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药综合知识的感想

时间:2019-05-12 12:0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中药综合知识的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中药综合知识的感想》。

第一篇:学习中药综合知识的感想

学习中药综合知识的感想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从小对于中医中药都比较感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这门课程,通过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了解到了很多,特别是对于重要的发展,等等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药,往往是原材入药,又常常是多药配伍,因而其药理是一种综合效应。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最下层的乡下老郎中身上都会体现。现在如果你去医院对医生说你肚子痛,那么医生就会让你做什么检查,在给你开些治这个的药。但是记得小时候肚子痛,中医说法是上火,老郎中除了给吃良药后,还用计谋吓我们,让我们太阳很大的时候不敢去晒太阳了,不敢做在被太阳晒得烫烫的石头上了,然后肚子就会很久都不会痛了,所以对那个老头子是又恨又得听话啊。

还有,古代中医并不分科,往往是由一名医师诊断所有的疾病。这些都是中医抽象与综合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这在平时我们见过的中医治疗中是很常见的。一个老郎中,他可是集脑科骨科五官科内科外科妇产科于一身的,只要是病,不管什么病都是老郎中给治的,他是穷苦地方人们的神,而造就这样的神的,就是中医。

我们的审美其实在中医里都有体现的,‚中医说,‘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上粉底把两腮衬托的白里透红,就是为证明我的心气是旺盛的。‘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涂指甲油把手指甲染成红色,就是要表示我的肝血是充沛的。‘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打口红就是要表明我胃口好。‘肺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用润肤霜洗面奶把皮肤打理得光滑细嫩,就是要表明我的肺健康。‘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恰好说明我肾中阴阳的平衡。‛由此可知,中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审美,中医的理论已经深入到一个根本就不不知道中医 的人的意识中,人们都在以中医所建立的健康标准在要求自己,甚至就是说中医说的健康不健康就是日常生日经常说的美不美。中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中医药‚古时之人参,得天地轻灵之气,故既可补阴,又可补阳;今时之人参。得世俗之浊气,故性味多偏温燥‛,由于现在什么都在讲究产业化,中药也不例外,导致很中药的药中药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原材入药,在乡下,平常我们的小病就是家里 的草药都能对付过去,每个乡下人都是一个没入门的中医,对一些简单的头痛脑热的都能自己给治疗。但是有些药却也是有讲究的,对其生长环境,生长年份,制药过程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特别是煎药时候的火候,这是一个老中医的大性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很多已经没有药到病除的效果了。由于现在发生了很多由于炮制不当而发生了很多的事故,所以对于炮制,我很感兴趣,我想学习炮制,然后自己回去简单的炮制一下,还有对于中药的鉴别我也很感兴趣,因为现在卖假药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我自己会的话,就不会上当,这这对于我以后有很大帮助。

我觉得这个课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了解了很多,老师讲的也很好,对于我这个想学中药学,而没有学到这个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让我对于中药有了更深的了解,谢谢老师!

第二篇: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在此时期的炮制特点和主要文献如下。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在古文献中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和简单的炮制原则。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方书,在收录现存的二百八十多个医方中,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如取庆(蜣)良(螂)一斗,去其甲足;服零(茯苓)„„;取商劳渍醯中;止出血者燔发;燔其艾;陈藿,蒸而取其汁等。不仅有炮、煅、细切、熬、酒醋渍等术语,并有操作过程的记载。

《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在《灵枢经? 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汤”治疗“邪气客人”的记载。“秫米汤”中的“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 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呚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了汉代,中药炮制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纪元前问世。书中指出:“药有„„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这里所指阴干暴干是指产地加工,而生熟则说的是药物炮制了。如“露蜂房„„熬”,“桑螵蛸„„蒸”,“贝子„„烧”等。

汉代有关药物炮制的方法更多的是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如《伤寒论》抵当汤:水蛭十三个,熬;虻虫十三个,去翘足,熬;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对毒剧药应用很谨慎,用法也很有分寸。如附子要求“炮”,“炮去皮,破八片”。其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趋成熟。对制药火候上提出“烧、炼、熬”三者不同。归纳起来,在张仲景时代,中药炮制方法有去污、去芦、去节、去毛、去皮、去皮尖、去心、去核、去翘足、去咸、擘、破、呚咀、斩折、锉、捣、水浸、汤洗、煮沸、酒洗、酒煮、苦酒煮、蒸、烧、熬、炮、煅、炼、炒、炙等。同时,炮制理论上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些就是当时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的解释。张仲景还提出药物“有须烧炼炮制,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

