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自评总结报告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自评总结报告
一、建设目标思路
1、建设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出发点,主动适应唐山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对接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建设委员会职能,指导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通过3年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能够对区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引领示范作用。
2、建设思路:
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指导,从21世纪计算机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并重,推行具有创新设计能力为主体的综合能力教育以适应宽广的计算机网络行业专业岗位需求,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主要举措
1.文化与专业理论教学
在进行理论教学前,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计划,按照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同时结合计算机专业特色对学生进行教学,争取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实际教学时使教学内容严格符合教学目标,并且难易适中,容量适度,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喜欢接受新知识。在使用教材上以符合规定为前提,但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深刻挖掘教材的知识,同时结合新技术,整合教学资源,贴近就业,使其对学生继续学习或岗位操作具有启发性。教学课程结束后,不断总结和跟踪学生情况,以便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得到学生的良好反应。
2.实训课教学
为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我校计算机专业设置了实训课。实训课的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紧密联系,以真实工作任务组织、构建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实训内容,并能通过让学生完成这些项目或任务,达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主要的设计方法是创造设计与实际职业岗位相仿的实训情境,营造浓厚的仿真职场氛围。在实训中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理实一体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
3.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情况
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成果,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有良好的反馈制度,其中最终要的就是来自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反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也设立了完备的学生评价制度。该教学制度主要从教学工作负责度,课堂准备情况、课业批改情况、课下关心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情况以及课堂气氛调动情况等多个方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价,该评价基本上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很好的帮助改进了教学情况。4.学生教学情况调查
在学生评价任课教师的同时,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教育教学情况,以便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同时采用了学生整体评价的方法,使其和学生评价制度相辅相成,共同帮助改进教育教学情况。学生整体评价主要是从教育教学整体情况、学习实训充分情况和育人环境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总评。其中这三个大方面中又包含了从生活到学习各个方面的小内容,比如学校教学安排和教师负责情况,实训中设备利用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宿舍学校环境和后勤保安状况等。该调查基本涵盖了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教师和学校从整体上把握了学生的情况,为以后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5.学生顶岗实习
教学不是纸上谈兵,我们培育的是理论和实践都精精通,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我校教学不仅重视理论,在顶岗实习上,我们以校方确立的目标为基础,与实习单位协商制定具体的方案,以为了将实习内容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培训之前,针对本批学生和实习单位实际开展岗前培训,做好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安全教育和法纪教育。.建立完善并认真执行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考核和激励。有目的、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做好家校联系,让家长协助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并且加强与学生交流,建立了稳定便捷的师生沟通渠道,掌握和了解实习期间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动态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法。
三、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及成效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多次召开课程体系构建论证会。严格参照职业资格、职称考核标准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网络构建》积极申报了省级精品课程,《网络构建》、《网络安全》、《web开发技术
(二)》建成了院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优质核心课程和网络课程。
实现了“课证融合”及“专业与岗位零距的离对接”,99%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前均能取得RCNA(锐捷网络工程师认证)或者CCNA(思科网络工程师认证)。
毕业生多少,获得奖项,找到什么工作等
四、特色与创新
1)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立足于本地区建设,通过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研,结合行业职业标准,明确核心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层次化,每一层次确定一个目标并安排相应教学环节,目标之间以及教学环节之间呈阶梯式递进关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完善了“走岗、贴岗、顶岗”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改变以理论知识的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的传统思路。为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构建了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显著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
在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各门课程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其中,与考证相关的课程在考试改革中理论与实操并重,理论考试实行统一的无纸化上机考试,任课教师研究考证和行业动态,不断充实试题库。
(2)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建立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确定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总结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分析各项能力所对应的课程内容,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程体系。
(3)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建立有利于工学交替的弹性教学组织形式 按照“一主线,两融入,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阶段的走岗认识实习、第二阶段的贴岗教学实习和第三阶段的顶岗生产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灵活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时间,并科学合理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尤其是在第五、六学期,针对IT企业承接项目的阶段性的特点,在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做到只要企业有项目,就即时安排毕业班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既能达到实习的效果,又为企业解决项目急需的人力资源,实现共赢,从而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地发展。同时,在充分考虑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订单班”和“学习岛”的作用,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程考核上,任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别根据在校期间和在企业期间的表现来共同作出评价,实现教学过程在课堂、实训室、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单位等不同的学习场所交替进行,增强教学组织的灵活性。
