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

时间:2019-05-12 12:3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

第一篇: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

《赵威后问齐使》 选自《战国策.齐策》

对话体议论文。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的失当,严厉电大批驳了齐国使臣的“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全文紧扣题目中一个“问”字,主要写赵威后的七次提问,就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文章采取驳论方式,一问到底,在问答中立论,观点鲜明。1.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发:打开 .2.岁亦恙耶? 岁:年成 .3.苟无民,何以有君?苟:如果 .4.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故:通“顾”,反而之意; 通“胡”,哪有,难道 .5.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恙:忧患 ...翻译句子

1)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

《寡人之于国也》

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本文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日展开论述,着重表现孟轲的王道仁政思想。《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采用连锁推理句式,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河内凶,则移其民于东河。凶:收成不好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 ..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斧头的一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栽种 名词作动词 .谨痒序之教。

谨:谨慎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再三教导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制止

涂:路途

发:开仓放粮以救人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收成斯:这样 ..解释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2)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3)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秋水》 选自《庄子 秋水》 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本文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运用大量比喻说明 抽象的道理的(类比论证)论证方法。

解释加点字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边

辩:通“辨” ..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仰望 ..拘于虚也。虚:局限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夸耀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卒:尽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向:像 .解释句子 1)东面而视。

面朝东边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过上百种道理,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啊。3)无非至于自制们则殆矣。

如果我没有到您这里来就危险了。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我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知识,轻视伯夷的节义。6)不是稊米之在大仓乎?

不就像小米在大仓中一样吗?

《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本文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本文利用正反并论,厉害对举的说理方法。采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重点在“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解释加点字 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来:招来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治强:治理富强 ..强公室。杜私门。

杜:杜绝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所以:如果

说:通“悦” 此非所以夸海内、治诸侯之术也。

所以:用它来„„的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 欧阳修

本文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使用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解释加点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谴从事以一牢老告庙。

告:告诉于 .请其矢,盛以锦囊。

请:取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系:捆

组:丝编的绳索

函:木匣 ...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

莫:没有谁 ..解释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有柔中寓刚的语言特点。

解释加点字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聒:声音嘈杂

见:初 ..重念蒙君实视厚。

视遇:看待 .遇.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实行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辟:排除

壬:善于巧言谄媚的人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胥:副词 相与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 做动词 .解释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3)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5)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7)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弟子“言志”的一段话,本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解释句子 1)居则曰:不吾知也!(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4)异乎三子者之撰。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5)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

《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本文讲述了: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解释加点字

亟(qì)请于武公。

亟:屡次 .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bì)避免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

贰:两属,属二主 ..无庸,将自及“用”

及:遭殃 ..。

庸:大叔完聚,缮,具卒乘(shèng)。

...甲兵...完聚:修葺

缮:修理

兵:武器

具:准备

乘:车乘,指战车 公伐诸鄢(yān)。

诸:“之于” .请以遗之。遗:增加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通掘,挖

隧:挖成隧道

其:句首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影响 .解释句子 1)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邑唯命。

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2)姜氏何厌之有。

姜氏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3)不如早为之所。

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4)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5)君将若之何?

现在您打算怎么办? 6)公赐之食,食舍肉。

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7)其实之谓乎?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李将军列传》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本文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

解释加点字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用:以,因为

为:担任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负:靠着

数:屡次 ..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陈:通“阵”,摆开阵势 .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所:大约,左右 .胡虏易与耳。与:对付 .急诣部,如书!

诣:往,到„„去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绝:横渡 .解释句子 1)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2)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

3)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4)其李将军之谓也?