矿物药的炮制,当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周礼? 天关冢宰》《疡医论》曾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汉末郑康成(公元127年~200年)注云:“止病曰疗,攻治也。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鸡羽扫取以注疮,恶肉碎骨尽出也。”文中其烟上着的烟,实为升华结晶氧化汞。《神农本草经》提到了丹砂能化汞,硝石炼之如膏,曾青(蓝色铜矿物)能化金铜,朴硝炼饵食之,这些就是通过炮制改变其药性。汉代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已初步确立,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但方法比较简单。

中药炮制经历先秦两汉的不断发展,直至宋代主要有两方面的成就:一是将零星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初步归纳,形成了较系统的炮制通则;二是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现代使用的方法宋代大都已出现,这些方法和原则至今仍沿用。

在炮制原则系统化方面:梁代《本草经集注》中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如:“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等。唐代《备急千金药方》中又进一步补充,在“合和”章中说:“凡用甘草、厚朴、枳实、石楠、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凡用麦、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烟断。”这些原则在宋代《证类本草》中亦有引用。

在新炮制方法方面:晋《肘后备急方》已有用大豆汁、甘草、生姜等解乌头、芫花、半夏毒的记载。梁代《本草经集注》已将“咀”改为“切制”。唐代《千金翼方》已有反复蒸曝制熟地黄,《食疗本草》开始用童便处理药材,《外台秘要》开始用麸炒法。宋代《太平圣惠方》开始有乳制法,《博济方》开始有巴豆霜,《小儿药证直诀》开始制胆南星等。

刘宋时代,雷斅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撰成《雷公炮制论》三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大致有:拣、去甲土、去粗皮、去节并沫、揩、拭、刷、刮、削、剥等净制操作;切、锉、擘、捶、捣、研、杵、磨、水飞等切制操作;拭干、阴干、风干、晒干、焙干、炙干、蒸干等干燥方法;浸、煮、煎、拣、炒、熬、炙、焙、炮、煅等水火共制法;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药汁制等法,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药物。该书对炮制的作用也作了较多的介绍,如“„„用此沸了水飞过白垩,免结涩人肠也。”“„„半夏上有延,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如大黄用蒸来缓和其泻下作用。莨菪、吴茱萸等含有生物碱,用醋制可以使生物碱成盐,而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对挥发性药物茵陈,指出“勿令犯火”,即防止高温处理。对某些含鞣质药物,如白芍等须用竹刀刮去皮,知母、没食子勿令犯铁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对药物提出“细切”的要求,并指出炮制能影响疗效,如:“„„旧方皆云呚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今皆细切之,较略今如呚咀者,差得无末而粒片调于药力同出,无生熟也。”“凡汤就膏中,用诸石皆洗捣之,如粟米„„”等。该书记述的净选、切制、干燥、炮炙等方法众多,且均举例说明,如黄连去须毛,石韦刮去毛,羚羊角镑刮作屑用,阿胶炙使通体沸起内容很丰富。

唐代《新修本草》在炮制方面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除有煨、煅、燔、炒、煮、蒸等外,还有作檗、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如芒硝提净云:“以朴硝作芒硝者,但以暧汤淋朴硝取汁,清澄煮之减半,出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该书对玉石、玉屑、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记载。辅料用酒明确指出“唯米酒入药”,炮制内容比前一时期丰富。

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目的也多样化了,开始从减少副作用而进入增加和改变疗效,从汤剂饮片的炮制而同时重视制备成药饮片炮制的崭新阶段。《证类本草》,为唐慎微所编撰,该书广泛辑录了宋以前的有关药学方面的文献,部分保存了现今已失传的医药书籍的内容,如《雷公炮制论》等。在《本草纲目》刊行前,一直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每种药物之后附有炮制方法,为后世制药业提供了药物炮制资料,后世某些炮制专书,便是辑录本书的炮制部分而写成的。宋代大观年间,陈师文等编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并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专章讨论炮制技术,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逐渐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变,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成为国家法定制药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该书筛选了当时通用的方剂及炮制方法,实践性强,现代应用的许多方法,特别是配制成药的方法,很多都与该书所列的方法相似。

