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2 12:3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

第一篇:《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

遇见《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读书心得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梧桐湖学校:王小玲

那一天,偶见鄂州初语群发一通知,第六届名师优课全国初中名师观摩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光谷实验中学召开,赫然发现有肖培东的大名。内心不免狂喜,肖培东,全国最年轻的特级语文教师,一名会写诗的诗人老师,一名任性地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的帅气老师。感谢梧桐湖学校,重视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给了我去观摩的机会,让我与全国特级教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聆听了几节高效、实在、深入、可鉴而不浮华的精彩语文课。观摩完毕,能够现场与大师面对面交流,能够于他众多忠实语文粉丝中互加微信成为好友(虽然不常联系),能够经常读到大师精彩的课例,感人的语文故事,来自灵魂深处的美文,能够感受一个始终扎根浙江永嘉此美丽故土的赤子情怀。我忽然觉得我是一个有光可循的语文老师。于是在与培东老师相遇后,我与他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成为了好朋友。在每一次被班主任工作弄得焦头烂额之后,在每一节在我看来不尽人意的语文课之后,我便会一头扎进《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神游其中,欣赏精彩的课堂实例,品味清新的诗意散文,感受热忱的语文情怀,甚至聆听洗净烦躁的天籁音乐,于是我抛却烦恼,满蓄力量,继续前行。

读到今天,我在学习,我在思考,肖大师明明是在深究文本,却说浅教语文,在我看来,此“浅”绝不是浅显,更不是肤浅,而是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淳,绚烂极尽归平淡的大道至简。这是一种境界,于我,只能浅浅地观望,深深地思考:

一、语文的本色是语言的精雕细琢

曾几何时,我认为语文课就是明白本文的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没有认真思考过“语文”二字的真正内涵。纵览书中十六篇经典课例,下起小学上至高中,跨度如此之大,但是这些教学设计的一个共同立足点就是文本,肖培东极少引用,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力。就凭借一个文本,就可以烹调出一桌语言的满汉全席。紧紧地扣住字,扣住词,扣住篇章,扣住情感,扣住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来大做文章。《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此真将军也”,一个“真”老师大做文章,何为真,周亚夫的真体现在哪呢?由此推出一句话:望着汉文帝远去的背影,周亚夫也说了一句什么?一个也字,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真天子也”,如此紧扣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过渡又如此地水到渠成,让人不禁感叹,此真语文人也。再比如讲授《美丽的颜色》,文中有一句“看哪……看哪!”老师抓住此句中的省略号、感叹号提问:为什么不全用感叹号?在老师的巧妙点拨中,学生渐次明白,这是一个科学家固守内心的平静,这是他们真正的淡泊名利,他们没有常人那样的欣喜若狂,没有向全世界宣告这一惊人发现,没有用一连串的感叹号去感叹这一足以让世人瞩目的荣耀。这是真正的人物真正的淡泊名利,真正的伟大之处。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老师就能够挖掘出如此之深的人物内心,精准拨出本文的情感目标。这样的例子,在肖培东的课例里俯拾即是。肖培东实在是名副其实的特级教师。关注文本,关注语言,从此成了我备课的着眼点。

二、课堂的灵动是语言的诗意流淌

肖培东的文字诗意盎然,让人在读他的课例的时候,心也不由自主地柔软起来。在他的语文课堂上,诗意语言信手拈来:

“故乡的草木,家里的一抹花草,家乡的习俗,其实都是乡愁情结,故乡情结在感动着、驱使着我们去写这篇文章。”

“你坐着,阳光就洒在你的台阶上,你坐在那里跟你的同学在聊天,你坐在台阶上,望着你的校园,看着时间慢慢地流逝。你突然发现,陪伴你初中生活的,其实就是这些一级级不说话的台阶。” “与其说一抹绿色托举了水珠,闪闪发亮,倒不如说这枚水珠穿越千沟万壑来到这片荷叶上。艰辛,坚强,因此这不是运气,而是一种坚持。”

“满山的鸟叫,黑土的芬芳,大地的开化,河流的解冻”都足以让我们欣喜。

出口即诗的培东有诗仙李白的潇洒,有魏晋雅士之高贵,他把语言文字锤炼到极致,试想,哪个学生听到如此美妙的语言不心存欢喜而兴趣盎然呢?这些语言不是他特意的矫揉造作,不是事先的提前预设,而是在师生对话中自然的流露,即兴的抒发。语言的诗意灵动感动了学生,更温暖了无数崇拜他的语文人。包括从此与他相隔万水千山的我。生动的语言来自于平日的笔耕不辍,人说他是会写诗的语文老师,的确不假,当你看到一个天生就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人几十年依然坚持写作的时候,你会和我一样,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常常提起笔,写写文字。你的课堂也许也会溪流潺潺,而不是飞沙走石。培东就是语言的使者,语文的化身。