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

5)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祭十二郎文》 唐 韩愈

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本文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解释加点字 吾去汴州。去:离开 . 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成长立业 ..然后惟其所愿。然后:这样之后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无意:没有心思 ..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虽然:即使这样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已:通“以”,表示时间的界限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物 .解释句子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段太尉逸事状》 唐 柳宗元

本文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解释加点字

纵士卒无赖。

无赖:横暴 ..一夕自恨死。

恨:羞愧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货:货物,本文指贿赂 .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

戢:管束 .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xùn):通“逊”,委婉 .其故封识具存。

识:标记 .太尉为人姁姁..。

姁(xǔ)姁:和好的样子

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出入:不外乎

..解释句子 1)尚不愧奴隶耶。

尚且面对奴仆,你就不感到羞愧吗 2)无伤也

没有什么妨碍 3)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敢把这篇文章私下交给您,谨记 4)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农民将旱情告诉焦令谌。5)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

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 6)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

我还没吃晚餐,请代为备办些粗劣的食物。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北宋 苏轼

文与可 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四川省梓潼县人。他与苏轼是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他特别擅长画竹子,有“墨竹大师”之称。他说:“我只不过把心中的竹子画出来罢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通观整篇结构,极为自然、流畅。从竹的本性写起,到最后才点出对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结。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本文包含成语:胸有成竹、兔起鹘落、稍纵则逝、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解释加点字 与可没于陈州:

没,通“殁”,死亡

.少纵即逝矣:

少,通“稍”,稍微

.而节叶具焉:

具,通“俱”,俱全 .初不自贵重。

贵重:看重 ..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成 .发函得诗。

发:打开 .以书遗余曰。

遗:赠送 .吾将以为袜。

以为:把„„当作 ..解释句子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从蝉破客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6)袜材当萃于子矣。

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哪里去了。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第二篇:大学语文文言文默写

语文文言默写

1.有无相生,难以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

私邪?故能成其私。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

行妨。

6.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1.既含睇兮又宜笑,予慕予兮善窈窕。

12.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13.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14.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15.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

流。

16.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第三篇:大学语文自考课文文言文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秋水(节选)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君位而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五代史伶官传序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因而写了《伶官传》。(胡中行)

论毅力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冯谖客孟尝君

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了笑,说道:“好吧。”就收留了冯谖。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粗茶谈饭他吃。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他的佩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就照一般食客那样给他吃吧。”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备车吧。”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弹起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人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回答说:“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谩母亲的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这样,冯谖就不再唱丁。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齐闵王果然听到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于是连忙派太傅拿着千斤黄金,驾着两辆四匹马拉的绘有文采的车子,带上一把佩剑,并向孟尝君致书谢罪说:“由于我不好,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下包围,所以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冯谖又告诫孟尝君道:“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齐王果然照办。)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垓下之围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是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为什么发迹得这样突然呢!秦朝失却了能治国的政道,陈涉首先发难,豪杰们蜂拥而起,相互之间争夺天下,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地,乘势兴起于田间陇亩中,经过三年的时间,结果就率领五路诸侯的军队灭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王封侯,一切大政由项羽制定,号称为“霸王”,他的职位虽然没有善终,但在近古以来也是未曾有过的。等到项羽离开关中而怀思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又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样想成就大事就难了。他自己凭借着功劳而骄矜,按照他个人的想法办事而不师法古代,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服来治理天下。五年后最终使他的国家灭亡了,身死东城,仍然不能觉悟不能自责,这实在是极大的失误。他却用“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失造成的”作为借口,难道这不是非常荒谬的吗?

张中丞传后叙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方!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义气激昂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张巡叫南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笑道:“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于是誓不投降。张籍说:“

