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心得体会
听罢这六节课堂授课视频,对当下更广泛地区内的语文课堂教学又多了些许认识和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写出来和各位领导、同仁分享一下:
一、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不可须臾或缺
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最大特点是有朗朗的读书声。”所幸的是,听得这六节课中能发现朗读的教学环节。但是老师们对课文中朗读的训练效果也是全然不同的。有的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朗读的指导,比如《黄河颂》《羌村三首》这两节课,老师在朗读的节奏、重音处理等方面做的就比较到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也有的课堂,只是为了读而读,只是单纯的感受性的读,缺少指导,几近于无效朗读,比如《故乡》一课。
我感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每一篇语文课文的朗读点,继而在课堂上创设条件、各种形式地读,且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引领,经过老师的训练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有所提高。比如《故乡》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杨二嫂和闰土20年前和20年后的语言的对比朗读,就是非常好的朗读训练点,特别是20年后杨二嫂自私自利、怪腔怪调的语言和闰土几近麻木、呆滞的语言,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他们的变化,了解当时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残害,课堂的效果一定会有飞跃。
二、语文课堂中,新课标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成分不足
当今教师在评课、说课中,在论文写作中,都知道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但是真正落实在每一堂课中,真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这六节课堂中,我都感觉这一理念的渗透不突出,老师们还是不舍得放手,大多还是老师在“不遗余力”的讲解,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看课的老师看的也索然寡味。比如,语言描写的那节作文课,其实本身老师很有内涵,设置的课堂环节也非常有效,只是课堂上给学生们自主思考的时间太少了,关顾着在“赶路”了,学生也只是急着跟着“赶路”,更别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合作探究”了。所以,真心感觉老师们只有新的理念来“武装头脑”远远不够,必须要用它来“改变课堂”才是最有效的。
三、语文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不够
在这几节课堂中,老师对于课堂的“语文味”都体现出来了,对于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体现的也不错,只是启发学生能联系生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远远不够。印象最深的还属《故乡》一课,最后在引导学生理解“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一处时,老师说“正如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是如此,要多去尝试,总是能有成功的一天”。这个地方感觉处理还可以,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能让孩子联系生活,联系具体的事件发表观点,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其他的几节课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都非常欠缺,包括《黄河颂》这样的篇目做的都远远不够。
第二篇:朗读心得体会
农村小学阶段英语朗读研究心得体会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无论对于学生将来应试还是未来的生存发展,阅读都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仍处在试验阶段,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所有英语教师共同去探讨、去发现。但我很肯定的一点是: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必要的。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在阅读能力上也有所提高(深度、广度),还能学习西方文化、开阔眼界、引起兴趣。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在小学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呢?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我设计阅读教学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我根据个人素质,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在激发他们的发现阅读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形中调动学生的言语资料库。在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二、注重阅读策略的渗透
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小学生的阅读策略尚处于形成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速读、略读和跳读等等。课前预习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人们可能会认为,语文、数学才听说过预习,小学生拼读能力差,词汇量少,而且不是每位家长都能辅导自己的小孩,怎么能谈得上预习呢?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课堂导读是提供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细节信息到文章寓意等多方面地理解课文。阅读过程可分四个步骤: 1.引入新课——就是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提供的语言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作出预测——就是预先推测或测定。预测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题目或图片去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能用到的词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主要词汇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句子。
3.设计任务——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
4.有效练习——拓展阅读能力的空间。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课后练习有多种多样,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有表演课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
三、积极创设情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阅读的场所。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成为共识,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自然的语境的创设,更利于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 不管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促进和指导。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不管学生的主体能力怎么样,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活动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策略和能力培训,使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这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所决定的。如:(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2)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3)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义。(4)根据问题.关键词或关键句提取主要信息.(5)设计排序,判断,写作等多种练习。(6)设计趣味朗读训练:轻重搭配朗读,问句重读.答句轻读,长单词重读.短单词轻读,快读与慢读。(7)设计扩展课文内容的趣味练习。在具体实施中,形式灵活多样,如小组合作学习、课内课外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不管学生的认知和技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教师都要认真分析问题,及时帮助,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自信、充实、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去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学会整合教材(即补充必要的、剔除冗杂的)。一篇故事学习完后,要求学生达到:
1、理解故事;
2、能听懂磁带或者其他人的讲述;
3、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者表演。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并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为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赵坤 2013/11/15
第三篇: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于永正《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第四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2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往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刚才读的同学)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从上面这个片段中,我们发现,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关注了停连、重音等朗读技巧。于老师很耐心地逐词逐句指导学生朗读,并有意识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有关技巧;范读之后,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体会这些朗读技巧的妙处。当然,适合中高年级训练的朗读技巧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在语气、节奏等技巧上对学生进行训练。而这些技巧都与标点符号有点关系,所以关注这些技巧的训练,说不定还会有意外收获——学生的习作会因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而精彩起来。
三、“选择”——走进文体
老师们总有这样的发现,班上有那么几个孩子,你不能说他(她)朗读得不好,但你听他(她)的朗读总觉得不对劲:课文学之前让他(她)读是这个味,学完之后让他(她)再读还是这个味;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读第一课是这个味,读第二课也是这个味……读到最后一篇课文还是这个味。这就是传说中的拿腔拿调的“读书腔”。
要想让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很“自然”地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笔者以为,朗读如唱歌一般,我们得让学生学会“不走调”。我们得让学生明白,课文如歌曲一样——歌曲有“调子”,课文也有自己的“调子”: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如《三亚落日》一般的散文,它的“调子”就是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语言简洁明了的如《神奇的克隆》这样的科普文,它的“调子”是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但形象鲜明、富于想象的如《自相矛盾》此类的寓言或童话,它的“调子”成了夸张渲染、幽默俏皮……如果我们把《铃儿响叮当》唱出了《小白菜》的味道,那只会叫人疹得慌;同样的道理,如果把《学与问》用《大江保卫战》的“调子”去读,哲理与探究的韵味将荡然无存。归根结底,有感情朗读,“调子”把握是基础——而这个“调子”就是文体。
小学阶段,文体繁多,有叙事的、有写景的,有童话的、有诗歌的,有科普的、有说理的……而我们每接触一种文体,就要选择合适的“调子”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个文体特有的味道。我们更要善待某一种文体的“第一篇”,不要轻易放过它,并让学生用朗读为这一类文体烙上标记。而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类似的文体,他(她)自然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如果老师领着学生走好这三部曲——走进文本、走进文法、走进文体,我们的朗读教学一定能进入新的天地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3
家分享好书”的阅读展评交流课上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教师再相机针对优秀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积累。我让他们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有的摘抄本,在读书过程中摘抄下来,熟读成诵,丰富他们的文库贮备。第四进行写段的训练
开始,我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起,采用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让学生扩词,多多益善,然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为主。我让他们从最熟悉的下手,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指导学生写景状物记事。写好之后反复修改,在作文讲评课上慢慢渗透写作的基本知识,为他们向高年级的写作打下基础。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在三年级“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
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教学生由词说到句,再由句说到段。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同学都有“说”的欲望,勇敢地畅所欲言。在有话说的基础上,教给同学一些说的技巧,用不同的词语或语句表达一种意思,怎样有顺序地、不零乱的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同时,叫其他同学学会听,能够评议同学的发言。如:
我教如何保护小动物时,首先就播放小鸟在林中自由的飞来飞去,让学生听鸟鸣声。接着播放大量野生动物被捕杀,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尽量照顾发言面的广,让全班同学都能得到锻炼。集体讨论同学提出的保护动物的方案行不行,为什么?说出理由来。对同学们的发言合理的及时表扬,不好的给予指正,鼓励他的勇气,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对于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要求。平时发言很少的同学,能讲几句,就给予表扬,相反,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要求能用新学的词语,有顺序,有感情地表达。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读”的要求,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读完后,能弄清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其次,用“读”来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再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4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笔我认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在教学《检阅》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当学生们的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得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问学生:“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吗?”大家的回答仅仅是奇怪,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为此我没有马上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读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在哪儿。重点读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在读的基础上感悟育人之道。再次朗读,抓住重点词“不确定、独立自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这样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5
听罢这六节课堂授课视频,对当下更广泛地区内的语文课堂教学又多了些许认识和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写出来和各位领导、同仁分享一下:
一、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不可须臾或缺
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最大特点是有朗朗的读书声。”所幸的是,听得这六节课中能发现朗读的教学环节。但是老师们对课文中朗读的训练效果也是全然不同的。有的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朗读的指导,比如《黄河颂》《羌村三首》这两节课,老师在朗读的节奏、重音处理等方面做的就比较到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也有的课堂,只是为了读而读,只是单纯的感受性的读,缺少指导,几近于无效朗读,比如《故乡》一课。
我感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每一篇语文课文的朗读点,继而在课堂上创设条件、各种形式地读,且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引领,经过老师的训练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有所提高。比如《故乡》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杨二嫂和闰土前和20年后的语言的对比朗读,就是非常好的朗读训练点,特别是20年后杨二嫂自私自利、怪腔怪调的语言和闰土几近麻木、呆滞的语言,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他们的变化,了解当时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残害,课堂的效果一定会有飞跃。
二、语文课堂中,新课标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成分不足
当今教师在评课、说课中,在论文写作中,都知道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但是真正落实在每一堂课中,真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这六节课堂中,我都感觉这一理念的渗透不突出,老师们还是不舍得放手,大多还是老师在“不遗余力”的讲解,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看课的老师看的也索然寡味。比如,语言描写的那节作文课,其实本身老师很有内涵,设置的课堂环节也非常有效,只是课堂上给学生们自主思考的时间太少了,关顾着在“赶路”了,学生也只是急着跟着“赶路”,更别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合作探究”了。所以,真心感觉老师们只有新的理念来“武装头脑”远远不够,必须要用它来“改变课堂”才是最有效的。
三、语文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不够
在这几节课堂中,老师对于课堂的“语文味”都体现出来了,对于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体现的也不错,只是启发学生能联系生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远远不够。印象最深的还属《故乡》一课,最后在引导学生理解“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一处时,老师说“正如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是如此,要多去尝试,总是能有成功的一天”。这个地方感觉处理还可以,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能让孩子联系生活,联系具体的事件发表观点,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其他的几节课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都非常欠缺,包括《黄河颂》这样的篇目做的都远远不够。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6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呈现。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内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可爱的草塘》“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师:大了吗?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
案例分析: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应该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收获和感受吴艳菲
我很荣幸参加了在三明大田县实验小学隆重举办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暨福建省第二届“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来我就谈谈我观摩了这几节“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示范课的感受,16日早上我在六年(7)班听取了《千年梦圆在今朝》这节课谈感受,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我一进去就仔细翻看了几个学生的课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课本中密密麻麻地一些笔记,不够写的用纸附录夹在书中,作者介绍、文章背景、诗词名言解释、对于文中词句的感受,令我吃惊,我自叹不如,开始上课后,老师经过前面简单的导入,揭示课题,然后检查预习情况,先请几个小组起来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遇到一些词句读错的同学纠正,老师点拨指导。在这个环节这个班学生的起来回答一些习惯比如“请大家跟我看??老师出彩的地方没了,几乎忘记了这节课上还有老师,完全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与大家的讨论交流来读懂和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课堂与过去完全不同,没有了优美动人的朗读,而更多的是学生平实的言语和内心的真实表达。第一,国家出台了一些新的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取代以分数论英雄,采用几十项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真正能力,我们老师也应从多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第二,课堂不是老师的表演舞台,不是老师把学生引导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是学生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说真话的课堂,这是才是精彩的课堂。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一在班级的黑板一侧,有每周一诗,每日一词,名人名言。
每天有专门的写字课时间,经常举行学生写字比赛,对于学生书写抓得很紧。
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比如“请大家跟我看????,我的回答完毕,请同学补充、读《小学生之友》有感:“新蕾杯”优秀期刊阅读征文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订了一份刊物,那就是《小学生之友》。我觉得这本书内容出色,知识丰硕,让我受益无限。作文网高中
通过阅读,它使我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川,如让我知道了锦绣的婺源风光;使我熟悉了世界各国的名人,如英国的物理学家卡文迪许、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使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处理。初中作文网《小学生之友》里面有作文、数学游戏、脑筋急转弯、笑话、漫画等。总之,它吸引着我们,让爱读书的孩子更爱读书,让不爱读书的孩子知道书的趣味。
《小学生之友》对我的习作水平入步特别大,每期都有出色的范文,有出色的故事,引领着我们学习,通过阅读使的积累了良多好词妙句。“作文”这一大麻烦,我再也不怕了!我最喜爱的仍是其中的脑筋急转弯和智力游戏了。每期《小学生之友》到来,我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往思索其中的脑筋急转弯和智力游戏,先把谜底躲起来,自己慢慢的琢磨,等想出结果来了,再一对照,哈哈!那是多么兴奋的事呀!
两年多来,从熟悉《小学生之友》开始,它就一直陪伴着卧冬每期我都精心保管着,真后悔太迟才熟悉它。
今天我终于明白什么鸣:开卷有益!《小学生之友》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读本好书读后感
读完《礼物》感受颇深。收到《礼物》这本书时以为物质礼物,读完后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本书的这个《礼物》却是一种方式,一种在工作中找寻快乐的方式,它也是一个真理:人生最珍贵的是“把握此刻!”“向过去学习”“着手创造未来”。
这些“礼物”就是本书总结的礼物,而这些礼物是不能分开的,他们是一个整体。若把这些礼物拆开后就变成三个“礼物”,即
1、“把握此刻!”