总之,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

金元时期,名医各有专长,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别重视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炮制辅料的作用,开始对各类炮制作用进行了总结,明代又进一步系统整理,便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理论。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李东垣“用药心法”有“黄芩、黄连、黄檗、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并说:“去湿以生姜”,“去膈上痰以蜜”。张元素在《珍珠囊》中说白芍“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木香行肝气,火煨用,可实大肠。”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的理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著名的“十灰散”就是该书的方剂之一。从药物炮制方法之多和理论实践上的重大改进来看,足见金元时期中药炮制的昌盛。

明代对医药比较重视,在中药炮制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显著的建树。

徐彦纯编撰的《本草发挥》辑自金元诸家的著作,在炮制方法上无特殊发挥,而对炮制作用原理上有较多的阐述,如“神曲火炒以补天五之气,入足阳明胃经。”“用上焦药须酒浸暴干,„„知柏之下却之药,久弱之人,须合之者,酒浸暴干,恐伤胃气也。”还提出童便制、盐制的作用,即“用附子、乌头者当以童便浸之,以杀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盐犹捷也。”“心虚则盐炒之”,“以盐炒补心肺”等,均为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论述。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在炮制技术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五倍子”条下所载的“百药煎”的制备方法,实际上就是没食子酸的制法,比瑞典药学家舍勒氏制备没食子酸的工作早二百多年。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目。在“修治”专目中,综述了前代炮制经验。上自《名医别录》,下至明代李时珍,总计有50多家炮制资料。在330味药物中,载有李时珍本人炮制经验或见解的,就有144条,其中很多药物,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枫香脂、樟脑等炮制方法都是李时珍个人的经验记载,并非他人经验的综述。在炮制方法上有所发展,例如独活条,雷斅曰:“采得细锉,以淫羊藿拌,**二日,暴干去藿用,免烦人心。”李时珍认为此法不切实用,接着说:“此乃服食家治法,寻常去皮或焙用尔。”对前代有问题的方法,李时珍也加以指正。例如,砒石条,雷斅曰:“凡使用„„入瓶再煅。”时珍曰:“医家皆言生砒经见火则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全书记载炮制方法近20类,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制曲等法。其中多数制法,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述及炮制理论问题时曾说:“炒以缓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阴,炼可助阳,但制有太过不及之弊。”

缪希雍撰《炮炙大法》是继《雷公炮炙论》之后另一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大部分内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实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正如作者所说的“自为阐发,以益前人所未逮。”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曝、露十七种方法,即称雷公炮制十七法。

总之,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形成时期。

(三)清代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此时的医药文献多有专项记载炮制的方法和作用,但也有某些炮制的不同认识和看法。

清代刘若金著《本草述》,收载有关炮制的药物300多种,记述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作用、目的,以及理论解释,内容丰富。经杨时泰修改删节为《本草述钩元》,使得原著的意旨更为明确易解。如黄芪“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等。”

张仲岩著《修世指南》为清代炮制专书,收录药物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其中多来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但张氏作了进一步归纳、整理,条分缕析,较为醒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所发挥,如提出:“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秋石制抑阴而养阳„„炙者去中和之性,炒着取芳香之性,„„”等炮制作用。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唐容川的《血证论》,除了记载当时很多炮制方法外,还特别记载了相当数量的炭药,并在张仲景“烧灰存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主要用于疮、痔、烫伤、##疾、癣病及崩漏、出血、痢疾等的治疗。炭药的炮制与应用,在清代有相当大的发展,很有特色。

明、清时期炮制品增加很多,而有些是由当时炮制理论影响下推理出来的,所以认识上不甚一致。如《本草通玄》中不同意#莶草“生泻熟补”,认为“#莶草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熟补,未敢尽信,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煮便有补益之功耶„„古人所谓补者,亦以邪风去,则正气昌,非谓其本性能补耳。”《本草纲目拾遗》中不同意半夏长期浸泡,如“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

总之,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加,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