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我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他说: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像神灵。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呀。’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于嵩又拿书架上其他书来试问张巡,张巡随口应声都背得一字不错。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都会竖起。等到城破后,叛军绑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立即就要处死。张巡起身去小便,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站起,有的哭了起来。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但时间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在贞元初年死在亳宋一带。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于嵩没有后代。这些都是张籍告诉我的。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曾患有脊背弯曲的病,脊背弓起,弯腰而行,有点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他为“驼”。他听到这个称呼后,说:“很好,这样称呼我,本来就恰当。”也自称“橐驼”。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面。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大凡长安城里有钱有势的人家要修建观赏游玩场所的,以及自种自卖水果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中供养。看橐驼所种的树木,却使有移栽的,没有不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偷看模仿,却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又繁殖得快,只是能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让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罢了。大凡要种的树木的习性:它的树根要舒展,给它培的土要平整,它根上的土要用原土,夯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以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去挂念它,离开它以后,就不要总回来看它。那栽种的时候,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待它,那栽完后,就像丢弃掉一般不再管它,那么它的自然的天性得到保全,而且遵循它的生长习性去生长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长得它高大茂盛秘密;我只是不抑制损伤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窍门。其他种树的人就不是这样:种的时候让树根拳曲还换掉树根上原有的土;他们培土的时候,不是过量就是不足。假如能有和这样做相反的人,却又对种上的树木爱得过分,忧虑得过多,早晨看傍晚摸,一离开再回头看看。更殷勤的还要抓破树皮来验看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种得松了还是实了,这样树的生长习性就一天天丧失了。虽说是爱护树,其实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树,其实是仇恨它。所以比不上我。其实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您种树的道理,移用到当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可是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当官的喜欢烦琐地发布命令,好像非常爱护百姓,结果却因此给人民带来祸患。每天早早晚晚差吏就来喊叫:上官有令,催促你们耕好田,勉励你们快播种,督促你们及时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击鼓把人们聚集起来,一会儿又敲木梆把大家召来。我们小百姓停止吃饭去慰劳差吏,尚且没有空闲,又用什么使我们的生产发展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生活困顿又人人疲惫。如果从这点看来,与我干得职业,大概有相似之处吧?”

问的人赞叹地说:“这不是说得很好吗?我问养树,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 我记下这些事把它作为当官者的鉴戒。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武灵王平日里闲着的时候,独自居住,肥义在旁边陪坐,说:“大王您是不是在考虑目前时事的变化,权衡兵力的合理使用,思念筒子、襄子的光辉业绩,盘算如何从胡、狄那里得到好处呢?”

赵武灵王回答说:“继承君位不忘祖先的功德,这是做君王应遵循的原则;委身于君,致力于光大君主的长处和功绩,这是作臣子的本分。所以贤明的君王在平时就要教育老百姓为国出力,战时则要争取建立继往开来的功业。做臣子的,在不得志时要保持尊敬长辈谦虚退让的品行,地位显达以后要做出有益于百姓和君王的事业。这两个方面,是做君王和臣下的应尽职责。现在我想继承襄主的事业,开发胡、翟居住的地区,但是我担心一辈子也没有人理解我的用心。敌人的力量薄弱,我们付出的力量不大,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果,不使百姓疲惫,就会得到简子、襄子那样的功勋。建立了盖世功勋的人,必然要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责难;而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会招惹众人的怨恨。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

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从前舜跳有苗(上古南方部族)的舞蹈,禹光着身子进入不知穿衣服的部落,他们并不是想放纵情欲,怡乐心志,而是想借此宣扬道德,建立功业,求取功名。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 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都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也一定会得到手。”