2、“向过去学习”
3、“着手创造未来”。没有很好的结合去运用的话,自己的发展会举步为艰很是缓慢,甚至还会倒退,工作也不会带来快乐。
怎么去快乐的去工作并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呢?引用书中的一段话“当你全身心投入你正在作的事情时,你的心思就不会游离不定。你享受生活。你也会更快乐更有效。你下决心只关注那一刻发生的事情。那种集中和专注将带你走向成功。”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为过去而沮丧,或是为将来而担忧。专注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发现其中好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心和勇气。将注意力放在此刻重要的事情上。所以就是要把握此刻,全身贯注与正在发生的事,珍惜和欣赏每天得到的东西。如果你没有从过去学到什么,你就很难让过去的事情真正过去。一旦你从往事中学到东西,放下顾虑,你的此刻便得到完善。平时在工作中要经常坚持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过去发生了什么?
2、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3、我现在可以做那些不同的事?。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坚持问自己同样的问题,提高自己。书中写道:审视你对过去发生的事有怎样的感觉,从中学到宝贵的东西,再用你学到的东西让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更令人快乐。你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从中学习。当同样的情形再次出现,今天你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变得更快乐、更高效和更成功。所以要不断的向学习过去好的方面吸取不成功的教训,并如何更好的运用到现在和将来。“着手创造未来”没有人能预知将来,也没有操控未来。但是,对你所期待的事情想象的越清晰并为止计划,今天就做些事使之成真,你此刻的担忧就越少,将来对于你也就更明确。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追寻礼物的故事。从一位智慧的老人那里,年轻人通过老人的指点自己找到了这份神秘的“礼物”的经过,领悟了“礼物”的寓意:“礼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会把握此刻,就能过上更加成功、更加幸福的生活。我很感谢这个“礼物”,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记住并运用好“礼物”,使自己的将来更加美好。现把书本的封面背后的总结记下以便更好的随时提醒自己。读本好书读后感
什么是自动自发呢?自动自发就是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自觉而出色的完成自己的事情,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工作呢?是一味推脱拖延还是积极主动,是做工作的奴隶还是做自己工作的主人?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认真工作做自己的主人!
做自己工作的主人首先要做到:对待工作勤奋认真。如果你永远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你就会得到他人的称许和赞扬。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付出艰苦的努力是永远不会有成功的。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坦途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顶点。”勤奋工作是实现理想的基础,贪图安逸会使人堕落,无所事事而退化。勤奋工作还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乐趣。同时还因为工作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之付出的更多。如果将工作视为学习经验的机会,那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比如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很多杰出人物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决策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是他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和学习的。在工作中他们学会了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是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所施必有所得。当我们尽职尽责,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终将有获得回报的机会,每个人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的。
其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还要求我们要敬业。敬业就是尊敬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当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知识,得到更多经验,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得到乐趣。做事善始善终,一丝不苟是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敬业会带来双赢。再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对待工作要忠诚,要自信。忠诚就是工作时真诚负责,尊重学生。工作时对自己要自信。正如书中所言:这个世界为那些具有真正使命感和自信心的人大开绿灯。无论出现什么困难,无论前途多么暗淡,他们总是相信能够把心中的理想变成现实。自信使我们决心更坚定,自信使我们意志更坚强,它给我们思想以力量,给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我们立刻采取行动把可能变成现实。
读完后,我深有感受,读后感《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里面的主人公“哈里”讲述着一个故事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等待新生命的轮回。但他还挂念着很多很多的人。他最后悔的是车祸前对她姐姐雅丹说的话:“这次可是恨上你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哈里不知道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哈里化作幽灵和阿瑟重返人间,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是歉意和爱。
一个开的玩笑,却变得真的。一个肉体的身亡,并不是代表着生命已经完结了。我在读到最后一页时,书中最后一段说“如果热爱生命而不热爱死亡,这样的生命并不是热爱生命”这句话我悟出了好长的时间。这句话果然说得没错,人生最怕的事----死,人们总是在死后才发现,他们生前用劲全力想追求的东西,在死后却变的一文不值。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只在于每个人对待它的态度。有的人为了不接受死亡的来临寻找长生不死药,杀死了多少无辜的人,结果,还不是弄巧成拙。有的人厌恶了生命为了更快地迎接死亡,傻傻的轻生??有多少的人死于对待死亡的态度?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珍惜所有爱你的人吧!说不定这一秒你还活蹦乱跳,下一秒你就死了呢?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更要珍惜生命,不是道了死亡才知道要珍惜生命,多一份关心和宽容,少一分歧视和怨恨,没有人知道未来是如何的,可我们可以把握好自己的今天。说到好书,我就要介绍一本好书,书名叫《小学生读本》,这是一本课堂内外知识一应俱全的书。
这本书的知识面非常广,写出了古代四大发明,最早的文字,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的科学技术,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体现了中华儿女奋勇崛起的精神。
它又教育了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努力学习,要更加热爱这个伟大而又美丽的祖国,报答祖国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使我们知道,将来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有所作为的人,就要时时刻刻铭记在心: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美好诚信我们人类生活得那么美好,可是,动物呢?树木呢?河流呢?山川呢?只要我们保护大自然,珍爱小生命,我们的生活必将越来越美好!
好了,说了那么多,言归正传吧,怎么样?这本《小学生读本》是不是够精彩呀?
它又教育了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努力学习,要更加热爱这个伟大而又美丽的祖国,报答祖**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使我们知道,将来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有所作为的人,就要时时刻刻铭记在心: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人类生活得那么美好,可是,动物呢?树木呢?河流呢?山川呢?只要我们保护大自然,珍爱小生命,我们的生活必将越来越美好!好了,说了那么言归正传吧,怎么样?这本《小学生读本》是不是够精彩呀?遇上你之后
三(1)班:江宇轩指导教师:吴艳菲
在生命的雨季,我只有独自彷徨。我麻木地跌入在人生的黑洞中,被失落所掩盖。但,我相信,黑夜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天青色在等烟云,而我却在等你。那一刻,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我第一次遇到了“你”,从此,我的位置将不是一个聚焦点,而是一个“出发点”。我世界的一切都变的崭新。曙光充满我个人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不再感到落寞,因为我邂逅了你——《小学生之友》。
因为有你,引领我走在时代的前沿。我看到了生活中的明星,从“星”环中,我品尝到生活中明星,名人背后的甘苦。从“星”环中,我目睹了另类的光辉。踏着明星成长的足迹,我从幼稚变得成熟。邂逅了你,我与明星为伍。
升入了初三,一切都变得惧怕而陌生,而你却给了我一份关怀,一份温暖,更给了我一份自信。是你给了我一个平台。当箐灵姐姐为我们分析在成长阶段遇到的问题时,我在这里找到了解决青春烦恼的钥匙,找回了信心。我看到了成长中的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美丽,我也发现了自己的缺憾。邂逅了你,我不再无助。
日坠西下,鸿雁鸣归。在操场边我只有叹息。因为我的英语太差,我的数学落伍。我迷茫,我失落。我似乎看到了我与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然而我似乎除了叹息,就别无他法。天无绝人之路,幸运的我遇到了你,从此,你带给我一个新的天地。为我敞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而我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安琪儿在向我招手,正是你让我明白,折翅的天使依然是天使。邂逅了你,我找到了人生的导师。
风在呼唤,在繁琐的学习中,你常带我去田野漫步,让我明白学习生活也可以浓墨重彩,在繁星点缀下的夜空,去寻找给人目标的射手座,让我奋力追求梦想,大胆的爱和恨,勇敢而且执着。
感谢上苍为我们创造的这首成长的诗篇,让“你”融入我的生命,而“你”如同一个回眸,一句期待已久的话语--------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如同一颗颗耀眼的星星缀在天幕上,凝成青春的火焰,让我们的青春燃烧的更加灿烂。心中的阴云早已消散。“你”是我生命能量的燃料,每一次拼搏,都为我加满,让我更有动力。拨开云雾,正是你——“初中生之友”,我生命雨季的光明。
雨季中的邂逅,让我看到了雨后更加绚丽的彩虹。感谢相遇,感谢有你。
唯美生活,邂逅微笑三(1)班:江玉洁指导教师:吴艳菲
星星,落落孤寂,无需任何点缀的旅途的洒脱;魂牵梦绕的多情的愫恋,那嗮在寂寞墙角的一抹寂寞微绿,不会因为时光的千百轮回愈加暗淡,只是,它懂得什么?凑近试听,它在深邃的古旷中向我诉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虑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用你甜甜的微笑,为生活舞出天使的翅膀。
曾记得,有人说过:生活是清新淡雅的,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它的真实写照;生活是诱人的奶昔,充满着欢声笑语;生活是苦涩的青果,充满着惆怅,无奈。那一刻,我如痴如醉,生活是那溢满多彩的童话。
无需埋怨,生活馈赠给每个人都是相等的筹码。虽然有时路途崎岖坎坷,遇至风口浪尖,波涛起伏;时而垂柳拂面,荡漾起一圈圈涟漪。那时,落英缤纷,绿树丛林会让你接受微笑的洗礼,忘却落叶尘埃,享受完美邂逅的生活,不要吝啬,用你的微笑感化冰雪覆盖的大地,瘦小的星也会学会用微笑的光芒普照川流不息的人行道,当你看到新生的午夜,黎明前的第一缕微笑,生活也是这样的春花浪漫。
给予微笑,给予生活。成功梦想的舞台,相距渺茫,不要忧心忡忡,所谓成功,宛如《红楼梦》中葬花后的释然,宛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对光明,对希望的渴求,宛如《繁星.春水》中谢婉莹对童真.母爱.自然的探讨。不论遇到的成功或挫折。抬起你的头,仰望苍穹,白云在向你真诚的微笑。温声细语的告诉我说:“生活是由若干个碎片组成的,也是由若干个会心的微笑拼凑而成。
微笑,生活雪白的起跑线。当笑容如花绽放,微笑是灵魂深处的慰藉。当眼角若帘挂珠,微笑是思想的解脱。朝阳如画。美丽的晨曦,生活的起始点。当霞光撒满天际。那若隐若现的地平线上升起了一轮新生的希望,焕发蓬勃,而后,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沉睡的生灵。宁静归于喧嚣。脱俗过后,用微笑对待生活。
我懂得,无论是晴天,阴天,雨天。即使有平坦的旅途,也会遇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伴随着微笑之弦,一路披荆斩棘,即使征途艰辛也义无反顾。回眸一瞬间,那灯火阑珊处的流岚是我梦想的生活。伴侣
三(4)班:
《小学生之友》如同盛夏的荷花,亭亭于水中央,充溢着一种巨大的诱惑,我想编者们既是在填补着自己学生时代感受过的遗憾,又是在给当代的中学生描画一幅绚丽多彩的蓝图,同时营造着中华文化的未来图景。
翻开《小学教师生之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篇文章富有许多的人生哲理,“人皆有兄弟,我独立。”“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句句语重心长的教诲,给我们初谙世事的中学生指明了心灵的方向,我们在前人的智慧下,如沐春风,一步一步的成长着??
古往今来,生活都是有若干碎片组成的,而此时的《初中生之友》已经成为了我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我的生活因有她而熠熠生辉。是她带给我丰富的知识;是她填满了我心中的空缺;是她让我重燃斗志;是她让我看到了生命又一道彩虹。
或许这本书在你们眼中只是一本微乎其微的参考书,但如果错过她,肯定是你人生中的一大遗憾。衣服破了可以补,钱花完了可以赚,房子塌了可以建,但这种遗憾是若干年后无论你拥有多大的财富都无法弥补的,因为,在宝贵的时间里,知识一旦失去就成为了永恒。她是初中生最亲密的伴侣。
如同一杯咖啡,需慢慢品尝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刚开始或许是苦涩的,但只要你用心去品尝,一定能体会其中的美味。又像是一位慈母,在你迷失方向的时候,她给你指引;在学习遇到阻碍的时候,她给你讲解;在你孤独无助的时候,她给你信心和力量;在你学有所成的时候,她陪你欢笑,给你鼓掌??这本书就是一把钥匙,替你解开重重难关,为你洒满希望花瓣,铺满明媚阳光,迎接美好的前程。
拥着最亲密的伴侣,我扬起嘴角,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初中生活,有她相伴,真好!
抵岸之书三(2)班: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朋友,伴随着我们走过漫长的岁月。在《小学生之友》的陪伴下,不知不觉地已升入了初三。在这2年的光景里,感触颇多。匆匆16载,却似乎尝遍了世间的酸甜苦辣。蓦然回首,它已狠狠地被甩向了记忆的长河中。敢问,何人胜懂自己心扉?——只有自己那长长的叹息。儿时的辛酸苦恼也早已被你挥向那陈旧泛黄的书本。此时,翻开自己心爱的书本,你会觉得自己已然跨越了曾经的辛酸,斗败了困难,驶向了彼岸。
书之奥,始于慢酌。当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它的奥妙,你会觉得那是多么地沁人心脾。你会觉得自己驶于江河,狂风掀起万丈波澜,似吞天没日,直拍航船;又似漫天尘土,山崩地裂,令你沦陷于此。是的!这就是书,这就是它伟大的力量啊!五千年的积淀,那雄厚有力的诗词,唤醒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渊远又传统的赞歌,警戒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它展开博大的胸怀,陶冶着人民筑成不屈的灵魂。
书之魂,在于慢悟。当你寄情于史书中,可以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坎坷历程,那些千古流传的名人事迹,不正是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吗?当你至身于唐诗宋词的佳句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那些朗朗上口的优美诗句,不正是诗人们激情澎湃、豪情壮志的体现吗?当你陶醉于山水之间,你难道感受不到作者那激昂的意志,那深刻的灵魂吗?那也正是书的灵魂,不灭的灵魂!
或许你在成长的道路上迷茫过,那痛苦的经历令你捶头抓狂。我想,那时的你应是把自己烦愁的思绪放飞在无尽地文字上吧!尽情泄心中的不满与委屈。
书,它是令你通向彼岸的扁舟。若不如此,那一代文豪怎会弃文?若不如此,那清国百姓怎会一一觉醒?抗战期间,为何前辈们会如此英勇善战?我想,应该是那一封封从家里寄来的沾满家人血泪的书信吧!让本已打算为国捐躯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必须活着回家的强烈愿望!胜利,成了他们共同的目标!胜利,由此得来!
