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让孩子充分享受音乐的美感
体验,让孩子充分享受音乐的美感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这句话阐明:教育要深入人的灵魂。让学生从体验的角度来理解音乐,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具有人本性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体验呢?
一、听赏中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倾听者是通过每一次的悉心聆听,让美妙的旋律缓缓流进心田,从而唤起内心丰富的联想,润泽自己的心灵。在我们的欣赏课中,“听”永远是无以取代的“主角”,其它任何形式(如说、唱、看等),只能适可而止。在实际教学中,我做过以下的尝试:
1.巧听,让音乐“听而不厌”。音乐课上,老师会让学生反复听音乐,有时就会出现一种“听觉疲劳”。在教学第七册《彼得与狼》(交响童话)时,我让学生先通过听辨不同的乐器音色来辨别每个角色;再听辨每个角色的演奏乐器,并认识各种不同的乐器实物或图片,然后让学生在听赏中了解故事情节,用肢体动作或音乐语言体验和感受交响童话的魅力。这样变换方式,让学生“百听而不厌”。
2.慧听,让音乐“品出滋味”。慧听,就是能解读音乐的构成,了解作者的意图,发表自我的观点,生成内心个性化的理解。“慧听”,应成为欣赏教学的一种特色、一座桥梁、一道风景。学生的每一次聆听若能带着不同的问题,设计有体验的活动,结合其它辅助形式,就能让一堂欣赏课变得深入且有声有色了。
如第七册《金蛇狂舞》(民族管弦乐演奏),乐曲在演奏中运用了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器――“锣鼓”,渲染出端午节赛龙舟时热烈而欢腾的气氛。其实,“锣鼓”在乐曲中起到了指挥的作用,它是乐曲的灵魂。那么,怎样做能使学生体会到“锣鼓”的作用呢?首先,我让学生感受“锣鼓”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并想象次数多与赛龙舟有何联系;接着,让学生感受“锣鼓”的节奏特点,如果演奏得快,说明划桨动作和龙舟前行的速度快,如果演奏得稳,说明划桨动作稳、频率快;然后,让学生设计表现打击乐演奏的动作,让他们体验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打击乐,就是为了突出“锣鼓”在赛龙舟中的作用,明白“锣鼓”是取胜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在音乐中体验“锣鼓”的魅力,明白作者的意图,理解作者是利用赛龙舟激励人们向前的意志。
二、歌唱中体验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个最纯洁、最卓越的乐器。”我认为,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发自内心的情感。在歌唱中体验,不仅要用心唱,更要用情唱。
1.用心唱,让音乐“走进心灵”
音乐是触及心灵的,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音乐教育既要求学生身体参与,也不能忽视心灵的参与。
例如:第八册《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描绘了欧洲春天夜晚的景色。欧洲的春天要到五月才来临,五月的夜晚白雾缭绕,轻纱弥漫,景色十分迷人。在学唱歌曲中,为了让学生进入歌曲意境,教师可抓住“旋律线”这一音乐要素,让学生在唱谱、唱词等活动中反复体验和感受旋律线的特征及作用。唱谱时,让学生边唱谱边用手臂划出旋律线,学生通过手臂的上下摆动,体会出在重复手法的运用中旋律变化的特征,感受出五月夜晚白雾缭绕、轻纱弥漫的迷人景象。
唱词的过程也是对旋律的再体验过程。让学生结合春天的夜晚,将旋律的起伏与心情的波动联系起来,体会旋律线在帮助人们表达情感时的作用。此时,笔者还出示了一幅画面,配合着歌曲旋律,让学生边欣赏边演唱,学生的内心感受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歌声中表达出他们对五月夜晚由衷的赞美。几遍之后,大多数学生已能体会出旋律线的特征,或上下波动,或舒展流畅,优美的旋律早已进入内心,激荡心灵,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歌声中表达出他们对匈牙利春天的无限憧憬。
2.用情唱,让音乐“展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一位学生在学会《五月的夜晚》后,有了这样精彩的发言:
“这首歌曲一共有五个乐句,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走向呈先上行再下行的特点,但三、四句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带有保持音记号,而且歌词和旋律结合得很完美。所以力度处理可以由渐强到渐弱;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旋律走向呈先下行再上行。这样的旋律和歌词让人感到心满意足、心旷神怡,所以我认为这两句的力度记号可选择‘强’。而最后的结束句比较短小,并带有跳音记号,结束音是‘3’,又给人一种未结束感,作者好似要告诉人们:五月的夜晚有着那么多美不胜收的景色,白色烟雾弥漫在果园里,苹果树上开满了晶莹的花朵,丁香花也在夜晚悄悄地绽放了,真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啊!所以我选择了“渐弱”。他边说边情不自禁地演唱起来。他的歌声和发言一样精彩,打动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情”从人“心”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用情唱歌,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歌唱之中去,歌唱者的个性就一定能在歌声中得到展示。
三、在活动中体验
体验音乐就是要让学生在广泛体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表现音乐,用各种方式或唱或跳或奏来表现音乐、体验成功,体验音乐的美妙。
