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入开展国学教育活动的建议
关于深入开展国学教育活动的建议
一、开展国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个人从孩子的时候开始,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他会不停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否则他就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身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十多年前,赵朴初等九位大贤大德,提出了一个“016号政协提案”,他们紧急呼吁中国传统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提案中说:“传统思想和价值观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经典是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这些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屡遭灾难而不会解体的凝聚力。如果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灭,我们将是民族罪人、历史罪人”。“大家拿着线装书不认得,对不起我们中国的列祖列宗,对不起世界人民,对不起人类”。十多年过去了,像赵朴老那些代表着民族良心的人们,纷纷离开了人世,而那个问题还放在那里。现在我们必须要拿出勇气和智慧,给出最好的答案!
人类的文化成就和智慧都是靠国学经典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靠国学经典把灿烂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因此,传承人类的智慧,就要继承传统,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全面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让古人的智慧开发我们的智慧,尤其是那些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智慧之作本身就是一部部唤醒人性的著作。要涵养自己的性情,增长自己的智慧,开阔自己的眼界,增进自己的道德勇气,必须靠这些永恒的著作来启发。这八十多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经是不敢(也真不会)读国学经典了!而中国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国人所敬重了?相反,我们可以时时感受到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尤其是近年来犯罪率的增高,犯罪年龄层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的失落!这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的提升国民文化教养所必至的后果。
胡适之先生是鼎鼎有名的文化人,4岁开始读古诗,6岁上私塾,背古文,到了9岁就能看古典小说了,奠定了一辈子的作文基础。11岁读完了《资治通鉴》,13岁读完了《左传》。中国以前的读书人都是在13岁之前把所有应该读的书读完了。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徐志摩、朱自清、钱钟书、梁实秋、林语堂、沈从文、鲁迅、老舍等大文豪都是读古书长大的。现在我们不读国学经典,大文豪没有了!大师级的人物也没有了!
长期以来,过分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方式,制约和影响了人生的全面发展。如何系统地对市民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有意识地学习国学经典、接受国学经典,使其站在人类文化的巅峰,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对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易经》中说:“保合太和,乃利贞”,这里的“太和”就有“和谐”的意义,只有“太和”了,才利于贞固。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此为指导,就能很好地解决建设“和谐社会”中遇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协调的诸多问题。第二、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金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不断深化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建设,因此,大力开展市民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扩大文化名城建设的内涵,丰富文化名城
建设的新内容,也能提高浙中中心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系统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这在全国也属首创。
第三、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涵养深厚的人文素质
国学经典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思 想、大智慧,它们充满着人文的情怀,充满着对生命的关怀,是涵养市民人文
素质的源泉。
第四、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培养完善的道德和人格 国学经典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人格教育,要培养市民真正高尚的道德和博大的人格,就必须引导大家去学习吸收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经典,打开心智、启迪智慧。在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完善道德和人格的目的。
二、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的可行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特色,素有“小邹鲁”之称、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和丰厚人文素质的金华,对此的认识已经越来越趋于一致,因此,深入开展市民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愿望。据调查,在市区各中小学校中,有数万人开始学习诵读国学经典,如婺城区的柳湖小学、金东区的曙光小学、江南机关幼儿园等都已开展了国学诵读活动。前不久,由市关工委等部门牵头,开展“读国学经典、做道德少年”活动,并营造了良好学习的氛围,这为深入开展市民国学教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国学经典教育学习篇目
经
部:《论语》(上、下)、《孟子(选)》、《大学中庸》、《诗经(选)》、《左传(选)》、《易经》
史
部:《史记(选)》
子
部:《老子》、《庄子(选)》、《孙子兵法》
集
部:《唐诗选》、《宋词选》、《历代诗歌选》、《历代美文选》
蒙学读物:《笠翁对韵》、《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
四、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的内容
1、组织论坛、宣讲理念、营造学习氛围
开设国学经典教育论坛,组织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报告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作报告,引导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促进国学经典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2、形式多样、构建载体、深化教育效果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征文比赛,通过各新闻媒体,组织广大市民结合本地和自身实际,撰写心得体会、歌颂祖国、热爱家乡的文章;开展国学知识竞赛,以竞赛促使市民扩大国学经典的诵读量。
3、建立基地、抓好试点、扎实推进活动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要抓好教育试点,选取一所学校、一个企业、一个社区,建立国学经典教育基地,培育国学经典教育示范点,学习安徽庐江县汤池镇的做法,从推广儒家文化的根《弟子规》开始,逐步深入。
4、深入宣传、营造环境、涵养经典文化
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切实做好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推动市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倡导广大市民“学国学、讲文明、树正气、正民风”的社会良好风尚,注重学习国学经典中的养成教育,让市民不但能学习国学经典,而且能践行国学经典,在培养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形成淳朴、深厚、高雅、自然的国学经典文化氛围。
第二篇: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doc
涵养学校文化生态 打造国学教育名校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纪实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综合个性”,是一种“教育场”,更是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用国学经典文化涵养学校生态,用国学的精神去熏染人,用国学的氛围去感召人,用国学的魅力去浸润人,用国学的品位去提升人,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养人的国学素养。涵养学校文化生态,从打造国学教育名校做起!