毋庸置疑,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一股无形而有力的力量。它就像一缕阳光,穿透了那无尽地黑夜;它就像一滴雨露,洒向干渴的杨柳。中国文学的发扬光大,正是因为这些看似无力的文字。
回望过去,多少故事、多少史书、多少英雄,激励着华夏儿女奋勇直前!
书之奥,在于慢品;书之魂,在于慢悟。书本,使我们充满能量!使我们通向成功的彼岸!吹入心扉的一阵风三(2)班:
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生活中缺乏精彩;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活着便是为了等待死亡;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来人世间走一遭,只是为了履行一项任务;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但在那以后,我的思想之船却未随流,只因那根生命之弦。天似镜,风如纱,游荡在热闹的街市上,却找不到一个能与我一起走的人。此时,醒目的“黄金书屋”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心中那份孤独驱使我步入那书的世界。走到一个角落处,手不知觉地触落了一本书,拿起来看,竟是《小学生之友》,翻看书页,我的灵魂顿时被一则文章锁住——
主人公是一位快临近考试的学生,在一天早晨,他所在的村子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病人被池水吞了进去,又被吐了出。作为旁观者的我,没有眼泪,心却隐隐作痛,望着那发白的四肢,涨的鼓鼓的衣服,再也没有生气的脸庞??一种彷徨将我紧裹住,我宁愿这一刻不在这一处,宁愿自己是一个瞎子!在这阴雨绵绵的日子,有人为他撑起了一把红伞,我却在想着生命到底为何物,如果说生命是一个吝啬又倔强的老头,她绝不会对不懂生活的人施以同情。那么,开始生活吧,弹好那属于你自己的琴,为自己弹奏一曲生命赞歌!是啊,死者再也无法听见他父母的呼唤,他就这么直挺挺地躺在水边冰冷的石板上,是死神,这个毫无同情心地夺走了他的生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这个死者的脸上已经永远消失。我望着湛蓝的苍穹,天还是那样蓝,我的心却不再空虚,生命真的这么脆弱吗?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脑海中彷徨。我的心无法平静下来,此时,我就像一只蚊子,落入了无边际的蜘蛛网里,细丝将我紧紧的裹着,让我无法逃脱。
不知不觉,暮色降临,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书店,散步在夕阳下的田野,稻田被深黄而又殷红的夕阳照得有些反光,蜻蜓在稻田里展示她们婀娜的舞姿??一阵风吹过,香草的味道从我鼻尖划过,真可谓是“春风吹又生”,难道我还不如野草吗?死神也许在明天、后天或是下一秒就会将我的生命夺走,我可能再也无法听见父母的呼唤??难道我要领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悲剧吗?不,绝不!正处于花样少年的我怎能毫无抱负?正踏上人生道路上的我,就因为一块绊脚石而回头吗?我就像一棵小树,正不停地往上冒,目标是那蔚蓝的天空,我将要用那属于自己的琴弹出世界上最激昂的青春赞歌。如果有人问“生命为何物?”,我会回答——
生命就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积极与豁达。打开倾听的耳朵三(4)班:
飞鸟用清脆甜美的嗓音歌唱生活,游鱼拍打游曳的鱼鳍传达喜悦,花儿用绚烂的色彩点缀自然,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达对美妙生命的赞美,对伟大自然的感叹。万物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各种美妙的语言和声乐,让生活充满了生机和美好。而和表达同样重要的是倾听,倾听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每个心灵、领略大自然的幽幽路径。我们要学会倾听,张开耳朵,仔细去聆听大自然的山风松涛、溪韵海啸;打开心扉,仔细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忧欢悲喜??日子不经意间悄然滑去,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太短暂。童年的美好都将被时间的年轮刻画在我的记忆中,如色彩斑斓的鲜花在我身边绽放,成为我生命之中最绚丽的风景。怀着胆怯的心理,我踏进了未知的校园,未知的班级,这里的陌生让我感觉自己就像迷途的羔羊,迷失在广阔无垠的森林里,孤独且找不到出路。就在这时,《小学生之友》出现了,它就像天空中的星星,在我的视线里是那样的美丽璀璨。当我翻开《初中生之友》,里面丰富多彩的知识让我睁大了眼睛,我像雨后春笋一样,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雨露。翻阅《小学生之友》,哗哗的书声奏出一曲动听的乐章,我低头侧耳聆,顿时发现了人生的感悟,心中呈现出别样美丽的风景。好感谢你——《小学生之友》,你是我漂泊旅途中的绿洲,为我提供充足的水源,使我疲惫的心灵得以停泊休憩,并从中汲取养分。我因而告别苦闷自责、烦恼无助的彷徨,学会坚强自信,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不平。读《小学生之友》,如同倾听长者的教诲,实乃受益匪浅,倾听朋友的诉说,与朋友共同分享快乐,承担痛苦,让朋友感觉自己不是孤独的。倾听他人的牢骚,让他人感到舒畅、满足和轻松。闲暇之时,独步山间树林,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鸟儿的歌唱,昆虫的呢喃,山泉的低吟,山风的呼啸??让人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热土,让人寻回内心深处最美丽的真实。我们相遇在秋季,挥别在夏日。这期间有很多值得珍惜的痕迹竟被岁月在不经意间洗尽了,消失在风中,弥漫在雨中。我仅能用我赤诚的心虔诚地珍藏我沉浸在你的海洋的那一部分回忆。
当你失落时,一声清脆的鸟啼能给你安慰;当你忧愁时,一阵夹着花香的风能给你开解;当你彷徨时,一场洗净空气的大雨能给你力量??倾听在呼唤,我们需要倾听!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小学教生之友》,让我们牵起倾听之手去创造更加精彩的人生吧!《和时间赛跑》教学随感
本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学生通过对文中讲的几件事的分析、体会,很容易就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语文不单纯是传播知识,还担负着育人的任务。现在学生中存在着做事拖拉的现象,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这一课正是解决这一现象的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时间流逝得飞快,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时间像金子一样珍贵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引发学生惜时的情感。然后,我请学生就如何赛过时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激起他们改掉陋习的决心。接着,我又让学生就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感悟,编写出自己的惜时名言。此语一出,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很快学生自编的名言诞生啦!其中,刘灿、褚奇龙、刘春雷、刘瑞等同学的最受大家青睐。为了鼓励同学们敢于创新,我请这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名言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地宣读给大家听,宣读时要求要有鼓动性。我想,就这么算啦。这个启示,在学生的心中会淡化的,一部分学生会遗忘,旧病复发。于是,我请我们班学书法的两位同学把这几则学生自创的名言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时刻勉励着学生。同时,学书法的同学的学习成果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真是一石二鸟!
《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是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队员们既希望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结束教学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孩子们看得那么专注,那些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又让他们深深地震撼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就这样,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的《波兰国歌》不知为何无法正常播放,所以无法给学生的朗读营造那种隆重、热烈的气氛;另外,由于有些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以至教学时间延长了两分钟。
《争吵》教学反思
讲课前一天我见到了学生,个个活泼好动,老师说一句他们接三句。面对这样的纪律我真感到头疼,生怕他们给我出乱子。谁知道第二天课堂上,他们人人积极,踊跃发言,那一张张充满好奇、探索、疑虑、喜悦的笑脸,顿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明媚的阳光。
“太顺利拉,他们太会配合了。”这一点也不对。课后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我终于悟出:课堂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设计好的路,老师怕出错,学生也劳累无趣。所以,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
《绝招》教学后记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想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
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腾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我的思考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课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我本次加“国培计划”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培训开始,我就充分利用教学剩余时间,认真听课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完成作业。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课必有一个气氛和谐的课堂。师生、生生互动,学习热情高涨。我努力将专家经验和自身所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现将我这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目前为止,我的学习时间达5400分以上,发表日志1篇,上传资源1篇,学科研讨组专题讨论的评论4条,提交作业6篇,培训总结3篇,自荐作业1篇。在培训过程当中,我收获很大,学习了专家们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典型课例,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学习,让我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可以说重新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通过观看培训的课例,,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这次学习我抱着一种积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因为我认为,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无论是从教学课件还是教学思维上,我们都应该抢先一步,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大家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道路,积极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和引领性,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专业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培训。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给我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将认真领会到让自己学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7
我有幸参加了教学规范化培训课程,通过本次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中更明确了朗读教学的教学方法。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不但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理解课文,而且大声朗读还能培养语感,产生自信,从而改变学生的性格.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孩子们的朗读训练.小学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的确,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更要注重学生的朗读。
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为我们分享了朗读的技巧。另外朗读时要走进文本,进入情景。才能打动听众,朗读时首先要调整好气息,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朗读时还要处理好重音,而处理重音的方法有加强音量;增加音高;增加音长;重音轻读。每提到一种方法或技巧时,老师都举出恰当的例子,引导我们去试读体会。
我们经常说:“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激发。
其实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对文章的情感和意境的体会是不同的,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色,所以说“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学生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
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优秀教师的朗读让我对比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这些名师的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方法。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8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㈩的一档节目《朗读者》火遍大江南北,其前三期的主题分别为“遇见”“陪伴”“选择”。今天,笔者就想借着这三个主题词聊一聊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策略,以期培养更多学生成为酷爱朗读、懂得朗读、善于朗读的“朗读者”。
一、“遇见”——走进文本
《朗读者》说,人们朗读的不只是文字,朗读的同样是人生。而这正是这档节目能牵扯亿万观众心灵的魅力所在。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电视节目中的不少“朗读者”普通话不标准,声音也不好听,但就是能打动观众。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朗读者的经历“遇见”了朗读的内容,并产生了共鸣,他的声音自然成了最好的诠释。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由此观照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学生能不能真正“遇见”文本,哪怕是走进文本,这是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起点。说得再直白一点,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主题乃至表达,才能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指导。可叹的是,我们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刚刚开启,学生“正确流利”都未达到的情况下,就大声疾呼“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殊不知,只有走进文本,从理解到表达,才是开始一篇课文的朗读准备。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很多文本无论时空还是情感,都距离学生较远。所以,要想学生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就必须为他们架构起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案例。我们在课堂上发现,不少学生在于老师的朗读声中泪流满面,接着他们的朗读也情深意切。于老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先扣住两个重点词“翻山越岭”“重担”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这两个词语:“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读懂了文本的言外之意,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其次,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前,先自己深情地范读:“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读,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台上更有不少学生红着眼睛在哽咽。此时情感之弦被拨动了,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一直在观察学生的表情:“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把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色,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陪伴”——走进文法
中高年级的学生朗读技巧要不要进行训练?答案是肯定的。有人说,写文章就是玩文字游戏,话糙理不糙,不同的词语、词组、句子按照不同的顺序组织就构成了不同的文章,这就是文法。所以学生要想朗读好文章就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把握语速,处理好停顿,注意重音,要有语势,要有节奏。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老师在每节课里的“陪伴”(指导、示范、陪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法。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9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无论对于学生将来应试还是未来的生存发展,阅读都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仍处在试验阶段,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所有英语教师共同去探讨、去发现。但我很肯定的一点是: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必要的。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在阅读能力上也有所提高(深度、广度),还能学习西方文化、开阔眼界、引起兴趣。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在小学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呢?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我设计阅读教学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我根据个人素质,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在激发他们的发现阅读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形中调动学生的言语资料库。在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二、注重阅读策略的渗透
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小学生的阅读策略尚处于形成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速读、略读和跳读等等。课前预习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人们可能会认为,语文、数学才听说过预习,小学生拼读能力差,词汇量少,而且不是每位家长都能辅导自己的小孩,怎么能谈得上预习呢?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课堂导读是提供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细节信息到文章寓意等多方面地理解课文。阅读过程可分四个步骤: 1.引入新课——就是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提供的语言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作出预测——就是预先推测或测定。预测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题目或图片去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能用到的词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主要词汇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句子。
3.设计任务——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
4.有效练习拓展阅读能力的空间。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课后练习有多种多样,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有表演课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
三、积极创设情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阅读的场所。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成为共识,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自然的语境的创设,更利于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
不管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促进和指导。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不管学生的主体能力怎么样,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活动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策略和能力培训,使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这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所决定的。如: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
(2)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
(3)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义。
(4)根据问题.关键词或关键句提取主要信息。
(5)设计排序,判断,写作等多种练习。
(6)设计趣味朗读训练:轻重搭配朗读,问句重读.答句轻读,长单词重读.短单词轻读,快读与慢读。
(7)设计扩展课文内容的趣味练习。在具体实施中,形式灵活多样,如小组合作学习、课内课外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不管学生的认知和技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教师都要认真分析问题,及时帮助,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自信、充实、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去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学会整合教材(即补充必要的、剔除冗杂的)。一篇故事学习完后,要求学生达到:
1、理解故事;
2、能听懂磁带或者其他人的讲述;
3、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者表演。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并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为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0
1 朗读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曾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语言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语感上,何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度”心理学称其为直觉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朗读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感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材都是由优秀的文学作品组成,初中语文教学正是以这些优秀的作品语言通过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同时带动学生的听读语感能力的增强,并借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活动正是适应了培养学生听读语感活动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朗读的作用。
1.1朗读可以提高初中生语感的直觉性
