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 心得体会
《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心得体会
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个和谐的校园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
那么如何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必须要尊重学生。教育活动只有在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性,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性的时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因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从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性格或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既有行为动作的交流,又有习惯、仪表、气质和神态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第二篇:《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个人学习计划
《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个人学习计划
陈全伦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润滑剂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我觉得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作为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爱为本,关注全体学生,多一点尊重和信任。
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成绩落后的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所以每学期开始我都会尽力在前两周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这样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能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尊重,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给学生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英语学习要求。对于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作业及复习等都会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在具体规范的引导下快速进入角色。
二、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每个学习小组按成绩、性别、性格等均衡搭配,确定一名成绩优秀、负责的学生为组长。那么在合作学习时,小组中几个人都会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充当教师角色,给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讲解,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更能让学生接受,且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引导,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眼光。
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可以在欣赏中建立,优秀的品质可以在欣赏中发扬。教师的欣赏是他们勤奋学习和创新的动力。所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孩子,欣赏每一个孩子。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应充分予以关注,分析和了解他们成绩不好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自卑,多鼓励,多表扬,苏霍姆林斯基说:“赞美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高明。”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启发和鼓励他们参与,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教师如果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认可,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三篇: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教案
第一学时
时间:2013年3月7日 地点:纸房小学教师办公室 主讲:徐扬红
第一章 教师的困惑:师生关系现状
一、疏远与冷漠:一朵盛开在师生间有毒的花 场景一:
一位中学教师给截然不同的两个班上课,其中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纪律好,同老师的关系融洽,另一个班的学生则学习、纪律都差,同老师的关系紧张。他是这样剖析自己给“好班”和“差班”授课的经验教训的:
对这两个班我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
在“好班”上课时,我捧出一颗爱心,满腔热情地组织好课堂教学;
在“差班”上课则板着面孔,满怀厌恶之情上课,在课堂内加入“训”学生的“项目”。
这两个班的学生对我的教学也有两种不同的反应,并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好班”的学生对我笑脸相迎,全神贯注地听我讲课,他们的思想感情随老师讲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和老师“一唱一和”,从而迸发出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比较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差班”的学生见我走上讲台,则有的反感,有的惧怕,把听课当成耳旁风,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启而不发,精力分散,显得头脑迟钝,手笨口拙,教学效果很差。场景二:
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自己从冷漠到关注学生的心理过程的: 上新课的课堂上,我用收录机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由于讲桌距离电源插座比较远,收录机没地方放。前排一名男生一边挪开他桌面上的资料一边说:“放我这儿!”声音不大,加之我已经把收录机放在了桌子角上,便没理睬他。,上课过程中,我发现他趴在桌子上,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会不会是我刚才的举动伤害到他了?我想。但不管怎样,我刚才对他的热情不理不睬是不对的,我必须想办法补救。下课了,我故意髙声喊:“某某,替老师把I录机提回办公室!”只见他应声而起,动作麻利地收拾好收录机跟了上— 脸上立刻有了神采。
要说明的是,前几天,他上语文课做生物习题,被我没收了生物书〈有言在先.凡此类情况一律没收;),他来要,我没给,还训了他几句,他没再来要。今天,借这个机会我主动将书还给他,对他说:“学习要讲方: 方法对了,效果会好很多。不听老师讲,靠自己钻,恐怕不是什么好方吧?”他接过书,红了脸说:“谢谢老师。”我们都笑了。 焦点透视
1、第一个案例说明: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接触和感情交流的过程。
2、第二个案例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冷漠,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总之,如果教师经常对学生冷漠,缺少情感交流,那么不仅会导致师关系的紧张,还会影响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经常关注学生,给学生温暖的爱,将会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也将会得到最佳的教效果, 应对
1、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2、要关怀学生。(投之以李,报之以桃)
3、要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 感悟
如果您在您的教育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热忱,那么您与学生的关系就会少一分疏远与冷漠。
当您对教育工作充满热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身边的许多烦恼会离你而去。 作业布置
在您的本次笔记后写上几句您的感想、领悟等。三言两语,字数不限。
二、对立与冲突:师生之间可以融化的冰 教
三、尊重与理解:学生心中的一轮红日
第二学时
时间:2013年3月14日 地点:纸房小学教师办公室 主讲:徐扬红
培训内容:第一章 教师的困惑:师生关系现状
四、平等对话:架起师生交往的桥梁
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师生间的隔阂成为历史
六、构建创新性课堂:师生融洽的“指路灯”
第三学时
时间:2013年3月21日 地点:纸房小学教师办公室 主讲:徐扬红
培训内容:第二章 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
教师同学生共同成长
一、热爱孩子:有效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让孩子快乐地举起手: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 第四学时
时间:2013年3月28日 地点:纸房小学教师办公室 主讲:徐扬红
培训内容:第二章 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
教师同学生共同成长
三、架起心灵的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四、用爱心去耕耘:培养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策略
第五学时
时间:2013年9月5日 地点:纸房小学教师办公室 主讲:徐扬红
培训内容:第三章 沟通:让天堑变通途
一、师生沟通: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石
二、真诚: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
第六学时
时间:2013年9月12日 地点:纸房小学教师办公室 主讲:徐扬红
培训内容:第三章 沟通:让天堑变通途
三、心灵沟通:师生沟通的基本原则
四、沟通能力:沟通成功的关键
第四篇:师德教育培训讲稿--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
师德教育培训讲稿
第一学时
时间:2014年3月12日
地点:会议室
主讲人:王克洪
内容: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
第四章维持师生关系的心理氧气
一理解:解开师生间心灵枷锁的“金钥匙”
共情是师生沟通的基础,教师只有有效地掌握积极聆听的技巧,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一个好的共情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聆听者.那么,怎样进行积极的聆听呢?
