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也谈我的家教家风
也谈我的家教家风
贵州省织金县纳雍乡中学 李婷
小时候,经常听爷爷教育我们:任何人都要有家教,如果一个人没有家教,也就意味着他的家风不好,那么不管你当多大的官,赚多少钱,在别人眼里,你什么都不是。听父亲说,爷爷这一生是先苦后甜。曾祖父去世时,爷爷才十一岁,由于曾祖母双目失明,爷爷作为家里的老大,既要照顾他的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还要照顾我的曾祖母。但爷爷很坚强,并且德性好,他先后帮他的弟弟妹妹成家后我的祖母因病又去世了,这对爷爷的打击非常大,然而,痛苦过后,爷爷始终把做人的道理和知识看得尤为重要,尽管他不识字,可他明白,一个家要发展,除了有良好的家教家风,还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因此,爷爷坚持把他的儿女都送去学校读书,有这么坚强的老人作后盾,父亲几兄弟没让爷爷失望,各自都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寨中的父老乡亲对爷爷更是尊重有加。
或许是爷爷教导有方,从我记事起,家里不管是来客人或是做点好吃的,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先把爷爷请来坐在上席,每年春节,我们三家(父亲弟兄共3人)便是在一起陪爷爷过年,并且是三家争着请客,作为孩子的我们,感觉那种气氛好温馨,至今都还难以忘怀。有时候赶场的时候,母亲会买点我们渴望了几天的发粑之类的零食,她也会让我们先给爷爷送去。印象更为深刻的是,父亲兄弟三人平时因工作忙,只有过节才能聚在一起,这个时候,他们三人只要没事,就一定陪爷爷出去走走或在家说说话,倘若是与爷爷同行的话,顺序一定是爷爷走在前,大伯、三伯和我父亲按从大到小走在爷爷后面。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大伯、三伯过世,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与大伯、三伯一直相敬如宾,从未红过脸。记得三伯有一次住院,大伯和我父亲去医院看他,夜深了,三人还依依不舍,铜病房的人都说,没见过哪家弟兄有这么好的,其实,这一切都归功于爷爷的家教家风好。
由于爷爷是寨中最年长且最有威信的,所以他的家教家风便是当时寨中李氏家族的家教家风。我们寨中的李氏族人无论大人小孩,不管到什么地方去,只要是几个人一起的,不用说,大家都会先按辈分,再按年龄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辈分大的老人走在前,辈分小的走在后,偶尔谁不经意的走在老人前面,大家都会善意的提醒他。家教家风不只体现在行动上,在教育人的方面,就是要求大家尊老爱幼,与人为善。也许是爷爷一辈子与人为善的缘故,他的晚年很幸福,就连临终之际,也是明明白白的交代完后事才闭上双眼,没有丝毫痛苦的表现。我想,大概是爷爷的善举感动了上苍,得到了好报,所以上天才没给他任何痛苦吧!
父亲的教育对我的影响更大,父亲是教师,懂得的为人处世之道比爷爷的还多,但仍旧遵循着爷爷的家教家风,始终要求我们要懂得尊老爱幼,善待他人,无害人之心。从小就时常听父母教育我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连吃饭也要有吃相。因为有了精神上的财富,不管是与老师,同学或他人,我都与他们相处得很好。说句不怕笑的话,自从我结婚后,父亲经常告诫我,人有四大父母,当儿女的一定要孝敬他们,包容他们。很多人认为,媳妇与婆婆言语不多,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我懂得包容,懂得理解,所以我与公公婆婆相处得不错,而且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一个良好的家教家风,不但影响一家人,甚至会影响几代人。去年,父亲生病住院,恰逢暑假,我们几姊妹几乎是全家每天都在医院陪他,平时我的侄儿侄女就讲笑话让父亲开心,或者陪他走走象棋,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周到,令同病房和相邻病房的好多人都羡慕我父亲,有几个年长的老人说:还没亲眼见过哪一家的子孙像这样孝敬老人的。我想,爷爷若有在天之灵,知道他的家教家风一直被传承下去,一定会感到欣慰吧!