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武灵王派王孙?去告诉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道理;子女不能违背父母,臣子不许抗拒君王,这是先王定下的通则。现在我下令改穿胡服,如果王叔您不穿它,我担心天下的人对此会有所议论。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原则,但要以有利于民众为出发点;处理政事有一定的法则,但首先的是政令能够顺利施行。所以,要想修明朝廷的德政,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利益,要想执掌国家的政权首先要使贵族接受君命。现在我改穿胡服的目的,并不是想纵情恣欲只顾自己享乐。事情一旦开了头,就有成功的基础、等到事情成功以后,政绩才能显现出来。现在我担心王叔违背了从政的原则,以至助长贵族们对我的非议。何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 公子成再三拜谢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当面陈述我的意见。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我听说,中原地区是聪明而有远见的人士居住的地方,是各种物资和财富聚集的地区,是圣贤对人进行教化的地方,是德政仁义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读《诗》、《书》、《礼》、《乐》的地方,是各种奇巧技艺得以施展的地方,是各国诸侯不远千里前来观光的地方,是四方落后少数民族效仿学习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从而使学习的人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 王孙?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剪掉头发,在身上刺花纹,两臂交错站立,衣襟向左掩,这是瓯越人民的风俗。染黑牙齿,在额头雕画,头戴鱼皮帽子,身穿缝纫粗拙的衣服,这是吴国的风俗。礼制和服饰虽然不同,但求其利国便民却是一致的。因此,地方不同,所采用的器物就不一样,情况不同,使用的礼制也有所改变。因此,圣贤的君主只制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但并不统一他们的器物用度;如果可以方便行事,礼制完全可以不相同。儒生虽都师从同一老师,可是传下来的礼法却各不相同;中原地区风俗相同,但各国的政教不同,更何况地处偏僻山区,难道不更应该考虑便宜行事吗?所以说对于风俗礼制的取舍变化多端,即使聪明人也无法统一;不同地区的服式,即使圣贤君主也难以使其一致。偏僻的地方人们少见而多怪,孤陋寡闻的人喜欢争辩,不熟悉的事情不要轻易怀疑,对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不非议,这才是无私地追求真理的态度。现在王叔您所说的是有关适应风俗的意见;我所说的则是如何改变旧的传统。现在,我国东面有黄河、漳水,是和齐国、中山共同拥有的边境,但却没有战船守御它。从常山到代郡、上党郡,东面与燕国和东胡接壤,西面与楼烦、秦国、韩国紧紧相邻,但我们没有骑兵部队防守。所以我准备制造战船,招募习于水战的居民,让他们来防守黄河、漳水;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防备与燕国、东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境。从前简子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两个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御胡人。这些道理不论是愚笨之人还是聪明之人都明白。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引水围灌鄙城,假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鄙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气愤,直到今天,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背简子和襄子的遗愿,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

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他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和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辛勤耕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人加以决策,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还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

武灵王说:“替别人着想的人不应该过分苛求,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责他的错误,您就直言吧。”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弃之不顾,去改穿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

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书呆子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们一道谋长远的事业,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治理好国家。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达的人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的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而礼法和这一变化了的习俗相统一,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的天职。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真正通晓礼法的人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自己着想的人不会兼顾他人,要改变时势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就放心吧!”

赵造也去劝谏赵武灵王,他说:“不竭尽忠心,知而不言,这是奸臣一样的行为;为了私利去欺骗君主,这是有损于国家的做法。犯了奸佞罪的人处以死刑,危害国家的人诛灭宗族。这两点是上古圣王制定的刑法,也是作臣子的人所犯的最重的罪。我虽然愚笨,但愿尽自己的忠心,绝不逃避死亡。”武灵王说:“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加任何隐讳,这就是忠臣;不阻塞言路,虚心接受意见,这就叫明主。忠臣不畏惧危险,明主不拒绝臣子发表意见,您就坦然地说吧!”

赵造说:“我听说过,圣贤之人不去变更民众的习俗而去教化他们,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治理国家。根据民意进行教化,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收到成效;根据不同的习俗治理国家,考虑问题简捷方便,做起来容易见到效果。现在大王您改变原来的服饰而不遵循习俗,改穿胡服而不顾世人的议论,这不是按照礼仪法则教化民众的方式。而且穿着奇装异服,会使人心思不正,习俗怪僻会扰乱民心。所以做国君的人不应去接受奇异怪僻的衣服,中原地区的人民不应效法蛮夷的生活方式,这不是按礼法要求来教化百姓的途径。况且遵循以往的法令不会出差错,按照旧有的礼节行事就不会生出邪念。我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这件事情。”武灵王说:“自古至今,习俗都不同,我们要效法哪一个时候的呢?帝王的礼法也不是世代相承的,我们要遵循谁的礼法呢?伏羲和神农,对民众只是进行教化,而不诛杀;黄帝、尧、舜,虽然有了死刑,但并不诛连妻子儿女。到了夏、商、周三代圣王时,就观察当时的形势来建立法制,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礼俗。法度、政令都因时制宜,衣服器用都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国家不一定要走同一条路,只要对国家有利,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圣人的出现,不是因为互相承袭才统治天下的;夏朝和殷朝的衰亡,不会因为改变礼法而不灭亡。这样说来,不沿袭古法,不一定就要斥责,谨守旧礼陋俗也未必值得称赞。再说,如果服饰奇异就会使人心思不正的话,那么最遵守礼法的邹国和鲁国就不会有行为怪僻的人了;如果习俗怪僻就会使民众变坏的话,那么吴、越地区就不会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才了。所以说圣人把便于穿着的叫衣服,把方便行事的就叫教化。行为举止上的一些礼节,服饰上的规定,只是用来让普通百姓取得一致,而不是用来衡量贤明与否的。因此,圣明的人能适应任何习俗,有才能的人能紧随时势的变化。有句谚语说:'按照书本来驾车的人,就不能充分发挥马的实际能力;采用古代的礼法来治理当今的国家,就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所以,遵循现成的制度建立的功业不可能超过当世,效法古人的作法,就不能够管理好现在的国家。您还是不要反对吧。”

