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氮化硅陶瓷结课论文总结
碳材料增韧氮化硅陶瓷
摘要:氮化硅陶瓷由于具有高强度、耐腐蚀、导热性良好等优良的性质被研究者所关注,但是氮化硅陶瓷也有陶瓷材料的共性:脆性,这个致命的缺点限制了氮化硅陶瓷在很多领域的应用。传统的氮化硅陶瓷增韧方法,弥散增韧、纤维晶须增韧、微裂纹增韧等被广泛的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碳材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如碳纤维、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等,具有良好的韧性,是增韧氮化硅陶瓷的理想的材料,特别是近年来石墨烯的发现,碳材料的应用被拓宽,石墨烯的良好的延展性,抗拉伸性、高导热率等优点,使得在氮化硅陶瓷增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氮化硅;增韧;碳纳米管;石墨烯
一、氮化硅陶瓷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金属材料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种日益发展的要求,及待开发新型材料。多年来,研究工作者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人们认识到陶瓷的潜在优势和金不可克服的弱点,工程陶瓷材料越来越受到世界上许多材料研究单位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原子能、火箭、燃气轮机等技术领域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人们去寻找比耐热合金更能承受高温,比普通陶瓷更能抵御化学腐蚀的材料[1]。Si3N4的出色表现,激起了人们对它的热情和兴趣。英、法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率先开始对Si3N4进行系统研究,深入认识它的结构性能、探索烧结方法、开拓应用领域。近些年来Si3N4陶瓷制品已经开始向产业化、实用化迈进了。目前人们通过广泛深入仔细的研究,发现陶瓷材料是最有希望在高科技领域中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候选材料。Si3N4陶瓷作为一种高温结构陶瓷,具有强度高、抗热震稳定性好、高温蠕变小、耐磨、优良的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高等特点,是优良的工程陶瓷之一[2]。
二、氮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氮化硅(Si3N4)陶瓷是无机非金属强共价键化合物,其基本结构单元为[SiN4]四面体,硅原子位于四面体的中心,四个氮原子分别位于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然后以每三个四面体共用一个硅原子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形成连续而又坚固的网络结构,氮化硅的许多性能都是因为其具有这种特殊的结构,因此Si3N4结构中氮原子与硅原子间结合力很强,其作为一种高温结构陶瓷,素有陶瓷材料中的“全能冠军”之称,氮化硅陶瓷具有硬度大、强度高、热膨胀系数小、高温蠕变小、抗氧化性能好,可耐氧化到1400℃,热腐蚀性能好,能耐大多数酸侵蚀,摩擦系数小,与用油润滑的金属表面相似等优异性能,已在许多工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并有很多潜在用途[3]。常见的有六方晶系氮化硅(有两种晶形,即针状结晶体α-Si3N4和颗粒状结晶体β-Si3N4)
图1氮化硅陶瓷两种晶型
三、氮化硅增韧的研究
虽然氮化硅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它也具有陶瓷的共性:脆性,所以想要在更多的领域应用氮化硅陶瓷,就需要解决氮化硅陶瓷的脆性。传统的增韧方式有相变增韧、弥散增韧、纤维增韧、自增韧等一些方法。近些年来随着碳材料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碳同素异形体,如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等,这些碳的新 结构具有良好的弹性,较好柔韧性,高拉伸强度,良好导热性,所以将这些材料和氮化硅陶瓷粉体混合,制备较高韧性的氮化硅陶瓷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1、碳纳米管增韧氮化硅陶瓷
