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经典诵读
《初中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八年级备课题组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首先,我们学校努力创设经典诵读的环境氛围,树立了“多通道地引导学生接受经典的熏陶”的指导思想。教师们大胆实践,选择并合理改编经典欣赏内容、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每学期开展的经典课研讨中,我们踏实地工作,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跨出了一大步。
其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促进学生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 “经典诵读”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还能增强孩子自信,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
经典诵读活动包含古文经典诵读与经典学习活动两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逐步形成古文经典诵读的层级目标,作为教师组织经典诵读活动的目标依据,同时做好古文经典诵读内容、教材的开发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经典本身特点去加以选择,摈弃糟粕、弘扬优秀文化,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开发,经典学习活动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发展特点,结合校园主题活动课程,搜集、整理适合我班学生学习的我国古今的经典故事、名画、音乐、名剧,并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成有趣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经典特色学习活动体系。诵读时候根据古文特性、学生年龄特点,先背诵经典原文,教师就古文中的典故、事例作介绍。我们的基本要求是:不求甚解为主;方法灵活直面经典;激发兴趣,以读快乐为旨;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最后,经典诵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开发学生记忆力。古文经典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唐诗宋词意境新奇、含韵丰富、旋律优美、色彩鲜明、语言凝练,对于记忆力处于黄金时期的学生,要记忆这些经典实在是太容易了。
二是增强倾听能力。在诵读活动中,学生须先听、后念,背诵时需约束自己认真倾听,在天长日久的诵读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三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长期诵读养成的静定习惯能有效延长学生注意的时间,并易做到专心做事、有始有终。
四是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对古文经典作品的大量接触,积水成流,自然而然打好了语言文字的功底,长期的诵读是对学生口语训练的最佳途径。
五是激发了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经典诵读将听、念有机结合,在朗读中不知不觉认识了许多汉字,增加了识字量。
六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形成。孩子会背古文经典,也就多了许多表现的机会,班级里大家轮流当小老师领读,在班上请他当众表演,在家里他可以做父母的老师,当然能博得人们的夸奖,因此古文诵读对那些内向的孩子帮助是非常大的。
七是为学生奠定优秀文化素养和高尚人格的基础。我们希望孩子学知识、长本领,对待长辈孝顺,会关爱家人。
八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爱国对学生来说是空洞难以理解的,古文诵读重在朗读,旨在诵读中逐渐感悟,在诵读中自然萌发民族自豪感。经典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发展、性情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他们现在熟练背诵“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还不会真正明白其含义,但相信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定会明白这些道理,也一定会像我们今天一样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将经典融入现代文明。
回首和孩子们一起走过的诵读之路,我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欣慰!置身于书声朗朗的校园,我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将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第二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开题报告
平邑县仲里中学课题组
我校申报的课题《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获得了临沂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这里,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1904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从而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但通观全局,由于目前高考、中考等通行的书面考试不便检验,诵读教学至今常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忽略。诵读只不过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起不到关键作用,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效果不明显。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运用以及文学阅读欣赏能力较差,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诵读中,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研究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
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2.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只能有积极的促进做用。
3.心理学理论:当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的。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到十二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初中生的记忆已经进入下滑阶段,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个转折点,记忆将进入退化阶段。诵读古代经典半年到一年之后,约有50%的儿童可能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一旦错过良机,则会导致终生遗憾。
四、课题组成员及课题实践年段
课题负责人:巩玉花课题小组成员:王加兴 李丽 马自凤姜鹏 年段:初中
五、本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2008、10—2008.12)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08.12——2010.9)实验阶段。
