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警惕科学》有感(共5篇)

时间:2019-05-12 12:2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警惕科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警惕科学》有感》。

第一篇:读《警惕科学》有感

读《警惕科学》有感

有个人送了另一个人一包烟,那个抽烟的人感觉送烟的人真好,但对于不抽烟的人来说,其中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读了《警惕科学》后,我觉得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感受自然也就不同,我们只是站在了大多数人的角度去规定了事情的正确与否,但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我们也不能决定谁就是错误,因为我不是他,所以不能了解他的想法,我们能做的只有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去发现更多东西,总的来说,生活较以前相比,不也变得好起来了吗?

在现如今科学发展的时代,大多数科学家都依附于其群体而存在,任何个体一旦发出与群体不同的声音,就意味着其自身要被边缘化。所以我们看到,在三聚氰胺、瘦肉精、转基因等事件中,相关科学家或者集体失声,或者只有一个声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恐惧科学,认为科学的发展对于生活真的是功大于过吗?我觉得科学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运用科学的人,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这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读了《警惕科学》后,文中作者看到了科学的负面影响,所以他大力呼吁警惕科学,我觉得他的出发点必然是好的,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我们想不到的很久以后的事,这一点我觉得他还是很厉害的。从科学的方面来说,我们要警惕的是科学吗?或者说科学的发展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弊大于利。

一间大屋子,亮丽光鲜,卧室的屋梁下悬着一把刀。刀身沉重,刃口锋利,系在一根头发上,正如古语所说千钧一发。但是专家反复告诉屋子里的人:第一,这根发丝绝对结实,能抗七级地震;第二,这把刀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它,房子里的冰箱、彩电、抽水马桶、无线网络等东西都不能启动,大家就不会生活得这么舒服。这是头悬利刃的故事。老生常谈却又引人深思,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刀子终有一天会掉下来的,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不管这把刀是不是你弄上去的。作者从《疏于防范的教训——百年环境问题警示通则》中得到启示,看见了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举了苯和甲基叔丁基醚来说明,文中作者说了不是太了解这些化学物质,从苯的例子中也提到了“但是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做什么用的,有什么后果,我几乎一无所知。即使在2005年11月,大量液态苯直接泄漏到松花江中,我也只知道江水被严重污染了,不知道具体的后果。”其实关于苯,我高中学过,考完就基本忘完了,又有谁能一直记得呢。后来作者知道了关于苯的一些知识,又提到“显然,在苯这种东西的具体应用中,实际发生的过程并不像科学主义者所描绘的图景那样美好——后来的新技术解决了早期技术的负面效应,我们只是看到它的安全生产标准在不断调整而已!它已经导致的负面效应,当然无法解决,你不能让一个苯中毒而死的人再活过来。对于它继续导致的负面效应,管理者也只能视而不见,因为它是当下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业文明的战车开到那里,苯就会跟到哪里。这时我们会听到很熟悉的台词:‘没有别的办法,为了大局,只能做出局部 牺牲。等将来有了新技术,就好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和作者的顾虑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不能阻止这个事情的发生,就像火山爆发一样,一样具有危害性,你不能阻止,想的更远一点,地球总有一天会爆炸,就像其他星球一样,你什么都做不了;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是自己更自律一点,不破坏环境的同时呼吁他人不破坏环境,监督教导他人怎么做,所以我觉得作者能站出来说话,这一点还是很让人钦佩的。

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科学发展的产物,医学科技,随着科学的发展,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病能够被治好了,大部分的人是受益者,那么也有少部分的人受到的伤害多余回报,他们是谁呢,比如说医生,他们在医疗病人的同时,自身必然受到影响,就像放射科医生,哪个不是高工资,各种假期,但他们受到的影响大的超出你的想象;再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那就是核电,常有人说,核电不出事则罢,一出事就是大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只要核电站运行起来,不出事也是大事。即使设计完美、施工完美、操作完美,各种可怕的局面都没有发生,但核电运行所必然带来的常规问题,仍然同样严重。主要有四:

一、核电运行中,核辐射对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的伤害;

二、核电运行所释放的放射性废水和废气会伤害工人和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本地的生态环境;

三、核废料至今没有找到妥善的处置办法,要在几万年乃至几百万年之内,成为人类的隐患;