转眼间,我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回顾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始终挂怀的还是我的家教家风,它就像我人生之中的一面镜子,有了它,我的人生才会多姿多彩,有了它,自己才能知得失,知荣辱。纵使时光流逝,我相信我的家教家风将会像燃着的圣火,一直被传递下去,照亮家人,影响世人。因此,我希望天下父母一定要注重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我也不例外,作为母亲,我时时教育我的孩子一定要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一定要与人为善,我希望我的孩子受到我的家教家风的熏陶,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家教,有修养,有担当,有作为的人。
第二篇:也说家教家风
也说家教家风
家、家族既是文明人类自我生产和繁衍的母体,也是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细胞”,还是人类生命个体与社会组织生活之间的关键“链接”,因而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有鉴于此,我国古代围绕家和家族产生了家谱、家训、家教、家学、家风、甚至“家政”(朱熹语)诸义,西方则有政治家族、军人家族、家族企业诸种。可是,由于长期困扰于两种似是而非的俗见,使得近代以来的中国家庭认识一直模糊不清甚至大谬不然。一种见解是,因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特征而使家和家族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包袱,仿佛不超脱其外则无以致中国之现代化。另一种与之关联的俗见是,家庭家族因其自然血亲的生命亲缘关系和特殊的群集属性而必与现代社会的公共化趋势相悖,非但无益于现代社会的制度秩序建构,而且有碍于现代社会的公共组织和发展。据此,有人甚至把“家庭本位”与“社会本位”视之为古中与今西之文明文化的根本区别之一。可惜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前者既未真正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也误解了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后者不仅误解了家和传统社会,也未能全面了解现代社会公共化的丰富内涵。
作为人类自我生产繁衍的核心单元,家、家族确乎难免其自然血亲的属性,但人类的自我生产繁衍决非纯粹自然的生命事件,它关乎人性、人道、人伦;而作为“社会细胞”,家庭也决非仅仅是社会组织的开端,更是社会文明教养、德行培育和文化传承的第一驿站。故此,家教、家风、家学才具有优先、初始、前提预制的特殊文明暨文化意义。顾名思义,所谓家教即家庭教育或教养。所谓家风即作为伦理亲缘共同体的家庭(家族)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传承中,逐渐形成和积淀起来的日常生活方式、家庭文化风范和道德伦理品格。
无论中西古今,家教都是人类教育和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初始、最基本、最具内在价值体认和内在认同连贯性的教育和教化。与普通的知识教育不同,家教更注重人文礼俗和道德伦理的教养,是一种真正纯粹的德行生命养育。《说文解字》云:“育,养子使之善也。”家教是家风形成的基础,家风是家教效应即家庭或家族道德伦理风范和文明教养水准的外在显现,家训则是维护家风的基本规范体系。各家自有各家的规矩训诫,各家的家教方式、程度和效果亦有不同,故而各家的家风也会相互见异。但家教家风的内涵却互有重叠。一般说,勤俭治家、诚实为人、宽厚处事、崇学尊礼、温良恭让、善良宽容等等,当是诸家治持教养、光耀门庭的基本美德伦理。家学在传统社会虽未普及,但对于一些殷实富裕且崇文重学的家庭和家族来说,家学不仅可以形成传统,并且对家教之醇和家风之正大有助益。
家教家风与整个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有着密切关联。毋庸赘述传统社会家教之于民智开启(比如,蒙学)和民风淳化的历史经验,仅就现代社会而言,家教不单依旧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第一环节,更是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德行奠基。所以,人们常把家教看作是养成人格美德的摇篮,将家风视为民风国风的风向标。一个缺乏基本家教而能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社会公民的现代人是难以想象的,一如现代教育低下却能进入现代化先进行列的国家不可想象一样。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还告诉我们,当一个社会或国家遭遇道德文化挑战,民智待开、民风待举之时,家教和家风的地位和作用便更为凸显,更值得社会关注、激励、期待。易言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之家教家风的改进强化,必定大大改善和强健整个社会肌体的活力。即使在社会转型、国家巨变、民族遭遇危机的宏大进程和关键时刻,家教家风亦能发挥其铺石以开大道、培林以挽狂澜的巨大作用。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之于风雨飘摇的宋朝江山当是显证。
20世纪以降,中国家学式微,家族家谱渐消,家教则逐渐被社会政治道德教化所替代,因而家风也慢慢淡出现代社会文化评价视野。这固然是现代性文化挤压的后果,需要认真反思。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公共化程度越高,家教家风愈显珍贵。现代社会的公共化秩序不单单是宏观制度系统的强化和成熟,更根本的还需要公民美德的内在支撑。当代美国伦理学家麦金泰尔看得深刻:对于一个缺少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普遍的正义规范约束效果等于零。社会公共性确实具有其宏观结构的外在普遍性特征,但人格典范、道德先进和品格卓越同样是公共文化价值的精神根基,更是引领公共社会的内在价值力量。就此而言,家庭教养依然不可或缺,一如历史之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不可缺少一样。
第三篇:家风家教大家谈
我家的家风
说起我家的家风,脑袋里便立刻充满了各种回忆。有的是酸的,有的是甜的,但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都是深刻的。
记得有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我们精挑细选,买好了各种东西后,准备付钱了。没想到—到了找钱的时候,售货员居然多找了一元钱。妈妈一数钱,发现钱不对,于是,她没有犹豫,脱口而出:“你多找了一元钱,给你!”售货员一看,立刻低下了头,惭愧地说:“对不起呀,麻烦你了,你心地真善良!”妈妈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步履轻松的拉着我走了。我看了这一幕之后,还一直没缓过神来,妈妈看了说:“干什么呢,该走了。”我事后想了想: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我妈妈那么诚实善良,也许就不会有战争了!