经常有的人说话是“出口成章”,看书是“一目十行”,写文章是“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形容某人语感的直觉性水平高。心理学解释:“直觉是对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情况的突如其来的一种顿悟或理解”,因此,个体语感的直觉性就是个体对特定情境下语言的悟性,是个体对言语的顿悟和理解。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首先教师要明确,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不能固守语法规则,因为,没有学生会在说话前,先核查一下自己所要说的话是否规范,与语法规则冲突与否。朗读对初中生的语文朗读语感的直接性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常对初中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以致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上,留下连续的、完整的、符合语言逻辑规范的印迹。因此,学生通过对规范文本的朗读训练,使大脑对语言的感觉反映就会变得快又准,从而节省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去分析和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往往凭语感的直觉性来正确感知语言对象的。比如:教师讲解课文时,没等教师讲完学生表示文章的意思已把握,还有,对要求学生理解的文章,学生有的是只需朗读一遍,就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了,这些都是给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功效,因为朗读而培养了学生语感的直觉性。
1.2朗读可以提高初中生语感的整体性
学生语感的整体性水平指学生对语言,词汇,语法等的具体的有条理的分析,然后对言语现象的整体的了解。初中生正处在由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感知能力和注意水平已达到比较完善的高层次,因而对学生的语感的整体性要加强培养。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陋室铭》,这是一篇古代经典的好文章。传统的“常规化”教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字一词一句或者字词落实地给学生把文章的内容翻译一遍,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付期终考试,也是不成问题的了,刘禹锡的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条理清楚,思路明了,行笔简洁”。所以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朗读的方法:首先是教师范读,然后带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要求朗读的标准是语音标准、合适的语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精神状态,隐逸情感。一堂语文课堂教学后,成效往往很显著,学生既能正确的翻译整篇课文,还能把握文章的内涵,对作者的文章风格也都有整体的把握。
2 合理规范的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初中生说好普通话
在教学普通话的实践中,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普通话训练对象是字和词,这种学习难免呆板,教学中严肃的正音是难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之所以不持续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也表明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字词训练对与普通话的训练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只有将具体的汉字和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当中,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语言表达之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普通话中语音的各种变化规律,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语感的标准。在普通话教材中,篇幅较多的课文都是一些具有丰富情感的文章。教师,将朗读与普通话训练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激起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地方方音中的各种不正确语调,光靠呆板常规教学的一字一词的正音训练也脱离学习的实际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乐意用普通话去表达他们的情感体验,用普通话朗读他们喜爱的作品,这正是学生利用朗读进行普通话学习的最有利时机。因此,朗读是学生掌握标准、规范普通话的最好阶梯。
3 朗读有助于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口语交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交际双方或几方在特定的活动情境中,特定的交际目的驱使下,各方凭借标准的有声语言和得体的体态语言进行听、说的互动交流活动,是常见的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组织交流沟通的语言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丰富的汉语言词汇,熟悉汉语言的构成与规则,当这些能力学生具备了,在口语交际的说话上自然学生能把语言运用的得心应手,把话说得流利自然。时常训练于口语交际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词汇量的积累,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春》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设计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朗读这篇美文。首先,教师让学生独自朗读,小组交流体会文章中春的美丽,然后在小组中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将文中六幅美丽的图画: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通过课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春的气息,最后教师在及时启发诱导:通过朱自清先生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难道我们的家乡就没有这么美的景色吗?能否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来描绘我们家乡的春天的某一处美景呢?这样,学生通过前面的反复朗读训练,再水到渠成过度到口语表达的训练上,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前面朗读的借鉴,积累了自己的词汇,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使学生能说话,会说话得到了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1
我们一再强调感受的精细化,那么,到底如何获得精细化的感受呢?对于这个问题,张颂老师引用了袁守定的话说:“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抒发灵性,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需平日参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一段话是说积累,但是积累什么并没有提到。此外,仅仅是积累也是不够的。除了积累之外,我们还需要形成一种意识,或者说养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就是朗读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人人都有,比如说,我现在问你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的父母长什么样子?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头脑当中出现的一定是画面而不是文字,这就已经在启动自己的形象思维了。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思维是特指有声语言二度创作时的形象思维。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是与作家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方向正好相反。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是从形象到文字,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被人比喻为诗中有画,就是说透过文字能看到后面的形象,而朗读朗诵时的形象思维是从文字到形象,再从形象到声音。但是,恰恰因为朗读朗诵是二度创作,而且文字本身就具有音声性,所以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了见字出声。即使长大之后学习了一些朗读朗诵的技巧,也往往是在声音的形式上下功夫,或者只是把文字同声音形式关联起来。比如,我经常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稿件上看到很多符号,有的是文字写着快、慢、高、低,有的是箭头,向上或者向下。当他们拿着稿件开始朗读的时候,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符号和文字上的箭头,忘记应该在文字背后看到丰富多彩,变幻多端的大千世界。
所以,感受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一种从读到看的意识。这里的读当然是说读文字,看则是代指所有的感受类型。不仅有视觉感受,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空间觉等等。上述这些都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感受,另外一大类则是逻辑感受。像是并列、递进、转折、总括等等。
《朗读学》第六章里讲朗读者由作品的文字语言中感受到形象,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也可以感知时间发展,空间移动、事物运动,这是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过程。
仅仅有了感受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有感受的能力。上周六我在分享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也就是《春》当中的一段话:“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事后有朋友在群里问,园子与田野怎么区分?这其实就是一个“看”和“看到”的问题。“看”只是个过程,看了一眼,得到的只有模糊的轮廓,而看到不一样,不仅有过程,还要有结果,不仅有结果,还要有反应。不仅看到轮廓,更要看到细节,不仅看到相似,更要看到特征,不仅要看到静止,更要看到运动。就上面那句话为例,园子里和田野里,粗粗地看,非常接近,都是绿色的,都是眼光所及的范围。但是仔细研究一下,你会发现,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是朗读者为中心,园子是近的,田野是远的;园子是小的,田野是大的;园子有界限,可能还有围栏,田野则是开阔广阔的。如果细细分辨下去,这样的差别还能找出很多很多。试想,一个人站在自己家门口,先看到自家园地的景象,再抬起头往远处看,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那岂不是非常的兴奋?于是,那个“瞧”字就不会只是静态的看一眼,而是充满了生活激情的,跳跃式的张望。有了这种感受,“瞧”字的声音方式就变成了一种弹发式的感觉。
说到这里呢,我想再谈一点感受与声音匹配的问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建立了感受之后,还得用自己的声音把感受描绘出来。这里涉及到一个声音弹性的问题。声音弹性,也就是声音的可塑性,它是指朗读者的声音与他运动着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匹配,或者说是声音对运动变化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虚实、明暗、高低、大小、收放等等方面的对比呈现能力。通常来说,声音的弹性都是通过复合对比的方式来呈现。比如说有高就会有低,有明也会有暗。获得声音弹性的基本方法有这样几句口诀,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情感体验是基础,气息变化是桥梁,发声能力是条件,从情到声是途径。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2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尤其重要,其中有一种非常凑效的朗读形式就是分角色读。在孩子们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喜欢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把自己扮演成其中的一个角色。第一册后两组课文几乎都是蕴涵丰富寓意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对话丰富,非常适合分角色读,所以在这两组教学中我常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
分角色朗读,确实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情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往往在这样成功的角色朗读过程中,学生便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但是在这组课文分角色朗读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
教学《自己去吧》第一课时,没有精心设计什么问题,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我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接着在第一层次的读后,就示范,要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这时的分角色读,我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而是要学生学会合作,利用小组检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果巡视的时候发现各小组的合作角色朗读几乎是失败的,学生不是读错句子就是把提示语一起读了,有的还读过了地方不知道在哪里停,这样的角色朗读把整篇课文读得支离破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只重视了合作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喜爱,在分角色朗读前,没让学生充分熟读、了解课文,学生没弄清小鸭和鸭妈妈说了什么话,所以分角色时自然就要乱套了。
于是在第二课时就让学生多读,还加上了我的范读,范读课文时,小鸭、鸭妈妈,小鹰、鹰妈妈的音色语气都不太一样,孩子们笑了,鼓掌了,说老师读得真好。我们开始讨论这些角色该怎么读好,学生一遍遍的尝试,我用生动的朗读评价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出味道:“你这鸭子,急什么?”“鸭妈妈,你还不紧不慢的,你就不担心吗?”“瞧小鹰在撒娇呢!”这个时候,我请学生把小鸭、鸭妈妈等各角色的话划出来,动动笔墨,反复读读。可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对话,让学生直接画出小鸭说的话真难,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没全部画对。于是,我在课堂上这样铺垫:
师:小鸭看见清清的溪水,想做什么呢?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小鸭和鸭妈妈说些什么?(生自读)
师:谁是小鸭子?你对妈妈说什么?(学生很自然的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鸭子妈妈在哪呢? (请另一个和小鸭对话: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吧)
学生潜能无限,但是在潜能被激发出来之前,必须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哪句是谁的话以后,再让他们在下面同桌分角色读,这时情况就好多了。有了前面的铺垫,到了后面的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样从易到难,先扶后放,学生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准确画出对话的概率就高了。
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分角色朗读之前,依然让学生先把各角色的话划出来,划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话读读,然后再分角色朗读。课后忽然觉得,划是手段,是为了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又是为了什么?分角色朗读不是目的,是手段,如果把分角色朗读看成是学习的过程,那么,我们不妨改进一下教学思路,让学生在小组里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角色朗读,请各角色想想自己该读什么话,动笔划出自己说的话。不机械地划,让划和读联系得更紧密,这样学生更好接受,就不会划完以后又不知道该读哪。
其实,成功的分角色朗读训练还要求教师的指导要恰当、及时,要融于阅读之中。引导学生从描写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中体会角色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角色的个性。总之,分角色朗读,要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不同角色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才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伴之以相应的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或创造性角色朗读,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情,这是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高的朗读训练。因此,分角色朗读也只有在学生熟读课文,正确领会作者意图、角色的内心情感,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去进行的。花哨的道具和形式往往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不是阅读的本质,要适可而止。角色朗读不是课本剧的表演,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作秀,它仍是实在的,严肃的,认真的阅读。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自然地朗读、自然的表演、自然地流露。同样,台下的同学才能观察出朗读同学的水平,体验角色的情感、态度。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才更有意义,才更有价值。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3
这学期我开始教三年级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生字教学已不再是重点,而应该向阅读和写作教学慢慢渗透,但是又兼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环环相扣,互为促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我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边欣赏图画边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因为不同的思维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思维的碰撞中,灵性的火花在闪烁,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语感得到了升华。对于有争辩的问题,我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思维碰撞的乐趣,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这样的课,学生参与度极高,师生互动良好,期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其次,我采用了科学的训练法。
朗读是语文的根本。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这样可以保证上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虽然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初步学会口头应用。鉴于一些难写的、容易混淆的字,我运用辨字组词,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坚持每天半个小时课外阅读。
我尽量少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让他们每天坚持半个小时的阅读。内容不限制,总之是多读书,读好书。在每个星期的“我来给大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4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字词句以及文章的素材都需要长期积累,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在于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好了以下几点。
一、预习
首先,标出自然段,把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生字注音并组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这是我对课前预XX要求。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做好预习,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二、每天坚持积累一些好句和成语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两个成语,要求会背,理解意思,初步会用成语说一句话。好句允许在课文中摘抄,更鼓励在课外抄录。这样做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三、强化生字学习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步是“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课堂中辨形辨意”,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字意,初步学会口头应用。第三步是“单元巩固法”。这是纠正错别字的重要阶段,运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对本阶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反复听写,不定时抽查来加强。
四、坚持每天20分钟课外阅读,每周读一本书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坚持20分钟阅读,内容不限,可以是优秀作文,童话故事,也可以是报刊杂志,每周由老师进行检查评比。在评比中,结合好的阅读典型,逐步向学生渗透精读、略读、速读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先从精读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认真读,懂得每篇文
章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字词及时找工具书解决,对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这样做能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对学生词语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产生极大的提升作用。
五、每周写两到三篇日记,一次作文
归根结底,学生写作能力的展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观的体现,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最初,我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起,采用“一字多词”的方法选职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让学生扩词,多多益善,然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这一学期,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为主。
口头说句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引导学生迈出了第二步———写句。这一阶段分三步走:先写简单完整的一句话,再适当地扩句。即为句加入一些恰当的定语、状语、补语(当然给学生不讲这些语法知识),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进一步将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将原句分解成一段话,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兴趣盎然,愿意去学。有了写词组句的能力,我就指导学生摘录片断和写日记。这个阶段我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我指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指导写景物,写水果。对照家庭成员和班级同学,指导学生记人物。结合节日庆典,学校活动,指导写叙事。二是明确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数要够,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优美的词语适量的修辞。第三步,指导在立意上有所突破。这一步主要通过作文讲评课,由师生在讲讨论中完成。我重点抓住写作前的指导和批阅后的讲评两个环节,向学生渗透列提纲,多次修改,结构分段等写作基础知识,为学生们到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感到有一点要特别引起大家的重视。就是要强调自主,但不能放任自流。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
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5
在这一节中,张老师说: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是朗读好一篇作品的必备条件。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是说我们朗读时要特别重视对语词的感受。感受的单位不是语句,更不是段落和篇章。而是落实到文章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语词。为什么强调语词,是因为只有落实到语词,才能使感受进入具体而精细的层面。
