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底线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育的底线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09年在网络上出现一个题为《沈阳市165中学女教师英语课上打女学生》的视频。在视频中,一位女老师因不满学生在课堂上顶撞她而狂扇女学生耳光。此视频发表后,被网友转至各大论坛社区,引起网友热议。事后学校对这名女教师进行了严厉处分,不仅记为行政大过,还将其降职一级。随后165中学所在的沈河教育局已经批准了学校提出的处分请求,这名教师已经被校方开除,并责令调离教育岗位,今后不再从事教师职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家所倡导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人格的基础是自尊和自信。但自尊、自信不是单凭自己建立起来的,而更多的是要依靠、参照外部的评价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对于尚在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中、小学生,尤其如此。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和家长,其中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的评价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也可能从对一件事情的处理中体现出来,这些不同形式的外部评价会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孟繁华主编的《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出版)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有一个高中学生,每天5点半起床,6点多上学,吃完晚饭就做作业,一直熬到深夜。可是有一天,女孩子突然对她的父亲说:“我的数学教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父亲听了怒火中烧,但又默然无语。直到有一天女儿对父亲说:“爸,我厌学了„„”于是震惊的父亲给女儿换了一个教育环境。女儿第一次接触法语,她的法语老师就赞扬她很有语言天赋:数学老师也称她能“优雅且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难题”;更令人吃惊的是,她的英文老师居然在她的推荐信上这样写道:“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指导老师则写道:“请再给我们20个斯蒂芬这样的学生!”这些赞扬就像是兴奋剂让女儿自信得令父亲感到陌生,一些父亲原来从未发现的特质开始在她身上呈现出来。
对同一个学生的不同的评价引发了学生迥异的心理感受,产生了绝然不同的教育效果。显然,新环境中教师的尊重与赏识给了学生一种暗示,触发了学生的心灵震动,维护了她的自尊,重建了她的自信。我们常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就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我国的新课程评价理念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提倡以激励为主的原则,提倡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如说学生“没有数学脑子”、“笨死了”那样的许许多多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现象。这里有一个这样的案例:
某校的公开课赢得了前来听课的老师的赞许,但是公开课背后的细节却让人吃惊。为了展示学校的教学质量,保全学校的声誉,该校对参加公开课的学生进行严格筛选,他们挑出了40个“好学生”到大教室的公开课上去尽情表演,而却给其他的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布置了当堂完成的书面作业,留在原教室里自习。这样的做法其实并非仅有。这样的学校或教师也许只想到了所谓的“教学效果”,如果稍微考虑一下被“剔除”出去的学生的愿望和权利,尊重一点他们的自尊,赋予他们一点自信,真正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恰恰能从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来。
如果这是一件不太出奇的个案,我们还可以举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某校独出心裁,设计了一个名为“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的奇特教育活动: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打分,按分数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级别;上士可享受三菜一汤的午餐和一杯象征身份的红酒,中士则只有两菜一汤,下士不仅要服侍上士吃饭,还要等上士吃完离开后,把上士用过的餐具洗刷干净才能吃饭。
这种错误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人格、自尊、自信的伤害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从更深层次上考虑,它还进一步削弱了我们本来就薄弱的公民教育,给民主意识的培养遮上了阴影,设置了障碍。中、小学生敏感而脆弱,他们需要鼓励与喝彩,渴望重视与关心。如果他们总是被笼罩在轻视、孤立、指责的境遇中,他们就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往往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前途暗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心理定势,驱使他们逐渐走向颓废,丧失做人的自尊和自信。如果他们接受的常常是恶性刺激,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歧视、孤立,甚至被按照成绩列为下等人,受到不平等待遇,这样就更容易在他们心里留下难以摆脱的自卑沮丧心境。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欣赏的闪光点,都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却恰恰因为我们的一些教师没有学会欣赏而断送了他们本来美好的前程。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8种不同类型的智能: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运动、自知、交往、自然观察。在他看来,“谁比谁聪明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只能说谁是能够更好地开发自身智能的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所有这8种(或许更多)智能,但我们每个人处理事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结果;这是因为各类智能综合起来的比例和方法不一样。虽然这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也会受到外部环境中的教育和个人所给予的刺激的很大影响。正如我们很难区分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乔丹、姚明、柏拉图谁更聪明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有各自的学习方法和特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里其实并不存在优生和差生之别,全体学生本来就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征、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获得智能的最佳发挥和提高。作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摒弃那种以智力测验标准和学科考试成绩为惟一考核依据的僵化、机械的评价方式,而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努力设法采取多元化评价,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发掘他们的智慧潜能,促使他们获得充分发展。
怎样尊重、欣赏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一个优秀称职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学生的心。在年年月月、朝朝暮暮的师生相处中,细心地去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潜在能力,人微地关注学生的生命进程。
一.诚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次这样的实验:
