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保法学习心得体会
新环保法学习心得体会
-运输队
一、新环保法的宣传学习
为了相应矿新环保法的相关贯彻学习要求,运输队先后利用班前会组织班组人员进行新环保法的学习,累计组织学习活动4次,收到很好的效果。
图
1、职工学习
图2 环保法的宣传
二、新环保法的解读
新环保法是近年来环境保护领域最为严实的一道防火墙。它以立法的形式,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要求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在重点区域、流域联合防治中实行统一标准,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对拒不改正的违法企业,可以“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这意味着,新环保法的处罚标准,将上不封顶。由此,社会上诟病已久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环保问题,有望得以从源头上解决。一直以来,作为污染排放的可能主体,不少企业缺乏自律意识,偷排偷放只罚款数万元与清洁处置需耗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悬殊,“理性的经济人”当然会趋利而从之。环保执法面临的这种尴尬,在处罚无上限的新法之下,必将无限放大执法处罚的威慑,以经济杠杆矫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新环保法体现出的立法精神,实际包括了“奖”与“惩”两个维度。守法企业的自觉环保,本身也是对社会共同利益的增进,需要适当的激励措施。比如,在细化的立法、司法解释中,给予必要税收优惠,或者公共清洁设备的补贴。只有张弛有度,才能让违法者无指望,守法者有盼头,从而形成对青山绿水的共同守护。
更深层次看,这次处罚标准的调整,凸显了在法治框架内解决冲突的思路。曾经的一些环保事件,无论无良企业的肆意排放,还是地方政府的包庇纵容,或者少数群众的情绪过激,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没用法律来算环保账、经济账。而今,依法律来厘清奖励与处罚的标准,从而引导各方回归法院与谈判桌上。可以设想,有法律来勾勒各方权益,用法治来平衡各方得失,这不正是用良法促进社会的理性与公正吗?
但是,有法律并不自然等于有法治。如此良法,如何执行,将成为社会舆论共同关注的焦点。法治的效果,等于立法的科学性与执法的严肃性的乘积,任何一方的缺失或松驰,都可能造成整体效果的大幅折扣。这就要求,一方面,执法不应有例外,要避免寻租、合谋的腐败,加大处罚和监督的密度与力度;另一方面,赋予公权力如此大的执法能力,就必须提防执法者对守法企业可能的“挑刺”,甚至是吃拿卡要、勒索敲诈等隐形腐败。这些都是环保法治的底线所在,犹需关注。
二、结合本单位
1、依靠创新解决现场问题,实现节能降耗
目前运输队井下施工范围较大,所需要的施工材料较多,而区队本身又分管矸石山,所以有很多的废旧材料,通过积极利用废旧材料解决了诸多现场问题,同时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例如利用废旧材料加工新型架线弓子解决了,架线弓子操作不灵活的问题;利用废旧钢板加工的新型井下大巷水沟清淤专用工具,解决了大巷清淤问题;利用废旧槽钢加工的机械式越位保护装置,很好的解决了架空乘人装置由于电控失效存在的安全隐患;
2、地面矸石山喷雾改造及山体绿化实现降尘
为了打造绿色矿山,加强对矸石山的降尘绿化治理,根据现有条件及新桥煤矿矸石山实际情况,制定矸石山降尘绿化改造施工。主要通过山体植树绿化和矸石山喷雾改造2个部分。
a、降尘:在矸石山底部信号硐室北侧蓄水池处安装多级水泵,使用沿矸石山轨道两侧铺设降尘管道,在矸石山两侧山坡上安装高压喷雾喷头,利用矸石山底部信号硐室北侧蓄水池水源使用喷头进行喷雾降尘,喷洒直径10m~20m。
b、绿化:在矸石山两侧山坡上进行植树绿化,沿山坡两侧挖植树坑,制作木箱,木箱内填土,防止土质流失,在木箱内中树。
本次矸石山绿化,根据矸石山的特殊性,采区反破环山带整地方法,即梯田式整地且外高内低,易于灌溉和保持水份。适时开启喷洒设施保证其正常生长所需的水份。果树成活率超过了百分之90;改造后的矸石山喷雾,基本覆盖矸石山山体,对矸石山山体起到了很好的降尘作用;目前新桥煤矿逐步实施的植树及喷雾降尘的方案,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矸石山已经变成了花果山。
3、管理人员减少开车,地面办公室少用空调
私家车的数量逐年提高,运输队很多管理人员都开车,为了实现节能降耗,从自身做起少开私家车。
同时地面办公人员要少开空调,并且节约用纸。
四、总结
目前新环保法已经实施,为了保证效果运输队积极宣传,确保每位职工都了解。同时解决自身实际,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第二篇:环保法学习心得体会
环保法学习心得体会5篇
环保法学习心得体会(1)
环境保护的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这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坏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必须同时注意自然界的“报复”,注意发展生产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而不能超过某一个限度。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明确提出这一限度,通过宣传使大家认识这一限度,以政策、法律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并尽力实施这些规定,否则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破坏。
环境污染的远期影响,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只是致癌,而且可能通过胎盘危及胎儿,以及引起遗传变异,染色体畸变和遗传基因退化。这不只是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严重时可能使人类的质量退化,贻害子孙后代,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的情况也是相当严重的,非认真解决不可。例如,有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大气污染使冬季人的死亡率显然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据57个城市统计飘尘都超标,超标三倍以上的有28个;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达1500万吨。从水体来看,地下水硬度增高,水位下降已成为大城市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加之有些地方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已成为影响生产发展的严重问题。此外,噪声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如湖北江汉湖群,素有千湖之称,现在湖群已由原来的1000多个减少到300多个。长江上游因植被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冲入长江的泥沙达6亿多吨。
实践还证明,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失调,花几年功夫可以调整过来。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难以调整过来的。这样来分析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