(1)完成课题设计,确定经典诵读范围。
(2)课题开题,完善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参照班。
(3)制订教学方案。
(4)开展诵读教育实践活动。
(5)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第三阶段(2010.9—2010.12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人员及分工:
巩玉花:总体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
王加兴:负责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李丽:课题的各项研究调查和分析记录
马自凤:诵读教学的评估体系研究
姜鹏:诵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六、预计达到的成果
1、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推进校本教材建设,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2、探索出以感悟、积累经典文化为特点的诵读式有效途径,创设校园诵读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3、在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促使学生将诵读融入生活、提升文化底蕴。
4、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的语文教学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关于《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1904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从而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但通观全局,由于目前高考、中考等通行的书面考试不便检验,诵读教学至今常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忽略。诵读只不过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起不到关键作用,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效果不明显。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运用以及文学阅读欣赏能力较差,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诵读中,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研究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2.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只能有积极的促进做用。
3.心理学理论:当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的。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到十二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初中生的记忆已经进入下滑阶段,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个转折点,记忆将进入退化阶段。诵读古代经典半年到一年之后,约有50%的儿童可能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一旦错过良机,则会导致终生遗憾。
四、研究内容
(一)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时间主要是在以下“五个每”中“挤”出时间进行:
(1)每天从早读课中挤出20分钟进行诵读。(2)每节课从课前准备中挤出3到5分钟进行诵读。(3)每天晚上从休息前挤出10分钟进行诵读搭档寝室诵读。(4)每周从课表中挤出两个课时作为经典诵读课进行诵读。(5)每月从课堂中挤出一个下午进行年段性的集体诵读。
(二)组织多种活动
我们通过教室内教育电器设备建立了一天的感受经典环境:
1、清晨,“名家诵读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晨读一刻钟”中,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
3、午间的“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中的音乐陶冶着学生心灵;
4、“精读《弟子规》、《常礼举要》”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和礼仪
5、“习字一刻钟”中,学生感受着书法艺术中的独特神韵和魅力
6、下午的“读书时间”,学生在书海漫步,浸润在书香之中。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古诗背诵多样化、兴趣化。
听,即听广播。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经典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
看,即通过设立诗文牌和举办诗文长廊、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抄,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
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诵诗会活动,全校师生参加。诵读会分指定内容背诵、接龙赛、抢答、自由发挥表演等多种形式,并有接力赛、抽卡赛等种类。通过举行这一活动评出优秀选手和优秀班级。对各班在吟诵古诗词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吟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对班级、教师也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奖励。
(三)在语文教研组中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
(四)借助于家长的帮助,动员家长为孩子课外诵读经典、学古诗给予支持,让他们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诗还原生活——也就是看到某种景色,或在某个生活细节,引导孩子说出与之相映的警句、诗句来。这样,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会更注重积累,并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的警句、诗句“内化”。
(五)班主任要积极协调科任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与学生合作、竞争、交流,多发现典型,做好校内宣传,树立身边的榜样。要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开辟“古诗角”,“经典壁”,争创书香班级。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经典、古诗中收获更多的益处,(例如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合作精神。)各班组织学生成立“古诗配画”小组,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课外学到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绘成题诗图,对于他们好的作品要给予鼓励,并定期展示;而一些适合于表演的诗,可组成“诗词表演组”,由教师选择与诗文有联系的音乐,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朗读古诗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伴奏诵读古诗文;还可以由师生用现代歌曲的旋律来吟唱古诗文。有一些古诗文通俗易懂,教师把它们改编成诗文剧让学生表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对于书法爱好者,可以指导其用宣纸写成的古诗文条幅。举办古诗书法作品展,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文的诵读。