四、核电站自身在退役之后,变成了巨大的辐射源、污染源,同样是难以解决的隐患。前两者是随时发生的,是当下的问题;而后两者则更多的是未来的问题,更加隐蔽。但是人类受到的收益也是相当大的,我们目前并没有能衡量这个利与弊的天平,许多东西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如果没有核电,小到日常生活,我们没有足够的电来用,也许以后会研究出新的可循环的能源来用吧,但研究过程又是多久呢,又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呢?大到国家和平,你不用而别的国家用,于是发展就比不过别的国家,所有你懂得。然后所有的问题又回到了人类本身,人怎么运用科学才是最重要的。说到了人运用科学,就又有更多的问题要讨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为了祖国发展的,也有为一己私利的,就比如你连饭都吃不起了,或者说你想用科学弊端挣更多钱,哪怕污染环境,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大公无私,所以先学做人再学做科学,严于律己,督促他人,我只能说历史不能倒退,科学也不能停止发展,只有科学发展了,人类才能幸福。

作者讲的问题和观点,我不知道他是否正确也不去评价他什么,但他所说的引起了一部分人的重视和讨论,我想作者的目的也应该达到了。科学的发展还是必要的,人类也要进步。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说过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我认为科学发展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不能停止,更不能倒退。我相信只要科学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更多难题就会得到解决。李蕴出了本书,叫《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说:“生活中的任何困难,都不会把我们逼进死胡同。相反,它会给困境中的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我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毕竟人总是要有点梦想和动力的,我希望以后所有的不治之症都能被治好,所有问题能被解决,所有人类能越来越幸福。

第二篇:读《警惕科学》有感

15级生物工程 何欣 ***451 读《警惕科学》或读《警惕科学家》

提到科学,大多数人觉得是深奥的、难懂的,这就给科学带来了一丝神秘色彩。小的时候,被问到长大后的理想时,好多人说长大后想当科学家,认为科学是神圣的。我认为,科学是不可或缺的,是有必要发展的,它带给我们优质的生活,大到飞机火箭,小到细菌,都给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我是学生物的,接触最多的就是微生物,可以说微生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都是通过添加各种调料,才达到的色香味俱全,味精发酵用的是谷氨酸,酱油发酵用的是酵母等等,都依靠的微生物;聚会时,增加气氛喝的啤酒、白酒等,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的;经常喝的酸奶,不紧需要微生物发酵,而且其中还添加了肠道益生菌,来改善我们的肠道菌群;我们生病吃的抗生素,都是通过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获得;洗涤业、造纸业等添加的各种酶都来自微生物;穿的羊毛大衣,也是用蛋白酶处理,才使我们穿的舒适等等。可以说,微生物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没有科学,人类便不会进步。

然而,读《警惕科学》和《警惕科学家》,文中作者只看到了科学的负面影响,科学家的阴暗面,大力呼吁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甚至呼吁要远离科学。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不懂科学,不了解科学,所以造成了恐慌,进而排斥科学。比如说,大多数人听说谁是艾滋病病人,大家就都远离他,排斥他,生怕会被传染,其实是他们不了解艾滋病,正常的接触,如握手、拥抱,是不会造成传染的,只有血液才能传播,如果了解了真相,人们还会那样排斥,接触到艾滋病病人,还会那样恐慌吗?我认为不会。再来说说《警惕科学》吧!

首先,作者是从《疏于防范的教训——百年环境问题警示通则》中得到启示,看见了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举了苯和甲基叔丁基醚来说明,文中作者说了不是太了解这些化学物质,从苯的例子中也提到了“但是苯究竟是个什么东 西,做什么用的,有什么后果,我几乎一无所知。即使在2005年11月,大量液态苯直接泄漏到松花江中,我也只知道江水被严重污染了,不知道具体的后果。”。其实,只要日常加以注意,是减少得病,甚至不得病的风险。生产在一线的工人,平时穿防毒服,带着防毒口罩,完全可以减轻、甚至不会得病。而苯的制取及以苯为原料的工业,应尽量做到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防止管道跑、冒、滴、漏,生产车间应有良好的通风装备,加强透风,涂料行业尽可能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作溶剂,改进喷漆作业方式,如静电喷漆、漫漆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的避免苯中毒。都说想象是可以吓死人的,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不了解,一旦听到点不好的东西,他的想象会自然而然的夸大负面的影响,会将其负面影响无限放大。再比如说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会用到高压灭菌锅,会用到有毒的试剂等,最初我是害怕用高压灭菌锅的,总是想象着它会爆炸,看见实验室正在使用的高压灭菌锅,都会躲得远远的,可后来我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知道正确使用是不会有安全问题的,便不会害怕了。我觉得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作者想象的那样“过”大于“功”,科学也不能停止发展。你能想象到没有汽车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没有电脑的生活会怎么样?你又能想象出如果没有工业发展,我的日常用品会满足需要吗?答案是不能没有科学。历史不能倒退,科学也不能停止发展,只有科学发展了,人类才能幸福。

