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于未然是人们一直倡导的。谁若想长久生存下去,谁就必须考虑生存下去的办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存忧患”。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独具风采的人文精神。它标志着一种根源于高度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人间忧患的博大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所在。
最鲜明集中地阐述忧患意识的是《周易》中的《易传·系辞下》,上面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唐代名相房玄龄认为:想到危险才能求得安全,考虑后退才能更好前进,畏惧祸乱才能保持太平,警惕灭亡才能获得生存。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讲过类似的话:经常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就能保持平安,经常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经常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就能够长存。
前人的这种忧患意识,具有深沉悠远的历史感和强烈厚重的现实感。有了它就会谦虚谨慎,敬畏戒惧,就会以天下之忧而忧。离开这种忧患意识,国不能长存、人不能长立。清康熙执政后为巩固他的政权,惧危忧亡,图于未然,“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先后剪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和回疆、准噶尔贵族叛乱,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克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驱逐了入侵的沙俄军队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内实行了扶民富民政策,先后蠲免赋税达五百多次。从而使康熙由守成之君变成一个创业之君,成就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与此相反,隋朝统一天下后,曾声威远播异域,之所以举天下而弃之成为他人所有,就是因它自恃国家富强,不思虑以后的灾祸,任其心性,驱使天下人纵一己之欲,耗尽天下财供一己享用。隋炀帝能不败亡吗?
忧患意识决不是无病呻吟,苦恼厌烦,而是一种生存智慧的象征。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便没有奋发有为的“事业感”存在;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便没有积极能动的“自立性”产生。如此,对身处顺境的人来说,它提醒人们要小心翼翼,谨慎从事,千万不可得意忘形,肆意妄为;对身处逆境的人来说,它激励人们要辛勤工作,奋发图强,大可不必灰心沮丧,消沉绝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追求安乐就会精神松懈、心情懒散,锐气怠尽。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把艰苦创业与坚韧守成同时并举,保留锐气以适应事业发展,心怀戒惧以保持高度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小心和省察。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处变不惊。
人生的旅途风雨多变,稍不留意便会遗憾终生,唯有居安思危,方可从容处之。
3月14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内外形势也非常复杂,做好各项工作,完成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毋庸置疑。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客观上,社会的进步巩固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但另一方面,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人民期盼,远有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这要求执政党能够正视困难和责任,心存忧患执政意识,解难题,破制约。
放眼中国历史,忧患意识早早扎根于中国的民族精神之中。从古代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到贾谊的“上书忧汉室”,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无一不忧国忧民。在经济较快发展的今天,一些干部被成绩冲昏头脑,不再居安思危,对眼前的问题不敢正视,掩盖矛盾,粉饰繁华,无所用心,吃喝玩乐,不读书学习,不思考问题,不预测情况,不总结经验,不吸取教训,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温总理再次提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是要各级领导干部“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压力感,增强使命感,激发责任感。民众的忧患往往是个人一时的温饱苦乐,而执政党的忧患则是十几亿人福祉的叠加。所以,只有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的执政党,才能得民心,也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角度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温总理的“增强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升维护人民利益的能力。从焦裕禄到任长霞,从孔繁森到郑培民等等,这些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无一不是为国忧患,为民忧患,从深化改革开放到“消除腐败的土壤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从逐步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的不公,从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无一不体现的执政党的忧患意识和改革的决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领导干部忧国忧民,人民才会得实惠、享安乐,社会发展也就会科学、和谐。
第二篇: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捍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军建设的现状与未来高科技现代化战争要求的差距,扩展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不仅维护好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而且要关注和维护好我国的海洋、太空、电磁、生态、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忧患强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军队建设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在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中前进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
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捍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
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忧患强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军队建设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在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中前进
篇二: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于未然是人们一直倡导的。谁若想长久生存下去,谁就必须考虑生存下去的办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存忧患”。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独具风采的人文精神。它标志着一种根源于高度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人间忧患的博大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所在。
最鲜明集中地阐述忧患意识的是《周易》中的《易传·系辞下》,上面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唐代名相房玄龄认为:想到危险才能求得安全,考虑后退才能更好前进,畏惧祸乱才能保持太平,警惕灭亡才能获得生存。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讲过类似的话:经常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就能保持平安,经常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经常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就能够长存。
前人的这种忧患意识,具有深沉悠远的历史感和强烈厚重的现实感。有了它就会谦虚谨慎,敬畏戒惧,就会以天下之忧而忧。离开这种忧患意识,国不能长存、人不能长立。清康熙执政后为巩固他的政权,惧危忧亡,图于未然,“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先后剪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和回疆、准噶尔贵族叛乱,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克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驱逐了入侵的沙俄军队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内实行了扶民富民政策,先后蠲免赋税达五百多次。从而使康熙由守成之君变成一个创业之君,成就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与此相反,隋朝统一天下后,曾声威远播异域,之所以举天下而弃之成为他人所有,就是因它自恃国家富强,不思虑以后的灾祸,任其心性,驱使天下人纵一己之欲,耗尽天下财供一己享用。隋炀帝能不败亡吗?