现代炮制经验基本沿用明、清的理论和方法,由于遵循不同,经验不同,各地方法也不甚同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版可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同时,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如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编辑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王孝涛等编辑的,《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等,将散在民间和历代医籍中的炮制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

教学方面,全国各中医院校的中药专业都设有中药炮制课,并被列为专业课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地区特点编写了教材,经过试用与修订,不断充实、提高,于1979年首次编写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同一试用教材,1985年出版二版教材,这为继承和发扬中药炮制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科研方面建立了炮制研究机构,已有一定力量的科研队伍。“七五”期间对何首乌等20种饮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八五”期间又有草乌等20种饮片列为国家研究课题,其中大黄、半夏、棕榈、斑蝥、马钱子等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果能连续不断的进行系统研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中药可以多种炮制方法,一种炮制方法兼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联系。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药物碎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须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又如相思子、蓖麻子、商陆、萱草根等可用加热炮制降低其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如果用于宁心安神则需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法炮制后即消除了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医采用寒、热、温、凉及辛、甘、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唐代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要“熬”(即炒)后用。明代罗周彦曾说:枳壳“消食去积滞用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也。”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根据中药临床观察,发现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之说。

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了药物的性能,临床应用各有所长。

(三)增强药物疗效

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煎出。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作用,则是蜂蜜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作为辅料应用后与药物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现代实验证明,胆汁制南星能增强镇痉作用。甘草制黄连或甘草栓皮(含黄酮甙)可使黄连抑菌效力提高5~6倍。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医对疾病的部位(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趋向以升降沉浮来表示。疾病在病机和证候趋势上常表现为向上:如咳嗽、气喘、吐血等;向下:如泻痢、崩漏、遗尿等,这些可以利用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是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黄柏禀性至阴,气薄味厚,主降,上清丸中黄柏经酒制后,转降为生。

一种药物往往归入数经,在临床上常嫌其作用分散,通过炮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经醋制后,作用专于肝经,使其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的疾病。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提”,“盐制入肾”等。

(五)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这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炮制,采用煅、煅淬、砂烫等炮制方法使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六)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某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如桑螵蛸等。植物种子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燀等,能终止种子发芽,便于贮存而不变质,如苏子、莱菔子等。某些含甙类药物经加热处理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以利久贮,如黄芩、杏仁等。

(七)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不快臭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所厌恶,难以口服或服后出现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为了利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麸炒等方法处理,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蚕、椿根皮,醋制乳香、没药,常流水漂洗人中白等。

(八)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中药在采收、运输、保管等过程中,常混有沙土、杂质、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因此,必须加以净选、清洗等加工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这对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种子类药物要去沙土、杂质,根类药物要去芦头,皮类药物要去粗皮,动物类药物要去头、足、翘等。有些药物虽属同一植物,但由于药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更应区分入药。如麻黄经发汗,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以适应医疗的需要。

第三篇:中药相关知识测试题

中药相关知识测试题

科室

姓名:

一、判断题(每题5分,共50分)

1、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

2、医师开写毒性药品处方,只允许开制剂,不得开毒性药品原料药,每次处方极量不得超过2日剂量。()

3、《内经》云:“辛甘淡属阴,酸苦咸属阳。”()

4、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5、凡加工炮制毒性中药,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省级药品监督管理主管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有关规定进行。()

6、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7、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属沉降药。()

8、若肝热目赤,当用夏枯草、龙胆草等归肝经药以清肝明目。()

9、妊娠禁用药: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等()

10、疮疡、皮肤病患者,可食鱼、虾、蟹等腥膻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二、选择题(单选和多选,每题5分,共50分)

1、中药的性能包括()

A、四气、五味

B、归经

C、升降浮沉

D、有毒无毒

2、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

A、酸

B、苦

C、甘

D、辛、咸

3、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

A、配伍禁忌

B、妊娠禁忌

C、服食禁忌

D、病情禁忌

4、寒凉药分别具有的功能为()

A、清热泻火

B、凉血解毒

C、滋阴除蒸

D、暖肝散结

5、下列属于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药材的是()

A、花鹿茸

B、马鹿茸

C、麝香

D、熊胆

E、蟾酥

6、负责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人员应当至少具备以下哪几个条件()