我家永远是那么干净,许多东西用了好多年,还都是新的。这是因为,我们家的人都特别爱干净。比如说我吧:每当自己在家没有事干的时候,总会去打扫卫生。扫地拖地、刷碗和盘子,整理整理被子„„以为我经常劳动,所以,干个家务活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当然了,我的爸爸妈妈更勤劳,他们经常给我洗换衣服,收拾房间。每当我到了家,都会感觉非常舒适温暖。被训斥的时候也是有的,一次。我偷懒去玩了电脑,回来骗妈妈,说我去打了篮球,妈妈一摸,发现电脑是热的,于是狠狠的训了我一顿,让我不要撒谎,撒谎比什么都可怕!我也感觉:如果我不骗妈妈,她也许就会不生气。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从此,我再也没有对别人撒谎。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勤劳、它朴实、它知道诚实待人、它知道要宽容善良;它像一阵风,吹进了我的家;它像我的老师,教我如何做人。我的家,正是因为这些优良的品质,而变得温暖舒适。我爱我的家,更爱这挥之不去的家风!
第四篇:上交家风家教大家谈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
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
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曾经从一本书看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就像一本书,要读懂这本书就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掌握要领。当孩子嘎嘎落地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家长,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要时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如果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那么,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重要的领路人,家长的自身素质和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是这至关重要的,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对于现在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虽然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没有很好的经验,但是,我个人认为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必须要做的以下几点:
一、给孩子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有人说要抚养一个孩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抚养孩子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作为家长不应该时时刻刻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一些事情,而是应该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展现,我们只管做好孩子的领路人,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作为家长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最好的礼物,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始终本着,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样也会为孩子以后的思维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家长要学会放手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实在是在普遍不过的了,其实这都是我们家长给孩子造成的,也许我们认为,什么事都为孩子做好了准备,孩子就会觉得我们是好的家长,家长对孩子的爱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家长总是怕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烫着,其实,我们应该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适当的时候该放手时就放手,对孩子不要有太多的不舍,未免是一件好事,记得有时候我让孩子帮我做家务的时候,婆婆总是不高兴地说:这么小的孩子就让她做这做那,我们这么多大人在,还让孩子做家务,我知道,那是因为老人家疼孩子才这么说的,孩子不会跟我们一生,现在的放手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是最大的财富,等孩子长大后她们的自理能力会更强的,现在的放手对于孩子长大后的各方面都是很好地帮助,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教育孩子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了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宗旨。
三、学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快乐成长
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总以长辈的身份命令孩子做什么,我们因该把孩子作为朋友,如:一天来我们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一下今天发生的事情,好事、坏事都要进行交流,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坦诚地与孩子沟通,孩子尊重家长,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有时候我的孩子回到家,告诉我她今天在学校里都做了什么事,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有耐心听孩子说,但是自从我看了一篇有关育儿方面的文章后,我学会了倾听,孩子也很乐意跟我说,每天都会多多少少得多我说一点事情,我们想在已经形成了习惯,看着孩子每次对我说后的高兴样子,我想:和孩子多沟通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呀!