忧患意识决不是无病呻吟,苦恼厌烦,而是一种生存智慧的象征。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便没有奋发有为的“事业感”存在;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便没有积极能动的“自立性”产生。如此,对身处顺境的人来说,它提醒人们要小心翼翼,谨慎从事,千万不可得意忘形,肆意妄为;对身处逆境的人来说,它激励人们要辛勤工作,奋发图强,大可不必灰心沮丧,消沉绝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追求安乐就会精神松懈、心情懒散,锐气怠尽。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把艰苦创业与坚韧守成同时并举,保留锐气以适应事业发展,心怀戒惧以保持高度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小心和省察。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处变不惊。
人生的旅途风雨多变,稍不留意便会遗憾终生,唯有居安思危,方可从容处之。
3月14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内外形势也非常复杂,做好各项工作,完成预期目标,需要付出[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极大努力。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毋庸置疑。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
民众的忧患往往是个人一时的温饱苦乐,而执政党的忧患则是十几亿人福祉的叠加。所以,只有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的执政党,才能得民心,也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角度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温总理的“增强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升维护人民利益的能力。从焦裕禄到任长霞,从孔繁森到郑培民等等,这些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无一不是为国忧患,为民忧患,从深化改革开放到“消除腐败的土壤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从逐步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的不公,从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无一不体现的执政党的忧患意识和改革的决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领导干部忧国忧民,人民才会得实惠、享安乐,社会发展也就会科学、和谐。
第三篇: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
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捍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军建设的现状与未来高科技现代化战争要求的差距,扩展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不仅维护好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而且要关注和维护好我国的海洋、太空、电磁、生态、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忧患强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军队建设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在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中前进[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
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捍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
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忧患强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军队建设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在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中前进
篇二: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于未然是人们一直倡导的。谁若想长久生存下去,谁就必须考虑生存下去的办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存忧患”。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独具风采的人文精神。它标志着一种根源于高度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人间忧患的博大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所在。
最鲜明集中地阐述忧患意识的是《周易》中的《易传·系辞下》,上面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唐代名相房玄龄认为:想到危险才能求得安全,考虑后退才能更好前进,畏惧祸乱才能保持太平,警惕灭亡才能获得生存。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讲过类似的话:经常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就能保持平安,经常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经常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就能够长存。
前人的这种忧患意识,具有深沉悠远的历史感和强烈厚重的现实感。有了它就会谦虚谨慎,敬畏戒惧,就会以天下之忧而忧。离开这种忧患意识,国不能长存、人不能长立。清康熙执政后为巩固他的政权,惧危忧亡,图于未然,“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先后剪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和回疆、准噶尔贵族叛乱,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克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驱逐了入侵的沙俄军队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内实行了扶民富民政策,先后蠲免赋税达五百多次。从而使康熙由守成之君变成一个创业之君,成就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与此相反,隋朝统一天下后,曾声威远播异域,之所以举天下而弃之成为他人所有,就是因它自恃国家富强,不思虑以后的灾祸,任其心性,驱使天下人纵一己之欲,耗尽天下财供一己享用。隋炀帝能不败亡吗?
忧患意识决不是无病呻吟,苦恼厌烦,而是一种生存智慧的象征。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便没有奋发有为的“事业感”存在;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便没有积极能动的“自立性”产生。如此,对身处顺境的人来说,它提醒人们要小心翼翼,谨慎从事,千万不可得意忘形,肆意妄为;对身处逆境的人来说,它激励人们要辛勤工作,奋发图强,大可不必灰心沮丧,消沉绝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追求安乐就会精神松懈、心情懒散,锐气怠尽。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把艰苦创业与坚韧守成同时并举,保留锐气以适应事业发展,心怀戒惧以保持高度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小心和省察。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处变不惊。
人生的旅途风雨多变,稍不留意便会遗憾终生,唯有居安思危,方可从容处之。
3月14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内外形势也非常复杂,做好各项工作,完成预期目标,需要付出[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极大努力。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毋庸置疑。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
民众的忧患往往是个人一时的温饱苦乐,而执政党的忧患则是十几亿人福祉的叠加。所以,只有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的执政党,才能得民心,也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角度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温总理的“增强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升维护人民利益的能力。从焦裕禄到任长霞,从孔繁森到郑培民等等,这些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无一不是为国忧患,为民忧患,从深化改革开放到“消除腐败的土壤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从逐步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的不公,从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无一不体现的执政党的忧患意识和改革的决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领导干部忧国忧民,人民才会得实惠、享安乐,社会发展也就会科学、和谐。
第四篇: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文章标题: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
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捍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军建设的现状与未来高科技现代化战争要求的差距,扩展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不仅维护好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而且要关注和维护好我国的海洋、太空、电磁、生态、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忧患强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军队建设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在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中前进。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第五篇:忧患意识节俭意识公仆意识心得体会
我对“忧患意识、节俭意识、公仆意识”的理解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社会建设更需要重视三个意识。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三个意识,因为忧患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中这些充满感情的话语,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公仆意识,“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铮铮誓言。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最要紧的就是以民生为核心,致力于解决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住有所居、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安定等诸多问题,报告对此均有明确阐述,亦有更多措施。
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仍是中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现在中国经济已步入了稳定发展的快车道,但是仍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其实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名无论怎么靠前,用13亿人口一除后的人均数字都还是在世界100名之外,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上海社保资金案的发生,既有体制机制存在漏洞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目前部分官员“丢掉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本届中央政府执政以来,高层领导人一直率先垂范,带领各级官员关心民间疾苦,深得民众称道。与此同时,少数官员的奢侈浪费、官僚主义、脱离群众,也引起社会各界的批评。
官员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首先要制度健全,监管到位,堵住浪费和贪污腐败的漏洞。一些官员“学习太少,不了解世界的形势、中国发展的形势、不熟悉历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干部必须对国情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要知道今天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中国政府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建设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