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有感(5篇可选)

时间:2019-05-12 12:3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有感》。

第一篇:读《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有感

读《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有感

倪维斗院士在《科技日报》上发表的《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文章(以下简称倪文),全面地讨论我国的能源和战略对策。文章中列举了我国能源无法改变的现实,五个严峻的挑战,然后给出了“若干重要的战略对策”。读后,很有收获。有些观点,例如“节能为本”、“加速发展核能”等,本人很是赞成,就不重复了。这里仅就一些认为值得商榷的观点,发表个人意见,请批评指正,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热心人参与讨论。

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谈到我国能源的现状,让我们首先看看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见下表(网络版略)。

表中所示近几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7-2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从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的贡献。很明显,煤、石油的地位很重要,倪文理所当然地用大量篇幅谈及它们,但是在这样涉及到我国能源战略大局的论文中,完全不提及天然气的现状及发展战略,我以为是个很大的疏漏。为什么?天然气作为一种优秀的化石能源,明显的得到各国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其的贡献比例从1971年的16.1%,上升到2002年的21.2%,以后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估计到2020年,可达到24%,超过煤炭,成为继石油之后的第二大能源,估计到2030年,天然气在世界能源中的贡献可达到25%以上。

世界一次能源消耗量表(主要数据来自WORLDENERGYOUT鄄LOOK2004,IEA)我国天然气发展速度很快,2000年产为272亿立方米,而2005年产量就达到了500亿立方米。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希宏在2006年9月10日至12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七届中美石油天然气工业论坛上发言时指出,中国天然气消费量正大幅增长。2005年,中国消费了460亿立方米天然气,同比增长39%。李希宏预测,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在2010年将达到1400亿立方米/年,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从现在的不到3%提高到7%。

近年来液化天然气(LNG)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一次能源。近年来,我国对LNG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据报道我国正在规划和实施的沿海LNG项目有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等省,这些项目将最终构成一个沿海LNG接收站与输送管网。在内陆,我国建成的LNG卫星站已超过40个、调峰站1座、LNG工厂2座,正在建设中的LNG工厂有4座,规划中的LNG接收站全部建成后总储存中转能力可达1800万吨/年。我国的LNG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预计,2010年中国LNG进口将超过1200万吨,《中国石油报》预测至2020年,中国将至少进口6000万吨LNG。

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指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必须改变。但是由于煤的基数太大,从我国缺油的国情出发,不可能用油代煤,化石能源中,只有天然气可以担当此任了。因此,不谈及快速发展的天然气,就不能全面地讨论我国的能源战略。

结论: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份额的比例不断增大是必然的,天然气是替代煤炭的可实际运作的化石能源,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如何减排CO2?

全世界都感受到今年的暖冬,没有人反对减排CO2。问题是如何减排CO2?倪文提出“煤的现代化利用———以煤的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系统是对应我国能源问题严重挑战的战略方向”是很好的建议,至于具体多联产系统的具体内容还应该根据各地的煤质不同而异,不宜强求一律。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处理收集到的CO2,诸如制成塑料,废矿井埋藏等,且不说这些方案是否经济可行,是否安全可靠,实际上,面对全世界每年250亿吨的CO2的巨大排量,目前所有处理的CO2的数量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济于事!我更想问的是,即便我们可以收集煤炭燃烧时生成的CO2,又有何处能放置煤炭放出的如此巨量的CO2?现在科学家提出用废弃的矿井和油井来放置,体积够吗?假设煤炭很纯,全是C,C的分子量为12。煤炭的容重粗略计为1400公斤/立方米(实际褐煤的容重一般为1.05~1.2,烟煤为1.2~1.4,无烟煤变化范围较大,可由1.35~1.8。),不论煤炭用于何处,最终都变成稳定的CO2,分子量44,气体的密度约为2公斤/立方米。可见,由煤产生的CO2,其体积要扩大700倍!你可以简单地想想,将原先那么多体积致密的放在地下的固体煤炭,变成体积大700倍的气体,能有地方存放吗?

在今年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九届亚洲氢能会上,有日本专家提出将CO2放入深海,认为在3000米水下,CO2可以以液体的形态保存。当即,就有许多反对意见。事实也是,水底存放大量CO2,会给深海生态带来什么影响?一旦有地震什么的,CO2是否会大量释放,造成严重后果?海水中CO2含量增加,会给海洋生物、鱼类带来什么影响?等等都是未知数。

人类使用的煤炭的量实在是太大了,我以为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这些煤炭产生的巨量CO2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用煤炭!但是现实又不允许,只好一方面找一些方法处理CO2,不让它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另一方面要尽快设法采用替代燃料,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最好办法是使燃料去碳化,即不用含碳的燃料,这样就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当然由于目前以煤为主要的能源的实际情况,去碳化只能作为努力方向,但是能源战略建议者应该有所考虑。最有希望的无碳燃料应当是可再生能源,还有核能。在“无碳燃料”一时不能唱主角情况下,应该建议加速开发、应用“少碳燃料”,如天然气。

纵观能源发展史,你会看到人类的能源先是用薪柴,然后用煤炭,现在主要用石油,接着将是天然气。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氢化合物,它们的碳/氢的原子比率为柴薪∶煤∶油∶天然气大约是10∶1∶0.5∶0.25。人类所用的燃料中的碳和氢的比例随年代逐步下降,燃料的“去碳化”是世界大趋势。

结论:要减排CO2,一方面要研究减排、处理CO2的技术,处理现有的化石能源的CO2排放。更重要的减排CO2的战略应该的是推进燃料的“去碳化”,大力发展天然气、可再生能源,还有核能。虽然“去碳化”是长远目标,不能一时实现,但是战略建议中应该有所体现。

如何应对我国的石油安全?

