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来源:(58.com)发布时间:2009-05-07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 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很多的局限。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08-04-01 15:58:38 访问:2425次
短短一个星期的宏观经济学课结束了。虽然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我确实收获不小。宏观经济学不再是像微观经济学一样以分析研究经济个体为主,它注重的是一个经济整体,研究的是这个整体的经济运作和产生的问题。在学习期间,我也越来越重视到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开始留心国家与世界的经济形势以及各国面临经济问题时所采取的一些政策手段。一.理论基础依然是重点
在宏观经济学短短的五、六十年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理论派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凯恩斯主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也出现了其他的一些理论和主义。面对如此众多的理论,我们应该分别进行了解并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经济形势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会接触一些以前司空见惯,却没有细心思考的问题,例如失业和物价上涨。学了宏观经济学后,我知道了失业不仅包含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一层意思,它还有一层意思叫自愿失业,即有劳动能力的人不愿工作,不愿提供劳动力。而物价不仅仅只会上升,有时还会出现物价下跌,即通货紧缩。
在这门课中,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汇率这一价格标尺。以前我只关心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希望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美元,那样我们的钱就更值钱。但如今我已不再有这种幼稚的想法,因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走高时,会影响中国的出口产业,而走低又会导致进口增加,危及国内同行,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态度面对汇率问题,采取最优的汇率制度。我同时还接触到了一些以前根本不知道的金融名词,例如期货与期权,还有一些分析经济形势的图表,如TES,TEE,IS—LM曲线。二.理论须与实际相结合
在了解了各种宏观理论之后,重要的一步就是把它们与实际相结合。经济学家们创造出宏观经济理论并不是为了纸上谈兵的,是为了分析形势,为国家更好地采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2008年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自从去年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各国通货膨胀严重加剧,石油、黄金期货价格大涨,各重要股票指数暴跌,可以说2008年世界经济领域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波动。此时各国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取各种策略来稳定国家经济。FED(美联储)从去年底开始连续七次降息以防止美国的经济衰退,而中国则不断加息以防止经济过热和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为什么在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中美两国会出现如此截然的反差,为什么FED不顾国内通货膨胀的威胁依然采取降息策略,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股市保持牛市状态数年而却在短短两三个月内暴跌一半,这些都是在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学之后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中,我发现这是一门充满争论,不断发展的学科,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失业,通货膨胀,商业周期中各个流派都有他们独自的理论,各种理论都有充分的依据,而这些依据又是基于一些特定的假设之上的,所以他们都存在一些优点和不足。因此为了学好这一门学科我们必须较好的掌握各种流派的理论,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还有就是这短短的一星期对于学习宏观经济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BLANCHARD在他的《Macroeconomics》里说过:“学会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我用了一年,但真正了解这些内容背后的约束条件我用了8年。”因此在这门课结束之后我们应该抽出足够的时间继续学习和研究。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很多的局限。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很多的局限。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总结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产出的增长率,尤其
是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最终决定一国的贫富程度,因而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弄清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通
常由收缩期、谷底、扩张期、顶峰几部分组成。经济周期中发生波动的指标有实际GDP、失业率、股票价格及通货膨胀。
3、失业:失业是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失业可分为摩擦性
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4、通货膨胀:简称通胀,通常是指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与之相反的是通货紧缩,指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
5、开放经济: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经济都是一个与
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经济体,或开放经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国经济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宏观经济的研究范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的联结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6、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经济政策;包括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货币政策是指通过中央银行这一政府机构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最终要达到经济增长,稳定经济、减少失业、控制物价、对外平衡的目标。
二、国民收入衡量的方法。
1、总支出法中,GDP可分为四大部分: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及净出口,则
国民收入恒等式为Y=C+I+G+NX.其中,消费支出指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可分为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和对服务的支出。投资支出是由企业固定投资、住房投资和存储投资三部分组成。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净出口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差额。
2、总收入的方法中,国民收入主要由劳动者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收
入和净利息收入五部分组成。其中,劳动收入包括工人的工资、补贴以及雇主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的社会保障金。业主收入指非公司制小企业的收入,以及不受人雇用的独立生产者的收入,既包含企业利润又含有劳动收入。租金收入指个人在出租土地、房屋等资产时的租金收入。公司利润指公司的销售收入中扣除工资、租金及其他成本项目的利润。净利息指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净利息。
三、GDP消胀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区别。
1、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即GDP消胀指数=
名义GDP/实际GDP*100%。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本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
2、二者区别:1.GDP消胀指数衡量价格时涉及商品范围更广泛,它包括所有商品和服
务的价格信息,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代表性产品与服务的总和。2.GDP消胀指数仅仅包含本国生产的产品价格,不包含进口产品,而CPI中往往包含进口品的价格。3.GDP消胀指数所涉及的商品组合的数量是变动的;而CPI所涉及的商品组合的数量是固定的。
四、宏观经济中财政政策的作用。
1政府购买的变动:1.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了政府购买,国民储蓄减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此时政府购买“挤出”了私人投资。2.紧缩的财政政策:政府购买减少,国民
储蓄上升,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2.税收变动:1.减税与增加政府购买相同,使利率上升,投资下降2.增税与减少政府购买相同,使利率下降,投资上升。
五、失业的治理政策。
1、主动性失业治理政策,是在劳动供给上做文章,使劳动供给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符合市场上对劳动的需求,主要方法有:延长劳动者受教育时间、加强职业培训或提供就业服务信息,提高工资变动灵活性等。
