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01:1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最重要、最基础的指导性文件,体现学院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要求。是学院办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是全院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人体解剖学教学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体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 人体解剖学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1]。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修订的,是高校最重要、最基础的指导性文件,体现学院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要求,是学院办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是全院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以学生的利益和素质发展为主,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和实验室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随机抽取了2017级护理二大班和2017级护理三大班两个班为试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体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加强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教育

(1)课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宣传教育

学生在第一次进入生命科学馆开始解剖学课程学习前在教师的带领下向那些遗体捐献者默哀,感谢他们生后对医学的贡献,教育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信念;再由教师为学生讲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遗体捐献的意义,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以感恩与恭敬的心迎接这场生命的课程。

(2)课程中将李柄权教授一生的先进事迹融入到人体解剖学课程体系中

以云南省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和奠基人,云南省医学界首位遗体捐赠者李柄权教授的一生为主线[2],将李柄权教授的生平先进事迹融入到人体解剖学教学,让学生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断的被李柄权教授的事迹感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

(3)课后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感悟

实验课最后一次课:自主命题,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医学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生命感悟、解剖教学、解剖实验技能、解剖学与临床、感恩教育、关爱生命、诚信友善和团结互助等方面的文章,文章纳入考核体系,占总评成绩5%,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和课程体系的思考。

(4)建立“示范教室”

在实验室内单独开辟出一间教室作为“示范教室”,教室内陈列??写比较深刻的学生心得体会、学生手绘大赛作品等,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在教学中传递正能量,体现“教书育人、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标。

2.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将传统的理论课和与实验课的比例由原来的2:1改为1:1

人体解剖学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学科内容量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不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教师讲得太快,内容复杂,理解困难。由于教学总课时(108)的局限,实验课时(36),学生实践机会少,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对实物和标本认知的能力。我院目前已建成四间解剖数字实验室,为实验课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条件。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人体解剖学已将实验课36学时调整为54学时,将教学的相当部分时间放在实验室完成,部分理论在实验室借助数字化完成,这样理论教学更加直观,并且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观察标本、模型,增加感性认识,容易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以数字化实验室为载体,开展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

借助数字化实验设备,结合传统教学,将虚拟教学推上课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仿真人体和实物标本相结合,虚实对照,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学习。让学生学习数字人的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数字人与实物标本相结合,主动学习。

2.将数字化实验室与“雨课堂”结合,开展“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法。此方法的优点在于每堂课和每次预习及作业都会生成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动态,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预习:每次课前,将下次课的重难点和掌握熟悉的内容发送给学生,让学生线上自学,并完成预习。教师可以在后台监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2)课中互动:线下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引导,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数字人和标本相结合的方法找答案。考虑到人体解剖学课程是大一新生开设,医学知识目前薄弱,在消化系统和脉管系统加入小组讨论,比如食物是如何从口腔进入然后由肛门排泄出体外,要经过那些途径;比如讨论药物在体内的循环路径等,培养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3)课后复习:每次课后,教师线上发布复习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没完成的系统会自动提交,已提交的答案会及时公布,并生成数据,每道题的情况及每位同学的得分都有详细的数据,学生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及时线上求助教师)

3.建立了完整的微课体系,以便学生自主学习

目前我院已经拥有《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三门课程完整的微课,学生可以在学校校园网教学资源中进行自主学习,将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化理解,以便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已建设4间数字化解剖实验室,利用数字解剖软件进行教学

第二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精选)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

石伟平,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作者简介: 石伟平(1957—),男,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国庆(1971一),男,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副教授、博士。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取向,其内涵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设职业教育教学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这一体现的建构需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同时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机制,并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理论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是教学模式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进入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转换的基本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打破学习与工作的二元割裂状况,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从专业设置、教学体系改革到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这个工程要

能有序、有效地推进,既需要系统考虑体系的各个方面,也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力量。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界定

什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

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包括:①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依据职业分类确定专业,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相对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②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的体系结构要与工作体系结构相匹配,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③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根据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体系;④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要以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项目教学等方法,实施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⑤评价方法与企业评价相对接,把企业评价标准和方法融合到学生学业评价中,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然,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它是多种教学模式的集合体,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只要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教学模式均可以纳入其中。工作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一个综合过程,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多种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同的课程做支持,因