我国石油短缺和石油安全是众所周知的大问题,如何应对?倪文提出:“我国石油对进口的依赖度将从40%增加为50%和60%,能源安全如何考虑?如何加速石油的替代?我国的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如何用创新的发展模式来适应这个形势?在车用替代燃料方面我国应以此为契机走出自主创新的道路„„液体车用燃料的短缺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保有量近年来迅速增长。2005年我国生产汽车570万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2005年比2004年汽车保有量增加20%。近年来车用燃料消费量增长很快,平均约为12%,2005年全国汽油消耗是4770万吨,柴油消耗是8513万吨。在我国石油储量、产量不多和车用液体燃料必须安全供应的形势下,煤基醇醚燃料的替代成为我国必然的战略方向。”这里倪文强调“煤基醇醚燃料的替代”,未免太单一了。先不说发展轨道交通、电气交通可以用电代替部分汽油;就液体燃料而言,生物柴油、非粮食乙醇也应是选择之一吧,并非只有二甲醚(DME)。

为什么不放开思维,更彻底一些考虑气体燃料替代液体燃料呢?前文已经说到的天然气就是很好的车用燃料。我国就有专门的“清洁汽车行动”推广天然气汽车。燃气汽车是中国目前推广的替代燃料车中应用最广、技术也最为成熟的车辆之一。自1999年初开展清洁汽车行动以来,在全国12个城市和地区进行了燃气汽车的小范围示范运行。2002年底,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科技部正式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川省、西安等16个城市(地区)为“十五”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城市(地区)。2005年1月,科技部又在“十五”清洁汽车二期项目增补3个城市为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城市。目前,进入国家序列的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城市已上升到19个。据统计,到2004年底,19个重点推广城市的各种燃气汽车保有量已达21.5万辆。其中燃气出租车和燃气公交车保有量达19万辆,占这些城市的出租车和公交车总保有量的60%。同时,19个重点推广城市的加气站总数已达712座;随着国产加气站成套设备和关键部件的成熟,在加气站的建设中国产设备逐渐增加,目前国产加气站已占加气站总量的52.9%,加气站中应用国产设备的比例接近70%。2004年全年累计消耗车用液化石油气(LPG)达35万吨,压缩天然气(CNG)达10亿m3,实现替代燃油120多万吨,同时各城市大气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进一步推进“清洁汽车行动”,天然气就会替代更多的石油。

现在我国更有条件推动这一计划,一方面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较几年前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天然气输送管道的推广,有利于更多的城市“油改气”。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成的大型、长距离天然气管道就有口径1米,长4000公里的新疆塔里木-上海管线,每年可运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口径1米,长932.2公里的榆林-北京管线;口径0.7米,长1375公里的长庆-武汉管线等,还有一些大型天然气管道在规划中,如新疆到广东的管道,气运力将达到260亿立方米/年。这些管线经过许多城市,加快了当地天然气的使用。东部地区将在2020年形成沿海天然气供应网,“海气上岸”为天然气气源提供了保障,也为天然气燃料替代液体燃料提供了基础。北京现在就有3000多辆天然气公共汽车,都标记为“清洁燃料汽车”,如果我们的院士、专家多支持一些,使得政府官员的执行力度再大一些,那么,这些清洁汽车不就更多了吗?

值得指出的是,实践证明如果在天然气中混合少量氢气,如5%-7%(质量百分比)氢气作燃料,会更进一步改善天然气汽车的排放。已经有国外公司利用我国玉林柴油机厂生产的天然气发动机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用纯天然气作燃料,玉柴机器只能达到欧Ⅱ标准。而同样的发动机,采用天然气-氢气混合气作燃料,排放量大为降低,可以达到欧Ⅳ标准!清华大学承担中国科技部和美国能源部的国际合作项目,内容就是氢气-天然气混合燃料汽车研究。发动机实验室试验已经取得肯定的结果,下一步就要进行整车试验。这种实用性强的技术应该大力支持,尽快推广。