在欣赏教学中,若增强学生对“动”的体验,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欣赏打击乐《鸭子拌嘴》。可以让学生先玩一玩大钹、小钹、双响筒等打击乐器,发挥他们的联想,让他们尽情地敲乐器,学鸭子,然后根据音乐,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为其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上台表演,使得课堂上笑声不断、情绪高涨。由此看来,我们在音乐课中可以借助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动”的乐趣,使之身临其境,通过体验,变被动为主动。
四、联想中体验
联想中体验,就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想象的情景中,产生联想和体验。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联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联想,会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
再如《五月的夜晚》(匈牙利民歌)。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人们能歌善舞,而很多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寓意,或如“流动的水”,或如“起伏的山脉”、或如“宽广的平原”,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对家乡的眷念。教学中,我结合奥尔夫教学法以语言进行体态的引导,激发学生在联想中以各种动作体验不同的生活主题。借助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学生的体验在想象与联想中随心而动,从而尽情地感受匈牙利人民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音乐课堂的体验性教学,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是丰富学生音乐体验的一把“金钥匙”。它能开启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领他们步入音乐的殿堂,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与热爱,让他们受益终生。让我们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条件,以体验为抓手,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美感。
(张伟,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24)
第二篇:积极情绪--认知 ---美感体验
一个背景:北京市金钟监狱,是我国唯一一所专门收押改造和治疗传染病罪犯的监狱,中心成立于2007年,先后与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建立了共建合作关系,得到了专业社会力量的支持。DIY油画绘制和陶艺制作,是今年4月增加的新内容。现在,中心有音乐治疗、陶艺治疗、团子咨询、拓展训练、心理剧、心理影片赏析等11种有助于服刑人员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的方式互为补充。全年金钟监狱85%以上的罪犯都参与到以上各种活动中来。活动的过程中,监狱心理咨询干警均在现场带领,引导犯人体会每项活动所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校正使用技巧,挖掘不同的活动对缓解不同心理问题所发挥的功能。与此同时,金钟监狱还通过组织讨论、座谈、评比和开办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共享活动的积极效果。良好的氛围在转变罪犯错误认识和引导罪犯积极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效果明显。如罪犯心理测试的废卷率由2007年的76.3%降低到2010年的9.1%;罪犯主动申请咨询率由2007年的不到1%,提高到了2010年的85.6%。心理专栏的投稿数由2007年的月均13篇,增加到2010年的月均109篇。
积极情绪(positive affect)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郭小艳,王振宏,2007),包括快乐、兴趣、满足、骄傲、爱等。积极情绪是一个包含着愉悦体验、面部/ 身体表情、评价、特别是行为计划和激活状态等多种成分的有意识的过程,对认知过程的影响非常广泛。
积极情绪这个名词来自于古老的情绪维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情绪由几个基本的维度所构成, 不同情绪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根据彼此在维度空间中的距离来显示的。较为公认的维度模式是二维模式, 认为情绪由两个维度组成: 一个维度是效价(valence)或愉悦度, 分为正负两极;另一个维度是唤起度(arousal), 其由弱到强。在效价维度上, 由正到负, 愉悦度依次降低。位于正效价那端, 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 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
以前很多研究发现体验着积极情绪的人显示出非同寻常的、灵活的、创造性的、综合的、对信息持开放态度的、有效的思考模式(Fredrickson,2001)。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加工的速度和准确度方面,而且可以在类别和等级层次上改变认知的功能,以及在信息加工中引起认知结构的变化,即从质、量两方面影响着认知过程(郭小艳,2008)。以前支持积极情绪促进认知的实验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拓宽认知范围、提高灵活性等两方面。
(一)积极情绪拓宽认知范围
1.积极情绪拓宽注意和分类。Fredrickson 利用电影诱发四种情绪状态: 快乐、满意、愤怒、焦虑,并用一种中性情绪作为控制条件,然后用整体-局部性知觉加工任务来评估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注意范围,研究发现在两种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比中性状态下的被试有更大的注意广度。