前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先妣事略

亡母周孺人,在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夫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时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像母亲。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往南一直到桥,沿着小港向东。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凭财产而在当地有势力,为人注重简易朴实。外祖父常常和谐亲切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缝缝补补一刻不停,间间房里整齐清洁。待佣人很好,即使到了非要棍打条抽的地步,也不忍在背后说些难听的话。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非常想留在书塾,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在半夜醒来,就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先母故世以后,外祖母何氏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妈嫁在顾家,又病故;一连死了三十个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还健在。

先母故世十一年后,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先母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给我聘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马伶传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岂止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马伶走后将近三年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唉!马伶以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为耻,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西湖七月半

西湖到了七月半,没有一样可看的东西,只能看看那些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成五类来看他们。一类是,坐着楼船,带着乐师,主人戴着士人的高冠,盛筵摆设在面前,灯火通明,倡优歌妓在表演,奴仆婢女在奔忙,杂乱的声音,晃动的灯扰乱了湖面的宁静,名义上是欣赏月色,却根本不看月。要看这种人。一类是,有的坐船,也有的坐楼船,或是有名的歌妓,或是大家闺秀,带着荚貌的少年男子,笑声叫声夹杂在一起,船上的人环坐在平台上,只顾盼自己周围,身在月下却根本不看月。要看看这种人。一类是,也坐着船,也带着乐师和歌妓,或是有名的歌妓,或是闲散的僧人,他们慢慢地喝酒,轻轻地唱歌,乐器低声地吹弹,箫笛声、歌声相互配合,这种人也在月下,既看月,又希望别人看他们欣赏月色的姿态。要看看这种人。一类是,既不坐船,也不坐车,他们衣衫不整,连头巾也不带,喝醉了酒,吃饱了饭,吆喝着三五成群,挤到人丛中,在昭庆:断桥这些景点上乱呼乱叫,装假醉,哼唱着无腔无调的曲子,这些人,月色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什么也不看。要看看这种人。一类是,坐上罩有薄幔的船,带着洁净的茶几,烧茶的火炉,茶水当即煮起,白色的茶具慢慢地传递,船上坐的人是好友,或是志趣相投之人,他们邀请月亮也坐上他们的坐席,有时停船在树影之下,有时驾船进入里西湖躲开嚣杂的喧闹,他们欣赏月色,但人们却看不见他们欣赏月色的姿态,他们也并不注意那些看月的人。要看看这种人。

杭州人游西湖的习惯,是巳时出城,酉时回城,错开了月色最好的时光,如同避开仇人。这一晚,常常贪求那欣赏月色的名声,成群结队地争看出城,多给门军赏些酒钱,轿夫举着火把,排列在湖岸等着。人一上船,就催促船夫快些赶到断桥去,好赶上那里最热闹的时候。因此,二更以前,西湖上的人声、奏乐声,如开水沸腾,如房屋撼动,如梦魇时的喊叫,又如喃喃的梦话,如聋人叫喊,又如哑人咿语,大船小船一齐靠岸,什么景致都看不见,只看见船篙击打船篙,船帮碰着船帮,人肩并着肩,脸对着脸而已。过一会儿,游兴尽了,官府摆的赏月筵席散了,差役吆喝着开道,官轿离开了。轿夫呼叫船上的人,用城门要关来吓唬那些游人,灯笼火把像一列列星光,人们一群群簇拥着灯笼火把离开了。原在岸上的人也成群列队地赶在关城门以前进城,湖上人渐渐稀少,不一会儿就走尽了。