——题记
ⅩⅩ街道中心小学始建于1984年,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78人,教职工78人,下辖四处村级联小。一年来,学校秉持“让每个孩子都快乐,让每个孩子都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办适合每个孩子未来成长的教育”为办学目标和愿景,紧紧围绕《ⅩⅩ街道中心小学ⅩⅩ至2017三年发展行动规划》,本着常规工作抓规范,特色工作抓创新的工作思路,以涵养学校文化生态
打造国学教育名校”为抓手,立足学校实际,通过提升育人环境,加强教师培养,积极践行课堂教学改革,特色品牌创建等活动,全面推进了国学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一、打造书香校园,培育儒雅国学校园文化
ⅩⅩ历史悠久,人文知识积淀丰厚。“龙山遗址今犹在,释佛禅寺钟声扬。ⅩⅩ庄中分金台,犹闻管鲍分金声”,就是对ⅩⅩ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坐拥历史,心怀激荡,培育当代儒雅内涵,我们责无旁贷。
1、营造书香氛围,打造儒雅文化
我们自2012年起确立了“让书与我们同行”的校训,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打造书香校园、培养儒雅少年”行动方案》,作为学校课题精心组织实施,从环境创设、活动开展到校本课程体系的创建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年下半年我们从做在当下,着眼未来考量,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确立了“为幸福人生做准备”之校训,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ⅩⅩ至2017学校三年发展行动规划》。
学校立足“儒”,突出“雅”,从环境建设入手,创设一个无处不“孔”、无“儒”不入的校园氛围。校园布局规范,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清晰合理,井然有序。教学楼前桂香苑布局典雅,小巧精致,金桂、丹桂、雄黄桂、四季桂等各色桂花姿态婀娜,雍容典雅,千姿百态的文化石,或立或卧点缀期中;桂花、槐花香飘十里,松树、香樟树四季常青,朴树、槐树、玉兰树婀娜多姿,柿子树、石榴树、山楂树硕果累累。把餐厅楼、教学楼、办公楼分别命名为“知味楼”(知五味而睿智)、“书香楼”(知书香而儒雅)、“知行楼”(知践行而聪敏),这些名字的出处都是儒家经典作品。楼房廊道为儒家文化主题,《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作品点缀其间,漫步其中,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一抬头就可以接触文化,一转身就可以学到知识。每层教学楼两端,设置精致典雅的读书吧台,取名“励耘书屋”、“书香阁”等,书吧配备了3000余册内容新颖、可读性强的少儿书籍,课下孩子们徜徉其中,随手翻阅,怡然自得,乐在其中……通过这些,引导学生“胸蕴儒雅,心存天下”。
2、诵读千古美文,润育儒雅内涵
今年我们出台了《Ⅹ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计划》和《国学经典诵读安排表》,在蓓蕾读书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从下发读书活动实施计划、印制阅读篇目,到组织开展征文比赛、撰写读书卡片、评选古诗背诵大王、开展写字训练,从每个班级推出课前诵读,到广播站定期播放师生的诵读吟唱,到校报校刊的师生佳作展示以及文学社的文学讲座、阅读欣赏、郊外采风、诗歌创作、我读我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为纪念孔子诞辰,9月28日我们隆重举行了“沂蒙开蒙礼”暨纪念“孔子诞辰日”活动,从拜师到诵读《论语》等经典,让学生走近儒家先贤,领略国学魅力。从10月份开始,中午的国学大讲堂和孩子们每天相约,让国学成为孩子成长的营养,更成为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千古美文,做儒雅少年”正成为我校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3、加强习惯养成,培养儒雅气质
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份我们都扎实开展 “学生习惯养成月”活动,除行为习惯养成外,我们重点从学生的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善于交流、认真书写等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了更好地培养一年级刚入学孩子的习惯,我们组织一二年级骨干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入学教育》,并在开学前两天对一年级孩子进行了系统的入学教育。
从2013课改伊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提出“比谁坐姿端正,身体与桌保持一拳”、“比谁握笔姿势正确,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要求,并制成竖板悬挂于教室的两边,要求教师由此入手,对学生进行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认真书写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并把对学生习惯要求的次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
其次,对学生实行星级评价。我校不再进行“优秀少先队员”或“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以全员鼓励为主,对学生实施星级评价。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五星少年及阳光少年评比标准》,把星级少年和阳光少年的评价主体放在学生所在班级,学校只是统一组织和协调。从而把过程评选和学期末评选有效结合,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幸福人生做准备。
再次,我校还重点进行了规范书写习惯的培养。出台了规范学生书写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抓好四个规范(规范学生用笔、规范学生作业、规范单元作业、规范质量检测),将书写质量纳入教师常规评估,将卷面分纳入学生质量检测评估。通过评估、比赛等措施,促使教师重视和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丰富活动开展,展示儒雅风范
在开展系列读诗颂典活动的同时,我们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了古琴、口风琴、葫芦丝、绘画、书法、乒乓球、足球等20多个学生社团,利用周二、周四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年来我们开展了陶笛达人擂台赛、“书香六一”活动展示、秋季运动会、全体跳绳达标竞赛、校操比赛、科学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增强了学生体质。在年初区教体局举办的“陶笛达人擂台赛”活动中我校选送的两个节目分获一二等奖,在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小学作文比赛中,我校12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市电教馆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中我校三位同学获二等奖,在河东区教育体育局与区科协联合举办的中小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小绘画比赛中我校12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
“树儒雅之风,养浩然之气,做博学之人,成有用之才”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打造教师研训共同体,孕育教师国学内涵发展文化
高素质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活水之源。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教师流动性强,造成我校缺少名教师的引领,制约了学校更深层次的发展。为此我们一直把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追求的目标。
1.双十佳教师评选,培育师德内涵
我们从2008年开始连续组织了七届“感动校园教师””评选活动,从师德师风、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培育自己的典型,优先为他们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作为学校树正气、树名师的特色活动,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为了深化课改,表彰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先进,自2013年课改开始,我们连续两年举办了优秀课改教师和优秀课改组的评选。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既锻炼提升了名师素质,又较好的实现了名师辐射带头作用。
2打造研训共同体,实现自我素质提升