全面实行弹性学分制,实施柔性化教学管理,充分利用网路资源和现代教育平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集体面授与在线教学相结合,以便于教学的灵活安排。同时,根据合作企业生产需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学习时间的分配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其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部分学生可以尽早进入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也可以回到学校继续参加课程的学习。
五、思考与展望
(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院应该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和奖励力度,优化和完善科研创新举措,大力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热情,鼓励教师做到科研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科研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科研与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相结合,以科研促教改,以科研引导内涵式建设走向深入。
实践教学基地除承担实践教学外,还要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与生产经营,以利承接服务项目。还要更多面向社会承担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举办全国各级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加强青年教师的创新实践锻炼,制定常规科研管理建设方案,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加强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和选拔创新性优秀拔尖人才。
“校中厂”实训基地并不完备,吸引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不够完善,在企业中建立的“厂中校”实习基地还很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二)今后工作方向
我们教师应该将坚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成长为己任,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行业办学特色,进一步提高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在全面实现国家骨干校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学院的信息化、国际化,为建设一所适应首都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努力奋斗。
继续探索“厂中校”和“校中厂”模式,实现4个对接,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的对接,课程体系建设与岗位能力的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的对接。主动服务,寻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赢点。
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能够使劳动力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能够实现校企各专业人才的有机合作,开发设计出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更多专业对路的适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人才;能够实现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密切衔接;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因而也提高了办学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1、校企合作定位“工作室模式”,定向培养平面设计“专项”人才
根据学校整体师资情况以及生存现状,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利用现有资源,在两年体制的平面设计学科领域进行“数码修片”“广告设计”“影视后期”等典型任务学习,输出多方位人才。创意型人才培养方向明确,归纳出行动领域并且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相应的学习环境,突出了课程体系重实践的特征。
2、校企合作开发研讨教学内容,立体化教学资源,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来设臵具体教学内容,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式对接。
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由企业和美术教师共同研讨和开发,应用教材宽泛,并辅以实训教学以及阶段练习查找差距,强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设臵简洁明快紧紧围绕专业方向,符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特点,适用为本,够用为度。而让企业参与课程设臵,一方面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即时把握社会动态,使课程更能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
按照岗位实训需求,提供专业天光教室、拷贝台、数码修片实训室、影视后期实训室、制版员实训室等来进行专项教学授课;并且和企业建立定期实践机制,以阶段考核等方式进入企业进行实训磨练,寻找差距,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二年级主要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并随时开展市场调研,课程中提供、设臵仿真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体会知识的有效性,并且学会在真实情境乃至社会生活中恰当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三年级推荐到企业实习,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做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
3、校企共建师资队伍,保证教学队伍实现高素质
全力培养技术骨干,在2008~2011年分3批实现专业教师到陶瓷厂顶岗实践。采取企业锻炼、教学实践以及到校现场指导等形式,依靠企业传授、演示、指导全力提高校内教师专业职业能力。目前,组内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一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人,全组教师均为双证,并有多项教科研成果,有效提高了教师整体水平。
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力度。管理中突出了“三抓”:①抓备课。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学校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校级领导分配至各科备课组,严格规定集体备课的内容和形式,在备课中坚持“精选、精讲、精练、精评”的原则。每月对老师们的备课检查一次。②抓上课。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校长亲自深入课堂听课,在听完每节课后与教师及时交流,同时对教师当堂课的教案进行检查,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校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优青的示范作用,建立九年级党员示范岗,将骨干教师分到各年级组分学科负责。③抓作业。继续坚持每月一检查的制度。对作业的数量、次数及批阅标准学校都统一要求。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校的生力军,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高度重视对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学历达标、结构合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级讲师15人,讲师36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00%。近年来,我校健全完善了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条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拟定了学习培训计划,千方百计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至今,专任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有80人,占理论课教师总数的80.6%,还有部分教师正在参加专升本函授或自学考试。
在抓好学历提高的同时,学校还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鼓励教师参加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教研交流、在岗自学、课题研讨、课件制作等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学习,已有2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5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8多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了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学校还加强了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和现代教学手段培训工作,每年寒暑假都充分利用学校设备先进的有利条件,分批组织教师培训计算机知识,现有32位教师通过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并获得证书,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学会并掌握了课件制作和运用多媒体上课的技能。
