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好萍乡三色魅力的故事
实事求是闯新路心得体会
在实事求是中敢闯新路,在敢闯新路中推进改革发展事业顺利向前
井冈山斗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革命条件异常艰苦。面对暂时的挫折,一些人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毛泽东同志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思想问题,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光辉著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井冈山革命斗争实际,详细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科学论证了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他大胆地预见:“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由此,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今天,我们肩负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任务,要解决好新常态下思想观念如何突破、发展方式如何转变、利益格局如何调整、体制机制如何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正需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在实事求是中敢闯新路,在敢闯新路中推进改革发展事业顺利向前。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前提,它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当年,在武装起义遭遇挫折时,我们党摈弃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错误斗争道路,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实践;在危急关头,我们党及时召开遵义会议,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回顾历史,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取得胜利,反之就会遭受损失甚至是严重挫折。今天,我们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也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而是正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的现实,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轮驶向胜利的彼岸。
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放思想、敢闯新路。从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到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设;从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到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推动改革„„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各个历史时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拥有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宝贵精神品格。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新路,才能冲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禁锢,不断开创新局面。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以什么样的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以什么样的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什么样的方法破解改革难题,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向历史交出一份优秀答卷。面对艰巨的使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行,满足现状、故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行,吃以往改革成果的老本、躺在前人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要“在弘扬井冈山精神上走在前列”,广大党员干部就得把握实事求是闯新路的思想精髓,争做思想的解放者,自觉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争做改革的先行者,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探索新的路径,尤其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敢于自我革命、作出牺牲;争做创新的促进者,大胆地支持创新创业,立足岗位当好创新发展的标兵,真正使自己成为知行合一、走在前列的共产党员。
实事求是闯新路心得体会
7月8日下午,为期两天的市委中心组学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三次(实事求是闯新路)集体学习落下帷幕。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市委中心组就“实事求是闯新路”专题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三次集体学习。市委书记王萍主持。王少玄、吴敏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市法检两长,以及井冈山管理局、井冈山经开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参加。杨丹、邓近有、冯增炜、黄少峰、邓淑斌作交流发言。
两天的学习中,大家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观看了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回顾了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并进行了交流学习研讨。
王萍对大家的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她指出,实事求是闯新路是习总书记视察吉安、井冈山时,对井冈山精神的新解,是省委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突出的江西特色。全市每个共产党员要结合学习贯彻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视察吉安、井冈山重要讲话精神,对实事求是闯新路有全新的认识。
王萍指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永远的课题,是党的建设和发展改革的必由之路,反映的是一个政党、组织或个人的政治水平、思想境界和党性修养。实事求是闯新路,能让我们党无论处于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坚持真理、廓清思路、善于变革、与时俱进,实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守,作为一个敢于兑现宗旨的政党的坚守,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的坚守。
王萍强调,实事求是闯新路,要落实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让实事求是成为党的建设,尤其是市委加强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要思考把中央、省委的大政方针,化为在吉安真正推进全市发展、百姓致富、全面小康、加快脱贫的真正适用对路的方针;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引领全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道路上,永远坚守实事求是的追求、品格和行为风范;要把实事求是闯新路转化为一个个实际举措,敢于触碰和直面难点,以主动的担当和勇气突破我市发展的瓶颈和制约。
