是加大对民生项目和民生资金的审计,对存在问题和建议意见以审计要情的向党委政府领导报告;四是加大对当地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项目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保障大额资金的投向安全有效。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审计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信任,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求审计机关参与并提出建议意见。
2、主动汇报,赢得领导理解、支持。主动给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汇报审计队伍建设存在的编制、人员问题,求得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能够得到领导的信任、理解和支持,首先要做好的是第一点即有为才有位。以我局为例,主动给市审计局,区委、区政府、区委组织部领导汇报编制、班子配备等问题,今年两年,市局下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同志到我局挂职,任副局长,对推动我局审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带头作用;给我局配置了总审计师一职,并首次从我局的中层干部中提拔;经责分局实现了高配,并拟从内部优秀的人员中提拔任用;新增了公务员编制一名,成立了审计信息中心,新增了事业编制两名,采用多种形式外聘优秀人才,从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优秀人才,在优秀的西部志愿者中聘用人员,在退休的老同志中返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人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通过以上措施,极大的改善了我局人员队伍的现状,促进了审计工作的推进。
3、班子团结一致,主动关心爱护职工,打造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张弛有度的集体。首先班子团结是根本,要做到班子团结,一把手首先要做好表率作用,班长不搞特权,与班长成员共进退,困难面前要冲锋在前,工作中求同存异,发挥副职的优势,放手让副职工作。同时作风要民主,善于倾听意见,不搞一言堂,但是也要要求班子成员保持一致,在坚持“三重一大”的基础上(即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制度)班子成员有意见在会上提,会后不能有杂音,不在职工中拉小集团。其次是要关心职工,努力解决职工合理的政治、经济待遇,关心职工生活中的困难,让职工感觉单位是一个温暖的集体。同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优秀项目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先进个人、先进股室、共产党员示范岗等的评比等,鼓励职工参加审计师、审计计算机中级考试、造价师等考试,在全局掀起“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在节日组织登山、羽毛球、知识竞赛等你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努力使职工保持阳光心态,充满激情、愉快的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加强了我局的队伍建设,使我局的工作出现了新气象,连续两年的市局业务考核中,我局都获得了第二名,审计项目连续获市局表彰,并推荐到省厅参加优秀项目评比,计算机审计项目还得到了审计署的表彰。今天能有幸来到南京审计学院,聆听站在审计前沿的专家们对审计的精彩解读,能和全省优秀的审计同仁们一起交流,我相信会给我更多的新的启示,会进一步促进我局的审计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浅议基层审计机关建设
一、关于基层审计机关的职能定位。《审计法》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并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
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审计机关的这种领导体制,通常被称为“双重领导”。要完整把握《审计法》关于“双重领导”规定的内涵,应当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范围是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监督的内容是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这是审计职能的“基点”;二是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是审计成效的“考问”。
基层(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应该正确定位两者的关系。首先要把“基点”摆正,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基层审计机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府内审,在政府管辖范围内对涉及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事项实施审计监督,代表政府进行“问责”。审计人员在政府要求预防就是“防疫员”,政府要求灭火就是“消防员”,政府要求开刀就是“外科医生”。正因为如此,对审计成效的“考问”,应当以本级政府为主,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到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到位,就是较好地完成了审计职责。上级审计机关对审计业务的领导,应侧重在业务规范、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质量监控;上级审计机关安排基层审计机关的对本辖区内非属单位的“授权审计”和对辖区外的“交叉审计”,均应视为上级审计机关的行政行为,其行政结果和行政成本均应由上级审计机关承担。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对审计职能的认识上,存在着眼睛向上要项目的误区,片面地认为中央、省属单位资金量大,违纪违规问题处理起来不受地方领导干预,处罚款项收缴相对比较容易,单纯地把审计项目当作“创收”工具。这种脱离服务大局只考虑收缴的做法,忽视了审计监督的本质和职能作用,对基层审计机关的正常开展工作和有效发挥作用带来不利的影响,应当引起重视,及时加以纠正。
二、关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运作和管理。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量之大,超乎想象。以**市所辖8县(市、区)审计机关为例,2007,76个审计业务干部全年完成453个审计项目,人均达6个(同期市局人均审计项目2个,省厅不足1个),即使按每个审计组最少2个人计算,每个审计干部全年平均最少要参加12个审计项目组的审计工作,少数审计机关人均要参加20个以上项目的审计。长期超负荷的运转,使得审计干部身心疲惫,忙于应付,难以打造出审计“精品”,更顾不上审计成果的开发后续,这也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长期难以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目前审计工作越来越被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基层公务员普遍超编,审计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且一时难以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基层审计机关应当采取“精减计划,科学调度,分类运作,滚动实施,永续责任”的方法,改进审计项目运作和管理。