结论:为了应对我国的石油安全,不仅要考虑液体替代燃料,也要考虑气体替代燃料。

站在全局的高度规划、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

倪文用大量篇幅谈及可再生能源,但是还有疏漏。何祚庥院士已经评论没有指出“水能”,我就不重复了。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和海洋能等,具有资源丰富的特点。据专家指出,我国各地太阳能辐射总量为3340-8400MJ/平方米,中值为5852MJ/平方米(罗运俊等,太阳能利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我国海洋能资源高达21793MW装机容量(诸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我国地热能资源的热量相当于可开采的18.54亿吨标准煤(刘时彬,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仅据此粗略估计,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一年可以获得的资源量即达87亿吨标准煤,大约是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量(22.3亿吨标准煤,含可再生能源)的3.9倍,而且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属于低碳或非碳能源,具有可再生性,既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又不会对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是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到205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均能耗达到小康标准,即人均3吨标准煤的话,则需要48亿吨标准煤,这也远低于一年可以获得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量。可见可再生能源在解决我国未来能源问题中将大有作为。但是再生能源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区域性和不稳定性,比如,要想利用太阳能,就只有在太阳升起的时候以及太阳照到的地方才有可能,再说太阳光的强度在一天内的变化也很大,这些缺点使其应用价值大为降低。由于氢具备电能和热能所没有的可储存性,使氢成为最好的可再生能源的二次载体。氢可以将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储存起来,便于持续稳定地使用。因此,发展氢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有紧密的联系。

就生物质能而言,我赞同作者质疑很多地方和电网公司热衷于建设25MW级容量以下的生物质发电厂。但是也不理解倪文提出“目前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新的力学原理(挤、切、捻),不需要加热和黏结剂,制造颗粒的能耗尽量小。这种颗粒燃尽率高,使用方便、污染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不就是把秸秆和其他各种纤维质、木质素做成颗粒吗?真用上什么“新的力学原理(挤、切、捻)”了?

就对太阳能的利用来看,倪文显然不赞成太阳能发电,只是停留在国内已有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成绩上。倪文指出:“太阳能热发电虽已有各种互有优劣的方案,如槽式、碟式、塔式等,国际也已有小规模示范,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关键元件和技术研究,同时也可以进行小规模的示范项目。不过,从本质上说,把能量密度十分低的太阳光能用聚焦的方法把温度提高到遵循卡诺循环原理的热力机械所需的水平,是否是一个主流方向?从和自然和谐、顺从自然的角度,应该是分散能源分散用,分散能源直接提供给合适的分散用户和其所需的用能方式。我国是否要发展大规模的太阳能的热发电值得深入探讨,不能因为国外有示范我们就一定要‘跟上’”。其实,考虑到我国太阳能丰富的西北沙漠地区,是有可能发展大规模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何祚庥院士说“我曾做过一个估算,如以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15%计算,仅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区,其发电总量将等价于装机为60亿千瓦的火力发电发出的电力,亦即15亿人口人均用电量4千瓦,(当前,人均用电约是450瓦)。这不仅能充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我们的后代子孙也应该够用了。”也有专家算出7万平方公里沙漠就够了。看来,沙漠面积的确不是问题。可再生能源要想在我国的能源战略中最终取代煤炭,除了倪院士建议的与建筑结合外,非得发展大规模太阳能发电不可,而且条件是允许的。我想提醒的是应进一步考虑如何将这些可再生能源发的电输出来,送到全国各地,千家万户?如何利用好可再生能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重视。只考虑开发、解决不好输送和终端使用技术,可再生能源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什么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慢,我很同意倪文指出的“对我国来说,虽然都在谈论可再生能源的重点发展,但从各种能源(煤、水、油、气、核)的配合,可再生能源应该有的地位并不清楚,没有一个和其他能源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的战略布局,而是各提指标,‘各打各的仗’,‘各吹各的号’”?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从能源大专家做起,全面、客观地建言国家能源规划,不要煤炭专家强调煤炭,石油专家强调石油,天然气专家又强调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没有人理。或者自己喜欢什么,就鼓吹什么,叫政府官员无法适从。

结论:加快、加大发展可再生能源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还要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途径。大规模太阳能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开发。

为什么要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倪院士不赞成发展氢能,从倪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前几年由美国带头炒得很热的‘氢能经济’。氢气只不过是一种像电一样的载能体,是要用其他一次能源转换得到的。一种十分迷惑人的说法是氢能可以从‘水到水(fromwatertowater)’,用电解水制氢,通过燃料电池发电,又变成水。其实电解水要耗费大量的电,1公斤氢要耗9公斤高纯度水,45-50度电,而电本身又绝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

看来倪院士对氢能有不少成见。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氢能的基本情况。

氢能和电、蒸汽一样是能源载体,和其他能源载体,由一次能源产生。在地球上的氢主要以其化合物,如水(H2O)、甲烷(CH4)、氨(NH3)、烃类(CnHm)等的形式存在,而水是地球的主要资源,所以制氢的原料很丰富。

所有一次能源,如天然气、煤、煤层气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或者二次能源(如电力)都可以用于制氢,所以氢很容易得到。这也表明,我国的氢的来源将是因地制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能源特点制氢,技术路线不会只有一种。

用氢时不排放CO2,氢在空气中的扩散能力很强,因此氢泄漏时,就很快的垂直上升到空气中并扩散。因为氢本身不具毒性及放射性,氢能是环保、安全的无碳能源。

氢能和电、热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氢气可以大规模储存。这样,在电力过剩的地方和时间,如夜间电网的波谷电,水电站用弃水发的电,用来制氢。实际上是用氢的形式将电储存起来,那时的电无法使用,价格自然便宜,虽然用4-5度电换成1立方米的氢,只要经济上可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由于人类将要重用的可再生能源的所固有的能量密度低,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的特点,氢能的可储性,使其在未来可再生能源的体系中的储能功能处于无可替代的位置。