在平时教研活动中,我们以备课组为评价单位,在赛课活动中开展了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同课抽上活动、异课各上活动等,从理论引向实践,既发挥共同体(备课组)的教研功能,让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使合作教研效益达到最优化。今年下半年,为顺应“语文主题学习”与“国学经典”发展的需要,在自我申报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语文“主题式.经典诵读”研究共同体,鼓励教师冒尖发展,拉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向纵深发展,形成自我特色。他们从古诗词、对联、童诗童谣、诗配画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发展规划,在赛课活动中,逐步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赵艳老师执教的《对联》,就试图从对联的发展、内容、形式等方面解读对联,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积累对联,并试着写作对联。“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3、鼓励外出学习,开阔教师视野
实践中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本,我校共派出约二百人次到河南林州、曲阜、潍坊、德州、济南等地学习。特别是结合“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改革与国学教育的开展,我们选派骨干语文教师参加了在潍坊举办的全国“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研讨会,在河南林州举办“语文主题学习”河东区教干培训班等,王守品校长、教研室教导处人员及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参加了在泗水尼山圣源书院举办的国学教育第十四期和十五期的培训,提升了教干教师国学素养,开阔了国学教育开展的视野。“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以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之后各自有两个思想。”学习归来后我们以还原课、汇报会的形式展示了学习内容,分享了学习成果。通过外出学习,教干教师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业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理清了发展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打造高效课堂,培育课堂改革文化
我校自2013年3月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历时三年。从最初的语文数学践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改思想,到今年的语文践行“语文主题学习”教改思想,数学教师熟练掌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英语艺体教师熟练掌握“本色课堂”教学策略并有所创新。从中小本部的改革也逐渐扩散到了学区小学。三年来我们赛课研讨900余节,听评课11000多节次,教师授课水平正逐步提升,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正逐步养成,课堂教学效率正稳步提高。
课改从转变观念开始。“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一盘菜;从内部打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课改初期我们就提出:“课堂改革我们绝不搞花架子,我们必须从解决课堂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落脚点在课堂的简约高效,在于学生素质提升。我们要求老师真正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在脑海里真正来一场转变教学观念的革命,彻底的、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真正的树立起新的“生本教学”教学观;真正的树立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观。且真正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服务。
深入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国学经典教育与“曾曦作文”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学生阅读的数量与品质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解决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方法与思想。从4月份开始,我们就谋划制定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施方案》,成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改革领导小组,先从研讨会的角度,试上“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课型,学习课改思想;组织了各年级语文骨干教师集体备课,向全街道教师下发了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语文主题学习”集体备课稿,让老师试上;申报教育部“语文主题学习”立项课题,从课题研究高度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研究。9月份我们修订出台了《课改指导意见ⅩⅩ下半年》,把“语文主题学习”课改实验放到赛课中加以锤炼与提升;在区、街道语文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凝结所有老师智慧的集体备课教案,10月份我们印发给了每位语文老师;在自我申报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语文“主题式.经典诵读”研究共同体,鼓励教师冒尖发展,拉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向纵深发展,形成自我特色。
国学经典是孩子语文素养形成的源泉,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渐成素养。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落实《Ⅹ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计划》,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稳步推进。语文课的经典味不能少,我们落实了课前三分钟诵读经典活动,让经典与孩子课课相伴;经典诵读课程不能少,在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开发校本课程,《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对联》等正渐趋成型,让经典诵读课程化;经典诵读时间不能少,在落实地方国学课程开课的同时,我们让语文老师从阅读课中挤出一课时,定时开展国学教育,并认真落实晨读暮醒制度。
“曾曦作文”教学研究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是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有效补充与提升。我们首先积极选派教干教师参与区“曾曦作文”教学研讨会,学习曾曦作文教学思想与流程,组织学生订阅相关刊物;其次召开“曾曦作文”研讨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畅谈实践感悟;再次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从实践的角度,剖析课堂教学得失,引领全校“曾曦作文”教学的开展。
课堂评价有效益。推行课改我们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估入手,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要求简约实在,以小组星级评价为依托,提升小组内部竞争活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也被评为临沂市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学校、临沂市蓓蕾读书工程先进学校、河东区综合管理先进单位、河东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距领导要求和教师的期望仍存在差距,我们将在反思中求改进,在改进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特色,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努力使我校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涵养学校文化生态 打造国学教育名校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纪实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综合个性”,是一种“教育场”,更是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用国学经典文化涵养学校生态,用国学的精神去熏染人,用国学的氛围去感召人,用国学的魅力去浸润人,用国学的品位去提升人,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养人的国学素养。涵养学校文化生态,从打造国学教育名校做起!