理论计算表明,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强度和极好的韧性。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优良,其强度约为钢100倍,而密度却只有钢的1/6,而且在垂直于碳纳米管的管轴方向具有极好的韧性,被认为是未来的“超级纤维”。由于具有极高的比强度、比杨氏模量,碳纳米管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先进复合材料的增强体[4]。
碳纳米管增韧氮化硅陶瓷复合材料的主要机制为纤维拔出机制,如图所示,在微裂纹尖端,碳纳米管对裂纹张开产生阻力,由于碳纳米管的高弹性,在拉伸时会分散一部分能量,使得裂无法继续扩展,由此提高了氮化硅陶瓷的韧性。武汉理工大学的郝云春等人研究了碳纳米管的作用,他们认为碳纳米管一方面进入氮化硅陶瓷材料的孔隙,使复合材料的致密度提高;另一方面碳纳米管阻碍复合材料烧结时的融合,使致密度降低。郝云春[5]等人也研究了碳纳米管含量对氮化硅陶瓷的影响。他们发现当碳纳米管含量低时,其可以被氮化硅粉末有效的分散,较少结团,以填充为主;随着其含量的增加,阻碍作用显著增强,导致致密度下降。硬度的变化是碳纳米管的纤维增强,当碳纳米管加入量低于1%时,氮化硅材料的致密度和纤维增强效果同时增加,所以硬度有所增加;当碳纳米管加入量接近2%时,氮化硅材料的致密度下降超过纤维增强的效果,碳纳米管粘连现象严重,降低了纤维的长径比,隔断了氮化硅基体的连续性,使材料的硬度显著降低。
图2碳纳米管增韧—拔出桥联机制
碳纳米管增韧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更好的将碳纳米管均匀的分散在氮化硅陶瓷中。由于碳纳米管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碳管之间以较强的范德华力团聚在一起,尤其是有机物催化裂解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经常弯曲缠绕在一起。此现象的产生将会减小碳纳米管的长径比,影响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因此,如何将纳米碳管引入并均匀分散在基体上非常关键,也是目前碳纳米管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的困难,并阻碍碳纳米管提高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将碳纳米管很好的分散在陶瓷基体中[6]:
(1)碳纳米管表面氧化处理: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引入杂质的前提下在管壁产生各种官能团,从而改善碳纳米管的分散性。碳纳米管的表面氧化处理通常采用浓硝酸或者浓硝酸与浓硫酸组成的混酸中加热并配合超声分散进行。采用浓 H2SO4/HNO3混合溶液酸处理可以将碳纳米管完全分散开,原因是碳纳米管在酸处理过程中会变短而且增加亲水性官能团如羟基官能团。
(2)添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通常包括憎水基和亲水基两部分,当将其加入到含有CNTs的溶液中后,憎水基与碳纳米管表面吸附,亲水基悬浮在外面,从而提高了碳纳米管在水中的溶解性能。Jing Sun等采用杂凝集的方法制得了CNT-A12O3复合粉体。具体过程如下:将碳纳米管在聚乙烯亚胺(PEI)电介质溶液中利用超声波均匀分散,在碳纳米管表面吸附一层电介质,使其具有一定的电位。同时,A12O3粉体也在聚丙烯酞胺(PAA)电介质中分散,在陶瓷粉体表面上吸附与CNT表面异性的电荷,通过调节PH值,将陶瓷粉体的电介质溶液加人到碳纳米管的溶胶中,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陶瓷粉体均匀地吸附在CNT表面。同样的方法也能够解决碳纳米管增韧氮化硅陶瓷的团聚问题。
2、碳纤维增韧氮化硅陶瓷
碳纤维由原料纤维高温烧成,经过了低温氧化、中温碳化、高温石墨化等工艺,具有强度高、模量高、密度低、耐高温、线胀系数小、热导率高等优点。作为补强增韧材料,它克服了其它增韧材料的缺点。目前,国内外不少专家已对碳纤维增韧陶瓷材料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用它增韧的陶瓷材料已展示了良好的力学和物理性能。
(1)单向排布碳纤维增韧
图3 碳纤维的单向排布
如上图3所示,当裂纹垂直纤维方向扩展遇到纤维时,裂纹受阻,预使裂纹扩展必须提高外加应力,随着外加应力水平的提高,由于基体与纤维界面解离,且纤维的强度高于基体的强度,开始时产生纤维的拔出,拔出的长度大于某一临界值时,纤维发生断裂。因此裂纹扩展必须克服由于纤维的加入而产生的拔出功和纤维断裂功。但实际上在断裂过程中纤维的断裂并非在同一裂纹平面,因而主裂纹沿纤维断裂的不同发生裂纹转向,导致其扩展路径增加而使裂纹表面积增加,进而使其扩展阻力增加来提高韧性。因此,单向排布长纤维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韧性来自于纤维拔出、纤维断裂和裂纹转向三方面的贡献[7]。
