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课题总结
《课前三分钟演讲的高效利用》总结
这学期,我们八年级语文组的微课题是《课前三分钟演讲的高效利用》,确定了研究主题后,我们召开了专题研究会,讨论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过程如何实施、预期达到的效果。通过讨论后,我们确定一月一个研究方向、一月一总结。三月份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四月份是研究演讲主题和内容,五月份是研究的预期效果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及意义(三月份小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是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种新课型,《新课标》还指出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初中语文 “口语交际”的特点在于它的互动性、生活性、兴趣性。所以,对学生进行大面积、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语文课堂上,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训练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些时候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恰恰能弥补这一教学上的不足,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为师生共同打开了学习语文的一片新天地。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在教学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欠缺,曾就学生口语交际现状及原因我们归纳为以下几点:
1、胆子小,声音小,害怕交际,仪态拘谨;
2、表达不清楚,词不达意,缺乏条理;
3、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4、知识贫乏,阅读量太少
5、不会倾听,随意插言,没有礼貌等等。以上现象有些是学生的个性使然,有些则是普遍现象。学生的上述行为,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学:作为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素来以礼仪著称的中华民族,到如今子孙在交际上竟会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着实让人深思。归根究底,其实是学生的生活与语文课堂的教学相互剥离造成的。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方式急需改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迫在眉睫。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须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在这四种能力中,“说”则是一种最主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它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又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完整过程。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从教师的心态来看,认为“说”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中考又不考它,写好作文就行了。熟不知,“说”的训练正是为“写”打基础,二者是不可分的。那么,怎样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呢?为此我们确立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高效利用》的微课题研究。
为了让微课顺利进行,我们制作了训练的基本的方案及注意事项:(四月份小结)
(1)提倡共同参与性。“课前三分钟”训练,要求人人参与,给每位同学都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可以按照考号,一天一个学生,让学生从参与当中体味到语文的乐趣,就会逐渐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做”到“我想做”、“我要做”,最后达到“我能做”。
(2)宣扬竞争性。良性竞争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动机。学生在听别人演讲时,从中可以学到知识、受到启发,会在心中激发出要提高自己综合能力、与他人一较高低的愿望。学生把这一愿望付诸实践,就会受到锻炼,增长才干。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是无声的良师益友”。
(3)张扬创新独特性。在“课前三分钟”的训练中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原则,激发学生尽情张扬个性。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创新求异的思想,能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增长自己的才干。有了创新,人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才能不断有进步。
(4)遵行循序渐进性。“课前三分钟”训练,分几轮进行,从易到难,逐步向“难”的层次努力,这符合人们认知事物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不分难易层次随意开展训练,或是一下子提高难度,都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三分钟讲故事或演讲注意形式规范而多样,注意以下几点:
1、演讲内容必须控制在3-5分钟左右。
2、必须事先准备好的的内容。
3、上台读报、演讲等可以带演讲稿,但不能照读演讲稿。
4、讲故事或演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5、演讲或讲故事的内容虽不作限制,但必须是积极健康的。
6、活动的形式必须是多样的。