抓常规、促教改,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我校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提高自主学习”这个主题开展教学教改工作。首先,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备课、授课、公开课教学、听课、评课、批改作业、出卷、辅导竞赛等制定出相应的较为完整细致的评价标准,由各学科教研组具体实施,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的教学常规规范化管理予以高度评价。其次,为树立现代教学新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依据上级部署,学校严格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并组织开展新教师技能培训和创优评优活动,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激励并创设条件让教师参与省市级立项课题实验,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课改理论培训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获取最新教学教改信息,特别要求教师要适应现代化教育,学会设计制作课件和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近年来,我校教研教改蔚然成风,学术研究氛围浓厚,共有六十多篇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交流。
第二篇: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自查自评报告
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自查自评报告
一、自查自评情况
学校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和《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试行)》,进行了认真的自评和自查工作。
(一)办学条件 1.基础设施。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面积16438.4平方米,生均30.9平方米;学校体育场所能满足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要,符合基本要求;学校设有专门的教务处、保卫科、门卫,工作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上岗;校园安全机构健全,教学、生活设施符合要求。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为100%,生均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0.4平方米/生。学校仪器设备总投资2106.7万元,生均8100元,教学用计算机拥有量26.8台/百生,办学条件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
2.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34人,其中,专任教师212人,专业教师146人,“双师型”教师122人,本科以上学历212人,省市级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32人,兼职教师26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2.6:1,达到了20:1的评估标准,省市级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比例为25.1 %,“双师型”教师比例91.7%,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26.9%,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兼职教师比例10.5%,教师培训规模82人次。
(二)发展水平
1.发展规模。学校在校学生数2260人,设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专业。
2.教育质量。2013学应届毕业生996人,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8%;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学做人与学技能并重,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培训,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创新机制。四是加强与企业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大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五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练”一体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力提高课堂效率。六是充分发挥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辐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网络。
二、存在不足近几年,我校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认识的偏差,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专业教师短缺,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教学、实训设备耗材费用大,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等问题。
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科教兴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职业教育政策,对督导组提出的问题加强整改,进一步提高我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中等职业教育。
2014 年 5 月 21 日
第三篇: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中德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蒋易静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09331208)
【摘要:近几年,全球刮起了金融风暴。然而,在这场风暴中有两个影响较小国家——中国与德国。他们的经济发展让人羡慕,可是经济背后的职业教育,两国却相去甚远。本论文中,将主要讨论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和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根据全文的论述,进行比较总结。】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中国 德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中国也自加入WTO以后,贸易经济也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自此,各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性人才。所以就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此产生。
一、职业教育概论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他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的教育特点。
二、职业教育现状
(一)中国职业教育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是从整体发展来看,我们的职业教育还不稳固,发展缺乏一定的支持力量,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列中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缺乏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等制度的支撑和规范;
3、职业教育社会导向或氛围欠缺;
4、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许多还游离于企业之外,还没有形成与企业的良好互动,职业教育进行的场所大部分还是学校或实训室,完成的地点也还是学校,而非工厂、企业,缺乏实践性;
5、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
6、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建设与实践脱节严重;
7、教学方式陈旧;
8、职业资格准入部分形同虚设。
可以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差别仍然不明显,除了比普通学校多配备了一些实验实习的设施之外,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就国内来看,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大潮流也在职业教育中体现着。往往毕业考试的优异成绩,就基本上承认了某一个人已经是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实习成绩,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与毕业考试比起来微不足道。而至于这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否能熟练的操纵先进的工业设备,校方完全留给了企业自己去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技术人员到企业以后,不能马上地形成生产力,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现状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说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双元制”①职业教育,那么制造这些秘密武器的是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
目前,德国约有30%的适龄青年人上大学,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80~90%)则去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其中又以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为主(约占70%),也就是说“双元制”培养的人员是德国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正因为如此,“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外界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所谓“双元制”,是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是教育真正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段实践的适应,满足了产业部门的需求。也可以说,“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企业为“一元”,学校为另“一元”。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在企业获得一个培训岗位的同时,在职业学校取得一个理论学习资格。