举个例子,《春》当中有这样一句:“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对这段话的初步感受可以用“欣欣向荣”四个字来表达。如果只是这四个字,我们这样读就差不多了:孙老师范读1。但借助语词感受律的提示,我们发现,还需要对“园子,田野,对坐、躺、踢球、赛跑、捉迷藏,风、草”各个语词(意象)进行感受。感受的结果是什么呢?大概是这样:孙老师范读2。显然,从听感上来说,上面两种读法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二种表达更加灵动,也更加好听。有人也许会问:将感受落实到这一层面是否过于繁琐和细致。我们当然不提倡朗读过程的字字玩味,词词打磨。语词属于语句,语句才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精细又是必要的。一旦精细地感受语词成为习惯,朗读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灵动的运动状态中,由此其气息状态也处在一种变化状态中,从而直接改变了朗诵者的创作状态,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声音形式。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受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天生有一付好嗓子,还有些人声音弹性特别好,这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朗诵者的有利条件。但如果没有精细的语词感受能力,那些天赋或者能力有可能成为摆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精细感受语词一定是尽可能贴近文本,所以也不会增加创作者的思想或者情感负担,相反,朗读者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和乐趣。
在这一节中,张颂老师用了一多半的篇幅说一件事情:语词是抽象的,模糊的,间接性的,概念性的,有隔阂的。因此,仅仅“看见”或者“识别”出语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朗读者,不仅要了解语词的明确含义,更要精确感受语词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表达作品的情理。朗读者如果只是阅读文本,充其量只是获取信息,要想获得具体感受,还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将客观的语词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情感经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主观的、明确的感受。
“朗读者对于作品,对于具体语词的理解必须有所皈依,拿定自己的主见,并努力从中获得具体感受。”这句话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理解要有主见,有皈依;二是感受要具体,而且要“努力”获得。
先看主见的问题。语词是抽象概念,对它的具体感受总是随着创作主体与创作情境的差异而千变万化。而对于一旦主体与情境确定了来说,感受就必须是清晰的,唯一的,不能模糊了事。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你所要说的事物,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不应满足于差不多。”可以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的文字作品尚且如此,那么线性传播、稍纵即逝,有赖于人的直觉产生情绪感染的有声语言则更加强调具体和精准。没有主见,形成不了对文本、对语词的精细感受;没有皈依,我们的表达就容易变得飘忽不定。
再说努力的问题:张老师反复强调感受的具体性,具体到什么程度?从外在来说,要具体到意象的大小、远近、高低;从内在来说具体到身体、肌肉、器官。要想获得这种具体感受,一目十行的浏览是不够的,要付出足够的主观努力。举例来说,《春天的邀请》中有这样一句:“我听见春天在叩击窗棂。”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开始的表达是这样的:“孙老师范读”,随后我要求他们用手指去敲打墙壁,去体会叩击、敲打、砸擂的区别。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明白了叩击与敲打、砸擂的区别。有了这种具体感受后,他的表达就变成了这样:“孙老师范读”。有了这样一番体验,我们就能动的:“朗读者对文字作品的语词,在理解上不能模棱两可,应使语词符号的代表性及其明确,在感受上更不应含混不清,应克服语词符号的间接性所极易造成的隔阂。这样,听者从朗读中获得才是世间事物的真切映像,才是文字作品的精神实质。”
没有人是天生的朗读者,感受的能力和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作为文本的“阅读者”而非“朗读者”来接受文本。作为“阅读者”也会有所感受,但是这种感受往往是概念化的,或者是浅表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表象碎片。在当下人们被手机所俘虏,更习惯浅阅读、快阅读时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以这种状态开始朗读,很容易陷入“见字出声”的彀中。而当我们以“朗读者”的角度看待文本,就需要以更加主动的态度面对文本,面对文本中的语词,在强烈的表达愿望驱动下,自觉地、主动地、精细地感受语词。这也许就是“语词感受律”的意义之所在。
第五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4篇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往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刚才读的同学)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从上面这个片段中,我们发现,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关注了停连、重音等朗读技巧。于老师很耐心地逐词逐句指导学生朗读,并有意识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有关技巧;范读之后,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体会这些朗读技巧的妙处。当然,适合中高年级训练的朗读技巧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在语气、节奏等技巧上对学生进行训练。而这些技巧都与标点符号有点关系,所以关注这些技巧的训练,说不定还会有意外收获——学生的习作会因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而精彩起来。
三、“选择”——走进文体
老师们总有这样的发现,班上有那么几个孩子,你不能说他(她)朗读得不好,但你听他(她)的朗读总觉得不对劲:课文学之前让他(她)读是这个味,学完之后让他(她)再读还是这个味;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读第一课是这个味,读第二课也是这个味……读到最后一篇课文还是这个味。这就是传说中的拿腔拿调的“读书腔”。
要想让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很“自然”地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笔者以为,朗读如唱歌一般,我们得让学生学会“不走调”。我们得让学生明白,课文如歌曲一样——歌曲有“调子”,课文也有自己的“调子”: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如《三亚落日》一般的散文,它的“调子”就是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语言简洁明了的如《神奇的克隆》这样的科普文,它的“调子”是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但形象鲜明、富于想象的如《自相矛盾》此类的寓言或童话,它的“调子”成了夸张渲染、幽默俏皮……如果我们把《铃儿响叮当》唱出了《小白菜》的味道,那只会叫人疹得慌;同样的道理,如果把《学与问》用《大江保卫战》的“调子”去读,哲理与探究的韵味将荡然无存。归根结底,有感情朗读,“调子”把握是基础——而这个“调子”就是文体。
小学阶段,文体繁多,有叙事的、有写景的,有童话的、有诗歌的,有科普的、有说理的……而我们每接触一种文体,就要选择合适的“调子”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个文体特有的味道。我们更要善待某一种文体的“第一篇”,不要轻易放过它,并让学生用朗读为这一类文体烙上标记。而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类似的文体,他(她)自然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如果老师领着学生走好这三部曲——走进文本、走进文法、走进文体,我们的朗读教学一定能进入新的天地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2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无论对于学生将来应试还是未来的生存发展,阅读都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仍处在试验阶段,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所有英语教师共同去探讨、去发现。但我很肯定的一点是: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必要的。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在阅读能力上也有所提高(深度、广度),还能学习西方文化、开阔眼界、引起兴趣。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在小学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呢?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我设计阅读教学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我根据个人素质,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在激发他们的发现阅读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形中调动学生的言语资料库。在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二、注重阅读策略的渗透
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小学生的阅读策略尚处于形成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速读、略读和跳读等等。课前预习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人们可能会认为,语文、数学才听说过预习,小学生拼读能力差,词汇量少,而且不是每位家长都能辅导自己的小孩,怎么能谈得上预习呢?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课堂导读是提供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细节信息到文章寓意等多方面地理解课文。阅读过程可分四个步骤: 1.引入新课——就是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提供的语言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作出预测——就是预先推测或测定。预测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题目或图片去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能用到的词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主要词汇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句子。
3.设计任务——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
4.有效练习拓展阅读能力的空间。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课后练习有多种多样,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有表演课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
三、积极创设情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阅读的场所。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成为共识,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自然的语境的创设,更利于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
不管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促进和指导。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不管学生的主体能力怎么样,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活动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策略和能力培训,使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这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所决定的。如: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
(2)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
(3)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义。
(4)根据问题.关键词或关键句提取主要信息。
(5)设计排序,判断,写作等多种练习。
(6)设计趣味朗读训练:轻重搭配朗读,问句重读.答句轻读,长单词重读.短单词轻读,快读与慢读。
(7)设计扩展课文内容的趣味练习。在具体实施中,形式灵活多样,如小组合作学习、课内课外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不管学生的认知和技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教师都要认真分析问题,及时帮助,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自信、充实、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去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学会整合教材(即补充必要的、剔除冗杂的)。一篇故事学习完后,要求学生达到:
1、理解故事;
2、能听懂磁带或者其他人的讲述;
3、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者表演。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并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为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3
听罢这六节课堂授课视频,对当下更广泛地区内的语文课堂教学又多了些许认识和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写出来和各位领导、同仁分享一下:
一、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不可须臾或缺
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最大特点是有朗朗的读书声。”所幸的是,听得这六节课中能发现朗读的教学环节。但是老师们对课文中朗读的训练效果也是全然不同的。有的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朗读的指导,比如《黄河颂》《羌村三首》这两节课,老师在朗读的节奏、重音处理等方面做的就比较到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也有的课堂,只是为了读而读,只是单纯的感受性的读,缺少指导,几近于无效朗读,比如《故乡》一课。
我感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每一篇语文课文的朗读点,继而在课堂上创设条件、各种形式地读,且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引领,经过老师的训练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有所提高。比如《故乡》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杨二嫂和闰土前和20年后的语言的对比朗读,就是非常好的朗读训练点,特别是20年后杨二嫂自私自利、怪腔怪调的语言和闰土几近麻木、呆滞的语言,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他们的变化,了解当时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残害,课堂的效果一定会有飞跃。
二、语文课堂中,新课标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成分不足
当今教师在评课、说课中,在论文写作中,都知道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但是真正落实在每一堂课中,真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这六节课堂中,我都感觉这一理念的渗透不突出,老师们还是不舍得放手,大多还是老师在“不遗余力”的讲解,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看课的老师看的也索然寡味。比如,语言描写的那节作文课,其实本身老师很有内涵,设置的课堂环节也非常有效,只是课堂上给学生们自主思考的时间太少了,关顾着在“赶路”了,学生也只是急着跟着“赶路”,更别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合作探究”了。所以,真心感觉老师们只有新的理念来“武装头脑”远远不够,必须要用它来“改变课堂”才是最有效的。
三、语文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不够
在这几节课堂中,老师对于课堂的“语文味”都体现出来了,对于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体现的也不错,只是启发学生能联系生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远远不够。印象最深的还属《故乡》一课,最后在引导学生理解“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一处时,老师说“正如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是如此,要多去尝试,总是能有成功的一天”。这个地方感觉处理还可以,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能让孩子联系生活,联系具体的事件发表观点,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其他的几节课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都非常欠缺,包括《黄河颂》这样的篇目做的都远远不够。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4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字词句以及文章的素材都需要长期积累,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在于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好了以下几点。
第一、预习
首先,标出自然段,把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生字注音并组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这是我对课前预XX要求。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做好预习,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每天坚持积累一些好句和成语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两个成语,要求会背,理解意思,初步会用成语说一句话。好句允许在课文中摘抄,更鼓励在课外抄录。这样做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第三、强化生字学习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步是“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课堂中辨形辨意”,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字意,初步学会口头应用。第三步是“单元巩固法”。这是纠正错别字的重要阶段,运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对本阶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反复听写,不定时抽查来加强。
第四、坚持每天20分钟课外阅读,每周读一本书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坚持20分钟阅读,内容不限,可以是优秀作文,童话故事,也可以是报刊杂志,每周由老师进行检查评比。在评比中,结合好的阅读典型,逐步向学生渗透精读、略读、速读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先从精读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认真读,懂得每篇文
章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字词及时找工具书解决,对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这样做能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对学生词语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产生极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每周写两到三篇日记,一次作文
归根结底,学生写作能力的展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观的体现,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最初,我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起,采用“一字多词”的方法选职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让学生扩词,多多益善,然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这一学期,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为主。
口头说句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引导学生迈出了第二步———写句。这一阶段分三步走:先写简单完整的一句话,再适当地扩句。即为句加入一些恰当的定语、状语、补语(当然给学生不讲这些语法知识),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进一步将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将原句分解成一段话,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兴趣盎然,愿意去学。有了写词组句的能力,我就指导学生摘录片断和写日记。这个阶段我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我指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指导写景物,写水果。对照家庭成员和班级同学,指导学生记人物。结合节日庆典,学校活动,指导写叙事。二是明确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数要够,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优美的词语适量的修辞。第三步,指导在立意上有所突破。这一步主要通过作文讲评课,由师生在讲讨论中完成。我重点抓住写作前的指导和批阅后的讲评两个环节,向学生渗透列提纲,多次修改,结构分段等写作基础知识,为学生们到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感到有一点要特别引起大家的重视。就是要强调自主,但不能放任自流。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
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5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笔我认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在教学《检阅》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当学生们的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得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问学生:“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吗?”大家的回答仅仅是奇怪,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为此我没有马上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读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在哪儿。重点读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在读的基础上感悟育人之道。再次朗读,抓住重点词“不确定、独立自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这样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6
我们一再强调感受的精细化,那么,到底如何获得精细化的感受呢?对于这个问题,张颂老师引用了袁守定的话说:“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抒发灵性,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需平日参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一段话是说积累,但是积累什么并没有提到。此外,仅仅是积累也是不够的。除了积累之外,我们还需要形成一种意识,或者说养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就是朗读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人人都有,比如说,我现在问你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的父母长什么样子?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头脑当中出现的一定是画面而不是文字,这就已经在启动自己的形象思维了。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思维是特指有声语言二度创作时的形象思维。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是与作家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方向正好相反。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是从形象到文字,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被人比喻为诗中有画,就是说透过文字能看到后面的形象,而朗读朗诵时的形象思维是从文字到形象,再从形象到声音。但是,恰恰因为朗读朗诵是二度创作,而且文字本身就具有音声性,所以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了见字出声。即使长大之后学习了一些朗读朗诵的技巧,也往往是在声音的形式上下功夫,或者只是把文字同声音形式关联起来。比如,我经常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稿件上看到很多符号,有的是文字写着快、慢、高、低,有的是箭头,向上或者向下。当他们拿着稿件开始朗读的时候,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符号和文字上的箭头,忘记应该在文字背后看到丰富多彩,变幻多端的大千世界。