2、被动性失业治理政策,因为无法在根本上彻底消除失业现象,因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来对失业进行救济,但这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增加失业。
3、主动性治理政策与被动性治理政策在实际生活中是互补的。
六、货币的三种职能。
货币指那些流动性高的、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资产,其职能主要有:
1、计价单位:货币为衡量千差万别的高品的相对价格提供了标准;
2、交易媒介: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购买任何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此时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法定等介物。
3、价值贮藏:货币提供了将当前的购买力转移到未来的手段,使得人们可以在不同时期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
七、数量方程式的含义及其反映的问题。
1、数量方程式是反映货币数量与交易额之间关系的式子,货币数量乘以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价格乘以交易数量。
2、数量方程式的右边反映了交易的情况,左边反映了用于交易的货币的情况。数量方程式是一个会计恒等式。
八、决定经济中通货膨胀率的因素。
1、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
2、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
3、实际GDP的增长率。
4、中央银行的供给行为最终决定着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
九、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1、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使得经济极大混乱,税收扭曲。
2、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1.借款者与贷款者:若实际中的通货膨胀高于签约时的通货膨胀,则借款者得益,贷款者受损;反之,若实际通用小于签约时通胀,则借款者受损,贷款者受益。2.工人与雇主:当通货膨胀率超过人们预期,工资便低了,雇主利润相对原先预期要高;相反,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水平时,原定工资相对较高,雇主利润被挤占。
3、恶性通货膨胀:通常指通货膨胀率超过50%的通货膨胀,此时交易成本非常高,并且会出现物物交换。
十、对外净投资与净出口相等的原因。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S-I=NX,此式反映了用于资本积累的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产品和服务在国际间流动之间的关系。等式左边是本国的对外净投资,是国民储蓄超出国内私人部门投资的部分,它等于本国出借给外国的资金数量减去外国出借给本国的资金数量。等式右边净出口即贸易余额,等于本国的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后的余额。此式子本身是一个会计恒等式,对各变量的定义保证等式自然成立,它反映了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的对等交换的关系。
十一、小国开放经济下的宏观政策与贸易。
1、本国的财政政策:1.持续的财政扩张会使经济陷入贸易、财政双赤字。由于本国政
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此时财政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或同时发生,这样会导致储
蓄下降,引发净出口下降,直接导致本国贸易收支出现赤字。2.持续的财政紧缩会使贸易余额向顺差方向变动。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政府减少开支,增加税收,从而使储蓄上升,净出口上升。
2、外国的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带来本国贸易顺差。由于外国政府采取财政
扩张会使各国储蓄相应下降,世界资金供给也会下降,导致世界均衡利率上升,本国投资下降,净出口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世界市场利率下降,导致本国贸易逆差。
十二、大国开放经济下经济政策对贸易影响。
1、本国财政政策会影响净出口和汇率。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民储蓄减少,利率上升,对外净投资也减少,从而使汇率上升和净出口下降。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
2、本国货币政策是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3、限制进口贸易保护政策作用与小国开放经济下作用相同。
十三、经济政策对实际汇率和净出口的影响。
1、财政政策:1.本国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本国储蓄下降,导致实际汇率上升,净出口减少。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2.外国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实际汇率下降,净出口增加;外国政府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与之相反。
2、贸易政策: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政策并不能增加净出口产品数量。由于限制进口导
致了实际汇率的增加,从而提高本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减少了本国产品的出口数量,从而抵消了进口的减少。但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政策会影响一国贸易总额。
十四、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因素。
1、财富效应:即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名义资产数
量以保持计划中的实际资产数额不变;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况就相反。财富效应的结果是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因此向右下方倾斜。
2、利率效应:利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家庭会用未来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当前愿意消费的产品数量就会减少;另一方面意味着投资的机会成本增加,企业会消减原有计划的投资规模,企业愿意购买的投资品的数量也会减少。由于利率效应的存在,随着总价格水平上升,家庭和企业对商品的需求总量会减少;而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家庭和企业对商品的需求总量会增加。
3、开放效应:国内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十五、影响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
1、预期:1.人们预期未来收入的提高时会增加他们当前的个人消费需求,从而使总需
求曲线右移。2.预期利润率的提高会扩大企业的投资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右移。3.预期通货膨胀上升会使当前商品的价格水平相对便宜,而未来商品价格水平相对高,从而扩大对当前商品的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右移。
2、政府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增加货币供给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
3、世界经济:1.汇率上升,本国商品价格相对上升,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使本国
净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2.外国收入的增加会扩大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在进口不变的情况下,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
十六、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三种情况。
1、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说明整个社会的资源未
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和资本存在闲置,失业率大于自然失业率,因此,现实的均衡
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
2、充分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恰好长期地、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此时在长期均
衡下生产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3、超充分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这时社会生产资
源得到了超充分水平的利用,失业率小于自然失业率。
十七、流动性偏好产生的原因。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便利性的倾向。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原因为:
1、交易动机: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
2、预防动机: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3、投资动机: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机,它的存在使对货币的需
求与利率水平成反向变动。
十八、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的影响:1.财政政策的变动主要反映在IS曲线的移动上。凡是扩张性的财政