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学校,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一年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人人学习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使教师深信名单上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这些学生充满了真诚的信任与期待,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这就是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的确,每个学生都是很优秀的,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能否给予学生真诚的期待。其中要注意克服两种现象:第一,期望指向过于单一。例如总是盯着学生的成绩,成绩不好便_无是处。一位国外教师在评价自己班里的学生时自豪地说:“上帝是公平的,有些孩子学习很聪明,有些孩子脑筋转得快,有的体育出色,有的能歌善舞„„”而我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达一般则是:我班某某同学特别聪明,学习成绩特好,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某某特别笨,考试经常不及格,等等。第二,期望值盲目攀高。就发展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将成长为普通公民,教师不能刻意地要求每个学生都去追求伟人的成长目标,学生的培养、塑造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栋梁之材,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一生都绽放着灿烂的生命光彩。
二.耐心。
曾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写作课上,老师布置了题目为《梦》的说话作文,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梦”。几个学生发言之后,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怯生生地、但不无诗意地向大家倾诉自己的腹稿:“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老鼠,偷走„„”但是,他刚说到这儿,就被学生们和老师的哄笑打断了。
转眼几年过去了,昔日那个学生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他在给当年的那位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中,写出了自己当时没有说完的话: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冬的光辉偷回/还给迷人的金秋/把夏的鲜花盗去/装扮春天的风流/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把心刺透/也决不缩回自已伸出的手。
多么奇特的想像呀!在学生童话般的意象中,老鼠也可以是代表真善美的英雄。面对学生的来信,这位语文老师追悔莫及,非常遗憾地说:“如果当时我能多一点耐心,就不会打破这个学生美丽的梦了。”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身上不也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和那位语文老师一样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宽容的事情吗? 三.爱心
已故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说:“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什么是对学生的真正的爱?爱不是只挂在嘴皮上的空谈,它总是具体地体现在师生之间全程的交往之中,而且更多的表现在对待具体的教育对象个体。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校园里开出了一朵特大的玫瑰花,每天都吸引很多学生来看。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一个小女孩摘下了这朵玫瑰花,他便问小女孩摘花的原因。小女孩害羞地告诉他,奶奶病得很重,她不相信校园有一朵这么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是想拿回去让奶奶看看自己说得没错。听了小女孩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立即又摘下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面对类似的事件,我们的有些老师恐怕早就要大喝一声:“不准摘!”然后是苦口婆心的教育,甚至会对学生进行处分。这种处理方式折射出的教育观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是多么的不同!这些教师最大的缺点是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他们为了学生更聪明而总说学生笨,为了使学生动作快而总说学生动作慢,为了让学生更细心而总说学生粗心„„有时甚至还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负面情绪构成恶性循环。难道这些老师对学生的“爱”就非要在“恨”中体现吗? 对教师来说,爱“美孩子”容易,而爱“丑孩子”则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爱“丑孩子”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著名的瓦拉赫效应就证明了这一点。童年的奥托•瓦拉赫不是一个聪敏的孩子,中学时,尽管能够无数次的认真演练还没弄懂的问题,但仍然难免老师的嫌弃,语文教师说他“难于造就文学之才”,美术教师将他的油画排在全班倒数第一。他是如此“笨拙”,那么多老师都盯住了他的弱点和缺陷,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他成才无望。但是,化学教师却独独看到了他那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认为这正是化学实验的素质而大加肯定。就这样,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这个公认的“丑孩子”在这位化学教师的眼里竟变成了一个“美孩子”,他果真变成了在化学方面有“远大前程”的高材生,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
孩子们不需要“哪壶不开提哪壶”的补短教育,而是渴望“哪壶开了提哪壶”的扬长教育。每个孩子身上都深藏着不同的闪光点,教师的天职应该是以欣赏和尊重的慧眼去发现这些闪光点,用爱的无限温暖来点燃这些闪光点;并以这些闪光点为起点,帮助他们成人、成材。
苏霍姆林斯基写过一本书,标题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在书中写道:“我在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他指出:这种对孩子爱的感情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他取决于教育者真正为孩子们成长而献身的精神;取决于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与学生融合为一体,和他们休戚与共、推心置腹。的确是这样,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不可能取得教育的成功。我们是多么需要重新学会爱孩子啊!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欣赏之中都富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富有欣赏。”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普遍规律,分析每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尊重、欣赏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让它们都能各得其所,将我们的校园创造成“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育人园圃,将每个学生都塑造成能满足未来社会多种人才结构需求的有用人才。
《韩非子·诡使》云:“厚重自尊,谓之长者”,教师懂得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之意。孔子作为儒家之宗师,其师德底线坚守,且思想品质高尚,其育人思想与治国思想──“仁者爱人”都是紧密联系的,其联系的核心就是──尊重。
最后,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尊重、欣赏学生,并不是说不要批评,适时、适度、适当的批评,能丰富、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促进、鞭策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关键是我们要学会批评的艺术。