四、对孩子要宽容
作为家长不能要求孩子听之任之,古人云:严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儿,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总是狠狠的出手教训孩子,总以为孩子做错了事就应该挨揍,难道这样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吗?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吗?我们有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对的,但是有时候我们一时的冲动会造成一生的后悔,虽然那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话时刻都在我们耳边但是我们要不断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孩子就会对我们有一种不同看法,我们应该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同时也要让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人。
五、学会向孩子道歉
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孩子检查作业的时候,不小心检查错了,我当时就很鲁莽的说孩子,这么简单的题都会做错,我让她去该正,可是孩子一会从房间里出来告诉我说:妈妈、这道题就是这么做,我听了孩子的回答感到很生气,就大声的说,难道妈妈连二年级的题都不会吗?你还不相信,但是在我再次看这道题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错了,这时候,我很惭愧的对还说:对不起,妈妈刚才真的没有看清楚,是妈妈错了,你是最棒的,你比妈妈厉害多了,孩子听了我的道歉,脸上露出了高兴的表情,是呀!也许我们家长的一句对不起、妈妈错了„„会对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起到良好的作用,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家长,但是我时刻都没有忘记教育孩子的宗旨和作为一个家长的职责,让孩子学会谦让别人、帮助别人、尊敬老师、孝敬长辈,这也许是在也老不过的教育方法了,但是只要我们多一份耐心、少一些烦躁,多一份细心、少一些呵斥,也许我们受到的效果会不同,我们深知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人人都说:生而有涯,学而无涯,作为家长,加强学习,科学育儿,努力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同成长、积极配合学校及老师的教育方针,为孩子健康成长创设更广阔的蓝天,相信那就是一名合格的家长。
第五篇:我的家风家教
我的家风家教
勤俭节约是一种公认的好习惯,更是一种美德。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生活十分艰苦的年代,我们家有兄弟姐妹七人,连同父母是九个人的大家庭。因为那时仅凭“争工分”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而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大两到三岁,上学的、未上学的孩子的照顾以及所有家务均由母亲一人来承担,家中解决生活来源的担子就落在父亲一个人身上。所以“能省着省、能用着用”的“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家风在我们家逐渐形成,并且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人、成才。直至今日,我们都以此来作为生活的准则。
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只有勤劳、节俭日子才能过得好,安逸享乐将一事无成。记得在生产队劳动时,父亲为了多增加工分,包揽过生产队两份工作,一份是为队里的牲畜割草,一份是给庄稼除草。因为当时队里的规定是按“量”来计分。割二百斤草记十分;除一亩庄稼地记十分。父亲早出晚归,夏天往往在早晨四点左右就起床,趁着凉快就先去除草,除到大约上午十点左右,就转入割草的活去干,因为草是比较阴凉的地方长得茂盛。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是出于避免长时间日晒。父亲干这两种活一般要持续两个多月,能多挣近一百多个工,按当地分红增加收入六七十元,为全家人的生活得以改观。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父亲特别高兴,因自家的承包田,自己作主,不受制约,该种的种上,管理跟上,种的庄稼年年丰收,从此家里就有了吃不完的粮食。
母亲一生勤劳俭朴、任劳任怨。上无公婆、下无助手,一大家的所有家务包括碾米、磨面等其他粮食的加工和七个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教育全靠她一人承担,此外还要为家庭经济拮据状况的改善做着她认为应该做的事---每年都饲养着十几只鸡和一头猪,平时靠卖鸡蛋换取些盐、醋等生活必需品。一年四季每天都是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十点多才能上床休息。记得那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春天的一天,母亲一大早起床为家人做早饭、为家畜做早食喂养以及早饭后的家庭卫生清理等一切事务忙完后,拿起铲子和箩筐匆匆向门外奔去,此时大概已9点多钟,我们姐弟几个玩到十一点多钟,肚子饿的咕咕叫,本想着回家尽情吞吃妈妈做好的饭菜,可走到门口时,大门紧锁,还不见妈妈的踪影,我便嚎啕大哭起来……。过了一会儿,远远的看见妈妈双手提着一大筐野菜吃力的向门口走来,当妈妈走近我们时,我们几个的哭声、埋怨声一起冲向妈妈的耳里,当时妈妈满脸无奈的样子,一边放下箩筐一边开锁一边向我们解释着什么,接着就是对我们进行安慰。回到家后急急忙忙为我们准备着午饭……,当我们吃到妈妈为我们用野菜馅做得香喷喷得莜面饺子时,妈妈一边为我们往碗里添加一边对我们说;“想要不被挨饿,就得勤快点;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得有吃苦的精神;今天你们虽然多饿了一会儿,但能吃到这样可口的饭,是妈妈勤劳的结果”。妈妈没有文化,但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勤劳也可改变命运,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些道理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心底,一直享用至今,我们也非常感恩父母对我们点点滴滴的教诲与行为的影响。
勤与检往往也紧密相连,这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六七十年代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加之家庭子女较多,衣服都是补了又补、大的穿了小的接着穿,包括鞋袜也是这样,根本舍不得随意扔掉。母亲往往都在挑灯夜战,裁裁剪剪,缝缝补补、大的改小的,忙个不停。由于母亲的勤俭,虽然姐妹兄弟较多,衣服、鞋袜较旧补丁较多,但我们从小到大始终没有露过皮肉、受过冷冻。她常对我们说:“衣服不怕旧和补丁多,只有干净整洁就行”。
此外,父母在做人方面对我们的教育也是点滴不漏的。对长辈、长者不能直呼其名、家有客人不能大声喊叫及吃饭不能先坐先吃、走亲串门不能随便接收别人给的东西、更不能随意私拿别人的物品等等,都为我们成人、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有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都成为我们家不成文的规矩。有些甚至只是父母的言行,也成为我们效仿的样板,渐渐也成为我们行为的表现。我想,这就是我们受家风家教的影响所至吧。
父母勤俭的好习惯不仅影响我们姐妹弟弟,也让我们的下一代受益。我的孩子从小到现在几乎不乱花一元钱,攀比心微乎其微,并且参加工作后总是勤勤恳恳,经常受到单位的表彰和同事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