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扬州大学培训心得马理英
踮起脚,触摸最亮的光
——扬州大学“国培计划”青海省大通县中小学教研员培训心得 教研室
马理英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彭城阁边柳,偏似不胜春。”梦里的扬州,烟,云,水,花,温情浪漫;诗词里的扬州,琼花,芍药,柳絮,明月,唯美风雅。现实中的扬州会是怎样呢?心带十分情,怀梦下扬州。八月十九日至三十日,在教研室谢东东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50人踏上了逐梦的旅程,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参加了扬州大学“国培计划” 青海省大通县中小学教研员培训。为期十天的培训学习紧张、忙碌,虽然辛苦,却使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下面我将本次培训的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与智者对话,学有所思
此次中小学教研员培训是省教育厅专门为我县专兼职教研员量身定制的,扬州大学承担培训工作,参加培训的有教研室副主任谢东东、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全县各学科优秀兼职教研员以及各中小学骨干教师共五十人。为我们授课的十余名老师都是江苏省有名的教育家,如扬州大学的潘洪建教授、申卫革教授、刘佳教授、吴林彬教授、陈秋苹教授、冯锐教授、赵志靖教授,扬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恒富老师、夏心军老师,扬州教师发展中心的束玉良主任,扬州市育才小学校长、特级教师蔡月珍、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陈士才、扬州市新华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薛义荣、扬州市田家炳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张晓林。培训期间,我们共聆听名家讲座十一场,如果将此次培训讲座的内容进行粗线条地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即基础教育政策解读,帮助大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如扬州大学陈秋苹教授所讲的《基础教育政策解读》;第二类主要探讨教研员的能力素养,涵盖教研员听评课技能、论文研究技能、课题申报技能、信息技术能力等,如扬州大学刘佳教授的《教育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艺术》,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从沟通与协调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如何使教师群体团结协作,真正形成教育共同体,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好教育科研,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夏心军老师的《教学改革的应然回归》,告诉我们,作为教研员,要理性、人文地评价老师的课堂,就应去观察老师的课堂生态,他强调“课堂生态”不是“生态课堂”,引发我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扬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束玉良主任的《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校本研修》,他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应该探究课程群,穿越学科的壁垒,实现课程的融合,从而体现出课程的伸展力和还原力。扬州大学的冯锐教授的《微课与翻转课堂》则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们了解了微课制作等信息技术以及微课与翻转课堂这一颠覆性的教学模式之间的联系。第三类主要讨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扬州大学申卫革教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实践路径》,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恒富老师的《通过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扬州市新华中学校长薛义荣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实践思考》,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为我们指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我们还深入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宝应中学、扬州市育才小学、扬州市新华中学和扬州市田家炳中学考察学习,深入现场,感受发达城市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聆听了几位校长非常富有特色的关于学校发展愿景、立德树人、发展规划、教师校本研修等情况的介绍。这些学校既有小学,又有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让每个学段的教研员和教师都能有所借鉴。
二、立足自身实践,思有所悟
(一)明确角色定位,完成职业使命
本次培训中,好几位教授都强调了教研员的角色定位问题,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研员不应只是听课、评课、检查常规教学工作的人,也不能只是埋头搞教学研究的学者,而应是老师专业成长的服务者、引领者和指导者。教研员有着特殊的职业使命:“传播先进思想,将观念理论通俗化 ;协助课程管理,把政策规范操作化;组织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行为科学化;支持教师成长,助教师群体专业化;丰富学术成果,使教育科学实用化。”要完成这些使命,我觉得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能上好课。如果教研员只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虽然也能准确地把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但由于只研不教,对基层教师往往只是口头指导,“优点谈一点,问题指一堆,理论来一套”。时间长了,就会脱离教学实践,成为旱鸭子游泳教练,无法得到大家的信服。要知道,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教研员只有躬身实践,亲自上课,不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
第二,要学会策划。教师对教学要策划,主持人对节目要策划,教研员主持教研活动更应策划。策划就是准备,直面课改,我们要组织的活动很多: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座谈、培训、试卷分析、专题讲座等,如何让教师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提高,这需要教研员有备而做,教研员不仅用力更要精心策划,有效实施,还要善于总结,不断反思提高。