政策,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和减税,都会使IS曲线右移;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左移。2.财政政策的效果与LM曲线的斜率的关系: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小,收入变动引起较小的货币需求变动就能造成较大的利率变动;LM曲线越平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大。收入变动引起较大的货币需求变动只能导致较小 的利率变动。3.LM是一条垂直线时,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完全不敏感,此时财政政策无效;LM是一条水平直线时,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具备充分的敏感性,此时财政政策发挥了最大效果。
2、货币政策的影响:1.货币政策的变动主要反映在LM曲线的移动上。凡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LM曲线右移;凡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都会使LM曲线左移。
2.货币政策的效果与IS曲线的斜率的关系:垂直的IS曲线则表示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完全不敏感,货币政策无效;水平的IS曲线表示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完全敏感,货币政策达到了最大效果。
十九、工资黏性、价格黏性与工人错觉理论的共同点: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脱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人们预期的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
二十、小国开放经济。
1、汇率制度:1固定汇率制度上,名义汇率被固定在某个政府或中央银行选择的水平
上。2.浮动汇率制度下,允许名义汇率按照市场上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
2、浮动汇率的政策效果:财政政策与贸易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
3、固定汇率的政策效果:财政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
二十一、宏观经济政策。
1、主动性政策:宏观经济的运行从来都是不稳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经常性地发生显
著变化,从而引起产出、就为和价格水平的波动,因此经济政策必须“见风使舵”,平抑这种变化和波动,维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2、被动性政策: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的运行具有内在的和本质上的稳定性,倒是
一些不恰当的和自以为是的经济政策常常成为破坏这些稳定性的罪魁,因而他们在经济政策取向上信奉“无为而治”和不干预的原则。
二十二、三种时滞。
1、识别时滞:当一国经济运行中出现问题时,这种问题并不一定总能被及时地发现和
识别。
2、行动时滞:在认清了问题的性质之后,就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会产生行动
时滞,即从认清问题到实施政策之间需的时间。
3、生效时滞:指一项政策从形成之后到其正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间所用的时间。
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对象是大型经济单位,通常指一国的国民经济。包括经济增
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
2、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3、失业: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
4、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
率。
5、通货膨胀:指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6、财政政策:通过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
7、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
8、流量:特定时间段中发生的经济量值。
9、存量:特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
10、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价值总和。
11、实际工资刚性:实际工资无法充分调整到劳动力供需平衡的水平。
12、利率传导机制: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至投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上
升。
13、滞胀: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的现象。
14、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15、被动性政策: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内在的本质上的稳定性,政府的干预常常会造成加
剧经济波动,所以应尽可能的少干预,无为而治。
16、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17、流动性偏好: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货币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的倾向。
18、黄金律水平:索洛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簷资本存量。
19、货币:指那些流动性高,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资产。
20、流动性: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变换媒介的容量程度。
21、货币供给:一个经济中能够获得的货币数量。
22、货币中性:货币供给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23、古典两分法:将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分割开,互不影响的方法。
24、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5、汇率: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的价格。
26、名义汇率: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
27、实际汇率:指两国间商品的相对价格。
28、总需求: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29、总供给: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30、失业均衡: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31、充分就业均衡:短期均衡产量等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32、超充分就业均衡:短期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33、乘数效应: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的放大效应。
34、IS曲线:价格不变时,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的关系。
35、挤出效应:政府购买增加,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
36、流动性陷阱:货币需求对利率具有充分敏感性。
37、LM曲线:价格不变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的关系。
38、名义价值:以现时货币价值作为衡量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标准。
39、实际价值:反映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购买力,取决因素是人们的货币收入与产品
服务的价格。
40、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一种批发物价指数,衡量批发或生产阶段时的价格水平的变动。
41、边际产量: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某一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42、自生消费:指不随收入变化的那部分消费。
43、派生消费:指由于收入增加而导致的消费。
44、内生增长:1.要素投入的内生增长(资本、劳动)2.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创新、人力资本投资)。
45、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重点总结
1、凯恩斯理论,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
交易动机--交易需求预防动机--预防需求投机动机--投机需求
对利率变化最敏感的是:投机需求
2、GDP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3、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GDP是一定时期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年生产100万,只卖掉80万,所剩20万同样计入GDP.年生产100万,却卖掉120万,计入的仍是100万。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若某人花20万买了一幢旧房,包括19.8万的旧房价值和2000元的经纪人费用。只能计2000元。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是地域概念,GNP是国民概念。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4、GDP曲线
5、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支出法:GDP=C+I+G+(X-M)
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增加值法:GDP=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第三产业的增加值
6、指标: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7、I=S+(T-G)
8、GDP合>=GDP甲+GDP乙
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发生在家户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发生在企业部门。假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这样简单的经济关系称为二部门经济。