Gasper 和Clore(2002)让被试写下积极或消极情绪事件,接着用系列再生范式让被试凭记忆画出所看到的图,结果表明,比起悲伤情绪的人,快乐情绪的人更依赖图片题目和形式的整体信息,因而画出的图更像原始图一些
2、积极情绪促进问题解决。例如,在组织环境下,积极情绪能影响管理者的决策制定、冲突的解决、团体行为、对工作任务的感知等(Isen 等,1987)。这些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增加了一个人以多种方式组织想法的能力。(二)积极情绪提高认知灵活性
认知灵活性是指顺应情境的改变而转换至另一种思想或行为,以符合新情境需要的能力。它可使我们的反应适合当前任务的需要,使个体在某个特定的任务情境下产生最优的反应(王艳梅,2006b)。Dunker 的蜡烛任务是指示创造性和认知灵活性的一种典型任务。Isen 等设计的实验中,通过给大学生被试糖果棒和看喜剧电影来诱发积极情绪,同时设置中性情绪对照组(看中性电影)和消极情绪组(看几分钟纳粹死亡集中营的纪录片)。结果发现积极情绪组的被试比中性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的被试更容易找出解决方法,差异有显著性意义(Isen 等,1987)。(二)积极情绪会撤消消极情绪体验和自主性生理反应
弗瑞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产生在安全的环境中, 一般不会象消极情绪那样产生具体的行动倾向(如恐惧引发逃跑, 愤怒引发攻击), 所以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取消对具体行动的准备, 有效地撤消消极情绪的体验和生理唤醒, 因而将此称为撤消假设(undoing hypothesis)[ 20]。在弗瑞克森的一项研究中, 采用压力任务, 使被试产生焦虑体验, 同时有心率、心血管活动和血压升高这样的生理反应。之后, 用电影诱发被试三种情绪: 欢乐、满足、悲伤。结果发现, 在两种积 极情绪条件下(欢乐和满足)的被试, 心血管活动恢复到基线的速度要明显快于控制条件下的被试, 而在悲伤条件下, 被试的心血管恢复速度最慢。
(三)积极情绪提高了应对压力的能力
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的人被称为弹性个体。弹性个体会从压力和消极情绪体验中迅速有效地恢复, 并灵活地改变以适应环境, 就象弹性金属那样伸缩、弯曲, 但却不会损坏[ 22]。采用高压力性任务来诱发被试的消极情绪, 发现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压力性任务前和任务中报告了更多的愉快、兴趣这样的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认知促进效应的影响因素
———动机维度模型
Gable 和Harmon-Jones 最近(2010b)提出了动机维度模型(Motivational Dimensional Model),认为情绪对注意力和认知的缩窄/ 拓宽的原因是动机强度而非情绪效价。只有趋近动机强度低的积极情绪能拓宽认知过程和灵活性,而趋近动机强度高的积极情绪则缩窄认知过程和灵活性。过去诱发积极情绪的方法有给被试非预期的小礼物(如糖果等),看引起积极情绪的图片或喜剧电影,想象愉快的事件,通过积极情绪词和音乐诱发,报告在任务中的成功等等,通常引起的是高兴(joy)、满足(contentment)、乐趣(amusement)等,这些情绪都是“目标之后的”或者与“目标无关的”低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Gable 和Harmon-Jones在实验1 中用猫的滑稽电影诱发低趋近的积极情绪,美味点心的电影诱发高趋近的积极情绪,研究对被试在Palmer 的整体- 局部视觉加工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低趋近的积极电影比起高趋近的积极电影,引发的注意焦点更趋于整体。说明高趋近积极情绪减少了注意拓宽。在实验2 加入中性对照组后,用Navon(1977)字母刺激测量注意广度,仍能得出高趋近积极情绪缩小注意范围的结论。
积极情绪认知促进效应的神经机制
(一)多巴胺介导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作用
艾施(Ashy, 1999)提出了积极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神经心理学理论[ 14]。这个理论认为, 适度的积极情绪状态会使中脑边缘皮层、前扣带皮层的多巴胺水平升高, 而这种神经递质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使个体克服习惯化反应的能力增强。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一系列发现积极情绪促进了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等任务成绩的研究。而比较重要的中脑边缘系统由投射到边缘和皮质区的腹侧被盖区(VTA)的多巴胺产生细胞组成,与奖励和动机有关。多巴胺的很多重要投射(见图1)可能是积极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神经机制。例如研究表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改善是因为积极情绪条件与额叶皮质区多巴胺水平的增加有关。该理论有两个关于VTA 投射的假设: 第一,积极情绪可能改变任何接收VTA 直接投射的结构的加工过程。第二,积极情绪导致的行为变化不太可能由不接收VTA直接投射的结构所介导(Ashby 等,1999)。实验表明多巴胺水平的下降与快感缺乏(情感淡漠或快感缺失)有关,而不是与消极情绪相关。会使人们产生消极情绪状态的压力的或令人焦虑的事件,实际上似乎增加了特定脑区的多巴胺水平。那么多巴胺水平的高低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动机维度模型呢? Ashby 推测多巴胺水平与任务表现之间的相关可能是倒U 型的,所以多巴胺从最适水平的增加或减少都会损害表现(Ashby 等,1999)。另外研究表明非常高的多巴胺水平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个特点相关———情绪失调、冲动行为和认知- 知觉缺损(Cyders &Smith,2 008),即多巴胺水平过高对认知有损害作用。从以上证据可以看出多巴胺在介导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时可能有一个最适水平,而根据动机维度模型,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在动机趋近强度上可