精减计划,就是要在对被审计对象全面摸底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审计项目,从数量上尽量减少一般性审计项目,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考虑到审计覆盖面的问题,可以安排对一般单位每进行一次“审计走访”,发现问题苗头,再安排审计。
科学调度,就是要根据当前审计对象的变化趋势,改变审计机关内部专业分工过细状况,不再区分专业审计科室,全部改为综合性业务科室,只是个人在审计业务上有所侧重。同时,将审计项目在所有科室之间统一调配,审计组长竞争上岗后再调配审计组成员。这样,既集中了审计力量,又有利于锻炼队伍,同时也可以防止审计干部长期单一从事某些领域审计,产生“感情懈怠”。
分类运作,就是对已经确定的审计项目,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方式实施审计。对上级统一安排的审计项目(应尽量减少)和财政同级审等重大审计项目,应严格按照审计署6号令所规定的规范和程序要求实施,对一些经常性审计项目和政府交办的突击性审计项目,可以普遍采取简易审计程序。在简易审计程序实施中,除了审计通知、重要事项和问题的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等法定程序外,其他审计规范可以从简,时限可以缩短,甚至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可以用类似“审计意见书”的文书代替,只下达给被审计单位,不再对外公布。
滚动实施,是基层审计机关在长期审计实践中创造的科学有效的审计项目运作模式。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一个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组长一人留下负责底稿整理和审计报告撰写,审计组成员立即与其他人员组成新的审计组,投入新的项目审计。审计项目实施时采取人员滚动方式,有效地缓解了困扰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不足的“瓶颈”。
永续责任,是基于在滚动实施的审计模式下,业务科室分工交叉,审计组成员随时打乱,而审计组长自始至终要参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所有必须要明确审计组长对审计项目的永续责任。基层审计机关领导人员经常参加审计,科室负责人可能参加其他审计组的审计,复核人员也很难专职,只有审计组长能够对整个审计项目负主要责任,而且这个责任是永续的,不管这个审计组长工作如何变动,都要负责到底。
三、关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队伍建设。近几年来,审计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基层审计机关所关注的敏感而沉重的问题。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人手少,专业干部匮乏,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局为例,现有在职人员50人,其中真正从事审计业务的仅24人,不足50%)。正常公务员补充渠道不可能大量补充,又缺乏向人才市场选拔人才的途径,使得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业务干部具有财政(务)、金融、工程、法律、计算机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性较强,要想精通审计业务,必须花功夫学习钻研。但是按照现行干部管理制度和机关领导职数规定,要想达到职务晋升,就要参加“扶贫”、“招商”、“挂职”等行政性工作,单纯从事审计业务,很难有晋升的机会,不利于调动审计业务干部的积极性。近年来,基层审计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惰性和懈怠问题,应引起重视。
针对基层审计队伍建设存在的情况和问题,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应加以研究和推广。
首先,要给审计队伍补充活力。可以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给基层审计机关增加聘任制人员编制,用以从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社会专业审计人才中选拔聘用审计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给基层审计机关补充活力。等到审计机关公务员出现空缺时,再从聘任制人员中补充,进入公务员队伍。
其次,建议尽快实行双重审计职务分类制度。考虑审计部门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有关部门应研究让审计干部率先在公务员队伍中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制,对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审计人员加以聘任,并和薪金挂钩,实行职务和级别双轨制,给予业务技术水平较高、资历较老、表现较好但因领导职数限制而无法晋升的审计干部相应的待遇,保持审计业务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调动基层审计干部的积极性。
再次,要改进在职审计干部的业务教育方式。除了目前采取的经常性业务学习外,还应安排审计业务干部在三年左右的周期内,轮流到审计院校或审计署培训中心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进修,更新审计理念,吸纳新的审计知识,掌握新的审计业务技能,更好地为审计事业服务。
第三篇:基层审计机关班子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服务科学发展,发挥“审计免疫”功能,关键在人才,审计事业的发展关键在基层。因此,基层审计机关班子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目前县级审计机关班子队伍建设情况如?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利用了半个月时间对怀化市13个县(市、区)审计局班子队伍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感到县(市、区)审计局班子队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是双重管理流于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正职和副职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国务院2008年8月下发的《关于审计署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重申和强调:“地方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管理,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为主的体制。省级党委在任免、调动、奖惩省级审计机关负责人时,应事先征求审计署的意见。审计署要协助省级党委加强对省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考察了解,经常反映情况,主动提出领导班子配备、调整的建议”。
《关于干部双重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组通字[1991]35号)文件也有规定。中共怀化市委组织部、怀化市审计局《关于切实加强县(市、区)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相应要求。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13个县(市、区)审计局5年来调整了仅60余名班子成员,严格按照干部双重管理工作若干规定执行的23名,占38%,有62%的班子成员调整没有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双重管理流于形式;在严格按照干部双重管理工作若干规定执行的23名领导中,其中有一个县的2名人员已经被县委组织部谈话任免了,事后,在上级审计机关的过问下,这名组织部长说不知审计有双重管理委规定才补报手续。