——题记
ⅩⅩ街道中心小学始建于1984年,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78人,教职工78人,下辖四处村级联小。一年来,学校秉持“让每个孩子都快乐,让每个孩子都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办适合每个孩子未来成长的教育”为办学目标和愿景,紧紧围绕《ⅩⅩ街道中心小学ⅩⅩ至2017三年发展行动规划》,本着常规工作抓规范,特色工作抓创新的工作思路,以涵养学校文化生态 打造国学教育名校”为抓手,立足学校实际,通过提升育人环境,加强教师培养,积极践行课堂教学改革,特色品牌创建等活动,全面推进了国学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一、打造书香校园,培育儒雅国学校园文化
ⅩⅩ历史悠久,人文知识积淀丰厚。“龙山遗址今犹在,释佛禅寺钟声扬。ⅩⅩ庄中分金台,犹闻管鲍分金声”,就是对ⅩⅩ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坐拥历史,心怀激荡,培育当代儒雅内涵,我们责无旁贷。
1、营造书香氛围,打造儒雅文化
我们自2012年起确立了“让书与我们同行”的校训,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打造书香校园、培养儒雅少年”行动方案》,作为学校课题精心组织实施,从环境创设、活动开展到校本课程体系的创建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年下半年我们从做在当下,着眼未来考量,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确立了“为幸福人生做准备”之校训,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ⅩⅩ至2017学校三年发展行动规划》。
学校立足“儒”,突出“雅”,从环境建设入手,创设一个无处不“孔”、无“儒”不入的校园氛围。校园布局规范,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清晰合理,井然有序。教学楼前桂香苑布局典雅,小巧精致,金桂、丹桂、雄黄桂、四季桂等各色桂花姿态婀娜,雍容典雅,千姿百态的文化石,或立或卧点缀期中;桂花、槐花香飘十里,松树、香樟树四季常青,朴树、槐树、玉兰树婀娜多姿,柿子树、石榴树、山楂树硕果累累。把餐厅楼、教学楼、办公楼分别命名为
“知味楼”(知五味而睿智)、“书香楼”(知书香而儒雅)、“知行楼”(知践行而聪敏),这些名字的出处都是儒家经典作品。楼房廊道为儒家文化主题,《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作品点缀其间,漫步其中,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一抬头就可以接触文化,一转身就可以学到知识。每层教学楼两端,设臵精致典雅的读书吧台,取名“励耘书屋”、“书香阁”等,书吧配备了3000余册内容新颖、可读性强的少儿书籍,课下孩子们徜徉其中,随手翻阅,怡然自得,乐在其中……通过这些,引导学生“胸蕴儒雅,心存天下”。
2、诵读千古美文,润育儒雅内涵
今年我们出台了《Ⅹ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计划》和《国学经典诵读安排表》,在蓓蕾读书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从下发读书活动实施计划、印制阅读篇目,到组织开展征文比赛、撰写读书卡片、评选古诗背诵大王、开展写字训练,从每个班级推出课前诵读,到广播站定期播放师生的诵读吟唱,到校报校刊的师生佳作展示以及文学社的文学讲座、阅读欣赏、郊外采风、诗歌创作、我读我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为纪念孔子诞辰,9月28日我们隆重举行了“沂蒙开蒙礼”暨纪念“孔子诞辰日”活动,从拜师到诵读《论语》等经典,让学生走近儒家先贤,领略国学魅力。从10月份开始,中午的国学大讲堂和孩子们每天相约,让国学成为孩子成长的营养,更成为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千古美文,做儒雅少年”正成为我校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3、加强习惯养成,培养儒雅气质
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份我们都扎实开展 “学生习惯养成月”活动,除行为习惯养成外,我们重点从学生的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善于交流、认真书写等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了更好地培养一年级刚入学孩子的习惯,我们组织一二年级骨干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入学教育》,并在开学前两天对一年级孩子进行了系统的入学教育。
从2013课改伊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提出“比谁坐姿端正,身体与桌保持一拳”、“比谁握笔姿势正确,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要求,并制成竖板悬挂于教室的两边,要求教师由此入手,对学生进行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认真书写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并把对学生习惯要求的次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
其次,对学生实行星级评价。我校不再进行“优秀少先队员”或“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以全员鼓励为主,对学生实施星级评价。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五星少年及阳光少年评比标准》,把星级少年和阳光少年的评价主体放在学生所在班级,学校只是统一组织和协调。从而把过程评选和学期末评选有效结合,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幸福人生做准备。
再次,我校还重点进行了规范书写习惯的培养。出台了规范学生书写的实施意见,强调要
抓好四个规范(规范学生用笔、规范学生作业、规范单元作业、规范质量检测),将书写质量纳入教师常规评估,将卷面分纳入学生质量检测评估。通过评估、比赛等措施,促使教师重视和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丰富活动开展,展示儒雅风范
在开展系列读诗颂典活动的同时,我们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了古琴、口风琴、葫芦丝、绘画、书法、乒乓球、足球等20多个学生社团,利用周二、周四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年来我们开展了陶笛达人擂台赛、“书香六一”活动展示、秋季运动会、全体跳绳达标竞赛、校操比赛、科学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增强了学生体质。在年初区教体局举办的“陶笛达人擂台赛”活动中我校选送的两个节目分获一二等奖,在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小学作文比赛中,我校12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市电教馆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中我校三位同学获二等奖,在河东区教育体育局与区科协联合举办的中小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小绘画比赛中我校12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
“树儒雅之风,养浩然之气,做博学之人,成有用之才”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打造教师研训共同体,孕育教师国学内涵发展文化