利用计算机模拟对单向碳纤维增韧的氮化硅复合材料。C/Si3N4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进行理论计算,从其内部微观结构出发,探讨了不同相含量、气孔的含量以及形状等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碳纤维与熔融石英的线胀系数相当,在烧结温度下不反应,物理匹配和化学相溶性都能满足,是理想的复合系统,连续碳纤维增强熔融石英复合材料(C/Si3N4)性能优异,单向增强时抗弯强度为熔融石英的12倍,而断裂功提高了2-3个数量级。
(2)二维多向排布碳纤维增韧
二维多向排布单向纤维排布的陶瓷只在纤维排列方向上性能优越,而对二维及三维方向性能要求较高时,就需对纤维多向排布。在二维方向上需高性能要求的陶瓷来说就需二维排布。该方法中的纤维排布有二种:一是将纤维编织成纤维布,浸渍陶瓷浆料后根据所需厚度将单层或若干层叠合在一起进行热压烧结成型。这种方法一般用在二维方向上均有高性能的构件上,其成型构件一般为平板或曲率半径较大的壳体构件;另一种是纤维分层单向排布,层间纤维方向成一定角度,可根据构件的形状用纤维浸浆缠绕的方法做成所需要形状的壳层状构件。其增韧机理同单相排布长纤维增韧机理。
用CVI法制备了碳纤维体积分数为40%的二维机织碳纤维复合材料。利用声发射技术全程监测共拉伸实验,通过声发射多参数分析法和断口显微观察,结合材料拉伸应力应变线,分析了二维增韧复合材料拉伸损伤演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损伤机理主要为宏观基体、界面开裂和纤维束断裂,并且确定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转换点在拉伸强度的76%左右[8]。
(3)三维多向排布碳纤维增韧
图4碳纤维的三维排布
如图4这种编织物结构可通过调节纤维束的根数和股数,相临束间的间距,织物的体积密度以及纤维的总体积分数等参数进行设计,以满足最佳要求。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三相以上的多相编制纤维增强增韧形式。其结构单元体积、空隙度及其分布均匀度将直接影响三向织物中基体的填充率和填充质量,最终影响复合材料的质量。单元体积和空隙度越小越均匀,复合效率越高,复合质量就越好。
徐永东[9]等制备出了无碳界面层的三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复合材料,测出其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的最大值分别为520MPa和16.5MPa,并得出密度较低和较高的材料的断裂行为分别为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他们还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了Si-MoSi抗氧化涂层的三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复合材料,展示了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热震性能。
3、石墨烯增韧氮化硅陶瓷
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强韧的材料,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它是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所以石墨烯增韧氮化硅陶瓷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美国MONIKER公司的研究团队发现,矾土在掺入石墨烯后其抗拉强度得到很好的提高,克服了陶瓷材料脆硬的缺陷。该技术工艺简单耗时短,可用于汽车、航空、热管理、电子加工和半导体等诸多工业设备。此外,该工艺还可用于增强其他陶瓷材料,如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锆和二氧化钛等的抗拉性能。
石墨烯增韧机制包括桥联机制,裂纹转向机制等Eszter Bódis等人制备了多层石墨烯和氮化硅的复合物,研究了石墨烯加入后对氮化硅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他们发现加入少量的石墨烯就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氮化硅陶瓷的强度,加入1%的石墨烯后强度达到了8.0MPam1/2。但是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氮化硅陶瓷强度并没有增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强度下降的情况,继续增加石墨烯含量,氮化硅陶瓷强度仍然是逐渐降低。原因可能是石墨烯和氮化硅粉体混合后会产生一些空隙,当含量增多时,空隙就会增加;另外由于加入的是多层的石墨烯,层间范德华力较弱,所以裂纹遇到石墨烯片时,会在层间扩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韧作用,但是含量增加就会造成空隙使得强度下降[10]。