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中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适应上,经济发展到任何程度,都代表着特定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特定质量的人力资源与之相适应。目前,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地球。虽然中国有政府的支持,避免了像欧洲一些国家的破产危机。但是,金融隐患仍然或隐或现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为未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行人才储备,职业教育大有可为!2009年6月26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考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指出:“要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越来越联系紧密。
在中国,以珠三角、长三角为经济发展中心。在这些地方,又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于中
小企业来说,科研人员是大脑,而技术人员则是整个企业的脊髓。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优秀技术人员的任务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职业教育密切配合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来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状况及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取舍各种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得出的结论是:有技能的人的最有是一切最有中最为重要的最有,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收益。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仍存在大的缺口,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对我国经济起飞、大工业的兴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我国的工业升级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搭起了学校与工业界的桥梁;
第二,建立了我国与海外人才的桥梁,海外学人回来,凡与它研究项目有关的,都清工业
研究所取联系,判断最适宜他们专长的工作加以介绍;
第三,引进技术后转移到民间。
随着我国经济朝着多元化法相发展,台湾产业结构也不断加以调整,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将朝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已经3年多了,但仍然侵蚀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而欧洲债务危机也让全球经济再次低迷。随着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家的破产,使得欧洲的上空笼罩着灰蒙蒙的阴霾。然而就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德国的经济基本保持完好,甚至在2011年就业人口增加,财政赤字下降。联邦统计局的报告称,德国经济去年有两大亮点:一是失业率降至5.7%,为1991年来的最低点,就业人口达到4150万,为历史最高点;二是去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而2010年这一比重为4.3%,按照欧盟稳定条约的规定,新借债务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这样的成绩绝离不了德国健全的职业教育制度。正因为,职业院校将大批量优秀的技术人员提供给各个企业,才让企业有良好的运营。
即使如此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德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农业和林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进一步萎缩,总共减少的劳动岗位绝对数为160万。
因此,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双元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专业工人的数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双元制”的制度等等方面都将发生一场改革风暴。职业教育只有跟上社会经济的脚步,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提供优质人才。
四、探讨两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千禧年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腾飞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GDP成较快增长,同比也较快。中国经济俨然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现在中国经济渐渐影响着全球的大环境。而德国作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92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340欧元。受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影响,德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下滑5%。2010年德国经济强劲复苏,增长率达3.6%。
然而中德两国经济大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却有天壤之别。德国以“双元制”为主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全球职业教育体系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其“双元制”也有百年的历史了,而在“双
元制”制度下受教育的优秀的技术人员都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中国则是一个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晚的国家。其体系也不太完备,制度也有相当的欠缺。在中国,职业教育是不被重视的。反之,普通教育则是全民教育的中心点,这个可以从每年的高考可以看出中国是何等的重视普通教育。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则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所谓的“坏学生”也渐渐的不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除此以外,中国的职业教育还缺少实践。在中国,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区别不大。最为职业教育的“动手”特色并没有很好的发挥。
在经济上,中国与德国的差距在逐渐减小,可是在职业教育方面,中德两国的距离可以用“鸿沟”来形容了。虽然,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慢慢完善,可是离德国的职业体系相差甚远。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化,德国职业教育也在经历着改革。但是,对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来说,我们可以跟随着德国职业教育的步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善我们自身的教育体系。具体有以下几点:
1、根据市场经济实际的发展和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将教育与就业相互衔接;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发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和“双师型”②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
展。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他是人才储备的摇篮。拥有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或许在短时间内,我们看不出其中的差距,可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两者的关系将越发密切。而最为职业教育的新型国家——我国,应当谦虚向先进的德国学习其优秀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我国与德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借鉴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应汲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我国的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注释】
①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P102
②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1985~2005).科学出版社.P348
参考文献:
高原.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的一点认识
[EB/OL]..2011-10-08.李玉鸿.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改革思路[N].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冯思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新论[J].中国商界,2009(11):186-187.李娟娟.论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才智,2011(09):191.
