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美术鉴赏的心得体会
学习和欣赏中外美术鉴赏的心得体会
摘要: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使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得到提升,也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素质。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它是你我精神上的父亲,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也是唤醒人间亲情的传神写照。
【关键词】 美术鉴赏
意义
父亲
精神
一、学习收获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程,我从不了解美术,到懂得欣赏美术;从无视美的存在,到学会发现美;从对美术不感兴趣,到喜欢上美术。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前辈们是那么的智慧。这也许是这学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最大收获。
二、油画《父亲》
从这幅画本身而言,《父亲》描写了一位有着古铜色的老脸,艰苦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和缺了牙的嘴的老人,虽然他的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这才体会到油画的感人之处就是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农民父亲的形象。罗中立先生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用超级写实主义手法,把这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父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其实每个看画的人——每个中国人大概都会在《父亲》中找到一些熟悉而亲切的影子吧。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父亲》这幅画是值得敬佩的。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的原型,他所代表的不是单纯的某个人,而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才有了新中国的今天,因此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父亲》所承载的东西是不可能重写重画的,因为有些东西一旦诞生了,它就属于历史了。为什么我们会为这样一位画中人感动呢?有个明显的原因是我们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不仅因为我们的根依然在农村那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更因为他是——父亲。
三、与专业联系
我是一个学计算机的学生,而美术与我们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例如,flash设计,ps图片处理等,什么样的构图才好看?颜色的搭配和中外各位大师的表现技法,相对系统的大致了解了一下,这在我们平时作业和创作过程当中是十分有帮助的。这次学到了好多与我们专业知识有关的东西,填补了我们专业方面的一些缺憾。参考文献
刘淳.中国油画名作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油画《父亲》鉴赏
纪云梓
人民教育出版社 罗中立油画《父亲》赏析
孙建刚
新浪微博
名作欣赏:罗中立油画《父亲》背后的故事
东方书画网 中外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百度网
第二篇:中外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习了美术鉴赏这门课程,我感觉提升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提升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我个人比较喜欢西方美术的作品,喜欢印象画派,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
我尤其喜欢梵高的那幅巨作《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堪称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我喜欢他那绚烂的色彩,,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我也是一个学美术的学生,在这方面,学到了好多与我们专业知识有关的东西,填补了我们专业方面的缺憾。而中国传统的美术,水墨特色明显,表现的淋漓尽致。线条流畅,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而我的这个电脑美术设计的这个专业,与我们美术鉴赏这门课所学的知识息息相关。什么样的构图才好看?颜色的搭配和中外各位大师的表现技法,相对系统的大致了解了一下,这在我们平时作业和创作过程当中是十分有帮助的。其实是大师们的人物,人体的结构,与我们现在学习的课程人物角色设计,运动规律的画法,大有裨益。总之,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发展我们大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中外美术鉴赏
艺术,我们存在的理由
——美术欣赏课程随想
内容摘要:美术欣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管我们有多么不同,不管多么的有个性,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被艺术影响着。