王萍强调,要把扩大开放作为永远的课题。持续扩大开放,突破本地化,引进先进生产力,引进先进要素,使吉安实现发展加速度,更多百姓受益,更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求真务实。把实事求是闯新路落实到实干、落实到“走对路干对事用对人”和知行合一上,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增强我们的党性觉悟,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让大家在本职工作中做到求真务实、干字当头,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为“十三五”开局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据了解,此次学习内容是,学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学习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改革创新重要论述,紧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紧扣我省、我市正处在“六期融合”关键时期的实际,认真查找在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高举改革创新旗帜,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打破惯例,善于破解难题,勇于担当作为,鼓励、支持、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用井冈山精神激发敢闯敢干的胆识,激发大胆创新的精气神,把改革创新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实事求是闯新路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以来,我按照要求重温了党章、党规,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省委、市委编印下发的学习资料,参加了市委安排的系列学习活动,观看了《筑梦路上》纪录片,进一步加深了对“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理解。我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谈“三点认识”和“四点体会”。
一、三点认识
(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筑梦历程的经验总结。我们观看的《筑梦路上》纪录片脉络清晰地显示:从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万里长征,到浴血抗战、解放全中国,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民族复兴构筑了制度基础和道路保证。
(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发展改革的具体要求。总书记强调,革命如此,建设和改革也如此,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敢于开辟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实事求是,要求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敢闯新路,必须敢担风险、敢于创新。从农村改革起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迈向全面小康,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各个历史时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就是因为拥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宝贵精神品格。
(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敢闯新路是辩证统一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前提,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放思想、敢闯新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才能冲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禁锢,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二、四点体会
通过这次专题学习,感觉有触动、有启发。我认为,坚持“实事求是闯新路”,在实际工作中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好认识不清的问题。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深入系统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二是解决好勇气不足的问题。总书记指出,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坚持实事求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敢于为地方发展负责、为群众利益担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形成“敢闯、敢干、敢拍板,敢抓、敢管、敢落实”的氛围,尽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
三是解决好能力不够的问题。愿不愿、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体现的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能不能、会不会坚持实事求是,体现的是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实事求是,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不唯上”与“不违上”的关系。既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把上级精神吃透、搞准,不出偏差;又要加强调查研究,把本地本部门的“家底”摸透,搞清楚优势、短腿以及潜力在哪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敢闯新路,就是要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创造性地推进落实工作,从而实现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
四是解决好作风不实的问题。总书记强调,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保证。要讲实情,就是讲事物的本来面貌,讲真话、讲真理;出实招,不喊虚无缥缈的口号,不提好高骛远的目标,不做脱离实际的决策;办实事,从点滴入手、从具体做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空谈;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一锤接着一锤地敲,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第二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本站推荐)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有一种永久广大的价值,是一种对人类持续发展的价值,因为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相处及深度了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其实没有特殊的想法。但我在2016年参加了一次外国留学生讲座,我们还参观了华侨历史博物馆和其他几个地方,我看到留学生,包括我自己,对当地文化有了一种更高更新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感受非常重要,因为我自己也曾是留学生,在国外待了很久。我觉得,今天要让这些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一定要运用我们当地的优势。
我想起2004年在牛津大学做讲座教授的时候,牛津大学也举办了一次留学生活动,主要内容就是了解牛津。牛津下面有一个城市叫Argenden,是早期英国人最早居住的地方。市长Abson先生接待了我们,他是当地人,已经做了10年市长,就要退休了。留学生们都很兴奋,想了解英国的起源。市长也非常亲切,和我们很投缘,我们谈得很好。通过交流,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英国人早期是如何发展的。
这种体验让我从学术以外的途径更深刻地了解到当地人的奋斗和遭遇,这个很重要。之前提到的参观华侨历史博物馆,就是同样的感觉。我感到外国留学生们也很想深入了解中国,了解当地人在那个时代遭受了什么痛苦,了解中国人吃苦耐劳、开创事业的精神。这对留学生来说是一次文化教育。这是我结合自己经历的真实感受。
文化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教育是一个方面,教育留学生怎么去了解中国文化。开一门课程很重要,开一门中国文化教育课程,这是基础。其次讲座也很重要。2016年那次活动,我和一些留学生有过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求学经历,也深度认识到一些问题。让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反映出文化沟通、文化管理和文化教育三个层面的问题。留学生管理,文化沟通很重要。要让不同文化的留学生不仅了解中国的形象,还要了解形象背后的真实故事。如果没有真实的感受,就无法了解真实的形象。尤其是有些人会从形象中去看负面的东西。其实这些负面只是暂时的,任何国家都会有,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形象后面的真实和价值,以及真实的精神,这很重要。这就不仅是感知,更是感性。什么是感性呢?就是能够欣赏,能够感动,他们自身受到了启发,收获了东西,有了自己的心得。他们会觉得在学习知识技能以外,还能够找到一些生命中有意义的东西。他们可以认为,人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条件下创造出了不同的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代表人性的价值,代表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对留学生有很大启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管理教育变成文化教育,变成中国文化的认知。