1.全神贯注地听
2.察言观色地听
3.有来有往地听
二.共情:师生携手前行的指路灯
(一)共情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尝试
1.要以共情为核心,用重视心理辅导的方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尊重学生,又要与数学课中的探究结合起来.2.共情与心理咨询不同的是,教师面对的是班级集体而非个人.3.要重视对学生活动作恰如其分的鼓励的价值判断,淡化消极性评价.数学课堂教学运用共情技术一般可分三步走:
第一.设计问题引领,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寻找联接点.第二.重视共情表达,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学生同在.第三.在讨论中教师捕捉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认知心理产生极度冲突时进行三次共情表达.第二学时
时间:2014年4月2日
地点:会议室
主讲人:王克洪
内容: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
第四章 维持师生关系的心理氧气
(二)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
爱是教育之本,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这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观念.1.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的我们要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构建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2.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提高教师道德业务,心理和行为素质.3.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经常与学生有心灵互动,与学生寻找共同语言,与学生共情,产生心灵共鸣.三.换位:让我试着理解你
(一).对师生互动的综合影响因素提出的基本要求:
1.相互尊重
2.情感交融
3.自由选择
4.参与体验
(二)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爱,呵护与尊重
1.爱孩子,就要学会宽以待人.2.爱孩子,就要给他们以鼓励.3.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用我的爱心呼唤学生的真情.4.爱孩子,教孩子学会感恩.第三学时
时间:2014年5月6日
地点:会议室
主讲人:王克洪
内容: 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
第五章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将爱播种在孩子的心田: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1.双向性
2.教育性
3.动态性
4.可控性
二.尊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前提
1.热爱尊重每一名学生,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3.教师要以良好的教学情绪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三.四步认同法强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人的心情,了解和分享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肯定.接受学生的情绪状态,不否定也不忽视,发现其想法和行为中的合理成分并加以肯定.第二步:分享.进一步就学生的感受和认识的合理成分进行分享,使对方的情绪慢慢地化解.第三步:引导.帮助学生明白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改进的地方.第四步:策划.与学生一起积极寻找更多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其明确下一步的行动.
第五篇:促进有效朗读
促进有效朗读,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朗读的重要性。时下,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并不少见,可是仔细听听,许多课堂上的朗读过于简单化,缺乏整体性,过于注重技巧上的指导,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将朗读脱离文本的感悟,单一将它作为一种课堂呈现形式。所以,我们必须挣脱这些形式化、技巧化的桎梏,寻求朗读指导的突破与创新。如何使朗读指导简捷而有效、巧妙而实效、新颖而高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范读,诱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
“在实行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手段也日渐丰富、新颖,传统的范读渐渐被忽视、冷落。很多教师认为录音磁带、录像配音朗读比自己范读要规范、标准,因而担心范读效果不理想会影响学生听课,或影响教师形象。有些教师认为课改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殊不知,播放出来的声音是机械、死板的,而教师的范读从表情、声音、情感、动作等多方面去刺激学生的感观,更容易获得学生情感的共鸣,你那并不标准的„文登普通话‟这时候也变成了美的化身,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人文渗透吗?”著名教育专家李振村老师在文登《教育改革新理念的解读和反思专题报告会》上的这番发言,形象地指出了范读出于教师口,入进学生耳,了然于学生心,它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它形式的训练所不可比拟的。
(一)教师范读要作好充分准备
教师范读是要花一番功夫、花一番精力和劳力的。教师需要进入文本,钻研文本,把握停顿、重音、快慢、语气、语势等,上课时需要感情投入。教师范读远比放一段录音、用一段多媒体要费神得多。但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就需要付出。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学是需要磨脑子的”。一堂语文课,教师感情投入不够,造势不够,学生缺乏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又如何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
李海林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如果你本人真的被语文„感动‟了,„震憾‟了,那就有了感动、震憾的基础,剩下的只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了,诸如时机的选择、节奏的把握、教学语言的锤炼等等。如果你本人没有这种感动、震憾,那么也就没有了感动、震憾学生的可能。”他所说的“感动”、“震憾”,主要是就情感而言的。试想,语文教师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如何感动学生?语文老师自己游离于文本之外,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自己不投入感情,又如何让学生投入感情?教师范读,使学生积累语言,培养感情,积淀语感,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教师应抓住范读时机
形式为内容所服务,离开了内容的形式,再多也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教师的范读也是如此,它只是众多朗读指导方法中的一种,只有在有必要时选用,范读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
1、感知全文时
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读,更应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使学生从正确的语言、语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强烈振动,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初步感知课文。
2、难读、难理解时
有的文章句子较长,较难读也较难理解。在朗读指导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这个句子比较长、比较难理解,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同学们会说“语速太快”、“声音太轻”、“人物坚强个性没读出来”……如果这时老师根据学生要求,来个声情并茂的范读,效果肯定十分理想。有着教师“手把手”的引导,学生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朗读气氛十分活跃。那些难理解的句子在学生的模仿过程中便迎刃而解。可见,指导学生朗读,教师示范不容忽视。
3、根据文本需要穿插范读
(1)启迪引导处。在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或无法着眼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无疑处求疑,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尤其在低段的一些生字新词的正音,也需要教师“咬字”范读加以适当强调。
(2)审美熏陶处。很多课文文句优美生动,感情充沛强烈,教师此时范读,能成为文本的代言人,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情感,震撼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桂林山水》等等。
(三)把握好指导的要求
