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带头人学习体会
学科带头人学习体会
1月26日到29日省物理学科带头人在xx市xx高中进行第三次集体教学研讨,十八位物理教师每人上一节课,然后谈自己的教学特色,最后再评一节课。
备课的体会
我先谈谈自己对本节课准备过程中的体会。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初中9年级教材讲过,但是对初中和高中的教材比较后发现很多地方是相同,教材主要是讲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三人对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认识。教材是以人们对规律的认识顺序展开的。
一、初中、高中教材讲的内容几乎一样,但是详略不同。初中讲亚里士多德是用不受力就停止,高中是受力才动起来,撤去力就停下来。在伽利略方面,初中只是给出一句话“通过实验表明”接下来就是一个探究实验。高中教材详细论述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内容。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初中和高中表述不一样。初中“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而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中是这样写的“每个物体都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变那个状态”(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1月出版)。初高中都谈到了惯性和惯性定律,但是高中在阅读教材中增加了惯性系的内容,其实是告诉我们牛顿第一定律给出了惯性系的概念。
二、教材的编写上,初中主要是从感性方面认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高中偏重于理性即逻辑推理方面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因此初中教材设计了探究实验“平面上摩擦力小运动比较远”高中教材在提出两个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然后用理想实验证明这个猜想。这样比较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过程,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只有经过实验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我个人认为高中的教学更应注重理性思维的训练,实验可以做但是更应理性思维的角度分析总结实验,不能停留在实验的现象的层面。
三、不论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的文本都暗含这样一样思想,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持续运动需要力的作用”,伽利略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认为“物体的持续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持”至于为什么这样的运动他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不受力的时候物体持续运动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决定的”就是通常所说的惯性。爱因斯坦后来对这个解释是“空间的属性决定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四、我认为教材对亚里士多德的文本的不公正,是个反面例子出现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目的也是向学生传递怎样利用现代媒体获得信息。
五、作业的处理,就用书后的习题就可以了,一个是落体偏东和抛体偏西的解释,这个问题的处理要稍微的超前一点,目前的处理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地球可以近似认为是惯性系,严格上来说地球是个非惯性性。另一个习题是通过非惯性系理解惯性系的概念。
上课思路
引导同学回忆初中的教材内容从而引入新课
1、初中这一课中有三位科学家大家还能记住他们关于力与物体运动的观点吗?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物体运动的观点是什么?(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2、亚里士多德提出这个观点以后XX多年里没有人反对过,直到300多年前的伽利略对其观点提出了质疑。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也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错误吗?
(同学们只要列举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的例子就可以了。
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的结论的根本原因是;通过观察加上直觉得出结论)
3、下面给同学一短时间,同学之间研究讨论或者看书学习都行,请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复述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思维过程。
第一步观察物体从下面滑下来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滑上斜面的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观察物体在平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平面越光滑,物体运行的越远。
第二步猜想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速度既不增大的也不减小,匀速运动。
猜想如果平面是绝对光滑的物体就永远运动下去。
第三步理想实验: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来同时滑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斜面越光滑物体就越接近同一个高度。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角度,物体还要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如果斜面的变成水平那么永远不能到达同一个高度,物体就一直的运动下去。这个运动的过程中没有水平的力持续的作用的物体上。
请同学们对比分析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有什么不同。
亚里士多德的思维过程:观察归纳、直觉思维。
他的思维过程是:观察归纳、猜想推理、实验验证。
4、牛顿是怎样阐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的?
牛顿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1)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将保持匀速运动或者静止。
(2)物体不受力时静止或者匀速运动是因为物体本身固有属性决定的,这个固有属性就是惯性。
即说明了怎样的运动有说明了这样运动的原因。比伽利略前进了很大一步。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举一个日长生活中利用物体就有惯性这个的例子和避免物体惯性这样的例子。
请同学们看书惯性系一部分内容。请大家举出一个惯性系的实例和非惯性系的具体实例。
归纳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
5、课后作业处理书上的作业。
通过作业理解参考系的概念,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评课实录
按照预先的布置我今天评张老师的课,就结合我听到看到和自己对这个课的理解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课准备的充分,不论从教材文本的处理还是教学的制作都能看出张老师独到之处,特别是能对本课的教学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多次引入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这样拉近了学生和物理原理之间的距离,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二、在开课之前先在屏幕上呈现本课学习目标,这样能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从心里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如果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有学习动力,也能知道自己距离本课的目标多远。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动力。
在一节课中第一要解决学习什么的问题,就是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满足学生认知规律要符合教学的设计意图。第二就是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怎样的设计教学环节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当然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满足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否则设计的教学活动再好也不能达成学习目标。特备是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学生过分的关注教学活动的外在活动,而要通过活动学习到应该学习的知识,通过活动来引起思维的深入进行。第三要保证教学评测的合理性,通过合理的教学评测才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时的反馈纠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就是要保证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测三者个内在高度统一。
三、我想谈三点对本课的想法。
1、这个教材初中和高中讲的几乎相似,那么高中应该怎样的教学。我们到底让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我感觉更应该让学生体会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和建立物理规律过程中思维的过程。也应该明确人们对物理规律认识是个不断渐进的过程,逐渐接近真实的情况。