第四篇:中等职业教育
试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作用——国际比较视阈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和日本在产业革命和社会民主化的要求下,积极推进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制度化建设。从国际视野考察发现,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的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高中教育在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今后,中国为实现完全工业化和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高中阶段教育要以实现普及化为目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综合高中建设。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equest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democratization since the modern times, both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and Japan have advanced the massific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greatly, and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review has shown tha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roces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from elite period to mass period.Meanwhil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lso plays a main role in helping high school education realize massific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From now 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plete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igh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take universalization as its goal,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vigorousl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should be sped up.【关 键 词】产业革命/社会民主化/高中教育普及化/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制高中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表明:到2005年,“我国的工业经济占据了绝对主体地位,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但各个地区之间工业化水平差异巨大”[1]。这样,为了完全实现工业化,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被认为是今后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必须要采取的首要战略举措之一。与提高人力资本相关联,我国的教育要做结构性、体系性改革,其中加快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特别是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并提高其质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项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从学校教育系统内部来看,我国在世纪之交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成为接踵而至的一个棘手问题。之所以说它棘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普及高中教育首先要促进高中教育数量的扩张,同时还必须谋求其质量的提高,这两者是一个一体两面的矛盾关系;其二,高中教育普及化表面上看是高中教育的规模增长和质量提高的过程,但其背后又是一个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上是追求公平还是追求效率或者是争取两者并立的教育理念权衡的过程,这种理念权衡不光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还与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直接相关;其三,高中教育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格,又具有职业、技术、甚至专业教育的性格,这使得走向普及化的高中教育中的学生分流问题异常复杂。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普及高中教育?其四,为了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化,有关部门和各学校必须在设施设备整备、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积极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高中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2]。看来,围绕高中教育普及化问题,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关系,从国际视野出发,运用比较的思维,集中探讨一下在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普及高中教育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
一、高中教育普及化的涵义
对于“高中教育普及化”这个概念,目前很少有学者进行过缜密的论述和严格的界定。日本教育社会学者藤田英典在《月刊高中教育》1978年第2期上发表的《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与选拔原理》一文,借用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对高中教育普及化问题进行了阐述。
20世纪70年代初,马丁·特罗通过考察二战后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以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指标,明确地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指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3]这就是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藤田英典借用马丁·特罗的这一理论,以高中入学率为指标,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高中教育的数量扩大和性质变化的过程划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精英化阶段是从明治初期至大正中期(大约1872-1920年),该阶段日本中等学校(旧制中学校、高等女学校、甲种实业学校)的入学率保持在15%以下;大众化阶段是从大正中期到昭和20年代末(大约1920-1954年),该阶段中等学校或高级中学的入学率从15%提高到了50%;普及化阶段是昭和20年代末以后(1954年以后),该阶段高级中学的入学率超过了50%。同时,藤田英典还认识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高中教育发展在发生阶段性跃进的过渡期,高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1920年前后的过渡期为“第一次变化”,1954年前后的过渡期为“第二次变化”[4]。藤田英典的这一创见可以称之为高中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本文在考察高中教育普及化问题时亦依照这种阶段区分法(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和阶段划分标准(高中入学率的15%以内、15%~50%、50%以上)。