二是班子成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13个县(市、区)审计局班子平均年龄44岁,30岁以下只有1名,年龄最大的54岁,大部分县级审计机关班子队伍年龄老化且出现断层。像这种不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没有形成合理梯队的现象,长期下去人才队伍将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将影响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班子成员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班子成员文化程度虽然都是大专以上,大部分成员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不到10%,大部分都是第二学历。班子成员中专业亦参差不齐,与审计有关的不足30%,绝大多数所学专业与审计无关,会计、审计,金融、法律、计算机专业人才很少。原因是审计机关内部人员提拔交流较少,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受到限制,导致各审计机关普遍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班子成员进入大多是政策性安置,不懂业务的成员居多。表面上,审计机关班子成员力量在加强,但真正是科班出身的少之又少,调整的人员多是政策性安置或照顾性“养老”进来的,多数是不懂业务。而审计机关内部懂业务的提拔任领导的少之又少,交流出去的也少,造成审计机关内部没有活力。
五是“超编缺员”现象严重。县级审计机关班子大多存在超编,而且部分县级审计机关超编率达到25%,造成实际从事审计工作的业务人员减少。这就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审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例如某县审计局现有人员15人,局领导8名(正局长1名,副职7名),加上司机和办公室人员2人,真正从事审计工作的才5人,领导职务人员占的比例过大,造成“官多兵少”现象,审计任务重与审计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加强基层审计机关班子队伍建设,我们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新的干部双重管理工作的办法。过去出台的《关于干部双重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操作性不强,上级审计机关根本管不了,县(市、区)党委不重视,且已过时。审计署应与中组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出台新的干部双重管理工作的办法,使双重管理规定落实到实处。
二是严格考察考核。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审计班子队伍与审计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严把“进人关”,对拟调整的班子成员,必须由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统一考察考核,在考察合格的基础上,由审计机关批复县(市、区)委任免。
三是加大对审计班子成员培养力度,提高业务素质。对于新进班子成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培训,加大培训力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了解审计、熟悉审计、领导审计,从外行变内行,在审计实践中锻炼成长。要积极鼓励班子人员参加会计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各种考试。通过培训和学习,大力提高班子成员的业务水平和审计能力。
第四篇: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
人才是加快推进审计工作转型的关键,审计事业的发展根本要靠审计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国家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则》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认清县级审
计队伍建设现状,如何解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构建适应审计转型要求的审计队伍,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是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存在问题
(一)审计力量严重不足。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经济总量的扩张大大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经济体制转型时间的种种复杂因素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而且经济责任审计的广泛开展又加重了审计机关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县级审计机关的力量没有与审计工作任务同步增加。如我县审计机关现在编人员20人,除去局班子成员4人,非领导成员4人,行政后勤人员3人,外出招商1人,真正在审计一线的只有8人。每年在完成审计署、省审计厅及当地人大、党政部门交办的繁重审计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上级和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对审计局其他各项任务的考核工作。审计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人员的身体健康。
(二)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专业结构较为单一。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审计工作以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因此,县级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大多是财会专业出身。但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职能从监督为重向以监督与服务并举转变,审计工作还涉及到宏观经济,管理、法律、工程、环境保护、计算机等各相关专业。目前,县级审计队伍专业现状与审计工作发展的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如我县审计局现有审计干部、职工20人,其中会计专业9人占45%,审计专业2人占10%,而没有计算机、工程专业学校毕业人员,这与现代审计的要求极不适应,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下,计算机审计成为一种必然,干部队伍专业结构的单一,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不利于审计创新与转型工作的不好又快发展。二是年龄结构的断层。现代审计是一项年轻的事业,但令人忧虑的是,县级审计队伍年龄结构断层现象已十分明显。一方面,目前,县级审计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审计机关组建初期进来的,审计龄一般都在15年以上,年龄大多45岁以上。一个人长时间在一个部门工作,往往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方法,凭老经验办事,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比较慢,缺乏开拓进取意识,更加缺乏现代审计的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我局近10年来,因受地方行政总编制的限制,未能输入“新鲜血液”,增加审计专业人员造成了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