能
也
是
呈
倒
U
型
分布的。
图 1(二)积极情绪对认知作用的脑机制
1.额叶
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一些作用可能受前额叶皮层的多巴胺水平调节,因为克服优势反应的能力提高了,促进了认知灵活性。Herrington 等的情绪Stroop 实验把积极情绪、执行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大脑活性结合起来,发现对愉快词的反应时比不愉快词的反应时低,并且愉快刺激在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有更多激活,且左侧有更多激活,显示出脑半球的不对称性 2.前扣带回皮质
有证据表明多巴胺到前扣带回皮质的投射有利于执行性注意和认知观点的选择或切换(Ashby 等,1999)。同样,前扣带回皮质在积极情绪对转换任务的影响中也有作用。王艳梅采用情绪性图片诱发积极情绪,研究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的神经心理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知觉积极情绪图片诱发的积极情绪使任务转换的脑功能区———前扣带回皮质的活动,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是因为积极情绪能够显著增强前扣带回皮质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前扣带回皮质在转换发生时主要的功能就是监控注意定向的分配,建立新的注意定向(王艳梅,2 006b)3.其他有关脑区
眶额皮层位于额叶的基底部,被认为是表征刺激奖赏价值的脑区(李新旺等,2008)。眶额皮层表征初级强化物的奖励或情感价值,以此表征行动的目标,因而对情绪有关键作用。其损伤会影响到与情绪相关的学习、情绪性行为等(Rolls,& Grabenhorst,2008)。
积极情绪的测量
(一)从情绪的主观体验角度测量即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来测量积极情绪, 通过积极情绪的问卷和量表进行, 比较常用的是奥森(Wason, 1988)编制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 ive Affect Schedule)[ 24]。这个量表是根据维度理论编制的, 因为其具备心理测量学的特点, 从而被广泛地应用, 但此量表比较适合测量一段时间内的心境变化, 而不太适合 瞬间产生的情绪状态。
(二)从情绪的生理唤醒角度测量 1.生理多导仪 采用生理多导仪主要测量在积极情绪产生时, 外周系统伴随发生的变化, 如心跳、呼吸、血压、皮肤电等。有研究发现, 积极情绪所引起的心率要短于消极情绪所引起的心率[ 25]。但总的来说, 情绪产生时的外周成分的变化更多地被认为反映了唤起水平, 而不是体现具体的情绪效价, 即当情绪的唤醒强度比较高时, 这些指标将达到较高的值。
2.脑电(EEG 或ERP)情绪既与外周神经活动相关, 也与中枢活动相关。所以,近年来, 人们开始采用脑电来测量积极情绪。脑电包括EEG 和ERP, 前者由脑的自发电位所形成, 而后者是由刺激事件(包括物理刺激和心理因素)所引起的脑电的实时波形。研究者采用EEG 技术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发
现,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大脑的额区具有单侧化效应, 积极情绪在左半球有更大的激活[ 26]。ERP 的研究发现, P300 这个成分主要与情绪有关,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可引起P300 的变化,但幅度不同。有人发现消极情绪刺激能比积极情绪刺激诱发更大的P300 波幅[ 27]。
3.脑功能神经成像技术
脑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探测到大脑进行心理活动时的空间活动, 常用的功能成像技术有正电子发射断层技术(PET)和核磁共振技术(fMRI)。脑成像技术最初被用来研究认知和智力过程的大脑活动, 最近也被用来考察情绪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进行时大脑内部的活动。目前通过功能成像研究对积极情绪进行的精确的空间定位, 发现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腹侧黑质(ventral pallidum)这几个部位与积极情绪的产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8](三)从情绪的外部表现角度测量
情绪的外部表现, 即表情。对于积极情绪来说, 其特有的表情是Duchenne 式微笑。通过记录肌肉电位(EMG)发现, Duchenne 微笑伴有颊骨和眼睛附近的轮匝肌的运动, 而在消极情绪产生时,则有更多的皱眉肌的活动。
目前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情绪的定义还未统一,总体上对于积极情绪的定义存在愉悦特性取向和趋近行为取向.愉悦特性取向认为积极情绪是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趋近行为取向认为积极情绪不一定就具有正向价值,它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是与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概括地说,积极情绪是对内外刺激所表现出来的接近行为倾向,并最终获得短暂或长期欣慰感(愉悦感)的情绪. 美学中认为“美感”是由客观对象的审美属性引起的人感情上愉悦的心理状态.心理学把美感的特征界定为一种愉悦的体验,是一种带有好感倾向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人对美好事物的肯定和对丑恶事物的反 感.从积极情绪的2个定义取向来看,“美感”都应是积极情绪的一种:美感强调愉悦的体验与积极情绪的愉悦特性是一致的;从积极情绪的行为倾向来看,“美感”也应当成为积极情绪的一种,比如,美学中除了优美、崇高、喜剧等审美范畴会令人有趋近审美对象的倾向外,其所定义的“悲剧快感”、“怜悯感”也可纳入积极情绪范围.