图5 石墨烯增韧机制
Lenka Kvetkova´等人用不同的石墨烯片制备了石墨烯/氮化硅复合陶瓷,复合陶瓷的强度明显比氮化硅提高,最高的强度值达到了9.92MPa m1/2。他们认为石墨烯片的增韧机理就是引导微裂纹分叉,拔出桥联等基质。他们将多层和少层石墨烯纳米片和氮化硅复合,发现加入多层石墨烯片的韧性较好。Lenka Kvetkova等人提出了石墨烯增韧氮化硅机制,如图所示,由于氮化硅与石墨烯接触面强度较弱,裂纹扩展到界面时,会沿着界面扩展,而不是沿着原来的路径扩展。另外石墨烯是层状材料,层与层间的范德华力较弱,裂纹延伸到石墨烯表面时,裂纹会导致石墨烯层间分离,沿着石墨烯层间延伸,这样的裂纹扩展方式延长了裂纹的路径,达到增韧的效果[11]。
表1石墨烯增韧氮化硅陶瓷特性
氮化硅含量(wt.%)90 90 90 90 90 添加物
— M-5石墨纳米片 M-25石墨纳米片 石墨烯纳米片 多层石墨烯纳米片
抗压强度(MPa)
15.38 ± 0.48 14.59 ± 0.25 15.05 ± 0.30 14.59 ± 0.43 16.38 ± 0.48
抗拉强度(MPa)
6.89 ± 0.39 7.84 ± 0.43 8.62 ± 0.17 8.89 ± 0.37 9.92 ± 0.38 由表1可知,除了多层石墨烯增韧氮化硅陶瓷的抗压强度比氮化硅陶瓷的高以外,其他的石墨烯(或石墨纳米片)增韧的氮化硅陶瓷的抗压强度都不如氮化硅陶瓷本身高。可能是因为在烧结过程中残留的孔使得陶瓷强度下降。但是添加石墨烯之后,氮化硅陶瓷韧性增加,达到了较好的增韧效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几种碳材料增韧氮化硅陶瓷增韧类型和增韧机理,碳纤维增韧一般有三种增韧方式,单向排布增韧,二维排布增韧,三维排布增韧。随着科学的发展,碳质材料种类越来越多,碳纳米管由于有良好的弹性,增韧机理和晶须或者纤维的增韧机理相同,都是拔出侨联机制。石墨烯是最近两年发展起来的碳质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拉伸、良好的延展和导热性等性能由于碳材料良好的特性,再加上价格相对比较低,存在量比较丰富等优点,所以在未来的陶瓷增韧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
[1] 王会阳, 李承宇, 刘德志.氮化硅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J].江苏陶瓷, 2011(6):4-7.[2] 王正军.氮化硅陶瓷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9(2):155-158.[3] 马光华, 汪永清.氮化硅陶瓷韧化的研究与进展[J].陶瓷学报, 2001, 22(2):99-102.[4] 郝春云, 杨明辉, 杨海涛,等.碳纳米管增韧氮化硅陶瓷复合材料的探讨[J].陶瓷, 2005(2):21-23.[5] 徐明, 方斌.碳纳米管增韧氮化硅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4):8-8.[6] 王静, 寇华敏, 郭景坤.碳纳米管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C].中国材料研讨会.2004.[7] Yao W, Wu J, Fei W.A treatment method to give separ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with high purity, high crystallization and a large aspect ratio[J].Carbon, 2003, 41(15):2939–2948.[8] 卢国锋, 乔生儒, 张程煜,等.碳纤维增强Si-C-N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J].硅酸盐学报, 2008(11):1570-1576.[9] 张云龙.短碳纤维增韧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断裂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10] Bódis E, Tapasztó O, Károly Z, et al.Spark plasma sintering of Si3N4/multilayer graphene composites[J].Open Chemistry, 2014, 13(1):484-489.[11] Kvetková L, Duszová A, Hvizdoš P, et al.Fracture toughness and toughening mechanisms in graphene platelet reinforced Si 3 N 4 composites[J].Scripta Materialia, 2012, 66(10):793-796.