再说说《警惕科学家》吧。作者提到了科学共同体,又说“在以往的主流话语中,科学家是一些才智超群、道德崇高的人物。科学是神圣的殿堂,科学家就是殿堂中的神职人员。”,“然而,现实的科学共同体如何呢?即使高居殿堂顶端的诺奖得主,也有剽窃、造假的,还有给希特勒造毒气室的。中国的情况更令人尴尬。”。作者又将以前的科学共同体和现在的科学共同体做比较,说现在的科学共同体的道德品质败坏,我不敢苟同。现在的科学家是有一些是品质不太好,那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科学家都是道德品质败坏的。有些科学家是为了自己的盈利,可那也是付出劳动了,那是他们应得的呀。难道付出体力劳动的人可以获得自己的利益,那些为了科研,日日夜夜的付出体力加脑力劳动的人,就不该获取利益了吗?他们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便利了其他人。比如说当你着急到某地办事,坐着飞机赶到某地时,你不应该感谢科学的发展,才会便利你的出行,满足你的需要?再比如说,你用着笔记本或手机跟远在天边的家人朋友联系时,是不是也应该感谢那些夜以继日的奋斗,才创造出这些联系工具的科学家致敬呢?还有袁隆平院士十几年如一日的研究杂交水稻,他只是想更多的人有饭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这是多么的值得尊敬呢!何亮在《该警惕科学了吗?连是继续祛除蒙昧? — —就田松 《警惕科学家》一文为科学辩诬》中也提到了“不能用诺奖得主中也有剽窃造 假者和科学技术 曾被魔头们用以杀人来抹黑科学家群体,更不能就此来揶揄科学,大喊什么 ‘警惕科学’”。更讲到“求力、求利的科学仍然是科学。出问题的是体制,是人性,不该把污水泼在科学头上”,这一点我很赞同。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问题,这些不仅仅是出现在科学家身上。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会影响到一部分人,使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忘记了人的本性,可是这些是可以通过教育等挽回的,真正的问题处在人性身上,这跟科学本身是无关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田松先生讲的问题。我只是觉得田松先生的观点有点悲观,看到的阴暗面有点大,不能以偏概全,科学的发展还是必要的,人类也要进步。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不是也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嘛!我认为科学发展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不能倒退,更不能停止。我相信只要科学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更多难题就会得到解决。李蕴也出了本书,叫《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说:“生活中的任何困难,都不会把我们逼进死胡同。相反,它会给困境中的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我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科学带来的难题,人类是可以战胜的。

读《警惕科学》或《警惕科学家》有感

班级:15级生物工程 学号:***451 姓名:何欣

第三篇:警惕科学

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

大科学时代,任何科学家都依附于其群体而存在,任何个体一旦发出与群体不同的声音,就意味着其自身要被边缘化。所以我们看到,在三聚氰胺、瘦肉精、转基因等事件中,相关科学家或者集体失声,或者只有一个声音。

《核电员工最后遗言:福岛事故十五年前的灾难预告》

[日]平井宪夫编著

陈炯霖 苏威任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第一版

155页,25.00元

头悬利刃

一间大屋子,亮丽光鲜,卧室的屋梁下悬着一把刀。刀身沉重,刃口锋利,系在一根头发上,正如古语所说千钧一发。但是专家反复告诉屋子里的人:第一,这根发丝绝对结实,能抗七级地震;第二,这把刀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它,房子里的冰箱、彩电、抽水马桶、无线网络„„都不能启动,大家就不会生活得这么舒服。

日本国民大概一直接受着这样的教育,核电是清洁的,核电是安全的,核电是必要的。就在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事件之后不久,一位在中国生活的著名日本青年还在电视上说:“他们不会放弃核电。”日本政府与核电企业的宣传何其彻底,让一位自认为有反省精神的青年才俊,灾难之后仍痴情不改。很多日本青年从小就生活在核电站附近,每天看着头顶悬刀,习以为常,不免产生幻觉,真的就相信它能永垂不落了。

也有人早就发出了警告,只是这个声音太弱了。从1990年代开始,核电员工平井宪夫就致力于反核宣传,这部《核电员工最后遗言》就是他的反核演讲集,1995年曾由一个NGO组织自费出版,直到福岛核事件之后,才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并且迅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虽然我知道核电必然会有问题,但是文中的细节仍让我震惊,没想到问题如此严重,如此荒谬。

平井宪夫生前是日本东京电力的一级技工,曾在包括福岛在内的很多核电站工作,负责监督配管工程的定期检查。平井宪夫于1996年12月因癌症去世。他在去世前几年致力于反核活动,留下了很多演讲记录。

2011年6月,经刘黎儿等人的努力,此书在台北出版了中文繁体字版。11月,简体版又在北京出版,使得大陆读者在核电发展呼声甚高的情况下,能够听到另一种声音。中文版还收入了另外几篇相关文章。有前GE公司核反应堆设计师菊地洋一先生的反核演讲;有刘黎儿对前东芝核电设计、维修工程师小仓志郎的采访。这两位都参与过福岛核电站的设计和制造。福岛事件之初,小仓志郎就在3月16日举行记者会,揭露福岛设计中的问题。