三、真正的情怀来自低入尘埃的真爱

感动于那一篇《十分钟,是给她的》,“那双眼睛,顺着头低了下去,她紧闭双唇,怎么也挤不出一丝声音…….头发散着,那双眼睛死死守着一种倔强的光芒。”几百人观摩的公开课,几百双眼睛,他却把话筒递给了这样的一个女生,不是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那,老师跟你一起读好吗?来,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她没有跟上,我的声音很寂寞,我有些尴尬,但看到她的眼神,那种逃避所有的眼神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我觉得我还得要和她再读一遍。”直到这个患有自闭症的女孩终于挤出了一丝声音“溪水”,直到所有的人都欣喜地松了一口气,这节课,多上了十分钟,而这十分钟就是为这个自闭的女孩而停留的,读完此篇,我不仅是感动而是震撼,多少老师为了公开课的完美,这样的学生,唯恐避之而不及,这十分钟,足足体现了培东老师来自骨子里的大爱,对每一个生命的珍视,十分钟对于这个女孩来说太过短暂,但足以温暖其一生。在他的课例里,这样的关怀同样比比皆是,我想起了那一天,出于仰慕,我想和这位语文男神合影,结果我的手机太不给力,屡屡黑屏,结果是他用自己的手机拍照,主动加了我的微信传给我,收到图片没多久,我就看到了他的文章,关于那一天授课的教后记,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那时那地我的激动、敬仰。后来在教学中我同样教《周亚夫军细柳》,遇到一个问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请教他,没有想他会回信,也许他早已将我这个随处即是的小粉丝屏蔽掉,没想到他居然给我回信,虽然回答只有一句话,也让我暖心了好久,要知道,他的粉丝全国是成千上万。那一刻,我觉得他没有名师的架子却自带闪亮光环,让人心生暖意、敬意。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在《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里,他除了分享语文故事,精彩案例,他最多的就是写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岁月里有他成长的四季:最初在母亲青春的温柔里,在母亲的呼唤声中,蜷缩成摇篮里饿哭的婴儿;后来在母亲慌张急促的呼唤里,他已蹦跳成稻草堆里翻滚的少年;再后来啊,母亲焦灼的眼睛、升腾的心事都已幻化为渴盼的絮叨,风风雨雨、花花叶叶、每一块石头,每一痕流云,都缀在她的身上,成了脸上的皱纹手上的斑点。直到现在,母亲时常会在他每一个出门讲学的异乡酒店入梦,成为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牵挂。这份牵挂、这份依恋,何尝不是萦绕在我们每一个人心头永远的精神家园,何尝不是滋养我们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根!而语文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不是我们文化的根?他大概是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学语文就是在回味我们对世界最初的吮吸。正因为如此 培东的语文课便有了根,有了生命。语文,就是用最美好的语言,去爱我们的母语,去爱我们的母亲。对学生,对语文,对母亲,培东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开出至真至纯至善之花。而我,工作烦恼之时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唯有真爱孩子,真爱语文,真爱母语。浅浅地教,我想起了培东老师的老师,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在他拜师时送给他的一句话——“碧波深处有珍奇”,语文的世界碧潭深绿,潜游其中,必然有珍奇,培东老师何尝不是深深地潜入文本,觅得珍奇,然后化深为浅,化繁为简,用他如玉般温润的气质,如莲般馨雅的谈吐,如神般毓秀的慧心,化为浅浅地教语文。

你说,你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说,我就想静静地学你教语文。那就这样,倾尽一生的时光,走在语文的路上,或许深深浅浅。

第二篇: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一)张克强

读这本书,最先读的文章,就是钱梦龙老师为本书写的序。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隐隐看到一位机敏与奋进的教坛新秀一步步的走向语文名师。在这条路上,除了天生的文字敏感,我更看到了锲而不舍的勤奋与刻苦。接着拜读的就是肖培东老师的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在肖老师的深情文字中,触摸到了母亲、父亲和老师,在他娓娓动听的文字中,我更感受到一颗语文老师的敏感与勤奋。

然后开始细细品读这16个课例,但是因为这些课例中的的一些文章不是苏教版中的文章,自己并未上过课,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但是《孔乙己》与《一双手》这两堂课,我是现场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演绎的,所以再看课例,感受格外真切。听了这两堂课,又看了这16个课例,在看到黄厚江老师对《一双手》点评的时候说到“一节课是一条流动的小溪”,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样几个字“流水不腐”。