高素质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活水之源。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教师流动性强,造成我校缺少名教师的引领,制约了学校更深层次的发展。为此我们一直把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追求的目标。
1.双十佳教师评选,培育师德内涵
我们从2008年开始连续组织了七届“感动校园教师””评选活动,从师德师风、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培育自己的典型,优先为他们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作为学校树正气、树名师的特色活动,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为了深化课改,表彰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先进,自2013年课改开始,我们连续两年举办了优秀课改教师和优秀课改组的评选。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既锻炼提升了名师素质,又较好的实现了名师辐射带头作用。
2打造研训共同体,实现自我素质提升
在平时教研活动中,我们以备课组为评价单位,在赛课活动中开展了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同课抽上活动、异课各上活动等,从理论引向实践,既发挥共同体(备课组)的教研功能,让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使合作教研效益达到最优化。今年下半年,为顺应“语文主题学习”与
“国学经典”发展的需要,在自我申报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语文“主题式.经典诵读”研究共同体,鼓励教师冒尖发展,拉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向纵深发展,形成自我特色。他们从古诗词、对联、童诗童谣、诗配画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发展规划,在赛课活动中,逐步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赵艳老师执教的《对联》,就试图从对联的发展、内容、形式等方面解读对联,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积累对联,并试着写作对联。“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3、鼓励外出学习,开阔教师视野
实践中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本,我校共派出约二百人次到河南林州、曲阜、潍坊、德州、济南等地学习。特别是结合“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改革与国学教育的开展,我们选派骨干语文教师参加了在潍坊举办的全国“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研讨会,在河南林州举办“语文主题学习”河东区教干培训班等,王守品校长、教研室教导处人员及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参加了在泗水尼山圣源书院举办的国学教育第十四期和十五期的培训,提升了教干教师国学素养,开阔了国学教育开展的视野。“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以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之后各自有两个思想。”学习归来后我们以还原课、汇报会的形式展示了学习内容,分享了学习成果。通过外出学习,教干教师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业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理清了发展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打造高效课堂,培育课堂改革文化
我校自2013年3月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历时三年。从最初的语文数学践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改思想,到今年的语文践行“语文主题学习”教改思想,数学教师熟练掌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英语艺体教师熟练掌握“本色课堂”教学策略并有所创新。从中小本部的改革也逐渐扩散到了学区小学。三年来我们赛课研讨900余节,听评课11000多节次,教师授课水平正逐步提升,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正逐步养成,课堂教学效率正稳步提高。
课改从转变观念开始。“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一盘菜;从内部打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课改初期我们就提出:“课堂改革我们绝不搞花架子,我们必须从解决课堂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落脚点在课堂的简约高效,在于学生素质提升。我们要求老师真正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在脑海里真正来一场转变教学观念的革命,彻底的、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真正的树立起新的“生本教学”教学观;真正的树立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观。且真正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服务。
深入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国学经典教育与“曾曦作文”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语
文综合素养。学生阅读的数量与品质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解决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方法与思想。从4月份开始,我们就谋划制定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施方案》,成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改革领导小组,先从研讨会的角度,试上“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课型,学习课改思想;组织了各年级语文骨干教师集体备课,向全街道教师下发了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语文主题学习”集体备课稿,让老师试上;申报教育部“语文主题学习”立项课题,从课题研究高度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研究。9月份我们修订出台了《课改指导意见ⅩⅩ下半年》,把“语文主题学习”课改实验放到赛课中加以锤炼与提升;在区、街道语文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凝结所有老师智慧的集体备课教案,10月份我们印发给了每位语文老师;在自我申报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语文“主题式.经典诵读”研究共同体,鼓励教师冒尖发展,拉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向纵深发展,形成自我特色。
