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格局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多格局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信访稳定与经济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形成了以大信访大稳定促大和谐大发展的工作格局,全区信访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一、用群众路线构建齐抓共管局面。一是定位全局谋信访。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是体察社情民意的窗口,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区委、区政府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用群众理念提升思想认识,用群众路线化解社会矛盾,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信访工作,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统筹安排,常抓不懈。今年7月初,在全区组织开展“民心离党并不远,就看我们怎么办” 大讨论,为明年上半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早开局、打基础。二是建立重点项目指挥长制度。魏都区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建设任务重,由此引发的信访问题多。区委、区政府每个项目成立一个指挥部,分别由县级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办事处主要领导是指挥部成员,指挥长主要承担督促指导项目建设、定期召开协调会,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负责信访稳定工作,把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好,消化在基层等三项工作任务。县级党政领导人人肩上有压力,千万重担大家挑,现场办公,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把工作做到群众家中。该制度的实行,既有效保证了项目建设城中村改造的顺利推进,又为基层单位分忧解难,解决了大量的信访问题,同时也密切了干群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组织开展党政干部集中下访活动。在全区开展“接地气、听心声、解难题、聚民意”党政干部下访和信访积案集中化解活动,组织机关干部400余人集中大下访,下访干部按照围绕密切干群关系这一目标,制定一套下访方案,建立一本下访工作台帐,展开一次“民心离党并不远,就看我们怎么办”大讨论,完善一套长效工作机制的“五个一”工作法,沉在最底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自活动开展以来,县级领导干部每周至少在各自联系的办事处、产业集聚区和区直单位集中下访一次以上;各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区下访干部总数517人,人均每周下访5天;48个区直单位下访干部总数327人,人均每周下访2次。
二、用队伍建设奠定工作基层。一是提拔重用信访干部。把培养打造业务过硬、清正廉洁、极具战斗力的信访队伍作为信访工作的大事,对信访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在提拔、使用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前不久我区调整干部时,一次提拔重用信访局干部8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区信访干部的士气。二是建立信访信息员制度。在社区组建以下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委主力的信访信息员,在居民组建立老党员、老教师、老职工为主力的信访信息员,定期对信访信息员进行培训、指导和管理,确保信访信息渠道畅通,确保及时掌控所辖社区的各类不稳定信息,做到未动先知、人动我知。目前,全区信访信息员共204人。三是加强信访队伍培训。区政法委、信访局先后组织培训班,对办事处信访办工作人员、信访信息员、社区民调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提升工作效能,适应工作需要。
三、用管理创新化解矛盾隐患。一是构建三级民调网络。区级、街道、社区分别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调解网络。全区11个办事处和82个社区共建立94个调委会,以社区干部、退休法官、退休教师、退休老干部等五老人员为主体调解员队伍1126人。同时,拓宽调解途径,建立10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在产业集聚区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区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室,在区民政局设立婚姻调解室,在企业设立行业性调委会等。今年以来,全区共调解矛盾纠纷1186起,调成1181起,调成率99.5%,防止集体越级上访29起。二是构筑诉调对接平台。在区法院建立区诉调对接中心,在街道、人民法庭和社会法庭建立16个诉调对接站,在82个社区建立诉调对接联系点,全力化解矛盾,定纷止争。目前,采用诉调对接方式处理案件893件。网格坚持日巡查、日报告,社区每周、街道每半个月、区综治办每月召开一次协调会,分析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研究解决矛盾纠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实行“零报告”制度,特殊敏感时期随时报告,确保问题不上交、矛盾不激化、上访不越级。三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制度。区委区政府制定应急预案,成立特勤大队,四个公安分局联动,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及时果断处置。今年以来,快速成功处置时代广场、市中医院跳楼事件、前进路东段回汉商户纠纷等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36起,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四、用公开接访畅通诉求渠道。一是公开接访。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党政领导公开接访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书记、区长带头,每周三作为固定日期,轮流公开接访,其他县级党政领导按照排定的
日期及时公开接访,对承接的信访事项,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作出具体批示意见,一管到底。今年以来,区委书记、区长共接待群众来访32次104批次,其他县级领导共公开接待群众来访192起983人次,现场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95件。二是联合接访。在做好县级党政领导公开接访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纪检(监察)、法检两院、人社、民政、住建等部门工作人员进驻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在区委群众信访工作部的协调下,接待处理涉及本系统的信访事项,形成“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处理、一揽子解决”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方便信访群众,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集中研判。我们紧紧围绕“事要解决”这个核心,每周五作为固定日期,由区委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疑难信访问题研判例会,对进京赴省到市信访事项逐案分析研判;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区委书记和区长亲自主持召开分析研判会议,“把脉问诊”,听取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包案领导对引发上访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化解的措施和时限的情况汇报,进一步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对要求合理的,一次性解决到位;对要求过高的,教育疏导到位;对确有实际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今年以来,全区共召开案件协调例会26次,研究信访案件79件次。
五、用法律手段解决信访积案。一是实行领导包案。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处理信访问题制度,把越级上访、非正常上访、重复上访和上级交办的重要信访案件纳入到领导包案的范围。县级党政领导对所分包的信访案件,认真落实“五包”责任制,即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亲自主持研究案情、亲自调查分析问题成因、亲自提出解决方案,真正把问题解