这些人无疑都是真正的核专家。虽然我一向强调,不需要科学依据,单从历史的、伦理的、哲学的角度,就足以对核电进行全面的否定。但是,在我们这个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依然强烈的时代,他们对于核电的批判更有力度,更容易粉碎公众残存的幻想。

核电这个光鲜的大屋子,其内部早就柱斜梁歪、百孔千疮了。

不只是邻居的问题,也是自己的问题

在以往中国人的意识里,核危机远在天边,事不关己。三厘岛也好,切尔诺贝利也好,都是电视里的事儿。福岛核事件之初,也只是隔岸观火。不过,危机很快蔓延过来,很多人惶惶地抢盐。蓦然回首,才发现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核电站已经四处开花了。

更大的危险不来自一衣带水的彼岸,而在我们身边。所以,对于今天的中国,这本书说的并不是别人的事情。

在福岛核事件进行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反应耐人寻味。中国的核专家反复强调核电的清洁、安全和必要。事态在一天天恶化,他们的心态却始终乐观,他们永远告诉公众,已经发生的事情远远没有(无知的)公众想象得那样严重,并且不会再恶化了。但是在此期间,日本及国际社会对福岛事件严重程度的认定逐渐提高,最后被认定为七级,与切尔诺贝利事件相同。德国很快宣布全面放弃核电。而中国的核专家依然宣称,即使日本出了问题,中国也不会出问题。因为中国的技术更先进,更成熟。所以,中国要不为所动,继续发展核电。

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为什么相信这个而不是那个?我们常常会陷入这种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在我们至今仍然普遍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下,人们相信科学,遵从科学,核电站这样的高科技常被默认为先进、高级的好东西。我们也曾把科学家视为纯粹知识的拥有者,相信他们有良知,说真话,爱国爱民,为人类造福。所以在遇到重大问题时相信他们的判断。但是,近些年来,在关于牛奶的三聚氰胺、食盐加碘、转基因主粮、瘦肉精等一系列与科学有关的事件中,专家的话语常让我们心生疑窦。我们发现,专家是有立场的,是有利益关联的。电视上的主流核电专家永远在说着同样的话:核电是绿色的,核电是安全的,核电是必要的。

平井宪夫的著作给我们提供了来自核电专家的不同声音。

核事故难以避免

有一利必有一弊,核能之弊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地步。

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核电问题都是突发性的核事故,简单猜想,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人为失误;

二、自然灾害;

三、军事打击。切尔诺贝利为其一,福岛为其二。第三种情况虽尚未发生,但其可能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本书中,小仓志郎就明确指出,“有核电设施、有燃料冷却池的国家根本没有什么国防可言”,“等于在自己的脖子上挂炸弹。”

对于自然灾害,科学主义者常常宣称,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能够对抗并战胜天灾,即使现在不能,将来也必然能,所以要信赖现在的科学,并发展未来的科学。有位核专家说,福岛核电站按设计可抵抗七级地震,没想到来的是九级,所以出事了。而结论竟然是,福岛的设计和建设没有问题,下次按照抵抗九级设计,就好了。这意思是说,是地震来错了。然而,下次地震就不会来错吗?更何况,设计防范九级地震,就真的能扛得过九级以下的地震吗?平井给了一个案例:

1993年,因四级地震,日本女川核电厂一号机反应堆功率异常上升,机组自动停机。但是问题在于,1984年建厂时,原本的设计是在五级地震时自动停机。平井宪夫说,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明明没有踩刹车,车子却自己紧急刹车一样。“这就意味着,它可能在震度五的时候不会停。”

对于地震、海啸这样的天灾,人力是无法抵抗的。在地质力量面前,人类依靠科技制造的钢筋混凝土,都像面团一样柔软。

即使我们侥幸躲过天灾,人为失误仍然难以避免。尤其是在当下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中。

只要是人,就会有失误。系统越复杂,失误的可能性就越高。核电站所涉及的人为失误可以简单分为这样几个层面:

一、科学层面,理论推导是否准确无误;

二、技术设计层面,是否根据准确的科学给出高效、可靠、少污染、少误差„„的技术设计;

三、工程实施层面,设计完美的技术是否能够得到实施,造出完美的工程;

四、实际操作层面,任何完美的工程也要人来操作,那么,是否每一位员工都受到了充分的培训,是否能保证操作中不会失误,失误是否能得到及时调整;在工程的长期运行中,设备维护是否充分„„