所以,感受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一种从读到看的意识。这里的读当然是说读文字,看则是代指所有的感受类型。不仅有视觉感受,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空间觉等等。上述这些都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感受,另外一大类则是逻辑感受。像是并列、递进、转折、总括等等。
《朗读学》第六章里讲朗读者由作品的文字语言中感受到形象,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也可以感知时间发展,空间移动、事物运动,这是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过程。
仅仅有了感受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有感受的能力。上周六我在分享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也就是《春》当中的一段话:“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事后有朋友在群里问,园子与田野怎么区分?这其实就是一个“看”和“看到”的问题。“看”只是个过程,看了一眼,得到的只有模糊的轮廓,而看到不一样,不仅有过程,还要有结果,不仅有结果,还要有反应。不仅看到轮廓,更要看到细节,不仅看到相似,更要看到特征,不仅要看到静止,更要看到运动。就上面那句话为例,园子里和田野里,粗粗地看,非常接近,都是绿色的,都是眼光所及的范围。但是仔细研究一下,你会发现,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是朗读者为中心,园子是近的,田野是远的;园子是小的,田野是大的;园子有界限,可能还有围栏,田野则是开阔广阔的。如果细细分辨下去,这样的差别还能找出很多很多。试想,一个人站在自己家门口,先看到自家园地的景象,再抬起头往远处看,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那岂不是非常的兴奋?于是,那个“瞧”字就不会只是静态的看一眼,而是充满了生活激情的,跳跃式的张望。有了这种感受,“瞧”字的声音方式就变成了一种弹发式的感觉。
说到这里呢,我想再谈一点感受与声音匹配的问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建立了感受之后,还得用自己的声音把感受描绘出来。这里涉及到一个声音弹性的问题。声音弹性,也就是声音的可塑性,它是指朗读者的声音与他运动着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匹配,或者说是声音对运动变化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虚实、明暗、高低、大小、收放等等方面的对比呈现能力。通常来说,声音的弹性都是通过复合对比的方式来呈现。比如说有高就会有低,有明也会有暗。获得声音弹性的基本方法有这样几句口诀,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情感体验是基础,气息变化是桥梁,发声能力是条件,从情到声是途径。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7
在这一节中,张老师说: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是朗读好一篇作品的必备条件。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是说我们朗读时要特别重视对语词的感受。感受的单位不是语句,更不是段落和篇章。而是落实到文章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语词。为什么强调语词,是因为只有落实到语词,才能使感受进入具体而精细的层面。
举个例子,《春》当中有这样一句:“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对这段话的初步感受可以用“欣欣向荣”四个字来表达。如果只是这四个字,我们这样读就差不多了:孙老师范读1。但借助语词感受律的提示,我们发现,还需要对“园子,田野,对坐、躺、踢球、赛跑、捉迷藏,风、草”各个语词(意象)进行感受。感受的结果是什么呢?大概是这样:孙老师范读2。显然,从听感上来说,上面两种读法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二种表达更加灵动,也更加好听。有人也许会问:将感受落实到这一层面是否过于繁琐和细致。我们当然不提倡朗读过程的字字玩味,词词打磨。语词属于语句,语句才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精细又是必要的。一旦精细地感受语词成为习惯,朗读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灵动的运动状态中,由此其气息状态也处在一种变化状态中,从而直接改变了朗诵者的创作状态,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声音形式。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受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天生有一付好嗓子,还有些人声音弹性特别好,这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朗诵者的有利条件。但如果没有精细的语词感受能力,那些天赋或者能力有可能成为摆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精细感受语词一定是尽可能贴近文本,所以也不会增加创作者的思想或者情感负担,相反,朗读者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和乐趣。
在这一节中,张颂老师用了一多半的篇幅说一件事情:语词是抽象的,模糊的,间接性的,概念性的,有隔阂的。因此,仅仅“看见”或者“识别”出语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朗读者,不仅要了解语词的明确含义,更要精确感受语词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表达作品的情理。朗读者如果只是阅读文本,充其量只是获取信息,要想获得具体感受,还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将客观的语词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情感经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主观的、明确的感受。
“朗读者对于作品,对于具体语词的理解必须有所皈依,拿定自己的主见,并努力从中获得具体感受。”这句话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理解要有主见,有皈依;二是感受要具体,而且要“努力”获得。
先看主见的问题。语词是抽象概念,对它的具体感受总是随着创作主体与创作情境的差异而千变万化。而对于一旦主体与情境确定了来说,感受就必须是清晰的,唯一的,不能模糊了事。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你所要说的事物,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不应满足于差不多。”可以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的文字作品尚且如此,那么线性传播、稍纵即逝,有赖于人的直觉产生情绪感染的有声语言则更加强调具体和精准。没有主见,形成不了对文本、对语词的精细感受;没有皈依,我们的表达就容易变得飘忽不定。
再说努力的问题:张老师反复强调感受的具体性,具体到什么程度?从外在来说,要具体到意象的大小、远近、高低;从内在来说具体到身体、肌肉、器官。要想获得这种具体感受,一目十行的浏览是不够的,要付出足够的主观努力。举例来说,《春天的邀请》中有这样一句:“我听见春天在叩击窗棂。”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开始的表达是这样的:“孙老师范读”,随后我要求他们用手指去敲打墙壁,去体会叩击、敲打、砸擂的区别。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明白了叩击与敲打、砸擂的区别。有了这种具体感受后,他的表达就变成了这样:“孙老师范读”。有了这样一番体验,我们就能动的:“朗读者对文字作品的语词,在理解上不能模棱两可,应使语词符号的代表性及其明确,在感受上更不应含混不清,应克服语词符号的间接性所极易造成的隔阂。这样,听者从朗读中获得才是世间事物的真切映像,才是文字作品的精神实质。”
没有人是天生的朗读者,感受的能力和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作为文本的“阅读者”而非“朗读者”来接受文本。作为“阅读者”也会有所感受,但是这种感受往往是概念化的,或者是浅表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表象碎片。在当下人们被手机所俘虏,更习惯浅阅读、快阅读时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以这种状态开始朗读,很容易陷入“见字出声”的彀中。而当我们以“朗读者”的角度看待文本,就需要以更加主动的态度面对文本,面对文本中的语词,在强烈的表达愿望驱动下,自觉地、主动地、精细地感受语词。这也许就是“语词感受律”的意义之所在。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8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尤其重要,其中有一种非常凑效的朗读形式就是分角色读。在孩子们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喜欢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把自己扮演成其中的一个角色。第一册后两组课文几乎都是蕴涵丰富寓意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对话丰富,非常适合分角色读,所以在这两组教学中我常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
分角色朗读,确实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情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往往在这样成功的角色朗读过程中,学生便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但是在这组课文分角色朗读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
教学《自己去吧》第一课时,没有精心设计什么问题,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我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接着在第一层次的读后,就示范,要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这时的分角色读,我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而是要学生学会合作,利用小组检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果巡视的时候发现各小组的合作角色朗读几乎是失败的,学生不是读错句子就是把提示语一起读了,有的还读过了地方不知道在哪里停,这样的角色朗读把整篇课文读得支离破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只重视了合作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喜爱,在分角色朗读前,没让学生充分熟读、了解课文,学生没弄清小鸭和鸭妈妈说了什么话,所以分角色时自然就要乱套了。
于是在第二课时就让学生多读,还加上了我的范读,范读课文时,小鸭、鸭妈妈,小鹰、鹰妈妈的音色语气都不太一样,孩子们笑了,鼓掌了,说老师读得真好。我们开始讨论这些角色该怎么读好,学生一遍遍的尝试,我用生动的朗读评价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出味道:“你这鸭子,急什么?”“鸭妈妈,你还不紧不慢的,你就不担心吗?”“瞧小鹰在撒娇呢!”这个时候,我请学生把小鸭、鸭妈妈等各角色的话划出来,动动笔墨,反复读读。可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对话,让学生直接画出小鸭说的话真难,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没全部画对。于是,我在课堂上这样铺垫:
师:小鸭看见清清的溪水,想做什么呢?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小鸭和鸭妈妈说些什么?(生自读)
师:谁是小鸭子?你对妈妈说什么?(学生很自然的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鸭子妈妈在哪呢? (请另一个和小鸭对话: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吧)
学生潜能无限,但是在潜能被激发出来之前,必须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哪句是谁的话以后,再让他们在下面同桌分角色读,这时情况就好多了。有了前面的铺垫,到了后面的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样从易到难,先扶后放,学生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准确画出对话的概率就高了。
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分角色朗读之前,依然让学生先把各角色的话划出来,划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话读读,然后再分角色朗读。课后忽然觉得,划是手段,是为了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又是为了什么?分角色朗读不是目的,是手段,如果把分角色朗读看成是学习的过程,那么,我们不妨改进一下教学思路,让学生在小组里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角色朗读,请各角色想想自己该读什么话,动笔划出自己说的话。不机械地划,让划和读联系得更紧密,这样学生更好接受,就不会划完以后又不知道该读哪。
其实,成功的分角色朗读训练还要求教师的指导要恰当、及时,要融于阅读之中。引导学生从描写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中体会角色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角色的'个性。总之,分角色朗读,要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不同角色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才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伴之以相应的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或创造性角色朗读,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情,这是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高的朗读训练。因此,分角色朗读也只有在学生熟读课文,正确领会作者意图、角色的内心情感,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去进行的。花哨的道具和形式往往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不是阅读的本质,要适可而止。角色朗读不是课本剧的表演,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作秀,它仍是实在的,严肃的,认真的阅读。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自然地朗读、自然的表演、自然地流露。同样,台下的同学才能观察出朗读同学的水平,体验角色的情感、态度。这样的分角色朗读才更有意义,才更有价值。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9
这学期我开始教三年级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生字教学已不再是重点,而应该向阅读和写作教学慢慢渗透,但是又兼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环环相扣,互为促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我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边欣赏图画边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因为不同的思维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思维的碰撞中,灵性的火花在闪烁,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语感得到了升华。对于有争辩的问题,我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思维碰撞的乐趣,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这样的课,学生参与度极高,师生互动良好,期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其次,我采用了科学的训练法。
朗读是语文的根本。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这样可以保证上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虽然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初步学会口头应用。鉴于一些难写的、容易混淆的字,我运用辨字组词,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坚持每天半个小时课外阅读。
我尽量少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让他们每天坚持半个小时的阅读。内容不限制,总之是多读书,读好书。在每个星期的“我来给大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0
1 朗读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曾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语言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语感上,何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度”心理学称其为直觉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朗读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感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材都是由优秀的文学作品组成,初中语文教学正是以这些优秀的作品语言通过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同时带动学生的听读语感能力的增强,并借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活动正是适应了培养学生听读语感活动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朗读的作用。
1.1朗读可以提高初中生语感的直觉性
经常有的人说话是“出口成章”,看书是“一目十行”,写文章是“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形容某人语感的直觉性水平高。心理学解释:“直觉是对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情况的突如其来的一种顿悟或理解”,因此,个体语感的直觉性就是个体对特定情境下语言的悟性,是个体对言语的顿悟和理解。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首先教师要明确,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不能固守语法规则,因为,没有学生会在说话前,先核查一下自己所要说的话是否规范,与语法规则冲突与否。朗读对初中生的语文朗读语感的直接性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常对初中生进行朗读的训练,以致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上,留下连续的、完整的、符合语言逻辑规范的印迹。因此,学生通过对规范文本的朗读训练,使大脑对语言的感觉反映就会变得快又准,从而节省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去分析和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往往凭语感的直觉性来正确感知语言对象的。比如:教师讲解课文时,没等教师讲完学生表示文章的意思已把握,还有,对要求学生理解的文章,学生有的是只需朗读一遍,就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了,这些都是给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功效,因为朗读而培养了学生语感的直觉性。
1.2朗读可以提高初中生语感的整体性
学生语感的整体性水平指学生对语言,词汇,语法等的具体的有条理的分析,然后对言语现象的整体的了解。初中生正处在由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感知能力和注意水平已达到比较完善的高层次,因而对学生的语感的整体性要加强培养。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陋室铭》,这是一篇古代经典的好文章。传统的“常规化”教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字一词一句或者字词落实地给学生把文章的内容翻译一遍,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付期终考试,也是不成问题的了,刘禹锡的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条理清楚,思路明了,行笔简洁”。所以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朗读的方法:首先是教师范读,然后带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要求朗读的标准是语音标准、合适的语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精神状态,隐逸情感。一堂语文课堂教学后,成效往往很显著,学生既能正确的翻译整篇课文,还能把握文章的内涵,对作者的文章风格也都有整体的把握。
2 合理规范的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初中生说好普通话
在教学普通话的实践中,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普通话训练对象是字和词,这种学习难免呆板,教学中严肃的正音是难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之所以不持续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也表明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字词训练对与普通话的训练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只有将具体的汉字和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当中,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语言表达之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普通话中语音的各种变化规律,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语感的标准。在普通话教材中,篇幅较多的课文都是一些具有丰富情感的文章。教师,将朗读与普通话训练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激起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地方方音中的各种不正确语调,光靠呆板常规教学的一字一词的正音训练也脱离学习的实际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乐意用普通话去表达他们的情感体验,用普通话朗读他们喜爱的作品,这正是学生利用朗读进行普通话学习的最有利时机。因此,朗读是学生掌握标准、规范普通话的最好阶梯。
3 朗读有助于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口语交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交际双方或几方在特定的活动情境中,特定的交际目的驱使下,各方凭借标准的有声语言和得体的体态语言进行听、说的互动交流活动,是常见的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组织交流沟通的语言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丰富的汉语言词汇,熟悉汉语言的构成与规则,当这些能力学生具备了,在口语交际的说话上自然学生能把语言运用的得心应手,把话说得流利自然。时常训练于口语交际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词汇量的积累,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春》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设计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朗读这篇美文。首先,教师让学生独自朗读,小组交流体会文章中春的美丽,然后在小组中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将文中六幅美丽的图画: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通过课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春的气息,最后教师在及时启发诱导:通过朱自清先生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难道我们的家乡就没有这么美的景色吗?能否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来描绘我们家乡的春天的某一处美景呢?这样,学生通过前面的反复朗读训练,再水到渠成过度到口语表达的训练上,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前面朗读的借鉴,积累了自己的词汇,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使学生能说话,会说话得到了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1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2
