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机化学课程总结
无机化学
1、热化学
1.1 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4 Hess定律 1.5 反应热的计算
2、化学动力学
2.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式
2.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式 2.4 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 2.5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化学平衡 熵 Gibbs函数
3.1标准平衡常数
3.2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判断反应程度、预测反应方向、计算平衡组成 3.3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4自发变化和熵---化学反应的熵变、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 3.5 Gibbs函数---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Gibbs函数与化学平衡
4、酸碱平衡
4.1酸碱质子理论 共轭酸碱对 4.2水的解离平衡和pH 4.3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盐溶液的酸碱平衡 4.4同离子效应 缓冲溶液 4.5酸碱指示剂 4.6酸碱电子理论
4.7配位化合物 配位反应 配位平衡
5、沉淀溶解平衡
5.1溶解度和溶度积 5.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5.3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6、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6.1氧化值 氧化还原反应 6.2电化学电池
6.3电极电势 Nernst方程 6.4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二篇: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仅供化学系2005级使用)
一、使用教材 《无机化学》(上、下)(第四版)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二、无机化学参考书 《无机化学》(上、下)
武汉大学等校合编,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上、下)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1986年第二版、1992年第三版)获优秀教材一等奖,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上、下)
孟庆珍 胡鼎文 程泉寿 孔繁荣1988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史启祯 主编,2005年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国家“八五”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近代化学导论》
申泮文主编
200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大学化学》
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无机化学》
申泮文主编,2002,化学工业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无机化学》(上、下)
宋天佑 程鹏 王杏珍 主编,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无机化学基本原理》
蔡少华 龚孟濂 史华红 编著 1999年中山大学出版社 《普通无机化学》
严宣申 王长富 编著 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级无机化学》
唐宗熏主编,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无机化学前沿》
高忆慈 王尧宇 史启祯 1988 兰州大学出版社 《元素无机化学》
蔡少华 龚孟濂 史华红 编著 1999年中山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教学参考书》
华东化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组编 1983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教学参考书
2》
冯慈珍主编 1985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教学参考书》
曹庭礼主编 1988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规律初探》
黄佩丽编 1983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教学笔谈》
袁万钟 隋亮编 1991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答疑》
黄孟健编
1989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反应的酸碱理论》
张承宏
潘家理编 1983年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超强酸和超强碱 》
[日] 田都浩三著 崔圣范译1986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原子结构与简单共价分子》
刘范 著 1988年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子轨道理论基础》
{苏}M.E.加特金娜著 朱龙根译 1978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杂化轨道理论浅释》
丁忠源 著 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热力学原理及其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王善 翁珍慧 编 1986年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无机立体化学与化学键》
J.E 弗格森 著 刘举正 俞国祯 肖良质 译 1984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热力学函数 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严宣申
1992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化学教材中的问题与讨论》
蒋先明 编译,1984 年,胡南科技出版社 《无机元素化学实验现象剖析》
黄佩丽编,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反应方程式》
曹忠良等编,1982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重要无机化学反应》第二版,陈寿椿编,198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三、外文原版教材
?《Inorganic Chemistry》
[美]Miessler,g.l.,tarr,d.a.(影印版.2004年10月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化学手册
《无机化学反应方程式》
曹忠良等编
1982年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重要无机化学反应》第二版,陈寿椿编 1982年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五、习题参考书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徐家宁,史书华,宋天佑编,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化学精要及典型题解》
何培之,王世驹等编,2002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
张祖德等编,2001年,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综合化学——要点?例题?习题》
张懋森等编,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普通化学原理习题解答》
北京大学化学系普通化学原理教学组,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习题解》
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编,1987年,吉林人民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习题与解答》
董平安 魏益海 邵学俊 编 2004年 武汉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与普通化学题解》
贺国强 张开诚 金春华 主编,2001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同步练习与试题》
马尚文 任知忠 柳仕忠 方光荣 编,1989年,河南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习题集》
杜尧国,马泰儒等编,198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综合练习题及解答》
