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生理学题库第九章感觉器官

时间:2019-05-12 13:5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大学生理学题库第九章感觉器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大学生理学题库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一篇:苏州大学生理学题库第九章感觉器官

生理学各章作业习题、讨论习题和思考题总汇

王国卿

第九章

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感觉器官

感受器

简化眼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近反射

视力

视野

盲点明适应

暗适应 11 听域听阈 二. 填空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性)有————、————、————和——。2 眼的调节包括————、————和————。眼的折光异常(曲光不正)通常是指————、————和————,各自产生的原因是————、————和————,分别矫正的方法是————、————和————。4 视网膜含有的感光细胞是————和————,分别感受——光和——光。5 声波传导的途径有————和————,通常以————为主。6 咽鼓管的生理作用是——————————————。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是——————运动,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运动。根据行波理论,声波振动频率越高,最大振幅越靠近————,频率越低,最大振幅越靠近————。声波刺激先引起耳蜗产生————,再由它引起听神经兴奋产生———。10 人眼的主要功能是————和————。

三.单选题: 下列哪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会产生主观上的特定的感觉(E)。A.视觉器官

B.听觉器官

C.嗅觉器官

D.味觉器官

E.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下列结构中,哪个属于感觉器官(D)。

A.痛觉感受器 B.冷敏神经元 C.本体感受器 D.前庭器官 E.触觉感受器 3 下列感受器中,哪个属于快适应感受器(A)

A.环层小体

B.腱器官

C.肌梭

D.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E.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人脑获得信息,主要来自(A)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

E.味觉 5 光线进入眼内发生折射的主要部位是(A)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视网膜 6 人眼视近物时的调节,主要与下列哪种改变有关(C)

A.角膜形状

B.房水多少

C.晶状体形状

D.眼球位置

E.瞳孔大小 7 对眼调节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E)

A.眼的调节能力大小可用近点的长短表示

B.近点的长短主要与晶状体弹性有关

C.眼的折光能力越大,表示调节能力越强

D.眼的调节能力除用近点长短表示外,还可用屈光度表示

E.屈光度与主焦距呈正变关系 正视眼看6 m以外物体时,将出现下列哪项变化(D)

A.瞳孔缩小

B.两眼球内聚

C.晶状体变凸

D.不进行任何调节

E.支配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兴奋 对瞳孔近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E)

A.该反射的意义是使看近物清楚

B.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引起瞳孔缩小

C.瞳孔缩小可减少球面像差

D.瞳孔缩小可减少色像差

E.该反射的效应是单侧性的

10对瞳孔对光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E)

A.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

B.该反射与动眼神经活动有关

C.反射效应为双侧性

D.用阿托品可使该反射减弱或消失

E.反射中枢在延髓 夜盲症产生的原因是(A)

A.视紫红质缺乏

B.维生素D缺乏

C.全反型视黄醛过多

D.11-顺型视黄醛过多

E.视蛋白合成障碍 12 对视杆细胞叙述,错误的是(D)

A.感受弱光刺激

B.只分辨明暗,不能分辨色泽

C.在视网膜周边部分布较中心部多

D.与双极、神经节细胞呈辐散式联系

E.夜间活动的动物只有该细胞 13对视锥细胞叙述,错误的是(E)

A.视敏度差,但分辨力高

B.可分辨颜色

C.中央凹处只有该细胞

D.中央凹处该细胞与双极、神经节细胞呈“单线联系”

E.含有的视色素为视紫红质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全是视锥细胞的区域在(C)

A.黄斑

B.视盘

C.中央凹

D.视盘周边部

E.视网膜周边部 15 下列颜色视野中,范围最小的为(C)

A.黄色

B.白色

C.绿色

D.红色

E.蓝色 16近视眼与正常眼相比,前者的(D)

A.近点长,远点短

B.近点和远点都长

C.近点短,远点长

D.近点和远点都短

E.近点长,远点不变 17 声波传向内耳的主要途径是(A)