而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体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理论框架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到实验实习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以下分别从这些方面阐述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

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一)建立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节机制

专业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向。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因此其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应当是职业。然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比较混乱,多数专业是以职业为依据设置的,如护理、烹饪等;但也有些专业是以通用技术为依据设置的,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等;有的专业是以行业为依据设

置的,如电子商务;还有的专业是以产品为依据设置的,如玩具设计与制造、鞋类设计与制造等。后三种专业由于不是以具体职业为依据设置的,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教学目标不清晰的状况。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明确每个专业的职业定向。因此有必要按照职业性原则对专业目录进行疏理,名称能够调整的专业尽可能地按照职业来命名专业,名称难以调整的专业也要具体明确其职业定

位。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依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调节专业设置,造成这一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专业设置要面向人力资源市场,必须依据两个基本数据,即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其他学校该专业设置情况。因而职业学校在论证新专业时,都要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然而情况往往是,所做文本非常漂亮,但其中有多少数据是基于可靠调查的?有多少数据是准确的?有多少数据对专业设置有直接参考价值?可以说,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仍处于黑箱状态。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专业设置与现实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其后果非常严重,然而其责任又不能完全归于职业学校,因为要准确地获得这些信息谈何容易?即使职业学校能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这项工作,也是重复劳动。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强专业设置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便于职业学校依据它来设置专业,学生也可以依据它来选择专业,形成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

这将大大促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对接。有力地推动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以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与课程体系重组为核心,开发大类专业教学标准

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形成的第二项核心任务是要开发主要专业的教学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体系重组到教师资格要求、实验实训装备标准建立等方面,按照就业导向思想系统

规范专业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1.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

专业教学标准要通过明确每个专业具体面向的职业岗位来定义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对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而言,这也是远远不够的。清晰地疏理每个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于设计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非常

重要。

以就业为导向并非不考虑学生需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学生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充分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

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开发专业所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

职业能力标准既是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这就要彻底打破学科课程框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体系。开发这种课程体系的前提是要有职业能力标准。我国目前已有的职业能力标准很不系统,残缺不全,即使有一些,也或者已陈旧,或者本身不够科学,缺乏权威性。若能系统组织并开发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必将大大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课程体系建设的进程,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专

业教学标准开发要求把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开发作为核心内容。

3.建立结构合理的、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在目前这个阶段,教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沿用的基本上还是基于学科思维的三段式课程体系,使得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推行非常困难。而课程改革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如果课程不改革,后者其实也是空谈;只有

建立了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得动力和方向。因此依据就业导向的指

导思想重组课程体系,是有力地推进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1)建立多元化的普通文化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程的定位是多元化的,它既要满足个体人格继续完善的需要,专业学习的需要,还要满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程与普通教育相比,因教育性质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因而其普通文化课程也应追求自身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应彻底摆脱学问式的思路,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当成为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理念。实用性指要突出普通文化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来选择普通文化课程的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职业性指课程内容要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更为彻底的改革是围绕着职业活动来组织课程内容。生活性指课程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要敢于把一些非常实用,而在以往的观念中不受重视的内容纳入到课程,同时还要求这些课程内容按

照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方式,用更加实用的话语进行阐述。

(2)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重组专业课程体系。就业导向教学体系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学内容的微调,而是要从课程设置入手,彻底打破按照学科边界、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的传统习惯,转为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使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更好地对接起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性质。必要时,也

可设置少量的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课程体系设计,有必要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传统的“三段式”把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作为教学模式体系展开的起点,旨在追求“厚基础”,但是“厚基础”应当是教学模式体系的目标、终点状态,而非教学模式体系展开的起

点。

这就需要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习惯理念,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线地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记忆的习惯。这意味着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将突破仅仅通过增加实践课时来加强实践这一较为狭隘的思维范式,把实践从延伸和应用的地位提升为主体地位,而把传统上理论的“基础地位”转变为“附属地位”。

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中、东、西部经济、技术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全国难以实施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所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具备一定的弹性,以供不同发展水平的职业学校选择。基本思路是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依据本专业核心能力所开发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面向不同地区职业实践的具体情况所开发的供学校选择的成组课程。