时代变迁,各个时代有它不同的主流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终于有人意识到人性的意义。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艺术家们创造了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以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为首的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为了回归人性的自由,他们高举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或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或秀美典雅,高于平凡。艺术不再被教条所禁锢,人文的力量再一次被发扬出来。看着那个时代的不朽之作,即使是色彩不再光鲜,甚至不再完整,我依然可以想象出它们当年所能引起的轰动。同样在看到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些完美绝伦的雕塑时,我也一再惊讶于他们那天神一般让人只能仰视的造型。复兴,这个词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那一切曾经发生过,也会一直焕发夺目的光彩。在描绘教堂壁画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可以仰着脖子几天几夜,即使自觉已到极限,依然无法停下手中的创作;为了逼真的描绘人的肢体动作,达芬奇不惜去盗取人的尸体,只为了解人体的构造,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样做是难以被世人所认同的。对于达芬奇,似乎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我并不十分赞同这句话。艺术创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出来的。所以它们必定要经历某些不寻常的过程,而我们大多看到的只是结果。而且,就算是在做不是普通人会做的事情,他们很清楚他们在干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理解那些过程,我相信,这些艺术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享受。
尼采说,美术(form art)是日神的造物,而与之相对的酒神则是掌管音乐的祭司。前者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如颜色的调配,画布的尺寸,是一种节制的艺术。而在我看来,二者的美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能带给人心灵的震颤。而那种美所带给人的享受,将拯救人于苦难的水火之中,甚至在人太过沉醉时发出警告——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告诉人们——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某一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构成的时代特征,让那个时代的人选择接受什么样的艺术。因而如今你的我们在看美术的历史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字眼:“17世纪出现了巴洛克美术”、“18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被主流大众所接受,才能流传至今的东西,被我们看成当时的艺术,而能够名留青史的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人。因而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你发现了某幅因为种种原因而保存到现在的一幅画作,如果它的一切特征都在显示这是一幅印象主义的作品,而最终你被告知它完成于17世纪,而书上没有告诉我们17世纪曾经出现过印象主义。是不是想为那位不知名的画家叹息呢?但时代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情况我想也不会经常发生,首先就算有,因为当时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因而连流传至今的可能都没有。更何况历史也会出现断层,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欣赏过去的同时不断前进。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男孩想知道什么是文化,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学习,最终得出了答案。“文化就在饺子里。”当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真正可以引申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像已经包好的饺子一样等待人们去品尝。文化是包饺子的过程,饺子的历史,为什么会有饺子这种东西,为什么是中国人发明了它而不是美国人,可人们大多都会认为这种东西很美味,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这样,即使不是自己的,也会得到尊重。它是人类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的过程。而美术,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人类将想象力和模仿力发挥到了极致的结果。
时代造就人才。从一个角度来说,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因而他的成就,他的知识,他的信仰,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迹,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说,想要看得更远是哲学家的事情,画家们只用将生活中的美用他们神奇的画笔展现出来。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人类才创造出了如此纷呈缤兰的文化,从早期的古罗马时代完美的雕塑艺术,到后来的印象主义,洛可可艺术,巴洛克,哥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仰,时代将他们筛选出来,形成不同的流派,让他们的创作得以流传至今。
当然,那些从事发扬美的画家,无论他们笔下的美是来自美好的事物或丑恶的事物——对于艺术家来说有时候丑恶中也有美存在,那种唤醒生命的,惊人的美。在他们的画中也有思考,哲学的思想,并不为所有人所理解的,而不仅仅是表现美的,当然对于理解它们的人来说那也许是美的。比如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印象主义的画,人们一开始还因为太抽象而将之视为劣质品。
最后我们欣赏到了中国的美术。外国的绘画或建筑艺术,无论他们有多精致,多写实,总给人一种疏离感。而中国的艺术,那些黑色的墨迹,行云流水一般在白纸上酝开,所表达的意境尽在不言中了。大象无形,至美无华。而中国的建筑艺术,其结构上巧夺天工一般的设计,与其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诉说着更为贴近自然的情感。看着那些亭台楼阁,想象自己走在那雕廊画栋之间,觉得心都可以宁静下来,感受周围一丝的风吹与草动。那是一种真正的回归。