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留学生不仅掌握表象和形象,更要掌握真实。中国虽然遭受了很多灾难,但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历久而弥新。这是不断创新的文化,是欣欣向荣的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需要他们去体验。这里还要提到的是感怀,就是留学生将来怎样回想中国。假如他们中有些人回国后做了国家领导人或者是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人,他们要能感受到并感谢他们在中国的这段留学经历。能感怀中国,能记住并持续与中国的交流。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有过一些好的案例。夏威夷大学成立了中西文化中心,1965年我到夏威夷大学教书,后来成为该中心文化传播的高级顾问。当时的中心主任Jack就是研究communication(交流)的,不仅是Inter personal(人际沟通),更重要的是文化沟通。教育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沟通,这个沟通应该是基于习俗和文化的沟通。中心有一个很好的做法是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组织起来,在当地开会,来传播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是中国留学生教育和管理需要借鉴的,要鼓励留学生自己成立校友会,与中国保持联系。我觉得这是推广文化教育的很好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感怀中国,留学生从中国学到的东西如能在当地发挥影响,才能说明他们与中国有持续的沟通和联系,说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著良好的沟通。这有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动和交往,这也是当今中国推动新型全球化进程的表现。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搞清什么是“中国故事”。这方面,一个人在其他国家的经验很重要。回想我自己读书的过程,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大学的时候,我是怎样感受美国的文化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怎样去了解这个地方的。这虽然是个人的事情,但对每一个留学生来说都很重要。
让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内涵是什么,要说明的“中国故事”是什么。前面说到要让外国留学在生活学习中吸收到对他们有用的一些元素、一些概念、一些价值,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应该提供这样一些内涵,让他们深度了解中国。这可以分成三到四个层次,从生活日常、历史文化传统到哲学思想传统,最后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了解中国的生态,了解中国的全球化事业和目标,比如“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是了解它的价值,帮助他们真正感知中国,欣赏中国。这需要从几方面来加强。
首先就是让他们认识中国的人物、人性、人情,尤其是家庭和谐的伦理,中国人强调伦理,生命观、生活文化的内涵,这些东西是西方缺少的,却是对人类未来发展有用的。这些可以通过不断的交往、沟通产生一种影响,所以要注重生活上的日常。我们的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处地域也有优势,北方、中部、南方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例如文化圣地、地方建设、风土人情等,都能反映出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生命价值,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中国不是一个宗教文化的国家,但是其价值在于注重人的生命、情感,在于人的伦理和家庭伦理,这促使人类走向终极发展,产生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人类共同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相处,这是普适性、世界性的特质,不是一般的地区性因素。这也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重视自然,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系的认识,演变成现在的文化传承。要让外国留学生真正了解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传统,就要区分表象和真实,历史的发展,有起伏,有转折,有好与坏,中国作为地球上持续发展的文化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其生命观、价值观的确有它的重要意义。
其次是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这可以通过好的读物、电影去了解,这也是国际教育管理的方式。我们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提供者,自己有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良,能不能掌握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对自我的考验,这就需要进一步掌握中国的天地观、天人观、生命观。重要的是一种认识,如果自己都不能掌握,如何去让别人了解呢?只有自己了解了,然后才能建立一个平台去发挥,从各方面来补充、提供这样一种认知。不一定非要成为思想者、哲学家,但是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的国际教育学院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品牌意义,应该广为推广。该学院强调一种领导性的、积极性的、体验性的、参与性的学习方式,既是沟通也是教化,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的崛起,以及对中国参与世界事务都具有积极性。
中国文化有一种永久广大的价值,是一种对人类持续发展的价值,因为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相处及深度了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表现来看,中国的发展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一些矛盾;从深度来看,发展需要更好的形式,虽然有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可以合理化解,并不能妨碍中国价值的追求。可以说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这在留学生教育中很重要。留学生教育就是文化沟通教育,留学是国与国之间交往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我们要做到让近邻很高兴,就是我所说的感性。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还要能够欣赏,能够感怀。这里说的感怀并不是感恩,而是他们能够从中受益,得到回报,达到“近者悦,远者来”的效果。“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拥有很好的文德,拥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有文化方面的感染力,就能吸引人来,来了就跟他们沟通,给他们启示。
当前中国在经济、科技、环境发展方面的成就很显著,也开始注重地区发展。在中国的文化价值中,是重视自然、环境的。都市?l展与乡村发展如何取得一种平衡,是一个问题。我不太希望看到乡镇的城市化,而是希望看到城市的乡镇化,让我们的国家保存生态的美感。几个月前,我在北京开会,参观了北京西山的一个文化小镇,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我想中国未来的发展,在文化的积极推广之下,会成为人类最宜居的地方,这对我们周边的国家也有启发意义。我们经过长远的思考,在传统中看到了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在现代中还保存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经济科技发展中应该掌握的。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是个原则性问题,今天的中国要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文化体系,不是外加性的、强加性的。西方要把霸权主义价值体系强加于别国,中国从易经传统,到孔子儒家,到道家则都强调以自我修养示范于他人,改进人的品质,这是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我们看到,任何把霸权主义价值体系强加给别人的行为,基本上没有回归到人性所追求的正义及公平,而最后都要失败。
