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以文带文心得体会
学习以文带文心得体会 小白旗 李若涵
在学习了以文带文导读达标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之后,对这一模式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有了深刻认识,以下是对这一模式学习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这一模式具有基本的理论根据,即《新课程标准》,符合课标总目标,其提倡的大阅读是实现课标对于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今天。语文教学不容置疑的应承担一定的任务,“读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更应该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发扬学生的个性,把素质教育的精髓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之中。以读代讲在语文课堂的实施,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它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的角色,不再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而是学生通过读来主动地参与课堂和接受知识,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其次,这一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性,提出了系统的、明确的教学过程,阐述了以文带文课堂的流程,重点指导了带文的方式方法,所谓“以文带文”,就是在一堂课里,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精读一篇文章外,还略读、浏览一篇、两篇甚至多篇文章的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阅读量大,教学密度高,节奏快。效率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数倍。“以文带文”的教学方法和课型,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阅读广度和阅读深度的关系。这是理想状态,根据我班学生现状,对于阅读的推进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不能局限于同一主题,所以本模式提出可以是同一形式或者符合单元主题,或者同一作者的文章都可以用于带文环节,这大大的解决了阅读范围窄的问问题,而对于阅读量的要求也要灵活,不能一味要求多读,要精读,选读。主要策略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根据教材的不同性质,学生的不同情况继续拓宽和丰富“以文带文”课型。
当然课程的重点是要深入到读写结合的层次,语文的实践性也体现在大量阅读后的习作上,这一模式也将如何开展写作练习加入其中。阅读与写作本就如影随形,要让学生在多接触语文材料后,慢慢在阅读中学写,在写作是促进读书的兴趣,达到读写的有机结合。在打好阅读的基础后达到写作中的应用。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逐步开展以文带文课程,争取做到,以读代讲,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真正提高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可以
第二篇:谈以文带文的认识
谈对“以文带文”课型的认识
以文带文课是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主体核心课型,三大功能价值:提升教师文本整合能力;扩大学生阅读广度;促进学生阅读思维、探究意识。带文方式按课堂结构分为:课前带文、课中带文、课尾带文。按功能可分为:引入式、比较式、补充式。按整合原则可分为融合式、分散式、拓展式。下面主要谈谈整合原则的分类:
一、融合式带文
所谓融合式带文即将同一主题内容的两篇文章或几篇文章进行整合,互为所用,比较阅读,系统思维,立体认知。
二、分散式带文
分散式带文指的是在精读一篇文章时,为深化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文本的不同地方带入他文,丰富认知的宽度和深度。
三、拓展式带文
拓展式带文指的是基于与本课主题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实现内容丰厚,方法迁移。一般在课尾或课后。
总之,作为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核心课型——以文带文课,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进行课程整合,提升阅读的质和量。基于此,我们在整合教材时,带文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全国小学语文研究学会会长崔峦说:“进行主题阅读,这是语文教学的趋势。”主题阅读教学在全国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我们坚信课改的方向,还将加大课改的步伐,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孩子智慧的阅读世界。
第三篇:【教学设计】七律长征以文带文
《七律·长征》
高慧
一、话题导入:
1、(出示幻灯片)说说你所知道的毛泽东(生交流)
2、师总结:就像我们同学所说,作为一代卓越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我们将在接下来一个单元的学习中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首先,我们将要领略的是一位富有才气、最具激情的领袖形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毛泽东。
二、学习《七律·长征》
1、首先,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代表作——《七律·长征》(生齐读课题)
2、教师引入长征背景:那什么是长征?(出示幻灯片,指生读背景)对于长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也许也有了或多或少的理解,但今天,我想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几个数字。(幻灯片出示)——师读,一起感悟。而这首诗就是创作于1935年9月底红军长征胜利在即,毛主席回顾长征途中的艰难万险,感慨万千,有感而发。
3、有了解才有感悟,让我们带着你感情的沉淀齐读《七律·长征》注意节奏,一二——(生齐读)
4、请你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长征对你的感受?——生:难
5、诗中的哪个词语能够概括出这些“难”——生:万水千山
6、红军是如何看待这些万水千山?——生:只等闲
7、齐读首两句
8、那这首诗中又提到了哪些“万水”,哪些“千山”呢?
