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秦历史文化学习感想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 “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
先秦诸子围绕人与、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通过激烈的论争,首先提出了人道原则、自然原则、个性原则和群体原则。这些重大价值原则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先秦诸子在价值问题上的论争,对中国文化有奠基之功。
而先秦诸子之所以能率先提出这些重大的价值原则,与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先秦诸子能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展开激烈的论战,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从社会性质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迎来了文化的空前繁荣。其次,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促使社会分工加剧,出现了一个知识阶层——士阶层。士阶层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著书立说,创立学派,从而促使学派林立,学说各异。再次,在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已经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积累,从仰韶文化,经过夏、商、周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时期。最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思想可以自由地进行论争。就像庄子所说:“道术将为天下裂”。原来统一的“道术” 分裂了,于是诸子百家纷纷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深深扎根于悠久的长河之中,在社会历史长河之中,有一个历史阶段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奠基阶段,这就是先秦时期。先秦诸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些重大问题来展开论争,并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在群己关系上提出个性原则和群体原则,从此开启了一扇古代中国价值问题探讨的大门。
先秦诸子在价值问题上的论争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主要通过天人关系来探讨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天既被赋予自然的因素,又被赋予道德因素。儒家倡导“天人合一”,这里的“天”侧重于天的道德因素,所以,儒家教化人要做“圣人”;而道家更多强调天的自然因素,所以,道家提倡人要做“真人”。
二、个性原则和群体原则。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先秦儒墨重视群体利益倡导人要过社会性的生活。与儒墨相对立的是道家杨朱的“为我”、“贵己”说,道家杨朱把个人的生命与社会的利益对立起来,主张“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这显然是避世之士的主张。
应当承认,先秦诸子各家在这些问题上的探讨,一开始并非十分合理,各派各家各有所偏,儒墨强调人道原则,老庄侧重自然原则。先秦诸子各家在激烈的论战中既相互攻击,构建自己的学术观点,同时又相互融合、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观点,最终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价值原则、价值体系,即中华文化中的自然原则和人道原则的辩证统一、既尊重个性又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的群己统一原则,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第二篇:先秦历史文化
学习先秦历史文化学习心得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
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2先秦平民政治与士风的形成先秦时代,失势贵族、布衣平民通过游说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这个办法来影响政治的例子很多。君主通过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和政治理论,或提高君权的实力以更好地控制国家,或提高国家的实力以称霸。而一些贵族也迎合这个潮流,大量收养门客,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纵政局,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参与政治的形态,我们可以称为“门客政治”。平民百姓大肆议论政治,而一跃成为官僚乃至贵族的门客政治形态,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没落贵族、平民百姓均用这种方式以图任用。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最为盛行。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变得并不森严。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人格得到时人重视,“士风”盛行于人际交往、政治活动之中。士风具体体现在:
一、重视个人尊严;
二、个人尊严要靠个人道德来承托和维持;
三、个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认同来达到。
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尊严是神所赋予,而中国人的个人尊严,则是通过众人的认可来取得的。春秋战国之士人,为了“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成为了士人的信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士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延续千年而不变。人们相对于对
自我人格的认同,更倾向于使他人认同自我。表现在政治文化上,经常会倾向于忽略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不惜损失利益和退让或者进而以过激手段以求得到对方的尊重。士风传承千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个时代,它的内涵,也有很大变化,但都不会离开以严守个人道德与价值观的方式,维护个人尊严。
我们再说说先秦哲学: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①萌芽时期。哲学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相信灵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发观念。在殷商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上帝神权观念,周灭殷后发展为天命主宰一切的观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的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表现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幻想的一种联系。②诸子前哲学。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天命神权也发生了动摇。在《诗经》中出现了疑天、责天的思想。出现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对自然界的变化作了某些唯物主义的解释,表现出无神论的倾向,同时发展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伯阳父、史伯、管仲、医和、子产、晏婴、史墨等人,可以称为先秦诸子前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③诸子哲学。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进入诸子百家之学的开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先后出现儒、墨、道、法、名、阴阳等重要学派,围绕着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以及名实、礼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哲学论辩,学派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取,每个学派内部也不断分化和发展,使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
这就是我的学习心得