是呀,也许因为肖培东老师天生对文字的敏感,使得他的课有个特色“读”,“读”貌似真的很浅,只是读出来,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在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一课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借此细细推敲酒客们的对话;“哦”字被师生反复来朗读,甚至一个“!”也被反复来揣摩。在标点符号的揣摩中,师生共同朗读让课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肖老师说他是在浅浅的教语文,但是语文本身不是就应该关注文字本身么?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都可以按照肖培东老师这个方式来教语文通过朗读来触摸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呢?其实,好像也是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抛弃一板一眼的读书节奏,开始来关注文字,但是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一个一个环节,却缺少了肖培东老师这样让人舒服的行云流水的一堂课。在这条小溪中,自然而然的就推进到了下一个环节,毫无做作之嫌。这当然源于名师灵动的语言,源于他们深厚的积累,更源于时时刻刻对课堂的研究。我们在本书中看到肖老师讲《孔乙己》,更有幸聆听了徐杰老师肖培东老师同课异构《孔乙己》。应该说,肖老师公开讲《孔乙己》不是一次两次了,应该手到擒来。可是,在与徐杰老师同课异构时,肖老师却从另外一个角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讲这一堂课。不知道是不是名师,所以特别有底气呢?还是肖老师更愿意自我突破呢?

今年我教到第二轮,所有的课文我都是第二次教。关于朗读,没有特别的研究,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现在上课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翻阅以前的教案,忙的时候会直接照搬。上完课,暗自心生不满。在课堂中,总有一种生涩的凝滞感。于是,看到行云流水的课堂,顿生艳羡。所以我想光上课,没有提升,可能上100遍也还是老样子。可能这也就是邓虹老师说的,自己也应该同课异构吧。停滞在一个地方,永远不会前进。像溪水一样,也许前进缓慢,也许前进困难,但是只要肯努力,就能前进吧。时刻在备课的肖老师,永远是我的榜样。只有流动的水,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否则就是死水一潭。

肖培东老师上课,谈吐精妙,可谓字字珠玑。作为一名愚钝的语文人,对于肖老师,我估计只有敬仰的份,此生也没办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人和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对语文的勤奋与执着,好像不应该有差距吧。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围着格子围巾,颇有五四风范勇敢前行的肖老师,在几年的时间中一步步成长。诚然,可能肖老师天赋异禀,但是如果没有他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脚印,恐怕早已迷失在众说纷纭的理论中去了吧。

在肖老师的博客中,我们看到他的儿子六六的文字,一板一眼,有规有矩。在肖老师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柔软与温暖。母亲的柔和,父爱的深厚,老师的殷切,都流动在肖老师的笔端,他的文字灵动而温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教学生写作文,自己笔端也能流淌出美好与善良,多么和谐的一幅场景。言传不如身教!肖老师用自己的文字彰显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功力,也默默展现了内心的那一份情怀。作为一名语文人,站在台上高谈阔论,恐怕不及一篇下水文来的更为实在吧。虽然,功力尚浅,但是更需要努力。还好,我醒悟的不太晚。

读一本书,读名师,更好像在读自己。

(作者简介:张克强,男,酒后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

(二)语文不浅

唐雪娇

唐雪娇

语文一级教师,200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就职于昆明市滇池中学,云南省周丽蓉名师工作室学员。曾在工作室、校级课赛中获奖,撰写论文多次在省级、校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并刊登在省级核心刊物中。所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作文比赛,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拜读肖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不禁为肖老师的书名拍案叫绝,多次聆听过肖老师的公开课,觉得他的课总是令人赞叹不已,肖老师却用“浅浅”形容自己的课,不免过谦。但读完整本书仔细品味肖老师的教学智慧,“浅浅”自有其良苦用心的睿智蕴藏其中。

“浅浅”是一种空瓶心态,孜孜以求不断钻研。在每一个课堂实录后的教学感言中都会出现一个关键词“读”,而这个读多会被“反复”、“仔细”、“揣摩”等词语所修饰。从肖老师的教学感言里映射的是他尊重语文形态的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这一看似简单、重复、机械地备课状态,却因为肖老师全情投入地以文本为故里,与文本进行酣畅淋漓地对话、进行深入地探究和思考,而使这一过程变得妙趣横生、荆棘丛生。肖老师不仅读文本,也读专著,每堂实录里都有肖老师对文本和知识点的相应的链接,而这些内容是教参或网上涉及的浅显的资料所不能触及的。如在上余光中的《假如我有九条命》时,许多老师都会横向延伸到他的《乡愁》,但肖老师却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延伸到余光中的行文风格“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使学生对余光中其人、其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辐射、挖掘随处可见。肖老师的浅是一种空瓶心态,不断的吸纳、汲取、采撷真知,将课堂当作一次磨炼、挑战,将备课当作自我的突破和成长。