在科学层面上,科学家似乎有足够的自信,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我愿意有保留地相信他们的自信。其他层面则每况愈下,平井说:“不管核电的设计有多完美,实际施工却无法做到与原设计一模一样。核电的蓝图,总是以技术顶尖的工人为绝对前提,做出不容一丝差错的完美设计,但却从来没有讨论过,我们的现场人员到底有没有这种能耐。”

而即使在科学层面上,科学原理也不会永远正确。按照波普尔的说法,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是因为它可以被证伪,有可能被推翻。E=MC2之类的核心原理能够有更长的寿命,而外围的部分,总是在变化着的。变化,就意味着以前有错误,或者不够好。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例证,让我们看到,日本核电站的工程实施得何其粗糙。以至于不同公司制造的管道,因为彼此采取的小数点舍入标准不同,不能对接。

施工失误导致的事故时常发生。1991年,日本美滨核电站发生喉管断裂事故,反应堆内冷却水大量外泄到海里,炉心差点成为空烧状态,多重防卫系统逐一失效,只差零点七秒,就要发生第二个切尔诺贝利事件。调查发现,“细仅二厘米,共计数千支的防震动金属零件,在事故发生时未能及时插入喉管,造成喉管断裂,冷却水外流。”平井宪夫说:“这是施工上的失误,但是却从来没有人发现。”

为什么设计不能按计划实施?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核电这种高技术装置,从根本上,是企业行为,电力公司致力于利益最大化,就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许多工程向外承包,大量培训不足的工人进入工地,他们自身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他们也意识不到,他们的微小失误会导致怎样严重的后果。

如彭保罗(Paul Jobin)所说:“目前全球核能工业共同面对的危机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都朝降低成本的资本主义商业逻辑走。为了节省成本,维修工作几乎都改由承包商承包。核电厂每年至少维修一次,维修工人被曝晒在辐射污染的情况最多,因此维修外包制度所带来的附加利益是,风险也跟着外包出去了,电力公司便可以不用负责。”

所有这些,让我们看到,核电站不发生事故是奇迹,而发生事故,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按照平井宪夫的说法:“日本一直持续发生着重大核安事故。”

与日本相比,我们的技术更进步吗?管理更成熟吗?最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发生各种大型工程事故,楼房倒塌、桥梁坍塌、火车追尾,核电工程就一定能置身事外,平安无事?

不出事也是大事——常规问题

常有人说,核电不出事则罢,一出事就是大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只要核电站运行起来,不出事也是大事。即使设计完美、施工完美、操作完美,前述各种可怕的局面都没有发生,核电运行所必然带来的常规问题,仍然同样严重。主要有四:

一、核电运行中,核辐射对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的伤害;

二、核电运行所释放的放射性废水和废气会伤害工人和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本地的生态环境;

三、核废料至今没有找到妥善的处置办法,要在几万年乃至几百万年之内,成为人类的隐患;

四、核电站自身在退役之后,变成了巨大的辐射源、污染源,同样是难以解决的隐患。

前两者是随时发生的,是当下的问题;而后两者则更多的是未来的问题,更加隐蔽。

所有这些,本书都有提及。

平井用了很多篇幅讨论核辐射对员工和附近居民的直接伤害,他本人也是因为遭受辐射而身患癌症,五十八岁就去世了。关于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我们现在的知识是非常模糊的。在福岛核事件之后,很多专家出来保证,说辐射随处都有,连吃火锅都有;又宣布了一个安全剂量值,比如正常人每年不超过多少个毫西弗就好。

这种说法完全没有考虑到核物质的特殊性。核辐射对人的伤害与其他物理伤害、化学伤害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有害物质,我们习惯的主要对策其实是稀释,似乎只要浓度足够低,有害物质就不再有害。但是辐射的伤害不仅取决于放射性物质的浓度,也取决于放射性物质本身的性质。一支利箭,可以穿膛而过,如果把它的力量分成一万份,让这支箭一万次蜗牛般地触碰你的身体,你会毫发无损。这是通常理解的稀释。但是,如果这支箭变成一万支小竹签,每只保持原来同样的速度,同样可能击穿身体,如果击中要害,依然致命。所以这种伤害是不能稀释的。而且,这种伤害是能够累积的。想象一下,每天被一支高速飞行的小竹签击中,经年累月,造成的伤害跟原来那支穿胸利箭恐怕没有差别。平井说:“核岛区内的一切东西都是放射性物质。每个物质都会释放伤害人体的放射能,当然连灰尘也不例外。”而“放射能无论有多微量,都会长期累积”。“辐射会累积在人体,五年、十年、二十年,体内的辐射不是每天早上爬起来就自动归零。住在核电附近的人,每天都持续在体内累积辐射量。”所以毫不奇怪,核电员工和附近居民患白血病的几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在我看来,所谓的安全剂量本身都是值得怀疑的。而最为荒谬的是,福岛核事件发生后,当地核辐射量大幅度提高,日本政府竟然在3月14日提高安全剂量的值,从五年累积不超过一百毫西弗(或每年二十毫西弗以下)提高到每年二百五十毫西弗(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建议的最高剂量是每年二十毫西弗)。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核电站运行过程中,还时时向周边环境释放放射性污染物,比如反应堆的冷却水就定期排放到海里。平井还说了一个小细节:“工人穿过的防护衣必须用水清洗,这些废水全数被排入大海。排水口的放射线值高得不像话,而渔民却在那附近养鱼。”这种持续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根据以往的历史,我们可以断定,它必然会破坏本地生态的平衡,并且,会逐渐波及整个食物链,人类最终也难以幸免。

