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生主读后感
养生主读后感
学完《养生主》一文后,感想颇多。整篇文章贯穿着庄子的处事思想,乍见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细想来却充满着大智慧。
开篇,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原以为这又是一篇教育我们需抓紧时间学习的文章,但看到后面才发现,庄子认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是危险的,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而应当抛却外物,“缘督以为经”,追求自然的内心,方可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接下来,庄子又讲了几个深刻却不失有趣的寓言小故事。
庖丁通过不断观察,思考牛的骨骼纹理并加以不断练习,做到了刀锋一如十九年一样的锋利,甚至在解牛时牛都不曾发觉。
庄子由浅及深,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传达着人生大道。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方能游刃有余。骨肉之间天生有缝隙,而这缝隙之中又隐藏着自然规律,如果以蛮力割之砍之,无论对刀对人,都有一定损害。
而后庄子以公子轩见到只有一只脚的人的故事为例,说明形体残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更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皆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并非人为。故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接下来讲了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这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体现。所以人应当挣脱身体外物的束缚,而追求人心中自然的内心。
然后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从容。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
最后,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外物虽然终究会消失而不可传,但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这篇文章,我感悟到生命的本质是最为重要的,其意义即在自然。故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即在寻找自己性情,因为生命是不可受委曲,只有顺适自然,生命才能自由自在。
面对现实社会的残酷和勾心斗角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如果我们能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永远保持一颗清静淡泊、安时处顺的心,不被世俗困扰,视生死如一,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少许多痛苦和烦恼。
第二篇: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伟大思想家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哲人,他离经叛道,语出惊人,随心所欲,似已超越凡尘,冷眼旁观,而又梦呓般以恣肆的语句,新奇的比喻,跳脱的思维,为这浊世留下《庄子》名篇,引得众人千百年来不解,思索,惊醒。
《养生主》便是《庄子》名篇之一,整篇文章由几个寓言故事组成,将庄子关于“养生”的哲学蕴含其中。我们可以从这几篇故事中看出庄子主张自由,顺应自然,随天道而行的思想。
开篇,庄子即提出了“吾生而有涯,而知而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即使是从现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来看,这句话仍然是背离主流价值观的,他将追求知识看作是无意义的,甚至是危险的事。我理解到的庄子认为,人,若想真正地“养生”,必须将自己投入到自然的法则中,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应将自己视为宏大的自然轮回之道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我们若要养生,就要做符合天道的事,“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由此观之,别说追名逐利,就是为善为恶,甚至求知,都被归为对我们养生无利的事了。庄子的思想中的确有其消极的成分,这里显得过于避世了。
第二部分讲了庖丁解牛的故事。神奇的庖丁目无全牛,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地将“解牛”变为一场人生哲学的演绎。令文惠君顿悟了养生之道。我想,这段故事庄子想说的是“顺应自然”的道理。骨肉之间天生有缝隙,浑然存在,若硬以蛮力折之割之,于己定有损害。莫不如从容提刀,以刀刃在缝隙中游走,则不遇阻挡,豁然开解。身陷迷乱纠缠时,庖丁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不蛮力横破之,也不自恃聪明寻法巧解。“止,迟,微动”是非与纠缠反而开解,得到自由。