第三篇:学习内蒙古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内蒙古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历史故事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博大的文化蕴涵,无不彰显出中国永垂不朽的历史文化,永恒不倒的丰碑。其中内蒙古历史文化就占中国历史文化的很大部分,它直接和间接地透露出中国历史的精髓,成为人人称道和永世传颂的经典作品。它是古人留下的一笔财富,受益于每个中华儿女,影响和教育着每一个中国人。他是我们引以为荣的天工之作。作为历史的继承者我由衷的感到自豪,学习丰富的内蒙古历史文化,感受当年先辈们雄伟英姿,仿佛回到了几千年的历史面前。老师精妙绝伦的讲述,更像是身临其境,如同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身为某位大将军,指挥着将士们奋勇御敌。然而令我称道的是先辈们创造下的伟绩,他们的戎马一生,以及内蒙古各部落兴衰史实,形成因果,等等….加深了我对内蒙古民族的认识和他们的文化。他就像一杯茶,耐人寻味,越是品尝越是回味无穷。然而那种浓而香甜的味道,唯有静心沉淀方能感受,外加调茶者的精心调制——老师的良苦用心的准备和耐心的讲解,给原本丰富有滋有味的内蒙古历史文化更是锦上添花,欲发的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欣赏到这儿,不得不提及伟大的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为人们敬仰和称赞的大英雄,他是蒙古草原上诞生的一位震惊世界的战神。论他的功绩,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缔造了蒙古国。他还是以为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建立了政治军事统一的“领户分封制”,扩建怯薛,保卫可汗,为可汗服务,制造文字,结束了蒙古没有文字的历史。当然人无完人,他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也犯错。他屠杀了很 多无辜的老百姓,影响了后来人们的发展。但是从大的方向来看,他的的确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从电影的反映中,以及老师您的讲述中,他年幼时遭遇的种种磨难,我大胆的推测,也许就是通过这些造就了他的成功。学习历史通过古代影射到今天。他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的有勇有谋,骁勇善战的精神。我觉得这是我们学习内蒙古历史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在欣赏这些英雄的同时,更多的是向他们学习懂得提升自己。吸取历史经验,从中获得对我们有利的信息,另外懂得内蒙古的历史文化传颂和发扬民族历史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知道中国的历史长河,作为生活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的人,怎能不知道这片热土上的故事?对于选择这门学科我认为是最明智的做法。,从中我学到许多。
第四篇:古代历史文化的课后感想
古代历史文化的课后感想
中华上下五千年,对于古代历史文化的理解,在近期的课上有了大致的了解,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上下五千年,历经25个朝代,夏,商,西夏,东周,春秋,战国......25个朝代我不可能每一个都了解之深,我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朝代,来说说对于这个朝代我的见解,那么我就对这个朝代“说一道二”一下,这个朝代就是唐朝。
此朝是中国历史古代里面存活最长的朝代,每一件事物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它可以存在这么长的时间,毫无疑问它肯定有它独特的特点和不同于其它朝代的独特理由,我们现在就说说它为什么可以存活那么长时间。开唐始祖唐玄宗,他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之后,又是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此后大唐又历经了安史之乱,这次政变也是唐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失,藩镇格局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消弱,其全盛时代也从此结束了。唐代历经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以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安史之乱发生后,对于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唐朝的几大事件,我了解的只有这些,但是除了它的几件重要政变,还有不得不提的是诗词,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诗歌教育的黄金时期,诗歌的广泛普及正是诗歌教育兴盛的结果。唐高宗以后,进士科考试逐渐偏重于以诗赋取士;唐玄宗将诗赋定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进一步繁荣,也促进了唐代诗歌教育的普及。唐代文学百花齐放,诗歌成就最为显著,名家辈出,流派峰起,作品繁多,异彩纷呈,百花争妍,万紫千红,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词是产生于唐代的又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但它和传统的诗歌有显著区别。词最初孕育于唐代繁华城市中的歌楼妓馆,是歌妓们按照新兴的燕乐演唱的小曲,为了适应乐曲的需要,渐渐形成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制的文学形式。由于当时词是酒宴上的歌曲,以抒情委婉细致见长,而很少表现严肃重大的社会内容。晚唐出现了温庭筠、韦庄这样大量作词的文人。唐代的诗歌教育就植根于这一时期灿烂的诗歌文化之中。
这也是唐朝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诗人的缘由,对于唐朝的大致了解,也只有这些,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太多了,我拍我如果都说的话会出现错误,所以只想好好说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朝代--唐朝,历史本身很精彩,现在发生的,曾经发生过,并终将继续下去。我们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观其兴亡,分析他们的成败,也用他们来警示自己。
生物科学信息与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信息学
学号:2015158042 姓名:王丽萍
第五篇:历史文化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⑴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年代为距今约170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人。元谋人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⑵北京人
1929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被发现,同时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遗迹,年代为距今约70万年。
北京人的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相同,还保留着猿类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用手使用工具劳动,四肢发展很快,并由于劳动和直立行走,促进了头脑的变化。北京人 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这种打制的石器称为旧石器。他们还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北京 人已能使用天然火,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等。火的使用,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 是早期的人类社会。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
2.远古文化 ⑴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 年。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其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遗址已有上千处被发现,其中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半坡遗址有以下特点:
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②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③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也就是新石器。④半坡原始居民能够制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⑵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它所属的文化也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氏族公社文化的代表,它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特点:(1)河姆渡人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2)河姆渡人能建筑结构比较复杂的木结构房屋,过着定居生活。(3)河姆渡人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即新石器。
(4)河姆渡人能够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5)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候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受到尊敬。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商
【考点1】二里头文化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二里头遗址是夏商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专家在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宫殿建筑基址。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考点2】殷墟