对于演讲的内容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才能获得意料中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当课前三分钟的主人。我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入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则新闻、一个笑话、一则谜语、一段佳句欣赏,我们又补充主题可以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朗诵、说新闻、介绍一段自己摘抄的名言警句、读一篇自己的日记或练笔、课外走上社会纠正不规范的广告招牌等等……不管是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都可以成为课前三分钟的内容。展示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可以以课本剧、歌唱、评书、相声、演讲等等各种形式进行展示。这样给学生的空间大了,他们的兴趣自然高涨。为了让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慢慢地我们老师提高了课前三分钟表达的要求。从一开始照着稿子念,到后来脱稿自己讲,都渗透了老师的汗水,学生的努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要求是:“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有的孩子来说,不是不敢表达,而是懒于动脑、懒于思考,他们生怕自己说错。对于其他的学生而言要有“谈感受”这一环节,畅所欲言,这一“谈感受”的要求逼迫他们主动去动脑、去思考、去创新、去交流、去挖掘他们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在课前三分钟这个平台勇敢积极地表达出来,获得同学们或鼓励、或赞扬的掌声,从而达到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表达自己独特感受与想法的目标。取得的预期成果(五月份小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课前三分钟演讲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课前演讲能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欢迎,是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完善人格的培养方面很有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享受愉悦的阅读。
陆游的诗句:“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就是劝勉我们乐读书,博览群书,在读书中送走时光而其乐融融。为了创作好的演讲稿,学生常常为了找到自己最满意、最欣赏、同时又最精彩的名言警句、名人轶事、优美诗句或经典论据,广纳博采、不辞辛劳,广泛地搜集书刊报章,广泛地浏览、查阅,精心地摘取。学生们快乐的阅读着,有目标、有选择地阅读,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2、培养了创新能力
课前三分钟演讲,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发挥。从标题拟定、题材翻新、主题升华,一段音乐伴奏,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学生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为了吸引听众注意,各种各样的小花招更是层出不穷
3、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没有创意就没有生命力,要想在众多的课前演讲中脱颖而出显然需要同学们多费一些苦功,要把同样意思的话表达得好、表达得妙,首先就必须用心地琢磨:选择材料,确定主题,安排结构到命名标题,风格样式,逐项精心构思,巧于提炼,层层切磋,句句推敲,字字斟酌,想方设法用最佳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效果,并赢得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的首肯。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写作训练。通过演讲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只有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思维连缀,情节补充,语言润色、内容改编,主题创新,艺术加工等,为“课前三分钟演讲”做好充分准备、打下坚实基础。
4、锻炼了发表个人见解的胆量
很多学生第一次上台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经过第二次、第三次锻炼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有一位女学生,第一次演讲时慌乱异常,声音小得几乎无人能听得清。当同学评价她的演讲不知所云时,她几乎是哭着说:“不好意思,我太紧张了。”她在随笔中写道:“尽管我花了近三个星期去背那篇稿子,但在演讲时仍大段大段地忘记了,最后只得读稿。”而就是这样一位女同学,后来却做出了惊人之举----主动要求演讲,且口齿伶俐,潇洒从容。
5、增强了竞争与合作意识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激烈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竞争中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演讲实践中,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得到强化,能力不断提高。演讲前的相互切磋是合作,而演讲效果孰优孰劣则是竞争。
6、培养了完善的人格
通过课前演讲,使学生在投入表达和悉心聆听中,受到思想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美好的情感是课前演讲的源泉,在演讲的土壤中孕育着一道美丽的风景。涌现出了一批演讲优秀者,如李宜冰、谢林可、邓曼莹、王艺霖、焦冰洁、岳甜甜、杨艺珂、李超凡等。
存在的问题,遇到的瓶颈有:
1、学生兴趣、热情有所下降
2、即兴创作,表演的能力有待提高
3、演讲过程中表情过于呆板 这些都是今后要努力、改进的方向。
《课前三分钟演讲的高效利用》
微课题总结
偃师市伊洛中学 八年级语文组 2017.6
第二篇:微课题
附: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微课题题目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
提高农村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