公文轩见右师,惊异他只有一只脚,问道:“是天生的,还是人祸呢?”不过旋即明白,人祸不过是天意的降临,自然的安排。“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自由随性是一切生物的天性。生死看似极端对立不可挽回,于自然之道,不过是在轮回往复。“鼓盆而歌”是因为得道,哀恸痛苦,是还没能超然出世。
总体来看,庄子表达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我猜养生中的生,应该更接近“灵性”,是人最最原初时带来的东西。即如老子所说的“如婴儿之未孩”保持婴儿般的天性,不接触世俗的污染,才是真正的得道。《秋水》中,庄子说“牛马四只脚,人两只脚,这是天生如此的,不需要做任何改变或者限制”可以看出,庄子认为,顺乎天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来源。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是幸福的。正如《逍遥游》中,鲲鹏与小鸟虽然无法互相理解比较,但是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就都得到了幸福。庄子的很多想法常被认为过于玄妙而脱离实际,其实,并不是庄子的想法脱离实际,而是我们的心已经不再自由。也许很多人已经拥有了很多,可是总有更多的诱惑冲击心灵,使心神难以长久平静,永远得不到快乐,这样又何谈“养生”呢?当庄子将他们身陷的迷局道破时,就算稍有触动,他们的心早已经变形,再难有勇气抛下一切回到元初,重新开始了。
庄子的思想非常具有颠覆性,帮助我们突破自我,站在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上看待人生。也许这番理论我只理解了一点皮毛,但就连这样,我也只有佩服惊讶,无法完全放下心中的固有观念,全新地接受庄子的思想洗礼。庄子能站在如此高的高度,如此开阔的境地,真的是高山仰止啊。
第三篇:读《庄子·养生主》有感[范文模版]
读《庄子·养生主》有感
—————1020 任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伴随着这惊世骇俗的言论,一篇表面讨论养生实则蕴含无穷人生哲学的散文徐徐展开,以不紧不慢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
“主”即关键所在,“养生主”即养生的宗旨要领。本篇主要讨论有关养生的问题,揭示养生的方法没有比顺其自然更好的了。文章第一段就提出了“缘督以为经”这个养生之道的总纲,它的核心就是教导我们做事一定要顺应事物的自然之理,不要被一些主观感情上的看法,欲望所牵制而悖逆自然;接下来借庖丁解牛的故事喻养生之理;紧接着用两个小故事深化;最后以“薪火”的寓意来对养生之道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因為寫得繪聲繪色,傳神生動而千古流傳,膾炙人口。莊子通過描寫庖丁用了十九年而依然鋒利無比的牛刀以及庖丁那已經上升到優美高雅的解牛技巧,產發了養生的深刻哲理——只有順其自然,把握事物規律,才能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
從養生延伸,其實庖丁的牛就好像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而他那把牛刀就好比我們單獨的生命個體。我們想要
在這個社會中做到批郤導窾,遊刃有餘,減少對自身的損傷而立身於世,又應該怎麼辦呢?這就是《養生主》給我們的又一啟示:要善於觀察,適應周圍的環境,尋找并遵循事物規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只有看清事物發展的規律與趨勢,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庖丁的“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偉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告訴我們遇到難處仍要小心謹慎;“善刀而藏之”也啟示我們要不斷充實自我,養精蓄銳,以待“刀發”。
而面對現實社會中勾心鬥角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如果我們能夠“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永遠保持一顆清靜淡泊,安時處順的心,不被哀樂之情所困擾,視生死如一,那麼自己的生活也會少許多苦惱和麻煩。雖然說青年人應該抱有積極入世的鬥志和奮鬥付出的激情,但若只是一味熱情衝動,血液湧向四肢而不是大腦,那無疑會處處碰壁,甚至為他人所利用。这無疑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低情商”。
(————866字)
第四篇:庄子之养生主有感
读《庄子—养生主》有感
“主”是关键所在,“养生主”即养生的宗旨要领,本篇主要是讨论有关养生的问题,揭示养生的方法最好的就是顺应自然。平时生活中脍炙人口的许多成语都出自其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薪火相传”等。联想到高中学到的《庖丁解牛》,心中释然,原来是它啊!