(三)开发核心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定位)、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它是政府或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以及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和必须达到的标准,是一

个“最低要求”。

专业教学标准只是在宏观上规范了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过程,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实施,包括教材编写、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均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建设既是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课程思想,提升职业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中。课程标准开发非常重视设计思路的建立,它把其他内容仅仅看作为设计思路的体现而已,这是它与教学大纲最大的区别之一。通过对设计思路的探索,有利于形成具体课程的思想,这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要高度重视课程标准的开发。

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标准开发要分别进行。普通文化课程目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不是课程设置问题,而是每门课程中的内容及其组织问题,即该教授哪些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方式来教授这些内容。比如大多数文化课老师认为文化课很难上,学生不感兴趣,但我们也能见到一些把文化课上得非常生动,使学生很爱学的教师。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文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普通文化课程标准的开发,要

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这些课程的性质定位与设计思路上。

专业课程的标准开发,则应确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展开教学的基本思想,这是就业导向思想的最佳体现。职业教育课程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被情境化,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作用并不大。相反,过分追求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会使职校生因畏惧而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要紧紧围绕着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知识的掌握要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教学内容要朝实用方向转变,让学生多学一些和他们将来的职业活动相关的实用知识与

技能。

课程标准开发还要兼顾社会的现实需求。如双证融通,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发展的。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能有意识地

融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

(四)开发富有职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物化,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大多数老师没有教材是没法上课的,这一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理念要大面积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并真

正成为一种模式固化下来,必须有教材做支持。

目前职教教材的主要问题,除了内容过于学科化,过深过难不实用,没有反映职业性内容外;在内容组织与内容陈述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绝大多数教材尚停留于直接地、静态地、单向地陈述知识。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材,应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而且只要教师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其中的许多

问题是不难克服的。

教材不等于课本,课本是教材的核心要素,除了课本外.教材还包括许多辅助材料,如助教光盘、仿真软件等。要加强教辅教材的开发,尤其是要加强仿真软件的开发。实训仿真软件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设备与真实情境,但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解决职业学校设备短缺现状。进行工作现场无法进行的实训等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多种教学辅助材料的开发,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大大丰富课程资源,提

高教学质量。

(五)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平台

职业教育教学需要教材,但又远远不能停留于教材。因为职业活动是个内容非常丰富的领域,教材不可能涵盖这么多信息。有的优秀教师一堂课的内容需要占用2G的硬盘,这么丰富的内容显然是无法全部体现在教材中的。只有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才可能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丰富多彩,也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授课模式,让学生在大量生动的案例:项目中建构他们的职业

能力。

课程资源单一,教材内容单调是导致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但是要求每位老师都去开发课程资源,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造成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通过精品课程等建设项目,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使得优秀教师的资源能够为更多教师所共享,使得教师授课时能轻松获得所需要的丰富的课

程资源,给单调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现状。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引导,认真分析所需要的资源成分,并对资源进行精心筛选,真正把它建成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有利

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库。

(六)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难有根本性转变,很大程度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做支持。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进行教学改革,他的课至少也是合格的课,而花了很多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做支持,他们的劳动很可能不能获得学校制度上的认可。

因此,要使职业学校真正贯彻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起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内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学生考核方式,应大力推行“作品”考核,以学生实际制作产品的水平来考核他们的学业成就水平。课堂教学评价,应彻底改革“听课”或是“说课”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学表演、表面作秀等现象,在教学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有些课堂教学,美其名曰是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课堂非常热闹,实质上多数学生并没有实际收获。课堂教学的核心,应当是给每个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静心思考与制作的环境,并使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尤其是就业导向的教学,以实践为核心,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制作、体验和反思时间。这些课可能看上去很安静,节奏也很慢,学生却能真正获得发展。显然用“听课”等形式是没法评价这种课的,需要开发“教学

跟踪”等教学评价模式。

(七)加强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支持体系建设

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实施,需要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开放的教学实施体系。而在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中,遇到的最为尖锐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具备了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比如教师能力能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是否具备了实施教学的硬件条件。因此,伴随着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这二者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而如何来加强则是需要慎重研究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应当先有师资和设备,还是应当先有课程。通常的观点是应当先储备好师资和实训设备,然后再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这种观点初看似乎很有道理,而事实上其思维模式仍然是机械的准备论。我们从事活动当然需要一些条件,但问题在于,我们应当