“浅浅”是稳准的直击命脉,反复研读,不旁逸斜出。真理的永恒在于神的震慑而不是形的绚目。肖老师的课没有“商人”的夺人眼球的投机取巧,而是一个“匠人”的坚守和提升。拨开虚幻的面纱,经住时光的流洗。肖老师的课才是真语文,他对每篇文章的解读极具文本意识,注重词句的揣摩,同时又不忘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情和反馈。如《一双手》现在读来文学价值并不高,又被放在了苏教版的九年级,许多老师往往弃之不用。而肖老师却独具慧眼的发现了它的文体价值和时代价值。“文章很短,典型的20世纪那个火热年代里的报告文学气质。那时的手、有信仰、有激情、有干劲、有力量,不畏艰辛、乐于奉献。”从报告文学入手,品味“平中深藏的奇和小中潜藏的大”。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有了更形象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反复的研读教学中被我们所忽视的文本的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用对文字的体验来感染学生,而不是透过我们老师简单的话语来传达人物的朴实和伟大。肖老师的浅是一种睿智,真正在寻找语文的核心和本质。

“浅浅”是务实、求精,追求学生能力的提升。语文学习存在大量技巧和知识点的传授,而不仅仅是感性的体验。但我们往往在脱离实际阅读体验的情况下,机械、死板的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例如教授《沙之书》时,肖老师提到其对单元重点“虚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理解,“看过许多教学设计,不外乎’沙之书’的特性与象征意义,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探究这几个环节。这一课,语文老师的教学内容几近相同。我所能做的,就是整合与优化,让课堂更干净,让线条更明朗。”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却因为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对教学方法的把握,使效果天差地别。细究肖老师的教学,方法似乎极易模仿,但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切入似乎又是不那么可以复制和模仿的。也许我们可以学会他这堂课的教法,下堂课可能就捉襟见肘了。全因为自己对文本,对如何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的思考、钻研还不够。肖老师的浅浅是实效,是教学中的高效与严谨。

语文不浅,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全力以赴,不断提升,方能让学生、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收获。

第三篇: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春风十里不如你

——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深深浅浅都是你

肖特精选了16篇课堂实录,有初中的,也有高中的;有阅读课,也有写作课;有诗歌,也有演说;有记叙文,也有说明文……涵盖了基本的课型,让你在丰富的课型中收获点滴感悟。不仅如此,这本书的篇章结构也很特别:先是“浅浅小语”,三言两语概括上课心得;其次是“课堂再现”,用实录再现课堂真实;然后是肖特的“教学感言”,呈现从备课到设计的思路过程;最后是“名师点评”,名师评价课的得与失,指导我们阅读。赏实录,琢磨细节,形成自己的理解;读感悟,琢磨课堂,了解课堂设计的缘由;品点评,对照自己的理解,取长补短。如此设计,让阅读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浅浅地读课堂,深深地理解语文。

把朗读进行到底

2011版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对各个学段的朗读竟做了相同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实施建议”中再次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评价建议”的“具体建议”竟然强调的和“学段目标与内容”一模一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由此看来,“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还是评价的总体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并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实践。可是现实怎样呢?

不少公开课,太多的家常课:朗读的太少了,指导的更少。即便公开课上有些朗读,但不少蜻蜓点水,很浅;大多是为了展示,不真。现实很逼仄,教学进度需要关注,各种考试也需要关注,大家都在赶时间,赶进度,朗读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也许重要的不是逼仄的现实,而是我们逼仄的心。一颗太过现实而又浮躁的心,只会让朗读渐行渐远…… 可是肖特课堂上竟然大部分时间在朗读,在指导朗读。你见过有如此奢侈的朗读吗?你见过如此不遗余力他把朗读进行到底的吗?不信,请看:

第二个环节:朗读82页那一段“美丽的夜空”,体会美丽的情感世界,学生齐读,女同学读,再齐读,都富有感情。第三个环节:决定卖山羊,人的情感变化通过关键词表现的。肖特指导学生品读这些关键词,注意语气、重音、感情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渐入佳境。第四个环节:读出“咩”字无限真情。

这是课堂的一个重点,前面有齐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接着两人一组一问一答联想着读,最后品读“咩”字的丰富意蕴。第五个环节:先齐读结尾部分,再齐读最后一段,最后师生合作读,走进“咩”字的深处。

《山羊兹拉特》的课堂一共五个环节,除了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后面的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在朗读,都在指导朗读,如此大面积不算时间、不计得失的朗读,在逼仄的现实中实属奢侈。把朗读进行到底,也许是和现实的一种抗争的一种方式吧。

更有甚者,层层铺垫中,一个“咩”字,肖特就引导学生读出了万种风情,无穷韵味。学生对“咩”的含义进行了很充分的诠释之后,读出“安慰、急切、开心、幸福”等情怀,课堂在朗读中结束,余音袅袅,思绪绵绵,绕梁不去。