国学经典是孩子语文素养形成的源泉,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渐成素养。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落实《Ⅹ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计划》,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稳步推进。语文课的经典味不能少,我们落实了课前三分钟诵读经典活动,让经典与孩子课课相伴;经典诵读课程不能少,在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开发校本课程,《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对联》等正渐趋成型,让经典诵读课程化;经典诵读时间不能少,在落实地方国学课程开课的同时,我们让语文老师从阅读课中挤出一课时,定时开展国学教育,并认真落实晨读暮醒制度。
“曾曦作文”教学研究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是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有效补充与提升。我们首先积极选派教干教师参与区“曾曦作文”教学研讨会,学习曾曦作文教学思想与流程,组织学生订阅相关刊物;其次召开“曾曦作文”研讨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畅谈实践感悟;再次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从实践的角度,剖析课堂教学得失,引领全校“曾曦作文”教学的开展。
课堂评价有效益。推行课改我们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估入手,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要求简约实在,以小组星级评价为依托,提升小组内部竞争活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也被评为临沂市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学校、临沂市蓓蕾读书工程先进学校、河东区综合管理先进单位、河东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距领导要求和教师的期望仍存在差距,我们将在反思中求改进,在改进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特色,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努力使我校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为什么要开展国学教育
为什么要开展国学教育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层面来看,亲近经典、承续传统,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国学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的语文教育,国学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的语文教育,我之所以说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要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作一个区别。古代的语文教育跟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是不同的,过去的语文教育是文言文教育,现在的语文教育是白话文教育,过去的语文教育学习的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而现在我们十六年的语文教育学习的内容能称之为经典的少之又少。
语文教育在传统的教育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被称之为国学。国学,关系到一国兴衰之学问,它能不重要吗?
世界上有一个民族,犹太民族,人口只有一千多万,自有诺贝尔奖以来,在各个领域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犹太人占全世界总获奖人数的39%,为什么,因为这个民族有一个传统,就是让儿童从小诵读经典,《圣经》就是犹太民族的国学,犹太民族的经典。几十年来我们不学国学,不读经典,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也没有。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再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家人物。各位同学应该都知道有一个钱学森之问,钱学森问我们的总理,为什么我们几十年出不了大家人物。为什么?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再学国学,不再读经典了,我们背离了我们文化的根,所以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不是中国人呢?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中国人不能读中国书,我们就不能自称为中国人。不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不明白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就不能自称为中国人。
学习国学,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亲近汉字,热爱母语,提升见识、修养品行、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国学教育的功能,来强调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是国学教育是培养一个能让人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今年9月17日举办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痛批教育功利化时说过一段话: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下面我可以引用一些例子来佐证杨校长的这段话。这是一个学校的网站上对该校的一个学生的报道:“×××2003年10月托福考试663分(满分677分);2004年6月GRE考试,数学部分满分800分,作文仅扣1分,总成绩为1370+5;2004年6月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力挫群雄,夺得一等奖。而且该生获得了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出国读博士了。”
如果仅看上面的这个介绍,按照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成才观来看,这位同学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可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制造出了一个惊天大案,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用刀砍下了一个中国女同学的头,同时毁灭了两个家庭的希望。
这个人叫朱海洋,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是该校2001级国贸专业学生。
还有一个海洋,刘海洋,北京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用硫酸泼洒动物园里的狗熊,使五只狗熊受到严重的伤害。
这就是杨校长所说的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的实证。这些仅仅是个案吗?不,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举行了一个中美高中学生的理想和追求的比较。提出了五个“人生理想”让学生们选择,分别是:真理,智慧,美丽,财富,权力。结果是中国学生除一个人选择了“美丽”外,其他人无一例外选择了“财富”和“权力”。而美国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这些中国学生迷恋的东西,他们全部选择了“真理”和“智慧”!