核垃圾,永无葬身之地

影响更为深远的,也是更为隐秘的、更不为人关注的是,核废料与退役后核电站。

核燃料用过之后,被称为乏燃料,乏燃料仍然具有高强度的放射性。乏燃料的处置至今还是世界难题。小仓志郎说,日本各核电厂都把乏燃料“临时”储放在反应堆上方的核燃料冷却池里。一开始是三十组一束,后来是六十组一束,再后来变成九十组一束。越来越密。乏燃料如果密度过大,超过临界体积,也会发生核反应。小仓志郎说,乏燃料冷却池相当于毫无遮拦的反应堆。甚至,乏燃料比反应堆的危险更大。燃料棒中的铀238本身不参与核反应,吸收了核反应产生的中子后,变了剧毒的钚239,钚239的半衰期长达两万四千一百年。而要等待钚的毒性消失,则需要一百万年。

美国在1987年曾经通过一项决议,在内华达州的尤卡山建造永久性的乏燃料坟墓,此举遭到内华达州的强烈抗议。2002年,布什政府批准开工,但是在奥巴马上台后,尤卡山计划逐渐搁浅,最终于2010年终止。所以直到现在为止,美国的乏燃料仍然放在核电站里“临时”贮存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核电站自身在退役之后,也会变成难以处理的核垃圾。“核电厂只要插入核燃料棒运转过一次,整座核电厂就会变成一个大型放射性物体。”平井说,“当时我也加入了研究废炉方法的行列,每天绞尽脑汁思考,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拆掉这个充满辐射能的原子炉。拆除核电厂不但要花上比建厂时多出数倍的金钱,也无法避免大量的辐射曝晒。原子炉下方的高污染区,每人一天只能待数十秒,这该怎么进行作业呢?”

一方面,核电在运行,在发展;另一方面,没有人知道,如何建造一个确保短则几万年长则百万年的核废料储存库!

核垃圾是当下人类留给后代的最大麻烦,人类有权利把这个巨大的隐患给后代的子子孙孙吗?

平井宪夫说:“管理核废料也需要电力跟石油,到时能源的总使用量必定超出核电所产生的能量。而且负责管理这些东西的不是我们,而是往后世世代代的子孙。这到底算哪门子的和平利用?”

在平井的一次演讲中,一位小学生愤怒地谴责:“今天晚上聚集在这里的大人们,全部都是装着好人面孔的伪善者!”“你们说核电厂很可怕,那为什么要等到核电厂都盖好运转了才在这边告诉我们这些事?为什么当初施工时不去拼命把它挡下来?”

我们的后人也会这样问我们的。

核能低碳是个谎言

本书还戳破了核电减碳的神话。

核电被宣传为清洁能源,是因为发电时不产生二氧化碳。如前所述,核电必然产生各种难以处理的核垃圾,其“脏”甚于人类已经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而最可笑的是,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个肥皂泡,也被菊地洋一戳破了。

菊地洋一说:“核能从开采铀矿到浓缩处理及燃料加工、废液及废土处理,都需要非常庞大的化石燃料。另外,涉及使用后的燃料及高放射性废弃物的常年放置、为求安全保管必须动用化石燃料的数量,都是难以估计的庞大,我们等于在盖一座不管是建设或维护都需要花费巨资的二氧化碳产生物体。”

菊地洋一还说,核电厂的冷却液会排放到海里,会使海水升温,使得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

所以综合而言,核电根本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只不过,这些被核电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没有列入考核而已。

核电的清洁、安全,全都是欺人之谈,那么,为什么核电还会被发展起来?