具备了这些条件再去进行活动,还是努力在活动过程中创造条件。

我们永远不可能为教学模式改革储备好师资。教学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而如果教学模式不改革。教师也缺乏转变能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只能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去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地吸引教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来建设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教师队伍。从实训条件看,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实施的确对实训条件有着较高要求,但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投入是相当大的。问题在于如此庞大的资金,该如何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才培养功效?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一些硬件和场地,而应当是在理念主导下的物质的综合。只有有了优质的教学模式体系,然后按照这一教学模式体系的实施要

求来建设实训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上述目的。

当然,教学模式改革毕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长期工程。从“复杂”来看,教学模式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校层面的教学模式改革,都要做到周密计划、全盘考虑,尤其要设计好配套措施。从“长期”来看,教学模式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堂中师生任何一个行为的改变都非常困难,更何况以项目教学为主导思想的根本性改革;而目前有些条件也确实不够充分.如班级规模比较大。西方国家课堂教学模式从讲授型过渡到活动型,走过了自杜威以来的100多年时间,因而期望在2~3年内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全面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需要坚信的是,只要我们在努力,就一定会离目标越来越近。为了使这一过程能进行得更加顺利,需要考虑以下实施策略。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策略

(一)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开发技术

目前职业教育界已就教学模式改革思路达成了基本共识,而影响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进程的最大阻力是开发技术的完善。无论多么优秀的理念,如果缺乏开发技术.就难以转化为实践。这方面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很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和完善,形成严密、合理、易操作的开发技术。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某些省市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已出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开发技术。建议系统地整

理这些经验,加以细化和完善,形成操作化的开发技术。

(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区域合作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尽管目前在一些省市、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涌现了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潮,但也存在重复开发的现象。尤其是相同专业重复开发,造成了比较大的浪费。不同区域的技术条件、经济水平的确存在差异,但其中必然也有许多共性,如能求同存异,必将大大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因此建议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区域合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地推进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三)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要实施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没有企业参与是不行的,这是职业教育的一条特殊规律,也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情境的学习机会,解决学校设备短缺状况,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提高学生就业率。然而目前要大量地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现阶段尚有许多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政府就不能仅仅“要求”与“指导”,而任凭产学合作停留于民间层面,要努力创造国家层面的产学合作平台。比如可以每年对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评审,形成排行榜,并在权威媒体予以公布。这项工作如能扎实地进行,必将大大激发企业

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采取逐步推进的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普遍认识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但是另一方面普遍担心新的教学模式体系实施的难度。的确,新的教学模式体系对师资和实训条件提出了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们也不可能等师资和实训条件完全储备好了再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而是要在改革的过程中来完善师资和实训条件。只有有了新的教学模式思路、教学模式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完善才有了方向。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要坚决防止急躁现象。教学模式改革是个长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效果,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和准备。新的教学模式方案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从改造原有的一部分教学模式开始,逐步用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体系替代旧的学科型教学模式。

总之,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的必要性本质上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为工作任务储备知识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对职业知识及其学习性质的研究结论表明,后者是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发的顺利进行.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工学

结合的课程开发机制,并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1期

第三篇: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范黎林,朱振伸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网站规划与建设》是一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课程,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考核方式单一,与实际应用需求脱节。本文通过对IT人才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学习兴趣小组、项目实训、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方法。经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

积极性,达到了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改革;学习小组;项目实训;任务驱动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对策研究”(142400410103),河南省交通厅科技攻关项目“基于Petri网的加权物流运输网络的路径最优化研究”(2013-2-08)

作者简介:范黎林(1970-),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商务,智能交通;朱振伸(1990-),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商务,智能交通。

《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网络工程及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该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网站的规划与建设,使学生能够从标准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和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掌握成熟的网站设计工具和流行的网站开发语

言,以完成网站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同时为用人单位培养能够胜任Web软件工程师、网站运维工程师等职位的人才。从目前IT行业的就业需求来看,学生掌握了网站开发和管理的技能,可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就业。