农村高段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预习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性的研究 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学具操作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农村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四年级学困生整数计算有效性的研究 提高农村小学数学阅读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有效性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第三篇:微课题事例
吴国庆在制定“微课题”
常州武进网讯(夏田中 记者 沈文达)微博,是现在最受欢迎的一个网络应用。限定在140字发言的微博字数虽少但力量却不微小,近两年能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事件都是从微博上传播开的。微博的成功之处在于讲究传播效率,它崇尚简单就是力量,展现的是一种去芜存菁的微力量。湟里高中将这种简单实用的微理念运用到了教学改革当中,“微课题、微计划”掀起了一场教改的效率革命。
“6:40—6:50复习背诵英语第一单元单词15个;6:50—7:00背诵英文短语及熟读课文;7:00—7:20背诵古诗„„”这是湟里高中高三九班张蕾同学的一张早读课计划表。在早读课的四十分钟时间里,张蕾把时间和学习任务进行了细化。“没完成一个就打一个勾,来不及的就做上记号,自己抽时间在补上。”张蕾觉得现在每天都有目标、有条理,每天都过的很充实。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她的成绩从原来的全班37名上升到了14名,现在对学习也更加有信心了。
“在没有计划之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头绪,效率不高。特别是中等、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不知道怎么办。在这个时候我产生了一个引导同学制订高效学习计划的一个想法。”湟里高中科教室主任吴国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于是他萌生了帮助引导学生制定自助学习计划的想法。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只有早读、中午自习和晚自习三个时间段,但正是对这不多的时间掌握和利用造成了学生成绩的千差万别。“今天晚自习最后十分钟制订明天早上的计划,吃了饭制订中午的学习和午休计划。晚自习开始之前,制订晚自习的计划。”提前制定下一步的自主学习计划,现在已经成了吴国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由于自主学习的时间琐碎,吴国庆要求学生制定计划时务必微小精细,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按阶段分解成多个小的任务来完成,没完成一个计划打一个勾,对没有完成的计划要进行反思,要另找时间进行补充学习。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微计划”的制订、实施,学生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标,学习有条理了,信心也更足了,而且对照计划也更加利于学后反思。“微计划”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增了学习信心,改善了学风。很多同学都表示,现在最兴奋的事情就是看着计划表上的学习任务一个一个的被勾掉。
与学生的“微计划”相对应的是教师的“微课题”。教师们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个小小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大多是教师们自己感觉急待解决的教学瓶颈,是解自己之需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通过对这些小课题的研究,唤醒了教师自我研究的主体意识,在教师中倡导“崇尚智慧,做智慧型教师;讲究效益,做节约型教师;追求共生,做互利型教师”的风气,也为教师研究性、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提供精神支持和广阔的空间。
通过“微课题、微计划”的微理念教学改革,湟里高中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高三年级在二次教学调研中均取得佳绩;高二年级在学业水平测试中一次性合格率达99%,高一年级在教学质量跟踪调查中,各科成绩均取得显著进步,学校也获得武进区2011届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
第四篇:小学数学微视频课题研究总结
小课题感受
今年是我教学的第二年,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过去一年的教学中,深感亟需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尤其是数学教学设计、备课和上课等,自身教师素养需进一步提升,同时,迫切希望自己尽快成长,能够在课外备课中和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尽管我担任着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等工作,在我得知我们中段数学要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就报上名。在上半年也听过老师讲解白板使用和操作,对白板教学充满好奇和期待,隐约能感觉到白板的益处,苦于没有亲身使用的机会,当知道小课题研究的消息后,非常期待。想通过这个机会,借助外力推动自己的学习,能够聆听各位老师的讲解及交流,提高自身能力。
通过近一个月的选题,备课,制作白板,感觉收获挺大。我选择的课题是四上《画垂线》,在网上查找各种资料,同时结合新课标和教参,前后修改五六遍教案,这个过程都是我一个人自己研究各种资料备课。遇到的问题,一是初次接触白板,之前对白板如何使用一无所知,二是,对微视频制作要求抓不到重点。在使用白板过程中,自己耐心一点点研究,不会的上网查询,还是不会的就问学校姜老师,这才用白板制作出我需要的授课内容。
关于制作微视频,学习到以下几点:一是,微视频时间不宜过长;二是,微视频包含内容不宜过多;三是,内容抓住一个到两个关键知识点,开门见山讲解,粗中有细;四是,结合小学生思维特点,教学内容要生动形象,教学语言不宜过快,留给学生边学边思考的时间; 五是,应包含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计学生检查学习效果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为课堂教学做铺垫的问题;六是,充分备好课堂教学,既要设计检测学生微视频学习效果,同时,注意不要重复微视频授课内容。
总而言之,感谢XX主任和XX老师,给我这个学习参与的机会。非常荣幸与各位数学老师为伍,相互学习。我也会珍惜这个机会,勤于学习和研究。
第五篇:微课题研究报告案例
微课题研究报告案例