因此,一切环境保护工作者、生产部门的领导者和广大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都要既有生产观点,又要深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搞好环境保护,保护环境也要促进生产发展,作到环境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人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环保法学习心得体会(2)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体现了强烈的底线思维,生态保护红线被首次写进法律之中,这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一个重大亮点,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不但从法律制度上确保了生态保护红线在具体实践中的落地,也使得这条生态保护“高压线”变得更有威慑力。
其中大量内容涉及到企业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甚至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这是由于:(1)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3)现代化的生产装备(设备、仪表等)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精密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
实践还证明,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失调,花几年功夫可以调整过来。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难以调整过来的。这样来分析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把生态保护红线确立下来,有利于从法律制度上保障生态安全,也为保障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立法形式把生态保护红线确定下来,有利于推动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
我们要牢固树立红线就是底线、红线就是高压线、红线就是生命线的意识,以守住底线,增强环境保护对社会建设的支撑力,对经济发展的优化力,对国家安全的保障力。严格按照红线要求进行管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尽快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状况恶化的趋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牢固的生态环境基础。
环保法学习心得体会(3)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的情况也是相当严重的,非认真解决不可。例如,有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大气污染使冬季人的死亡率显然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据57个城市统计飘尘都超标,超标三倍以上的有28个;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达1500万吨。从水体来看,地下水硬度增高,水位下降已成为大城市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加之有些地方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已成为影响生产发展的严重问题。此外,噪声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如湖北江汉湖群,素有千湖之称,现在湖群已由原来的1000多个减少到300多个。长江上游因植被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冲入长江的泥沙达6亿多吨。
环境污染的远期影响,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只是致癌,而且可能通过胎盘危及胎儿,以及引起遗传变异,染色体畸变和遗传基因退化。这不只是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严重时可能使人类的质量退化,贻害子孙后代,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而对于自然资源的破坏,有的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有的则难以逆转。目前全世界估计有25000种植物,1000多种脊椎动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尽管人类正在采取许多局部性保护措施,但一些珍贵动植物还在继续走向灭绝,因为人类活动形成的全球性有害影响远远胜过局部保护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
因为这些,所以我们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环境保护法》是我们身边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它有效的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以前,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到处都听到鞭炮声,清明节时,人们扫墓都要到山上去焚烧纸钱,有时候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引发一场火灾,毁了一片森林。但现在不一样了,环境保护可以说是深入人心,那是因为各级政府、学校,其他各行各业都加入了宣传环境保护的队伍。在学习《环境保护法》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我们的水资源为什么会越来越紧张,那都是因为我们的森林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让我们的良田变成了荒漠,让我们的河流干涸见底。
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最小的细节做起,做一个环保卫士!哪怕是种一棵小苗,不浪费一滴水,不乱扔片果皮,节约一张纸,只要你我他都有心。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得到改善的。
环保法学习心得体会(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这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坏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必须同时注意自然界的报复,注意发展生产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而不能超过某一个限度。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明确提出这一限度,通过宣传使大家认识这一限度,以政策、法律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并尽力实施这些规定,否则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破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走过的道路早就证明,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也就没有现代化。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甚至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
这是由于:(1)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3)现代化的生产装备(设备、仪表等)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精密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