然而,目前的就业问题在于:一方面企业对网站建设与管理方面人才需求量大;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高质量就业者稀少。这种现象反映了目前高等教育在IT人才培养上面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变化,需要对人才培养计划及时调整。具体到《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研究,结合职场对网站建设和管理人才技能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市场IT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需求分析。表1是来自中华英才网2010年对发布职位数量最多的热门行业的数量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等IT行业是全国招聘职位数量最多的行业,并且呈上升趋势。

表2是2014年前程无忧网对2014年全国招聘职位数量热门行业进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8月全国招聘职位数量最多的行业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该行业不仅职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且同比涨幅也在全国十大热门行业中遥遥领先。对比表

1、表2可知,从2010年到2014年,IT行业人才需求成猛烈增长,IT行业仍旧为目前最为热门的行业,据统计,目前IT行业的薪酬在其他行业中遥遥领先,为高薪行业。

表3是前程无忧网对热招行业职能进行的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具体到职能,2014年8月,全国互联网/电子商

务行业中的热招职能中有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网页设计/制作/美工、销售代表、软件工程师、销售经理。三个表中的信息都与《网站规划与建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工作岗位分析。从用人单位及人才网站如百度招聘和腾讯招聘了解到,与网站建设有关的工作岗位有:网页设计、网页制作、网页美工、网站维护、网站管理、网站推广等。下图是百度和腾讯对网站建设岗位的描述信息。

职业能力分析。分析网站建设方向的岗位工作过程,得出其职业能力即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架设与维护[3],具体即能设计、规划网站;能制作、管理企业信息资源,有一定美工能力;能熟练制作含动态、静态网页的网站;能熟练架设、发布、管理和维护网站;能利用多种方式推广企业网站、具备沟通能力等。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IT行业就业岗位多,但对社会需求量大,对就业者要求也较高。

二、网站规划与建设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1.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理论与上机实践课交叉进行,理论课上教师使用实例[1]在投影上进行操作演示,上机课程学生按照操作步骤逐步操作进行练习。学生经过上机课后,可以熟练地做书上的练习,但是书上的练习题都是已经给定了创作素材和页面布局,学生按照书上的操作步骤逐步操作就能够完成。甚至有的练习题连页面的边框以及布局都已经完成,学生只需要做其中的一部分,用以练习授课内容。这样练习的结果是学生能够进行页面的某一部分操作,只是限于模仿,在实际应用中碰到的问题却不知如何去应对,不知道如何采用合适的步骤去制作和完成一个网站,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学生的网站存在随意更改的

现象。在制作网页时不是根据先前写好项目书进行工作,从网站结构到页面布局,没有统一规划,不能够按标准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开发。

其次,网站的页面元素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页面颜色也要协调,功能性的组件也要使用得当。经常见到学生的作业是为页面不单调而强硬使用组件,明显是胡乱拼凑完成,使得组件在页面中显得很突兀,页面不和谐[3]。

最后,页面的动态效果要和网站的功能相得益彰,学生为了使页面动起来,在网络上下载许多Flash,都堆砌在页面上,整个页面看起来混乱不堪[7]。

2.考核方式单一。大多数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上,脱离了大学教育能力第一的本质。很多学校在《网站规划与建设》这门课上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考核方式———闭卷考试[2]。这样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核与评价,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实验

课程考核,也是采用上交实验报告及一份网站设计,而目前网上有太多的网站源码提供免费下载,多数学生采用了直接从网上下载后简单修改即上交为作业,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产生了负作用。因此在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仍然不会制作一个网站,设计出来的网页仅仅只是模仿别人已有的成果,缺乏个人思考和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应企业需要,与社会脱节,直接导致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3.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近些年高校扩招,导致在校学生数量的剧增,而高校教育资源缺没能跟上学生数量的增长,特别是教师急缺,一位教师需要带多门课程,几百名学生。教师教学任务重,除了教学任务还有科研任务等,高校教师在教育上力不从心,不能够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指

导。期末考试批改任务重、教学压力等多种原因对每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难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分析,制作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只能够照顾到大部分学生。

三、改革方式的探索

基于以上《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的弊端及不足,为了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顺利就业,能够培养学生网站规划与建设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企业要求的能力,本课程试图进行改革探索。