科学家是一个利益同盟

几年前我提出,科学已经从昔日神学的婢女,堕落成今天资本的帮凶。只有那些能够满足资本增值的科学和技术更容易被发明出来,也只有那样的技术更容易得到应用。那些具有哲学气质而无实际应用的科学则会被边缘化。中山大学的张华夏教授认为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这让我感到安慰和安全。科学家群体是我们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他们已经不是自由思想者,他们的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使资本增值的——东西。同样,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科学家群体自身也变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也在寻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此,它必然与权力结盟,与资本结盟。

于是,在当下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中,任何科学和技术,会首先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只要能使当下的资本增值,哪怕身后洪水滔天。

按照双刃剑的说法,科学总是存在负面效应。然而,这两个刃是不对称的。就核电站而言,发电带来的好处明显可见,受益者也明显可见。但是其坏处,则是分散的,隐晦的;受害主体也是不明确的。核电员工和周边居民还有可能表示抗议,寻求赔偿,而本地的河流、海水、鱼虾,则根本发不出声音来。还有,那些将要承担核污染后果的我们的后代,后代的后代,他们根本还没有出生!

大科学时代,任何科学家都依附于其群体而存在,任何个体一旦发出与群体不同的声音,就意味着其自身要被边缘化。所以我们看到,在三聚氰胺、瘦肉精、转基因等事件中,相关科学家或者集体失声,或者只有一个声音。

平井的著作提供了大量案例,电力公司与日本政府达成了利益同盟,而核电专家群体则附属于电力公司,为了保住饭碗和退休金,他们自然会选择沉默。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平井出现之前,一直没有具备丰富核电现场经验、知识的人愿意挺身而出”。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都是在退休之后,才敢于“豁出去”。

小仓志郎说:“我所以豁出去以真名现身,是有感于自己终生致力的核电,居然成为加害民众的机器,还造成永远不能居住的土地。”

平井宪夫、菊地洋

一、小仓志郎,他们的自我反省,他们的良知和直言值得我们敬佩。但是,他们并不是核电专家的主流、主体。科学家群体中个别人的道德觉醒,不足以挽救科学家群体与资本和权力结盟的现实。所以,要警惕科学,要警惕科学家。科学家的最新发明,总是会首先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而越是强有力的技术,对自然的破坏越严重,对未来的剥削越彻底。诸如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都可以作如是观。

核问题是工业文明的问题

关于核电开发最后的理由是:“我们没有办法。”

这个理由道出了工业文明的无奈与尴尬,连一块遮羞布都算不上了。

“我们没有别的办法。”的确,如果要保留工业文明的框架,似乎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化石能源有限,很快就要枯竭了,并且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开发接近饱和,且生态后果严重;太阳能总量有限,太阳能电池也存在污染问题;风能不稳定,有地域限制;潮汐能更不靠谱„„数来数去,只有核电最好。

于是,我们主动地把一把沉重的利刃挂在了头顶!

仔细看看工业文明这个外表已经不十分光鲜的大屋子,就会看到,屋梁上已经悬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刀了。第一把刀的名字叫化学工业。其实,刀一直在往下掉着,刀下冤魂不绝,但我们总是心存幻想,麻痹自己说,这是发展中必要的代价;安慰自己说,下一把刀会更结实一点儿。最后闹得满头悬刀,刀身越来越重,刀刃越来越利。当初,曾有物理学家形容,原子弹的爆炸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在地球本身的物理条件下,核裂变是不会发生的。只有万物生长所依靠的太阳,是通过核反应为地球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的。所以,掌握了可控核裂变,就好比掌握了太阳。和平利用核能,这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口号,当年充满了科学浪漫主义和科学英雄主义的豪情,在今天看,则是人类的野心和狂妄的一次膨胀。

自己造太阳,掌控核能;自己作上帝,创造物种,所有的这些野心和狂妄,都在资本的刺激下一次次地膨胀,反过来,又一次次地充当资本增值的工具。最终,把人类推向灭亡。

而这一次人类的灭亡,要用整个生物圈来殉葬。

工业文明之下,人类无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不断犯下对其他物种的罪行。核电站则将使人类万劫不复。

小仓志郎说:人类根本没有资格用核电,那是透支未来的做法。

能源神话是支撑工业文明的诸多神话之一。能源神话宣称,只要有足够的能源,人类当下的文明模式就可以继续下去。但是,这种神话只考虑了物质和能量转化链条的前半截,而没有考虑后半截——垃圾问题。核电站自身的垃圾在根本上埋葬了能源神话。核电在本质上同样是剥夺他人、剥夺其他物种、剥夺生物圈的未来。

核电的问题不是核电本身的问题,也不是能源问题,而是我们的生存模式问题。反思核电,归根结底,是要反思,人类要怎样活着?

如果大屋子必然有利刃悬顶,我们是否可以放弃大屋子,回到小屋子里去?