A、具有中药学、生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接受过中药学、中药鉴别、中药分析、中药炮制等相关中药专业知识的培训。至少有三年从事中药生产、质量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或具有专职从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鉴别工作八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

B、熟悉中药材、中药饮片相关法规,具备生产品种所用中药材、中药饮片真伪优劣的鉴别能力,熟悉药材、饮片取样操作,具备药材、饮片养护的相关知识

C、具有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实际能力

D、能根据生产品种的需要,熟悉相关毒性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管理与处理要求

E、专职负责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人员主要从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取样、鉴别、质量评价与放行

7、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

A、品种混乱

B、炮制失度

C、配伍不当

D、个体差异

E、管理不善

8、鸡内金的主治病症为()

A、食积不化,消化不良,小儿疳积

B、食积气滞之脘腹胀满

C、遗尿,遗精

D、泌尿系货肝胆结石症

9、火麻仁的功效为()

A、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B、润肠通便

C、利水消肿

D、泻下导滞

10、川芎的的来源为()

A、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B、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

C、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D、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一、√、√、×、√、√、√、×、√、√、×

二、1、ABCD、2、ABCD、3、ABCD、4、ABC、5、A、6、ABCDE、7、ABCDE、8、ACD、9、B、10、A

第四篇:曲艺知识学习感想

《曲艺知识(戏曲)》学习感想

工商管理09-1班3090823115黄菊

曲艺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且品类繁多的艺术,而对于像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来说,对曲艺方面的知识是十分缺乏的。经过十周《曲艺知识(戏曲)》选修课的学习,我收获了不少,从接触到了解,从了解到产生兴趣。虽然曾老师给我们讲理论知识的时间不多,但是从一些曲目的观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戏曲的那一种艺术,那一种文化了。

在课堂上所观看的电影《梅兰芳》、京剧《白蛇传》、黄梅戏《天仙配》、评剧《花为媒》、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戏曲中,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让我大开眼界,惊叹于演员出色和独到的演技,这也是我们现代很多演员所缺乏的东西。

像现代连续剧版的《白蛇传》、《天仙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从来没有以戏曲的形式观看过,看后发现原来戏曲所展现出来的东西远比当代连续剧的多。从悠扬徐缓的音乐到演员圆润柔美的腔调,从丰富文学的剧本到典雅华美的文词,从细腻婉然的身段到每个细微的动作,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演员在用他们的一言一动表现着这种艺术。

在曲艺课上所观看的曲目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香莲》和赵丽蓉、新凤霞主演的《花为媒》。《秦香莲》曲目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里面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让我深受感动。秦香莲携儿女进京寻夫,闯宫遭逐,丈夫妻儿不认,还试图杀害,然而胜利永远是站在正义一方的。这些故事情节向我们揭露了一个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正义面前由名和利所滋生出来的恶果还是得有自己承担,一旦走错如果不悔改,只会走上末路。我发现观看戏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历史和人生哲理的一个过程。

与观看《秦香莲》剧目不同,看了评剧《花为媒》之后,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陶冶了情操。赵丽蓉的表演从来都是浑然天成,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即便是在处理那些夸张的场景时,也能够表演的十分到位并且火候掌握的相当恰当。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她不具备一个名角特别是女名角最重要的条件——相貌,由于相貌的限制,也仅仅扮演次要的阮妈角色。但是我发现假如没有这个角色,这部影片会失去喜剧感,难以体现剧种的平民化特色。而她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也显示了未来她一定在电影里担当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她的自然感。《花为媒》主演新凤霞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展现了自己的玲珑委婉、刚柔相济、韵味浓郁的评剧唱腔,她那可爱俏丽的扮相更是她不可缺少的条件。我认为《花为媒》戏中最精彩的片段要数张五可闯入洞房与新娘李月娥的表演与唱腔了。张五可、李月娥她们精彩的表演和悠扬婉转,清新甜润的唱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花为媒》里的演员红花映绿叶,绿叶扶红花,可说得上是珠联璧合、闪闪发光。

中国曲艺是由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但是从我这十周选修课所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我们很多同学都对戏曲提不起兴趣,逃课旷课和上课不听不看的人甚多。或许我们生活的时代离戏曲流行的时代相距太远了,我们自身已经缺乏了一种戏曲艺术鉴赏力。