逼仄的现实中肖特坚守着朗读,奢侈地指导,奢华的示范。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情境,读出了思想,一切尽在朗读中。

从《沙之书》到《假如我有九条命》,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到《始得西山宴游记》,从《一双手》到《斑羚飞渡》,从《春酒》到《我的早年生活》……课课朗读,适时指导,真正把朗读落到实处,琅琅书声在校园洋溢,语文味在校园中四季飘香。

王君说:培东最让人叫绝的是他的朗读教学。听培东的课,我常常感动于他的执着——他几乎不用其他外在于语言的方式,而只用朗读这种再现语言的方式来支撑课堂,推进课堂。他的朗读教学无处不在,无处不美。在《斑羚飞渡》中,有分析有朗读,有朗读有指导。以读促析,或者以析助读,无读不成析,无读不成课。把朗读进行到底吧,校园的美丽因书声琅琅而朝气蓬勃,校园的活力因琅琅书声而生龙活虎。

岂一个“好”字了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强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很干瘪,除了“好”“不错”“真棒”之类的,似乎就找不到别的语言了,甚至腹内空空、理屈词穷。究竟好在哪儿,不清楚,这样的评价没有针对性,不能很好的发挥课堂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不能从正面加以引导,也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可是在肖特的课堂,评价语言很有针对性,而且相当丰富,有效地指导学生、激励学生。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山羊兹拉特》82页),肖特让这两个学生对自己的朗读做一点儿评价:

女同学:“我觉得我读得挺好的……”

肖特:“嗯,第一句话我非常赞成,‘我觉得我读得挺好的!’一个自信的女孩在我们这个班级里出现了,同学们,她读得好不好?”

生:好(齐声、响亮)!

“第一句话我非常赞成”,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一个自信的女孩在我们这个班级里出现了”,多美丽的鼓励;“同学们,她读得好不好?”“好”,一问一答似乎是为了证明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我没骗你吧。

学生两个人一组,一问一答,还原“咩”字包含的内容,展示草堆里的温暖。学生展示,全场掌声。

师:看到了吗?自信也是会传染的!自信的女孩儿产生了很美的表达。文章前后照应,我们都见过过;可是你见过评价学生前后照应的吗?课堂上我们常常顾此失彼,也就很难做到评价首尾呼应,可是肖特做到了。这个评价很有意思,不仅仅因为前后呼应,最妙的是前面是评价一个女学生,后面是评价一组,由点到面,洋溢着鼓励的味道,而且“自信的女孩儿产生了很美的表达”,由衷的赞美不禁让人遐想:自信的女孩儿越来越多,表达越来越美!

学生概括《沙之书》的故事情节:

生:陌生人向他推销了一本叫“沙之书”的书,最后作者把它放到了图书馆。师:你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也许是你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了博尔赫斯小说的氛围,你用的是“作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作者?

生(齐):不是。

一个“错误”明明白白,绝不含糊其辞,一个“也许”让“错误”多了一丝温情,多了一份体谅,削减了学生的尴尬,展现了老师的善解人意。

师:你知道这个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吗? 生:文中的“我”。

师:那我就建议你用“我”开头说话,不要用陌生人开头。用“我”开头说话,把小说的主人公定为“我”,改换一下主宾顺序,再说说。

生:“我”买了陌生人推销给“我”的“沙之书”,最后将它束之图书馆。一句“建议”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概括小说的方法,而且彰显了师者对学生的尊重。

《沙之书》是一本的书?

生: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缥缈的书,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我觉得是缥缈找不到实体的感觉。

师:我建议你不要通过别人的描述,你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判断。

生:有一句话说,他之前看到的“还有插画:一个钢笔描绘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但是下面一段又说:“尽管我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看来“建议”已经成了肖特的习惯,表现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没有高高在上,没有颐指气使。“你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判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独立思考,有理有据,答案从文中来,更要回到文中去,寻找支撑的依据,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甚至是生活习惯。

PPT显示:

再读《沙之书》,文章中有哪些因素使它的故事趋向合理性? 生:他是使用第一人称写的,让我们有一种感觉,是自己经历了的事情一样。第二就是……

师:就说一点好不好?不要把所有的话都说完了。以后你做语文老师一定注意,课堂上要留一点让别的孩子说说。

生:谢谢老师。

这个问题应该不简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常常让这个学生答完,省得其他同学浪费时间,可是肖特果断的打断了他:不要把所有的话都说完,但是用的是商量的口气:“就说一点好不好”,避免了学生的尴尬,为什么不让说了呢?肖特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后你做语文老师一定注意,课堂上要留一点让别的孩子说说”,这样一说学生一定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关爱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全体学生。