二、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中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大体上处于从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至20世纪10年代这一段时期。之所以把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作为精英中等教育的起点,是因为从那时起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在中世纪时期的传统学术型中学的基础上,新建、改建了一批学术型中学。之所以把20世纪10年代作为精英中等教育的终点,是因为从那时起,美、日等国家中等教育的入学率超过了15%(1910年美国有15%的适龄青年进入中学学习[5]41,1920年日本旧制中学校、高等女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的入学率达15.8%[5]172)。
(一)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精英化阶段,世界中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传统的学术型中学获得了巨大发展,在整个中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种实科中学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它们仅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在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双轨制,其典型代表是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所以,精英化阶段世界中等教育的结构特征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双轨制。
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早期,亦即其精英化阶段的前期,基本是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术型中学一统天下。但自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并向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扩展开来以后,中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方向迈进,同时职业中学和技术中学相继建立并发展起来。1708年德国的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建立了一所实科中学,1747年德国人赫克(J.J.Hecker)在考赫斯特拉斯建立了一所“经济学、数学实科学校”,这是世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创设的肇始。此后,中等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18世纪后期英国实科中学的盛行,19世纪中期英国实科技术学校的发展,19世纪后期法国“现代中学”的兴起和德国实科中学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美国文实学校的蓬勃发展,以及19世纪末日本实业学校(甲种)的建立与发展都表明:在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开展产业革命的促动下,中等职业教育逐渐发展壮大,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从自然无序状态逐渐发展到了制度化状态。
尽管在精英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在制度层面上还没有取得与传统学术型中学同等重要的平等地位,它们的毕业生一般不具有升入大学的资格,只得在就业市场就业。例如,德国在1901年以前大学是对非文科中学毕业生持“歧视”态度的[6],英国在1926年发表《青年的教育》(即“哈多报告”)之前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的地位是无法与文法中学相比的[7]。
(二)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中所发挥的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
从学理上来考察,由于学术型中学主要是为升大学做准备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人口数有限的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所以,单凭封闭的学术型中学是很难实现中等教育大众化的。当然,这一阶段学术型中学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学术型中学的发展主要是由大学教育规模扩大所带动的结果。可是,18世纪后期以来,产业革命的发展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非技术工人),而更需要中等水平的熟练技术工人,于是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了非常必要的事情,欧美国家和日本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无不与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从实际来考察,18世纪中期以前职业类中学虽然已经产生,但其力量非常微弱。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德国和美国等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力量仍然比较微弱。到了19世纪后期,中等职业教育才以德国为首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比如,德国于19世纪末形成了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实科中学并存的局面,美国既设有实用课程又设有古典课程的公立中学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本在《实业学校令》颁布、修改(1899年、1920年)后实业学校取得了巨大发展。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欧美国家和日本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担当着一极。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参与,中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是难以实现的。
三、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10年代以后,欧、美、日等国家相继实现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进而实现了普及化。从时间上看,大体上从20世纪10年代至50年代是高中教育的大众化阶
段,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是高中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但各个国家的高中教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日程表是不尽一致的。
(一)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10年代以后,相继进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的欧美国家和日本的高中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等教育制度的分化产生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从而使高中教育实现了制度化。高中教育的制度化始于1918年美国教育协会“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发表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建议把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第二,综合中学在美、英等国成为中等学校的主流。综合中学是美国在公立中学制度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中学类型,它的建立始于《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的建议,此后,综合中学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美国的综合中学制度对于欧洲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英国在综合中学制度建设上迈出的步伐最大;第三,在高中教育综合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双轨制逐步被消除了。二战后,伴随着综合中学制度的发展,欧洲型的双轨制逐渐走向了分叉制甚至单轨制。比如,英国在经过1965年和1976年两次大的改革后,原来的双轨制(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现代中学)变成了以校内分轨(课程分化)为特征的单轨制。法国和德国的中等教育经历综合化改革以后,其后期中等教育阶段演变成了分叉制。