第二篇:陶瓷工艺学结课有感
陶瓷工艺学结课有感
短短三周的陶瓷工艺学课程已经告一段落,真心的说,给我最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陶瓷工艺的博大精深,回望这几周的课堂内容,可以说有太多的东西值得自己慢慢的沉淀与体会,但想要全面深入的参悟出中国陶瓷工艺精湛的技艺,仅仅凭这几周的学习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在课下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毅力。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陶瓷系的学生,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们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结晶,工艺学可以说是其中精华中的精华。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远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制出了彩陶和黑白陶器。魏晋时代更进一步制成了半陶半瓷的制品。到了唐宋时期已能制出非常精美的瓷器,并逐步趋于高峰。至明清两代在瓷质和瓷饰上更加精细,使陶瓷工艺的成就超越了历代的水平,并先后把制造技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国,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从此博得了“瓷国”的美誉。但是,由于近代受到一些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动荡时局的影响,使我们具有优良传统的陶瓷工业倍受打击,不仅各地的著名窑厂纷纷倒闭,而且陶瓷器的艺术风格也一落千丈,最为可惜的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的古陶瓷技术也大多失传,反而国外的少数陶瓷工作者对此进行一些研究。至于我们的陶瓷专家和工人,却处在双重的剥削与压榨之下,既缺乏良好的研究设备,有没有安定的生活环境,终日迫于衣食而奔命,根本无暇顾及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因而使得我国的陶瓷工艺一度低迷,濒于消亡。。
在解放以后,如同其他事业一样,陶瓷工业得到了复苏,经过十几年的提高和改进,无论在谁制造技术还是美术加工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不仅现代化用瓷有着广阔的前途,而且许多著名的古窑场也陆续恢复。在老一辈的陶瓷工作者和老艺人的通力合作下,许多著名的彩色釉得到了恢复。陶瓷工艺在新时代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陶瓷工艺漫长的发展历史当中,可以说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发展阶段就是宋代。因为宋代的陶瓷工艺成就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突出。先就客观原因来讲,当时火药,罗盘,活字印刷等发明乃至采煤业的巨大发展,在科学技术,燃料上给陶瓷工业提供了颇为有利的条件。各地方窑如雨后春笋,各具风格,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驰名中外的五大名窑,以及磁州,耀州,龙泉,景德镇等窑争奇斗艳。首创在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的钧窑瓷器瑰丽如朝霞,以铁元素还原烧成的汝窑瓷器色如天青,“紫口铁足”的官窑瓷器釉汁如羊脂,釉面能光泽如肤之微汗的哥窑以裂纹见长,釉色润泽如玉的定窑瓷器以印,刻花取胜。北方的一些民窑出产的瓷器也独有一风,釉色黑白为主,或施加化妆土,采用划,刻等技法,图样清新活泼,线条简洁自然,透露出一派豪迈之风。
钧窑
汝窑
官窑
哥窑
定窑
北方民窑磁州窑
与此同时,南方的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影青瓷器也极为有名。龙泉窑中“梅子青”以铁为主要着色,釉色葱翠,色调淡雅,可谓青瓷的上品。而影青同样以铁来着色,釉如碧玉,迎光透视,早在罩青的《竹园陶说》中就有载:“近来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碟,质薄而色白,微以定,市肆人呼为影青,以其釉色微带青色也。”后人又给予它“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高度评价,可见影青的魅力是有多么的深入人心。龙泉青瓷和影青瓷器当时也大量输出国外,如东南亚,日本以及中亚一带,甚至在南亚,西亚,欧洲的有些国家的古遗址里,都曾发现这类瓷器残片。尤其是磁州窑白底黑花的装饰技法,对于朝鲜,日本,泰国影响颇大。如“绘高丽”的朝鲜陶瓷,“雕三岛”的日本陶瓷,以及所谓“宋胡录”的泰国,越南瓷器等,都是吸取了磁州窑技法而具有各自民族风格的代表作品。南宋时期,日本人加藤四郎曾来我国学习陶瓷技术,而被称为日本的“陶祖”。泰国也曾招聘我国的磁州窑的陶工前去传教,为中外陶瓷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梅子青
影青
此外,唐宋时期的绞胎绞釉的技法千变万化,磁州窑的刻花青瓷,纹饰生动,线条有力,流行一时,驰名后世。南北方当时普遍生产的黑釉瓷,如建阳窑的兔毫,油滴釉,吉州窑的玳瑁釉,都是我们课堂实验中最为感兴趣的结晶釉的精品(宋代结晶釉为铁系结晶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我国广大地区陶瓷工匠们卓越的才华和精炼的技术。
磁州窑的刻花青瓷
兔毫釉
钧瓷结晶釉 两宋时期,我国北方曾被两个少数民族,辽(契丹族)金(女真族)两个封建王朝统治,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在陶瓷工艺上出现了模仿唐三彩的低温铅釉的“辽三彩”,仿定窑的白瓷等。其中以鸡腿瓶和马镫壶为代表,在造型上仍保留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一些北方名窑如钧窑,定窑等虽然仍在继续生产,但与之前的作品相比风格也有所变化,有些在工艺上不免会相对粗糙,不过也有不少精致之作。如所谓的“宋加彩”就是金代出现的新品种,也是最早的釉上彩装饰技法。这类包含少数民族工匠特色的作品,也为我国的陶瓷多样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辽三彩
鸡腿瓶
马镫壶
宋加彩