管Seligaman明确积极心理学研究的3个领域之时,就曾经提出了美感是影响人类积极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美的感受是人类的24大美德之一L7_8],也有研究者提出“美感,则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和概 括力的积极情感”[9],目前许多借助国际情绪图片库(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的研究则把位于效价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位于负端的,有不愉悦感受的称为消极情绪[2].“悲剧感”作为美感体验类型之一,通常因为其效价等级评定落在“1~3”之间而被纳入到消极情绪范畴,这与“美感是积极情感”的设定是相矛盾的,并且目前还未有美感体验与积极情绪关系的构建的实证依据.另外,许多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会影响情绪体验者的归因方式、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人际关系,甚至可能改变神经中枢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关系能否形成健康人格m].健全人格者拥有积极的内部自我对话,会对事件采取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能够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m],因此明确积极情绪系统,构建美感体验与积极情绪的关系有助于积极人格研究.
实验1共分2个任务,任务1将80张图片用E—prime编好,随机呈现,图片呈现5 s,之后出现“请在词表中最多选出1个词来形容你对图片的感受”,被试从中选出1个词来描述他们的感受.为了防止相互干 扰,被试独立在电脑上操作.任务2中,2组(每组10张)图片随机呈现,每张图片呈现5 s,一组呈现完毕后,让被试开放式地填写 他们的感受,或者用句子陈述,或者用形容词来描述.为了排除记忆的序列效应,每组图片内的每张图片随机呈现.
实验2前,让被试熟悉词表,以便评定时能快速选择.正式开始时随机呈现图片,每张图片呈现2.5 s,选出7张混入实验以评定稳定性;被确定为诱发美感的图片呈现完毕后首先让被试评定图片的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然后从实验1所确定的新美感词表中选词并进行强度等级评定,采用9级评定来反应感受程度.对4种审美体验类型与其对应的情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喜剧感与其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52,o.34,相关水平极其显著;优美感相关系数分别为o.48,o.42,o.31,相关水平均达到显著;壮美感相关系数分别是0.j5,0.66,0.39(声 不同奖励对罪犯劳动改造积极作用的比较分析 对罪犯的奖励 可分 为三种 类型,即物质 奖励、精神奖励、刑事奖励。物质 奖励 改善 了罪犯的 生存条件,有利于稳定罪犯 的改 造情绪。还 能使 罪犯认识 劳动的价值和 意义,有利于其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精 神奖励 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罪犯的尊重需要等合理 的精 神需要,尤其对 于成就感 较高 的罪犯,还能使其正确 的自我实现需要得 到满足,这有利 于罪犯养成积极 向上的生活态度。刑事奖励能使 罪 犯看到 以积极改造获得 自由的希望,极大地激发 了改造 的热情。 物质奖励作用重要,但受监狱特殊性的制约.监狱是 国家 的刑罚执行机关,以惩罚和改造罪犯基本职 能,其性质完全不 同于社会企业团体,受到了罪犯特 殊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对罪犯物质奖励的量和质上都受到了制约。罪犯的劳动报酬是罪犯服刑改造的附属物不是罪犯所追求的主要目的/监 狱采用物质奖励只能表现于对 罪犯象征性 的鼓励,这是为了激励罪犯劳动和改造思想的积极性,而不是让罪犯到监狱企业来挣大钱的,即使是经济效益好的监狱也如此。 精神奖励更能激发罪犯劳动改的积极性 /大多数罪犯对名誉、社会地位等精神需要看得比物质奖励更重,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渴望与向往。实践证明,一个恰如其分的精 神肯定,一份积极奋进的精神鼓励带来的效果往往无法用物质价值来估算。精神奖励基本 上是通过满足罪犯的精神需要而强化了罪犯的内在激励,长期效应更突出 刑事奖励作用独特,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论改造表现多好。刑事奖励不能对同一罪犯多次反复使用。这种奖励不是日常改造工作中随时就能兑现的奖励手段,它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和法律程序限制,不能保证奖励的及时性。根据奖惩的原则,奖励或惩罚如果不能及时实施,将影响奖惩的效果。刑事 奖励要求之 高不是每个罪犯都能做到或都 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监狱机关要处理好物质奖励、精神奖 励、刑 事奖励的关 系,根据 不 同地 区经济 发展状 况、监狱 经济的现实情况 以及罪犯 的不 同特点,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对罪犯实施不同的奖励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不仅具有图画美、色彩美,还具有音乐美。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周围的声音?天空中雷声隆隆,风声萧萧;大地上车轮滚滚,歌声飞扬;海洋上惊涛拍岸,海燕高唱,就是潜身海底、巡游大洋的鲸群,也会吟出奇妙动听的“鲸歌”!如果我们的作文,在描绘生活的时候,除刻画出事物的轮廓和色彩之外,还记录下它们的声音,那不就是做到“绘声绘色”了吗?那么,怎样才能逼真地描摹出自然界、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让人如闻其声,绕耳不绝呢? 妙用拟声词 描绘自然中最真实的声音 作文中妙用拟声就是恰当地选用拟声词。拟声词就是一些专门用来摹仿自然声音的词语,如“隆隆”“噔噔噔”,还有“哦哦哦”等。巧妙地借用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拟声词摹绘声响,是描写声音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手法。