决到位,实现息诉罢访、群众满意。对问题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包案调查处理、亲自审签结案报告,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将所包案件办结。对解决难度大、结案后可能反复的信访案件,实行包案领导回访责任制,确保信访事项案结事了、息诉息访。二是集中化解积案。我们从近年来发生的进京赴省到市上访事项中筛选出28件,作为信访积案,以区委两办名义交办到各责任单位集中化解,并从中选择出18件,按照“明确一名县级包案领导,确定一名具体责任人,组建一支专门的队伍,制定一套切实管用的化解措施,达到事了人稳目标”的“五个一”原则,抽调县、科级干部86人成立18个专项工作组,实行包掌握情况、包教育转化、包解决化解、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的“五包”责任制,集中突破。对工作组的组建,按照“用得力的人,干成事的人”的选人标准,抽调政法机关副职17人,区直单位主要领导23人,脱离原岗位,问题不解决,人员不撤回,责任不解除。包案县级领导、工作组成员、责任单位对有实质性诉求,确需解决的问题特事特办,一步处理到位,让群众满意。对虽符合政策,应该解决但目前条件不具备的,亮明态度,讲清原因,出具书面意见,让群众放心。对已经处理到位,继续缠访闹访、以访牟利的,政法机关联动,依法公开处理。三是信访秩序集中整治。由政法委牵头,责任单位、公安、信访部门密切配合,按照教育、警告、训诫“三位一体、同步进行”的工作方法,对赴京非正常上访人员一人不漏,坚决打击到位。今年以来,全区共依法训诫赴京非正常上访人员13人次,其中治安拘留11人次,警告处罚2人次,依法处置违法上访47人次,信访
秩序明显好转。
第二篇: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武安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维稳办主任 郑长江
(2012年8月2日)
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能否正确处理、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乃至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日益临近的关键时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笔者认为,化解社会矛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矛盾预防机制,大力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践证明,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满足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能够有效预防社会不稳定隐患,从而源头预防社会矛盾的产生。实施稳定风险评估,要强化评估责任意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评估”原则,做到应评尽评;要强化科学决策意识,让广大群众参与决策的制定、项目的立项,坚决做到“群众不认可的项目不立项,有信访隐患的政策不出台”,避免因决策失误引发不稳定隐患;要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在充分估计评估项目可能出现的矛盾隐患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完善的处置预案,有效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切实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矛盾处置机制,全力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近些年来,涉法涉诉信访问题高发、频发,成为社会矛盾泛滥的重灾区。有效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要有效消除涉法涉诉信访“增量”。坚持首接负责制,限期办结信访问题,不推诿、不拖延;将每月15号、30号定为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司法局长“四长”接待日,敞开接访,有效化访;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实施责任倒查,对于确实存在办案瑕疵的行为及时纠正,对执法不公者严格追究责任。要有效化解涉法涉诉信访“存量”。要以全省、邯郸涉法涉诉“百日攻坚”活动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同时,要对无理上访且违法行为明显、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特别是对缠访、闹访的组织者、策划者、挑唆者坚决依法打击。
三、创新矛盾化解机制,充分发挥治安管理员职能作用。在全市502个行政村,村村建立警务室,村村派驻治安管理员,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又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载体和一剂良方。要坚持重心下移,固本强基。问题发生在基层,矛盾产生在基层,治安管理员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矛盾,化解矛盾,真正起到“搜集信息、服务群众、帮办实事、解决难题、震慑犯罪、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要坚持规范运行,常抓不懈。规范警务室日常管理制度,完善治安管理员工作职责,探索警务室长
效管理运行机制,切实将治安警务室打造成为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服务群众的第一个平台、消除不稳定因素的第一道屏障、巩固基层政权的第一层基石。
第三篇: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是今年政法工作的主题。信访和群体性事件背后反映的大多是因利益诉求而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推进科学发展,更多地用教育疏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化解。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好。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社会矛盾,而如何科学巧妙地化解社会矛盾,无疑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科学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也是助推社会和谐,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群众利益无小事,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检验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高低、各级政府执行力强弱,落实到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就是看到底化解了多少矛盾问题,办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事情。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关系全市稳定大局,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当前,安阳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同时,安阳市也同全国、全省一样,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就是要居安思危,不断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进一步巩固全市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局面。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就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一定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上来,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安阳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我们所担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要求,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把全市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全面持久地推进下去,确保及时有效地解决突出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二、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抓好化解社会矛盾的各项工作措施