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教育决定了这个结果!选择“财富、权力”的中国人,他们在食品中加三聚氰胺,苏丹红、洗衣粉时不会有丝毫愧疚,只要能赚钱就行。选择“财富、权力”的朱海洋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将刀砍向自己的同胞。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几代中国人已经不学国学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要达到上述的教育目标,只有通过国学教育才能做得到。我们能说国学不重要吗?甚至我们可以说一句偏激的话,我们的学生可以不学数学,不学物理、不学化学、不学英语,但是我们不能不学国学,因为国学是教人做人的学问。
实际上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德行教育。
如果不信,我们可以来做一个拆字游戏,看看“教”字的真实含义。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神奇的。我们先从字面上来解释一下教育的“教”字,左边是一个“孝”字,右边是一个“文”字,意思是说教育首先是教人孝敬父母,然后才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我们再来看看“孝”字,较早的“孝”字是象形字:上面象是一老人,下面为一个“子”字。意思是子女背着父母行走。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孝的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为孝道是做人的根基。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了,他还会爱谁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第一位的。所以《三字经》里才说“首孝悌,次见闻”,这是教育的顺序,非常重要,一定要按照顺序进行,这个教育的原则不能变。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在《论语》这本书里,就记载了孔子的很多谈孝的内容。诸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等。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
这首诗出自于《诗经•小雅•蓼莪》,意思是:父母生我育我,耗尽了心血。长大后离开父母远游他乡,等到多年以后回家,父母已去世了。在深深哀痛之中,才知道父母在时自己未能多尽些孝心,此刻,就是再呼天落泪,失声恸哭,也不能挽回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和上面这首诗差不多。如果我们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恸哭流涕,感到遗憾和悔恨,还不如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尽些孝道,以报答父母的深恩。只是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学生还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两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我们读读《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话就清楚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再学文,进行知识的传授。
现代教育将教育的顺序整个弄反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真正的教育,首先是教人做人,知识的传授可以暂缓,道德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教育已经中断了几十年,我们的现代教育什么都教,偏偏缺少了道德。有人说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我们几代的学生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承继已经出现了断层,无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这几代人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化的民族,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明,最没有道德的人,想想真让人悲哀!
现在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正在逐步改变当中。今年教育部已经正式决定在全国近2万所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明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正式开展经典诵读教育。
什么样的文章能被称为经典呢?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古而不衰的文化瑰宝,是因为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有“天地之大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与时俱进之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文关怀,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
经典中包含有一种诚恳的人性,能够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提高人作为“人”的内在品德,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它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熟读这些有高度智慧的书,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理性,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较为全面而合理的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也是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但凡有成就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的人,都是目光远大、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人。
经典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阶段。传统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先学习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后再传授知识,学习六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走的路线。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小孩子一入私塾,开头一、二年首先要学的就是“孝弟三百千”这几本书。孝是《孝经》,弟是《弟子规》,三是《三字经》、百是《百家姓》、千是《千字文》。学了这几本书,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实施了品德教育,奠定了一生做人的基础,也就是子游在《论语•子张篇》中说的“洒扫、应对、进退”。我们不要小看“洒扫、应对、进退”这六个字,它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一贯的传统。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活教育,大多是与职业、赚钱相结合的技能培训,与传统的生活教育是两回事。现代人连最基本的洒扫庭除都不会,以后如何去面对生活呢?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只可惜我们这些人已经无福消受了,最多只能在教科书中了解一些皮毛。
在这里,我想着重向同学们介绍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这部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完整地阐述了一个人从格物致知开始,直到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炼的的八步功夫。特别是曾子在开篇讲的第一段话,是《大学》全书的精华之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实现大学之道的三个纲领。明德指我们的性德,它是天赋的、善良的、本来就光明。但我们的明德被后天的秉性和习性遮蔽了,象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样不明了,该怎么办呢?把镜子上面的灰尘擦掉,让本有的明德放出光明,就是明明德,明明德是彻底搞明白了,仅仅明白道理没有用,一定要去做,要落实在实际生活中才能受用,所以明明德之后紧接着就要亲民。亲民就是爱你的同类、爱众生、爱环境、爱这个世界,也就是孔子说的“大孝孝于天下”。第三步则是“止于至善”,至善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慈悲已极、不讲任何条件的博爱。
曾子讲的三纲领,一环扣一环,互为因果,但有轻重本末之分,一定要辨别清楚。其中,明明德是本,亲民是关键,二者是因。明明德是明白了,明白了要去行道,不行没有用,所以才要亲民。其后才有“止于至善”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曾子才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如何检验你的修行到了什么地步呢?曾子接着又提出检验的五项标准,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几句话把得道的整个过程都说尽了。首先必须要知止,知进知退、知足知止,是第一层意思。人的心念象狂奔的野马,必须让它停下来定住,才能看清楚四周的一切。否则你骑在狂奔的野马上,走马观花,什么也看不清楚,这是知止的第二层意思。知止了就定住了,定住就能扎下根,就风平浪静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心平气静一定身心安泰,身心安泰头脑就灵光,智慧就开发出来了,就是“安而后能虑”;如此修行一定能得道,就是“虑而后能得”。