假设人之为人,是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人会关爱他人,即仁爱原则;另一个就是公平,要相互平等对待。这两点刚好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一个国家要成为公认的大国,必须得有这样的内涵和价值。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一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价值、生命力和可行性,出现的问题也都能合理地解决。这一点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很重要,我们需要塑造一个文化的模型,借此来扩大人文性的影响,而不是强加性的宣传。所以,要讲中国故事,必须有一个中国故事的模型,而底本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模型。
中国的文化推广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世界。中国的文化、民族、社会和个人,都是有精神和理想的,我认为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模型。无论是留学生本人还是从事留学工作的人,除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同时也在扮演中国文化的推广者、传播者的角色。要想传播,就得先有传承,掌握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传播出去,然后才能创新,才能吸取别人的精华,才能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作者系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第三篇: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快车”正驶向世界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几年数次踏出国门,在四洲十四国留下中国烙印,参加数次国际会议,会晤六十几国领导人,畅谈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重大议题的讲演。习主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发起者与践行者,讲述“中国故事”,阐明“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表明“中国态度”,在国际社会上带起了“最炫中国风”。我们的大国风范正在焕发光彩,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快车”正徐徐向世界进发!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快车”并不是第一次驶向世界,在以往的旅途中,有许多美好的故事,书写了一篇篇佳话。如今,习主席正驾驶全新的“中国快车”,搭载“中国故事”、“中国机遇”、“中国方案”、“中国态度”,在世界上掀起一股搭乘热潮。“中国快车”在中国故事之道上,用中国故事推动人类文明复兴,超越现代化,实现包容性全球化,推动形成三种世界秩序:文明秩序、国际秩序、公民秩序,这是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时代担当。“中国快车”搭载的中国故事是以“站在人类文明高地”为精神境界,以实现21世纪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快车”搭载的是艺术与修养。中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非字母的文字,其底蕴博大精深,让许多文化爱好者充满好奇,让中国蒙上一层神奇的面纱。我们中国主张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我们想要与世界互通,与时代契合,想让中国故事在世界上入脑、入心。中国从不干涉别国内政,因为中国文化尊重异性、主张多样性,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或是佛家“不作孽”思想中都有这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快车”更是开辟了“一带一路”,让世界与中国互通有无,让中国智慧融通世界智慧。“中国快车”有“四特”——特长历史、特大规模、特世俗社会、特殊崛起,一些国家人民没有充分了解这些特点,对中国崛起进行谩骂围攻,但是我们搭载的是艺术与修养,我们有充分的耐心与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天,我们就是秉承这样的祖训,仍是完善自己,说服世界。我们的“一带一路”不是“马歇尔计划”,而是传承于丝绸之路,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两千年的东西方文化、贸易之路起了个名字即丝绸思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快车”正式抱着重新开启“丝绸之路”的目的,唤起包括欧洲人在内的各种文明的共同回忆,共创复兴前景,致力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快车”树立的是文化自觉的旗帜。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是一个熟悉中国国情、世情的过程。古训有知行合一,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行动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无论身在何地都在不自觉地讲中国故事,以言行或信念。“一带一路的倡议”不只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中国快车”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以亲身经历打动听众的心弦,引发世界共鸣。中国故事对世界的启发,体现中国对世界的担当,折射的是时代的趋势。“中国快车”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机遇,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和平繁荣的机会,体现的是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一带一路”,正是融通中国梦与沿线各国梦的媒介。
“中国快车”的动力是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长卷举世无双,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族解放、人民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就是我们的自信所在。此外,在我们秉承开放、包容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与世界其他文明交融产生的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当代文化也是自信来源之一。如果说只讲文化历史太过于空洞,那么我们还有文明留下的印记——历史文物,它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文物中蕴含着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追求的许多故事。虽然文物不会说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去讲故事,只要我们重视并做好文物价值的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等工作,就能发挥好文物资源在文化传承、教育民众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历史文物离我们过于遥远,那近代的革命文化也是很好的载体,革命文化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现实感强,更能激励人。“中国快车”致力于向世界传达平等开发的心态,期望建立一种客观全面、真实自我的中国形象,打破国际舆论环境中对中国的固有成见,向世界展现更好的中国。
“中国快车”传播的是中国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对党和国家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翻开浩瀚的中华历史长卷,每一个时期都会发生许多引领时代、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故事。既然中国有这么多好故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我们更加清楚认识自己,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与中国和平共处?母庸质疑,讲好中国故事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中国正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不仅要阐明中国政府政策主张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也必须懂得西方逻辑,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阐明中国发展之道,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说,讲好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和平理念,是世界的期盼,也是中国的担当。我们的底气来自悠久的历史,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支撑,不仅要讲给世界听,也要讲给自己听。