第二篇:浅谈教师如何尊重学生人格
浅谈教师如何尊重学生人格
在教学中师生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与沟通,交往就意味着对话和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实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氛围,在平等的对话氛围中,教师将学生带入对真理日益深刻的理解和知识的无限的渴求之中。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习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互主体性,即师生在人格、价值、尊严上完全平等,在教学中结成互为主体的关系,没有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新的教学本质观力图在实践中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还十分顽固地占领着部分教师的头脑,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部份教师仍然充当的是“警察”和“判官”的角色,这样就制约了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教育观念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教育观点应运而生,因此,只有全面把握中国教育和历史的现状,实事求是的分析、制肘中国基础教育的困难,用科学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每一种教育现象,才能合符中国教育的实际。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互动,学习的自由氛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 吴集镇中心小学 青年教师培训教材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如果我们仍然坚持那些建立在师道尊严等级观念基础上的清规戒律,学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连话也不敢说,或以分数、标准答案的无形绳索、捆绑学生,学生的智慧发展就完全成为纸上谈兵了。
只要有助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时空,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要全面落实新的课程标准,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因而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实现3个转变:
(1)教师由道德的传播者向道德发展的向导的角色转变。
(2)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3)教师由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向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转变。只要真正做到这3个转变,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就不会在纸上谈兵了,上级教育部门也不会用这样的规定,那样的纪律去约束、处理违背师德的个别教师,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出现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也会逐渐消失。每一个教师才会真正明白,目前对待孩子教育方式也是孩子对待我们和别人的方式。
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一个真正意义的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格局才会形成。教师们会给孩子更多的爱,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温暖、医治孩子心里的创伤,用自己精神甘霖去洗涤孩子思想污渍。
第三篇:保护学生隐私 尊重学生人格
保护学生隐私 尊重学生人格
公民隐私权是指 “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学生作为我国公民,同样具有隐私权。尤其初三学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懂得一些道理,若偶尔犯有一点小错误,老师提出批评教育时要注意场合,切不可批评过分,要掌握一定尺度,否则,会使他们失去信心,丢掉面子,也会影响学习和做人。
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如何行使教育权,做到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不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呢?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处理隐私权和教育权的关系。
首先,我们在获取信息是要合法。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种种违纪行为、交往行为。这些行为教师在获得信息过程中,要采用合法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说出相关的信息,让老师找出帮助的办法。
早恋是中学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所带的班级中也时有发生。那是去年下半期,我班有一位女生,白天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或者心不在焉,并且手机短信不断,常常埋着头在课桌下看短信,一下课就发短信,月考中她的成绩大幅度下降了,凭我的直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我决定找她谈谈,下午休息时我把她叫到我办公室。我指出上述现象,这可不是从前的你,问她是什么原因。一开始,他没有正面回答我,闪烁其词,遮遮掩掩。通过耐心疏导,并向她保证老师绝不泄露她的隐私,她终于讲了实话。她说“老师,我早恋了,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因此,我一到晚上想起这事就睡不着,所以,上课没精神,你能帮我出主意吗?” “我不正在帮你想办法吗?”我说:“如果你相信老师的话,就按老师教你的办法做好吗?第一,马上把手机给老师,你可以把卡和电池抽出去,如有什么事,用老师的手机;第二,丢掉包袱,轻松上阵,全心全意投入学习。”她教我办法做了,当即把手机交给了我,只拿走了卡。第二周她好多了,她的事 我也从未在班上提起。她学习成绩又上来了。
其次,对学生处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隐私权。在对一些问题学生的处理中,要尊重学生隐私权,尊重学生人格特性,尊重学生人格,要以师生平等方式进行批评或者教育,不能涉及到学生隐私,如果涉及一些需要公布的信息,在必要的范围内公布,使隐私权与知情权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如满足家长的知情权,可以向家长披露:满足教学群体的知情权,可以向相关任课教师披露。比如考试分数,不应在班级张榜公布,但可以向家长公布,可以向相关任课教师公布。
第四篇:教师尊重学生人格情况调查问卷
仁怀市林阁中学
教师尊重学生人格情况调查问卷
1、在你班上课的老师,上课时()
A.站着讲课B.有时站着,有时坐着C.准时下课D.经常拖堂
2、老师上课提问时()
A.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意见;
B.成绩好的同学提问多,成绩差的同学很少提问;
C.只提问成绩好的同学,从来不提问成绩差的同学
3、老师的问题,你回答错了,老师会()
A.鼓励你积极思考后再回答B.批评你C.说你真笨
4、老师能按课表上课,不占别的课;(),老师有时要占课;(),经常占课。()
5、老师准备工作充分,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好。()
6、课堂上老师经常批评学生,有时甚至用一堂课来批评学生。()
7、对班中落后的学生,老师能经常耐心地辅导,或让班里的同学辅导;()老师经常辅导,态度严厉;()老师很少辅导。()
8、你的任课老师经常拖堂吗?有()没有()偶尔有()他(她)是哪位老师?()
9、老师在批评你时,语言文明吗?文明()不文明()
10、老师经常让你找家长来学校吗?经常()一般()
11、你的父母对你的老师是怎样评价的?好()不好()一般()
12、学校领导或客人到你班听课,老师的讲课方式及对学生们的态度与平时一样吗?一样()不一样()差别很大()
13、在你的任课老师中有上课接听手机的现象吗?有()没有()偶尔有()哪位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接听手机?()
14、你对各科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满意? 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物理化学其他
15、音乐体育美术是否正常上课?有没有被挤占现象?