化解社会矛盾,关键在于抓源头、清积案、建机制、强基层,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进一步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环境。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是一场攻坚战,同时也将是一场持久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加大力度、下大力气,集中精力、集中人力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处、大督查,扎扎实实地落实好每一项工作措施,确保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妥善化解。
(一)加强矛盾纠纷排查,确保问题发现得早、解决得好。要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实施意见》的要求,努力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维稳、信访、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健全定期排查、归口调处、督查督办、责任查究等工作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定期全面展开拉网式排查,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把本地、本部门、本系统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全面深入细致地彻底排查清楚,确保不留死角、不出空档,确保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应对、尽快解决。
(二)加强矛盾纠纷化解,确保问题解决得了、解决得好。排查是手段,化解是目的。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其他突出问题,要严格掌握好政策界限,依法依规、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地妥善处理。要本着“重在落实、重在解决”的要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定纷止争和停访息诉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属于法律法规政策有明确规定,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要认真解决到位;对不能解决或因条件不具备、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和理顺情绪的工作;对于仅靠单一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主动与有关单位联系或报请当地维稳、综治等部门协调解决。要积极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优势,构建政法、综
治、维稳、信访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千方百计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积极探索和规范社会法庭工作,牢固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理念,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在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执行积案中的作用,从政策、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地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不断拓展调解领域,规范调解程序,提高调解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在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要坚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千方百计地努力解决问题;要带着感情做好工作,真正做到把矛盾化解的过程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变成疏导群众情绪、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过程,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三)加强源头治理,确保问题少发生、不发生。各级党政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发展好、保护好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决不能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各级政法机关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执法为民,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依法办案、案结事了,从根本上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的矛盾纠纷的发生,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大责任查究力度,严格按照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对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全面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由决策或者审批部门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评估,并对评估结论负责,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实施的前置程序,力争将各类不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
(四)加强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建设,确保对重大突发事件反应迅速、处置得力。全市要加快建立覆盖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专群结合的维稳工作信息网络,确保信息快速传递、及时处理和资源共享。要落实维稳联席会议和情报会商制度,完善维稳信息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稳定形势和热点、敏感问题的分析预测,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要完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联合指挥机制,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要完善处置各类不同性质突发事件的预案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情况信息,努力提高处置能力与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置工作培训和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判、现场指挥、依法处置和舆论引导能力,确保对各种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能够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将其对社会稳定的冲击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顺利进行
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重大,涉及面广,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沟通,实现整体推动。
一要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项重点工作,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汇报,张广智书记对此项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全市要切实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作为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各自实际,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研究谋划,周密安排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明确责任主体,明确时间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全市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顺利有序推进,力争每年办成几件大事、解决一些突出问题,三年收到明显成效。二要健全机构。市委、市政府对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非常重视,在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领导小组之下,专门设立了社会矛盾化解办公室。各县(市、区)以及市直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研究制定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明确阶段性目标,作出相应部署。办事机构的相关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确保人员到位、保障到位、工作到位。