人类只有一个太阳。人类文明一直是在一个太阳的照耀下成长起来的。多出来的太阳,只会是人类的灾难。我们以为给自己带来了太阳之光,其实是点燃了地狱之火。

那个多出来的太阳,来自于资本的贪婪,来自人类内心的贪婪。

平井宪夫祈祷:

只要有核电,真正的和平就不可能降临于世界。

请把美丽的地球留给孩子们吧!

如果我们不能停下工业文明的步伐,人类文明将会灭亡。■

录入编辑:薛冬霞

第四篇:读《趣味科学》有感

读《趣味科学》有感

科学是什么?

它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你前方的道路。

它科学,它为我们中间增添了一朵朵锦花,指引了我们走向更宽广的未 来 是一个火苗,点亮了我心中的光明。

科学,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小事物到大事物,都蕴含着科学。有一本书,它就是我的明灯和火苗,就是《趣味科学》。

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部研修员“王文丽”教师曾说:“好的书往往能让孩子在阅读中发现惊喜和力量。这套书就是专门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它既有丰富的知识性,又能寓教于乐,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趣味科学这本书中,内容广泛,能满足我们不同的需求,全方位的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

这本书中有对宇宙的认识,有独特的星体,地球秘密,走访七大洲。对动物的了解,特别的动物,动物信息.............内容丰富,我十分喜爱。

在这里,我知道了:

宇宙原来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有这么多千千万万的独特星体,有的科学家都无法说出的真相。动物这么奇怪,有这么多的科学道理,有许多我没有见过的动物,真奇妙..........在这本书中,我发现身边的科学这么的有意思,生活中几乎每个微小的事物都有大的科学道理。

第五篇:读《科学的故事》有感(共)

读《科学的故事》有感

每当打开《科学故事》这本书时,看见这上面有许多深奥的故事,便产生了好奇心。

它是一种科普知识系列丛书,内容数不胜数。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小事,每一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的小道理。它不仅能帮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真是我的好帮手。以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它向我们介绍了世界的奥秘。我现在知道了午睡的重要性、死海不死、听诊器的由来、„„的相关知识。而这里面问题,是由科学家们的好奇心产生出来的。它当中经常给我们提一些有趣的自然问题,比如说一年中的“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海底下是什么颜色?海水为什么发蓝?等等。从中我发现了许多科学的道理,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些谜团。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是“提高记忆的好帮手”书上说的是只要水果就可以提高记忆力。比如说苹果,苹果是四大水果之一。苹果之所以能够提高人的记忆力是因为含有丰富的果糖、镁和微量元素锌等。这些微量元素都是大脑发育所不可缺少的,所以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应多吃苹果。

它里面还解答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苹果既能通便又可以止泻?原因是苹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特别多的果蔬胶;为什么要吃水果?因为有助身体健康。总之,《科学故事》是一本好书,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益智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

我喜欢《科学故事》,当你翻开书本,趣味的知识故事把你带到另一个世界;我喜欢《科学故事》,这套丛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深深地吸引住我。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有多少条通往大自然知识高峰的小路,我将沿着这条小路,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做个有用的人。

下载读《警惕科学》有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警惕科学》有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科学失误故事》有感(大全)

    读《科学失误故事》有感‘‘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及时地改正错误,丢弃错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只有丢弃错误,才能走上一天通往成......

    读《自然观和科学观》有感

    读《自然观和科学观》有感 Impressions of natural and scientific concept 摘要 通过对《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学习,了解到了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进而表明了科学的......

    读《科学趣味故事》有感

    读《科学趣味故事》有感近来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许多课外书,都是关于科学的。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从图书馆借阅,就连我这个平时懒读书的也被他们感染了,竟不自觉间读完了这本《科......

    读《游戏中的科学》有感

    在游戏中学习科学,在实验中收获乐趣。没错,游戏中的科学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在一次次的试验后,我们就会收获乐趣。《游戏中的科学》这本书带给了我们四百多个游戏中的发现、......

    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感

    挺起脊梁克险阻,聚精会神搞建设 ——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感 1978年邓小平同志搞改革开放,给中国小资产阶级带来春天,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中国资产阶级带来春天......

    读《游戏中的科学》有感[大全]

    读《游戏中的科学》有感读《游戏中的科学》有感1玩玩游戏,做做实验也能增长知识,收获快乐?当然,不信你就跟我走进《游戏中的科学》这本书吧!这本书一共分为十一章,分别是:奇异之光......

    读《科学探索》有感[5篇范例]

    读《科学探索》有感读《科学探索》有感1青少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梦与好奇。就像这本书的序言说的一样:“多梦,让他们心怀天下,志存高远;好奇,让他们思维敏捷,触觉锐利。”这本书汇......

    读《触摸科学》有思有感

    读《触摸科学》有思有感 高一(16)班 周慧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千百年来,人类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断扩展着对神气大自然,对奇妙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