范读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影响下,与文本积极地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在对话中,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让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迁移,情感的陶冶,能力的培训。特别强调的是,要给足时间,要有层次地指导。如:(1)要求学生把文本读通、读熟。(2)记下自己通过与文本对话获取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生活相联系,加以体验。(3)有什么疑问,请做上记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想像、去创造,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的范读既显示了教学的示范性,又尊重了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教师和学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范读并非朗读教学的全部。教师范读应和学生朗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其乐融融。教师范读也并非拒绝信息技术。试想,教师在范读时,配上一段和课文感情基调相和谐的音乐,岂不更让学生进入意境、心旌神摇?另外,教师范读也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更不可代替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二、营造氛围,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对课本语言文字的体会,触发其生活体验,在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文字化为生动的情景浮现在每个孩子的眼前。但是由于孩子阅历和生活体验很少,很多情况下许多学生都无法直接体验出作者的感悟。对此,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营造特定的氛围,将平台搭建好,让孩子借助这个平台近距离地接触文章,更好地理解文章。
(一)引入音乐,升华情感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语文课文类型不一,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讲的是导弹之父——钱学森留学在美国,虽然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优越,但他心系祖国,不顾美国方面千方百计的阻挠,一心要回国报效自己的国家。漂泊海外多年的游子身上具备的那种强烈的报国之情,十来岁的孩童能理解吗?为此,我不断地思索着:如何让学生走近钱学森,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终于一个灵感出现在我的脑海: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不正好唱出了钱学森的心声吗?课上,何不就播放这首歌……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响起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下中国印……”歌曲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凄婉时而欢跃,在音乐的作用下,学生与主人公相应的情感被迅速催发,情感得到升华。此时,让学生再读课文,根本无须教师再进行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朗读得何等投入!
(二)表演朗读,在体验中感悟
十几岁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很强。课堂上,老师应及时抓住时机,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让学生入情入境
学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提高朗读效果。在上《桂林山水》这课时,我插播了反映漓江水的课件,让学生看课件结合课文找出桂林水的特点,学生不仅能准确地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并能结合画面准确说出在这三点中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静”,这时我及时插播桂林山的课件,学生也很快地找出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朗读时就会去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
(四)想象,架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本身富有强烈的情感性。文章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都反映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达着作者对生活的独有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能够很好地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而在反复诵读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边想象边诵读,两者应该是同步的。想象情境能把我们的思绪带进文章中的生活,从而有了一种精神上的通感,这种通感可以说是文本生活与读者生活联系的桥梁,有了它我们的感受会更真切,自然朗读起来就会更动情。
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合理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对课文进行细细品味,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思想内容,记住妙词佳句,习得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意蕴。
(一)评价语言艺术性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靠近。有情有趣的朗读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现在许多教师评价语言随意,缺乏准确性、生动性、幽默性和独创性,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中的课堂评价语言就值得我们学习。文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于老师这种富有情趣的,幽默的评价语言引得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给了他们一种指导。学生在笑声中心领神会,所以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
(二)评价应体现多元化
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之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定,一是由于朗读技能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面性决定的,过于强调朗读技能的某一方面,所作出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利于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迈向成功。
朗读评价也有一些局限性,每一个主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也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下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进行表扬指出缺点,提出希望都可。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就应该用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就会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如于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这一教例中,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她的自信之树,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倘若教师在学生第一遍读错时就当头棒喝:“你坐下,别浪费时间了。”那将会给这位学生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当时有几百人听课),也许这孩子一辈子也不敢当众发言了。
朗读评价突出激励性,也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激励要以事实为依据,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胡夸,学生每次读完都是“读得不错”、“鼓掌祝贺”,把激励廉价化、庸俗化。二是不能为激励而激励,以贬低一个来褒扬另一个。应该杜绝“你比××好多了”之类的评价。三是正面鼓励并不排斥指出错误。我们在突出学生优点的同时,还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力求改正。
面对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关注课堂,追求 “有效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育的质量的形势下,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目共睹,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活动起来,给朗读以时间的保证、质量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