家分享好书”的阅读展评交流课上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教师再相机针对优秀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积累。我让他们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有的摘抄本,在读书过程中摘抄下来,熟读成诵,丰富他们的文库贮备。第四进行写段的训练
开始,我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起,采用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让学生扩词,多多益善,然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为主。我让他们从最熟悉的下手,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指导学生写景状物记事。写好之后反复修改,在作文讲评课上慢慢渗透写作的基本知识,为他们向高年级的写作打下基础。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在三年级“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
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教学生由词说到句,再由句说到段。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同学都有“说”的欲望,勇敢地畅所欲言。在有话说的基础上,教给同学一些说的技巧,用不同的词语或语句表达一种意思,怎样有顺序地、不零乱的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同时,叫其他同学学会听,能够评议同学的发言。如:
我教如何保护小动物时,首先就播放小鸟在林中自由的飞来飞去,让学生听鸟鸣声。接着播放大量野生动物被捕杀,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尽量照顾发言面的广,让全班同学都能得到锻炼。集体讨论同学提出的保护动物的方案行不行,为什么?说出理由来。对同学们的发言合理的及时表扬,不好的给予指正,鼓励他的勇气,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对于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要求。平时发言很少的同学,能讲几句,就给予表扬,相反,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要求能用新学的词语,有顺序,有感情地表达。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读”的要求,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读完后,能弄清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其次,用“读”来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再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3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㈩的一档节目《朗读者》火遍大江南北,其前三期的主题分别为“遇见”“陪伴”“选择”。今天,笔者就想借着这三个主题词聊一聊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策略,以期培养更多学生成为酷爱朗读、懂得朗读、善于朗读的“朗读者”。
一、“遇见”——走进文本
《朗读者》说,人们朗读的不只是文字,朗读的同样是人生。而这正是这档节目能牵扯亿万观众心灵的魅力所在。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电视节目中的不少“朗读者”普通话不标准,声音也不好听,但就是能打动观众。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朗读者的经历“遇见”了朗读的内容,并产生了共鸣,他的声音自然成了最好的诠释。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由此观照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学生能不能真正“遇见”文本,哪怕是走进文本,这是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起点。说得再直白一点,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主题乃至表达,才能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指导。可叹的是,我们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刚刚开启,学生“正确流利”都未达到的情况下,就大声疾呼“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殊不知,只有走进文本,从理解到表达,才是开始一篇课文的朗读准备。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很多文本无论时空还是情感,都距离学生较远。所以,要想学生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就必须为他们架构起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案例。我们在课堂上发现,不少学生在于老师的朗读声中泪流满面,接着他们的朗读也情深意切。于老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先扣住两个重点词“翻山越岭”“重担”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这两个词语:“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读懂了文本的言外之意,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其次,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前,先自己深情地范读:“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读,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台上更有不少学生红着眼睛在哽咽。此时情感之弦被拨动了,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一直在观察学生的表情:“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把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色,何愁学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陪伴”——走进文法
中高年级的学生朗读技巧要不要进行训练?答案是肯定的。有人说,写文章就是玩文字游戏,话糙理不糙,不同的词语、词组、句子按照不同的顺序组织就构成了不同的文章,这就是文法。所以学生要想朗读好文章就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把握语速,处理好停顿,注意重音,要有语势,要有节奏。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老师在每节课里的“陪伴”(指导、示范、陪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法。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4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呈现。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内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可爱的草塘》“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师:大了吗?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
案例分析: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应该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收获和感受吴艳菲
我很荣幸参加了在三明大田县实验小学隆重举办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暨福建省第二届“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来我就谈谈我观摩了这几节“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示范课的感受,16日早上我在六年(7)班听取了《千年梦圆在今朝》这节课谈感受,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我一进去就仔细翻看了几个学生的课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课本中密密麻麻地一些笔记,不够写的用纸附录夹在书中,作者介绍、文章背景、诗词名言解释、对于文中词句的感受,令我吃惊,我自叹不如,开始上课后,老师经过前面简单的导入,揭示课题,然后检查预习情况,先请几个小组起来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遇到一些词句读错的同学纠正,老师点拨指导。在这个环节这个班学生的起来回答一些习惯比如“请大家跟我看??老师出彩的地方没了,几乎忘记了这节课上还有老师,完全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与大家的讨论交流来读懂和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课堂与过去完全不同,没有了优美动人的朗读,而更多的是学生平实的言语和内心的真实表达。第一,国家出台了一些新的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取代以分数论英雄,采用几十项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真正能力,我们老师也应从多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第二,课堂不是老师的表演舞台,不是老师把学生引导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是学生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说真话的课堂,这是才是精彩的课堂。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一在班级的黑板一侧,有每周一诗,每日一词,名人名言。
每天有专门的写字课时间,经常举行学生写字比赛,对于学生书写抓得很紧。
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比如“请大家跟我看????,我的回答完毕,请同学补充、读《小学生之友》有感:“新蕾杯”优秀期刊阅读征文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订了一份刊物,那就是《小学生之友》。我觉得这本书内容出色,知识丰硕,让我受益无限。作文网高中
通过阅读,它使我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川,如让我知道了锦绣的婺源风光;使我熟悉了世界各国的名人,如英国的物理学家卡文迪许、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使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处理。初中作文网《小学生之友》里面有作文、数学游戏、脑筋急转弯、笑话、漫画等。总之,它吸引着我们,让爱读书的孩子更爱读书,让不爱读书的孩子知道书的趣味。
《小学生之友》对我的习作水平入步特别大,每期都有出色的范文,有出色的故事,引领着我们学习,通过阅读使的积累了良多好词妙句。“作文”这一大麻烦,我再也不怕了!我最喜爱的仍是其中的脑筋急转弯和智力游戏了。每期《小学生之友》到来,我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往思索其中的脑筋急转弯和智力游戏,先把谜底躲起来,自己慢慢的琢磨,等想出结果来了,再一对照,哈哈!那是多么兴奋的事呀!
两年多来,从熟悉《小学生之友》开始,它就一直陪伴着卧冬每期我都精心保管着,真后悔太迟才熟悉它。
今天我终于明白什么鸣:开卷有益!《小学生之友》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读本好书读后感
读完《礼物》感受颇深。收到《礼物》这本书时以为物质礼物,读完后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本书的这个《礼物》却是一种方式,一种在工作中找寻快乐的方式,它也是一个真理:人生最珍贵的是“把握此刻!”“向过去学习”“着手创造未来”。
这些“礼物”就是本书总结的礼物,而这些礼物是不能分开的,他们是一个整体。若把这些礼物拆开后就变成三个“礼物”,即
1、“把握此刻!”
2、“向过去学习”
3、“着手创造未来”。没有很好的结合去运用的话,自己的发展会举步为艰很是缓慢,甚至还会倒退,工作也不会带来快乐。
怎么去快乐的去工作并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呢?引用书中的一段话“当你全身心投入你正在作的事情时,你的心思就不会游离不定。你享受生活。你也会更快乐更有效。你下决心只关注那一刻发生的事情。那种集中和专注将带你走向成功。”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为过去而沮丧,或是为将来而担忧。专注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发现其中好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心和勇气。将注意力放在此刻重要的事情上。所以就是要把握此刻,全身贯注与正在发生的事,珍惜和欣赏每天得到的东西。如果你没有从过去学到什么,你就很难让过去的事情真正过去。一旦你从往事中学到东西,放下顾虑,你的此刻便得到完善。平时在工作中要经常坚持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过去发生了什么?
2、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3、我现在可以做那些不同的事?。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坚持问自己同样的问题,提高自己。书中写道:审视你对过去发生的事有怎样的感觉,从中学到宝贵的东西,再用你学到的东西让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更令人快乐。你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从中学习。当同样的情形再次出现,今天你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变得更快乐、更高效和更成功。所以要不断的向学习过去好的方面吸取不成功的教训,并如何更好的运用到现在和将来。“着手创造未来”没有人能预知将来,也没有操控未来。但是,对你所期待的事情想象的越清晰并为止计划,今天就做些事使之成真,你此刻的担忧就越少,将来对于你也就更明确。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追寻礼物的故事。从一位智慧的老人那里,年轻人通过老人的指点自己找到了这份神秘的“礼物”的经过,领悟了“礼物”的寓意:“礼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会把握此刻,就能过上更加成功、更加幸福的生活。我很感谢这个“礼物”,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记住并运用好“礼物”,使自己的将来更加美好。现把书本的封面背后的总结记下以便更好的随时提醒自己。读本好书读后感
什么是自动自发呢?自动自发就是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自觉而出色的完成自己的事情,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工作呢?是一味推脱拖延还是积极主动,是做工作的奴隶还是做自己工作的主人?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认真工作做自己的主人!
做自己工作的主人首先要做到:对待工作勤奋认真。如果你永远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你就会得到他人的称许和赞扬。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一份成绩的取得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付出艰苦的努力是永远不会有成功的。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坦途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顶点。”勤奋工作是实现理想的基础,贪图安逸会使人堕落,无所事事而退化。勤奋工作还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乐趣。同时还因为工作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之付出的更多。如果将工作视为学习经验的机会,那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比如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很多杰出人物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决策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是他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和学习的。在工作中他们学会了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是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所施必有所得。当我们尽职尽责,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终将有获得回报的机会,每个人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的。
其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还要求我们要敬业。敬业就是尊敬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当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知识,得到更多经验,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得到乐趣。做事善始善终,一丝不苟是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敬业会带来双赢。再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对待工作要忠诚,要自信。忠诚就是工作时真诚负责,尊重学生。工作时对自己要自信。正如书中所言:这个世界为那些具有真正使命感和自信心的人大开绿灯。无论出现什么困难,无论前途多么暗淡,他们总是相信能够把心中的理想变成现实。自信使我们决心更坚定,自信使我们意志更坚强,它给我们思想以力量,给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我们立刻采取行动把可能变成现实。
读完后,我深有感受,读后感《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里面的主人公“哈里”讲述着一个故事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等待新生命的轮回。但他还挂念着很多很多的人。他最后悔的是车祸前对她姐姐雅丹说的话:“这次可是恨上你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哈里不知道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哈里化作幽灵和阿瑟重返人间,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是歉意和爱。
一个开的玩笑,却变得真的。一个肉体的身亡,并不是代表着生命已经完结了。我在读到最后一页时,书中最后一段说“如果热爱生命而不热爱死亡,这样的生命并不是热爱生命”这句话我悟出了好长的时间。这句话果然说得没错,人生最怕的事----死,人们总是在死后才发现,他们生前用劲全力想追求的东西,在死后却变的一文不值。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它只在于每个人对待它的态度。有的人为了不接受死亡的来临寻找长生不死药,杀死了多少无辜的人,结果,还不是弄巧成拙。有的人厌恶了生命为了更快地迎接死亡,傻傻的轻生??有多少的人死于对待死亡的态度?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珍惜所有爱你的人吧!说不定这一秒你还活蹦乱跳,下一秒你就死了呢?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更要珍惜生命,不是道了死亡才知道要珍惜生命,多一份关心和宽容,少一分歧视和怨恨,没有人知道未来是如何的,可我们可以把握好自己的今天。说到好书,我就要介绍一本好书,书名叫《小学生读本》,这是一本课堂内外知识一应俱全的书。
这本书的知识面非常广,写出了古代四大发明,最早的文字,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的科学技术,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体现了中华儿女奋勇崛起的精神。
它又教育了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努力学习,要更加热爱这个伟大而又美丽的祖国,报答祖国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使我们知道,将来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有所作为的人,就要时时刻刻铭记在心: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美好诚信我们人类生活得那么美好,可是,动物呢?树木呢?河流呢?山川呢?只要我们保护大自然,珍爱小生命,我们的生活必将越来越美好!
好了,说了那么多,言归正传吧,怎么样?这本《小学生读本》是不是够精彩呀?
它又教育了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努力学习,要更加热爱这个伟大而又美丽的祖国,报答祖**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使我们知道,将来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有所作为的人,就要时时刻刻铭记在心: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人类生活得那么美好,可是,动物呢?树木呢?河流呢?山川呢?只要我们保护大自然,珍爱小生命,我们的生活必将越来越美好!好了,说了那么言归正传吧,怎么样?这本《小学生读本》是不是够精彩呀?遇上你之后
三(1)班:江宇轩指导教师:吴艳菲
在生命的雨季,我只有独自彷徨。我麻木地跌入在人生的黑洞中,被失落所掩盖。但,我相信,黑夜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天青色在等烟云,而我却在等你。那一刻,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我第一次遇到了“你”,从此,我的位置将不是一个聚焦点,而是一个“出发点”。我世界的一切都变的崭新。曙光充满我个人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不再感到落寞,因为我邂逅了你——《小学生之友》。
因为有你,引领我走在时代的前沿。我看到了生活中的明星,从“星”环中,我品尝到生活中明星,名人背后的甘苦。从“星”环中,我目睹了另类的光辉。踏着明星成长的足迹,我从幼稚变得成熟。邂逅了你,我与明星为伍。
升入了初三,一切都变得惧怕而陌生,而你却给了我一份关怀,一份温暖,更给了我一份自信。是你给了我一个平台。当箐灵姐姐为我们分析在成长阶段遇到的问题时,我在这里找到了解决青春烦恼的钥匙,找回了信心。我看到了成长中的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美丽,我也发现了自己的缺憾。邂逅了你,我不再无助。
日坠西下,鸿雁鸣归。在操场边我只有叹息。因为我的英语太差,我的数学落伍。我迷茫,我失落。我似乎看到了我与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然而我似乎除了叹息,就别无他法。天无绝人之路,幸运的我遇到了你,从此,你带给我一个新的天地。为我敞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而我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安琪儿在向我招手,正是你让我明白,折翅的天使依然是天使。邂逅了你,我找到了人生的导师。
风在呼唤,在繁琐的学习中,你常带我去田野漫步,让我明白学习生活也可以浓墨重彩,在繁星点缀下的夜空,去寻找给人目标的射手座,让我奋力追求梦想,大胆的爱和恨,勇敢而且执着。
感谢上苍为我们创造的这首成长的诗篇,让“你”融入我的生命,而“你”如同一个回眸,一句期待已久的话语--------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如同一颗颗耀眼的星星缀在天幕上,凝成青春的火焰,让我们的青春燃烧的更加灿烂。心中的阴云早已消散。“你”是我生命能量的燃料,每一次拼搏,都为我加满,让我更有动力。拨开云雾,正是你——“初中生之友”,我生命雨季的光明。
雨季中的邂逅,让我看到了雨后更加绚丽的彩虹。感谢相遇,感谢有你。
唯美生活,邂逅微笑三(1)班:江玉洁指导教师:吴艳菲
星星,落落孤寂,无需任何点缀的旅途的洒脱;魂牵梦绕的多情的愫恋,那嗮在寂寞墙角的一抹寂寞微绿,不会因为时光的千百轮回愈加暗淡,只是,它懂得什么?凑近试听,它在深邃的古旷中向我诉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虑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用你甜甜的微笑,为生活舞出天使的翅膀。
曾记得,有人说过:生活是清新淡雅的,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它的真实写照;生活是诱人的奶昔,充满着欢声笑语;生活是苦涩的青果,充满着惆怅,无奈。那一刻,我如痴如醉,生活是那溢满多彩的童话。
无需埋怨,生活馈赠给每个人都是相等的筹码。虽然有时路途崎岖坎坷,遇至风口浪尖,波涛起伏;时而垂柳拂面,荡漾起一圈圈涟漪。那时,落英缤纷,绿树丛林会让你接受微笑的洗礼,忘却落叶尘埃,享受完美邂逅的生活,不要吝啬,用你的微笑感化冰雪覆盖的大地,瘦小的星也会学会用微笑的光芒普照川流不息的人行道,当你看到新生的午夜,黎明前的第一缕微笑,生活也是这样的春花浪漫。
给予微笑,给予生活。成功梦想的舞台,相距渺茫,不要忧心忡忡,所谓成功,宛如《红楼梦》中葬花后的释然,宛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对光明,对希望的渴求,宛如《繁星.春水》中谢婉莹对童真.母爱.自然的探讨。不论遇到的成功或挫折。抬起你的头,仰望苍穹,白云在向你真诚的微笑。温声细语的告诉我说:“生活是由若干个碎片组成的,也是由若干个会心的微笑拼凑而成。
微笑,生活雪白的起跑线。当笑容如花绽放,微笑是灵魂深处的慰藉。当眼角若帘挂珠,微笑是思想的解脱。朝阳如画。美丽的晨曦,生活的起始点。当霞光撒满天际。那若隐若现的地平线上升起了一轮新生的希望,焕发蓬勃,而后,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沉睡的生灵。宁静归于喧嚣。脱俗过后,用微笑对待生活。
我懂得,无论是晴天,阴天,雨天。即使有平坦的旅途,也会遇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伴随着微笑之弦,一路披荆斩棘,即使征途艰辛也义无反顾。回眸一瞬间,那灯火阑珊处的流岚是我梦想的生活。伴侣
三(4)班:
《小学生之友》如同盛夏的荷花,亭亭于水中央,充溢着一种巨大的诱惑,我想编者们既是在填补着自己学生时代感受过的遗憾,又是在给当代的中学生描画一幅绚丽多彩的蓝图,同时营造着中华文化的未来图景。
翻开《小学教师生之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篇文章富有许多的人生哲理,“人皆有兄弟,我独立。”“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句句语重心长的教诲,给我们初谙世事的中学生指明了心灵的方向,我们在前人的智慧下,如沐春风,一步一步的成长着??