以上就是我粗略的简释了一下宋代的陶瓷工艺的特点。我们要知道,宋瓷仅仅是我们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节点”而已,正是历朝历代陶瓷工艺的进步与创新,不断的丰富这些“节点”,使之串联起一个巨大而恢弘的中国陶瓷工艺文化。陶瓷工艺文化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至今仍然以鲜活的形态和浓厚的文化意味丰富着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一件形制美、品味高的陶瓷作品,不仅凝聚着时代技术与工艺的成果,记录着历史发展的点点滴滴,而且往往以方寸之地集绘画、诗文、书法、雕塑于一体,将古与今、整体与细节、科学与美学融为一体,产生了极其绝妙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正如宗白华老先生所言:“使形下之器启示形上之道”。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陶瓷工艺学的课程仅仅是我们初步了解陶瓷工艺的一个开端,可以说,学习陶瓷工艺学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也是继承与发扬陶瓷工艺文化的中间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中国陶瓷文化能够继续宽广的流传下去,造福后人。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陶瓷艺术的陶瓷工作者。
第三篇:陶瓷装饰结课小结
陶瓷装饰结课小结
陶瓷装饰艺术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胚的装饰、釉的装饰和彩的装饰。现代陶瓷装饰具有多元化的设计概念,不论从制陶所用的土质还是造型和装饰元素来说,都加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重陶瓷的艺术感。
这两周课堂里面我们主要通过作品练习,深入了解陶瓷装饰刻画的技巧,制作出富有艺术气息的陶瓷装饰作品。陶瓷作为实用品,需要生活化、大众化,带有世俗性,但对于纯粹的陶瓷艺术品来说,则是有独特性。陶瓷在审美意识上是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独特的语言形态,丰富的表现力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就开始练习实践操作。买了一些陶盘,画草图后在上面进行刻画。在不熟练的情况下常常会发生很多的意外问题,例如边缘崩缺,刮的面凹凸不平,可以锻炼我们修整平复心境,很多细节的处理需要细心。后期就是我们对陶瓷的刻画有了基本的认识,开始自己设计,装饰手法的种类也很多。
我们通过对于绘画材料的把我也在课上逐渐深入,如一开始我们没有办法把我颜料对于油需求量的多少,对在瓷盘上绘画线条的掌控等等,经过两周的训练,我们的手法和技巧也越发纯熟。这两周的课让我获益良多,虽然课程只有两周,作业也只有一件,但看到自己亲手在瓷盘上绘出图案,也不免感到欣慰。
最后一周,我们亲自去了学校的窑子里让师傅把自己的作品烧制出来,看到自己亲手绘画的瓷盘被烧制成成品,也是对于自己有很大的鼓舞。此次的课程让我对瓷板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下次还有机会能够接触到瓷板画的绘画与制作,以后也会对于瓷板画进行多方面的尝试。
万通
116030100303
第四篇: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精华总结】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给我的启示
姓名:张子彪
学号:110113010006
学院:车辆与能源学院
班级:11级交通运输一班
第五篇:经济法结课论文
经济法学结课论文
学院:经贸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1124130 班级:11241 姓名:贾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相比,由于其具有设立门槛低、组织机构简便灵活、经营具有封闭性等优势而更受青睐。而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与人合性,其人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对股东转让出资应进行限制,这是保障公司股东的稳定性和公司健康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司法实践中常常因立法的欠缺,不能真正保护股东的权益及维护公司正常的运行。本文,作者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 股权转让 问题研究与分析
引言:
《公司法》第72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第2款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第3款规定:“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第4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有明确规定,但并不全面,个别条款甚至有失偏颇。本文将就《公司法》相关不足之处及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股权与股权转让:
1、股权:
股权又称股东权,指股东基于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权既是财产权,又是社员权。以其行使目的为准,股权可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此种分类方法是股东权最为重要的分类方法,为日本学界通说,也逐渐为我国学术界广泛采用。
2、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权原则上归属于股东的自益权,但具有特殊性,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限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主要通过股权的买卖来实现,狭义的股权转让仅指股权买卖行为,而广义的股权转让则还包括赠与、继承、互易、夫妻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法院强制执行以及公司收购等特殊形式。