环境污染的远期影响,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只是致癌,而且可能通过胎盘危及胎儿,以及引起遗传变异,染色体畸变和遗传基因退化。这不只是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严重时可能使人类的质量退化,贻害子孙后代,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自然资源的破坏,有的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有的则难以逆转。
目前全世界估计有25000种植物,1000多种脊椎动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尽管人类正在采取许多局部性保护措施,但一些珍贵动植物还在继续走向灭绝,因为人类活动形成的全球性有害影响远远胜过局部保护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的情况也是相当严重的,非认真解决不可。例如,有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大气污染使冬季人的死亡率显然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失调,花几年功夫可以调整过来。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是难以调整过来的。
这样来分析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因此,作为环境保护工作者、要既有生产观点,又要深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搞好环境保护,保护环境也要促进生产发展,作到环境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人民创造一个美好。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对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有着永远摆脱不完的依赖性,需要地球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和动物的食物,需要有足够厚度的大气层,来保护人类不受过高或过低气温,以及过量紫外线的伤害,需要地球提供足够量的水和氧气来维持生命的存在,而没有了绿色,这一切岂不成了无本之源,好比毛长在皮子上,没有了皮,毛又咋生根?绿色锐减,吞噬绿色的,正是人类自己,是人类发展模式中那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性开采。人类对绿色的无尽索取仍在威胁着生态平衡,破坏着生态的结构。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
环保法学习心得体会(5)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现在我就以我学习《环境保护法》谈谈我在学习中的体会:
一、《环境保护法》是我们身边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他有效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我记得以前,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到处都听到鞭炮声。特别是在清明节时,人们扫墓都要到山上去烧纸,有时候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引发一场火灾,毁了一片森林。但现在不一样了,环境保护可以说是深入人心,那是因为各级政府、学校,其他各行各业都加入了宣传环境保护的队伍,就连我们中小学生也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工作。
二、学习《环境保护法》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我们的水资源为什么会越来越紧张,那都是因为我们的森林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让我们的良田变成了荒漠,让我们的河流干涸见底。
现在我们毕节试验区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经济建设,而水资源的短缺豪无疑问地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我们提出的是把毕节建设成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试问,如果没有《环境保护法》这样的法律作为保障,这不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没有对该法的宣传普及,认真学习,贯彻实施,又如何实现环境的改善。
三、我们要做一个忠实的环境保护者。环境保护的成败关系到未来的我们是不是能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我们都能够看到一些类似于下面这些的资料:“经统计,上世纪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发生过20多次,到了21世纪其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尤其是今年,到4月23日,北京已经是11次了!其持续之久、范围之广、危害之大是“历史之最”。”“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想这样的数据太多,而能给我们的优良环境却越来越小,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接班人,千万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而且一定要胜利。
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最小的细节做起,做一个环保卫士!哪怕是种一棵小苗,不浪费一滴水,不乱扔片果皮,节约一张纸,只要你我他都有心。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得到改善的。
第三篇:环保法学习计划
2014环保法律、法规专项学习计划
为了加强全局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更好的保障执法和监管工作的严谨,全面掌握国家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特制订本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的提高全局干部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意识和熟练掌握,提升全局执法能力与水平,按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准则,公开公正执法,杜绝不懂法,不依法,预防不作为,乱作为行为,避免伤害群众利益并造成环境违法事故。
二、学习内容
见附表
三、学习形式
1、学习时间:11月初至12月末。每周三下午和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每周三下午集中学习,每周五下午各科室组织自学。通篇、逐条对新修订的《环保法》进行学习,各科室负责人或高工组织集中讲解。
2、组织专家或者领导授课。局班子成员或专家要准备专题内容进行辅导。每周一次,具体内容另行确定。
3、学习环保法与业务相结合,在正常集中学习新环保法同时,以各科室为单位组织深入学习,其他法规和
专业知识并联系自己科室业务,进行讨论、研究,总结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着眼点和如何面对新形势的挑战。
4、组织开展全局研讨会。全局干部都要写学习体会,针对新法或某条款,或具体工作,要结合日常环境监察执法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并加以运用,在全局研讨会上都要做发言。
四、学习要求
1、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在集中学习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缺少此课程的学习。
2、集中学习与自学过后,在明年新法规实施前,统一组织新环保法知识测试,测试结果未达到要求,要进行补课。同时取消执法资格与年终各项评比资格。