这时候我们才拢船靠岸。断桥上的石级才凉下来,我们在上面铺上席子,招呼客人一同纵情饮酒。这时候月亮如同刚刚磨好的铜镜,山也重新梳妆,湖也重新洗面,刚才那些慢慢饮酒、低声唱曲的人出现了,那些在树影下停船的人也出来了。我们和这些人打招呼,互致问候,拉着他们同坐一起,饮酒说笑。文雅有趣的朋友来了,有名的歌妓也到了,酒杯碗筷安放好了,乐声、歌声也开始传出来。月色寒凉皎洁,东方将要发白的时候,客人才各自离开。我们让船荡到十里荷花之中,在船中酣睡。荷花香气催我们入睡,做了一个非常愉快的美梦。

湘夫人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陌上桑.太阳高挂在东南角,照到了我秦氏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女郎,她的名字叫罗敷。罗敷喜爱养蚕和采桑,经常到城南角采桑。用黑色丝绳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上挂着明月珠。缃绮做下裙,上身穿着紫色的短袄。当路上行人看到了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摩髭须。当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使耕田的忘了犁耙,使锄地的忘了锄头。耕锄者归来相互抱怨耽误了劳作,只因看罗敷(的美貌)。

太守从南方骑着马走了过来,五匹马拉的车徘徊不前。太守派个小吏前往问是谁家的女子,回答说:“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子,她的名字叫罗敷。”太守又问:“请问罗敷今年几岁?”小吏回答说:“二十岁还不到,却比十五岁要大些。”太守问罗敷:“能与我坐一辆车走吗?”罗敷上前对太守说:“太守怎么这么愚钝!太守有自己的妻子,罗敷有自己的丈夫。“ ”东方出现了一千多车骑,我的夫婿就在最前头。用什么来辨识我的丈夫?那白马后面跟着黑色的小马。马尾上系着黑色的丝带,马头用黄金丝支撑的网状物兜着。腰中佩着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岁就做了府中的小官,二十岁在朝为大夫。三十岁官拜侍中郎,四十岁做了一城的太守。夫婿有洁白的皮肤,脸上长着疏朗的胡须。从从容容地迈着方步,在府衙里慢慢走着。在座有几千人,都说我的丈夫与众不同啊!”

第四篇:成人高考《大学语文》文言文训练

阅读本文,回答下面试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选择题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尽力倡导的是()

A.称霸天下

B.王道仁政

C.无为而治

D.民贵君轻

参考答案:B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孟子

参考答案:D

3.本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

A.梁惠王治国有方

B.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不同

C.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D.梁惠王愚不可及

参考答案:C

二、填空题

1.孟子,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人。

参考答案:轲;子舆;战国

2.孟子所言“王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用仁政统一天下

3.《孟子》一书和____________《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参考答案:《论语》

4.孟子在本文中认为只有____________,民才能加多。

参考答案:施行仁政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参考答案:凶:灾荒。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参考答案:加:更加。

3.弃甲曳兵而走。

参考答案:曳兵:拖着兵器。走:跑。

4.谷不可胜食也。

参考答案:胜:尽、完。

5.斧斤以时入山林。

参考答案:斤:斧头的一种。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参考答案:树:种、栽种。

7.谨庠序之教。

参考答案:谨:认真办好。

8.申之以孝悌之义。

参考答案:申:反复教导。

9.不可,直不百步耳

参考答案:直:仅,只

10.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参考答案:数罟:细密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参考答案:养活生者,发送死者,毫无遗憾,这是实行王道的开始。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参考答案:五亩的宅基地,在上面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参考答案:咚咚地敲起战鼓,双方兵器已经交接,扔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参考答案:这样做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从来不曾有过。

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参考答案: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逃了五十步后停止,拿自己只跑了五十步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参考答案:大王您不要归罪于农事收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五、简答题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梁惠王所谓的“尽心”,实际上与邻国国君的治国方法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2.本文在结构上是围绕什么问题论述的?