二、公司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1.股权转让自由原则——公司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股份的自由转让和股东的有限责任一起,被誉为现代公司制度的两大基石”。股权转让自由和股东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司制度赖以存在的理由。因此,即使是在兼具人合、资合双重属性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股权转让自由仍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股权转让限制仅为例外。
2.股权对外转让法定限制制度——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的例外: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按受让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下称股权对内转让)、另一类是第三人与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下称股权对外转让)。对于股权对内转让,《公司法》未作特别要求,只是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根据该规定,在我国,除非公司章程另有约定,否则股权对内转让只要出让方与受让方协商一致即可。而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性规定则占据了《公司法》第72条的主要篇幅。因此,如果我们从现行立法角度出发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进行研究,就不难发现法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主要体现为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
三、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存在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
瑕疵出资指股东未缴纳出资、未足额缴纳出资或抽逃出资。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是否有效,实践中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瑕疵出资股东是否具有股东资格,其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目前,我国理论界也是观点不一:一种观点认为,股东权的原始取得以对公司的出资为必要条件,股东不出资,即没有股东权,也不享有股份,其所签的股权转让合同当然无效;另一种观点认为,出资瑕疵的股东仍具有股东资格,股权转让合同不因出资瑕疵而无效.我国《公司法》第28、200、201条将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发起人、股东应承担的责任规定为补足出资以及向已出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从这三项条文分析,我国《公司法》没有否定瑕疵出资者的股东资格,但对存在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的效力未作规定。
2、转让部分股权权能的股权转让:
近几年来,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股东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而引发的股权转让纠纷。例如,股东仅将其股权中部分或全部财产权益转让,而保留公司经营管理权,或者,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转让,仅保留股权中部分或全部财产权益。对于此类新型案例,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我国的施天涛教授认为股权的转让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可见他认为不能仅仅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韩国学者也认为,虽然股份是由盈余分配请求权、表决权等多种权利组成,但不能分离其中一部分进行单独转让.美国学者克拉克对此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相反协议或特许条款,所有这些权利都可以作为一个单元转让,而无需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董事和高级职员的同意。
股权的部分权能能否转让,或者说,以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为内容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将打破传统的“股权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理论,很值得探讨。
3、侵犯股东优先认购权的股权转让:
我国新《公司法》规定,股东向外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认购权。但是立法没有规定其他股东如何行使优先购买权,及其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措施。对股权强制执行时股东如何主张优先购买权,《公司法》也未作具体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可能造成强制执行中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的现象。
4、股权的非协议转让问题:
上述几种情形均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协议转让。除此之外,实践中还有股权的非协议转让,即由于一些法定事由的出现导致股权的转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形:一是由于夫妻离婚分割共有财产而导致的夫妻共有股权的分割;二是由于股东死亡而引发的股权继承问题;三是因股东生前对股权的遗赠行为而发生的股权转让问题;四是股东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发生的依法强制转让股权的问题;五是因股权出质所导致的股权主体发生变动的问题。新《公司法》只对股权继承和强制执行这两种情形做了规定,没有涉及其他情形。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股权非协议转让的规定还存在以下问题:(1)夫妻离婚分割共有财产、股权的赠与或遗赠等,也可能导致股东的增加或变更,是否当然允许,我国《公司法》没有涉及。