9、首先,提到了哪些山?——生:五岭、乌蒙、岷山——出示幻灯——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五岭?——逶迤——你能想象出一种怎样的画面?——感悟磅礴、千里雪——而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却是什么?——腾细浪、走泥丸——为什么?请你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体会到红军一种怎样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读出这种精神(指两生读)——那面对千里冰雪的岷山,红军又是怎样的态度?——生:喜——哪个动作能表现出这种喜?——生:尽开颜——为什么?——你又体会到一种什么精神?——读出这种精神(指生读)
10、走过了千山,又有哪些万水?——幻灯片出示——看到这两句诗,一定有一对词引起了你的注意?——生:暖、寒——幻灯片:金沙江暖吗?——为什么用“暖”?——相机引出“巧渡金 1
沙江”背景——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精神?——有“暖”做对比,你一定能想象到“寒”的背后所隐含的画面,你来想象一下?——生描述——出示幻灯片,师陈述背景——生读幻灯片旁白。——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精神?——谁能读出巧渡金沙江的乐观和勇渡大渡河的坚强?——指两生读
11、而正是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构筑了红军战士留给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师板书)
12、正是这种长征精神,造就了——(幻灯片)出示长征途中的经典场面。
13、让我们带着这种长征精神齐读
14、总结:全诗学罢,我们这是通过这些描红的字想象到了长征途中一幕幕惊险的画面,感受到了红军坚强乐观的精神,我们称这种诗歌感悟方法为(幻灯出示)——抓住关键进行画面想象和感情体悟(师板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诗词感悟中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深刻的体悟。
15、全诗学罢,你对这首诗的题目有没有疑问?——生:七律
16、谁来解答这个问题?——什么叫“七律”?(相机说明七律的含义)
三、感悟《忆秦娥·娄山关》
1、才华横溢的诗人毛泽东不仅会写诗,还会作词,一起来看一首同样创作于长征途中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
2、看到这首作品,你感觉在形式上与《七律·长征》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提示长短句、押韵、词牌的知识)
3、那我们来听听这首词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放录音)
4、这首词创作于娄山关战役之后(幻灯出示背景),介绍背景,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提到了“抓住关键词进行画面想象和感情体悟”的方法,和你的同桌或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哪个词给了你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情上的冲击。(生讨论交流)
5、生交流,相机引出:烈、碎、咽、铁——(面对如此艰难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屈服了吗?)从头越——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精神?——读出这种豪迈不屈(指生读)——齐读
四、对比感悟《卜算子·咏梅》
1、在此寒冬时节有一种植物引起毛主席特别的青睐,大家猜猜是什么?——生:梅花
2、我们的毛主席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善于学习,他就仿照宋朝大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为梅花写了一首词,大家来看。(出示幻灯片)
3、谁来为大家读一下?(指生读)
4、体悟共性:
(1)感受词牌的作用:这两首词有着相同的词牌名——卜算子,所以决定这两首词的()(结构形式)完全一致。
(2)感受梅花的精神:同时,两首词都在“咏梅”,那它们歌颂了梅花怎样的精神呢?你从哪里体会到的?(生思考、交流)
5、体悟感情基调:但是,由于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这两首词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你能否运用抓住关键词进行画面想象和感情体悟的方法来谈谈这两首词不同的感情色彩呢?(生思考、交流)——你能读出这种低沉坚忍吗?(生读陆游词)
6、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又是怎样的感情基调呢?——谁来读出这种高昂豁达?(生读毛泽东词)
7、出示背景,加强理解:毛主席在创作这首《卜算子·咏梅》的时候,恰逢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人民面临饥饿的威胁;同时,国际上,与苏联断交、一些国家对我们进行孤立,我们的国家出在一种内外交困的艰难阶段。而毛主席在一次大雪中看到这傲霜斗雪的梅花,就写下这首杰作以鼓舞全国人民能够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乐观豁达,这也正是发扬了革命先辈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8、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精神齐读《卜算子·咏梅》。
五、作业、总结
1、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我们学到的诗词感悟方法去感受毛主席其它著名的诗词作品。
2、其实,毛主席之所以才华横溢、坚强豁达,与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课下,老师推荐大家一本书《恰同学少年》(幻灯片),一起去看看青年毛泽东的生活和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去走近毛泽东!下课!
六、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坚强
长征精神{ 抓住关键词
乐观
第四篇:以文带文《尊严》教学设计
主题阅读:四(下)第二组以文带文《尊严》教学设计
明德小学
李翠荣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尊严》以及拓展阅读同主题文章,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与文本人物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学习体会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悟人物形象。
3、以文带文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本,进一步感受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再悟尊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学习体会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学习体会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悟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1、学生充分阅读《尊严》一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人物观察表格、主题阅读材料《弯腰拾起的尊严》
【教学过程】
一、名人名言导入课题。
引用两句和尊严有关的名言导入课题。课件出示:
1、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2、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卢梭。生齐读。
师:知道这两句名言和什么有关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尊严》。(师板书,指导“尊”字)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课件说一说。(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结果)-。
3、师:同学们已经能够完整并简练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真了不起。写事的文章,大致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来归纳主要内容,这就等于把书读薄,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咱们今后在阅读中要有意识地多加练习。
三、走进文本,感悟哈默,读中悟写
1、故事中的哈默是一个穷困凉倒的逃难人,可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大叔是怎样评价他的?