孙天祥,曹晓峰编著,1993年,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南京化工学院等编,198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习题选解》
田荷珍、胡鼎文主编,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张锡辉 魏元训 任广柱 周如才 编,1985年,南京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标准化试题丛书)
吕汝蒙 刘淑薇 冯茹尔 固礼丽 编,1988年,胡南科技出版社 《无机化学习题精解》(上、下)
周井炎、李东风等编著,1999年,科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习题精解》(上、下)
竺际舜主编,2001年,科学出版社 《大学化学习题精解》
{美}L.罗森堡
M.爱泼斯坦 著,孙家跃 杜海燕译2002年,科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南京化工学院等编,198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释疑与习题解析》
迟玉兰 于永鲜 牟文生 孟长功 编,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精解与学习指南》
黄蔷蕾 冯贵颖 主编,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杂志上的论文
1、卢开涛、卢明刚.关于碱土金属硫化物溶解性的探讨.化学教育.1999(7—8):79
2、沈国良、徐铁军.二硫化钠水溶液的研制.化学世界.1999,40(8):402
3、吴祺.一氧化氮~ 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化学通报.1998(5):38
4、于海涛、仲华、池玉娟等.HPO3异构体结构相对稳定性与体系势能面.化学学报.2002(60):49
5、丁陪江、吴添智、江丽葵等.磷的轨道在华破分子中的作用.化学学报.1999(57):264
6、王建祥.同时合成三氯氧磷和氯化亚砜的新工艺.化学世界.1995,36(4):178
7、张小平、李夏、邹应泉.二氧化氮分子中的化学键.化学通报,1997(5):58
8、李夏、张小平.四氧化二氮分子的成键形式,化学通报,1997(2):59
9、倪申宽、叶世勇.四氧化二氮的结构和成键,化学通报,1992(5):46
10、蒋立德.HNO3分子中大π键问题,化学通报,1987(8):59
11、许肖玉.磷酸盐与磷化.化学教育,1996(9):5
12、刘泽玲.砷与社会.化学教育,1994(8):1
13、程天荣.亚硝酸钠的毒害与解救.化学教育,1989(2):1
14、何关友.磷的三种主要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化学教育,1984(4):52
15、范先国、周建中、苏元复.从光卤石和磷酸制造磷酸二氢钾.化学世界.1988,29(9):385
16、朱军、曹泽星、张乾二.卤素氮氧化物的结构和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大学化学,2002(5-8):1040
17、曹会兰.砷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治.化学世界.2003,4 4(10):559:
18、倪申宽 叶世勇.N2O2的立体结构和键型.大学化学.1993(5):52-53
19、李国材.再谈含盐氧酸氧化力问题.化学通报,1989(6):63-65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参考书目Word文档版
第三篇:无机化学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教育的办学宗旨,力争把学院建成地方特色鲜明,与社会经济结合紧密、有较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多样性普通本科学院。地方性决定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安康、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省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和“服务三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省市政府结合安康资源优势,提出“药、水、游”经济发展思路,安康市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又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列入其中,加快工业化城市建设步伐。无机化学知识在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无机化学课程是理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应用化工技术、制药、轻工食品、冶金地质、材料、环境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化学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从中学步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专业知识几乎辐射到后续所有专业课,内容庞杂,规律性不太强,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及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原理,熟悉元素周期律和常见重要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它对于初入大学的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系曾把无机化学作为系上重点建设的课程,2005年是为系级建设课程,实际上无机化学课程在我系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起步较早,其教改成果《无机化学及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曾于2002年荣获陕西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NO.107),是我院早期进行教学改革工作的课程之一,在省内无机化学课程教学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无机化学》课程目前涉及到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应用化工技术、化学教育、生物科学、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制药技术8个专业的教学以及农学分院的农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种子生产与经营3个专业的教学,年均约有500名学生需要学习这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从事与化学相关工作能力的强弱程度。特别是围绕省市发展战略规划,无机化学为开发安康当地矿产资源、水资源、药用资源及环境保护,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化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篇:无机化学试验课程教学团队介绍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团队介绍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团队承担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无机化学实验
(一)》和《无机化学实验
(二)》课程的教学工作,该课程属于大类基础课程,独立设课,分别面向化学类、化学教育、化工、无机非、材料、高分子等专业,春秋季开课。该教学团队由多年承担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老师组成,期中正高职称教师4名,副高职称教师6名,中级职称教师2名。团队成员介绍如下:
丁建刚,男,出生年月:1968年4月,1995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硕士学位。自1995年3月起一直在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工作。现任职称讲师。在教学方面主讲了包括本科生必修课:工科无机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化学(药学院)、分析化学(药学院)、无机化学实验
(一)、无机化学实验
(二)等及选修课:无机选论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参加了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工科无机化学》课件的编写。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教学论文5篇。在科研方面,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配位化学,兴趣在于合成具有优良磁性能或非线性光学性能的无机-有机复合聚合物材料。先后在《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Chinese J.Struct.Chem.》等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累计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被SCI全文收录的学术论文4篇,在核心刊物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了以下2个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氮唑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磁性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三氮唑柔性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磁性研究。e-mail:dingjiangang@suda.edu.cn