我想曲艺从以前的流行走到今天低迷的原因,除了受到电视等现代传媒的冲击、影响等客观因素之外,还与曲艺自身忽视新人培养和知识传授,导致后继乏人有关系。曲艺至今没有一所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大学,我觉得授课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更多有趣的形式进行思想熏陶,比如师生互动、角色扮演、学习跟唱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第五篇:中医综合——中药复习材料

一、解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痛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2.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2.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露)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清斑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

板兰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治痢、(外)腐蚀赘疣

熊胆: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2.5清虚热药

青蒿: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泄肺热

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三、泻下药

3.1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芒硝:软坚泻下、清热芦荟:泻下、清肝、杀虫

番茄叶:泻下导滞

3.2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3.3峻下逐水药

甘遂:泻下遂饮、消肿散结

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杀虫疗疮

巴豆: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蚀疮

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商陆:泻下利水、消肿散结

四、祛风湿药

4.1 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白花蛇:祛风、活络、定惊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咽

川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伸筋草:祛风湿、舒筋活络

4.2 祛风湿清热药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秦艽: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胆退黄桑枝:祛风通络、利关节

稀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4.3 祛风湿强筋骨药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

五、芳香化湿药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厚朴: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藿香:化湿、解暑、和中止呕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佩兰:化湿、解暑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六、利水渗湿药

6.1 利水消肿药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利水渗湿

6.2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外)清热收涩

木通: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通草:清热利水、通气下乳

海金沙:利水通淋

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地肤子:清热利水、止痒

萆藓:利湿浊、祛风湿

6.3 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疸

金钱草:利水通淋、排石、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虎杖: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七、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

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高良姜:温中止痛

八、理气药

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青皮:疏肝破气、散结消滞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沉香: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

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佛手:舒肝、理气、和中、化痰

荔枝核:理气止痛、祛寒散滞

柿蒂:降气止呃

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九、消食药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鸡内金: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神曲:消食和胃、解表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十、驱虫药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使君子:杀虫消积

苦楝皮:杀虫、疗癣

贯众: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雷丸:杀虫(本品含有蛋白酶,加热60℃左右易于破坏而失效,故不入煎剂)

榧子:杀虫、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十一、止血药

11.1 凉血止血药 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散瘀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散瘀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火

侧柏叶:凉血收敛止血、祛痰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11.2 化瘀止血药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蒲黄:化瘀止血、利尿

11.3 收敛止血药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补虚、消积

紫珠: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棕榈炭:收敛止血

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藕节:收敛止血 11.4 温经止血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灶心土:温中止血、止呕、止泻

十二、活血化瘀药 12.1 活血止痛药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12.2 活血调经药

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安神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泽兰:活血祛瘀、调经、利水消肿

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12.3 活血疗伤药

庶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苏木: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骨碎补:活血疗伤、补肾强骨

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血竭:活血疗伤、止血生肌

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敛疮

12.4 破血消癥药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水蛭:破血逐瘀消癥

虻虫:破血逐瘀消癥

穿山甲: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斑蝥:破血逐瘀消癥、攻毒散结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3.1化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外用)

皂荚: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散结消肿(外用)

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瓜蒌:(皮)清肺化痰、利气宽胸、(仁)润肺化痰、滑肠通便

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止痛(外用)

旋覆花:降气化痰、降逆止呕、活血通络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竹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白芥子: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白前:祛痰、降气止咳

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海蛤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利尿

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黄药子:消痰软坚、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海浮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瓦楞子:消痰软坚、化瘀散结

礞石: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13.2止咳平喘药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降气化痰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尿消肿、止血清肝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紫菀:润肺化痰止咳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和胃降逆止呕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白果:敛肺平喘、收涩止带缩尿

十四、安神药

14.1 重镇安神药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琥珀: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

14.2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十五、平肝息风药

15.1平抑肝阳药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

珍珠: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

15.2 息风止痉药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湿、止痹痛

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白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地龙: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清肺热止咳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十六、开窍药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络、止痛、催产

石菖蒲:开窍辟秽、宁神聪耳、化湿和胃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蟾酥:开窍醒神、止痛、解毒