商朝时期我国古代奴隶制经济和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朝前期,因水患和政治**而屡次迁移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商朝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叫殷朝。殷都城因年久失修而废圮,称为殷墟。
【考点3】甲骨文
甲骨文具有如下特点:
(1)写在龟甲或兽骨上;(2)清末发现于河南殷墟;(3)记载占卜结果;(4)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构字规律;(5)说明商朝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已有相当高的文明,为研究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留下丰富资料;(6)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考点4】青铜器
商朝的手工业很发达,最重要的是青铜器制造业。具体表现如下:
1.在手工业作坊里,人们把铜、锡、铅放在一起冶炼青铜。熔炉的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左右。
2.商朝青铜器形式多样,有器皿、武器、工具等。
3.后母戊大方鼎重832.84千克,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4.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精品之作。【考点1】西周 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商王纣统治残暴,激起人民的纷纷反抗。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史称“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商都郊外牧野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军队倒戈,引导周军进攻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考点2】分封制
释义:西周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周初统治者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各自建立的国家叫诸侯国。诸侯国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初期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作用:牢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的地区,而且不断发展,使周朝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考点3】烽火戏诸侯
释义: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评价: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
【考点1】西周 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商王纣统治残暴,激起人民的纷纷反抗。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史称“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商都郊外牧野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军队倒戈,引导周军进攻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考点2】分封制
释义:西周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周初统治者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各自建立的国家叫诸侯国。诸侯国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初期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作用:牢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的地区,而且不断发展,使周朝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考点3】烽火戏诸侯
释义: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评价: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
春秋战国 【考点1】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主要历史事件: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治、经济、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前期,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晋楚争霸,持续了一百多年。
吴越战争:春秋晚期,长江流域还有吴越两国的争霸。吴国在江苏南部地区,越国在浙江钱塘江流域。先是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称霸。之后,勾践卧薪尝胆,重新强盛起来,打败吴国。
【考点2】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制的确立时期。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
【考点3】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偏将军之职,为中级官吏),开始了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变法内容主要有:
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制,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结果: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新法却保留下来
春秋战国
【考点1】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主要历史事件: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治、经济、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前期,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晋楚争霸,持续了一百多年。
吴越战争:春秋晚期,长江流域还有吴越两国的争霸。吴国在江苏南部地区,越国在浙江钱塘江流域。先是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称霸。之后,勾践卧薪尝胆,重新强盛起来,打败吴国。
【考点2】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制的确立时期。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
【考点3】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偏将军之职,为中级官吏),开始了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变法内容主要有:
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制,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春秋战国 【考点4】都江堰
秦国李冰修建,四川都江堰市岷江。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考点5】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春秋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主张“德治”和“仁政”。孔子“述而不作”,其弟子作《论语》,记叙其言行
孟子战国《孟子》(语录体散文集)性善论,民贵君轻。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荀子战国《荀子》性恶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朴素唯物主义 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战国《庄子》,又称《南华经》“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庖丁解牛”“庄周梦蝶”“鹏程万里”《齐物论》《逍遥游》
墨家墨子战国《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杂家吕不韦战国《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兵家①孙武春秋《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
②孙膑战国《孙膑兵法》
1.党一大: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要实现共产主义。
2.党二大:1922年,党二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党三大:1923年,党三大在广州举行,大会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用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而次年国民党一大的举行,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开始。
4.党七大:1945年,由于从1924年开始,我国就进入了战争模式,从第一次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这期间党的会议召开时间没有规律可循。党七大中刘少奇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党中央的重要性,并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且写入党章。