“中国快车”是潮气蓬勃的快车。当前,超过1.8亿中小学生、近3600万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4000多万当代青年,共同组成庞大又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青年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是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更是中国故事的讲述着和倾诉者。通过运用好中国故事的讲堂,不仅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同时也掷地有声、旗帜鲜明的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讲好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的故事,其中关键在于讲出和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思想观点;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快车”是一列含有奋斗气息的快车。“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这是一句来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抗战歌曲歌词,历经74年成为经典,好的典故是长脚的,经典的故事是需要的。对中国自己来说,讲好党的故事凝聚党心,赢得民心,中国可以通过讲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铁人王进喜和新中国的石油工人靠人拉肩抗干革命,新世纪劳模、青岛港许振超创造出了船时效率和单机最高效率的两项世界纪录。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工人是用行动讲述、书写中国故事的重要群体,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新闻传媒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优秀技术工人的事迹和贡献,让大国工匠续写中国故事的新篇章。中国故事是中国人民的故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好百姓艰苦奋斗的故事、传统美德的故事、无私奉献的故事、和平友好的故事。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中国快车”承载的是厚重的文学。理由的《扬眉剑出鞘》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心底的强国梦,鲁光的《中国姑娘》奏响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何建明的《国家》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感染人激励人,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深沉之爱,王宏甲的《智慧风暴》引发一股经久不息的知识旋风,黄传会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为奋斗的打工者写心画像,徐剑的《东方哈达》以高原建设者们的无私无畏温暖人,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传递文学的恒久诗意,丁晓平的《五四运动:历史的现场和真想》回望一段不平凡的辉煌。马娜的《天路上的吐尔库》、王国平的《一枚铺路的石子》、李琭璐的《落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采访记》聚焦当代中国人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生,闪耀着动人的光彩。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同一条流光溢彩的中国故事长河绵延不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中国人在奋斗自强的路途上创造的新故事,时时鼓舞着作家们用心去发现,用笔墨去书写。文学是时代的文体,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期间的得失甘苦必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迪。
“中国快车”用文艺气息传播中国故事。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之一,就是希望文艺界要讲好中国故事。一个人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了解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听故事开始的。小时候我们都爱听故事,因为一个好故事会让人一辈子去怀念,并且从中获益,比如“东郭先生与狼”、“司马光砸缸”和“铁杵磨成针”等这些经典故事,为什么传递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和影响着不同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价值的人,就是因为这些故事生动精彩且蕴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和人生经验,都具备了入心、入脑的艺术感染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60多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迎来了伟大的社会进步,这种进步是由一件件生动鲜活的事情组成的,是由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推动的。用史学的尺度来衡量,这是“个人规模的历史”,是色彩缤纷的峥嵘岁月。中国故事就是以中国和中国人民为核心、真实再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客观正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准确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与心声,完整体现中国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气质,全方位、大视野、多角度地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的文学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我们是在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出中华民族在一个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想象与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与未来。中国故事应该是凝聚了中国人共同情感的故事,在其中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歌德在他的时代曾经以这样的句子形容人类精神深处的激情与困惑:灵魂永远骚动着渴望安宁,肉体永远劳作着寻觅休息。21世界的我们不论从哪里出发,似乎还是能够碰见这两句话。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句子里感受到另一种巨大的挑战和热望,对于一个以写作为重要生命形式的人,它洋溢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悖论的魅力。在每一时刻都有不可计数的信息沿着光纤飞奔的当今世界,文学依然是不断擦亮我们心灵的智慧之书,它会使精神欢愉,使灵魂有光,使天地温暖,使生命芬芳。
“中国快车”拥有中国灵魂。我们这个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今世界上,如果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让我们这么自信?概况起来五个字:源广深高重。源就是五千年源远流长,我们的文脉从未中断;广就是包罗万象,不仅儒释道,诸子百家,还有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以及我们和世界交流融合的文化,洋洋大观;深就是博大精深,我们的任何一个流派、文化现象都是博大精深的,流传几千年,不断丰富拓展;高就是山高水长,很多史料典籍都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重就是重大影响,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有目共睹。近代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中国故事值得讲的东西有很多。
讲好中国故事是总书记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要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能够更加了解中国。但是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努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是行动中的故事讲述者,尤其是我们青年一代,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积极履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每一个中国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在讲述中国故事,我们并不知道哪方面的言行可能会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载体,因此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成为了中国故事的形象使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将被动讲述方式转换为可控的、主动的言谈举止。让我们面带微笑,跟随“中国快车”驶向世界,传播中国好故事,让世界倾听中国好声音,看到更加生机勃勃的中国!