三要明确责任。各地、各部门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具体单位、落实到具体人员,确保每项工作任务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各县(市、区)、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承担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亲自抓、负总责。各项分解任务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统筹协调责任,积极推动、主动谋划,确保
分解任务按期高质量地完成。各责任单位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任务要求,细化工作责任,制定具体措施,努力完成好相关工作任务。
四要抓好督查。市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办公室要按照工作进度分别深入到各地、各部门进行督导检查,采取有力措施,扭转被动局面,促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落实。各县(市、区)、各部门主要领导也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掌握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切实加强对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扎扎实实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五要严格考核。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将社会矛盾化解作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任期和责任目标的重要内容,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地方和部门,取消平安建设评先资格。同时也把推进这项工作的情况作为评价各地、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纳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档案。各级各部门社会矛盾化解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掌握工作情况,科学设定考核标准,加强组织指导和督促协调,定期开展检查和通报,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落后,或者弄虚作假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查究责任。要严格落实维稳领导责任制,对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得力,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的,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第四篇: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调研报告
发表于 2011-2-20 09:06:16 去年以来我县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了矛盾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人民群众满意率持续上升,民转刑案件发生率、越级上访率和群体性案件发生率不断下降的“三升三降”目标,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现将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县三级调委会的177个人民调解组织、1142名人民调解员(专职人民调解员19名),共受理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1761件,调结1748件,引导诉讼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13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其中,高淳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县人民调解委员会)直接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36件,调解成功率100%。其主要做法是: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定期排查调处,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定期接待群众上访,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从而使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和萌芽阶段。
(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
一是建立健全了县、镇、村、村(居)民小组四级调解组织。形成了以县调处服务中心为龙头,县调处服务中心(调委会)、镇调处服务中心为核心(调委会),村(居)调委会为着力点的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大调解组织网络。二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网络。在村、村民小组选配信息员,及时捕捉纠纷信息,避免因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的现象发生。三是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各项制度。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村每日、镇半月、县每月排查一次,节假日集中排查。在排查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即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相结合。确保情况早知道、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坚持分级负责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原则,明确责任,逐级调处。坚持“两所两办”(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联调联处制度。对涉及跨地域、跨行业、多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由分管领导及时召开联调会议,共同制定调解方案,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化解矛盾。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强化对重大矛盾纠纷的督查督办,实行跟踪回访,对处置不合理或群众不满意的,继续调处并做好思想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三)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方法多样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如在医患纠纷调处中坚持“三个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法律与人情的统一、现实性与超前性的统一)。使医患纠纷调处工作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阳江镇不断总结现实矛盾调处的经验,对诸如水面承包、芜申运河建设所涉及到的征地拆迁、农村唱戏、出菩萨等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准确预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落实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确保万无一失。桠溪镇在调解工作中坚持“三个五”调解法,即:人民调解员必须持有“五心”,具备“五能”,巧施“五法”(五心:就是调解员调解工作要做到公心处事、真心待人、诚心感人、耐心疏理、虚心树威;五能:就是调解员要有五种能力,能分析成因、能思考归纳、能说清事理、能协调沟通;五法:就是调解工作使用的五种方法,稳控法、借鉴法、趁热法、冷却法、省略法)。二是用足用好政策。对企业改制、城建征地拆迁、城市管理、计划生育、退伍军人安置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纠纷,一方面深入群众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把落实政策作为关键措施,靠落实政策取信于民,抓落实政策稳定人心,用落实政策化解矛盾。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对涉法上访案件,在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协调法检两院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涉法信访人符合法律援助的,政府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以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如阳江镇龙潭村村民芮XX,在天河市场购物时被一辆马自达撞倒,经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后续治疗已发去费用20多万元,为解决巨额的医疗费用,芮XX的家人多次上访,近日,高淳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为其提供了法律援助,避免了案件的激化,既减轻了党政机关的信访压力,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当前矛盾纠纷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目前,影响我县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主要类型有:
(一)企业改制引发的矛盾。在国有企业转制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下岗职工的安置、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人员工作性质、工龄买断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如我县的“三小场”改制、民办教师辞退人员、镇集体事业退休人员等多年不间断上访。
(二)由于街道改造、城市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近几年,城市建设较快,由于历史的原因,面临着诸多矛盾。表现在芜太公路拓宽建设、芜申运河改造的土地征用及补偿,城市建设拆迁等引发的纠纷。
(三)因城市管理引发的纠纷。一些下岗职工、个体户或失业人员出于生计,不懂得通过合法途径寻求生活出路,而是违章违规,其行为被制止或受到处罚后,对有关部门有意见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四)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些基层干部,滥用职权或越权,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依法行政或执行政策过程中走样,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五)集体资产发包、水面承包等引发的纠纷。新一轮水面、土地等集体资源发包后,因新老承包户交接,涉及原有设施的变更及投入成本的估价等方面引发的纠纷。
(六)计划生育和贫扶帮困引发的纠纷。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贫扶帮困工作中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如在按政策收取超生子女社会抚养费工作中,有的借种种理由拒不上交。在执行低保政策时,一方面因资金限制低保名额有限,另一方面家庭的确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人过多。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五保户供养,精神病人的救助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七)退伍军人、军转干部的待遇引发的纠纷。企业改制后,退伍军人、军转干部的待遇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更拉大了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的差距。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引发上访等矛盾纠纷。
(八)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引发的纠纷。多发生在落选村干部个人与村集体的债务纠纷。如欠发的工资、村干部以个人的名义分摊的集体债务等。
产生以上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措施不配套。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亟需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整,但现在有些政策相对滞后,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不太吻合。
二是依法治理措施乏力。一些部门和行业依法管理无力,执法监督不严,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和群众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不依法办事。反映在干部身上表现在不依法行政,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表现在群众身上为遇事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是意气用事,动辄上访闹事。三是有些党政领导不够重视。表面上看,有些党政领导对调解工作重视,但实际上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只流于开会、发文件等,没有很好地抓落实,对事关大局的矛盾纠纷,领导不出面、不协调,忽视了抓早抓小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以至于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是有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缺乏战斗力。虽然县镇、村、村(居)民小组四级调解组织已经建立,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县的调解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当前矛盾纠纷涉及的当事人多、部门多,往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解决;另外,基层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权限、方式和效力都很有限,调解人员的素质与当前复杂的矛盾纠纷很不适应,加之调解组织无经费,调解人员无报酬,长期以来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调解队伍不稳定,制度得不到落实,作用很难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很薄弱,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
五是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多。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和增多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信“访”不信“法”,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如我县的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工伤工亡、非正常死亡等,以前都是通过正常的司法途径解决,而现在有个别人往往是通过信访或一些非正常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
六是上访成本低。一方面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如果起诉到法院解决,要交纳诉讼费,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申请强制执行还需要再交执行费,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少群众上访只需出单程路费,到省赴京上访还有专人接待、吃住费用全免,成本很低。加之近几年由于控制上访,加重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使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这也是造成有些地方上访量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三、意见和建议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在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矛盾纠纷调处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的同时,要认识到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调解工作当作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把人民调解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要严格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纠纷,各级领导要亲自出面协调处理,防止因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当引起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酿成群体性事件或刑事案件。