如果用水制氢,消耗了水,得到氢和氧;而当使用氢时,氢和同样数量的氧结合生成同样质量的水。这“十分迷惑人的说法”不是事实吗?氢的生命周期对大气的组成平衡没有一点影响。对比一下,用煤炭不但增加700倍体积的CO2,造成地球温室气体效应;而且,减少大气中的氧气,造成大气氧浓度下降,同样会引起另一个大灾难!当前,后者的危害被目前更急迫的“气候变化”所掩盖,但迟早要爆发。

正因为氢具有以上特点,使得氢能可以同时满足资源、环境和持续发展的要求,成为人类向往的能源。

2006年11月13日,国际多名科学家就氢能给G8国家首脑及联合国组织发出《百年备忘录》,其主题为氢能是未来的能源、气候变化的永久的解决办法,要求这些领导人继续大力开发氢能。

世界许多国家都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氢能。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无不如此。此外,还成立国际性的政府组织“氢能经济国际合作伙伴(IPHE)”协调全球氢能发展。共有15个国家和欧盟参加了IPHE,中国是首批成员国之一,现为轮值副主席。IPHE的目标是到2020年的时候,氢的成本可以和其他燃料竞争;氢动力汽车具有价格竞争力,能够在工作场所和家庭的附近为车添加氢气。

国际汽车工业各大厂商,如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丰田、本田等投巨资开放氢燃料电池汽车,宝马、福特、马自达等投巨资于氢内燃机汽车。汽车界投入氢燃料汽车的资金已经超过100亿美元。著名石油公司BP、Shell等对开发氢能的投入都超过10亿美元。

倪文还指出:“关于燃料电池汽车,目前有很多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如氢的制备、压缩、储运、车载、加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用价格昂贵的铂作催化剂„„对燃料电池汽车,积极开展基础性研究是必需的,但离真正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少说也得15-20年”,“若在蓄电池方向有突破的话,将来在汽车动力上是否还有燃料电池的“位置”是一个大问号。把氢能燃料电池看作是汽车动力的“最高目标‘是不妥的

其实,为什么要发展燃料电池车的理由虽然很多,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3点:

没有污染物排放,即使在石油用完之后,也有足够的氢气供应;燃料电池汽车性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包括启动、续驶里程、加注燃料方便、安全;我国自主创新的机遇。

倪文指出,从现代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说,各种混合动力方兴未艾,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插电(plug-in)”汽车,在50-60公里范围内可以通过蓄电池来驱动,而蓄电池可以十分方便的用市电充电。一般的在城市内上、下班或办事,行驶距离不大,就可以不用液体燃料,只是在一天之内要长距离行驶时,才会起动发动机,从而使车用燃料耗量大大减少。所以,应该从多种混合模式,从汽车给用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从充分发挥电作为载能体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近来纯电动车(锂离子电池)一次充电可行驶300公里,城市公共交通用超级电容、锌-空气电池都有示范,以电为载能体的交通工具正在迅速发展。

倪院士将汽车的未来,寄托在蓄电池上,殊不知蓄电池的充电时间、续驶里程和寿命一直是电动车的大障碍。假设电池汽车一次行驶300公里,充电时间缩短到5分钟,技术上无法实现。如果充电用1小时,那么每4小时就要充电1小时的车能跑长途吗?蓄电池的寿命也同样是大问题,一般要求电池寿命为充电-放电循环500次,那么不到两年,就要重新换电池,顾客愿意吗?蓄电池寿命、价格解决不了,“各种混合动力方兴未艾”的最终都是一场空。所以倪院士文中的“汽车”只能当成近距离代步工具,而不是根本意义上的汽车。再看看国际汽车界已经试验过倪文提到的所有车种,还是投巨资于氢燃料电池车和氢内燃机汽车,难道其中能没有道理吗?

氢燃料电池汽车和传统的内燃机汽车有很大的不同,燃料电池车不用内燃机离合器、传动轴等部件,可省去70%的机械零件,使之更适合自动化生产。更便宜,更容易进入千家万户。今天全世界已经有好几十辆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在许多城市运送旅客,上百辆燃料电池轿车在运送快件和乘客。2006年11月北京汽车展上,通用汽车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雪佛兰Sequel氢燃料电池车,日本本田公司的新款燃料电池轿车FCXCONCEPT以及铃木IONIS燃料电池车等亮相。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研发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汽车厂商在21世纪重大技术领域进行竞争的焦点之一。

在国家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尽管科技部“十五”支持燃料电池车的力度只有3.8亿人民币,比国外一家汽车制造商的投入都要小许多,但是我国燃料电池车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已经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大客车、小轿车、自行车、助力车等。2004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氢能论坛期间,我国自行研制的燃料电池大客车和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燃料电池大客车一起开过长安街、经过天安门,停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供人参观。2006年6月8日至12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清洁能源汽车挑战赛(即第八届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我国自行研制的“超越3号”氢燃料电池小轿车顺利完成全部比赛程序,取得4“A”、1“B”的优异成绩,并完成了120公里的拉力赛,引人瞩目。2006年,最新的燃料电池大客车,造价已经下降到300万人民币,不到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五分之一,初具竞争能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自制的燃料电池汽车将在北京参与服务运营。