肖特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课堂评价十分丰富,细致入微,更是体贴入微,处处洋溢这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

心里装着学生,嘴下才会留情;心里爱着学生,嘴上满是尊重。一条诗意的河流

肖特是课堂设计的高手,可是他最高明的地方还在于不断尊重、顺应学生,因势利导,智慧牵引,成就学生,隐藏自己,他的课似乎没有诗意,没有诗意的语言。只不过他的诗意是悄无声息的,是不动声色的,因为他要推举的是学生,成就的也是学生。其实只要认真阅读,你会发现肖特的诗意流淌在课堂上,流淌在生活中。

他说:把一朵花的微笑读成祝福,把一声羊的“咩”叫读成警醒,让每一粒葡萄都能背诵夏日时光的名字。——浅浅小语

多么诗意的文字,多么诗意的情怀,相信每一粒葡萄都记住了花儿的微笑,相信每一粒葡萄都记住了“咩”字的警醒。

他说:《假如我有九条命》,我已经读了许多次,读来都觉得仿佛是余光中在用他一生沧桑和一世情怀在和我交谈。印着残月,披着寒霜,看满眼凄凉,然后体察到了他的心,他的等待,他的乡愁。——教后感言 真正的诗意恰恰是体谅学生的所作所为,体察作者的爱恨情仇,真正走进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完成一种精神的对话。

他说:这片灿烂,其实代表着美好的、理想的世界,我们看到斑羚悲壮的身影,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看到残酷竞争下的生存之道。同时,我们还应读出我们应有的反思,斑羚用尊严的背影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应该在灿烂里接受精神的洗礼。桥的用来渡人的,可是,我们却慢慢失去了我们心灵走向洁净走向崇高的桥。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慢慢领略。——课堂实录

真正的诗意是接受精神的洗礼,让我们的心灵慢慢走向洁净,走向崇高,在课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诗意的桥。

他说:一位父亲拼力凿出黑暗的煤炭,点燃我的生命;一位父亲轻盈点亮白色的粉笔,烛照我的灵魂……黑白色的更替与交融中,铁锚或以痛苦的肉身或用智慧的言语轻轻抚过我这样盲动、卑微的生命,给我滋养,使我安歇,促我成长,看我在他们都会牵挂的家园里自由穿行。——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

真正是诗意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耕耘家园,温暖自己,照亮别人。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

一条诗意的河流正踩着轻快的舞步,唱着欢快的曲调,流向远方…… 问渠那得清如许

是什么滋养了这酣畅淋漓的课堂?是什么滋润了这生机勃勃的生活?它们的源头活水来是什么?

其实它就是爱,是发自内心的对语文的热爱,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由衷的热爱,课堂上才奏响诗意的交响曲,久久萦绕在孩子们的耳畔;正因为由衷的热爱,生活中才会处处都是春暖花开,常常温暖着我们的双眼。

忧心经典前的不尊重,忧心阅读时的敷衍与随意,才有了对“咩”字的反复品味,品出了丰富的情感。喜欢语文的丰富与多姿,喜欢语文的诗意与浪漫,才有了对“春酒”二字的反复品读,读出十足的情意。坚信教育就是唤醒,坚信教育就是激励,即便你含苞羞涩,他也耐心等待。等待春回大地,等待春色满园。

面对满纸的花瓣,你会采撷哪一朵芬芳你的课堂?在哪一块土地上种花,都需要注入你的心。他,教你反思。看着因他而丰沛的烟云霞岚,我懂了——爱生活,爱阳光,豁达、温和又智慧的心,课堂怎能不暖?语文怎能不美?他,给你指引。

读你如沐春风,但春风十里不如你!

第四篇:《有滋有味教语文》读书心得

《有滋有味教语文》读书心得

福泉市第二小学周进美

读刘祥老师的《有滋有味教语文》,我是边读边记,慢品细思,期望能对刘祥老师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有所了悟,从书中窥见些许教学的真谛。

语文该有怎样的滋味呢?实际上,在教学一线,语文常常和其他学科一样,做题讲题背题,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被肢解成一道道具体的、符合答题套路的阅读分析题。书中,刘祥老师秉承“宽度、温度、深度”的执着教学理念,制作了语文宏观视野、课堂教学技巧、文体教学技巧、教学案例四道美食。一页页读去,我感受到了香醇真实语文味道。

(一)确立的语文宏观视野

刘祥老师把关于语文教学的学理性认知放在第一位,从思想上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各种技巧才能领会透彻各得其所。