五、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2)研究制订课题方案
(3)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学习,研讨课题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12月------2010年9月(1)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研究。
(2)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时反馈课题研究实施信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研究思路。
(3)定期组织座谈,总结交流,进行阶段成果展示,形成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
3、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各类课题研究资料、个案分析、论文、活动方案、影像资料等。
(3)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结题。
六、阶段性成果
1、初中生古诗文诵读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为当前的古诗文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减少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低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通过初中生古诗文诵读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我们了解到,经典古诗文诵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初中生对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兴趣不够浓厚;诵读时间不够充裕;诵读范围过于狭窄;诵读方式方法过于僵化,有待进一步提高,使其趋于科学化、高效化;诵读效果不够理想,大多停留在记诵这一初级目标,缺少对经典古诗文人文内涵的领悟,陶情、益智、审美目标达成率较低;诵读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方面。
有了这个分析报告的出炉,我们课题组老师及时调整了研究方向和策略。同时,这个分析报告也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古诗文诵读方面提供资料,从而使得他们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初中经典古诗文整理成册。在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的老师们尽心尽力,严格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要求,将初中三年的经典古诗文整理成册。这为初中学生古诗文诵读提供了范本,同时也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素材,以免学生的诵读没有目的性。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大大缩短了查找诵读材料的时间。
七、存在问题及后续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研究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有:
第一、培养学生诵读兴趣、习惯、能力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理论认识水平仍有待提高。
第二、如何激发诵读兴趣,让学生喜欢诵读的方法和手段有待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下阶段,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我将继续加大力度,使我校的课题走向深入:
第一,继续请专家、学者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专业的指导。鼓励教师多阅读勤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我校的课题研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一步培养他们诵读方面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使学生诵读能力逐步提高。
第三、以活动促研究,通过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题的优质课、论文评选”、“师生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促进课题的深入研究。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土壤中,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历练与完善,它终会结出丰硕成果,带给我们丰收的喜悦。
第四篇:初中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教师:王金玲 年级:七年级
科目:语文
学校:青铜峡市铝业学校
题目:初中语文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内容:
一、背景目的和意义
诵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基本诵读方法的同时,增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育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个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又一关键时期,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可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浪浪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唱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根本无从谈起。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因此,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实际研究价值。
二、主要内容:
1.明确诵读的目的。
2.学生的普通话朗读发音。3.指导诵读技巧。4.面向全体学生。
5.诵读在课堂中的运用要有效果。
三、预期达成的研究目标
实验目标: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
培养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四、研究方法
1、主要有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辅助诵读经典美文,营造的有浓厚经典诵读的环境。
2、制定经典诵读方案,强化对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课堂。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评价。
五、步骤和措施
1.诵读活动形式的实验探索。