3、坚持学习活动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对所学法规在执法过程中,与企业、工商业户做好新环保法的宣传讲解。
本次新环保法学习,由局党支部总体负责组织、督导,局法制宣传科负责具体内容和课程的安排,各科室相应配合。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篇二:新环保法宣传学习主要内容
新环保法学习宣传重点内容
一、引入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在第一条和第四条明确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明确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确立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原则。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写入环境保护法中,突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明确了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三、完善了环境管理基本制度。完善环境监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跨行政区域的联合防治机制、防治污染设施“三同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区域限批制度、明确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增加生态保护红线规定。
四、明确了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促使地方政府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五、严格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保责任。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六、规定了公民的环境权利和环保义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七、强化了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新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八、提出了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是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九、强调了农村环境保护。为实现环境保护的城乡公共服务公平,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实现了从城市环境保护向农村环境保护的拓展,从工业环境保护向农业环境保护的跨越。
十、明确环境公益诉讼。新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十一、加大了违法排污的责任。解决了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加大了处罚力度,规定了按日计罚制度、责令停业、关闭、行政拘留等,进一步加大环境违法责任。
电炉分厂 2014.12.16篇三:环境保护法学习资料
环境保护法学习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 1989 年12月29日颁布施行。
2、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 自然因素 的总体。环境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两部分。
3、环境保护法所调整的环境主要是指 自然环境。包括: 聚落环境、地质环境、地理环境 和 星际环境。
4、《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也是环境保护的任务。
5、原生或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 问题;次生或第二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 环境质量 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健康和生命的影响问题。人类的活动,特别是有害于环境的活动是引起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6、环境问题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原始捕猎阶段、农牧业阶段、现代工业阶段。
7、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二是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破坏。
8、环境污染有时也称之为公害。我国最早对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作比较具体、全面规定的是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
9、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 不合理 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引起的 生态破
坏 和 资源浪费。
10、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 社会化、累加化、综合化、高技术化、全球化、政治化。
11、1962年美国人 卡逊 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指出大量使用 农药 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12、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发起了第一个地球日活动。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13、地球日活动和 《斯德哥尔摩宣言》,使现代意义的环境保护概念得以形成,即环境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是 社会经济问题。
14、七十年代是发展的第一阶段,提出 保护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这一阶段的标志是1972年6月5日,在 斯德哥尔摩 召开的 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1973年联合国成立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5、八十年代是发展的第二阶段,提出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不仅要积极治理,更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污染和破坏的发生。这一阶段的标志是 1985 年,在肯尼亚首都 内罗毕 召开的 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
16、九十年代是发展的第三阶段,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阶段的标志是 1992 年在巴西 里约热内卢 举行了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这一阶段已经和正在采取的行动包括,形成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条约。17、1983,在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上,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一项 基本国策。