高中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再奔向普及化阶段,这一过程是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与普通教育同样的合法地位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事情。例如,英国历史上(二战以前)向来是重视文法中学而轻视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的国家,但二战以后实行综合中学制度,把职业课程和学术课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从而在制度上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法国一向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1975年哈比教育改革之后建立的两年制短期职业高中成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而且20世纪80年代中期设立职业高中科会考,更使职业高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日本在二战后建立了单轨学制,其高级中学既设普通科又设职业科,职业科高中的地位和普通科高中是平等的,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经济高度增长阶段以后,产业界和政府都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应当指出,随着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到来,欧美国家和日本(除个别国家以外,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德国)在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关系上,出现了以普通教育为主、以职业教育为辅的局面。
(二)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和日本等都在法律上确立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再加上这些国家都开展了新的工业化进程,所以,以培养熟练技术工人为主要目的的职业中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又直接加速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仅以日本为例,1954年是日本高中教育进入普及化的初年,就在这时(1955年)约有40%的高中生就读于职业科高中。
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和日本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普职等值”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创造了“普职双轨体系下的转换模式”(德国)、“普职整合体系下的渗透模式”(美国)和“普职单列体系下的互补模式”(日本)[8],注重使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具有同样的高等学校入学资格,从而促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样,取得合法地位、面临工业化发展需要、有大学入学资格吸引的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充当着重要一翼就成为当然的事情了。
四、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无论是中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还是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为中等(高中)教育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对于这种发展变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需要作具体的“因素分析”。
第一,工业化始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通过对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宏观历史考察可以知道,高中教育的普及化过程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具有同步性,而这两者的发展又与工业化进程具有相即性。这一点是在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来考察工业化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的重要前提。
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18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产业革命席卷欧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也在欧美国家不仅数量规模上取得了较大发展,而且还达到了组织化、制度化的程度,其典型标志是欧洲双轨制中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美国综合性公立中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各个国家,更是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综合高中的形成和发展在高中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战后,在经济复兴和新型工业化运动中,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欧洲国家赋予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价值和允许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高校入学资格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发展的前提和制度空间。这一历程表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内部机理是职业教育具有潜在的经济性。
第二,政治民主化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或制衡或促进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乃至中期,政治民主化程度偏低,一般庶民阶层的政治地位十分有限,所以“近代型义务教育”基本上限于初等教育阶段,而中等教育则在各社会阶层间是不平等的,欧洲型的双轨制是这种不平等的显著体现。而制造这种不平等的正是相关国家政府组织的公共权利。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虽有发展但整体处于低迷状态的原因是受到公共权利制约的结果。