案例一:
用真诚的关爱走进她的心
一、发现问题
新学期,学校安排我做四(3)班的副班主任。在与学生几天的接触中,我发现了一位姓李的女学生非常特殊:歪扭的小辫、羞涩的目光使小脸显得有些苍白,时而发呆撵头发、时而嘬手指,就是不和同学一起活动。有一次下课,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在教师外嬉戏、玩耍,只有她一个人静静地独坐在教室里,表情麻木,手里的笔在纸上画画写写,然后又把纸撕成碎片摆在桌面上,边摆边自言自语,叨唠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我走到李某的身边,问她怎么不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她说:“我喜欢一个人带着。”我的心一沉,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不应该像她这样。她为什么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愿意融入集体当中呢?随后的几天里,我加强了对李某的观察。通过细心观察我还发现,放学后,她独自一人低头匆匆回家,不与同学结伴;当她犯了错误时,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好生气,对某件事不满时总是自言自语,有时还摔书。她没有笑脸、没有朋友,“孤独”“忧郁”常伴随着她。
很显然,在这个班级里,李某是一个很孤僻的特殊孩子,为什么在她身上存在着这么多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打算去了解她,帮助她走出自我封闭的阴影,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二、了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与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她孤僻性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家庭的生活环境封闭,父母与她缺乏交流和沟通;二是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常常忽视她。
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李某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因而严重挫伤了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与同学交往时,她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武断,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因此同学们很少和她一起交流,都远离她。由于自身的个性和坏脾气,她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独处,得不到同伴的安慰和鼓励,因此造成她对人对事都很冷漠。
三、采取措施
又一个新学期,学校安排我教该班的数学课,我打算借此机会做好转化李某的工作。我认为,只有学校与家庭配合,改善她与周围人的关系,尤其是她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她感受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使她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她逐渐摆脱孤僻。,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给予她关爱与赏识
1、让家长与孩子谈“爱”,赏识孩子。
暑假里,我经常和李某的妈妈沟通,并要求李某的妈妈在新学期开始时,给孩子写新学期寄予----以书信的形式结合孩子的优点、特点、闪光点写一封赞扬信,并在信的结尾提出对孩子的希望,字里行间要体现父母对她的爱。
9月1日,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当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李某妈妈写给她的信时,李某静静地听着,当我宣布这是她的爸爸、妈妈写给她的信时,她非常惊喜,激动地站起来,难得地说出了“谢谢爸爸、妈妈”这句话。同学们为她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热情地鼓起了掌,更为她发自内心的笑脸热情地鼓掌。紧接着,我拿出了早已为她准备好的笔记本送给她,让她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喜悦和进步。
新学期之初,她首先得到了来自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关爱,使她从心理上开始亲近父母、老师和同学们。这种愉快的心情成为她快乐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2、让家长把时间留一点给她,并和她多交流
在我的指导下,李某的妈妈每天晚上和她交流学校里令她高兴的事,分享她的快乐。有时发现女儿心情不好,就主动问她是不是碰到了什么困难,然后认真地听她的诉说,并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在外出差,李某的妈妈会每天打电话和她交流,使她感受到妈妈在时刻关心她,使她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李某的爸爸负责她的学习,并针对她完成作业的情况写出鼓励性的评语,随时表扬她的进步,并辅导她解决不懂的问题。周末,有时父母带她外出散步、上街购物、去公园玩;有时爸爸陪她在小区的休闲广场打羽毛球、滑旱冰;有时妈妈带着她参加同事、朋友的聚会,让她与朋友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有时也会把同事、朋友的孩子请到家里来,让她体会交往的快乐,使她消除与人交往时胆怯、惧怕的心理,增加她交往的兴趣。
3、向家长推荐有益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书籍
为了帮助家长纠正对孩子的不良态度和错误的教育方法,更好地了解孩子、教育孩子,我特意向李某的父母推荐了孙云晓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和《情商》等刊物。
4、请李某和家长共同参加《学会欣赏别人》的心理教育活动
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让其他学生当着李某和其家长的面,以欣赏她的态度,真心发现和赞扬李某的优点„„听到同学们对自己的肯定后,她高兴地站起来说了声“谢谢同学们”。这时,有一位同学说:“你进步了,大家都知道这是赵老师的功劳,你应该谢谢赵老师。”她深深地向我鞠了一个躬。她的妈妈由衷地说出了:“欣赏孩子、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是太重要了!”