18、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区域特殊性。
19、建国以前,我国环境保护法侧重于 自然环境保护,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规定较少。20、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起步(1947-1972);前期发展(1972-1979);环境立法初步完善,环境法制逐步健全阶段(1979-1989);第四个阶段是 1989年至今。
21、环境保护法在维护国家环境权益方面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环境主权;二是防止环境污染转嫁。
22、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强化政府环境保护监督职能,形成经济发展靠市场,环境监督靠政府。
23、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认识,一是零度增长论,二是先污染后治理论。
24、科学技术性 也是环境保护法的一大特点。要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奋斗目标,一要靠 政策,二要靠 科学技术。
26、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 损害 以及治理污染所支付的
费用 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27、老三项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是: 三同时制度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排污收费制度。
28、新五项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是: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与许可证制度 ;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和 限期治理制度。
29、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防止新污染源出现,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也是我国出台 最早 的一项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它是我国独创,是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30、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工业、交通、市政等对环境有影响的 生产性建设项目 和 非生产性建设项目 以及 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表现方式是 环境影响报告书 或 环境影响报告表。
31、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⑴总论;⑵建设项目概况;⑶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调查;⑷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和环境近远期影响分析和预测;⑸环境监测制度建议;⑹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⑺结论。
32、我国实行排污收费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事业单位 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收费只是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一个 经济手段。p
33、我国征收的排污费分为 超标排污费 和 非超标排污费 即排污费两种。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的征收超标排污费为主,征收非超标排污费为辅的收费体制。对于非超标排污费征收,只限于 水体。
34、排污收费的依据:排污单位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排放污染物的 种类、数量、浓度,经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指定的监测单位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35、同一排污口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时,按 收费最高 的一种征收排污费。
36、排污费按 月 或者按 季 征收,逾期不交,每天增收 千分之一 的滞纳金。
37、排污费一般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 治理污染源 以及环境的 综合治理,这种补助不得高于所缴纳排污费的 80%。其余 20% 可以适当用来补助发展环境保护事业。38、1988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规定排污费由过去的 无偿拨款 改为 有偿贷款,即从排污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一般为 20-30% 设立污染源治理专项资金,采取委托银行贷款的方式有偿使用。
39、第二批限期治理项目共140个,其中,区域性限期治理项目34个,行业性限期治理项目6个,点源治理项目100个。在仍然以 点源治理 为基础的前提下,把 局部污染治理 扩展到 区域环境污染 的总体控制。40、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决定中央或者省级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 市、县人民政府 决定市、县及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
41、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 加收 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依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 罚款,或者责令 停业、关闭。罚款的处罚由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的处罚,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 人民政府 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事业单位停业、关闭的处罚,须报 国务院 批准。
42、限期治理制度的内容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限期治理的项目、限期治理的内容、限期治理的期限 和 限期治理所要达到的目标。
43、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主要是靠 环境保护责任书 来体现的,其指标分为 本届政府环境目标 和 工作指标 两部分。
44、各地区按照国家下达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20 项指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考核项目,并提出内预计达到的标准和得分。
45、排污申报登记的主要程序:⑴ 确定排污申报单位 ;⑵ 填写《排污申报登记表》;⑶ 排污申报登记审批。
46、我国目前的排污许可证分为 排污许可证 和 临时排污许可证 两类。排污水污染物的许可证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五年 ;临时许可证最长不得超过 二年。
47、环境管理概念是在本世纪 70年代初 提出的,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前,环境问题基本上被看作是一个由于 工、农业发展 而带来的污染问题。