樟脑:开窍辟秽(内服)、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外用)

十七、补虚药

17.1补气药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甘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久服较大剂量生甘草可引起浮肿)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补气生津

山药:益气养阴、补益脾肺、补肾固精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蜂蜜:补中缓急、润燥、解毒、滑肠通便

17.2补阳药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淫羊藿:温肾壮阳、祛风湿、强筋骨

仙茅:温肾壮阳、祛风湿、强筋骨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疗伤续折、止血安胎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冬虫夏草:益肾助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车:补肾益精、益气养血

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海狗脊:暖肾壮阳、益精补髓

骨碎补:补肾、活血、止血、续伤

益智仁:温脾止泻摄唾、暖肾固精缩尿

蛤蚧: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嗽、益精血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17.3补血药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何首乌: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润肠通便、解毒截疟

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龙眼肉:补益心脾、益血安神

17.4 补阴药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

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血

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天门冬:清火生津、滋阴润燥

石斛:益胃生津、养阴清热、补肾养肝明目、强筋骨

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百合: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

黄精:滋肾润肺、补脾益气墨旱莲:补肝肾阴、凉血止血

女贞子: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乌须

桑葚: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十八、收涩药

18.1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敛肺止汗

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

18.2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敛肺滋肾、涩精止泻、生津敛汗、宁心安神

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收敛止血、消疮毒(外用)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解毒消肿(外用)、收湿敛疮(外用)

罂粟壳:涩肠止泻、敛肺平喘、止痛

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外)18.3 固精缩尿止带药

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止带

芡实:健脾止泻、除湿止带、益肾固精

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经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椿皮: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止血

桑螵蛸: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十九、涌吐药

常山:涌吐痰涎、截疟

瓜蒂: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二十、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雄黄:解毒、杀虫

硫黄:(外)杀虫止痒、(内)壮阳通便

明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蛇床子:燥湿杀虫止痒、温肾壮阳、祛风散寒

露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大蒜:解毒杀虫、消肿、止痢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药叛藜芦

甘草: 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 川乌。草乌。附子。

乌头: 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参: 人参。沙参。丹参。玄参。

藜芦: 人参。沙参。丹参。玄参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 丁香莫与郁金见朴硝一见便相争 牙硝难合京三棱水银莫与砒霜见 川乌草乌不顺犀狼毒最怕密佗僧 人参最怕五灵脂巴豆性烈最为上 官桂善能调冷气偏与牵牛不顺情 若逢石脂便相欺

硫黄─朴硝 水银─砒霜 狼毒─密佗僧巴豆─牵牛 丁香─郁金 川乌。草乌─犀角人参─五灵脂 牙硝─京三棱 官桂─石脂

下载学习中药综合知识的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中药综合知识的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药知识比赛策划

    本次比赛以“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打造仲景文化品牌”为出发点,分为风采展示(必答题)、当机立断(抢答题)、你猜我答(猜名词)及奋起直追(风险题)四个答题环节,通过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

    药店中药销售知识

    在药品推介中,顾客会随时提出各种疑问或是用各种理由来挑剔药品。疑问和挑剔是顾客未购买药品之前对药品的性能、质量、包装、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有不清楚,而需要进一步解释......

    中药知识培训计划

    中药知识培训计划 为加强我院中药知识的培训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药在预防、医 疗、保健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

    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

    学习金融知识的感想

    如果我不学习送金融知识进校园的宣传单的话,那我对金融方面的知识就完全是一片空白。经过学习过后,使我知道了现在流通的是第五套人民币;我们要珍惜和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

    2013中药综合 回忆题目(合集五篇)

    1.属于疾病名称:感冒。 2.其性属阳:附子。 3.五行金特性:收敛。 4.刚脏:肝。 5.与血生成与运行有关脏腑:心与脾 6.偏阴体质宜:宜温忌寒。 7.其性粘滞的外邪:湿。 8.面见赤色:热证。......

    2016年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共5篇)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1/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基本思路:辨证论治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综合知识

    1.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条件:(1)必须是增值税、消费税征收范围内的货物;(2)必须是报关离境出口的货物。所谓出口,即输出关口,它包括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两种形式;(3)必须是在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