2、课件出示句子: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齐读。
3、为什么他什么都没有,杰克逊大叔却说他是富翁呢?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近哈默,探个究竟。
4、课件出示导学提纲,根据提纲要求,小组合作分类填写人物观察表格。
用横线画出描写哈默外貌的句子。用两条横线画出描写哈默语言的句子。用波浪线线画出描写哈默动作的句子。
用小括号画出描写哈默神态的句子,在一旁写出自己的体会。
5、小组展示学习成果。预设:教师相机点拨。(1)外貌 课件出示:
句子一: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句子二: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读句子,谈感受(2)语言 课件出示三次对话
“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A、小组交流句子,想一想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B、师生合作读对话,从三次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哈默?(3)动作
其实哈默的动作也蕴含在对话过程中,那个小组员交流?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仰起头
问 喉结上下动了动 蹲下来
捶背 狼吞虎咽 读句子,说体会。
仰起头
问:地位平等,人格平等,不准备让别人施舍。喉结上下动了动:哈默非常饿。
蹲下来
捶背:很有礼貌,做事认真、勤劳。狼吞虎咽:实在饿坏了,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吃。(4)神态 小组汇报 课件出示: 目光顿时昏暗了
6、小结:
我们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了哈默强烈的尊严感,杰克逊大叔也是从哈默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看出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课件出示: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1)齐读,感受尊严。
(2)你看,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哈默的自食其力,绝不不劳而获的尊严。
四、自主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弯腰拾起的尊严》,再悟尊严
1、学生自由默读《弯腰拾起的尊严》,初步感受故事情节。
2、再次默读,画出青年男子的动作、语言,在一旁批注,体会人物形象。
3、年轻人的形象在你的头脑中已经清晰起来,你认为他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交流,自主汇报。
4、小结:本节课我们复习巩固了概括叙事文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体会了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在今后的读书学习中要尝试运用。
五、作业拓展(二选一)
1、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读书方法,阅读《小珊迪》、《真诚带来好运》。
2、阅读其它有关诚信的感人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尊严
神态
|
语言 ——人物品质——动作
|
外貌
【教后反思】:
第五篇:“以文带文”课的策略与方法
“以文带文”的策略和方法
“以文带文”是主题阅读教学方法的“杀手锏”。“以文带文”课型,是主题阅读的主打课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主要手段,也是与传统语文教学法最大的区别。掌握了“以文带文”的策略和方法就掌握了主题阅读的教学法的钥匙。
所谓“以文带文”,就是在一堂课里,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精读一篇文章外,还略读、浏览一篇、两篇甚至多篇文章的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阅读量大,教学密度高,节奏快。效率是传统语文教学的2——5倍。
“以文带文”的教学方法和课型,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阅读广度和阅读深度的关系。主要策略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运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策略思想。抓住“最具阅读价值点”做文章。不要用“加法”去实施“以文带文”,这样不但完不成教学任务,还会极大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任何以加重学生和教师负担的教学改革,注定是“短命鬼”。而要用“约分、化简”的方法,去实施“与文带文”的教学策略。
“以文带文”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的组合。一个大单元一般用14课时完成22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以文带文”的课时大约占一半左右。备课时,首先通读全部课文,从教学内容入手,像抓中药那样,将精读文、略读文或浏览的文章按课时搭配好。搭配的文章题材、写法、结构、语言尽可以不同,但是,其主题一定要是相同的,“有主题的阅读”是“主题阅读的灵魂”。主题与课文的关系,是“主题好比一根藤,文章就是藤上的瓜”。教学时,“以藤串瓜”,整体施教。这个问题“主题阅读”教材的编者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新语文主题阅读》与《主题式经典诵读》,就是按照这个原则精心选文编辑的。单元主题与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主题完全一致。选文都是人教版教材的姊妹篇,教学时,不用教师去“找米下锅”了。教师只是将教材组合一下。组合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人教版教材中的文章一般来说是“精读文”。《新语文主题阅读》与《主题式经典诵读》里的文章或诗词是略读文。处理好“一主”和“两翼”的关系。“以文带文”,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主带翼”。二是精读文一般要比略读文的难度稍微大些。“以文带文”应该是“以难带易”。三是篇幅长短搭配,精读文长,略读文就宜短;反之,精读文短,略读文就可长一点。总的原则是“篇幅互补,长短相宜”。四是精读文带略读文,还有下面一些特例:
1、从节选文章带出原文。如小学六年级从《最后一头战象》的节选文,带出《最后一头战象》的原文。
2、从选文带出原著。
3、从某作者一篇文章带出该作者其他相关的文章。