诵读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只求记忆,对诗文的理解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悟多少算多少,为了避免学生因重复记忆而感枯燥乏味,尽量借助各种游戏、竞赛等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同学间相互检查,定期抽查,分组开展古诗名句对句比赛等,使学生对诗文诵读保持兴趣。
我们做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尝试: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典名文和名著等内容的学习和诵读,使每个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美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增广贤文》等作为的诵读教材,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级逐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时间主要是在以下“五个每”中“挤”出时间进行:(1)每天从早读课中挤出20分钟进行诵读。
(2)每节课从课前准备中挤出3到5分钟进行诵读。
(3)每天晚上从课间操后休息前挤出10分钟进行集体诵读。(4)每周从课表中挤出两个课时作为经典诵读课进行诵读。
(5)每月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课进行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保证诵读的“质”和“量”。
我们通过教室内教育电器设备建立了一天的感受经典环境:
(1)、清晨,“名家诵读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2)、“晨读一刻钟”中,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
(3)、午间的“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中的音乐陶冶着学生心灵;(4)、“精读《弟子规》”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和礼仪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古诗背诵多样化、兴趣化。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与此同时,诗词学习的目的和着重点在积累和感悟,教学的总要求应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具体地说,教学中要做到一“虚”一“实”:词语、诗句理解要“虚”“似懂非懂、雾里看花”即可;而朗读必须真真切切,背诵要求扎扎实实。
六、预期成果
1、通过扎扎实实的初中语文诵读课题研究,创新出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方式,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接触和了解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在此我们配以优雅的古曲,诵读古诗的琅琅书声,在校园里此起彼伏。
2、经典诵读对师生、家长、社会在传统道德方面的熏陶感染的积极影响广泛而又深远。诵读经典不只提高了教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还有助于从长远实现德育培养的目标。随着古典诗词、经典古籍逐渐深入课堂,“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的传统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师生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甚至家长也日益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产生的深刻影响。
七、成果形式
典型课例
解读《大学》章句;
一、生齐呼诵读口号: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二、走进昨天的记忆;
1、记忆中的古诗句;(1)师宣布竞赛规则:每组一首绝句,一首律诗、汉;(2)分为4个小组,自报组名,呼出挑战宣言;(3)4个小组赛诵;
2、师生共同评比出优胜组;
3、记忆中的《大学》章句;(1)由领诵者领诵《大学》章句;(2)生谈从中的收获.三、新授 解读《大学》章句
一、生齐呼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二、走进昨天的记忆
1、记忆中的古诗句
(1)师宣布竞赛规则:每组一首绝句,一首律诗、汉乐府、词,均可。(2)分为4个小组,自报组名,呼出挑战宣言。(3)4个小组赛诵。
2、师生共同评比出优胜组
3、记忆中的《大学》章句
(1)由领诵者领诵《大学》章句(2)生谈从中的收获
三、新授《大学》章句
1、PPT展示所学内容
2、听录音,要求心到、口到、手到、眼到。(1)第一遍,只听,初步感知内容
(2)第二遍,据录音,用“/”划出节奏;用“_”标出不认识的字(3)第三遍,据录音,拼出拼音
3、PPT展示带拼音的内容,生对照纠正有误的拼音,再与录音一起齐读内容。
4、诵读此段内容
PK赛 个人PK,小组PK,师生接龙读
四、知晓大意
1、PPT出示注解,生结合注解自己理解含义
2、再看译文(1)生齐读译文
(2)默看译文,领悟你读懂了什么?(3)小组合作探究
3、师过渡: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俗语也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贤明的人士都有宽容向善的美德。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唐朝“贞观之治”,使得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而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虚心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样的人则利于子孙黎民。
人的胸怀应该像大海一样宽广,像蓝天一样高远,学会称赞别人的优点、长处,而不能因别人比我好而心怀妒忌。待人处事要真诚,言行一致。这些正是我们应该从这则大学中领悟的人生哲理。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千古流传!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就生活实际谈谈感受。(1)抽签定题(2)分组研讨
A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个人而言,你该怎样做?
B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班级而言,作为一个班长,你将怎样带领你的同学? C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一个学校而言,作为一校之长,你该怎样做? D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再大到一个国家,你准备怎样做,有何好建议?
2、再回到原文,齐诵、背诵。
六、结束语(由一些读书名言引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孩子们,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让经典美文伴你一生!课末,让我们再次喊亮我们的诵读口号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用声音装点文字 教学目标:
1.朗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教学环节:
听,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识,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温,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秀,超级男“声”女“声”秀。教学过程:
一、听,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
