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心理面的体育教学新拓展(李如春)
结合心理面的体育教学新拓展
我们常规的体育教学的设计,常从技术层面来安排课的教学,或说按技能形成的规律来进行课的设计和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情感等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将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本文尝试着以结合心理层面的因素,来对体育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
游戏式
有意注意
分流教学
竞技化
多样化
多年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常会有体育教师感叹,现在的高中体育课越来越不知道教什么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师对体育教学产生一定的疲劳感;二是在现在的口号化素质教育而现实中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对非主科的偏见及人的原始本能的惰性,而对体育没有产生内在的需求动机;三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如学生常出现的“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针对以上的第三种学生对学习兴趣的问题,我们认为体育教学可以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一些新的探索,以促使学生的心理产生由“你教我学”转化为“我学你教”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以一种期待学习的心态,将有助于很好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采用游戏式和演义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的原始状态就是一种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回归体育的原始本性,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模式中,常以动作技能的要领讲解、教师示范及学生的练习这样“三步曲”来进行授课的。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未调动起来的情况下,教师的讲解示范及学生的练习,有时学生常会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学习不能保持有效的有意注意,这样往往出现教学效果不佳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
针对常规的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的导入教学中有意地溶入技能的要领,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原始的体验下,玩得开心玩得有意思。进而教师再讲解教学的内容及动作技能的要领,再通过学生的练习,这样既可以减少技能学习时的枯燥感,又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在传授篮球体前对手传球的教学时,先分成间隔一定距离的三列队伍,中间一列为“靶子”,两边为“射击手”,以掷球碰到中间同学的腿为胜。也可以采用两边为“炮手”,中间为“铁栏板”的方式进行传掷球比赛,中间同学碰到球则为胜。游戏一定时间后,教师讲解课的内容及动作要领,再通过目标性很强的练习,学生便能很快地掌握该技能动作,同时,也使一节原本枯燥的内容而变得有意思。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来安排教学的组织方式,采用分层次分流的组织形式来满足学生目标达成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较低年级学生而言,高中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得更强。课中他们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对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有较强的意志力去做持之以恒的努力。苏格拉底的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则就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们在教学中既要保护好学生的表现欲,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动作熟练度及“跳一下才能摸得着”的原理来帮助和引导学生提升一个新的目标,这样便能使学生的动作技能通过练习从低层次阶段向高层次阶段逐步的发展,并最终形成合理的、完善的,达到自动化熟练程度的动作技能。
另外,教师也不应急于提升达成的目标,可根据技能形成的四级飞跃阶段(一、动作要领的认知;
二、技能要领的学习体会;
三、技能的掌握;
四、技能的熟练掌握及运用自如)来安排教学的节奏。在量的积累,悟性的提高动和的熟练及运用自如的情况下,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逐步地去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实践的教学中,现在常采用的分层次教学便是很好的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我的日常教学中,也常使用分流、分层次的教学。比如篮球教学,针对单项的动作技能教学,可通过前几分钟的分流测验,便可以分流由已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去自行组织三对三等形式的练习比赛,其余的学生则留下来跟教师认真的学习。这样,既鼓励“好生”去提升一个水平,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促使“差生”产生认真学练的外在动机,并最终实现外因向内因的转化,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的“阳光化”及竞技化来满足高中生强身健体和争强好胜比赛对抗的心理需求。
随着身体的快速成长变化及心理的日渐成熟,高中生对健身的心理需求也日渐突显出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也自觉成不自觉地去参加一些体育健身运动,而体育课也不仅是他们学习技能的时间,同时也是他们运动锻炼的时间。如何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并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呢?个人认为,日常的体育课也可以是一节单纯的身体素质练习课,以阳光健身的练习内容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素质练习课的前提是必须让学生练得开心,玩得出汗。可列举的内容有很多,可以跟随教师进行徒手的身体素质练习,也可以学生分组的小组比赛的练习内容等。
社会是个竞技的大舞台,高中生对于“PK”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竞技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并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有两个阶段比较适合于采用竞技化比赛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一是诱导激发兴趣和学习热情阶段,二是在动作技能掌握的比较熟练的阶段。例如排球教学前时,针对高中女生很怕被球掷到身体和对排球运动了解和接触不多的特点,先采用在排球场组织以排球代替手球的形式,来开展网上对阵传接(掷)的比赛。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改善女生对来球的惧怕心理,同时也使学生玩得开心,促进了学生对进一步学习排球的兴趣和期望。此外,有篮球的运球教学中,我们可以突破以往的单一运球技术的教学,两人一组以攻防结合的运球突破,也可以很好的带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并避免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心理疲劳感。
“鲶鱼效应”同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学训练时,手段的单一枯燥对技术的熟练掌握乃至心理都有不利的影响。增加和变换新的教学手段,好比方入一条鲶鱼,能促使其产生“鲶鱼效应”,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减少心理的疲劳感。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单一的教学练习手段不仅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同时心理的疲劳感,也不利于技能的掌握。正如祝蓓里教授在《体育心理学》中所讲:“练习到熟练程度时逐步表现出来越来越新的微小差,已经学会的练习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将会激起学生的注意。”我们可以通过变跟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并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的程度。