曹雪波,男,博士,副教授。1998年于重庆大学获得化学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进入苏州大学工作。主要从事低维纳米材料的控制生长以及纳米结构的组装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近二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胡传江,男,教授,1973年4月出生。1991.09-1995.07南京大学化学系化学学士,1995.09-2000.12南京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博士,2001.04-2001.9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Univ.of Florence)化学系博士后,2001.09-2003.8美国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3.09-2006.6美国圣母大学(Univ.of Notre Dame)化学和生化系博士后,2006.7-2008.7美国圣母大学(Univ.of Notre Dame)化学和生化系研究助理教授,2008.9-至今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从事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课题为金属蛋白和金属酶的化学仿生。目前致力于通过仿生化合物研究有关弱相互作用,如氢键在生物体系中的作用。取得多项具有创新性的处于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三十九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近20篇,其中J.Am.Chem.Soc.共4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他引300余次。E-Mail:cjhu@suda.edu.cn.贾定先,男,1966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苏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担任《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主讲教师,参加江苏省教委和苏州大学“CAI课件实践与研究”项目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研究方向为溶剂热化学和配位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硫属化合物、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配合物的水热和溶剂热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期中在Chem.Commun., Inorg.Chem., Dalton Trans., Eur.J.Inorg.Che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多篇。e-mail: jiadingxian@suda.edu.cn.李宝龙,男,博士,教授, 博导。1965年6月生,江苏苏州人。1982-1989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开始在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并于1998-2001年到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从1989年开始,先后讲授了《无机化学》、《工科无机化学》、《中级无机化学》、《配位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课程,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在著名国际化学专业刊物Chem.Commun.;Cryst Growth Des.;CrstEngComm;Eur.J.Inorg.Chem.;Polyhedron;Inorg.Chim.Acta.;Chem.Lett.;Inorg.Chem.Commun.;J.Mol.Struct.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了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现在正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mail: libaolong@suda.edu.cn.李宝宗,男,196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从事无机化学方面的教学工作。曾以第二研究者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科研工作。迄今已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40多篇。研究方向:(1)有机-无机杂化材料;(2)计算量子化学。Tel:65882052,Email:libaozong@suda.edu.cn.李红喜,男,1974年9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在安徽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在苏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2009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2008年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二等奖各一次。
李亚红,女,1968年6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兰州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0.6-2001.6到英国牛津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1.6-2004.4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4.4-2004.9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9月到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在J.Am.Chem.Soc.、Chem.Commun.、Organometallics、Eur.J.org.Chem.和Inorg.Chem.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40多篇。参与编写“中级无机化学”教材一部。E-mail: liyahong@suda.edu.cn。任志刚,男,1975年8月生。博士,副教授。1999年在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无机化学》,《普通化学》,《环境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苏州大学青年科研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袁亚仙,女,1971年10月出生。副教授,1990-1994年苏州大学化学系化学学士,2006年获苏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从事无机化学教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合成、表面配位化学的研究,先后主持江苏高校有机化学培育点扶持基金一项,苏州大学青年基金一项;主要参加国家自然基金两项,江苏省自然基金一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曾获得苏州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E-Mail: yuanyaxian@suda.edu.cn.周群,女,1965年11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现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担任《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研究方向为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组装及光谱性能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在Angew.Chem.Int.Ed, J.Phys.Chem.C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十多篇。e-mail: zhq@suda.edu.cn.钟文星,男,讲师,1967年4月出生。1986.09-1990.07赣南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学士,1990.08-1993.08江西省于都县禾丰中学任教,1993,09-1996,06武汉大学化学系化学硕士,1996,07-至今原苏州丝绸工学院 现苏州大学任教。主要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发表论文4篇,科研主要是关于配合物的合成和催化性能研究。e-Mail:zhonglwenxing@suda.edu.cn.