得什么?得到明德。所以《大学》始终扣住的主题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明德是立身立己,亲民是爱人立人,止于至善是起心动念,利益一切众生。儒家与佛家没有两样,所以宋儒张载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具体到方法上就是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五个是修正自己,后面三个是服务社会。正心是端正自己的思想,怎么使自己的思想端正呢?要诚意,要使自己的心念沉静下来。怎样才能诚意呢?要致知,有一个正确的知见,知见不正确,行为是不可能正确的。怎样才能使知见正确呢?要格物,要探究事物之理,以尽物之性。格物、至知、诚意、正心,能达到此四步功夫叫“内圣”,是“独善其身”;自己内心的修行已经圆满了,就是圣人。内心圆满了,然后将你所学所得向外扩展,所以后面四步工夫叫“外王”,是“兼济天下”。
八步功夫中最重要的是先修己心,然后再修身,先管好自己,树立一个好样板,其次是齐家,把家族治理好;然后是治国,最后才是平治天下。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就教化众生,著书立说,做千古的圣人。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遵循着《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引,用生 命去实践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成为流芳百世的大家人物。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文天祥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是值得所有读书人学习的典范。
古人常用“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评价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过去读了六年私塾的人是可以用这两句话来评价的。读了六年私塾的学生,他的背诵量能达到几十万字,阅读量能达到几千万字,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胸藏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渊博的文化人。
可是我们现在读了十多年书的学生,背诵量和阅读量还不到过去私塾教育的十分之一,大多数学生胸无点墨,大脑空空,看不到丝毫“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这实在是我们教育的耻辱!这也是现代教育背离传统教育所产生的必然恶果!如果我们的教育再不迷途知返,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创造过世界上最辉煌文明的优秀民族将永远成为世界上最没有道德最没有文化的低等民族,我们也就愧为炎黄子孙。只有真正让教育回归本质,我们延续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才能在新的世纪重现辉煌,中华民族才能重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能够具有以下的三种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第一是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学完所有知识的万分之一,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走向社会之后仍旧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
第二是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就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群体之外。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与人为善的气度和光明磊落的胸怀,能够了解别人的心意,体恤不幸者的遭遇,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能够和人建立真诚而持久的友谊,懂得去爱人和被爱;
第三是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许多不可预知的困境,都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熟、完善,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具有这三种能力,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当然,在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成为普世价值的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广阔的胸怀,应该站在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高度,站在提升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成为学通中外,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际化创造性人才。
诵读经典不仅仅利国,也利己。读经典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人的价值理念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国学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种子,一旦种子成长,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五篇: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XX中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
当今“国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国学”不仅荟萃了中华人文知识的精粹,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和推动力量,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准则,是人类珍贵的精神遗产。开展“国学教育”,是为了“继承民族文化精品,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持久地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报国理想,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期望活动达到的效果
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励志自强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让经典和传统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经典诵读内容
《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荀子》《史记》《古文观止》《世说新语》《宋词选注》等,以及语文课标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二)开展国学阵地教育
1.利用校园文化墙、名人广场、教学楼等布置经典名句和书画,各班班级文化建设要体现国学教育特色(要求各班自行制作)。
2.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相应的国学教育的内容。
3.各班每期办一次墙报,可以是经典摘抄、经典改写、古诗配画、自写古诗等。
4.每天中午或下午休息时间播放国学经典诵读或音乐。
5.充分利用校园艺术节、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展示国学经典。通过文学社、书画社、播音社、剪纸社等学生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
学习兴趣。
6.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7.学校组织阶段性检测,采取以班为单位的抽测形式检查。
(三)举办国学专题
1.学校每期举办一次“与经典为伍”国学朗诵活动。2.每班每期召开两次体现“国学”的主题班会。3.各班或各年级开展背经典或背诗词的竞赛。
(四)诵读要求
1.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间周一次的阅读课为诵读时间,提倡课前一吟和每天一读。任课教师要鼓励学生常读不懈,积少成多,养成熟读成诵的习惯。
2.各国学指导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制定诵读计划,督促学生诵读。各班黑板报要由学生专人负责每周刊登一古首诗或一经典文句。让学生在一周内反复诵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记得牢,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
3.指导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4.各科教师都要自觉地在班主任的统一协调下,创造性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功能进行诵读。
(五)预定计划,及时总结。每学期开始,教研组要通过教研组工作会议,将本学期经典诵读活动计划明确,确定活动形式、内容和责任人等,学期进行总结。
XXX 2015-11-26
国学经典诵读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赵明跃
副组长:陶斯群 翟加新 张培德
成 员:尹华琴 唐 勇 唐 俊 张志坚
杨 卓 李 芃 谭本波 全体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彭育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