第三,要能专业引领。一线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在多年的工作中已形成自己的教学惯势,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乃至常见“考点”基本烂熟于心,他们往往用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长此以往,一些教师甚至是名师就疏于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和成绩,理论和实践逐渐脱节,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同时,很多教师由于地域的限制,仅限于本学校或学校间的学习交流,“这种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了纵向的引领,尤其是在当今课程发展正处于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的理念如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与教师相比,教研员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育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均占有一定优势,而学校一线教师则在教学经验、对学生的了解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教研员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师合作互助,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研员专业引领作用。第四,要能多读书。不读书无以为教研员。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读书是终身幸福、教研有成的文化之旅。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学问》中说:“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教研员阅读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学生,为了教师。多读经典,读教育名著,就是对教育的爱,对教师的奉献。“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们博大的精神就是学生、教师心灵的故乡,我们文化底蕴的厚实就是学生、教师精神停泊的港湾。扬州大学申卫革教授说“理论不可指导实践,却可以用来反观实践、批判实践、思考实践甚至重新建构实践。作为实践者,要走近理论,不可轻视理论。”教研员虽不是教育理论家,但要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没有教育理论的支撑,教学就失去方向。教研员要把学习教育理论,作为自己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学习学习外国知名教育家的理论,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对于教育评价的论述等;我们要学习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理论,如对现代教育乃至世界教育都产生着积极影响的两千年前孔子的教育理论;我们还要学习现当代的教育理论,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
(二)科学审视新课程改革,理性看待基础教育新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很多“创新形式”,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恒富老师在培训中提到现实中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大戏”、“马戏”、“杂技”、“相声”、“连续剧”、“样板戏”,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热闹的课堂真的是好的吗?所有的讨论都是必需的吗?小组合作怎样才有效?我们的孩子应该怎样去学习?怎样的教育才是有价值的? 比如,新课程改革更加清晰地阐明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单就知识技能目标而言,有其独特的客观属性,一加一等于二,放之四海而皆准。知识技能目标,无论哪个科目,如“路程=速度X时间”,我告诉你,你知道了,你懂了,目标就达成了,无需小组合作讨论。至于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那只是说明教师需要换一种呈现的方式,或者学生需要一个顿悟的时间或契机,和讨论无关。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浪费了大 量的时间与精力组织学生讨论不该讨论的东西,这难道不是值得我们 思考的问题吗?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于是小组合作就行了当下颇为流行的课堂组织形式,分组集中并没有错,关键是看教师能否运用促成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如数学运算,式子对了,关键看过程对不对,能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教无定法,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如英语课堂,可以有角色扮演,采访汇报,辩论赛,短剧表演等等,该自主探究的时候,有个人空间深入思考,能自力更生,能静下来;该合作分享的时候,有团队帮助,团结协作,能动起来。教师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民主的思想,通达的教学理念,自然会让课堂收放自如、动静结合,高效运行,如若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不如没有;台子搭得好,还要戏唱得好才行啊!现在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呢?有人提出,要给孩子选择的自主权,要让孩子快乐学习。钱文忠,复旦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他问:“教育凭什么是快乐的?”他说,不要过分强调学习是轻松快乐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学习也应该是轻松的,但是学习也一定包括一部分不轻松的甚至是短暂的痛苦的东西。当然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头悬梁锥刺股,但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仍然应该提倡,而且某种意义上勤奋或者刻苦正是教育应该使一个孩子养成的健全人格的一部分。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在一个“度”字,快乐学习,初衷是好的,但不能因此让孩子产生错觉,在困难与痛苦的事情面前临阵逃脱,浅尝辄止。前两天看到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写给高三儿子的一句话:“学习并非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唯有苦过的人才有资格谈学之乐。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愿你学习一世,回首有爱相伴。”我想,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实现这两个祝愿,那我们的教育应该就是成功的、是最有价值的了。
培训学习虽已结束,但我们的教研之路才刚刚开始,这条路上会有阳光鲜花,也会有风雨荆棘,但我们要勇敢向前,努力踮起脚,去触摸生命中最亮的理想之光。
2017年9月2日
第二篇:扬州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扬州大学学习体会
一、授课老师知识丰富、讲课幽默风趣
二、课程设置合理、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首先要感谢学校和复旦大学老师的精心安排,可以说这次学习内容非常充实。内容有:周健康《水文统计与误差理论》《数据库技术》熊亚楠《水力学基础》周健康和朱春龙《计算机技术水文应用》黄红虎《径流形成与水文预报》罗国平和李帆《水文测验与电算整编》罗国平《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朱春龙《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周国树《水文测量》等,并且许多知识是贯穿在一起的。