古往今来,生活都是有若干碎片组成的,而此时的《初中生之友》已经成为了我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我的生活因有她而熠熠生辉。是她带给我丰富的知识;是她填满了我心中的空缺;是她让我重燃斗志;是她让我看到了生命又一道彩虹。
或许这本书在你们眼中只是一本微乎其微的参考书,但如果错过她,肯定是你人生中的一大遗憾。衣服破了可以补,钱花完了可以赚,房子塌了可以建,但这种遗憾是若干年后无论你拥有多大的财富都无法弥补的,因为,在宝贵的时间里,知识一旦失去就成为了永恒。她是初中生最亲密的伴侣。
如同一杯咖啡,需慢慢品尝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刚开始或许是苦涩的,但只要你用心去品尝,一定能体会其中的美味。又像是一位慈母,在你迷失方向的时候,她给你指引;在学习遇到阻碍的时候,她给你讲解;在你孤独无助的时候,她给你信心和力量;在你学有所成的时候,她陪你欢笑,给你鼓掌??这本书就是一把钥匙,替你解开重重难关,为你洒满希望花瓣,铺满明媚阳光,迎接美好的前程。
拥着最亲密的伴侣,我扬起嘴角,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初中生活,有她相伴,真好!
抵岸之书三(2)班: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朋友,伴随着我们走过漫长的岁月。在《小学生之友》的陪伴下,不知不觉地已升入了初三。在这2年的光景里,感触颇多。匆匆16载,却似乎尝遍了世间的酸甜苦辣。蓦然回首,它已狠狠地被甩向了记忆的长河中。敢问,何人胜懂自己心扉?——只有自己那长长的叹息。儿时的辛酸苦恼也早已被你挥向那陈旧泛黄的书本。此时,翻开自己心爱的书本,你会觉得自己已然跨越了曾经的辛酸,斗败了困难,驶向了彼岸。
书之奥,始于慢酌。当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它的奥妙,你会觉得那是多么地沁人心脾。你会觉得自己驶于江河,狂风掀起万丈波澜,似吞天没日,直拍航船;又似漫天尘土,山崩地裂,令你沦陷于此。是的!这就是书,这就是它伟大的力量啊!五千年的积淀,那雄厚有力的诗词,唤醒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渊远又传统的赞歌,警戒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它展开博大的胸怀,陶冶着人民筑成不屈的灵魂。
书之魂,在于慢悟。当你寄情于史书中,可以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坎坷历程,那些千古流传的名人事迹,不正是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吗?当你至身于唐诗宋词的佳句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那些朗朗上口的优美诗句,不正是诗人们激情澎湃、豪情壮志的体现吗?当你陶醉于山水之间,你难道感受不到作者那激昂的意志,那深刻的灵魂吗?那也正是书的灵魂,不灭的灵魂!
或许你在成长的道路上迷茫过,那痛苦的经历令你捶头抓狂。我想,那时的你应是把自己烦愁的思绪放飞在无尽地文字上吧!尽情泄心中的不满与委屈。
书,它是令你通向彼岸的扁舟。若不如此,那一代文豪怎会弃文?若不如此,那清国百姓怎会一一觉醒?抗战期间,为何前辈们会如此英勇善战?我想,应该是那一封封从家里寄来的沾满家人血泪的书信吧!让本已打算为国捐躯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必须活着回家的强烈愿望!胜利,成了他们共同的目标!胜利,由此得来!
毋庸置疑,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一股无形而有力的力量。它就像一缕阳光,穿透了那无尽地黑夜;它就像一滴雨露,洒向干渴的杨柳。中国文学的发扬光大,正是因为这些看似无力的文字。
回望过去,多少故事、多少史书、多少英雄,激励着华夏儿女奋勇直前!
书之奥,在于慢品;书之魂,在于慢悟。书本,使我们充满能量!使我们通向成功的彼岸!吹入心扉的一阵风三(2)班:
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生活中缺乏精彩;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活着便是为了等待死亡;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来人世间走一遭,只是为了履行一项任务;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但在那以后,我的思想之船却未随流,只因那根生命之弦。天似镜,风如纱,游荡在热闹的街市上,却找不到一个能与我一起走的人。此时,醒目的“黄金书屋”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心中那份孤独驱使我步入那书的世界。走到一个角落处,手不知觉地触落了一本书,拿起来看,竟是《小学生之友》,翻看书页,我的灵魂顿时被一则文章锁住——
主人公是一位快临近考试的学生,在一天早晨,他所在的村子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病人被池水吞了进去,又被吐了出。作为旁观者的我,没有眼泪,心却隐隐作痛,望着那发白的四肢,涨的鼓鼓的衣服,再也没有生气的脸庞??一种彷徨将我紧裹住,我宁愿这一刻不在这一处,宁愿自己是一个瞎子!在这阴雨绵绵的日子,有人为他撑起了一把红伞,我却在想着生命到底为何物,如果说生命是一个吝啬又倔强的老头,她绝不会对不懂生活的人施以同情。那么,开始生活吧,弹好那属于你自己的琴,为自己弹奏一曲生命赞歌!是啊,死者再也无法听见他父母的呼唤,他就这么直挺挺地躺在水边冰冷的石板上,是死神,这个毫无同情心地夺走了他的生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这个死者的脸上已经永远消失。我望着湛蓝的苍穹,天还是那样蓝,我的心却不再空虚,生命真的这么脆弱吗?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脑海中彷徨。我的心无法平静下来,此时,我就像一只蚊子,落入了无边际的蜘蛛网里,细丝将我紧紧的裹着,让我无法逃脱。
不知不觉,暮色降临,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书店,散步在夕阳下的田野,稻田被深黄而又殷红的夕阳照得有些反光,蜻蜓在稻田里展示她们婀娜的舞姿??一阵风吹过,香草的味道从我鼻尖划过,真可谓是“春风吹又生”,难道我还不如野草吗?死神也许在明天、后天或是下一秒就会将我的生命夺走,我可能再也无法听见父母的呼唤??难道我要领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悲剧吗?不,绝不!正处于花样少年的我怎能毫无抱负?正踏上人生道路上的我,就因为一块绊脚石而回头吗?我就像一棵小树,正不停地往上冒,目标是那蔚蓝的天空,我将要用那属于自己的琴弹出世界上最激昂的青春赞歌。如果有人问“生命为何物?”,我会回答——
生命就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积极与豁达。打开倾听的耳朵三(4)班:
飞鸟用清脆甜美的嗓音歌唱生活,游鱼拍打游曳的鱼鳍传达喜悦,花儿用绚烂的色彩点缀自然,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达对美妙生命的赞美,对伟大自然的感叹。万物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各种美妙的语言和声乐,让生活充满了生机和美好。而和表达同样重要的是倾听,倾听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每个心灵、领略大自然的幽幽路径。我们要学会倾听,张开耳朵,仔细去聆听大自然的山风松涛、溪韵海啸;打开心扉,仔细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忧欢悲喜??日子不经意间悄然滑去,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太短暂。童年的美好都将被时间的年轮刻画在我的记忆中,如色彩斑斓的鲜花在我身边绽放,成为我生命之中最绚丽的风景。怀着胆怯的心理,我踏进了未知的校园,未知的班级,这里的陌生让我感觉自己就像迷途的羔羊,迷失在广阔无垠的森林里,孤独且找不到出路。就在这时,《小学生之友》出现了,它就像天空中的星星,在我的视线里是那样的美丽璀璨。当我翻开《初中生之友》,里面丰富多彩的知识让我睁大了眼睛,我像雨后春笋一样,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雨露。翻阅《小学生之友》,哗哗的书声奏出一曲动听的乐章,我低头侧耳聆,顿时发现了人生的感悟,心中呈现出别样美丽的风景。好感谢你——《小学生之友》,你是我漂泊旅途中的绿洲,为我提供充足的水源,使我疲惫的心灵得以停泊休憩,并从中汲取养分。我因而告别苦闷自责、烦恼无助的彷徨,学会坚强自信,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不平。读《小学生之友》,如同倾听长者的教诲,实乃受益匪浅,倾听朋友的诉说,与朋友共同分享快乐,承担痛苦,让朋友感觉自己不是孤独的。倾听他人的牢骚,让他人感到舒畅、满足和轻松。闲暇之时,独步山间树林,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鸟儿的歌唱,昆虫的呢喃,山泉的低吟,山风的呼啸??让人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热土,让人寻回内心深处最美丽的真实。我们相遇在秋季,挥别在夏日。这期间有很多值得珍惜的痕迹竟被岁月在不经意间洗尽了,消失在风中,弥漫在雨中。我仅能用我赤诚的心虔诚地珍藏我沉浸在你的海洋的那一部分回忆。
当你失落时,一声清脆的鸟啼能给你安慰;当你忧愁时,一阵夹着花香的风能给你开解;当你彷徨时,一场洗净空气的大雨能给你力量??倾听在呼唤,我们需要倾听!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小学教生之友》,让我们牵起倾听之手去创造更加精彩的人生吧!《和时间赛跑》教学随感
本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学生通过对文中讲的几件事的分析、体会,很容易就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语文不单纯是传播知识,还担负着育人的任务。现在学生中存在着做事拖拉的现象,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这一课正是解决这一现象的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了解到时间流逝得飞快,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时间像金子一样珍贵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引发学生惜时的情感。然后,我请学生就如何赛过时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激起他们改掉陋习的决心。接着,我又让学生就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感悟,编写出自己的惜时名言。此语一出,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很快学生自编的名言诞生啦!其中,刘灿、褚奇龙、刘春雷、刘瑞等同学的最受大家青睐。为了鼓励同学们敢于创新,我请这几位同学把自己的名言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地宣读给大家听,宣读时要求要有鼓动性。我想,就这么算啦。这个启示,在学生的心中会淡化的,一部分学生会遗忘,旧病复发。于是,我请我们班学书法的两位同学把这几则学生自创的名言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时刻勉励着学生。同时,学书法的同学的学习成果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真是一石二鸟!
《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是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队员们既希望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结束教学之前,我又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表演片断,孩子们看得那么专注,那些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又让他们深深地震撼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就这样,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的《波兰国歌》不知为何无法正常播放,所以无法给学生的朗读营造那种隆重、热烈的气氛;另外,由于有些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以至教学时间延长了两分钟。
《争吵》教学反思
讲课前一天我见到了学生,个个活泼好动,老师说一句他们接三句。面对这样的纪律我真感到头疼,生怕他们给我出乱子。谁知道第二天课堂上,他们人人积极,踊跃发言,那一张张充满好奇、探索、疑虑、喜悦的笑脸,顿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明媚的阳光。
“太顺利拉,他们太会配合了。”这一点也不对。课后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我终于悟出:课堂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设计好的路,老师怕出错,学生也劳累无趣。所以,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
《绝招》教学后记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想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
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腾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我的思考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课例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我本次加“国培计划”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培训开始,我就充分利用教学剩余时间,认真听课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完成作业。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课必有一个气氛和谐的课堂。师生、生生互动,学习热情高涨。我努力将专家经验和自身所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现将我这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目前为止,我的学习时间达5400分以上,发表日志1篇,上传资源1篇,学科研讨组专题讨论的评论4条,提交作业6篇,培训总结3篇,自荐作业1篇。在培训过程当中,我收获很大,学习了专家们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典型课例,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学习,让我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可以说重新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通过观看培训的课例,,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这次学习我抱着一种积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因为我认为,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无论是从教学课件还是教学思维上,我们都应该抢先一步,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大家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道路,积极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和引领性,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专业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培训。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给我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将认真领会到让自己学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