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给文章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谢雪畴的《“老虎团”的结局》一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地上是冰凉的,身子一贴着地皮,那寒气嗖嗖地直往肚皮里钻。 那双堆集上的榴弹炮,咕隆隆,咕隆隆地轰响起来。 中午过后,天边忽然响起飞机的嗡嗡声。 在大炮轰鸣中,坦克出动了,排成横队吱吱嘎嘎地轧将过来。 文中“嗖嗖”“咕隆隆”“嗡嗡”“吱吱嘎嘎”等几个拟声词,把当时大王庄阵地上的天时、地利和战斗气氛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 有的同学在作文中也擅长运用拟声词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如一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噔噔噔地跑过去,吱溜一声把门打开。”文章借用形象活泼的拟声词,模拟了生活中真实的声响,使其声跃然纸上,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作文中是否运用拟声词以及拟声词运用得是否得体,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表达效果。下面是一名同学描写班级开学第一天情景的一段文字: 听说这一学期我们要换班主任了。新班主任可是全校有名的“老先进”,他穿着夹克衫,瘦瘦的,剃着平头。当老师走到黑板面前的时候,大家说话的声音就停止了,课堂里只听见翻课本的声音„„ 文中提到了讲话的声音和翻书的声音,但由于没有使用拟声词,没能给读者留下印象。如果把其中的两句改写为:“老师走到黑板面前,‘嗡嗡嗡嗡’说话的声音立刻就停止了,只听得‘沙沙沙’的翻书本的声音„„”“嗡嗡嗡嗡”写出了上课前大伙儿交头接耳相互交谈的情形,反映出新学期开始同学们激动的心情;“沙沙沙”翻书本的声音,正好反衬出课堂的安静,突出了同学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只加两个拟声词,场景立刻就活了。 事物是复杂的,描写声音也不那么简单,要把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描绘好,单靠拟声词是不够的,还要靠别的“绘声”方法。 巧用比喻 描绘自然界中最美妙的声音 写声音时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来描绘。用比喻绘声,一般是通过联想、想象,把无形的声音,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常常是用人们比较熟悉的形象、可以想见的各种声音去比喻比较陌生的难以用拟声词摹拟的声音,并能较具体地描绘出其中的区别。例如,同样是说话的声音,小孩子如银铃,少女如莺啼,中年汉子如铜钟,也有的人像闷砂罐,这样就细致分明地再现了声音的形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两句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你看: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上。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 再请大家欣赏陆定一《老山界》里的一段文字: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作者一连用四个比喻句写声响,调动读者以往的经验,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由于处于山谷,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很低微,但由于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作者就是这样以形象贴切的比喻,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跟着调动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 下面两段用比喻写声音的语段也相当优美,我们来共同欣赏: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叶君健《看戏》)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鲁彦《听潮》) 声音是无形的,人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相较于有形的事物,声音的摹写特别困难。可是,《看戏》中的这一语段却将音乐形象具体化了,通过比喻描绘出了清晰可见的画面:动的“珠子”,“一笑一颦”的表情,“优雅的‘水袖’”及“婀娜的身段”。根据这些生动的视觉形象,读者可以联想到音乐形象,体会到美不胜收的画面。同样是描绘声音,《听潮》连用了五个比喻,连续出现了五个画面和形象,将声音的形象具体实在地诉诸视觉。 一些同学用比喻来描绘声音的笔法也相当老练、优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一同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 天不知什么时候又阴了起来,雨说着说着也就来了。起初,雨不大,叮叮咚咚,好像无数珍珠落到玉盘上。尤其是敲在屋瓦上的古老的音乐,似乎柔和而又铿锵,似乎遥远而又逼近。重重轻轻,密密细细,点点滴滴,仿佛俞伯牙《高山流水》中的沉吟。似水柔情,雨仿佛在诉说着婉转的心声。后来雨越下越大,砸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房檐上飞流下来的水嘈嘈切切,清脆悦耳,真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心旷神怡。偶尔来阵风,树枝便扭着身躯,叶子呼呼地响,挤出了千万点水珠,飞落而下,与檐下的滴水一唱一和,创作出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作者运用拟声词、比喻的手法,十分形象具体地写出了雨声的特点。我们在写声音的时候也可以经常运用一些比喻。如把优美的女高音独唱比作“夜莺歌唱”,把雄浑的大合唱比作“汹涌的波涛”;又如把抒情的小提琴独奏比作“淙淙的流水”,把激越的琵琶声比作“奔腾的万马”。运用比喻来描写声音,能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用这种方法,比喻一定要贴切,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善从侧面来写 间接表现声音之美 侧面写声音,即把听众的感受,通过他们的动作、神态、嗅觉、视觉等感觉外化出来,也是描写声音的一种手法。例如,林嗣环在《口技》中,一方面着力描写表演者口技的高超,另一方面又注意写听众的反应,从侧面显示表演者技艺的高妙。