第五篇:无机化学论文
化学论文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可以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去探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了化学,就没了保证。再看我们住的房子,石灰、水泥、钢筋,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学制品?离得了铝合金的木制的窗户,也离不开化学制品油漆;就算不用玻璃吧,像一些贫穷人家用的尼龙布甚或用的报纸,不是化学制品又是什么?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剂。我们的健康长寿也与化学息息相关。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时,就会导致某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965年和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糖的形成是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自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为我们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才能控制传染病,才能缓解心脑血管病,使人类的寿命延长25年。人类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品和药品。如果没有这些化学药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会被病魔夺去生命。· 生命体中支撑着生命的是无数的有机化合物,重要的有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肽键、酶、核酸等。糖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具有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它由C、H、O所组成,化学式为Cn(H2O)n,又叫碳水化合物。糖类包括单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生物界对能量的需要和利用均离不开糖类。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功能就是通过生物氧化而提供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生物界对太阳能的利用归根到底始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2的固定,与这两种现象密切相关的都是糖类的合成。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将光能转化变为化学能的主要途径。糖类不仅是生物体的能量来源,而且在生物体内发挥其它作用,它对各类生物体的结构也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有时还起到解毒的作用等。总之,糖类是生命体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 蛋白质亦然。所有蛋白质都含C,N,O,H元素,大多含S或P,有的还含其它元素。蛋白质是氨基酸聚合物,水解时产生的单体叫氨基酸。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它的广泛而多变的功能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的重要性。有的蛋白质起运输作用,有的起调节或防御作用。酶也是蛋白质,起催化作用,对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DNA是生物遗传物质,它们都是控制遗传的关键,其中DNA的重组技术是遗传工程研究的主导技术。遗传工程的研究的发展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与环境、资源与能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新途径,也具有极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如果采用DN重组及细胞融合等技术改造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的生产菌,氨基酸的含量就能提高几十倍,生产成本就大大降低。这些氨基酸产品广泛用于营养食品、助鲜及饲料添加剂等生,从而部分代替了粮食产品。如果生物固氮的遗传工程能培养出自行供氮的作物,使一切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像豆科植物一样能自行固定分子态氮并转化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状态,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增加作物的蛋白质含量,还能大大节省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总之,现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 源、环境、生命科学等诸多问题,都体现了化学与 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 成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 活,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日趋密切。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 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到处可见。化学是一门自然科 学,有着丰富的实验内容。化学本应是一门生动的、贴近生活 的、探求自然奥秘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的踪影,化学 就在我们身边,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化学可 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其它学科,服务于人类自身。21世纪的生活对化学的要求和利用会日益 加大,人们对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新的需求都 与化学紧密相连。基因疗法、转基因食品、干细胞 技术、生态环保型服装、智能材料、生物质洁净能 源、纳米生物技术等,人们要用化学方法不断创造 新的化学产品;创造新药品战胜癌症、艾滋病、SARS等病毒性疾病;战胜老年性痴呆、心脏病与 中风等影响健康长寿的顽疾。
在21世纪,生物化学领域对于生物结构的研 究已经从静态进入动态,从分子结构进入分子以 上甚至细胞层次的复杂结构研究,对生物功能分 子的结构、性质、功能三者关系的研究从单一分子 进入多分子体系以至细胞体系的研究。现代技术 已经能够分离和鉴定对制造特殊蛋白质有指令作 用的基因,然后把这些基因结合到生物体如酵母 菌中以制造人们所期望的蛋白质。例如对人类有 重要作用的胰岛素或人体生长素,科学家可以通 过化学的方法来改变基因以修饰其序列,生成更 好性质的蛋白质。二十一世纪有一个特别受到关 注的领域,即人体基因组的序列化问题,人体中所 有重要蛋白质都是在基因的指导下制造出来的,基因组指在细胞核中的遗传性DNA 的全部物 质,它携带着成千上万单独的基因,每一个都包含 有数百个或更多的DNA单元,起着密码信的作 用;人体中有数以亿计的这种单元,要找出人体这 种基因序列并对每种基因中的化学序列进行测 定。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化学本质和重要性以及对 健康的重要性是十分重要的。在二十一世纪医疗 卫生领域内可能最令人感兴趣的新领域之一是基 因疗法。人体有些疾病并不是由于某种微生物的 侵害而引起的,而是和我们自身的基因缺陷有关。总之,在21世纪,化学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尖端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各个方面都 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一门重要的基 础科学,它在 整个自然科学中的关系和地位,正如 [美]Pi— mentel GC在《化学中的机会——今天和明天》一 书中指出的“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它与社会发展 各方面的需要都有密切关系。”化学与其他学科的 交叉将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生命科 学、材料科学、环境化学、绿色化学、能源化学、药 物化学、计算化学、纳米化学等众多新兴的交叉领 域将大大地改变传统的化学科学的范畴与意义,并已经改变且将更大程度上改变社会和个人的生 存、发展及生活方式。化学的作用是巨大的,化学是人们研究世界奥秘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