众所周知,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10966亿元,其中出口总值达85亿美元。在未来20年内,巨大的潜在需求将使汽车产销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已经从2001年的1802万辆猛增至2005年的3500万辆,预计到2020年可达9580—12500万辆。中国汽车市场很大,不过,大家都看见的国内汽车市场基本是国外品牌的天下,汽车工业很大一块利润都被外国老板拿走,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太多的内燃机汽车的自主知识产权。燃料电池汽车是继内燃机汽车之后的汽车工业的第二篇章,国内外都在研究、开发阶段,我们虽然有较大的差距,但已有一席之地,只要集中力量,以新的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是可以突破障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以说,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不可多得的机遇。国家应继续予以大力支持,不能半途而废。前一段,有人曾提出过高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指标,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反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些过高的指标,并不能代表我国氢能的实际情况,已经被纠正了。从现在开始的一长段时间内,我国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还是要依靠专家的关心和国家的支持。

结论:我国氢燃料电池车已经有初步成果,不能半途而废。要继续发展,需要专家关心、国家支持。

关于“氢的网络”

倪文指出:“百年技术发展的历程证明,电是最最好的载能体,多种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都可以转化为电,而且对电能已经建立了基本覆盖全球、也覆盖我国国土的网络,再去建立氢的网络是绝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何祚庥院士也不赞成氢能,故认为“倪院士令人信服地指出”这点。

没有人认为电不是最好、最方便的能源,事实上,氢能最终也是以电和热的形式为用户服务。倪文强调的“建立氢的网络是绝对不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是对的,时间尺度长了,就有问题了。如果氢能汽车(包括氢燃料电池车和氢内燃机汽车)得到发展,建立氢的网络就不是“绝对不可能”了。我想说明,将来的“氢的网络”会有多种形式,可能是运输氢气的“真实”管网,也可能是利用其他能源的网络,就地制氢,形成“虚拟”氢网。例如日本本田公司已经向美国加州几个城市和纽约州出租了12辆该公司的FCX氢-动力燃料电池车辆。2005FCX的续驶里程为190英里,可以用加氢机补充燃料,该加氢机是家用燃料补给系统的实用原型。本田公司开发的加氢站利用天然气产生氢,也有家用电解水制氢设备,如果用户多了,是不是也成氢的网络了呢,这里的氢源自家用天然气和电。再有,由通用汽车与壳牌氢能源公司(ShellHydrogen)联合建立的全球第一个加氢加油站于2004年11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落成。这样的站有6台汽油加注机,1台氢气加注机,这个站既能为汽油车加注汽油,也能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氢气,如果这样的站发展多了,不也是氢的网络了。还有,如果在天然气中掺少量氢气的设想付诸实践,那氢气、天然气混合气体沿着西气东输的管道进入城市,进入千家万户,是不是也形成氢的网络了?

结论:凡事不能“绝对”,“氢的网络”是否会随着氢能的发展而发展,由未来的能源市场决定。

本文列出一些我和倪院士对我国能源战略的不同看法,表面上看涉及到天然气、CO2减排、可再生能源、氢能等,实际上归结到一点,就是我国目前煤炭独大的能源结构,是否要变?是主动变,还是等到将来被迫变?我以为我国能源的“去碳化”虽任重道远,但却势在必行,从现在就要有所考虑、有所体现。

第二篇: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一方面,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

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公顷,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吨,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吨,巴西137吨,日本270吨,美国110吨,澳大利亚仅44.8吨。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二)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规模转移农民为基本特征的。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既在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又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必然性: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将长期成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2、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现有耕地仅1.22亿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 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以每年93.33万公顷的速度锐减,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2亿公顷耕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

3、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数巨大,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空间有限,必须坚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4、我国农民科技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体系建设。

5、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十分复杂、条件相对落后,必须坚持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

二、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承包制,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小平同志预言的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方针,也为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指明了道路。

(一)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所谓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就是指要从大资源、大生态、大食物、大技术、大市场、大农业的广阔视角,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为农业提供基础性保障。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要着重在四个方面强化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措施,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一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快农机具推广运用。要在重要的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一些大众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农机具。四要加强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

(三)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到2020年前,要突出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即“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建设。在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当前许多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动植物检疫等专业办学规模严重萎缩。据统计,2006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学专业招生规模与1986年相比,缩小了80%以上。建议国家参照大学生当“村官”的模式,为广大农村培养和输送大批农业技术服务人才,这是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

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第三篇:关于我国能源的战略思考

关于我国能源的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20 来源:《求是》 期号:2005.10 作者:龚钟明 程家瑜 马驰

能源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呈近似的线性关系。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未来25年里,世界能源需求总量将增加近一倍,能源的供给形势不容乐观。当前,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不断增大。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要实现以能源翻一番保障GDP翻两番的目标,面临着巨大挑战。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我国能源结构与消费现状出发,综合考虑世界能源科技发展进程和我国的实际,选择“高效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未来能源发展战略,努力使我国能源结构多元化,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解决能源瓶颈的有效途径。

