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第一次国培作业
第一次作业
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学生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上述什么情况,都需对预设进行调整,使预设切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因为体育课绝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师生的大脑及身体完全处于活动状态,活动的空间越大,组织教学就越复杂,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也就越多,对课中随时随地发生的生成性问题的科学、有效、及时的处理,能真正反映出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动态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在重视教学预设性前的提下,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教师一堂课的成败,更是新课改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何为“预设性与生成性”
所谓预设性即课前的教学设计,就是针对体育教学进行的精心策划,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场地器材的选用和布置、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关系等一系列课前教学准备活动。一般,教学设计主要是从“教师角度”来说的,它是教师在备课时重点考虑的内容。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观。它强调教学要通过师生行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课程进行“改造”、“动态生成”。这样,使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再是跑道(即规定好的目标与内容),而成为跑的过程本身。而教学则成为师生共同创造过程中的探险活动。
二、“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预设是基础,是教学的前期准备。生成是在预设的情景下突然发生的,不具备可预见性,它是对预设的一种补充、延伸或提升,有人称之为“实时生成”。过去我们教师备课时将一节课习惯地划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并刻板地对每个部分的学习内容、组织形式都按分、秒规定了活动内容、形式及具体要求。教师上课时就是严格执行教案的过程,对课的评价基本上就是:按时、按量、按要求完成各部分练习,学生动作整齐化一,课堂纪律好,教师组织调动井井有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按时间段完成预定的教案。于是,“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然而,体育课的教育教学情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多、过细、过于程式化的预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师生能动性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作为活的个体所应有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师生在活动竞赛中随时应对着新的、不同的局面,产生不同的心境,在瞬间的选择与判断中体验合作与竞争,感受成功与挫败,享受体育的魅力,产生对体育的情感。于是,新课程要求我们在重视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加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不同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经常出现的现象:同样一篇教案和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相同资质的学生、素质大体相同的教师会上出效果截然不同的课。
三、如何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预设性与生成性”
首先,应科学、全面、完整地认识“生成性”,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的“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教师在备课即进行教学设计时,明确需要提前预设的内容。
再次,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体育课中必须实现生成的过程,做到优化预设,收获生成。比如:在一次学校公开课中上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立定跳远》课,为了渲染课堂气氛,也为了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教师课前在地上贴了一些诸如小兔、小青娃、小猴等动物的剪贴画。课开始后不久,老师让同学们学习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跳法。这时一个女生跑过来用微弱的声音说:“老师,我不喜欢这些小动物!”一语既出,全场哗然。只见朱老师楞了一下,随即蹲下身问“那,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呢?”“小鹿!老师,我可以学小鹿跳吗?”学生的声音稍大了一点。“可以,你跳给老师看看,老师也跟你学一学!”“真的?”学生一下子蹦起来,一脸的灿烂、一脸的满足与骄傲。之后,老师还引导其他同学来尝试了小鹿跳,也有其他同学跟着自创了一些不同的跳法。由于教师及时、积极、有效的应对,使全班同学立即与这个原本陌生的外校教师亲切起来,整堂课学生不仅练习热情高,而且锻炼效果也很明显。因充分的预设而使生成更精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鼓舞”。最在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力,唤醒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创想出更多更好的体育学习资源。教师要敢于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要加强体育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切实从身边最现实、最细小的问题入手,从小事件的处理中体现大课改精神,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使我们的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热爱向往的课堂,确保我们的课改之大舟能顺利航行。
第二篇:国培体育作业
作业:你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是什么?请选取你某节体育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来谈谈如何体现你的教学优势。
我觉得,在体育教学中,我对学生练习学习新动作比较有耐心。比如在教五年级学生学习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度接后滚翻练习中,我先让学生复习三年级学过的前滚翻,如果做得不成功,在滚翻过程中,身体没有抱紧,蜷身。我就找一两个较好者进行示范,之后,不断让他们多练习,多揣摩。达到动作协调、规范。之后再复习后滚翻。方法和复习前滚翻一样,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反思做好的原因、做不成功的原因。并适当运用教师示范法、同学比赛法、奖励法。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当这两种动作已能熟练完成时,学习转体就很轻松了。让学生先想:向后转一般从哪边转?那么当前滚翻完成后,身体下蹲屈膝往后转怎么转比较顺?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发现从右边脚跟提起非常轻松就能转身。之后身体蜷起来接着做后滚翻起立。知道了一系列的动作顺序后,我就不再说了,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发挥同伴互助、小组合作、优差帮带的优势,让学生顺利学习新知。对于一些底子差、悟性不好的学生,我发现后,就单独把他们分到一小组,我边示范边讲解动作要领。学生一个一个进行做动作,我亲自点评指导。最后,在我的耐心讲解下,优生已能熟练完成全套动作,差生虽然做的不很熟练,但基本动作已能完成,并连在一起做。我相信,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经常练习,他们会和优生一样自信的在体育课上完成一样的学习任务的!