内容:利用精美的朗诵创设情境,引入课堂。侧重于对学生心理上的震撼。方式:课件播放美文诵读素材。材料:《我们和你同在》视频片断,《生死不离》音频朗诵。
二、识,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内容:
① 明确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② 明确朗读误区。
③ 介绍朗读的三层境界。④ 介绍朗读的基本方法。方式:
课件播放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重在对学生的启发和感染。材料:
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朗读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方式,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历史上运用诵读教学法培养出了成千上万像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吴承恩、曹雪芹等这样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而且近代国学大师无不从熟读记诵启蒙而步入学林。可以说,“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遗产中的精华。每个学子都应当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
古人的诵读方式主要以抑扬顿挫有节奏地吟咏为主,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重感性的表达方式。而今人对诵读的理解,虽然也有不同,但一般地讲,主要指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粗解文意;一是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可以说,这种记诵活动始终伴随着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是一种自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与情感体验活动。朗读的误区: 念字式“朗读”: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念经式“朗读”:发声含糊,频率细碎缺乏停顿、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声音缺乏变化,感情由于语速过快而无法很好地得到表达。八股式“朗读”: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
朗读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次——品其滋味熟读。要能抑扬顿挫地诵读。(书读百遍,酝酿胸中,自然悟入)第二层次——入其境界求静。这时候身心专注,读书求悟进入的一种读书状态(若能达到此种静态,则其义自现)
第三层次——悟其真谛妙悟。能在静态中达到对诗文精妙之处的感悟。(悟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即便当时没有情出,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答案会一下子在脑海中出现,豁然开朗)朗读的方法:
①读正字音——用普通话读是起码要求,纠正方言。口眼并用,心到口到,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读出标点符号,音量适当,语速合适。
②读通词句——这是诵读的基础。要解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双音,词类活用等,以及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问题。③读准停顿——这是诵读关键。包括虚词用法,句式、语气等,作用是训练语感,把握意脉,领悟内容。
④读清思路——这是诵读的深入。两个作用,一是训练思维,体味构思的妙处;二是便于背诵,会背文章者背结构。
⑤读出感情——这是诵读的熏陶感染。把握诗文基调,了解诗文基本感情倾向。论说类诗文语调较为平稳;记叙抒情类的语调较有表情;散文类的语调要体会其 真情实感;韵文类的语调则要体会其韵律与节奏,声入心随。⑥读懂内涵——这是诵读的深化。读书的目的是求知,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才能真正将朗读表现至完美。
三、温,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
内容:学生自由选定所学过的课文篇章语段,进行温习式是朗读,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方式:教师先行范读引领,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进行诵读练习。材料:《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华南虎》、《马》、《音乐巨人贝多芬》、《伟大的悲剧》、《斑羚飞渡》、《安塞腰鼓》音频朗读。
四、秀,超级男“声”女“声”秀。内容:学生表现自己非凡的朗读才华。
方式:各小组先进行小组内的朗读秀,然后选出最佳人员参加全班范围内的超级男“声”女“声”朗读秀。选出优秀选手推送到学校站,在“校园之声”中向全校师生展现自己的诵读才华。
结束语: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人是幸福的,用声音表达情感的人也是幸福的,用声音装点文字的人则是双倍幸福的。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边塞诗英勇战斗、向往和平的主题。通过朗读感受边塞诗悲壮的内在情感基调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边塞诗英勇战斗、向往和平的主题。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受边塞诗悲壮的内在情感基调 教学时间:一课时
设计说明: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情感鲜明强烈,语言质朴豪放,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适合初中生朗读与感受。本课选取具有不同代表性的边塞诗,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朗读,感受古代边塞军旅生活的整体面貌,了解边塞诗悲壮的整体情感基调。教学流程:
一、导入——边塞英雄梦
1、播放屠洪纲歌曲《精忠报国》诗歌朗读。谈一谈你听这首歌的感受。
2、很多同学都曾幻想成为一名驰骋边疆,征战沙场的英雄梦。今天就让在诗歌中得偿所愿,在朗读中回到那血雨腥风的大漠沙场,感受戍边将士的内心世界。
二、胜利的豪情
1、唐朝疆域辽阔国力昌盛,是边塞诗歌的黄金时代。当时很多诗人都曾经到过边塞,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其中,卢纶就以壮阔的笔调记录下了将士们出征前的誓师场面。
2、学生齐读《塞下曲》,说说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风采?(军容严整、团结一心、斗志昂扬)
《塞下曲》(唐)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3、朗读时如何通过音量、气势的处理表现将士们团结一心、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4、两组同学朗读前两句,全班齐读后两句。
5、卢纶本是文人,投笔从戎写边塞军旅生活。唐朝还有许多武将自己能写诗,这归功于唐朝作诗风气盛行。严武就是这样一位能写诗的武将,更了不起的是,他曾经亲自率领军队仅用两个月就击溃了大举入侵的吐蕃军队,收复了大片土地,保卫了边疆的安全。《军城早秋》(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6、请同学齐读严武的诗作《军城早秋》。说说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战斗场景?
7、自由朗读《军城早秋》,思考:朗读这首诗时,哪一句应读出明显的变化?应读出怎样变化?(侧重速度,音调)
“更催飞将追骄虏”加快,上扬。
将英勇的将士形象挺立在苍茫的边塞大漠上。
7、学生个别朗读与小组朗读
8、齐读《塞下曲》、《军城早秋》表现了戍边将士们怎样的精神面貌?