1.节约能源、提高效率、保护环境是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当前,“节能优先”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前提。我国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约为31.2%,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效率水平则为41%。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2000年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高耗能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而这八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了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可见,我国不仅要重视工业和生活的末端节能,也要重视能源的生产、加工、转换、储存和运输等的过程节能。我国有很大的节能空间,应该努力在高能耗行业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节能措施。

与此同时,低效率的利用方式使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002年我国煤炭消费近10亿吨标准煤,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近2000万吨,烟尘排放1000多万吨,二氧化碳8亿多吨。其中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都来自于燃煤。为此,要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和能源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显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依靠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行循环型经济,走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洁净、高效的煤炭利用技术是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次能源储量中煤炭多、油气少,是我国能源储量的重要特征。由此也决定了煤炭依然是我国近期能源利用的支柱,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发达国家的煤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美国燃煤电厂消费的煤炭达到其消费总量的90%,同时高技术的运用保证了其发电用煤的清洁与高效。我国目前燃煤发电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约高20%,工业锅炉、生活采暖的能耗则更高。低效的煤炭利用方式不仅大大浪费了煤炭资源,也造成了更多的污染排放,给环境增加了更大的污染负荷。因此,合理调整用于发电的煤炭消费比例,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燃煤电厂的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是解决当前煤炭利用问题的关键。

煤炭转化技术是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的洁净煤技术是高效、洁净的煤炭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的技术。通过预加工可减少煤炭的硫分、灰分;通过洁净、高效的燃烧和污染控制技术可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的近零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低排放;通过先进的煤气化、液化技术可以将煤炭转化为洁净的气体、液体燃料,使煤炭得到高效、清洁的利用,同时在某些行业部分替代紧缺的油气资源。当前,在煤炭利用的上下游,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如先进的开采技术、加工生产技术、多联产技术、终端污染控制技术等,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促进以煤为主的能源系统向对环境无害的可持续模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3.利用国际油气资源完善能源储备,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目前,世界各国对有限的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形势严峻。国外各大跨国公司基本控制了全球几乎所有已探明储量的油气资源。除了中东、拉美、西非等油气资源富集地区外,近年来中亚和里海地区新开发的油气田又成了各国争夺的新热点。西方大国纷纷加紧全面推进全球石油战略布局,抢占石油地缘战略支点,强化石油领域的国际合作,加速油源地区的石油开发,抢滩新油源地区的石油资源。尽管当前国际油气市场不能全面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我国依然需要积极争取国际油气资源,完善能源储备,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从全球的观点看,所谓“能源安全”实际就是“石油安全”。发达国家一向重视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储备,为了防范石油供应突然中断对国家安全和经济造成威胁,美国早已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而我国长期缺乏这方面的战略。2002年我国石油净进口7185万吨,约占总需求量的30%,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石油安全刻不容缓。因此,利用国际油气市场的价格波动,建立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够最大程度地抵御突如其来的能源供应短缺,是多渠道积极完善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的重要措施。

4.积极发展先进核能有利于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轻环境污染

无论是煤炭,还是相对洁净的石油和天然气都会不可避免地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核能是当前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减排温室气体的商业化能源技术。因此,适度开发先进的核能,有利于缓解当前紧张的能源供需矛盾,减轻环境污染。

截止到2001年底,世界核电发电量达到总发电量的16.4%。核能是西方国家的主要电力来源之一。核电发电量占其总发电量的百分比,美国为19.9%,德国为29.5%,日本为31%,韩国为39.8%,法国则达77.1%,而我国仅为2.4%。近年来,尽管个别国家因为核能的安全问题关闭了部分核电站,但大多数国家对核能的开发依然不遗余力。第三代大功率先进核能技术的逐渐成熟,为今后安全、经济、高效地利用核能技术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5.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逐步优化能源结构对国家长远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

从长远来看,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污染压力的不断增大,洁净的新型替代能源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变得越来越紧迫。如何在努力解决当前能源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发展新型替代能源,逐渐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我国未来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各国经济、政治、人群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日益严峻的形势促使旨在限制、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应运而生。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西方各国高度重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欧盟规定,2010年欧洲各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必须达到总发电量的20%左右。我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包括水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能够极大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对国家长远能源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6.开发氢能、热核聚变能,实现未来能源利用的重大变革