在实践的教学中,例如在教学篮球的三步上篮时,人们常停留在一个标准规范的三步上篮的动作技能层面上。从小学到初中,几乎认真上过篮球课的学生都能基本掌握该动作技能,而对于高中生(男生)而言,再教或再复习该动作技能时,应提升一个动作难度和变换下练习的手段方法。如可以,演化和拓展出多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接球三步上篮、三步换手上篮、行进间运球急停三步突破上篮、三步上篮篮板异侧钩手投篮等等。”这样,难度提升了,动作的实用性加强了,学生的练习兴致也被激发了,同时也减少学生在练习时的心理疲劳感,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的思维意识。
知识的学习需要消化,同样动作技能的学习也需要消化的过程。教师在教授动作技能完毕后,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消化吸收的时间,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强化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的技能动作得以巩固和提升。而作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都需要教师的灵活安排和不断的创新,同样也只有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生气、有活力、常教常新,并能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
在现实的教学中,以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学生喜欢体育课,更喜欢“自由活动”。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练习时间和空间,是有助于学生技能动作的提高和学生的自我发展,但现实中往往会造成“有自由而没活动”的放羊现象。我们偿试着通过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和拓展,不仅使教师获得了教学的“新血液”,同时也使大多数的学生喜欢上“上体育课”。本文只是个人心得体会的教学有感,可以例举的案例有很多,可以探讨与斟酌的也很多。本人只是想从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上体育课”有期待感,使我们的体育教学保持应有的新鲜活力作一些探索。
参考文献:
1、祝蓓里、丁忠元 主编 《体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淑慧等
编著 《实用运动心理问答》 人民体育出版社
3、王则珊
主编
《终身体育》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4、阎承利
著 《教学最优化艺术》
教育科学出版社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
李 如 春
第二篇:体育教学心理
体育教学心理
一般包括下述6个方面。
体育学习的理论与模式 体育运动技能和技术的学习或称运动学习,属知识技能动作学习的类型。它不仅与肌肉、肌腱、骨骼等活动的灵活、协调、强度有关,也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当前有关运动学习的理论模式归纳起来有4种:①一般描述性的学习模式,主要说明技能操作的一般特征,直接指导技能学习。②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模式:说明技能操作中的注意、知觉、记忆和决策能力以及学习者处理一系列线索,并迅速传递信息或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方式。③控制论的学习模式,主要说明人通过自我调节功能进行操作的过程,人被看作是根据反馈原理调节的闭路控制系统。反馈作为调节机制,便于觉察、校正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目标保持一致。④分段控制的学习模式,说明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信息编码和行为控制。
关于运动学习理论主要有:①自主系统学习理论。认为各种复杂的动作都是由简单动作综合起来的。各种基本动作通过不同的训练和组合,就可形成不同的技术。②分级控制的运动学习理论。认为一系列连续的运动是由一个运动程序控制的,运动程序使运动系列在没有任何外围反馈的情况下完成。③认知策略使用的理论。一方面是把运动看作专业学习,包括教员、教练员所教的技能、专业知识、战术等;另一方面也包括“支持运动学习”,如自我分析,自我管理的技能。体育学习与其他学习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不同点在于体育学习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学习进行的,学生在重复的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等的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学习必须遵循动作形成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和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体育运动学习动机 根据体育活动动机内容的指向性,体育动机可分为直接动机(指向体育活动本身的动机)和间接动机(指向体育活动结果的动机)。前者与体育活动直接联系,后者则与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有关。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体育活动的动机可分为开始从事体育活动的阶段、体育活动专项阶段和高度体育运动水平阶段。进行动机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以社会性的间接动机为主导而将两种动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根据体育运动动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学生的动机内容与水平因材施教。
体育运动知识学习指人对各种运动项目的认识,包括体育运动和各种运动项目以及运动动作的属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特点就是思维活动与身体操练结合。体育教学过程首先应引导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掌握动作概念,把知识变为身体活动,从而获得各种体育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头脑里如果没有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就不可能正确地掌握运动的技术动作。表象的形成可分为建立和明晰两个阶段。动作概念是在动作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某一动作的
抽象和概括,反映了完成该动作的本质规律,动作概念的掌握是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理解过程。
体育运动技术学习是与身体形态、机能有密切关系的肌肉运动技术的学习。它不仅与神经系统有关,而且与肌肉、耐力等有密切联系。影响运动技术学习的心理因素包括:①正确的知觉能力;②身体平衡知觉能力;③正确的判断能力;④感觉-运动调节能力和韵律感觉能力;⑤美感受能力。这些因素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除学生本人能力外,所学内容的性质和学习环境等也是影响学习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要求身心协调地进行活动。要取得动作技能教学的良好效果,就必须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这3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①有意掌握动作阶段:运动表现紧张、牵强、不协调、缺乏控制能力、伴随多余动作。在心理上主要借助视觉表象的控制和调节来完成动作。但由于注意范围狭窄且过度集中,易造成知觉不够准确、习惯动作干扰以及情绪紧张等。②改进动作阶段:在心理上注意力主要指向改进动作技能,肌肉运动感觉比较明晰和精确,多余动作减少,能作到有意识的视觉和动觉控制,注意过度集中和情绪紧张性减弱。③动作熟练阶段:各种肌肉动作联结成为自动化的系统,有意识的控制让位于动作的自觉控制,多余动作和心理紧张消除,注意范围扩大。
体育与心理发展