48、环境管理的特点是: 综合性、社会性、区域性 和 适应性。
49、我国环境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初、80年代初-90年代初、90年代初至今。50、我国专门从事环境监督管理的机构始建于 七十年代初,1974年成立了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地方也成立了相应机构。
51、环境监督管理 职责分工 是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核心。
52、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全面负责。根据法律规定,责令企业限期治理 和 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 的职权必须由人民政府行使。
53、国家渔政渔港监督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主要是负责对 海洋海港船舶排污 实施监督管理,对 渔业港区海域的环境污染 实施监视。61、环境规划目标 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从大的方面可分为 环境质量 规划目标和
生态 规划目标。生态规划是为保护 生态环境 和维持 生态平衡 而编制的。62、县及县级以上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设立 环境监理机构。63、全国环境监理执法标志分为 中国环境监理证件 和 中国环境监理证章。64、环境标准 是取得环境标志的依据。1978年 德国 首先开始实行 环境标志 制度,目前以对数千种产品发放了 环境标签。65、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主要由 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两级和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 四类构成。66、制定环境标准时,应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执行,即 特别法 的规定要优于一般法的规定。
67、保护土地资源的法律规定:
⑴ 我国实行 土地公有制。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 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属于 集体所有。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使用权 可以依法转让。
⑵ 国家建设征用耕地1000亩以上,其他土地2000亩以上,要经 国务院 批准。征用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土地,要经 省级人民政府 批准。征用耕地3亩以下,其他土地10亩以下,要经 县级人民政府 批准。
⑶ 使用国有土地,用地单位应缴纳 土地使用费 ;国家建设征地,用地单位应支付 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的还应支付 安置补助费。
⑷ 土地复垦的规定:因采矿、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造成土地破坏的,应当按照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土地复垦规划应与 土地利用规划 相协调;国家鼓励生产建设单位 优先使用 复垦后的土地;复垦后的土地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可依法 减免农业税,用于基本建设的,按照国家规定 给予一定优惠。
⑸ 禁止在坡度 25度 以上的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68、保护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定:
⑴ 矿产资源属于 国家所有,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⑵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 资源税 和 资源补偿费。
⑶ 勘查矿产资源,必须 依法登记,由国务院地质产矿部门或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负责。
⑷ 矿产资源的开采实行 许可证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申请采矿许可证取得 采矿权。
69、保护水资源的法律规定:
⑴ 水资源属于 国家所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 集体所有。
⑵ 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 取水许可证 制度。
⑶ 使用供水工程供应的水,应缴纳 水费,对城市中直接从地下取水的单位,征收 水资源费。
70、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规定:
⑴ 森林资源包括 森林、林木、林地 和 林区内的野生动植物。⑵ 森林分为 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 五种。⑶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年满 11周岁 的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每人每年应义务植树3-5棵。
⑷ 禁止在 幼林地 和 特殊用途林 内砍柴、放牧等毁林行为。
⑸ 国家实行 林木采伐许可证 制度。⑹ 森林资源至少有二方面的作用:一是 提供林产品 ;二是 保护和改善环境。⑺ 森林资源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主要有:⑴ 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⑵ 是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生长地 ;⑶ 可以调节气候。71、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法律规定:
⑴《野生动物保护法》中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 珍贵、濒危 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是指非人工栽培的,在 自然状态 下生长的各种植物。
⑵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 一级保护 和 二级保护 野生动物,其猎捕实行 特许猎捕证 制度;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行 狩猎证制度。
⑶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分 三级 :一级8种(人参、金花茶、水杉、银杉、望天树、桫椤、珙桐、秃杉),二级143种,三级203种;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也分 三级,禁止采伐 一级 保护野生药材物种。72、保护草原资源的法律规定:草原属于 国家所有 即全民所有,法律规定属于 集体所有 的草原除外。73、特殊环境:是指在科学、历史、美学、文化、教育、保健、旅游、经济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 自然景观 和 自然区域。74、风景名胜区分为三级: 市、县级 风景名胜区; 省级 风景名胜区; 国家重点 风景名胜区。81、1956年,广东 肇庆,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91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 700多个。75、自然保护区分为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和 地方 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 国务院 批准公布。地方自然保护区由 省级人民政府 批准,地方自然保护区又分为省级、市级、县级 三级 自然保护区。76、农村环境是指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一个区域性概念,而农业环境则是一个产业性概念。