“氢经济”是突破传统化石能源束缚的理想选择,在解决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效果显著。目前,美、日及欧盟正大力支持和加强氢的研发。美国在2002—2007年将投资17亿美元发展与氢相关的燃料开发工作,欧盟在2003年的氢能发展构想报告中指出其目标是在今后4年内投入20亿美元开发氢能技术。当前,氢能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已逐步成为可能,尤其是21世纪氢能车辆的商业化方面,美、日及欧盟已经展开了竞争。美国倡导的“FreedomCAR”计划和氢能伙伴计划将首先在汽车、分布式电站等领域推广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促进石油经济向氢能经济的过渡。美国的汽车工业界也正在积极推动向“氢经济”的转变,通用汽车公司甚至已经勾画出未来向“氢社会”过渡的技术路径图。专家预计,如果目前美国1%的轿车和轻型卡车使用了氢能,每天将减少400万加仑汽油的消耗。正如一个多世纪前化石燃料汽车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氢燃料的登台将彻底改变汽车在当今世界中所起的作用。美国能源部预测,2030年随着氢能利用的主要技术成熟,未来氢能逐步实现商业化,美国将率先步入“氢经济”时代。同期欧盟的报告指出,欧盟将力争在2040年后使氢能汽车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大大加强了对热核聚变能这一清洁、无限、安全的未来能源的研究。目前,欧盟以及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美国和韩国等纷纷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我国也于近期加入。作为热核聚变反应的原料,海水中的锂可开采1600万年(氘氚反应),而利用重水的氘氚反应则可开采60亿年。专家估计,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耗竭和热核聚变能技术的逐步成熟,从本世纪中期开始,热核聚变能将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成为下个世纪的主要能源。目前中国的热核聚变研究已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探索未来新能源,是我国能源长远战略的核心。

在面临能源瓶颈的今天,抓住当前新能源开发的机遇,发展氢能和热核聚变能等未来能源技术,将有助于实现未来我国能源的稳定供应,同时也能够显著地减轻我国化石能源使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建立未来“绿色能源”经济的新基石。

(作者单位: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第四篇:我国能源现状分析

我国能源现状分析

(l)人均能耗水平低。人均能耗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情况一样,1993年中国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为943公斤标准煤(1995年为1065公斤),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7%。家庭人均用电量只有62千瓦小时,不到美国的2%。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过多,使得大幅度提高人均能耗水平非常困难。

(2)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由于中国尚处在工业化初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构成和管理均较落后,加之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能耗水平长期居高不下。现在中国的产值能耗约为中等收入国家的2.5倍,工业发达国家的4倍,主要工业产品的单位能耗要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30%~90%。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29%,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如果把开采效率32%计入,则从开采、加工、转换、运输到终端用新设备的总效率只有9%,不到发达国家的1/2。

(3)农村能源矛盾突出。中国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当前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70%依靠生物质能,估计每年当作燃料烧掉的薪柴达1.06亿吨标煤,秸秆1.53亿吨标煤,从而造成大面积森林破坏和减少土壤有机质。近些年来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使用商品能源数量直线上升,1993年已达1.8亿吨标煤。同时,由于现有农村电气化水平很低,1994年农村人均拥有电量仅275千瓦小时,全国还有7000万人口没有用上电。因之,今后整个农村能源供应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石油。中国能源资源总的来说比较丰富多样,全国到1993年1月l日经地质勘探证实的煤炭储量为9863亿吨,其中相当于世界能源委员会定义的探明储量约占30%。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石油预测总资源量达940亿吨,其中累计最终可采储量158亿吨。天然气预测总资源量60万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经济开发装机容量2.9亿千瓦,发电量12600亿千瓦小时,居世界各国首位。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太多,人均能源资源就显出相对不足。煤炭人均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石油人均可采贮量,按美国《油气杂志》的数据计算为2.9吨,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1.6%。显然这将成为我国长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5)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特殊困难。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且不说50年代煤炭占到一次商品能源消费量的92%~95%,即使自60年代中期石油大量增产之后,煤炭的比重最低也在69.9%(1976年),整个80年代则在72%~76%之间,90年代前半期一直在75%左右。1995年为12亿吨的煤炭年产量提供了全国70%的工业燃料和动力,60%的化工原料和80%的民用商品能源。煤炭占用了铁路运力的42%、公路的25%和水运的20%,全国大部分大气污染和相当一部分水污染直接或间接来自煤炭的燃烧与加工(1992年全国SO2排放量1685万吨,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其中的90%和70%是烧煤造成的)。预计今后二三十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有质的改变,也就是说能源需求的增长仍将主要靠增产煤炭来满足。这样,将必然继续加大煤炭对运输、环境的压力。

第五篇: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

摘要:腐败,是指生物有机体受到外界有害菌体的危害侵蚀发生的腐烂变质现象。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腐败则是整个社会丑恶现象在社会和政党团体内的集中表现。所谓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违反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危害社会的一种畸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如果不 及时铲除,将会产生癌变,其后果,轻则贻害百姓,重则亡党亡国。因此,“反腐败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反腐败现已成为公众深切关注的事情。基于此,很有必要对腐败问题重新审视,以期对症下药,彻底根治这一社会顽疾。

关键词: 腐败现象毒害反腐对策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腐败现状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

1、道德观念淡薄

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2、权力的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

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

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4、国家福利制度未能跟上经济发展

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政府则坚决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

(二)腐败问题的现状

1、腐败范围越来越广

当前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过去被视为“清水衙门”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的谋取私利,或中饱私囊,或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或利用职权欺压良善,甚至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

2、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

如果把以前揪出来的腐败疯子比作是“小蛀虫”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揪出来了“大老虎”,许多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受到了查处。据统计,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给类经济案件中,在2003年涉及百万元以上的案件为1780件,其中设计亿元以上的有21件。李真、程维高、杜世成,甚至连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一并受到查处,腐败现象有向高层蔓延之势。