三、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因为读了十几年的书,有点倦,也有点不知道方向。现在的观点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想说的是自己的一点看法。人生得有点追求,追求什么,物质、知识、金钱、权力等等,这些东西的得到,说到底都是需要自己去学习和实践的,事情总在变化,学习也无止境。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问题、新管理、新理念不断更新,层出不穷,发展大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不断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理念。
四、学习环境好,学习气氛浓
培训班设在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环境别致优雅,住宿安排在本科生宿舍楼(研究生标准),学习环境和住宿条件都很好。学员们的学习气氛都很浓,记得这么多天的学习,没有一名学员旷课,没有一名学员因上课迟到,上课开始前大家都早早来等候教授。我们都知道这次学习来之不易,大家没有丝毫懈怠。
五、对生活、工作和学习有较多启发
这次学习任务虽重,但在紧张的学习中时间过得很快。身处学习氛围浓厚的扬大校园,也使我们感受到了知识的匮乏,激起了我们追求知识的热情。
总的来说,这次学习,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还学到了经验,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和责任感,虽然不能说对我有一个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切实提高了我对社会现象和事物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处理问题、工作方法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对学习更加热爱,对工作增添从容,对生活充满信心。
以上是我通过本次学习培训,感悟到的几点心得。培训是短暂的,但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培训的内容很值得我在下一步工作中不断体会,认真理解和消化所学到的知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我将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质工作,在推进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扬州税院培训心得
扬州培训心得
在烟雨蒙蒙的三月,我来到了心目中崇拜已久的税务系统最高学府——国家税务总局干部进修学院进行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培训。
连绵不断的春雨给美丽的古城扬州增添了许多的妩媚妖娆。虽然天气乍暖还寒,没能看到李白千古绝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那柳絮漫天、繁花似锦的景象;学习生活安排在总局进修学院江海学院第二校区,但是初次来到国家税务总局干部进修学院,还是掩饰不了内心的激动,就如同高考的学子踏进了心仪的大学校园。
为期九天的培训学习紧张有序地安排了政治经济理论、行政管理、税收业务与相关法律等五个方面培训内容。税院的授课老师历来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感动,他们大多都有在基层挂职锻炼过的经历,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结合税收工作实际为学员答疑解惑。
为我们授课的老师更是各有独到之处,各有各的精彩,如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丁建农教授;深入浅出、治学严谨的叶美萍教授;风趣幽默、诙谐轻松的马岩教授等等。他们个人见解力强,总结深刻到位,时常妙语惊人;或者学识渊博,幽默诙谐,把原本枯燥抽象的问题,深入浅出讲得生动有趣;或者极具个人魅力,平易近人,深受学员厚爱。听他们的课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除此以外,总局进修学院严格的管理、勤劳热情的工作人员也给我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严格的教学管理要求,使我们严于律己、严于治学;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我们倍感亲切温暖。提供的赏心悦目的培训环境和周到细致的保障服务,让我们得以静心学习,了无后顾之忧。清新的早晨,我们在江海学院第二校区与大自然亲近互动;白天和傍晚,我们往返于教室、图书馆、操场和体育馆,留下了学习、运动的身影以及欢声笑语。
浓厚的学习氛围令人感动。我们深深地了解和懂得这次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因而也更加珍惜这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同事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自觉地完全“脱产”,转变为学生的身份,严格遵守各项学习制度。大家认真地听、详细地记,课下沟通讨论,好的经验大家共同借鉴学习,难点热点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大家一至认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强化自己的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技能,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也希望能再有机会来扬州,来税务学院,来聆听教授们的教诲。
第四篇:扬州税校培训心得
扬州税校培训心得
XXX市XXX国税局 XXX
7月14日,我有幸来到美丽的扬州,参加了为期十多天的培训班。参加这次培训,既感激于组织的培养和领导的关怀,又感慨于时光的短暂和友情的珍贵,更感悟于学习的快乐和人生的收获。培训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感触诸多。
一、找准角色定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就会有相应的行为倾向,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人生,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要想更好的适应国税工作发展需要,只有不断充电,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严格遵循职业道德,才能在迎接税收发展的各种挑战中取胜。作为一名基层税务干部,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差距和不足,认识到作为一名税务干部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充沛的精力,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以创新的思维不断的总结反思,不断充实自己。
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业务技能。
十多天的培训,我们学习了《税收征管法》、《增值税政策与法规》、《企业所得》、《税收风险管理》、《税收分析》、《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税收分析报告写作》、《EXCEL在税收分析中的应用》、《宏观经济分析》等课程,通过多位优秀教师的教授,加上
我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学习,跟着老师的思路我用心体会税务专业名词、揣摩执法漏洞、思考执法程序、查找税法条款,很快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在短期内得到了很大提高。原本掌握的知识更加精通了,模糊的概念清晰了,不懂的问题弄懂了。对税务工作的一般工作方法和执法工作流程及程序合法性进行了精确把握,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工作实效,也有利回避了执法过错、执法风险。
三、增进了感情,树立了信心。