我一直都认为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对艺术品表达自己的鉴赏力,但我想有些人对好的艺术品有着天生的鉴赏力,因为美是共通的。而学习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渠道,去了解和感受美术背后的故事。如果说科学技术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生存的话,那么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则教会我们的是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了它们,生活才是完整的。
美术鉴赏课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我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我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艺术审美兴趣,而这对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第四篇:中外美术鉴赏论文_
浅谈你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美
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我们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好好的去学习中外美术鉴赏这门课。有位大家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美术欣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尤其是古中国的美术,旧石器时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国美术的早期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直公元前6世纪。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玉雕的龙形及其他佩饰作品出土,从半坡遗址中可以发现,仰韶时期已经有陶艺存在。早期的陶瓷制品没有画上去的图案,但是有滚花。有很多画有以对称形式展开的鱼或者人的面部的图案。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除彩陶之外,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人像、动物陶塑也同时出现。商、周和春秋时期以富有想象力和装饰性的青铜器作为这一时期美术成就的标志。中国目前已经发现最早的绘画为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以及战国时期的《御龙图》。汉时画迹今已几乎无存,最完整的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描绘了墓主人的地上和地下生活。山东肥城孝堂祠、嘉祥武梁祠石刻尚存,可窥见汉时古拙有力的绘画风格特征。战国、秦汉,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为代表,雕塑艺术成就卓著。绘画品类繁多,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异彩纷呈。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我最喜欢的是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德国近代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一提到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以人为主体的古希腊艺术,热情坦率地表露人类丰富的感情,人类纯朴的天性和对美的渴求,因而能强烈地打动人心,引起人的共鸣。马克思认为,希腊艺术在某些方面还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并且“显示出永久的魅力”,这是对希腊艺术的最高评价。古希腊人把人作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形象典范,他们以健美的人体表示出对神明真诚的奉献,就是与神同乐,为了神而装点城邦,为了神而创作诗歌、戏剧、雕塑。他们的神,都有着现实中人的感情、事迹。爱与美神阿芙罗蒂德,被他们想象成从海浪托出水面的贝壳中诞生的,但她的模样,却是人间的美丽女性。《米洛岛的阿芙罗蒂德》被誉为是美的化身。人们称它为“维纳斯”。她双臂断失,许多艺术家曾煞费苦心为她复原双臂,但都无济于事。这座雕像却以其“残缺美”形成特殊的魅力,成了女性美丽、青春的永恒象征。她的面部具有希腊美女的典型特征:笔直的鼻梁、椭圆的面孔、丰满的下巴和波状的发髻。在她优美、典雅的身姿和表情里,表现着纯洁和坦荡;那安详、亲切的美,令人深深地感受着人类高贵的尊严。同时古希腊还有著名的巴特农神庙。巴特农神庙是当时希腊最大的庙宇,也是卫城最华丽的建筑物,它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采用古希腊建筑的典型形式——围柱式。希腊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本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所以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庙建筑。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它主要标志是人体美,希腊人为人类贡献了高不可及的艺术典范之作。
美术欣赏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美术鉴赏课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我们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第五篇:论文:中外美术鉴赏
简析《亚维农少女》
课程名称
学院
班级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艺术大师毕加索创作的立体主义代表作《亚维农少女》进
行简析,了解此画动态观察、散点透视等构图方法以及绘画风格。
关键词:《亚维农少女》立体主义毕加索
翻开19世纪到20世纪的光辉的艺术史,毕加索不同于同时期任何一位艺术家,他游走于众多风格流派之间,变换着不同的艺术手法,成为20世纪最伟大最自由的艺术家。他的一生辉煌之至,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中立体主义也许是个最丰腴的分水岭,许多方面都堪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相比拟。它创造了更真实的艺术,其最大的影响是掀起了艺术家对于“真实”的新主张和新观念。立体主义的代表作《亚维农少女》打破了传统西方绘画的绘画方式与构图特点
