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教师》有感
《致教师》有感
房村镇乡城小学焦念全
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教育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题记
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开头就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成为一名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我起初没那么多的考虑,书中说,归结为平凡,会认为教师只是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会放松对自我的追求,最终在懈怠中迷失;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根基。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天生、不安分,会做梦,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我也希望我能把这个梦实现,就让我这样一直不安分下去吧!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了30多年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省厅领导来检查,今天市区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圣神。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易,也许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会让我收获很多。
第二篇:致教师有感[模版]
读《致教师》有感
“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师》一书中提到的,让我甚是喜欢。前言中有一首诗:“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道出了我的心声,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平等之心,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13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至今还有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每年的教师节她都会记得发一张贺卡给我,写着祝我节日快乐,我是感动的,幸福的。我想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感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圣神。只因为我们具有足以让一代代人传承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精神,只因我们具有勤学、乐施、向善的品德,只因我们对学生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也许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会让我收获很多。
第三篇:《致教师》有感
《致教师》有感
“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就是一朵绽放的花儿!”
最近,《中国教育报》推荐了一本书,书名是《致教师》,该书作者是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寻着牟琳老师的介绍,我迫不及待的找来品读。
该书以书信的形式呈现,通过46封书信解答了老师们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读这本书,就如和作者朱永新面对面对话,娓娓到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令我深思,让我受益匪浅。
收获一:把教育当事业来追求
读了《致教师》一书让我看到的是一页一页的生命发现——于事实中发现价值,于日常里发现永恒,于现象中发现本质,于局部里看见整体。见真、见智、见理想。书中每一个问题像是一个火种,照亮我们生命里的昏暗与现实。朱教授在书中开头就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成为一名教师?”归结为平凡,会认为教师只是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会放松对自我的追求,最终在懈怠中迷失;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根基。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天职是什么?
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是一朵绽放的花儿,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阐释教育之美;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累死讲台为代价,也不应以这种方式照亮学生;教师不是春蚕般的作茧自缚,固步自封,而要尽享四季的五彩斑斓;教师就是教师,与工程师没有一点关系,“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所以,一名真正的好教师,真正的阳光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健康之心。做到用自己散发魅力的理想、文化、爱心、才艺滋润孩子的心灵世界。
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感到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有的教师感到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有的教师感到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频繁的应付各项检查、疲惫地填报各种计划、报表,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富有朝气,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乐此不疲;精彩纷呈,魅力无限。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作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作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教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收获二:在教育中遇见幸福
朱老师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奇异的事物,幸福需要分享。如英国哲学家边泌说:“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朱教授认为,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第一种是来自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与物的关系是生命的常态,人首先活在物质中,衣食无忧,财富积累的越多,人当然会感到幸福。但财富最终是一定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很多有钱人过得并不幸福;第二种是来自人际关系的满足。一个社会的人,受到尊重、收到信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当然幸福。一个老师受到学生和家长尊重、喜欢,这个老师肯定很幸福;第三种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内心,是人和自己的关系。自己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目标实现没有?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如果自己对自己就不满意,何来幸福?自己对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满意,这才叫幸福。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收获三: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们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收获四: 教师要做读书人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习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对一名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的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一座图书馆。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收获五:教师可以影响整个世界
朱老师说:“人活着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活出独特的自己。作为教师,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绽放各自独一无二的美丽。”
“你是你自己教室的国王,你强大了,整个世界都会向你低头。” 他在书中分析了甘肃庆阳市原实验小学李建忠校长如何把一所不起眼的农村初中办成一所名校的故事。他坚决地说,一个人就可以影响一个区域,更何况一个校长、一所学校。新教育人有句名言: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一个老师如果真正用心扎根教室,把新的课程、新的理念和项目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学生的校园生活因此而精彩起来,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他点赞。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
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努力!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幸福完整,教师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中绽放自我的光芒。
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
第四篇:读《致教师》有感
读《致教师》有感
龙川县培英学校 李雪萍
暑假有幸看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心中满是收获。作为一个一不小心就当了二十多年老师的普通人,对于书中的观点非常赞同和认可。
本书一开篇就提出“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为什么要做一名教师?这个问题也许很多教师都有过回答,相信大多是归结于平凡吧。朱老师的回答是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而且这种生活是幸福而完整的; 是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为寻找教师生活的美丽和魅力而不懈追求的完美生活。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不苛求能完全达到朱老师提出的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个人认为要是能真正做到最基础的境界——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并让自己心安的老师就非常了不起。
首先,让自己的学生瞧得起,其实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那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估计我们大部分的同行最初选择当老师的时候并没有多么多崇高的志向,无非就是想把课上好一点,让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不虚度年华吧,可就算是这样看似普通平凡的心愿也并非人人都能轻易实现呢。真正意义上的一堂好课,教学理念要新,目标要明确,设计要精简,流程要顺畅,而且教学方法要得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足够用心才有可能上这一堂好课了;而且新时代教育理念越来越明确如今的好课堂最根本的就是上完课以后学生确定是真心喜欢这节课的,而不是被动喜欢。往更深一层来说,是课后能否为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一些变化,学到的东西不能只是高大上的认知理论,而是能时不时想起或者会影响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东西,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好课。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学会专业化的教学设计,让全体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我们的学习当中去,不只是针对所谓的“优等生”,是面向全体的学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会了”,教师只有把全体学生的成人、成才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去考量,为所有的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教导,尽可能为他们的(就算是微小的)心愿或目标指明方向,都是功德满满的。这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书育人”了吧?这样的老师也一定会让学生瞧得起。
是的,正如朱老师所说:仅仅让学生瞧得起是不够的,还要努力做一个让自己心安的教师。让自己心安,就意味着不论他人或外界如何评价你,自己内心仍然是立场坚定不受良心谴责的,是心安理得的。
从教授给学生文化知识与技能到关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或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等方面,都确实做到将心比心,平等对待,并且尽自己所能的去尊重和理解他们,急他们所急,忧他们所忧,乐他们所乐,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遇事能多一份耐心和热心去换位思考,多一点理解和宽容,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收获满满的爱的阳光,也一定会在某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收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思念和牵挂。每到这个
时候,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怎能不感到无比幸福和心安呢?