第四篇:讲好亲情故事
《讲好亲情故事》
——初三作文指导课
开课学校:溧阳市上沛中学
开课老师:蔡丽霞
开课级别:市级
开课时间:2015.03 学习目标:
1.通过作文评讲课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亲情类作文获取高分的要义所在。2.在点评、改写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把亲情类作文写好的方法。学习重难点:
1.在点评、改写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把亲情写好的方法。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讲故事让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二.把题目演绎成亲情故事
1.出示学生选材选材,请说说这些材料好在哪里,理由是什么? 2.教师寄语:
亲情大都是相似的,所以选材不免落入俗套。同学们在选材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2.善于挖掘细节中独到的亲情。3.敢于讲述不幸者的故事。4.关注祖孙情胜过父母情。……
三.对故事进行细致描写
1.出示学生的写作片断,找出描写中的亮点与不足,然后修改并展示。
天灰蒙蒙的,乌云密布,风儿吹动着树叶,发出飒飒的响声。我像往常一样骑车出门,向父亲简单地告别:“爸,我走了。”父亲正在忙些什么,头也不抬地“哦”了一声。
每次都是这样,我简单告别,他简单答应,没有多余的话。
一眼望去,是高低不一的房子,绿的树,艳的花。我回眸一看,巷口深处立着一个人,那熟悉的身影,那父亲的目光一直随我到天边,目光灼灼,其爱灼灼。
父亲似乎注意到我在看他,立即收回目光,羞涩和窘迫的眼神是我从未见过的,然后他转身回了家。
——施玥
2.出示教师修改的文字,对比欣赏: 3.总结归纳细致描的方法:
用泼墨如水的语言紧扣重点来详写。
用优美的语言对环境作适当的描写,起到渲染、烘托的效果。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作细节刻画,展现人物形象。4.学以致用
出示两段学生习作,择其一修改。
暑假,总会离开奶奶去爸爸工作的地方,一股脑儿地钻进车子,连看都不看奶奶。当我在反光镜中看到奶奶依依不舍的面容时,我不禁震撼,继而自责。何时起,我们竟如此疏忽,我摇下窗子,伸出手,朝奶奶挥了挥手,说了声:“奶奶,再见。”她一下不知如何是好,只是定定看在车上,继而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流过奶奶苍老的脸颊。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当再次转身凝视奶奶时,竟发现这一切都在变,也许我该多陪陪奶奶,让他的脸上重新绽放笑容。
——汪赛君
过了几天,妈妈就要走了,开心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第二天一早,妈妈收拾好行李要走时,却看见我站在门外,她说:“儿子,你怎么起来了,你怎么不再去睡一会儿?”我回头笑着说:“我去送送你吧。”我和妈妈走在小路上,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眼看着载我妈妈离开的车子越来越近,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你放心,你走后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让您担心的。”妈妈笑了笑说:“傻儿子,我知道了。”
——王震
交流学生作文,并评价。四.让故事承载深刻的道理
1.分别出示片断一、二两篇作文的原作结尾和该作结尾,先点评原作的不足,在领会该作的用意。2.修改片段三的结尾 3.教师寄语
结尾不能只用蜻蜓点水的一两句话简单地停留在暖暖的温情。
用真诚动人的抒情,用精彩、发人深思的议论升华主题,增强文章的情感张力,展现小作者的理性思辨。
第五篇:如何练就魅力演讲好声音?