参考答案:本文在结构上围绕着“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的。

3.在本文中孟子阐述的仁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划分宅基,发展家畜,分配土地,加强教育,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4.最能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是哪三句话?

参考答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六、分析题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网答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元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日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盂子在这里提出了哪两个方面的施政措施?

参考答案: 一是经济上,使民有“恒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含畜禽)即是。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二是教化上,搞好学校教育,调艇人的行为准则。

(2)“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针对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孟子什么样的经济思想?

参考答案:针对的是土地兼并加剧、民众失去生活来源的现实。反映了孟子力图恢复传说中的井田制度的经济思想,即《孟子·滕文公上》所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可能是乌托邦,也是一种倒退。

(3)这段话在语言上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排比

2.阅读下列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入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的描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描述,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对比方法。

(3)这段话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写出喻体和被喻体。

参考答案:喻体:“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被喻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4)上述比喻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揭示民众饥饿而死的现实,揭露统治者归罪于自然灾害的推脱罪责的行为。

第五篇:成考《大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著名语录体散文集是()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苟子》

参考答案:A

2.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批评冉有,这种论据的类别是()

A.具体事例

B.历史事实

C.至理名言

D.科学公理

参考答案:C

3.“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出自()

A.《孟子》

B.《论语》

C.《韩非子》

D.《庄子》

参考答案:B

4.“祸起萧墙”这一成语来源于()

A.《孟子·梁惠王上》

B.《庄子·养生主》

C.《论语·季氏》

D.《墨子·非攻》

参考答案:C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句所用的修辞格是()

A.排比

B.夸张

C.比喻

D.比拟

参考答案:C

二、填空题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__________体的散文集。

参考答案:语录

2.孔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人。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

参考答案:丘、仲尼、春秋、儒

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仁

4.“__________出于柙,__________毁于椟中。”

参考答案:虎兕 龟玉

5.《季氏将伐颛臾》体现出孔子关于治国以礼、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参考答案:为政以德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参考答案:把……作为

2.无乃尔是过与?

参考答案:岂不、恐怕

3.是谁之过与?

参考答案:通“欤”,语气词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参考答案:危:站立不稳。颠:摔倒。

四、翻译题

1.何以伐为

参考答案: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则焉用彼相矣

参考答案:那么为什么还要使用那个助手呢?

3.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参考答案:远方之人还不归附,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参考答案: 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啊!

五、分析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夫子”指何人?“由与求”与“夫子”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夫子”指季氏。由(子路)与求(冉有)足季氏的家臣。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指何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指攻打颛臾一事。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干戈”指代战争。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可以压缩成哪一个成语?这句话中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成语:“祸起萧墙”。修辞方法:借代,以“萧墙之内”代指鲁君(古代只有人君宫内有萧墙)。

下载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练习

    阅读本文,回答下面试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大学语文总结

    大学语文总结 大学语文总结 1.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著名演说家,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直到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

    大学语文总结

    先秦 诗经蒹葭 {抒情诗流溢向执失惆意境朦胧,含蕴不尽主要特点“伊人”不坐实,且飘忽不定幻想丛生,给扑悠难测重章叠句不仅回环往复一三而且层层递步步深意境几个微妙变化幽深......

    大学语文总结

    大学语文总结 这个学期我和吴满珍老师学习了大学语文,感受颇深。首先是吴满珍老师每天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每天都保持着甜美的微笑,每一节课都在引导我们学习博大精深的......

    大学语文总结

    这学期我学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为了应试而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习语文就不用这样做。暂时放下平日课业的繁重,放松自己的心态,你可......

    大学语文总结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一部分:谈写作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

    成考《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财金系电会(5)116班罗美薇 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大学语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对应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