77、保护和改善农业 生态环境 发展 生态农业,是我国保护农业环境法律规定最核心的内容。所谓生态农业,是吸取我国 传统农业 的优点,克服 化学农业 的篇四: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
部门: 姓名: 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3.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保护方案 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4.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5.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6.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制度。a.征收水资源费 b.取水许可证 c.节约用水 d.合理开发利用 7.排污费的()部分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等业务支出。
a.20% b.80% c.50% d.40% 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连续处罚。
a.季度 b.月 c.日 d.年 9.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a.环境监察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检查 d.安全验收评价 10.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a.自给自足 b.节约 低碳 c.奢华 d.铺张 1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和有关部门报告。
a.地方政府 b.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 1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a.审批单位 b.监督管理单位 c.行政主管单位 d.建设单位 1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a.当地 b.军队 c.相关 d.建设 14.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a.制度 b.标准 c.规范 d.依据 15.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
a.安全监督管理局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公安机关 16.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a.《突发事件应对法》 b.环境保护法 c.安全生产法 d.消防法 17.()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a.城市建设 b.城乡建设 c.城乡规划 d.城市规划 18.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a.补偿 b.奖励 c.许可 d.处罚 19.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报告,依法接受监督。a.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b.环保主管部门 c.人民政府 d.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制度。a.考核评价 b.验收评价 c.环境评价 d.评价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4.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均属于环境范畴。()2.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4.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5.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
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不得对外公开。()7.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8.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9.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一些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拘留,请列举出此条规定中的具体违法行为?
答:篇五:环境法授课计划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学 期 授 课 计 划
2013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环境法学 授课班级 法学2011级1、2班 任课教师 佀 连 涛 课程类别 必修 总时数 36 已开时数 0 现开时数 36 其中:课堂教学 34 现场教学
课堂实验习题大作业
复习测验 2 其 它 1 学 期 授 课 计 划 审 查 意 见
说明:审批意见主要应包括: ①是否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 ②教学进度是否适当合理; ③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
④授课计划的内容是否完整、规范; ⑤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⑥整改意见。2
1、按照教学大纲做好授课计划,并附有授课计划说明。按教学的顺序周,以两个课时为一个单元编写授课计划,每次课的目的要
求、作业布置情况应在计划中体现,重点、难点有所标注。
2、授课计划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所在系部及教学科各保留一份。
3、授课计划须在学期开始前由各系部相关负责人审查通过,并签字后方能实施。
第四篇:学习新环保法心得体会
学习新环保法心得体会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推动环境安全保卫工作具有深远意义。下面本人结合自身实际,对学习贯彻实施新《环保法》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充分认识新《环保法》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部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系列要求,新《环保法》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从我国国情出发,更新了环境保护理念,完善了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强化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明确了公民的环保义务,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为公众有序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法治渠道。