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展示课的感想与思考
数学展示课的感想与思考
4月18日,我参加了“临安市小学数学教坛新秀展示课”活动,这一天,有五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展示课。下面就有关的课堂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一.利用“课前互动”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
上课之前,老师们较好地利用课前时间和学生交流互动,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紧绷的心弦一下子放松了许多。这样能够更好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开始学习的旅程。开始上课了,学生一走进教室,就立马坐得端端正正,一动也不动,这们的氛围难免有些紧张。为了让学生放松,万老师微笑着说,同学们,不用坐得这么正,自然一点就好了。学生仍然坐得这么笔挺。看来,要和学生互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放松心情。万老师就带同学们做起了“模仿秀”小游戏——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几个动作做下来,学生的坐姿也自然一些了,看得出来,学生还是有些紧张。紧接着,万老师又和同学们玩起了唱歌游戏,她要求学生一边唱一边拍手,把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唱出来。学生纷纷拍手唱起了快乐的歌谣。一时间,教室里一片欢歌笑语。这样“无关学习的放松式”课前互动,把学生轻松自然地引到了学习的殿堂。同样的,潘老师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轻松自然,她在课前带着学生做“座位操”,她让学生全部站起来,跟着口令动起来。三节“座位操”做下来,学生已经随着老师的节奏进入了今天的学习。而更有趣味的“课前互动”是张老师设计的“脑筋急转弯”——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站在一起,但只有三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一道趣味题,已经把学生引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虽然学生猜的都不对,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倍增,很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老师在黑板上提示答案的时候,学生马上明白了,纷纷举手回答了老师提的问题——这该如何来解释这件事?这样“有关学习的趣味式”课前互动,立即吸引了学生,把学生迅速地引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充分使用数学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刘老师充分利用数学学具——小棒、计数器、皮筋,让同桌两人合作数小棒,数好后用计数器拨数。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对数的组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原来数学里的“数”就是这样来的。在后面的数数游戏,刘教师则是利用计数器让学生边拨边数,在拨数中突破了“满十进一”这个难点。而万老师在上《厘米的认识》时,也是让学生对黄色小棒的长度,进行估一估,量一量,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炼出用尺子测量小棒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测量另一根蓝色的小棒。在操作中,学生对于1厘米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样的,在潘老师的课堂上,她也是这样做的:①四人为一小组,要求学生想办法利用信封里的学具——硬币、三角形、方格来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②小组合作,共同动手操作。③小组内交流比的方法。④组长记录,准备交流。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发现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要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原来这就是一种借鉴比较法。三.通过估一估,想一想,看一看(测一测),建立数的表象。
虽然学生认识了1000,知道了10个一百是1000,但对于1000到底有多大,学生的脑海里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度。怎么让学生建立一千的表象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刘老师的课堂:瞧!她拿出一杯没有装满的黄豆,问学生:“一杯200克,如果有1000克,需要几个杯子?”学生猜的答案很多,到底是几杯呢?学生很想知道正确的答案,都睁大眼睛看刘老师做实验。原来一杯半就够了。因为5个二百才是一千。同样的,在沈老师的课堂上,她为了让学生再次感受1000有多大,拿出一瓶未满的山核桃,让学生估数——猜一猜,这大概有多少颗山核桃?猜了之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想一想,如果有1000颗山核桃,瓶子会怎么样?如果换成了大米,又会怎么样呢?这样学生对于1000到底有多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数要用到千呢?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万老师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首先引导学生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1厘米吗?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刻度2到刻度3等等都是1厘米。从而形成厘米的概念。学生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万老师让同学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同桌互相检查,师生互相检查。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厘米的印象。最后再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紧接着,万老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比划对小棒进行估计,大概有多长。估出长度后,再让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这样通过估一估,想一想,测一测等操作活动,逐步加深了学生对于1厘米概念的认识。
这次的数学教研活动,让我有了深深的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数学课变得更有趣,更受学生喜爱。我将在摸索中前行,努力向有效的数学课堂进军。
第二篇:小学数学展示课听课心得体会
我校六位小学数学教师的展示课给了我莫大的启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五一路小学的李老师上三年级《搭配》,李老师在课件里呈现了许多画面,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李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授课的六位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这些展示课的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决心今后将更加努力,向他们学习,向他们靠近。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课例评析与感想
在这次培训中我观看了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回民一小陈慧老师的一节研究课,通过这次的课例观摩、教学设计、教师的自我评析、当地及专家的课例评析、资源拓展等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每次学习总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看到精华,吸收之;看到欠佳之处,有者改之,无则加勉!下面是自己的一点收获,或者说是感想,写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一、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作为小学生的英语启蒙教师,教师本人的基本功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的日后发展。本人感受颇深,从农村成长出来的教师可能都有很深的体会。农村的师资相对薄弱,九十年代的农村的英语教师的基本功和现在相比更加薄弱,尤其是语音方面,由于一开始学的不准,在以后的高中、大学的英语学习中都花了很大力气去改正,由于其影响甚至还导致了胆怯、自卑和羞于开口等。因此教师的基本功从侠义方面来说包括两个方面:语音的标准及语言的流利,规范的板书。小学英语对学生听和说的要求相对多一些,因此,教师语音的规范及语言的流畅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的语音语调基本功,确保我们说出的每个单词,每个句子没有发音上的问题。课堂语言除了要流畅,一定要确保我们说出的不是错误的句子,我们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课堂上不够规范的课堂用语,可能会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How to read it? How to do it? 这样的非句子,I’ll give you three minutes.这样的汉语式句子都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导。规范的板书除了能利于学生抓住本课的重点内容,利于课文的理解外,也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情境的设置
英语的学习要求在语境中学习句子,在句子中学习单词。这就是说我们在教给学生一句话、一个词时还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会用句子、词语。
所创设的情境如何即利于课文的导入,也利于重点单词、句子的引出是一节课成败的重要方面。本节课中教师的情景设置不是很明显,每个词组的出现和句子的操练过于机械,学生思考的成分太少。开头完全可以一free talk的形式与学生交流:What can you do at school?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关于在学校里能做什么事情,应该能说出很多了如:I can play basketball.I can study等等。让学生经过这场头脑风暴再来导入What can you do at home?引发学生的再次思考,增强他们学习新的短语的欲望,这样要比先教短语后代入句子,效果要好的多!