从此,李某的父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她聊天,从中获悉和了解她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很多想法和感受,并以这种轻松愉快的沟通方式增添了与女儿之间的默契和理解。另外,李某的妈妈也在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信心,让她先悦纳自己,然后再去悦纳他人。
(二)教师随时关心她,给予她热情的关怀和耐心的指导
1、主动接近李某,与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感情交流
对于李某这样的学生,唯有与她成为知心朋友,了解她的所思所想,请听她的心声,解开她的心结,才能更好地使她远离孤僻,走出孤独。
刚开始和她单独聊天时,我先从她的家庭生活谈起,让她觉得我就是她家中的一个长辈,是值得信赖的。几次聊天后,由我问她变成了她主动找话题和我聊,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她终于愿意向我吐露心声。以后,我们的谈话更频繁,话题也从家常转向了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2、在学习上多关心、多帮助
李某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差,长期以来,她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愿意问老师和同学。因为学习落后,她很自卑,这也影响了她平时和同学主动交流。于是我决定在学习方面多帮助她,让她从新获得学习的兴趣,找回学习的信心。课上,我有意识地多给她机会,鼓励她发言。课后适时地对她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她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
3、以平和、欣赏的教育心态对待她
平时我细心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优点适当放大,像做广告一样让同学们都知道。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都会使她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书面作业还是课上发言,只要她有一点点细小的进步、变化,都会得到及时的鼓励、表扬。家长也按照我的指导,对李某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时常给予书面表扬。李某开始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学习态度逐渐有所转变。学期末,她获得了校级进步生的奖状。
4、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
由于她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因而就形成了对他人冷漠的情感,不懂得宽容他人,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巧。针对这一情况,我一方面告诉她要敢于与他人交往,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人成为朋友的愿望;另一方面帮助她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让她从交往中感受到友谊的温暖,享受到集体活动中的乐趣。
在她生日的时候,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为她制作了一张特大号的生日贺卡,卡片上写满了对她的祝福与寄语„„。
她从同学们手中接过贺卡,激动地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我要和你们成为朋友,这张贺卡我要一直珍藏。”
四、李某的改变 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觉李某开始敞开心扉,能和老师交流心理感受了。作业很快就能完成,改错也及时,学习很主动,始终处于心情愉悦的学习状态。她的妈妈看到了她的变化,在新年之际给她写了第二封信。
新年的第二天,她给我写了一封短信,当她笑眯眯地将信递给我时,我觉得那不是一封信,而是孩子的一颗心。她在信中说到:“您是我的老师,您教我宽容,教我有爱心,叫我友谊,我觉得自己真的变了,变成了一个阳光少年。我之所以能变成这样,都是您的功劳。老师,您真棒!
五、反思和讨论
经过半年的跟中研究,我感到李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脸上经常浮现出笑容,能把心里话向老师、家长诉说,遇到问题能寻求帮助,能够帮助集体做事,能够和部分同学后好相处,有了自己的朋友。这些变化都说明了我在不如便李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是成功的。
首先,她的这些变化源于教师与她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眼里,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我尊重她,宽容地对待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缺点。另外,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多与她谈心,为她创造成功的机会,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使她在集体氛围中不断克服交往的恐惧。其次,由于我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获得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才能获得有效的解决。
然而,李某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比如,有时她在与人交往中还是不能为他人着想,对有些事情的看法很偏激、比较固执。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李某在今后还会有所反复,因此仍需要继续对她给予关注,不断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让李某摆脱孤僻的心理。
(作者:赵学文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案例分析】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一个性格孤僻、远离同伴、郁郁寡欢的学生引起了赵老师的关注。通过多方面的调查,赵老师找到了该生性格和行为形成的原因,从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赵老师让家长学会赏识孩子,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其次,赵老师不断地鼓励和帮助该生,和她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同时想方设法让她回到同学中间,感受集体的温暖,最终使该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整个行动研究的过程非常清楚、规范,行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赵老师对这次行动研究进行了反思,既指出了研究的成功之处,同时也看到了不足。然而,赵老师的反思局限于整个事件的分析,缺乏对自身的观念和行为变化的深入探讨。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的角色和任务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教师有何挑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将行动研究引向深入。
-----案例来自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 申继亮主编
案例二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的实施
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人性的尊重,既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也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照自己的语文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还只是唯唯诺诺的附和者,他们不敢、不能、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抑或根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可表达,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缺少个性色彩,他们习惯于顺着他人的思路进行思维,尤其是当某个学生的观点收到教师的肯定后,更是习惯于顺着这个思路去补充,而不是沿着自己独特的思路去思考。这种课堂显然不是个性化阅读的课堂。
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依然存在,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有时习惯于寻求统一的答案。这反映出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很肤浅,教师的观念还有有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而必然会导致学生个性的缺乏。另外,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普遍存在着羞于表现的心理。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并逐步解决的问题。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个性化阅读”实现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个性化思维能力,即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做阅读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调动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体验情境、情感,深入理解文章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在多边互动中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最后,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学生要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让语文课堂成为个体生命绽放异彩、彰显个性的舞台。
二、制定计划
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计划,以便逐渐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总体思路
先以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突破口,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体验能力。在此期间,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认识问题上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提高了,以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计划实施的步骤与时间安排
第一步:要让学生敢说、愿说。教师要进行反思,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使其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发挥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三个星期的时间