不论需求量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2、均衡产出的概念: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3、消费量由可支配收入决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c/△y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
5、利率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就低收入者而言,利率越高,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故利率提高会增加储蓄。就高收入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减少储蓄。
6、人民收入增加,中国股票市场的现状萎靡不振,对消费的影响?
7、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的倾向关系?
8、乘数论: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9、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10、四部门经济
11、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
(1)求均衡收入
Y=AD=C+I+G=100+0.8yd +50+200=100+0.8(y-250+62.5)+250Y=1000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均预算乘数11、12、1、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处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2、利润与国民收入关系?
3、假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金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法定准备金率仍是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答:(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于是,货币供给
M=1 000+400/0.12=4 333.33(亿美元)。
(2)若法定准备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 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 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 000+2 000=3 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 333.33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10×10.12=83.33(亿美元)。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政策目标不同: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
联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
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政策效果越大。
2、M0、M1、M2的影响:
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是指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的货币供给M1是指流通中的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和。
3、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4、再贴现率政策的影响:再贴现率是中央英航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5、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比较的优点: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中央银行可及时地按照一定的目标来买卖政府债券,从而比较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2)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大量地变动货币供给,就可以根据该变量的规模来决定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数量;如果中央银行只希望少数地变动货币供给,就可以用少量的债券买卖来达到目的。
(3)公开市场操作灵活,便于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方向,变买进为卖出债券,里脊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为减少货币供给。
(4)中央银行可以连续、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债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纠正。
6、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创造货币的多少?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越来越难。
7、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外贸效应
8、失业的分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周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何时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游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9、二战后,自然失业率提高,为什么?怎样降低自然失业率?
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降低社会福利
10、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1、轻微的通货膨胀能促进经济增长?为什么同意(促进论的条件3点)
(1)通货膨胀具有一种有利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通胀过程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比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加得更多。通胀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2)通货膨胀增加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由于实物资产和现金余额这两种财富形式之间的替代性,经济单位会增加对实物资产的需求,从而推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
(3)通胀直接表现为货币供给过多,多发行的那一部分直接成为政府的收入,可用于增加投资。如果居民消费不变或消费的下降小于投资的增加,产出仍能通过乘数效应上升。
12、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就要提高失业率。只要他们能容忍高通货膨胀,他们就可以拥有低失业率,或者他们可以通过高失业来维持低通胀率。
1、有什么办法缩小人均GDP的差距
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情况
2、经济增长的概念、影响因素?
直接原因:经济中的投入要素,如与资本和劳动的积累有关,还与能够影响这些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变量,如规模经济与技术变化有关。
3、哈罗德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假设条件、基本公式
假设一: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假设二:该国对外国的资本转移(发展援助)具有足够的吸收能力;
假设三:资本--产出比不变;
假设四: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
假设五: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假设六: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且不考虑资本折旧。
基本公式:ΔY/Y = s ×ΔY/ΔK
其中: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如果不具备,对经济的影响?
4、索洛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指导意见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
5、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1)较高的储蓄率
(2)大量引进外资,k(人均资本拥有量)增加,人均产出增加
(3)控制人口政策,使人均储蓄中更多的用于资本的深化,促进k增加。
(4)科教兴国、高考的规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同的投入有更多的产出。
6、经济周期的特征: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
衰退阶段:
(1)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同时,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的增加。由于厂商会对此作出压缩生产的反应,所以实际GDP会下降,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急剧下降。
(2)对劳动需求的下降。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业率上升。
(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工资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会放慢。
(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同时,由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情景是衰退阶段的镜像,呈现相反方向的变动。
7、乘数——加速数模型
2、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