1.改革理念。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自愿报名参加,采取考核淘汰制,能够跟上学习步伐的学生继续留到小组,不能够跟上的进行淘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通过考核允许再次进入学习小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定期给学生分配实践项目,由学生按小组分工完成实践项目,由教师对项目的完成进行综合评价。

2.实施过程。(1)成立学习兴趣

小组[2],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根据个人爱好进行小组分配,并选出组长,如:网页设计小组、网页美工小组等,首次成立小组只需报名,不必进行考核。(2)统一进行指导学习,由教师进行指导学习,对学生进行网站规划与建设相关知识的培养与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统一培养,由学生进行自学[4],培养学生的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3)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能够跟上学习步伐的学生对其进行警示,给其一段时间的督促学习,如若还不能跟上学习节奏,将进行淘汰。为了避免学生中途而废,允许学生延长考评时间和次数,如果该学生经过私下的努力,经过考核可以再次进入学习小组。

3.项目实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教师统一安排或学生自主提出实践项目,项目的难度选取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将项目进行分工,按照小组的不同类别进行任务的分配。同时由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成

员的开发工作,并负责组与组之间的通信联络工作,同时还要负责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由组内讨论提交项目计划,实践项目进度安排确定后即进行项目开发,严格按照软件工程方法进行网站的开发。通过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沟通能力。为了将子项目合并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每个小组之间要进行必要的沟通[6],实现有效地整合。通过小组之间相互的讨论学习,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个人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完成各个小组的实践任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将网站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并完成实际系统中的部署,做完这一步就完成了网站建设的整个开发流程,其中每一步对网站设计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训练。

4.轮换制度。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而不是仅仅能够解决某一部分问题的能力,将学习小组依照网站分工进行轮换,如最做网页设计的学习小

组改变为网页美工,以此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工作岗位和提高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不同的实践项目选出学生作为领导进行项目规划任务的分配,进行整体架构的设计,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接触项目管理,增加项目管理经验,以适应企业需求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5.校企结合。学生经过了项目实训后,能够接受实际企业项目,由学院或教师从企业接受实际项目,让学生接触到实际项目中,进行与企业的交流沟通[5],进行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测试、系统部署等网站规划与建设的全部项目,让学生提前进入状态,接触社会实际需要,能够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6.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网站规划与建设》的课程考核不再是以往的闭卷理论考试的方法,而是采用是否完

成实际项目设计任务为依据的方法。期末时,教师根据学生在本学期的任务安排及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考察、分析及综合评价,完成小组内的任务,按照规定格式完善各类文档,然后即可作为期末作业上交,教师对学生进行打分给其成绩。这样既打破了传统闭卷考试的弊端,又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该课程的教育目的。

四、结束语

通过对《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积极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打破了传统以书本授课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师导学和学习小组等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摆脱了传统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的弊端。学生在课程

学习技术后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个小型网站的规划与建设,在实际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为社会输送合格的IT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莉,张道军,高好良。《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3,(2):170-171.[2]叶俊。《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初探[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64-65.[3]张春凤,高洁。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6):8733-8735.[4]张久菊。高校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改革,2012,(12):9.[5]范喆。提高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19-120.[6]王海军。基于研究性学习下的网站建设课程改革初探[J].管理教育,2008,(12):63-64.[7]李强。《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探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6):71-74.

第四篇: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以市场为导向探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摘要】社会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趋势愈趋于全面化、综合化。近年来,大学生走出校门就面临失业的尴尬局面有力地验证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年来一直不断求进步,探寻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也试着从市场人才需求角度围绕教学方面谈谈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市场导向 服装设计 实践性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为知识传授型,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做实践等实践环节也是照方抓药。教学基本按照单一的模式反复进行,而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的灌输式被动学习,知识应用能力差,更别说创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服装制作是通过面料、辅料选择合适的版型和缝制工艺来实现服装设计构思到实物的转化,以成品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也为设计构思的修正提供实物条件。在此过程中,设计思潮、面料、工艺技术及设备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只有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探索出发展的变化规律。实践方面,早在1919年格罗佩斯把魏玛手工艺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为国立魏玛建筑学校,也就是“包豪斯”。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人才。他以艺术设计综合化为手段,倡导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性,不断深入实践教学中寻求与现代工业适应的教育途径。在西方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是沿用发展这样一个思路的,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内容设计,课时安排方面,不管是法国的ESMOD,还是英国的Saint Martin或意大利、美国等多家知名院校都体现了很重要的实践环节。例如在ESMOD“二年级专业水准”中提出,跟踪科技发展,在实践中提高。要求学生调研新型材料,并围绕材料自行设计市场化服装系列;与专业人士合作以此掌握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等。开展较多的实践课程,并通过年终作品推荐会检验成果。这些国外学校实践环节比较灵活,具有市场的针对性,这是中国大多数服装院校在实践教学有待改进的地方。