音乐体育美术
16、教师上课是否用普通话?有()没有()偶尔有()
17、教师是否出现经常上课随意出入现象?没有()如果有,是老师。
28、教师能否按规定时间和量的布置作业?()如果乱布置、超量布置是哪位教师?(请简单回答)。
19、教师有无不经学校安排向学生摊派资料?没有()如果有,是老师。
20、教师教学方式能否因为内容不同而灵活安排还是死板单一。()
21、请对你的某位任课老师说一句平时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22、你最想对哪位任课教师提一个合理建议?()建议是什么?(简单回答。
第五篇:班主任如何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班主任如何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一、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
学生是教育对象,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的,如果忽视或者轻视学生的独立人格,教育必然失败。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决定于教师的人格修养。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教育是以人格育人格的事业。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要接受每个学生的全部,而不是只尊重学生的“优点”。美国 2009全国优秀教师托尼·马伦在获奖感言中说: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
二、引人入胜的故事。
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教育好一个孩子,一定要走进他的心灵,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了解、被赞美的需要。”(尊重人格,读懂学生)
一位特级教师说:“接受一个孩子,既要接受他的优点,也包括接受他的缺点,这样,才能通过教育引导,使他扬长补短,改正缺点。”
三、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必须尊重学生的家长
要认清家长是教育资源,是教育力量,与家长交往中不能给孩子“告状”,要与家长讨论教育的问题,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班级应该该成立“家长委员会”,民主选出家委会委员,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班级学生教育问题。
有些班级活动应请家长委员会成员、部分家长或全体家长参加,充分发挥家长的正能量。
特级教师丁如许老师有一篇文章《深夜,我与家长同行》,阐述班主任与家委会成员共同引导学生提高在家自修的质量,促进教师教学的故事。
班主任人格修养的意义与内容
一、班主任人格修养的意义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日本教育家紫田荣义: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 前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班主任人格修养的主要内容
(一)优良的道德品质
1.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社会公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二)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教育观念
包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互联网 +教育、批判性思维等。
(三)符合社会发展、职业需要的知识结构
包括基础的文科理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知识。
(四)良好的个性品质
包括积极向上,意志坚强,善良宽容,人际和谐,乐观好学等。
班主任提升人格修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班主任提升人格修养的主要途径、反思自身的人生价值观:我的奋斗目标,我的精神需要,我的物质需要,与教师应有的价值观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或者与优秀教师对比,找出自己的差距;思考差距会给教师生涯带来什么。、按照人格修养的四项主要内容仔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确定需要提升的重点内容。、根据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找出自己需要提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文理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新学科知识)4、根据以上分析,依据“终身学习”的要求,制定自身发展的计划(具体目标,具体措施,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定时评估)
教育部文件《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教育硕士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
二、班主任提升人格修养的方法、联系实际,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知水平。、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不要单凭经验工作,没有经过科研的经验,不一定完全符合规律)。、尊重学生,既做良师,又是益友,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4、与任课教师,家长有效沟通,听取意见和建议。、每日,每周有教育教学反思总结,及时写好工作日志,工作札记,积累各种班集体建设资料(主题教育,照片,录像,计划,表扬与批评,各项荣誉等)6、处理好校内、校外、家庭的人际关系,交知心朋友。7、锻炼身体,及时调整心理,保持阳光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