一、绘画背景
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亚维农少女》被认为是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 的作品。《亚维农少女》一画的出现是因为20世纪初人类文明迎来了新的曙光,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观念、新学说和新的生活方式共同刺激着毕加索艺术观念的改变。与此同时,还受到了塞尚晚期绘画中抽象视觉分析和几何结构见解的影响和非洲面具造型的影响。于是,1907年毕加索在非洲黑人雕刻和古代伊比利亚人艺术的启发下把塞尚对几何结构完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创作出颇有争议、被认为是立体主义开端的《亚维农少女》。
立体主义的主将是毕加索和布拉克。立体主义在1912年之前被称为“分析立体主义” ;1912年到1914年,被称为“综合立体主义”。分析立体主义主张画家从不同角度累观察物象,然后把组成物象的诸多元素重新组合、相互叠置、相互渗透,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方法使画面本身产生一种立体感,但并不取消平面。这种方法非常近似于塞尚的方法。毕加索说:当艺术家每一次毁弃一个美的【1】发现时,不是压抑它,而是把他改造,使它更紧凑些。综合立体主义是分析立
体主义的成熟形式,综合立体主义的构成是从自然上升而来,而分析立体主义是从先验的抽象元素出发。如果说在分析立体主义破碎而剔透的机构中,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那么综合立体主义则不再从解剖、分析对象入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的素材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食物拼贴的方法,【2】 使艺术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二、绘画内容
在《亚维农少女》这幅巨大的画面中:5个裸体的女人沿着对角线占满了画面,从左上角的手开始,到右下角蜷伏的身体作为结束把这幅画分成3个垂直部分,分别为站在左侧的女人、两个相对的女人以及右侧的两个女人。所有的人物
都被呈现在同一个平面上,人物的动作大胆,形象怪异。“亚维农”是毕加索的家乡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个小镇,画面中所表现的这些少女是一些正在街头拉客的妓女。画中的内容洋溢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具有浓重的嘲讽意味。
三、绘画风格
毕加索在这幅画中自由地联系形态结构,从而使少女们的头、鼻子或者眼睛大搬家,这些原本位于侧面和正面的形象被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展现出来。这些形象被毕加索大胆的省略了对细节部分的描绘,以近乎概念化的整体笔触表现肌体的起伏和面部五官,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主要形状,使人物外形更加有力。画面中的五个少女不单形态粗糙,而且还严重地扭曲变形。在有限的绘画空间内,将本来位于不同侧面的五官挤到同一平面中,就必然会随着某些形态位置的转移使客观形态发生扭曲、变形。人们能够在一个平面的绘画空间中,同时看到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形成一种“立体的认知”。[3]
《亚维农少女》画面中的人物及其背景是以几何形结构来处理的,画面上五个裸女的身体是由许多小平面组成的,这些小平面是画家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所得,如右下角的那一个少女呈现给观众的是背影,但是又可以开到面部的正面和侧面,这种构图手法在毕加索以后的作品中屡见不鲜。画家多角度的观察对象及视点的自由改变,是一种在运动状态中观察的结果,而少女的正面和侧面形象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平面中,则是一种对客观对象自由联系和立体展示的结果。毕加索在这幅画中不仅仅展现了立体主义一种新的空间结构和新的观察方法,而且还包含了一种时间变化的因素。正是运用这种构图手法,毕加索在二维平面上塑造了立体空间,从而打破了传统上运用透视法塑造的三维空间的成规。
毕加索在这幅画中彻底抛开了静态观察、焦点透视的绘画技法,采用动态观察、散点透视的方法,随心所欲地改变视点,从空间处理上来看,毕加索也力图通过色彩学原理缩小任务背后的空间,而将她们尽量拉出来:作为背景的蓝色一般都有往后缩的效果,但给它勾上白边就取得了恰好相反的效果;肉粉色调的人体在蓝色背景的映衬下突显出来,她们睁着恐怖而神秘的眼睛,动态夸张蠢蠢欲动,仿佛从近距离上突然拉开幕布所见到的一组群体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在这幅画中,毕加索除了阐述了立体主义中应该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观察
和理解客观世界这个观念的同时,还传达出立体主义中对于客观素材自由组织的观念。毕加索认为:绘画就是平面上的痕迹和图形的结构,绘画不是画东西,而是画自己,图画本身就是物质世界,而不是庙会物质世界。也就是说,在绘画中重要的是表现人的想法,画画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平面上得痕迹和图形的结构。《亚维农少女》代表的立体主义这种动态观察、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及其对于客观素材可以自由组织的观念,对于西方绘画是一种创新,但是对于中国绘画而言,动态观察、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以及对于客观素材自由组织的观念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亚维农少女》这幅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对于西方美术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彻底突破了西方绘画传统的空间概念,突破了从固定角度静态观察和片面的再现客观的模式。毕加索开创了立体主义动态观察、散点透视的新绘画理论,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绘画理论不期而遇,使立体主义绘画变成了一种形象的自由联合,通过改造客观,再造出一种视觉想象的构造,同时也是西方美术史上又一次精神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