三、战败的哀伤
1、真实的战争总是能够获得胜利吗?接下来我们将朗读一首晚唐国力衰弱时期的边塞诗歌,通过这首诗你能对边塞生活有不一样的认识。学生朗读《陇西行》,想一想这首诗表现了战争怎样的一面?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2、自读品味:这首诗中哪些字词寄托了诗人深沉的情感,适宜在朗读过程中着重体会和表现?
3、深入感知:诗中“可怜”的对象有谁?你如何理解“犹是”蕴含的情感?
可怜:讲究含蓄的古诗中,如此直白抒情的并不多,体现了作者对牺牲将士满怀同情,同时也是对战士亲人的同情。体现了战争对整个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犹是:满怀着丈夫回家的妻子,此时还没不知她心中的唯一早已经成为了一堆无名白骨,注定无法履行出征前的诺言了。妻子越是痴痴的等,越令我们旁人伤感动容。
2、个别朗读。要点:在放慢语速、把握语气的基础上突出重音。
3、通过这首诗的朗读,你感受到战争怎样的一面?
战争的残酷血腥,以及战争给战士及其家人带来的不幸。
四、苦守的悲壮
1、一面是割舍不断的亲情,一面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士们心中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他们又将如何选择?朗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你能够对将士们的内心又更为深刻的理解。《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应当怀着怎样的情感朗读一、二句?——读环境,品乡情
a、这首诗的前两句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朗读时应当投入怎样的感情? 边塞萧瑟、悲凉的环境。语调低沉、语速较慢。
b、景物相同,但各人经历不同,对景物的感触是不同的。读好景,不能忽略景中人的经历和心态。诗中的将士们在此驻守多久了?想象期间他可能经历了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已经驻守多年 九死一生的战斗,战友的牺牲。
c、想象此时你就是一名在此荒凉之地驻守多年,经历九死一生的普通士兵,你已是多年未见父母亲人,如果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带着思乡之情,再次朗读这首诗的前两句。想一想前两句中哪些词语尤其能够表现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需要在朗读中注意渲染?
长云、暗、孤城、遥望
3、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三、四句?——读意志,感悲壮
a、是啊,谁不想要回到温暖的家?然而,战士们却说“不破楼兰终不还”,他想要回家吗?想象在彻底打败敌人的战斗中战士们必须面对什么情况? 将士们希望战胜敌人之后再回家
然而,在漫漫无休止的战斗之中,很可能血染沙场,马革裹尸,永远都回不了家了。战士们心中明白这一点。
b、一方面厌倦战争,很想要回家。一方面却坚决要求留在战场,甚至永远不能与家人团聚也在所不惜。你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在朗读中应当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表现这种矛盾的情感? 预设:在面对小家与大家,小我与大我的选择时,将士们选择超越个人,成全大我,以牺牲个人的幸福,成全千千万万百姓的安居乐业。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悲壮。
4、全诗的朗读在音量、语速、语调、气势上应当表现怎样的变化? 音量的大与小:由
小
到
大
;
语调的高与低:由
低
到
高
; 气势的强与弱:由
弱
到
强
; 情绪的壮与悲:由
悲
到
壮
;
朗读全诗,理解悲而不伤,悲中有壮。读出悲壮之气。
5、预设:战士们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然而,当需要在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抉择时。将士们最终抹掉眼泪,选择将小我融入大我,舍小家,保国家。将士们用肩头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用七尺男儿铮铮铁骨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
五、边塞诗的整体风貌
1、边塞诗歌时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中独特的一支,它时而激越豪迈、时而哀伤悲凉;时而令人心潮澎湃,时而又使人扼腕叹息。
2、边塞诗是悲壮的,体现出千百年来无数普通中国人对和平的向往,对家园的热爱,体现中华民族柔中有刚,遇强则抗,不畏险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七年级)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 一.诵读内容:
1、《咏柳》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
1、《咏柳》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 一.诵读内容:
3、《咏柳》(曾巩)
4、《幼学琼林
(七)人事》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咏柳》(曾巩)。熟读《幼学琼林
(七)人事》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
3、《咏柳》(曾巩)
4、《幼学琼林
(七)人事》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 一.诵读内容:
5、《桃夭》(诗经)
6、《题都城南庄》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
5、《桃夭》(诗经)
6、《题都城南庄》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四 一.诵读内容:
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
(八)饮食》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大林寺桃花》。熟读《幼学琼林
(八)饮食》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
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
(八)饮食》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五 一.诵读内容:
9、《蜂》(唐*罗隐)
10、《观蚁》(北宋*杨万里)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
9、《蜂》(唐*罗隐)
10、《观蚁》(北宋*杨万里)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五 一.诵读内容:
9、《观沧海》(曹操)
10、《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
9、《观沧海》(曹操)
10、《钱塘湖春行》(白居易)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 一.诵读内容:
3、《咏柳》(曾巩)
4、《幼学琼林
(七)人事》 二.教学目标:
1.会背《论语》十二章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2.明确诵读内容:《论语》十二章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男、女主持: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极其丰富。有的写景,有的写物;有的抒情,有的叙事;有的写人民的悲欢离合,有的写国家的治乱盛衰;有的情意缠绵,有的豪迈奔放。今天,让我们徜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男:嗳,你说,我们小学生最大的任务是什么?