2、面对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怎样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知识少的时候我们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为主,在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本来我设计课的过程是要通过手机手机信息,但是在上课之前发现xx高中对手机管制的是十分的严格,因此考虑到教育一致性的问题,就没有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手机搜集信息也没有用我自己的手机搜集信息,但是我还是认为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对伽利略的教材文本进行处理用自己的话复述伽利略设计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的主要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对教材中文本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变成的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其实也是理解伽利略思维方式的过程。
3、怎样培养学生交流、协商、建构的过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相互交流协商在交流协商中建构意义。
当然我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场上述的几个环节,但是我一直思考怎样才能完成这样的过程。这样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
第二篇: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示范课总结
2011年4月28日和29日两天的骨干教师献课活动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已经结束,现把本次活动的情况总结下:
一、本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在活动中4位骨干教师为大家展示了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菊老师为大家展示的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成功的语文教学;世玉老师为大家展示的是六年级数学的一节复习课;秀琴老师为大家展示的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秀梅老师为大家展示的是五年数学。
二、每堂课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很多:菊老师的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有的同学都投入到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活动形式多样。世玉老师的复习课,三维目标能有机的统一起来,教师的基本功扎实,学生的参与度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重视对学生合作的探究能力的考查,兼顾不同水平的所有学生,使不同学生都有所提高,课堂效率高。才增老师讲授的《蝙蝠与雷达》充分体现了“学会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线索清晰,板书设计新颖。马秀梅教师的课把数学知识的教学融于现实情境中,学生在情境中学得高兴、学得扎实。注重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最后的总结,重视学生对数学情感的提升。
三、教学之后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每位作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听课教师都能够虚心地学习,认真地去评课。在评课过程中能够结合某一
环节谈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在交流中每一位教师都畅所欲言,通过交流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有实质性的收获。2011、6、8
第三篇: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1、数学:张国辉
2、语文:姜茂森
3、英语:姜亚丽
4、物理:冀光玲
5、化学:李艳波
6、生物:岳春瑗
7、地理:霍伟国
8、政治:张英娜
9、历史:李智慧
10、体育:王清明
11、音乐:凌新春
12、美术:李颖
13、微机:姜传伟 综合综合教研员:冀光玲
第四篇:学科带头人
惠东中学综合实践科组学科带头人介绍
黄彦民老师
黄彦民,男,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惠东中学政治科科组长,中学政治高级教师。2004年9月惠东中学综合实践科组成立时,黄彦民老师是首批加入的骨干兼任教师。
从教20年来,黄彦民老师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20年来,黄老师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了新一代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教师。20年来,他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惠东县教育界特别是政治教学界拥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为惠东中学政治教学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黄老师的教研工作也十分出色,他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先后在教育刊物上发表。
黄彦民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辅导学生讲方法,重引导,往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收获知识,他是我校研究性学习辅导的权威,是年轻老师的“师傅”,也是我校研究性学习辅导评估专家组的成员。
第五篇:学科带头人
称文镇中心寄校
关于2013“学科带头人”的评选计划
活动背景: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管理攻坚与教育质量提升”要求,加强名师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根据称多县教育局的文件指示,在我校开展“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活动时间:
2013年10月1号——2013年10月5号 活动对象:
我校所有教育工作者 评选条件:
1、遵守师德规范。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要求;敬业爱生,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行为。在教师中堪为表率,具有较高的威望。
2、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基本理论知识,精通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本学科教学中对县、校的广大教师能发挥示范、指导作用;在县、校学科教研活动中能起骨干作用。具有相应的学历,并能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教研活动,具有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以上技术职称。
3、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学科教学经验丰富,且能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在县、校组织的教学质量检测中成绩优异,位列同类前列。学生、同行对其教学评价好,是公认的业务骨干。
4、获得小学高级教师以来,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活动过程:(一)宣传阶段:
校领导在周一例会上宣读称多县教育局颁发的关于评选2013“学科带头人”的通知,并鼓励我校各位老师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二)报名阶段:
报名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自愿申报,二是通过各个教研组进行推选。
(三)自愿申报 :
个人申报:个人对照条件,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
(四)学校推荐:
学校根据自愿申报以及各个教研组推荐确定初报名单,由校领导共同商议推荐人员名单,并统一收集和审核推荐候选人的评选资料。
候选人必报材料:
1、“称多县学科带头人”推荐评选表一份
2、获得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以后所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2篇
3、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继续教育证书(复印件)
4、县级以上各类公开课、赛课、专题讲座等材料
5、近五年各类荣誉证书(复印件)
6、教学绩效材料
7、其他相关材料
(五)向称多县递交申报材料(2013年10月6号前)主办单位:称多县教育局
协办单位:称文镇中心寄校
注:
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评:(1)有违法乱纪行为者;(2)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者;(3)未经教育部门批准,参与社会办学上课者;(4)申报材料不全或失真者
“学科带头人”的荣誉和待遇:(1)县教育局将授予称多县“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并进行表彰。(2)凡获“称多县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者,有资格参加玉树州“玉树州学科教学带头人”评选。(3)凡被评为县级以上“称多县学科教学带头人”荣誉者,应根据主管局工作安排,到薄弱学校进行教学、教研帮扶和指导活动。
教学技能评审 :(1)材料评审,资格审核
(2)理论水平考核:采取命题考试的办法组织书面测试,内容包括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2013年10月8号)
(3)课堂教学水平考核(2013年10月9号—10月)
(4)论文、论著材料评审(2013年10月11日)附表
“称多县学科带头人”推荐评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