如第一处写观众的反应“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描写他们专注、入神及叹服的神态、动作,有力地表现了声音那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又如刘鹗《明湖居听书》,在王小玉演唱完后,就用“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等描写,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美妙绝伦,并用台下听众的议论(感受)――“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烘托了小玉的歌声是何等的美妙、悦耳、动听。 侧面描写如同回音壁,将所描写的声音反射回来,让读者从回音中品味其声,这种手法往往能创造出“深山藏古寺”的奇妙效果,是直接描写所无法替代的。 巧用通感写声音 状美妙声音如眼前 声音本来是无形的,极难描摹,巧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可将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形容或比喻勾连起来。高明的作者写声时往往会巧用通感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我们见到栩栩如生之声。刘鹗《明湖居听书》就运用通感描写了王小玉美妙的声音: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这段文字,作者先是把听觉范畴的歌声用味觉范畴的吃人参果来描绘,表现了歌声的悦耳动听,接着又用触觉范畴的浑身畅快表现了歌声之美妙令人心旷神怡,最后又用视觉范畴的钢丝抛入天际描绘了音调之高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用通感描绘声音,不仅能化无形为有形,还让人可见、可触、可感、可品。 让孩子体验劳动的快乐 上周六xx爸爸单位组织义务植树,跟xx一说去植树,xx高兴的又蹦又跳,嘴里直说:“ 耶!终于可以去植树咯,我要叫上我的好伙伴--**。” 我:“宝贝xx,叫上奕斐去,那你们俩会好好团结合作吗?” xx:“当然会,巧虎里面说过的合作力量大!” 早上9点如约到达目的地--天户峪。下车后看到一片不规则的荒地,xx爸给我们讲解植树的要求:“有白色标记的地方才能挖坑,坑的深度及宽度约50公分,因为种的是香椿树,所以坑不用太大。” xx和奕斐两人举着一把大铁锹,有模有样的比划着,自行分工很明确:挖坑的,提水的,挖不动了两人一起使劲;两孩子忙的不亦乐乎。虽然动作幅度相当大,但两人干的很卖力,满头大汗,在我和两位小宝贝共同努力下,终于挖好了1个树坑。 可以种树啦,只见xx和奕斐轻轻的把小树苗放进坑里,把树苗扶正后,添上土,再用脚踩实后浇水。为了日后好分辨是自己种的树,又专门搬来小石块围起,两人专心致志的在石块上刻上自己名字,并给小树起名叫“小肉卷”。问其原因,xx说:“因为他爱吃肉。” 希望这次的植树活动让孩子们能真正的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同时也看到两个孩子很好的发挥了互相帮助、团结和作的精神。 让音乐属于每个孩子 摘 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音乐活动是最能解放幼儿,调动其创造激情的艺术活动,然而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千差万别,每个人都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这样教师对幼儿音乐活动的指导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关键词 音乐活动 教育观念 指导策略 音乐活动是最能解放幼儿,调动其创造激情的艺术活动。究竟怎样做才能使音乐教学富有实效,真正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千差万别,每个人都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此时,教师除了接收到幼儿反馈之外,更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重新反馈到幼儿身上,形成新一轮的师生互动。 一、构建和谐幼儿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构建和谐幼儿教育,要正确把握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幼儿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要素,二者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成与败。“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幼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只有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并能促进教师与幼儿共同的身心健康。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师生互动顺利开展的大前提。教师必须明确幼儿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互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是幼儿教育成功的关键。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忽视对幼儿所传递信息的反馈的教育机智,使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教师自己的客体地位也因其隐性状态而被掩盖,这样互动变为单动,就不能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音乐活动中,要把握好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关系,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当幼儿认真倾听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但当幼儿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时,幼儿就是活动的客体。我们都知道,为了使师生互动能正常进行,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但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去实践与实施。 