如何练就魅力演讲好声音?
我们每个人生而有着各异的嗓音,或深沉宏亮,或尖细高扬,有人声如软玉,也有人鼻音浓重,不一而足。无论声音禀质如何,它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而声音又直接影响到演讲过程以至演讲效果。那么,演讲中应该如何掌握好声音,让听众爱上听你说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01 锻炼声音从呼吸开始我们的声音通过呼吸带出来的。做个体验,把一只手放在你的胸前,另一只手放在你的肚子上。当你呼吸时,感受一下是哪里会凸出来。如果你在呼吸的时候,胸部凸出来腹部缩进去,这就是“胸部发音”。可以这样训练,在吸气的时候,让腹部自然突出,感受腹部里面充满了空气。当你这么做的时候,有力的隔膜肌肉会向下弯曲,让氧气到达肺部下方的毛细血管。当你呼气的时候,隔膜会向上弯曲,放出肺部的气体。这叫腹部呼吸,它是专业播音员和歌手用来支持他们声音的呼吸方法。当我们在紧张的时候,胸部或者喉咙会收紧,这样会阻碍气流。当你呼吸的时候,有意识放松胸部和喉部,这样可以减弱音量。你不用大声喊都可以发出有力、圆润的声音。【训练方法】:躺着读书可以锻炼腹部发音。(腹部发音有力、浑厚)02 音调是情感的流露,是一种情绪变化的表现音调直接影响听众的情绪。表达的意思不同,音调也不同。音调无所谓对与错,唯一的错误是你没有使自己的音调富于变化。持续的高音符会让你的表达失去影响,让人感觉不舒服;持续的低音符会拉低别人的情绪,造成催眠的听力疲劳。这中间的变化性非常重要,你能不能在你的语言领域中灵活运用音调展示自己丰富的情感。试着改变你的音调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训练方法】:坚持朗读不同类型情感的文章。在朗读文章中感受不一样的意境及情绪的平衡点,慢慢就会找到感觉了。03 节奏很显然是指我们讲话的速度节奏在于语言的抑扬顿挫。说话的速度传递你的兴奋和重视程度。讲话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龟速,如果你可以把语速掌控得很好的时候,递进语速时会给听众一种感觉:你要讲很重要的内容了。如果你全程语速过于慢的话,听众的兴致会消散后逃离;如果你找不到内容中可以停顿的地方,那听众就收不到你要表达的核心重点。如果我们在讲话过程中始终一个调讲话,这叫“单调”。适当的停顿有利于让听众接收到重点,它不仅仅是不说话就可以了——而是在过程中你故意的停留。这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冲击。就像拍电影,前面很自然的交代背景,起因,发生的事情,然后慢慢到高潮部分,电影情节都有最高点和最低点,讲话也是一样。停顿是你为他人创造一种体验的空间,也是发现要点的地方。此外,要想在演讲中有动听的语音和语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声音的清晰度演讲是靠有声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并与听众进行交流的。如果演讲者声音含混不清,就无法准确地传情达意。演讲时,要使声音集中、清晰,首先要靠咬字器官的力量集中,这主要表现在舌和唇上。舌头在口腔中活动员积极、影响最大,汉语普通话所有音节中,除辅音的唇音以外,全都要靠舌头的积极活动。舌头弹动力强,声音就会发得清晰;如果舌头是软绵绵的,缺乏阻气力度,声音就会模糊。可见,声音的清晰与舌的活动状态密切相关。2.演讲的语言要流畅演讲是一种口语表达艺术,它不仅要求声音清晰、准确,而且要求演讲者的语言流畅自然,婉转甜美,以充分显示严谨的逻辑力量和语言魅力。语言流杨度训练重在加强语言实践,多读、多讲。“读”,就是多读演讲名篇,包括默读、朗读、快读。“讲”,就是只要条件允许,就不要放过机会,理清思路,不停地讲下去,甚至参加辩论,以提高话语的流畅度。3.注意语气的交错性在演讲过程中,语气要随着演讲内容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有时在表示某种感情基调的同时,又出现其他的感情色彩,于是就有了语气的交错和重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整篇的基调是愤怒、激越的,但其中也渗透着对李公朴先生及其家属的强烈的爱以及对光明未来的期待和追求。因此,在进行语气训练时,要注意到这种语气的交错,分清主次,处理好重叠和过渡,使语气更好地为内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