第三篇:国培计划体育作业
国培计划体育作业 《跳绳》训练评价单 马楼乡第一小学 孙玉玺
根据天气情况,学生的学情,我选择了教学跳绳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跳绳不仅能较全面的反应出学生的灵活、柔韧的运动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全身的协调能力。
一、训练方法
1、实际情况
跳绳是一项非常普遍的运动,许多同学也都做过跳绳这项运动。我们学校操场离教学楼较近,地面是水泥硬化,并且学生年龄较小。
2、基本动作
(1)教师示范:两脚并立,双手拿绳前伸,两手将绳前甩时,双脚离地、屈膝,让绳子从脚下甩过。
要点:上下肢运动要协调配合,注意甩绳和起跳时间要恰到好处。(2)学生练习:首先,只练习动作,空跳;而后,分组练习,小组合作,由会跳绳的学生带领其小组成员进行练习。但由于水泥地,要注意安全。
(3)个别辅导,纠正存在的错误动作。
上下肢动作不协调,经常踩到绳子或绳子没有甩过,双脚就落地。解决办法:先不拿绳,只做跳绳的动作,起跳时间和甩绳动作要协调。
3、尝试快跳、单脚跳和左右脚交换跳等各种花样跳绳。
二、评价标准
优秀:能够按要求标准的完成动作,有创新意识,发挥自己潜能,完成花样跳绳。
良好:能够较好的领悟技术动作要领,较好的完成动作,会一种花样跳法。
及格:能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能够完成基本动作。不及格:基本动作做得较差,不能完成基本动作练习。
三、自评:
跳绳是一种比较容易掌握的一项运动,学生学习热情高,在花样跳绳阶段,表现的积极踊跃,让学生既学到了体育知识,有锻炼了身体,真正体现了“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的真正意义。
四、他评:
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有兴趣地参与训练。
2、学生基本都学会了本节内容。
3、在刚开始练习时要注意安全。
第四篇:2013国培七年级语文第一次作业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共一课时)
姓名:丁婷婷
单位:棠村中学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设计特色:体味情感,以情激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品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查阅作家史铁生的资料;熟读课文。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研读为主,尝试探究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设计意图:以情激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投入。)
1、整体感知。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情感,以实现“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接纳”。通过讨论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画一画。
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标画画,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设计意图:为体会文章思想奠定基础。)
2、想一想。
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设计意图: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说一说。
在想一想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的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引导:你为什么认为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让学生从课文中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这里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1)小组普遍交流。(2)全班重点交流。说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的详细些。(设计意图: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知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母爱的世间真情。)
交流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一)“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可以让学生概括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原句);
(二)“母亲”面对“我”时的表情、动作、语言的句子。
4、议一议。
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讨论一下: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使学生母亲对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设计意图:在学生感知了“母亲”对儿子的舔犊深情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1)作者陈述了母亲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亲一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最后一个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也许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四、入情入境,实情表达。
1、诉说心声。(设计意图: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可以这样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2、笔尖生情。(设计意图:情感铺垫,先说后写,激发起学生表达情感的渴望,一吐为快,用笔写出自己的心声。)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母亲”的伟大母爱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巧妙地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自己的母亲,或者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从而使文道得到统一。
3、师生同唱《懂你》。(设计意图:推波助澜,情感升华。)
五、升华认识,结束本课
亲爱的同学们,怎样才算是“好好儿活”?这个话题真的是说不完道不尽!《秋天的怀念》让我们从痛苦的怀念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记住吧,活着,就
得感谢!感谢阳光与空气,感谢父母与亲人,感谢祖国,感谢生命!但愿我们所有的人,都“好好儿活”!
六、开放作业,延伸文本。
1、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2、阅读史铁生的著作《合欢树》,继续深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照顾、关心
母亲
我
怀念、愧疚
效果点评:
课堂上,学生大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尤其在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探究阅读学习的方法。在后来的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说出对文章独到的见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练笔中,我看到了许多发自肺腑的文章,这些文章相较以往课堂上作业中的练笔效果要好许多。我感到通过让学生沉浸文本去体会、感悟到的亲情,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我在课后的作文点评中,肯定了学生用真情所写的文章,鼓励他们把自己对父母的感情表达出来,我还选出一些好文章作为范文读给学生听,这给了学生莫大的鼓舞。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读而展开,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快乐中学习。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认识到:首先,它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恰当。
因此,在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同时,我也知道,阅读教学并不是在一节课上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
改进措施: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1.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的知识点。
2.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3.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二、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1.、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2.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3.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三、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1.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的知识点。
2.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3.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第五篇:国培初中语文第一次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散自己的思维
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几年,感觉最突出的突出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张扬自己的个性语言魅力;抒写真实感性的内心世界;展现当代初中生的时代风貌。
多年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我自己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学生的作文只有歌颂哪些高尚的,我认为好的情感,我才认为那是好的作文,才能得高分。我并没有注重一些细节和我和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的差距。虽然此前对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过一些思考,但是并没有想更好的对策,我在这方面的引导不是很充分,有时作文教学陷入一种模式,因而没有理想的效果。
在这次学习中,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老师要教学生作文,老师必须首先走进学生的生活,切实了解学生的生活,把握他们的真实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写作的规律,不用自己的思路压制学生的张扬,构建作文教学的新模式,运用于教学中,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通过学习,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解决作文教学中的困难:
1、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这次网上远程培训,网上专家答疑,同伴互助交流,认真感悟的作文教学模式。其中特别是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来 辅助作文教学。
2、认真撰写研修日记,交流学习心得,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抓住机会,请教专家,寻找新的教学思路。
3、利用寒暑假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想法,体会他们的情感,尽量多参加学生的活动,以消除和学生的代沟。
4、鼓励学生写周记和日记。
5、推荐名著阅读--------了解诺贝尔获得者莫言(《红高粱》、《透明的萝卜》)
6、让学生坚持读“杂书”,坚持摘抄。
7、总结反思,让学生写出体现真、善、美的好作文来。
(老师评定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