4、从一篇文章带出整本的书。
精读文、略读文、浏览文的组合是“以文带文”的基础。
其次,是精读文在什么时候带出略读文,怎样带出略读文。精读文是“以文带文”的主角,略读文和浏览文是配角。主角和配角如何配合,谁先出场,谁后出场,各在舞台上占什么位置,占多少时间。这是有讲究的。从带文的顺序讲,有四种情况:一是先教学精读文,再带出略读文,时间比一般是3:1;二是先由略读文开路,然后精读文登场,时间比反过来是1:3;三是略读文放在精读文的中间进行教学,像“夹层饼”似的。四是以精读文为主线,略读文在精读文的教学过程中数次穿插,双线交叉运行。
再次,是精读文与略读文内容的取舍。这是“以文带文”教学的难点和关键。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一次再创造,需要教学智慧和专业水平。要全力捕捉“最具阅读价值点”。决定最具阅读价值点的有三个要素。一是编者的编辑思路,大单元教学,既要紧紧抓住单元主题这根腾,这是语文的人文性决定的。还要紧紧抓住单元专题训练的要点,这是落实语文的工具性所必须的。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天下第一情——父母爱的深沉与宽广”,这是教材人文性的集中体现;单元专题训练的要点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反映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是教材工具性的集中体现。二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一篇文章不是句句话都重要,也不是每一段都一样重要,有轻重详略之分。还以上面的单元为例。单元第一课的精读文是《地震中的父与子》。全文有24个自然段,最具阅读价值的就是12——15自然段。因为这4个自然段,集中描写父亲抢救儿子的动作、外貌和语言,反映父字情深的主题。这4个自然段仅占全文篇幅的六分之一,但是,无论是从文章的人文性还是工具性,却是“最具阅读价值”的。教学时,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这个“六分之一”,剩下的“六分之五”,让学生举一反三,这就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处理好了阅读广度和深度的关系,解决了精读和略读的矛盾。只用3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教完全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用两个课时。剩下10分钟,还可以略读两篇文章。分别是《新语文主题阅读》配套的《没有上锁的门》和《转弯处的回头》。每一篇文章用时5分钟即可教完。同样是抓住“最具阅读价值点”,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如《没有上锁的门》,用两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了解大意,抓住要点,用三分钟的时间,抓住文章最后母亲的话:“自从你离开家后,这条门就再也没有锁过。”这个令人震撼的结尾,集中体现母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句话,应是全文“最具阅读价值”的闪光点。抓住这一点,深入理解:没有上锁的门,是随时可以进出的门;是时时盼儿归,刻刻望儿回的门;是母亲盼儿归望眼欲穿的眼睛。没有上锁的门,门上挂着一颗慈母心,门内饱含着慈母情。没有上锁的门,是母亲滴血的心„„同样《转弯处的回头》一文,浏览后,也只抓住父亲在转弯处回头深情的一瞥,深入理解,转弯处的回头,那是深情的祝福,无尽的牵挂,几多的无奈,回头一望千般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内容的筛选、提炼、取舍,恰如食品的深加工,去其糟粕,得其精华。留下的是高蛋白、高钙、高植物纤维,去掉的是脂肪、糖分、杂质。
下面请看袁生慧老师的一堂“以文带文”的教学设计。这堂课曾获深圳市青年教师阅读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附:“以文带文”课例
走入散文世界,享受月色清辉
——《望月》教学设计
执教人 袁生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月色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2、在朗读积累的基础上,能进行恰当的表达,写出自己的心中月。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积累的基础上,能进行恰当的表达,写出自己的心中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开清幽画卷,感受月夜美景
1、课前播放《望月》并板书
谈话导入: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有人说,中国的月亮和美国的月亮是不一样的。在美国人的眼里,月亮也许只是天空中的一个圆盘,但对于我们,月亮却蕴含了无限的情丝。这节课,让我们和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轻拂一丝凉风,共赏一轮明月,请读课题——望月,凝望明月,再深情地读一读——望月。
2、师过渡:文中写了三个月亮,分别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三个月亮分别在哪里,并在课文旁批注上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师:我发现同学们的批注习惯特别好,我给大家一点建议,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指名学生汇报——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最后写心中月。(真了不起,默读一遍课文,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直接问江中月在哪里。)
二、步入明月之夜,体会优美意境
(一)江中月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汇报然后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2、指两三名学生谈感受。这样的月色给了你什么感觉?(从内容到表达手法,关注学生批注,尤其是动静结合的手法。)
师:今天我会教同学们多种朗读方法,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有所收获。
3、我读你听,你读我听。我漏掉的词语请你用心读。(师生转换读:怎样才能读出这优美的月色呢?这次换你们带老师读,你们漏掉的词语我会用心读。)
课件出示: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4、提示读(指名学生读)
(抬头仰望)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低头凝望)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极目远眺)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课件出示:抬头仰望 低头凝望 极目远眺