5.党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式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明
确指出党个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所提的路线是正确的,很多设想都富有创造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只不过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6.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提出要冲破“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要解放思想,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和政策。
7.党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重大历史问题,尤其“文革”及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等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标志着我们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
8.党十二大:1982年,从十二大开始,党的会议召开又特别有规律可循,自此每隔5年开一届全国党代会,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
9.党十三大:1987年,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初级阶段总路线,和“三步走”战略。
10.党十四大:1992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接下来召开了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党十五大:1997年,大会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回答的首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党十六大:2002年,十六大当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三个代表”是我们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3.党十七大:2007年,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且在2012年十八大当中,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4.党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央确定,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2270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2012年11月8日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大会选举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包括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秦王朝
【考点1】秦的统一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后来秦王政于前221年统一并建立大秦帝国。为了加强全国之大一统,秦王政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不过其事业是在残酷压榨民众的条件下,于短短的十来年内集中完成的,所以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的特点。最后都城咸阳于前207年十月被刘邦攻陷,秦朝灭亡,立国共十五年。
【考点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王政统一中国后,遂自称“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号为„始皇帝‟,他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皇帝”尊号,“朕”御用自称等皆源自秦朝开始。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无决策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 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驿道,秦驰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战国诸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侵。
【考点3】秦末农民战争
指中国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秦的战争。始于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其后各地向应,原本被秦国所灭的诸侯国纷纷自立。不过各路实力有强有弱,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
八年的战争中,中国没有统一的政权,因为战争由秦朝末年开始,战争所处的时代称秦朝末年,即秦末。
隋唐时期:政治变化 【考点1】隋朝的统一
隋朝(581年3月4日—619年5月23日)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581年3月4日,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619年5月23日,隋哀帝禅让王世充,隋朝灭亡,国祚38年。
北周于577年灭北齐,统一华北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缅酒色,政治****。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杨坚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图南灭南朝陈,采纳高颎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587年10月26日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隔年发动隋灭陈之战。589年2月10日,联军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此,隋朝结束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国的大一统。【考点2】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至隋朝,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因避杨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补充和发展,使其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宋朝承唐制,但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其他机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三省制的特色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集思广益: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增加决策效率。3.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构思草诏(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隋唐时期:政治变化 【考点3】科举制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更多、更全行测技巧、考点大全、行测每日一练 尽在中公教育行测频道《《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持续了1300多年。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考点4】贞观之治
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注重农业发展,免除苛捐杂税;对外,大力平定外患,使得社会安定、边疆稳固。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他扩大谏官的权力,又鼓励臣下直谏。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
在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徭役的征发不夺农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隋唐时期:历史名人与盛世 【考点5】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为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向唐朝遣使,请求通婚。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两族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6】武则天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即位。唐高宗懦弱多病,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逐步掌权。唐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注重发展科举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如姚崇、宋璟等。其统治的弊端是重用武氏家庭、大肆崇佛等。【考点7】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