(三)审计工学矛盾突出。长期以来,县级审计人员忙于审计完成任务、疲于奔命的现象非常突出,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况且,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审计人员经常外出审计,审计机关也难以很好地协调好工作和培训的关系,工学矛盾的怪圈始终末被有效打破,影响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几点建议
(一)积极探索现代审计人才管理机制,按照“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的要求,在人员编制不在审计部门手里情况下,要立足县级队伍建设现状,重新审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积极探索现代的管理机制,向管理要资源,向管理要效益。一是县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审计监督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殊性考虑,适当增加县级审计机关的行政编制或县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保证编制缺额即可及时补充审计一线专业人员,以改善审计机关人员结构、强化审计监督工作为出发点。二是建立完善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绩效评估制度,采取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绩效,重点突出工作质量、审计成果、信息宣传、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及相应的审计成本。对审计绩效突出的给予政治物质上的奖励;对工作拖拉散慢、得过且过、业绩平平的给予告诫,扣除考核奖,调离原岗位,免职等处理。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可以有效地解决角色错位,无人负责,管理松懈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为加强审计队伍的管理、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建立审计创新制度。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工作,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协调。审计管理创新与审计业务创新相促进,审计内容创新与审计方法创新相配套,审计与审计调查相配合,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辉映。要善于抓住一定时期影响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研讨会、审计座谈会,下达审计科研任务等各种形
第五篇:加强基层审计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加强基层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经济卫士的审计部门面临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提出新的挑战。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审计人才队伍总体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人才总体缺乏,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审计要求已成为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瓶颈,加强基层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今年,省审计厅提出了“人才造就工程”,这是顺应形势发展而做出的英明决策,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应该抓住契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现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结构逐步改善,人才素质较快提升,人才培养、评价、选用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人才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的目标。
一、基层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基层审计机关自八十年代成立以来,经过近三十年建设,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人才结构也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审计所需的专业人才门类增多,人才总量增大,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从基层审计人才队伍现状来看,“人才总量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熟练运用现代审计手段的人才少,人才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人才总量不足,任职经历单一。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愈来愈繁重,相比审计任务来说人才总量不足。一个项目没结束,另一个项目又来了,基层审计人员经常处于疲惫状态,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基层审计人员很少流动,缺乏多岗位锻炼,任职经历较为单一。
(二)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目前基层审计人员大部分都是搞财务出生的,绝大部分只懂会计、财务,系统地学习过审计、财会、法律、经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三)采用传统审计技术方法多,熟练运用现代审计手段的人才少。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所采用的审计手段仍以传统账目基础审计方法为主,基本还停留在对财务资料的复核上,近年来逐步推广使用计算机审计,但审计涉及的内容和层面,还是以财政财务收支为主线展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缺少高层次人才。审计业务骨干队伍新人补充较慢,队伍梯次结构不合理,年龄在40—50岁上下的人员较多,35岁以下骨干人才缺乏;受人才引进体制机制的限制,审计急需的高层次审计人才引进困难。
二、原因分析
(一)人员流动渠道不够畅通。审计系统由于受编制、人事管理体制及专业性质的制约,人员的招考、交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审计专业性很强,通过公开招考程序进来的人员,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还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审计人员流动性小,输出的很少,缺乏交流锻炼的机会,始终处于一种自行消化状态,干部成长渠道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人才全面发展。