体育对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体育实践和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个性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表现、训练和发展。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影响有所差异,如在集体对抗项目中,学生的互助合作、默契配合、顽强拼搏的意志性格得到发展;高难、惊险的技巧项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勇敢、果断和顽强的个性品质;通过激烈紧张的比赛,可培养学生控制自己情绪和意志的能力,发展运动智力和品德。体育教师应注意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促其发展相应的心理品质。体育专项心理
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学生有不同的心理要求,从而形成各专项运动的心理特点,如田径心理、体操心理、球类心理、游泳心理、游戏心理等。随着体育教学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体育运动专项心理品质,如田径运动中的“距离感”、游泳运动中的“水感”,体操运动中的“节奏感”等。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主要是:①生理心理差异,如体质不同,健康水平不同,身体正常和异常的学生的心理反映有着明显的差异。②年龄心理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动机、态度、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均有差异。③性别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价值观以及在选择运动项目等方面存在差异。④个
性心理差异,学生的气质与神经类型的差异可影响对运动项目的兴趣以及意志品质上的差异。体育教师既要根据体育专项心理特点、又要根据学生心理上的共性与个性科学地组织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体育心理卫生
体育的首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保障身体健康。然而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而又相
辅相成的。体育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的身心同时得到健康发展。一般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以下心理卫生意义:①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②提高独立性;③消除紧张;④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⑤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卫生主要是因为:①坚持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格强健、耐心持久,提高身心适应能力,从而增进热情积极、勇敢坚强等个性品质,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②体育运动常以竞赛形式开展,竞赛中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并争取更高的目标,可以得到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利于经受挫折考验,保持社会心理平衡。③体育运动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它具有社会性、公开性等特点,有利于人际沟通和培养形成健康的群体心理。④参加体育运动可缓解或转移各种消极情绪,尤其是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某些持续而有节奏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还可以减缓或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另外,体育对开发智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体育教师心理
体育教师除应具备一般教师所共有的心理品质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品质,主要是:①稳定持久的运动动机和兴趣;②高度的运动信心和对体育运动的强烈求知欲;③充沛稳定的运动情绪和情感;④吃苦耐劳、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⑤敏感的运动感受性和创造性的运动思维及应激能力;⑥正确协调体育交往中的人际关系;⑦能掌握和运用体育心理知识和技能;⑧具有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竞赛心理指导的能力
第三篇:素质拓展训练与高中体育教学结合初探论文
摘要: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素质拓展训练与高中体育教学的结合。
关键词:素质拓展 高中体育 结合高中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是对于体育课程的大胆尝试,同时也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改革。这种改革对于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拓展主要形式
1.信任支撑下的心理挑战
信任背摔是拓展训练中一个经典的项目,其操作要求是团队中的一名学生站在高度为1.6米的台子上,背对下面向后倒,其余的学生两人一组用特定的方式去接从台子上倒下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样的高度后倒下去,内心多少有一种恐惧感。这个项目的内涵所在就是使学生充分感受信任的重要性,对比实际操作与观察的区别使学生体会到操作的作用和操作的真正意义。感受突破心理障碍瞬间的感受和挑战自我的意义,不断使自我在心理层面上得到突破和发展,进而推动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2.团队压力下个人心理极限突破
拓展训练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应该是断桥和空中抓杠,完全属于个人心理挑战项目,许多学生在跳跃前或跳跃后都有极度恐惧的表现。有的学生由于害怕,想放弃,但拓展训练的基本要求是全员参与,不允许任何人退出,在团队的鼓舞下,每个学生都会振作起来,充满勇气,勇于超越。
3.互助双赢与多赢下的高峰体验
拓展训练的主体理念是“挑战自我,熔炼团队”,其主要内容是以团队为单位去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每个项目都需要团队的充分团结协作,其中逃生墙、钢丝桥、建绳房等几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否则根本无法完成,将面临“生命危险”,在这种“危急”的时刻要求个体必须充分信任自己的队友,获得队友对自己的支撑,体会主动付出才会得到回报,感悟“人”这个字的深刻内涵——撇和捺之间的相互依靠支撑,感受人的社会性。
4.突发紧急情境下的心志考验与突破
在拓展训练的项目中,有几个项目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时间紧而且情况危急,如果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任务,所有学生将面临“生命危险”,这种情景模拟设置会使得学生在很大的压力下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在焦急的情况下进行讨论、寻找方法、争论甚至争吵。
二、高中体育课程中融入素质拓展内容的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性
高中生处于人生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会突发奇想地去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首先要考虑的是体育课程开展的安全性,也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拓展。
2.注意素质拓展内容的选择
由于高中生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因此选择适合他们的素质拓展内容,才能保证这些课程内容顺利地融入高中体育课程当中,并发挥应有的作用。素质拓展训练往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而高中生在心理和生理发育上还不完全具备参加所有素质拓展课程的条件,因此选择合适的拓展项目至关重要。
3.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建立有效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评估机制,对于加入高中体育课程的拓展项目本着合理有序的原则加以评估,保证拓展项目的适合性和有用性。