(二)在调解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调解的过程就是法制宣传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坚持在调解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校园”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掌握法律知识,增强其学习、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从而减少由于素质低、工作失误引起的纠纷。
(三)整合力量,构建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信访办等都具有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应结合实际,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领导牵头,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部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安排布置任务。二是建立矛盾纠纷预测预防制度。各部门根据工作中掌握的情况,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规律,对可能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苗头及时通报信息,提前进行调处化解。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在每年年初的工作目标中,明确各部门在矛盾纠纷排查中的责任,并签订目标责任书。
(四)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巩固和完善县、镇、村、组四级调解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五)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各级财政应拨出专项资金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司法行政机关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三率”(调解率、调成率、调解协议的履行率)。
-本文出自司法行政社区-专业-垂直-权威-中国最大的司法行政交流社区!,原文地址:http://bbs.cnsifa.net/thread-839-1-1.html
第五篇:学习六中全会关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心得体会
学习六中全会关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心得体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目标,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突出。如何创新社会稳定理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建构整合型稳定模式,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全社会不断进行价值整合、制度整合和组织整合,把社会各个部分凝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社会多元利益融合,进而实现社会协调运行,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价值整合,不断提升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水平。价值共识是和谐社会稳定运行的精神支柱。一个社会如果缺乏价值观的基本共识,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凝聚。所谓价值整合,就是通过基本价值观的自觉塑造,使人们从内心里产生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和拥护。价值整合不是为了实现全社会价值观的完全一致,而是在尊重价值观念多样性的前提下形成价值共识,使人们认可共同的价值观念,接受基本的制度规则。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生活方式相互交织,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社会稳定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理念,善于把握利益汇合点,排查矛盾冲突点,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水平,聚合社会认同资源,实现社会持续稳定。
通过制度整合,有效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制度整合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整合。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利益有分化但不悬殊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能够激励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它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为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提供基本规则,既满足社会个体合理的利益诉求,同时又约束个体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使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制度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和妥协提供规范化的平台,其着力点在于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发展。从我国的现实来看,社会矛盾越来越表现为不同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如土地征用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城市拆迁中的居民安置问题、用工单位拖欠工资问题等,其实都是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如何实现公平的利益分配问题。因此,在利益整合过程中,有一个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即如何维护好社会困难群体的利益,确保利益受损群体能够从新制度、新机制的安排中获得新机会、享有新利益,使他们既各尽所能又各得其所。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稳定工作中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及时为人民群众反映诉求提供制度化、经常化的渠道,完善利益协调机制,防止社会矛盾不断积累。
通过组织整合,积极开发社会稳定资源。实现社会稳定,不仅需要政府的力量,而且还必须开发社会稳定资源,培育社会的自我建设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组织整合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专防专治”力量和社会的“群防群治”力量有机结合,形成对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共同维持社会稳定。社会稳定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培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如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区、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日益成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组织具有向政府有序表达群众利益、及时传递社会信息的功能。一方面,它可以把群众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和建议及时转达给政府,实现利益表达的理性化、有序化;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把政府的政策意图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及时转达给群众,从而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设置“缓冲区”、“消力带”,避免社会个体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构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应着力完善相关法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反映诉求、协调利益、化解矛盾、规范行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