如果说,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那么语文教育更是首当其冲。如何实现这三重价值诉求?刘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认清自我,勇于舍弃,勇于追求,且行且思,以此法抵达“见自我”;阅读专业书籍,广泛涉猎知识,多与同行交流,读书行走思考,以期抵达“见天地”之境界;不被分数排名绑架,不被行政力量绑架,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此抵达“见众生”的至高境界。教师自我修炼的呈现方式,无疑是课堂教学。“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是语文课堂公认的应该引领学生探究的方面。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只有“知识在场”、“技能在场”,而缺乏了对课堂中生命状态的关注。刘祥老师认为理性的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三个在场”。首先,教师在备课上课中必须生命在场,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精心策划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想方设法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

具体到一节语文课堂,刘祥老师创建了“五走进”教学模式,即“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而我们的课堂可能多停留在前两个“走进”,注重了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传承文化、滋养生命的职责。讲台也是舞台,一节语文课就是一场演出。角色扮演,谁说了算?刘祥老师告诉我们,所有角色,依照内容、目标、课堂环节的不同而应当有所不同,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成为课堂上永恒的主角。而只以考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学生只能是一个个信息接纳器而已。殊不知,语文教学的所有精彩,来自于对学生习惯的培养、生命的唤醒、情怀的熏陶。

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刘祥老师给了一把尺子,从宽度、温度、深度三个角度去测量评判。宽度指向教学内容,不是把一节语文课无限制地拓宽(大而全),而是在舍弃中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精准聚焦),从而在教学中逐步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温度指向教学活动,是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和学习活动激活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课堂成为思维在场的师生交流、生本交流的茶话会。而深度指向思维品质,其本质是借助文本细读和必要的拓展延伸,读出课文中隐藏着的秘密,从而达到拓宽学生思维路径、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效果。

(二)知晓的语文教学技巧

刘祥老师立足教师活动,从备课、确立课时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主问题等方面给予细致指导;他着眼课堂流程,从导入新课、组织课堂活动两个方面提供可供参考的范例并展开剖析,让读者“知其然”之后“知其所以然”;他聚焦教学疑点,从介绍作者背景的时机、课堂拓展的精当、长文短教的诀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这些在一线教学中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常常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在课堂开始时对作者及背景做以蜻蜓点水式的介绍,有时难免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阅读误区,阻碍了学生深入品味文本的词句及蕴含的深厚意蕴。“三度语文”主张采用与作者对话的方式,即课堂模式中的“走进作者”环节。我觉得这样处理很值得借鉴。语文教学除了教知识教能力,更重要的是借助文字与形象来育人。以,“走进作者”这一环节的适时展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钻研的语文课程属性

刘祥老师是语文教学,每一个章节在细致系统的阐述之后,都有归纳小结,便于读者回顾梳理。我深有体会的是关于小说教学的阐述,刘老师认为小说教学重心不在于钻研小说写了什么,而在于分析探究小说怎样写、为什么写、这样写好在哪里、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等等;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有效取舍,长文短教;还应该特别关注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如何教小说?肯定绕不开小说的三要素,但绝不是平面滑行于三要素的归纳和贴签上。刘祥老师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告诉我们:分析人物形象重点不在于此人物“是什么”,而在于其性格特征“怎么样”表现出来的;故事情节分析的重心不是了解小说写了什么,而是要探究此种设计的精妙所在,引导学生发现此种情节设计的共性化价值。

诗歌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丰厚情感、感悟诗歌的多重意义、鉴赏诗歌的精美意境等,这是语文教学的共识。但是怎样才能够处理好课堂上的诵读活动?读了刘祥老师的阐述,我明白了:首先,诵读活动要有梯度,每一层台阶上,都要守候着一个合宜的诵读目标。其次,要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解力和诗歌的难易程度来设计流程。只有基于具体教学目标而精心预设的阶梯式诵读,才能真正做到用诗歌滋润学生的生命。

(四)值得借鉴的语文教学案例

刘祥老师的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让我们在精美的课堂教学中回味整本书的余韵绵长。这四个实录,为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具体而形象的范例,从中可以更好地领悟“三度”语文的教学理念和“五走进”课堂模式。有滋有味教语文,教出生命健康成长的滋味,教出顺应天性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滋味。读完这本书,醇香绵厚的滋味久久回荡心间。我觉得这本书和刘老师的《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可以合称“双璧”,一个集课堂教学之精技,一个尽文本解读之妙境,可作床头书时时翻阅,定会常读常新,受益无穷。

第五篇:《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一提起名师,人们总会油然而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读书心得。精妙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深厚的人文素养…在读了本书后,我内心地震撼了--在成为优秀教师的路上,除了自身的天资聪慧外,特级教师也曾付出了多少的艰辛与努力!她们的成长历程再一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想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希望知道的事情。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拥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进行专业探索。读了《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我觉得确实是一味滋补的心灵鸡汤,看完本书,我应该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做一名语文教师了。本书从母语、学生、读书、教材、研究课、素养、修炼七方面加以统领。