这篇表面上是畅谈养生,但实则蕴含了无穷哲理。文章的核心是教导我们一定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解决问题,不要被主观感情上所产生的看法、欲望所牵制。延伸到现实生活,庖丁的牛就象这忙忙碌碌的现代社会,而他的刀好比我们这些不同的生命个体,我们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做到游刃有余,减少自身的损害,怎么办呢?这就要仔细观察、寻找并遵循规律,做到主动适应。看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这样的事例在工作中其实都是随处可见的,哲学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例如工程部在座谈学习庄子时,就谈到空调班组面对庞大的空调运行系统时就拿出了这样的精神,员工们对系统每个环节一点点的摸索,不断的修正空调机组的各项运行参数,以达到既保证空调供应效果,又能节能降耗的目的。安全部在停车场管理上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也并没有只求目的,不顾过程。而是仔细调查每个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小心的处理,慢慢地收集各种情况进行汇总后,方才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规定,并结合实际再进行微调。这就是《庖丁解牛》中的“难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的现实体现。
文中还说到“善刀以藏之”,则是启示我们要不断充实自我,养精蓄锐,以待“刀发”。
让我们再回到养生这个话题,现代人经常熬夜工作,为打游戏、打麻将都可以废寝忘食,透支生命、透支健康。这都不符合人体自然规律。要想获得健康的身体,须得顺应自身,说得通俗些就是“按点吃饭、按点睡觉”“留得青山在、不怕不柴烧”。这样才能尽情地、长久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人事培训部 2013年7月
第五篇:庄子养生主原文及译文
庄子养生主原文及译文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看看下面的庄子养生主原文及译文吧!
庄子养生主原文及译文【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我们世人口中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
文惠君日:“(11),善哉!技蓋至此乎(1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閒(28),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
【注释】
①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子。一说“庖”指厨子,“丁”是他的名字。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解:剖开、分解。
②触:接触。
③依:靠。
④履:踏、踩。
⑤踦(yǐ):用膝抵住。
⑥砉(huà)然:皮肉分离的声音。向(嚮):通作“响(響)”,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进。(huò)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
⑨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⑩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会:乐律,节奏。
(11)(xī):“嘻”字的异体。
(12)蓋: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放下。
(14)好(hào):喜好。道:事物的规律。
(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乎:于,比。
(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导。引导,导向。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
(21)因:依,顺着。固然:本然,原本的样子。
(22)技(zhī):通作“枝”,指支脉。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
(24)岁:每年。更(gēng):更换。
(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子。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
(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xíng):磨刀石。
(28)閒(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
(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
(33)委:堆积。
(34)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
(35)善:这里讲作摆弄、擦拭的意思。
(36)养生:其后省中心语,意思是“养生之道”。
【译文】
厨子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子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
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
优秀的厨子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和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子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①:“是何人也?恶乎介也②?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③,人之貌有与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⑥。神虽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号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13),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6)。适来(17),夫子时也(18);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9)。”
指穷于为蕲(20),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释】
①公文轩:相传为宋国人,复姓公文,名轩。右师: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称谓其人的习惯。
②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③是: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独:只有一只脚。
④与:旧注解释为“共”,所谓“有与”即两足共行。一说“与”当讲作赋与,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与。
⑤雉(zhì):雉鸟,俗称野鸡。
⑥蕲(qí):祈求,希望。畜:养。樊:笼。
⑦王(wàng):旺盛,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旺”。
⑧老聃(dān):相传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⑨秦失(yì):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
⑩号:这里指大声地哭。
(11)其人:指与秦失对话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失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能够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12)向:刚才。
(13)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所以:讲作“……的原因”。会:聚,碰在一块儿。
(14)遁:逃避,违反。倍:通作“背”,背弃的'意思。一说“倍”讲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15)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16)刑:过失。“遁天之刑”是说感伤过度,势必违反自然之道而招来过失。一说“刑”即刑辱之意。
(17)适:偶然。来:来到世上,与下一句的“去”讲作离开人世相对立;这里的“来”、“去”实指人的生和死。
(18)夫子:指老聃。
(19)帝:天,万物的主宰。县(xuán):同“悬”。“帝之县解”犹言“自然解脱”。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
(20)本句旨意历来解释纷纭,不得要领。根据前文所述可这样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穷”是尽的意思,油脂燃尽于浸裹的柴薪,但火种却不会熄灭,传之于无穷。
【译文】
公文轩在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
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