三、结语
基于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体育教学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潜能,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有利于高中体育课程的素质化教学,也是对其进行素质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步骤,对于我国高中生整体心理和生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张传新.高校体育教学实施拓展训练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
梁凤保.学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分析[J].运动,2010(2).
第四篇:李面锋《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李面锋《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我采用研读教学模式,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在研究交流当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引导、参与和合作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二、学习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依据四年级学生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帝、茨、咕、吵、痴、径”;理解并积累“全神贯注、挚友、端详、痴痴、径自”等词语。
2.围绕重点段质疑问难,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话的含义。
3.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罗丹全神贯注工作情景的。
4.联系生活,让学生懂得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全神贯注。
三、学习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这是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的。
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课前我先以课件出示一段文字资料,请学生默读:这是怎样一个人? 他5岁上学,开始成绩中上,后来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有时还被罚站,9岁被迫转学,他没有考上大学。
接着再出示一段文字资料,这又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两段话介绍的是同一个人,那就是罗丹(出示罗丹照片)。读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畅所欲言)
【此环节通过出示的两段简短的文字资料,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矛盾冲突,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引发思考,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检查预习。
1.罗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罗丹的朋友——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起走近罗丹,学习一篇关于罗丹的课文。板书课题:全神贯注。什么是全神贯注?先理解词义,再齐读课题。
2、检查字词:邀请 挚友 塑像 上锁 仪态端庄 叽哩咕噜 痴痴地
先是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读,再请小组展示,最后全班齐读。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词语的掌握。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学生根据课题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2.教师小结: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一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就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课题《全神贯注》正是罗丹工作态度与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在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利用题目资源,让学生在题目前后补上词语连成一句话作为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方法的引领,也是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四)感受形象,了解写法
在这一环节中,以重点句子为切入口,来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全文最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是对他修改女像时的一段描写,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话作者紧紧抓住罗丹修改时的动作、神态等特点,具体展示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的。共分这样三个环节进行:
1.出示课件:阅读提示:作者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塑像的?请把有关句子画下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自由读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3.小组交流,谈自己的认识理解以达到共识。4.指导朗读,训练说话,感悟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全班汇报: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1)学生自己汇报,并要学生找出从哪些词语中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2)老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想象的情景。(3)说话训练:想一想,罗丹嘴里叽哩咕噜地说些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并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4)补充板书:聚精会神。然后感情朗读这句话。
【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抓住了文章的空白点,让学生想象罗丹内心的活动,通过想象补白,学生能更为充分地感受罗丹当时的工作状态,理解“全神贯注”这个词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1)学生自己汇报,并要学生找出从哪些词语中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
(2)启发学生想象:喝醉了酒是什么样子?以此来理解罗丹如痴如醉的状态。
(3)补充板书:如痴如醉。然后感情朗读这句话。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个如痴如醉的工作狂形象跃然纸上,板书也顺理成章。】
【在第四版块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在动态生成的学习活动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究,感受罗丹的形象与文章的表达特色,达成“写了什么”、“怎样描写”的教学目标,体现语文学习的本位特点。】
(五)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1.出示课件:你有过“全神贯注”的亲身感受?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2.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联系课文的认识,谈自己的经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学写“名言”:
1、出示课件:“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并将最后一句改写成名言的形式。