三、恰当的导入,自然的过渡
成功的导入应该是自然的,成功的过渡应该是简洁而不留痕迹的。本节课的各个活动设计基本上都是比较符合学生实情的,能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但如何更加恰当的导入,自然的过渡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斟酌的!
四、注重基础,适当拓展延伸
这次的优质课还是比较实在的,注重课文,注重基础知识。在精讲精练课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由于前面将基础知识都夯实了,后面的拓展学生进行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正是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远见,提高了整节课的课堂效率。整节课节奏频率教师把握得较好。符合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而不显得松懈懒散与拖沓,较好地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chant 使用在不同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在课的开始热身时使用,温故知新。在本课结尾使用,总结了本课的重点。首尾呼应,相得益彰,效果比较显著。
第四篇:小学数学汇报课感想
LOGO
小学数学汇报课感想
小学数学汇报课感想
今天终于上完了这节汇报课《找规律》,虽然效果差强人意,但是很感动,感动孩子们的天真善良,之前在5班试讲过(没人听课),一下课孩子们都围过来,迫不及待的跟我说:老师,这节课过得好快啊,好像只有4分钟...;老师,今天上课好开心啊,我们好期待下次上数学课...;
老师,这节课很好玩...甚至我回到了办公室,还有学生跑到5班班主任那里说:许老师,你把第四节课给陈老师上数学课吧...感动于孩子们的天真和热情,扪心自问,这节课虽远远没达到精彩的效果,可是孩子们就是这么容易满足,那种对于这节数学课的喜爱毫不吝啬的表达出来了,深深的感染了我,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之后,一天的时间从早到晚请教吴老师和袁老师,推开了所有的事,反复的一起商量,一起修改。
真的很感谢他俩,给我出谋划策,辛苦你们了。修改完后,可能还是自己经验不够,来不及经过试效果,结果效果没怎么出来,还有就是正式讲是在6班,学生的整体特质不一样,这个班的学生本来热情不是那么好调动起来(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也告诉过我),而这方面我还是个新手,虽然这样,课后孩子们还是跟我说:这样上课过得快....,感谢孩子们专心的配合我,希望下次是我的课把孩子们自发吸引过来,从心里爱上数学课。
通过这次上课,我意识到在讲课这方面我要学的很多,讲课不是天生的,要努力磨练做个有心人,多和孩子聊上课感受,我相信这样下去,才会进步的,今天看到一句很有感触的话“我受不了自己总是待在原地不动”,同样,不管我们对未来有多少幻想和疑惑,一定不要停下来。谢谢孩子们,我会努力让你们的数学课更有趣,让你们爱上上数学课的。
第五篇:数学复习课教学感想[范文模版]
数学复习课教学感想
复习课课看是简单的练习课,然而要想让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进行转化,并能做到插缺补漏、学有所得,复习课绝对是要讲究方式方法,也肯定是有窍门的;要想让多而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就需要把平时单个的知识以进行整理、归纳串连起来。
一、学会看目录,回忆知识
目录作为一个索引,它就像一个引领者,把所有的知识容缩在一起,得以一一再现。教会学生看目录、教会学生阅读来回忆知识,那么学生对整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会去想一想,能回忆起多少就回忆多少,回忆不起教会学生马上翻课本,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曾有人这样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是人类摄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学,阅读就是自学的主要形式,阅读能力就是一个人自学能力的核心。
二、梳理知识,形成框架结构
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在一定的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找出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分散的知识串成链。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比如,在复习混合运算时,重点放在运算的顺序上,让学生学会判断哪一种算式属于哪一类型(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从而计算出混合运算的结果,并加深认识。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规律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把
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及自学能力。
三、复习中学会综合应用
复习课的功能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所以复习课的练习应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提高。比如,在复习用有余数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对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要了解清楚,对除法的计算要掌握,要知道余数在具体的问题中所表达的含义,这样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由于复习课容量大,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把握好复习方法,理清思路,抓住知识系统联系,让知识连成串,根据知识侧重点精心设计练习,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习惯、态度和方法的形成,让学生能开心快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