二、加强音乐素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教师自身教育能力的高低是影响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通过正确的观察与评价,了解每个幼儿 一个班上几十名幼儿,由于家庭环境、性别、个性的不同,他们在认知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但他们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优点。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每一种特点,才能客观的获得他们的情况。在活动中教师还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在成功的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教师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情况,在针对性的去观察,才能掌握幼儿学习的情况,为之后的互动奠定基础。 2、在设计教学活动适时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 有时幼儿的反应和表现是教师能够预见到的,对于这样的指导教师只要在活动中实施就可以了,但幼儿毕竟是一群好奇、好问、好动的孩子,他们有时的表现会让老师事先也揣测不到,这时,教师必须全面观察,及时调整自己的导策略。 3、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在音乐活动中,怎样去化解难点,让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难点呢?音乐活动《快快起床》中,幼儿先是欣赏歌曲,然后说说听到了什么并找出相应的图片,再根据歌曲进行排序。其实这一环节是为之后的“轮唱”这一难点做准备的,通过幼儿自己发现问题,集体解决问题。通过图谱的不同变化,让孩子感受、学习轮唱,激发孩子的演唱兴趣,让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会轮唱。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创造欲望 1、创设活动情景,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 《小狗抬轿》是一首古老又有趣的童谣,配以熟悉的流行音乐旋律就成了一首活泼有趣的歌曲,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因为歌词的情节性较强,我在设计时就通过提供情节图片让幼儿排序,帮助幼儿熟悉理解歌词,在反复的检验图片过程中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知音乐的旋律从而轻松地学会演唱歌曲,并通过表情、动作、语调、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表现歌曲,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自己去体验音乐的快乐。这种灵活机智、因势利导的方法能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艺术化的教学语,能激起幼儿的兴奋度 如活动前后的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挖掘和体验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情绪、情感,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幼儿,创设一种与作品相协调的带有整体审美情境的教学情绪场。教师可随着优美的音乐,用简洁美妙的语言引导,把乐曲的意境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起来,让幼儿在美妙的音乐意境中畅想,感受乐曲悠扬、清晰、欢快活泼的旋律美、意境美。 3、适当的节奏教学,能激起幼儿激动的情绪 如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歌词内容很简单,为了使幼儿不觉得单调,我从大雨和小雨的声音节奏入手,运用黄豆和大米来演奏不同的雨声: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为了让幼儿在本节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在课前与幼儿共同了解、讨论下雨时的各种情形;其次,考虑到在活动中能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演奏时的强弱特点,所以在本活动中运用生动的节奏图谱,通过幼儿亲自操作以鼓励、互动、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去。 4、适度的肢体语言,能加深幼儿体验所欣赏的内容 老师用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如在欣赏歌曲《蓝精灵》时,教师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采飞扬的姿态,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儿,使他们充分感受蓝精灵的神态。如在唱《摇篮曲》等较为柔和和抒情色彩较浓的歌曲,教师应注意运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教唱,让幼儿感受摇篮曲安静、平稳的特点,便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又如唱《小兔乖乖》、《哇哈哈》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用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就更能激发幼儿的内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师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进行唱歌和随着音乐节奏去进行律动表演,这样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与幼儿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听觉、视觉、动觉充分调动起来,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将每一个幼儿带进音乐美好的境界中,在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纯洁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第三篇:让作文充满音乐的美感
第四篇:让孩子体验劳动的快乐
第五篇: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