女:那还用说,当然是学习了。
男:让我们先听一听孔子论学习的精彩言论。
生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生B: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生C: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D: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生E: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生F:子曰:“敏而好不,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生G: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男:几位同学朗诵得真好。
女:从孔子的这些论学习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把学习搞好,首先要重视学习的态度,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要有不耻下问的品质,还要有学思并重的学习方法,还要有„„
男:好了,好了,今天班会,我们就少谈一点学习,好吗?其实啊,古人写物的诗句也不少,写得也非常传神。
女:好,我们再来听几首写物的诗句吧。男:一年级时,我们学了一首诗《鹅》,还会背吗?
女:当然会。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全体:《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男:同学们,你们还会背哪些写物的诗篇呢?
生H:《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I:《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J、K:《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男:一首首清新亮丽的诗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物形象。
女:世上的万物都来自大自然,而描写大自然神奇、美丽的诗篇,才更让人感到妙不可言。
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全体:《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L:《江南春绝句》,贺知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八生合:《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男:在古诗人笔下,自然景物是那么神奇、美丽,而田园风光又是那么恬静、悠闲。
女:请欣赏。
生A:《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B、C:《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生A、B、C:《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女: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男:是的,古代的文学家们不仅善于写景,也长于叙事。不论是叙事诗还是叙事散文,都言简意赅,让人赞叹不已。
男:《七步诗》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大家知道曹植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来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七步诗》的创作过程吧。
(三生入场,表演小话剧《七步诗》,一人旁白,一人饰曹丕,一人饰曹植。)旁白:曹丕和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曾是曹丕继承曹操地位的劲敌。曹丕登上帝位以后,对曹植非常忌恨,总想加害于他。一天,兄弟俩在宫中相见„„
曹丕:贤弟,我一直非常欣赏你的才学。今天,我要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冷笑)要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
。曹植:(吃惊)皇兄,你„„你这不是存心刁难我吗?
曹丕:(发怒)少废话,今天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否则,哼,等着瞧。(狂笑)
曹植:(低头,叹气,向前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针。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旁白:曹植运用自己的才华再一次使曹丕的阴谋陷害没有得逞,而曹丕听后,也不由得惭愧地低下了头。
男:嗳,你认为古代的文学家们最长于哪方面的作品?
女:我觉得嘛,他们写什么都行,写什么都很精彩。
男:其实啊,我认为古代的文学家把这些情感都刻画得非常细腻。让我们先听一听几首反映亲情的诗篇
1、小组:《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小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记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小组合:《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小组合:《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男:你知道古代的文人们为什么能写出这些好的诗作吗?