1、加强创新意识培养

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需要在专业方向及教育思路方面寻求恰当的平衡与切入点,不断改革创新。要做到我们的“卖方市场”――学校教育与“买方市场”――社会企业的“合理对接”,真正做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举一反三,从中挖掘新的设计灵感,最终在创作作品中体现出来。

2、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近几年来,在企业与毕业生的就业双选中,经常会出现“企业需要人才,但选不上;学生需要岗位,但聘不上”的尴尬状况。而高校毕业生“毕业=失业”的就业问题随着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用人的专业化,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因素已经成为了社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学生所学不为企业所需,实践能力差等问题,我院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成立工作室,建立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特别向学校申请“艺术设计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共建基地”的建设项目。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教学

服装的实用性注定了它不能简单的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紧密联系到企业、市场,这样才能够使培养的学生不仅会“纸上谈兵”也有实战经验。服装教育同企业、市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但使教育与行业间紧密联系,更能够检验和提高服装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强调“真实环境”,注重加强设计实践、市场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联系,使学生在服装行业的真实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来完成对服装专业知识系统的构建。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等实际过程,更可加强对服装行业的认识,梳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对于实践训练和对市场的了解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引导学生到相应的服装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和生产实践,把企业作为第二课堂,使学生尽早接触本专业应用的前沿,感受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差异,了解和学习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服装作为商品从最初的生产到终端的市场等一系列生产运作方式。安排学生到服装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可利用学生的技术专长资源及原有的设备资源,为客户与市场提供具有设计、加工服装产品,这对于服装设计教育而言,是一条更好地把教学与生产实践、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的途径。通过学生贴近市场,走向社会,企业不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又为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作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他们的学习资料,把握市场经验。如毕业设计中,对服装企业需要的设计课题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既对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能够为服装设计的创新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经过大学几年的与市场紧密接轨的实践环节训练,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的就业和适应社会。

4、强化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的统一

高校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其他技术性服装教育有一定区别,应该在理论――实践――理论的不断循环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服装理论对服装的设计和实践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服装理论可以在无形中提高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能力,从而使设计师运用这种能力对服装的形式和帅进行理论高度上的加工和取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理论或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相互渗透。比如,在《服装材料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的一些实践的、直观的教学方法。对面料进行再设计和再创造,在改造过程中,开发面料在使用上的可能性,这既可以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面料的特性,又提高了再创造、再设计的能力。而在设计元素理论“点”、“线”、“面”、“体”的学习中,则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人台进行操作。通过对人台的形态分析,对“体”的概念更加清晰,不再停留在二维的层面展开设计。最后,不但通过人体模型完成设计作品,还加深了对男女形体差异的理解,也把握了对肩、胸、腰、臀、底摆等重点部位通过变化、装饰、夸张、变形而获得的设计效果。

结语:服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与社会和市场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市场,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企业就职的持久力。

第五篇: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病理教学改革探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文亦磊

【摘 要】结合病理学教学特点,提出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进行病理学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调整考核方式,为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C-016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自1999年5月1日实施以来,已有15年时间。作为医师行业的准入性考试,执业医师考试全面考核了学生的临床思维、综合素质及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其通过率也是检验和衡量各医学院校专业知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执业医师考试的实施不仅对于促进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医学教育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本文结合病理学教学特点,提出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对病理学教学进行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让学生尽早了解执业医师考试