20世纪10年代以后,在政治民主化总体进步(如一战和二战后的政治民主化)的形势下,在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实现工业化并成为成熟工业化国家的情形下,“现代型义务教育”普及到了初中甚至高中阶段,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才被提到一些政府或政党组织的议事日程上。美国《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主张把作为“民主制度的原型”的综合中学作为中等学校的“标准类型”[9],英国工党发言人托尼(Richard Henry Tawney)发表的《人人受中等教育》报告(1922年)主张把中等学校建设成为面向所有男女青少年的“普遍的中等教育”机构[10],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关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充整顿》咨询报告(1966年)主张在后期中等教育阶段“彻底强化教育机会均等”理念[11],这些都表明,在高中教育走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总体上是起促进作用的。也就是说,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促进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而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又带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反过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大大推进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第三,文化传统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文化传统的涵义非常丰富,与探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相关联,不同国家人们的普通教育观念意识和职业教育观念意识是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就有什么样的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比如,同为欧洲国家的法国不像德国那样重视职业教育,其原因何在?教育社会学者约西·沙威特和沃尔特·穆勒把法国社会和德国社会分别定义为“组织空间”和“资格空间”,并认
为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两国对待职业教育的差异[12]。而法国社会的“组织空间”性质和德国社会的“资格空间”性质的形成是有其深层文化传统的原因的。
五、中国的可能选择:以普及高中教育为目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综合高中建设 通过考察欧美国家和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的变化可以发现,在精英化阶段,体现效率优先原则的双轨制是欧洲中等教育的传统,职业技术学校是双轨制中的旁轨,它们在促使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美国型的综合高中模式既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又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因而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这两个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为各国高中教育的普及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通过考察欧美国家和日本社会经济和中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发现,但凡处在工业化发展盛期的国家,都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那么,处在工业化中期后半段的中国需要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满足我国经济现代化对中等技术人才需求的根本性举措。同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是使我国高中教育真正实现普及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另外,建设“和谐社会”在教育上的体现应该是深化教育民主化建设,普及高中教育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今后,我国普及高中教育的模式会有多种选择,基于继承历史和“洋为中用”式的思考,第三条道路(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中学)应当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必要选择,因为处在既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又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国要注重保持教育政策的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此外,这种模式在制度上的灵活性、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或多重适应性可以解决普及高中教育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和主要矛盾。为此,现阶段,我国应该以战略眼光和科学态度加快综合高中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2):35-37.[2]廖其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回眸[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21.[3]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3):13-18.[4](日)藤田英典.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与选拔原理[J].月刊高中教育,1978(2):10-17.[5]李其龙,张德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66.[7]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0-91.[8]郭杨,李晓玲.国际上几种普职互通模式及其比较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31):23-26.[9]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3.[10](日)世界教育史研究会.世界教育史大系25·中等教育史Ⅱ[M].东京:株式会社讲谈社,1976:183-184.[11](日)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充、整备(咨询报告)[G]//(日)教育问题调查会.后期中等教育最终咨询报告解说.东京:明治图书出版株式会社,1966:196-199.[12](美)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81-584
第五篇:门诊自评总结报告
门诊医院等级评审自评总结
根据浙江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门诊办公室根据准备情况进行全面自评,现将自评结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整改措施总结如下:
一、自评得分结果:
在三类指标中,涉及门诊检查项目共计13项,应得分39分,结合自查情况,自查得分为37分,得分率为94.8%。
二、已做工作
对照浙江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门诊办公室做了大量的准备,包括制度的制定和资料的准备。
1、制定较完善的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与浙江省预约挂号平台进行成功对接。
2、预约挂号实名登记,严厉打击倒号,多次整顿挂号秩序。
3、协调门诊相关科室,规范门诊医师出诊情况。
4、改进挂号、收费流程,减少收挂号费环节。
5、保持环境整洁,保洁工作有专业的保洁公司负责,张贴中医药知识画报,中医药特色浓厚。
6、有完善的导医、咨询服务,有定期出诊情况报告及改进措施。
7、科室名称进行全面梳理及规范,符合规范要求,开通复诊患者预约挂号。
8、重新建立专家门诊准入、退出制度。
9、建立制定6大核心制度,并下发到个人。
10、定期开展各种医疗文书及门诊处方检查,并及时进行通报。
11、不定期开展门诊满意度、秩序、诊疗质量的调查。
12、制定门诊会诊制度及规范门诊会诊流程,具有可操作性。
三、目前存在问题:
1、科室专家信息公开,信息全面性、患者知晓率待加强
2、预约信息登记欠详细,特殊人群预约未登记
3、门诊布局不够合理,标识欠清,未实施分层挂号、收费,缺少挂号、查询、取化验单自助系统,无叫号系统
4、有墙报专栏,缺少显示屏、触摸屏公布医疗信息
5、口腔科护士配备不足(1:0.25)
6、口腔科缺急救设备,常见意外急救流程不熟练
四、整改措施
1、科室及专家信息进行重新梳理,及时更正专家信息,发放预约挂号流程卡。
2、特殊人群预约挂号进行专人跟踪服务。
3、医院统一协调处理门诊布局流程问题,尽可能实施分层挂号、收费,在大厅放置挂号、查询、取化验单自助系统。
4、医疗信息发布进行统一规划。
5、口腔科添置急救设备,每个医师进行急救演练培训。
6、继续加强对门诊医疗质量的控制,加强对医疗文书的检查、考核
门诊办公室
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