我们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班委为大家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增进了感情,活跃了生活。忘不了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忘不了课堂中探讨交流,忘不了拓展训练中的机智勇敢,也忘不了课余活动中的欢声笑语……我要将此次学习的收获、感受、体会转化到日常的工作中,把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推动工作的开展,担负起工作的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这次培训进一步增强了我做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培训学习的收获转化为推动工作更上新台阶的不竭动力,努力开创基层税收业务工作新篇章。
总之,通过十几天的学习,我收获很多,感触也很深,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在理论素质、工作水平、思想观
念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今后,我要把握住各种学习的机会,努力锻造自己,提高自己,争取更好的为纳税人服务。最后感谢税校的领导和班主任对我们的关怀、爱护,感谢局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我一定要将这次学习的精髓带回去,时刻不忘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升,不辜负学校和局领导对我们的厚爱和期望。
第五篇:马秀英千课万人心得
“ 千课万人”心得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一事,影响着国之未来。而今,中国的经济转型正在从创“奇迹”转入到“新常态”时代,世界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经济;培养当前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正是目前课改的着力点。2015年4月14日至17日,“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活动在钱塘江畔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隆重举行。为期四天的活动,名师课堂、专家报告、省级教研员组织的现场互动点评,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荟萃而成的文化盛宴。
“千课万人”活动邀请到了华应龙、徐长青,黄爱华、刘德武等大师级教师演绎了精彩的研究示范课,还有郑毓信、吴正宪等专家做专题报告。“千课万人”的日程安排可以用“紧、满”两个字来概括,上午从8点开始一直到中午12点五节课,下午从1点30分开始到5点30开始也是五节课。真是学习的世界呀!虽然完成一天的学习有些疲惫,但是却觉得非常充实,收获也非同一般。走进名师,走进名师课堂。一堂堂别出心裁激情四射的示范课;一个个见解独特、观点鲜明的报告,确实让我这个年轻的教师享受到了一顿丰富的有营养的数学大餐。享受过数学大餐后,给我的感触颇多,我的总体感受是:受益匪浅!老师们上的这些课,让人赏心悦目,感觉老师们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愉快;有的课无论是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渗透,还是对教材的挖掘,无论是教师素养的提升还是学生的发展,都发挥得相当出色,他们的课堂师生情绪饱满,气氛和谐,非常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平等交流,给学生创设了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确实值得我学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一事,影响着国之未来。而今,中国的经济转型正在从创“奇迹”转入到“新常态”时代,世界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经济;培养当前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正是目前课改的着力点。2015年4月14日至17日,“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活动在钱塘江畔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隆重举行。为期四天的活动,名师课堂、专家报告、省级教研员组织的现场互动点评,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荟萃而成的文化盛宴。
专家心中的“新常态课堂”
孙晓天:新在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说,引导学生寻找并不是一种比讲授更复杂的教学方式,为这种教学方式的常态化而努力是值得的。
刘加霞教授:新常态下的数学课堂就要追求数学课程承载的多元价值。徐长青老师:在真实中育美向善,让真实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邵虹老师: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课堂,是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引导”和谐共处的课堂。真正体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真正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张良朋老师:“新”非完全新,要从“旧”中来。“新”非立刻新,要从“实”中来。知能齐携手,情智不分开,耐心求长效,反思常常在。破中立起扎下根,积量变质成常态。
名师演绎的“新常态课堂”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些孩子被以往结论所牵绊,丢失了探索知识本真的能力。俞老师却并不急,一次又一次的从孩子出问题的地方开始,让孩子们在情景演示中初步认识了分数。这就是大师的教学,总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难的问题。
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加减法》基于打通从现象到本质,明确加减法的通理、通法进行教学。在带领孩子们探究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和分数的加减法“是不是一回事”的过程中展开教学。看似随意的课堂,看似完全放手的课堂,其实正是黄老师莫大的教育智慧的展示。在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点拨、适当地引导,成就了孩子们莫大的精彩!
张珂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饱含着她那浓浓的师生情感味,这节课中,处处能看到学生唱主角的场面: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写、学生评,学生争、学生辩,思路从学生中诞生,问题从学生中产生,素材从学生中捕捉,在师生、生生的激情互动中推动着教学进程,在张弛有致的节奏变化中动态生成,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使学生切身感悟到了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
佩服倪芳老师的《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一年级孩子在倪芳老师的带领下,从绘本故事中的古人计数到数小棒的10根一捆的“约定”中,轻松地突破了十进制和位值制的难点。孩子们学得那么轻松,却又不失深度。
四天的专家引领、课堂教学展示,无不深刻贯穿了“新常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如果一定要给我心目中的“新常态课堂”刻画一个轮廓的话,那应该是生本的,生长的,同时又是深刻的。虽未能至,但我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