女:不知道。
男:就因为他们游遍名川大山呗,见多识广嘛。不过古时交通不发达,一出门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这又使古人们多了一种情思——思乡情。
女:在思乡的诗句中,又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吧。
全班:《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O:《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P:《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男:中华民族是坚强的民族,对于外来侵略者,从来就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古代的文人们,也拿起手中的笔,抒发爱国情思,描绘战斗的场面和战士的军旅生活。
全班:《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根,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女:请我们的辅导员老师也朗诵一首,好不好?辅导员:“我为大家朗诵一首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将士们在开赴战场前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了古代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性格以及视死如归的气概。《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男:在古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到现在还能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女:是的,让我们通过相声《慈母心》来感受一下吧。
甲:(背诗状)“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乙:(出场)哟,杨璐,今天怎么这么刻苦啊?
甲:孔子不是说了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乙:话是这么说,可没见你以前这样啊?
甲:嗨,快别说了。这,这都是我妈逼的。我觉得我妈根本就不爱我„„
乙:嗬,什么话!古语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下哪有父母不心疼子女的。
甲:我给你说说,就说上周六吧。我想,好不容易挨到双休日,一定要好好睡个大觉,可才早上六点半,就被妈妈叫了起来,还说什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我又不是男儿,哼!
乙:这有什么不对?古人云:“劝君莫借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甲:去去去,少来这一套!唉,起床就起来吧,可一看书就心烦啊。嘿,干脆就在卫生间呆着吧。我一呆就是半小时。我妈可又嚷起来了:“嘿,干什么呢?古诗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这样懒散,长大了可怎么得了。”
乙:你妈说的没错啊。
甲:好不容易捱到吃饭的时间了。一个馒头,还剩下半个,实在吃不下了,我刚要扔,又被妈妈制止了,妈妈又向我背唐诗了„„
乙:(抢先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不是?
甲:(热点)嗨,既然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我还是吃了吧。整个上午就是学习。看书写字,写字看书,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乙:有那么严重吗?
甲:下午妈妈说要带我到东山公园去登山,我一听,兴奋得真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乙:怎么样,这下体会到母爱了吧。
甲:唉,我高兴得太早了,我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乙:此话怎讲?
甲:到了公园,我妈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杨璐,为了锻炼你的身体。也为了磨练你的意志,妈陪你用十五分钟爬上山顶。”
乙:那山高吗?
甲:怎么不高啊!平时我少说也得用半小时。我不得不向妈妈告饶了。“妈,饶了我吧,这也太难了吧。”“什么,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你不去做,再小的困难也克服不了。”
乙:有道理。
甲:嗨,我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上了山顶。
乙:在山顶看到了什么。
甲: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
乙:怎么样,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了吧。
甲:到了晚上,妈妈要让我总结总结今天的收获。我说,有什么好总结的。我妈又来了:“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不善于总结,怎么能提高。”
乙:你妈说得对。
甲:唉,总之,我遇上这样的老妈可够倒毒的了。
乙:你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好珍惜吧。
女:在古诗文中,有许多诗句到现在还广为流传,被誉为“千古绝唱。”
男:请听二十四们同学为我们朗诵的二十四则经典名句。(六生入场,采以独育、三人诵,一应一和等多种形式朗诵经典名句。)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以丹心照汗青。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女: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男:让我们多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
班主任:读千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受益于千古诗文的文学滋养,拥有“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让我们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
活动到此结束。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
logo设计
分享到: 本站编辑:admin 日期: 2011-06-16 13:22 点击:
次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就要对学生进行以下诵读训练。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鉴别句读,疏通词句;模仿练读,读出韵味;图文赏读,掌握思路;想象品读,渐入意境;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诵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06-01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要加强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又例“数”,《狼》“又数刀毙之”读“shù”,意为“几”。《奕喻》中读法又不同,“一客数败”读“shuò”,“竟局数之”读“shǔ”,前者是“屡次”,后者是“计算”的意思。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又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如我教《陋室铭》时,根据文意,按照思路,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从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如分组读《狼》,一组读写屠的句子,要求读出其由“迁就退让”到“勇敢警觉”的变化过程;一组读写狼的句子,要求读出狼的凶狠狡诈;最后,两组合起来读议论的段落。第二次,两组调换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也掌握了课文。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叶圣陶先生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