我想,努力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并让自己心安的普通老师,该是大多数教师的最初方向和目标吧,虽说不可能每一位教师都能到达朱老师说的教师职业的第四种境界——做一个让历史铭记的老师,但是我们就这么快乐、心安地跟自己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本分地做一名敬业、务实、真诚、感恩的老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呢?
第五篇:读《致教师》有感
《致教师》有感
李梅 东平明湖中学 2017.09.21
读《致教师》有感
读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
朱教授说:‚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思考、写作与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缺乏思考,他的人生注定是黯淡无光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思考的人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善于思考并勇于实践的老师给孩子们营造的是充满灵性的课堂,用智慧润泽课堂,成就的必然是孩子们的精彩人生。只要思考就有价值,就有改变、完善、前进的可能,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教师。所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付诸行动,逐步改变自己的行走状态。正如朱教授所说:‚思考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人是高贵还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决定的。‛静心思考,但存内心宁静方寸地的老师,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朱教授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有宁静的内心生活,他就真正地找到了幸福。静静地做着一份让自己沉醉的教育工作,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幸福。
在朱教授的笔下,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没有多少优美动人的句子,但却让人在用心阅读时感动、沉思……质朴、平实的文字背后是他朴实的心灵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与真诚。他将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用文字记录,这些文字润泽着读者的心灵;他敞开心扉,慢慢打开一线教师的心结,为在教育之路上摸索前行的教师们指明方向,让老师们看到希望的曙光!从朱教授的书里,我深深理解了为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懂得了教师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成长之路,明白了教师生命的意义。他的文字如同涓涓溪流,缓缓地流淌在心间,拨动心弦,启迪思想,净化灵魂。我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三点聊作记录,借以鼓励、敦促自己不断成长。
一、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曼德拉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由于教师角色的重要性、职业的特殊性、肩负的使命感,所以这一点对教师尤其重要。我们所教育的学生既是我们最忠实的观众,最热切的粉丝,又是最细心的监督者,天长地久、耳濡目染,我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甚至付诸于行动中,因此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教师首先要以身做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让学生乐于帮助他人,就要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做事有耐心、有责任心,就要要求自己在处理班级琐事、在面对孩子质疑时的宽容与博爱;让学生善良、友好,就要以这种态度与学生相处。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模仿能力高,与他们朝夕相伴的老师对他们的生命成长有直接影响。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创造。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教育生涯有几十年。我们是否可以做好第一轮的教学工作,备好课,写好教案,而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一劳永逸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朱永新说:‚虽然有30年的教龄,但充其量只能说,他‘教’了1年而重复了29年。‛很显然,这种低能的重复会造成师生时间与精力的相互浪费。时代在变化,教育改革在稳步推进,每一届的学生又千差万别,教师更不能循规蹈矩,‚拿着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应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教学一直在路上。
最后,博览群书,潜心钻研。当一个人有一定的阅读量时,却总感觉在浩瀚的书海中自己如一只渺小的蝼蚁,知之甚少;当一个人开始潜心钻研一个领域时,会发现自己似一只井底之蛙,视野狭隘,浅陋无知。但这都是‚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在进行对比与反思,在这样的境况中,自己其实是获得很大成长的。当反思与进步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质变的飞跃,会蜕变出另一个优秀的自己,在美好的年华中与自己相遇,与学生相聚。
二、教师的使命,就是伴随学生走过一段人生
不无遗憾,教师与学生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仅仅相伴而行一段路程。但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时光弥足珍贵,教育也有其迫切性、关键性。教师在陪伴孩子的时光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他们纯洁的心田上播撒优良的种子,善良、博爱、正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理想等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当老师陪伴他们走过那段青葱岁月,他们的身影离开母校、恩师时,昔日在他们心中播撒的种子会永久存活,无论行至哪里,身处何方,都会深深扎根心田,并在生命的淘洗中愈加坚定,成为自己生命不可剥离的一部分。所以,‚伴随学生走过一段人生‛不是轻描淡写走过去的,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我们为师的使命,我们应倾其所有,倾尽所能,陪伴他们走好这一段人生。
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朱教授说:‚为了实现目标,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工作中、生活中,面对自己很不乐意、很不耐烦去做的事,要尝试着谦恭、热情地接受,并认真、努力做好它。‚其实,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面对班级管理的琐事,有时会焦躁不安;承载着家长的寄托与期望,有时会感到压力重重;当教育效果未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有时会丧失信心……在工作与生活不定期的‚颠簸‛中,我们要敢于用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挑战,大胆思考,解决问题,创新举措。尤其是对于一个初入岗位的‚新人‛,更要勤劳务实、积极进取。因为‚新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缺乏经验,缺少阅历,有时间、有精力、有必要多跑跑、多问问、多干干。要用平和的心态化解那些埋怨与焦躁。细水长流,相信随岁月而去的苦、累、繁忙都会成为自己成长的铺路石。要庆幸,在每一个有事可做的日子里都是幸福的,让它指导生命远征!在时光中,坚守梦想,不改初衷,创造更好的自己,书写生命的足迹。
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也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她说:‚最好的读者要善于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也发现自己。因此,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朱教授的文字,或是一句或是一段,都触碰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教师深刻的思考。
教育教学工作不是空中楼阁,它时刻需要心灵的引领,朱教授的《致教师》就是照亮我们心灵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