3、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腐败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现在的腐败案件,不少都是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有的大案涉及的人员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一案,牵扯出260多名官员,一半以上的绥化县处级干部卷入其中;河北省原国税局原局长李真一案,牵扯到县处级以上干部67名,其中有40多人是“一把手”。

4、“隐性”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勒索型腐败现象大量上升。

许多腐败现象通常是假借合法之形行腐败之实,在“合法”的名义下,公开的为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通过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来腐败,在行为认定上是很难认定为违法的。这类案件的存在,给案件的定性和查处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行贿受贿的交易中,受贿者作为公共权力或资源的掌握者而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行贿者作为有求于人的不利地位,行贿者和受贿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受贿者面临着众多的行贿者时,他往往会选择出价最高的行贿者,其他行贿者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只能被迫行贿。

二、腐败的危害

腐败现象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所以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对全社会而言,腐败却不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而只是将大量的社会财富从广大消费者转移到少数垄断生产者手中,将大量的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国有资产、公共资源转移给少数腐败分子、特殊利益集团及其利益相关者,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危害,使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拉大了,关系疏远了,也构成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威胁。

1、腐败使国有资产造成严重流失

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材料显示,从1982年到1992年间,国有资产流失大约5000亿。其中大约3300亿是官僚主义失职、贪脏枉法、管理混乱等造成的。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我国仍有5800万人口没有脱贫、城市职工大概有几百万人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分配不公加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强调收入上要拉开档次,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是,有些人不是靠公平竞争,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逐步致富,而是利用各种手段侵吞国家财产,掠夺人民的血汗,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当有些人手中的财富集中到一定数额时,他们就要向共产党买官;当买官的“人”形成一定阶层时,他们必然向共产党摊牌,要与共产党“平起平坐”。社会贫富不均、不稳定、不和谐使社会基本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

2、社会主义党的风气受到损害

人民群众为什么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正的,是代表大多数群众利益的。这正是社会主义事业党的正义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能够树立党的风气。但是,腐败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如果人民群众认为我们的社会是不公正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对党和社会主义丧失信心,严重影响党的风气,党的执政地位就难以保持。

三、反腐对策

治理腐败,犹如中医治病,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物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反腐败重在治本抓源头,主要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下面针对腐败的原因分别做出举措。

(一)政治领域:重在树立正确地权力观,建立建全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机制。一,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是防止权力异化、避免腐败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只要我们坚决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要求去做,就一定能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二,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使权力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防止

权力的异化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三,必须对监督的重点对象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健全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述廉评廉考廉制度、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制度化等。

(二)经济领域:重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建立健全防止违法和违背商业道德行为的有效机制。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其根本点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最有价值的事业,这样才能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权力的公共性,从根本上拒绝腐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要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三要建立健全权力的市场失灵机制。

(三)法律领域:

1、法制化是廉政建设的必由之路。基本要求:有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健全的廉政建设法律体系。

2、有一套依法建立的比较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保证权力的授予和运行受到必要的监督制约。

3、建立健全有足够权能的执纪执法机构,并保障其保廉惩腐的职能不受随意干预。

4、能够及时揭露并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国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的素质和公民依法监督的自觉性。

(四)文化与社会领域:重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群众观,建立健全崇廉鄙贪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一, 应积极挖掘廉政文化资源,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政文化,让廉洁现场理念深入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的整体效能,进一步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影响面、教育面,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领导干部应进一步端正从政理念,正确对待环境,努力从自己做起,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气节,展现出廉洁从政的崭新风貌。二,社会上,其着力点在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基础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全干部服务群众、群众有效监督的有效机制。社会和谐是预防腐败的基础。健全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参与性,鼓励和支持群众揭发举报腐败问题。只要把干部的行为严格地控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之内、监督之下,就能够帮助干部有效地预防腐败。

参考文献:

【1】田锡富《探讨腐败的历史根源,夺取反腐败的新胜利》(《社会科学动态》1997年第七期)

【2】曾凡《中国人的人生之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第95页

【3】李玉赋。关于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行政管理改革,2009,2:38~45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53

【5】邵道生。我国社会转型期腐败发展的四个阶段。廉政瞭望,2006年版,7:40~41

【6】王焕章。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1):79~80

下载读《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有感(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我国的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有感(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模版]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逐渐为公众重视。为缓解或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公益广告应运而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食品安全是目前全国上下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今后食品安全监管中应该制定完......

    我国医患关系现状与对策浅析

    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和对策浅析 摘要: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由于各种原因,在当今社会,我国医患关系又发生了一些新的......

    浅谈我国保险业失信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保险业失信现状与对策 重庆工商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05级保险二班 吕立 指导老师:粟丽历 摘要: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国特别是我们省份福建应该抓紧治疗中小企业存在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才......

    我国财务战略理论研究现状与不足

    我国财务战略理论研究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财务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财务战略的本质范畴也进行了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

    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 姓名:陈熠君 学号:3100103019 专业:临床医学 【摘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2012年3.15晚会的第一炮就打向了我们熟悉的快餐企业:麦当劳,并且曝光了家乐......

    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法律服务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的解决以及农村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现阶段,我国农村法律服务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