(2)对股权出质导致股权转让的情形,《公司法》没有规定。我国《物权法》第226条第1款的规定明确了以有限公司股权出质的,以公示(即工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为质权成立时间。根据《物权法》第229条及208条,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股权优先受偿。那么,此时债权人能否取得股东身份呢?《公司法》的失语造成了另一个法律漏洞。
5、因股权转让导致的股东人数超过50人上限的问题: 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将致使此种情形下的公司面临“违法还是死亡”的两难选择。法国针对此问题的做法是,股东超过100人的,原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在一年内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否则公司必须解散(法国商法典第二卷《商事公司与经济利益合作组织》第223-3).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类似规定(《澳门商法典》358条.但是这种做法并不适合我国。首先,公司转型将使公司在短期内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增资一项,由于我国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差距很大,大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在短期内将难以解决融资问题。其次,解散公司不符合商事营业维持原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因股权转让导致的股东人数变更问题不作规定,会使法定的50名的股东人数上限很容易被规避,同时也对有限公司的人合性造成冲击。
相比之下,日本的方式值得借鉴。日本《有限公司法》第8条规定除非有特别事由并经法院认可以外,股东总数不得超过50人,但因继承、遗赠致股东人数发生变更时,不受前款限制。第19条第8项规定:“因转让致使股东总数超过了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限制时,除遗赠外,其转让无效.这样既考虑到继承和遗赠的特殊性,又避免了公司的解散或变更形式,同时也维护了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四、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理论基础:
1、资本多数决与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权衡:
大股东的出资多,承担的风险大,资本多数决的原则体现了对大股东利益的保护。大股东也会积极的行使其权利,规范的运营公司,以期实现其出资收益。由于实行资本多数决原则,公司股东会的决议通常反映并代表着大股东的意志和利益,公司董事会也为大股东所控制,按大股东的要求和愿望行事,少数股东的地位越来越弱化,为体现公司的民主与公平,应赋予小股东相应的权力以回应大股东可能发生的滥权或对其产生侵害行为。
2、股东利益保护的权衡:
资本维持原则,又称资本充实原则,是指公司成立后,必须保持与其注册资本相当的资产,以保证公司经营能力及偿债能力,维护债权人利益。资本充实原则体现在各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中,如为防止公司资本实质减少,各国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回出资,非法定情形,公司不得认购自己的股票等。资本不变原则是指公司注册资本一经确定,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增减,公司资本的任意减少,会削弱公司的偿债能力及股东对公司的责任。因此公司资本的增减须依法定程序进行。尤其是减少资本时,必须经股东会决议,修改公司的章程,通知公司的债权人。允许债权人提出异议,或应债权人的要求提供担保,最后到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3、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及我国学者的观点:
股权转让即出资转让不会改变公司股份的总数,只是改变公司的股东,公司的注册资本等不会因此减少,从资本不变原则而言,不会给债权人造成损害,所以无须债权人同意。但是其人合性的特点要求对公司股权转让有一定的限制。在国外立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转让有不同的规定或限制,但总而言之,对内转让并无太多的限制,但允许章程加以限制。差别主要在于对外转让的限制上,有些国家的公司法对转让出资的价格也做了规定。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对外转让须经过半数以上的股东表示同意,但未对可否由股东指定他人购买,优先权行使的期限,不同意转让自行购买的期限及价格的确定等问题做相关的规定。
虽然综观以上可知多数国家做了相对严格的限制,以维护公司的人合、封闭性。但我认为公司成立是基于股东间的彼此信任合作,股东退出公司,不一定是对设立公司时自己承诺的一种违反。面对控股股东的危害,小股东无义务对自己的承诺,承担全部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在严格限制的同时,应给小股东留好救济通道,这样才能保障投资者的积极性,及维护公司内部良好的合作关系。
结语: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是公司法的重要制度,公司法赋予公司自治与股东自治的权利,股东可以自由地转让其持有的股权。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析,认为股权转让制度仍处在发展之中,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
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迅猛发展要求每个国家都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其成长。公司企业法律问题的研究还会继续下去,新问题还会不断产生,由此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并注重实践,讲法律与经济完美的结合推动经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