2、鼓励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写出勉励自己的语句。
【 “文贵自得。”学生的体会自然各不相同。学生写“名言”,更能充分展示个性,体现主体。】
五、作业活动设计:
请你也以“全神贯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写自己的亲身体验;也可以写你知道名人小故事。
温馨提示:适当地运用上人物描写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全 聚精会神(动作)
神 执着追求
贯
注 如痴如醉(神态)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拓展训练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拓展训练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按照新课标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体育教学课堂上开展拓展性训练应把握的要点进行来分析研究,就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融入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进行了说明。
心理拓展训练小学体育应用价值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应把握的要点
1.统筹安排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教学。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要根据校内的体育运动器材、校园环境等制订心理拓展训练课程校本计划,以便使体育锻炼与心理拓展训练实现有机结合,确保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
2.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时,应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遵循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结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便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教学。因为新时期的教学不是贪大求洋,而是实在的教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发展,所以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传统体育教学项目,如盲人足球、地雷阵、背夹球、信任背摔等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并对传统训练项目进行合理创新,让学生觉得新鲜而好学。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融入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
1.融入心理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及发展健康心理品质的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个人品质和意志,让学生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得以共同发展,并借以提升学生增强班集体的创新力与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成长。其次,教学中融入多样化的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同时,实现学生适应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团队协作意识。比如,开展协作项目能够让学生有效的让学生对抗孤僻、不合群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有同伴合作更容易解决困难,并重新定位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从而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2.融入心理拓展教学活跃课堂。单一的体育教学活动由于受到教师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就须反反复复的讲解和示范,致使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干瘪,教师不能够满足新时期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要求。心理拓展训练的介入能够让教师的教学引导方式变为体能活动,操作方法简单,无需进行复杂演练,具有不确定性与新颖性的特点,能够将小学生的交往活动、意志活动、情意活动及体能活动融为一体,训练形式多样化,教育价值极高,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所以说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学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能够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领域、身体健康领域、运动技能领域及运动参与领域参与素质教育教学,以此来做到开拓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水平,还能让体育课堂生机勃勃,达到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目的。
3.心理拓展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在体育课堂中开展拓展训练时,需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制定教学方案,同时为学生营造训练环境与训练条件,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为主,学生能够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发展动手能力与创造思维,教师在心理拓展训练中的作用仅限于诱导或启发。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能够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如教师和学生转换师生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进而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扬弃”,是对传统教学有益部分的吸收和使用,能够解决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的诸多不变,能够让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现实生活中在家养成的逞强、自负、逆反、焦虑、孤僻、嫉妒及恐惧等心理障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注意在体育教学课堂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时,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不可冒进,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体育健康与教学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可以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切身体验训练情境,主动参与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新时期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朋,阿英嘎.健康促进:体育教学开启生命教育与责任融入[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01):69-73.[2]付?悦桑?毛振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分析探讨体育知识量[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1):50-54.[3]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变迁、冲突及其整合――基于价值论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3):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