第二步: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会说、善说的基础是能够独立思考,它需要学生必须具有个性化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极大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个性化思维的能力。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第三步:要让学生富有情感地学习语文。也就是要有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体验的多样性。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第四步:要让学生体会得精彩、深刻。过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这一过程伴随着实施过程的始终。整个研究过程历时一学期。
三、行动的实施
(一)激励赞许,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会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他的个性化的思维和认识。他可以在进行思维时无需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自由”,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不必在乎别人的压抑或讽刺。对个人的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慢促出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那怕学生回答错了,也不轻易否定,而是从积极的角度去评判。为由如此,课堂上师生之间才会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从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二)发挥自主性,促进思维个性化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然而,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往往不敢或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习惯于顺着他人的思路去补充,而不是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思考。这种现象阻碍了个性化阅读的形成,因此培养思维的个性化是实现阅读个性化的前提。
1、自主画批,拓宽思路
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语文课本成为学生阅读作品后尽情挥洒感受的园地。画批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画批,就怎么画批,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究,深层思考
文本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意思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前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多元、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3、自主表达,促进反思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理解—反应—综合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因此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有助于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可见,引导学生经常性地对自我认识进行反思,可以提高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互动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互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善说、有的善画、有的善写、有的善读、有的善演;有的擅长形象思维、有的擅长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就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善于在多边互动中,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三)尊重差异性,促使体验个性化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题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题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对学生独特的体验抱有一颗宽容之心,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他们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形成。
(四)灵活评价,促进认识个性化
教师评价的实质就在于校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通过教师的评价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一定的标准。“真理和谬误往往只相差一步”,教师如何使有偏差的独立见解完成这一步的跨越,从而解决阅读个性化与正确价值观的矛盾问题,就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既保护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良好习惯。
1、利用反思,引导学生自己纠正认识的偏差
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2、利用假设,引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在教授《李子核》一课时,教师在最后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是妈妈、哥哥、姐姐、瓦尼亚,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个开放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实现了对学生多向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阅读个性的目的。
3、利用辩论,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要急于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应该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使认识得到深化。
综上所述,阅读个性化是思维个性化、体验个性化和认识个性化的具体体现,需要有策略地逐步培养,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让生命的灵性在课堂上闪动。
四、行动后的反思
计划实施后,本班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表现大为改观,以前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也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课下我曾与学生交流上语文课的感受,他们都普遍对语文课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在课堂上发言是对自己才华的一种展示,能够较好地回答问题很有成就感。在课堂上学生激情投入,大胆质疑,无论是朗读还是谈体会、谈认识都充满了个性化的思维、情感和认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得到了听课专家、校领导及老师们的肯定。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一,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追求想法的新颖独特,追求质疑能力的展现,有时会偏离课堂、教材的主线而走上歧途,而此时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会对学生出现的这些现象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导致了浪费课堂时间、课堂效率低的不良后果。如何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其二,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了个性化的表现,反映在其他方面有些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那怕别人的意见是对的。如何解决个性张扬与实事求是的矛盾统一?
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从教师方面来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对学生的过分宽容,缺乏正面的、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在提倡个性的同时,还要适度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懂得“独木不成林”的道理,让他们知道,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够,当学生误入歧途时,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技巧、方法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规,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下一步进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的行动研究时亟待解决的。
(作者:蒋秀云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实验学校)
【案例分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蒋老师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即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针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没有独立见解、缺乏表达的自信等问题,蒋老师通过行动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行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新颖、独到,值得借鉴。她对行动研究结果的反思和讨论也比较深入,不仅发现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而且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个性张扬”和“自以为是”的矛盾出现的真正根源在哪里?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思考。
-----案例来自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 申继亮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