新《环保法》在法律层面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党和国家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对化解发展与环境深层次矛盾,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污染“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建设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新《环保法》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对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深刻领会新《环保法》的新理念、新制度、新举措 新《环保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环境保护的理念、制度、保障措施等许多方面对原《环保法》作出了重大超越,突破和创新,应认真加以学习领会,一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作出全面表述。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列入立法目的,并将保护环境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规定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和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二是对环境保护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创新。新《环保法》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要求制定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对未完成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实行环评限批,建立跨区域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环境与公众健康监测评估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新《环保法》还新增专章规定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赋予公民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明确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范围。三是在责任追究方面规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一方面,新《环保法》赋予各级政府、环保部门新的监管权力。另一方面,规定了对环保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严厉行政问责措施。四是设置了行政拘留条款。新《环保法》第六十三条赋予了公安机关对四种污染环境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行政拘留的权利。切实加强了对违法人员的打击处理力度和震慑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制度,为新《环保法》实施打好基础
新《环保法》是环境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主要规定环境领域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综合性的措施,贯彻落实新《环保法》还需要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专项环保法规、文件,确保新《环保法》落到实处。一是加快对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制定工作。在制(修)订过程中,全面落实新《环保法》的理念和精神,细化新《环保法》的有关规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市应充分发挥新《环保法》的龙头作用,结合本地环境保护工作实际,抓紧做好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配套完善工作。二是提升执法能力。新《环保法》对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应重视抓好机构、人员、设备等方面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监管、执法队伍。着力提升执法能力。同时,要在深刻领会新《环保法》新理念、新制度、新举措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三是做好行政拘留、公益诉讼等工作的协调和衔接,新《环保法》在处罚手段和强制措施方面有较大突破,公安机关应当加强与环保、法院,检察院的沟通和协调,做好具体案件办理的衔接工作。
总而言之,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必须充分认识新《环保法》实施的重要意义。必须采取稳、准、狠的举措,让新《环保法》坚实落地,使之成为让污染者真正头疼的“紧箍咒”。如此,才能成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利器,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让我们幸福的生活在清新的空气中。
第五篇:学习新环保法心得体会
学习新环保法心得体会
几经反复的新环保法,终于表决通过。这是近年来环境保护领域最为严实的一道防火墙。它以立法的形式,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要求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在重点区域、流域联合防治中实行统一标准,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对拒不改正的违法企业,可以“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这意味着,新环保法的处罚标准,将上不封顶。由此,社会上诟病已久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环保问题,有望得以从源头上解决。一直以来,作为污染排放的可能主体,不少企业缺乏自律意识,偷排偷放只罚款数万元与清洁处置需耗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悬殊,“理性的经济人”当然会趋利而从之。环保执法面临的这种尴尬,在处罚无上限的新法之下,必将无限放大执法处罚的威慑,以经济杠杆矫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新环保法体现出的立法精神,实际包括了“奖”与“惩”两个维度。守法企业的自觉环保,本身也是对社会共同利益的增进,需要适当的激励措施。比如,在细化的立法、司法解释中,给予必要税收优惠,或者公共清洁设备的补贴。只有张弛有度,才能让违法者无指望,守法者有盼头,从而形成对青山绿水的共同守护。更深层次看,这次处罚标准的调整,凸显了在法治框架内解决冲突的思路。曾经的一些环保事件,无论无良企业的肆意排放,还是地方政府的包庇纵容,或者少数群众的情绪过激,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没用法律来算环保账、经济账。而今,依法律来厘清奖励与处罚的标准,从而引导各方回归法院与谈判桌上。可以设想,有法律来勾勒各方权益,用法治来平衡各方得失,这不正是用良法促进社会的理性与公正吗? 但是,有法律并不自然等于有法治。如此良法,如何执行,将成为社会舆论共同关注的焦点。法治的效果,等于立法的科学性与执法的严肃性的乘积,任何一方的缺失或松驰,都可能造成整体效果的大幅折扣。这就要求,一方面,执法不应有例外,要避免寻租、合谋的腐败,加大处罚和监督的密度与力度;另一方面,赋予公权力如此大的执法能力,就必须提防执法者对守法企业可能的“挑刺”,甚至是吃拿卡要、勒索敲诈等隐形腐败。这些都是环保法治的底线所在,犹需关注。
明年1月1日,新环保法将要正式施行。我们期待第一张罚单的依法出炉,以儆效尤。当然,最好是所有的企业都能严守法律,让环保罚单不必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