病理学既是连接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又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核科目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执业医师考试引入教学,让学生尽早了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除了在讲授病理知识点的过程中重点讲解课本中出现的历年执业医师考点,还可以针对该知识点设计病例分析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病例分析题的见解,运用所学的病理知识去解决执业医师试题中的考点。这样既能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病理学知识,又能将学生对执业医师考试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课堂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尸检录像、实验教学、接触临床等方式,将病理学甚至其他学科中的执业医师考试考点通过实例给予讲解和指导,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结核病日、艾滋病日等社区宣传活动,让学生成为宣传活动的主角,这样既可以巩固其理论知识,又能增强执业医师必备的沟通协调能力。

二、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优化教学大纲

以往的病理学教学大纲更注重大体特点、镜下改变等形态学上的基础知识点,但是执业医师考试更强调的是临床病理联系,它所要考核的就是如何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可能的发展情况。根据执业医师考试的这个特点,我们在保证学科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重新优化病理学教学大纲,压缩一般性的记忆内容,保留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重要理论体系,加入典型的病例供学生分析讨论,并且在教学大纲中列出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重点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列出必须掌握疾病的病理特点、临床病理联系。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标准,按照综合素质、综合水平、综合能力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深度适宜,突出广度和培养应用能力,难易适中的教学大纲。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执业医师考试课题组,设计建设适合本校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执业医师考试模拟题库,每年根据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修改完善本校的模拟题库,学生通过对模拟题库的练习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单向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禁锢了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容易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感到抽象,难以消化和理解。而执业医师考试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需要。在理论课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模式(Case Based Learning,CBL)及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病例分析、思考问题来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增强病理学与其他基础学科甚至临床学科间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还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介绍执业医师考试新动态、病理学中的前沿知识、最新的医疗技术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利用微博平台辅助病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验课教学中,也要合理设计实验内容,使得实验课程更贴近临床应用。尽量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保证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学会并掌握实验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总之,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并鼓励学生科研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需要。

四、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调整考核方式 以往的病理考核方式为“期末一考定成败”,这样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在临近期末的时候多采用“填鸭式”的方法生硬记忆病理知识,既增大了考试压力,又不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因此,我们根据执业医师考试模式和修订的教学大纲将其调整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一)病例分析讨论。执业医师考试考核的重点内容就是学生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在课堂上引入病例分析讨论并计入期评总分,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拓展临床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二)病理实验考核。执业医师考试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也进行考核,因此我们应从病理学教学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平时的实验课中,我们会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典型病理改变,并当堂完成图画作业;在学期末,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诊断的考核。通过不同阶段实验培养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撰写论文或综述。科研能力是医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为了引导学生接触、参与科研,教师根据病理学教学内容确定多个题目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文献检索确定研究课题。给予学生数周时间查阅资料、撰写论文。

(四)知识竞赛。病理学教研室可以组织不同班级间的病理知识竞赛,通过这样对抗性的知识竞赛,既可以增强同学们学习病理知识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其病理知识点的记忆效果,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期末考试。将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例降低到60%左右,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期末时多门课程同时考试的压力,也能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精力引导至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绩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综上所述,应将执业医师考试引入到病理学教学中,优化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调整考核方式,发挥其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以此促进教学的进步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习正.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6)

[2]商庆龙,谷鸿喜,房勇,等.从执业医师考试探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1(3)

[3]卢礼,谭颖徽,裘松波,等.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改革[J].医学研究杂志,2012(10)

[4]牛继平.从执业医师考试谈对基础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与临床技能教学[J].中国医药导报,2007(16)

[5]高亮.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2013C15);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桂教办[2014]79号,师培[2014]8号)

【作者简介】文亦磊,男,博士研究生,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讲师、主治医生,研究方向:肿瘤病理的临床、基础研究及病理教学工作。

下载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教学改革(合集)

    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特点(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以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为导向的诊断学和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

    南宁市卫生学校 韦焕能 【摘 要】通过分析历年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题以及诊断学和内科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历年中职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的原因。......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社区;培养模式;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20;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71-......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EDA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EDA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该文通过分析EDA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EDA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方法。通过分析电子......

    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

    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关键字: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显著特点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服务多样化。人,确切地说,具有高素质的人力......

    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

    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 张静,2012年12月8 -9号 《建筑设计基础》是学习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新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建......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王晓宇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一 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针对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全国......

    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学院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