第一件事:认识语文的本质

我们应该“敞开怀抱,品尝母语的味道,体会母语的性情--给自己一个机会,感动于母语,感恩于母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起,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母语日。这番苦心,源于世界7000多种语言当中,每年有70种归于淹没。这听起来有些骇人听闻,但他事实存在的,就像亚马逊河流的热带雨林在逐年递减,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也将走向消亡。正像窦老师所说“集体无意识”。

第二件事: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

一节低年级的课例,老师总叫前面的几个同学发言,而其他也想得到小红花的孩子一次次失望。下课后孩子向老师索要老师不给,还说:“你要在课堂举手发言才能给呢!”这真是够讽刺的。还有的老师动不动就在孩子脸上贴上一个小星星,动不动就拍手欢呼:“你真棒!”之类的“闹”课。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注意在表彰一些孩子的时候,要照顾到另外一些孩子的情感。要小心轻放每一个孩子的心。

在课上要学会倾听,目前一些研究课热闹大于宁静,言说多于倾听。有一些教师甚至听不出学生读错说错的内容,这怎能谈得上指导学生。所以,学生要学会倾听,为人师表的教师率先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第三件事: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这一点是窦老师一直以来的提倡,“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 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时,我似乎看到了身为副校长的窦老师,在繁重芜杂的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点滴闲暇,坚持挤出时间来读书的身影。经典著作、《人民教育》、《读者》、《随笔》…都是她生活的伴侣。会前会后,旅行途中…她都会拿出书来,作一次精神的短暂漫游。读书,让窦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窦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底气十足,挥洒自如;读书,让窦老师的精神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元素,永葆青春,永远美丽!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同意窦老师那种“挤一点儿,占一点儿,抢一点儿。”的读书方法。无论如何,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要为儿童文学作品保留一个特殊的位置,和学生一道在阅读中呼吸。

第四件事:公开课,生命试练的地方。

《公开课,生命试炼的地方》一章,以具体的案例,记叙了自己是如何通过公开课提升自己、修炼自己的。她主动而且是强烈地要求上公开课,向众多的教师、领导、专家展示自己,既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肯定、叫好、喝彩是有的,可质疑、否定、批评同时也存在。甚至有时,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感觉自己“不可救药”、“没出息”。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痛定思痛之后,窦老师能有选择地接受中肯的批评、意见,加以思考、改进,不断地进行“熔炼”。而她也在“公开课”这一“熔炉”中,获得了“熔炼”成功的喜悦与欢乐!上公开课,真的是“痛而后快地成长。” 第五件事: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

拥有激情与思想,才会形成优秀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拥有了自我教学思想与风格就拥有了知识分子真正的尊严。所以我要向着优秀的方向,以激情与思想的自我修炼,锻造那讲台上风格的我、独特的我,让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彩。

一直以为优秀教师离自己还很遥远,所以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阅读《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初读这本书,觉得优秀教师平时做的事和我们普通教师没什么两样,可越是深入书中,越是发觉自己离优秀教师更遥远了。一名优秀教师做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勤,想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深,付出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多。

对照特级老师,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我有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但我愿意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小学人民教师!

下载《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书心得

    读《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心得 放假前,学校让全校每个教师读不同的教育理论书籍,看着那一摞摞书,真是头疼了啊。闲聊时,校长说:“这些书很好,你们要认真读。”我在心里嘀咕:业务学习......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体会

    语文,伴我走来——读教育科学出版社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于永正老师,可谓是小语界的一颗常青树,他的“五重”教学是一盏指明灯,教师的前方之路也将豁然开朗。作为全国......

    我的语文人生读书心得

    《我的语文人生》读书心得 《我的语文人生》的作者张化万先生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这部著作被收入《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全书从“让孩子感受读书的美好、孩子都是主人、......

    语文读书心得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的长篇小说之一,在走马观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现在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

    《公共地的悲剧》读书心得

    《公共地的悲剧》 在有限的世界里,基于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公地自由必然会导致公地悲剧,全球环境因为公共地的哲学而不断地受到威胁和破坏。 国家公园,环境污染和人口问题是公地悲......

    学与教的读书心得.

    学与教的读书心得教学理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而学习理论则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了解心理学相关流派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学与教的理论......

    教与育读书心得

    《教与育》读书心得 初三英语 王雪莹 对于一位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教育经验真的是少之又少,所以内心迫切的想要阅读些有关教育的著作来充实我捉襟见肘的教育经验。拿到著......

    新课程怎样教读书心得

    《新课程怎样教》读书笔记 近期,我读了《新课程怎样教》一书,收获颇丰,以爱不释手,并向身边同事推荐,在教育改革进行如火如荼的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教育改革中实现教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