(二)学习教育重视不够。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业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大多数业务骨干都是40~50岁左右的人员,每年要完成的审计项目众多,加之审计的程序复杂,审计人员长年在审计一线,任务繁重,很难静下心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新的审计方法和理论。同时,由于工作繁忙忙,更谈不上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创新能力不足,运用绩效理念,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审计手段步伐不快。
(三)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尚未建立健全符合现阶段审计发展的审计管理、教育培训等工作机制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人才的培养开发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人才开发在体制上缺少大胆的探索和积极创新,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基层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逐步优化人才结构
1、注重急需,突出知识前沿,用好有限编制。在人员招聘中,要把解决知识结构缺位的、审计工作急需的人才作为引进重点,主动把好进口关,确保引得来用得上,使其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
2、注重紧缺,弥补资源不足,实现双赢目标。作为基层审计机关不可能也不现实地配齐审计所需的所有人才,因此根据审计需要,采用聘用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审计是解决审计技术力量不足的重要途径,既可以减少审计培养成本,又可实现审计所需目标。这项工作可通过建立“审计专家库”来运作,平时加强联系,搞好收集和维护,掌握各类专业人材的分布情况,一旦需要就能为我所用。
(二)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人才总体素质
1、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更新的新时期,就审计人才本身而言,学习是防止思想僵化,保持不断创新,持续进步的基础。就审计机关而言,加强培训,促使审计人才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学习和教育,是提高审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基层审计机关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全体审计人才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协调好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鼓励审计人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效果,使广大审计人才能真正从扩大知识面和拓宽思维视野出发,培养审计人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等。
2、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潜力的审计人才进行综合培训,积极培养一人多专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审计应用上的困难及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
3、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审计发展形势及审计人才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等情况,制定中长远的培训规划和计划。培训内容上,应基本涵盖宏观经济、法律、审计业务、计算机、基建等知识,不断拓宽学习覆盖面。培训方式上,应注重有计划地分类、分层次培训,如按照领导、骨干、一般等不同层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也可根据审计实践需求,采取委培、代培、抽调基层人员参加上级审计项目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方法上,应考虑基层审计机关的实际,防止只重形式不重效果的培训,注重采取新颖、互动的培训方法,采取审计实务的操作演示、审计业务的经验交流等培训方法。
(三)探索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利于审计人才成长的新机制
1、推行审计人才职业准入制度。凡新招录用人员,要积极协调人事部门,增加审计专业知识考试的内容和份量;凡调进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经历和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必要时进行审计专业知识考试。
2、坚持审计干部实行轮岗交流制度。按照干部轮岗交流的规定,注意从审计专业人才中选拔优秀人员从事审计管理工作,加强审计专业岗位与审计管理岗位之间的人员交流。
3、建立和完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交流机制。按照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干部任用要求,拓宽中层干部选人用人渠道,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中层干部选择任用机制。经选拔各方面比较成熟的中层干部,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提拔使用或交流任职。
4、健全审计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以审计执业能力和审计工作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为基本指标,以群众认可为重点,制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审计干部业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人才。
5、建立审计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审计人才激励机制,对为审计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审计人才,要依照规定授予荣誉、给予奖励,加强培养,让做出贡献的审计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
(四)关心爱护审计人才,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
基层审计机关要积极帮助审计人才解决工作生活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用真情温暖他们,用关爱激励他们。在解决审计人才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上,要做到心想到、话说到、力尽到、事办到。通过主动积极的工作方法,激励审计人才献身审计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审计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