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再读这三个词语,你发现有什么秘密吗?(不错,这都是作者观察到的,细心的你还发现了什么?从上到下,由近及远这是作者的观察顺序也是文章的写作顺序。你发现这个秘密了吗?细心的孩子已经记下来了。)正是作者细心的观察,这清幽的月色才尽收眼底。
5、读中点评(你读我评,请你们读两句等等我。)(我请一位同学跟我配合读,你读我评,请你读两句等等我。)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评:月光闪烁,光斑跳动。这是江中之月的动态美)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评:这是岸上月光的静态之美。)
6、配乐读
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沐浴在柔和的月光里,让我们和着悠扬的琴声再次欣赏朗读这江中月,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好多孩子都可以背诵了。)
(二)诗中月
1、师:月本无情人有情,如果江中月只是看到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请同学们齐读诗中月。
课件出示: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评:这是童年的幻想)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评:这是诗人的孤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评:浓浓的思乡之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评:淡淡的欣喜之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评:无法排解的忧愁)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师:这句诗理解吗?——让我们读读整首诗。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师评:“思”,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怀,峨眉山月景虽好,却抵不上对故人深深的思念。
2、师:一个月亮,引发多少人的情思。在我国单是写月亮的诗就有三万多首。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们还学过不少呢。有时它抒发诗人的孤独惆怅——(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有时又化作一片浓浓的思乡之情,——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时它是一幅美丽的夜景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关于月亮的经典诗词还有很多(课件出示,生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三)心中月
3、师过渡:月下吟诗,美好而宁静。月亮给了诗人以灵感,也给了小外甥灵感,那小外甥心中的月亮像什么呢?——天的眼睛。多有趣的想象呀!我就是文中的作者,谁来做我的小外甥?(师生分角色朗读)
课件出示:
“你说,月亮像什么?”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 “像眼睛,天的眼睛。”
“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过渡:小外甥爱幻想,在他心里,月亮就是天的眼睛。在你们心里,月亮像什么?
3、出示月亮图片,看图说话。(指导说完整的话,点评注意想象的丰富奇特。)
师: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让我们一起走近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心中月。课件出示:
三、张开幻想之翼,抒写心中之月
课件出示: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贾平凹《月迹》
1、生自读,思考:哪些语句写得特别新颖或者哪些字眼一下子就跳入你的眼眶?(“款款”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溜”字,将月亮写得就像个机灵的小淘气。“溜、爬、款款地”几个词语就将月亮写活了。)
师:月亮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还记得初入学时,那稚气未脱的童谣吗?——
课件出示: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一上《小小的船》
师:稍大时,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湖面,也擦亮了我们的心灵——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五下《钓鱼的启示》
师:还有我们即将学到的月光曲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六上《月光曲》
师过渡:赵丽宏写《望月》写得清幽旷远;贾平凹写《月迹》将月亮写得俏皮可爱;诗中的月亮则融入了深深的情感,或欢快或孤独或忧伤。你的心中月是怎样的呢?我相信不管是以往学过的还是今天初学的文字都会给你灵感。另外,今天学到的好词好句好诗以及动静结合、拟人、比喻的表达手法等等都可以用进去。这里还有更多的好词佳句等待你运用。
出示课件: 清淡 温柔 柔和 清澈 洁白 朦胧 缥缈 神秘 绮丽 羞答答 一弯新月 晶莹纯净 清辉四射 新磨的铁镜 光亮明净的银盘、伸出 探出 笼罩 洒遍 披上 镀上 爬上
师:你可以模仿借鉴老师的形式来写,更欢迎同学们自由创作。
5、小练笔(自选一题)课件出示:
(1)、月色明亮,柔柔地照在大地上,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样的月夜下,我想起了那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出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创作
6、交流欣赏师相机点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心中月,写得好还要读得好才是最好!)
师小结:每个人心中的月亮都不一样,但每一个月亮都令人神往。沐浴在这样的月色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歌那些诗,还有那令人怀念的地方。它们又牵动你怎样的情丝呢?课后请大家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途径。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