A.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

B.外耳→鼓膜→听骨链→圆窗→内耳

C.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卵圆窗→内耳

D.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

E.颅骨→颞骨骨质→耳蜗内淋巴 飞机骤升或骤降时,旅客口食糖果有助于调节何处的压力平衡(E)

A.基底膜两侧

B.中耳与内耳之间

C.前庭膜两侧

D.圆窗膜内外

E.鼓室与大气之间 对耳蜗微音器电位(CMP)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E)

A.该电位变化的频率和幅度与耳蜗的声波振动完全一致

B.潜伏期小于0.1 ms,没有不应期

C.它是多个毛细胞受声音刺激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

D.在一定范围内,该电位的振幅随声压的增强而增大

E.缺氧和深麻醉时该电位将消失 20 声波感受器是指(D)

A.球囊囊斑毛细胞

B.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

C.椭圆囊囊斑毛细胞

D.耳蜗基底膜毛细胞

E.耳石 四.回答题:

1.试述眼视近物时,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2.

试述视觉的二元学说是什么?

3.试述行波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气传导通路,及其感受声音的机制?

第二篇: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09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人体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与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第一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构成各种复杂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有眼、耳、前庭、嗅上皮、味蕾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

各种感受器只对一定性质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特性称为特异敏感性。每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

各种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受刺激时,在感受器细胞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特征。当它引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功能的完成。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四)感受器的适应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继续存在,但由其所诱发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人脑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引起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眼,它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作为附属结构的折光系统等部分组成。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

眼球壁分三层,由外向内为:①巩膜--角膜层;②脉络膜层;③视网膜层。眼球内充填了三种折光物质:房水、晶状体及玻璃体。眼内与视觉功能直接有关的结构,是位于眼球中线上的折光系统和位于眼球后部的感光系统,即视网膜。空气与角膜前表面的界面以及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面,构成了眼内的折光系统。视网膜含有对光刺激高度敏感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能将外界光刺激所包含的视觉信息转变成电信号,并在视网膜内进行初步处理,最后以视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向大脑。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与眼的折光成像有关的光学原理

对于人眼和一般光学系统来说,来自6m以外物体的各光点的光线,都可以认为是近于平行的,因而可以在主焦点所在的面上形成物像。

(二)眼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当正常成人的眼处于安静状态而不进行调节时,它的折光系统后主焦点的位置,恰好是视网膜所在的位置。如果来自某物体的光线过弱,或它们在空间和眼内传播时被散射或吸收,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其强度已减弱到不足以兴奋感光细胞的程度,就不可能被感知;另外,如果物体过小或离眼的距离过远,则在视网膜上成像小于视网膜的分辨能力的限度时,也不能被感知。

(三)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

简化眼模型由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构成,折射率为1.333,外界光线只在由空气进入球形界面时折射一次,该球面的曲率半径为5mm,即节点在球形界面后方5mm的位置,后主焦点正相当于此折光体的后极。这个模型和正常安静时的人眼一样,使平行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物像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和眼之间的距离有关。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四)眼折光功能的调节

看远物时,从物体上一点发出的所有进入眼内的光线可认为是平行光线,对正常眼来说,不需任何调节就能成像在视网膜上;看近物(6m以内)时,通过调节,使进入眼内的光线经过较强的折射,成像在视网膜上。

1.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 当眼看远物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这时悬韧带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晶状体受悬韧带的牵引,其形状相对扁平;当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导致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变凸,曲率半径增加,折光能力增大,从而使物像前移,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自身的弹性下降,变形能力逐渐降低。晶状体曲率半径变化的最大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即近点来表示。近点越近,表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2.瞳孔的调节 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近反射或瞳孔调节反射。瞳孔缩小可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3.眼球会聚 当双眼注视近物时,发生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聚拢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也称为辐辏反射。辐辏反射可使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相称点上,从而产生清晰的视觉而避免复视。

(五)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正常眼的折光系统无需进行调节就可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因而可以看清远物;经过调节的眼,只要物体离眼的距离不小于近点,也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称为正视眼。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在安静未调节的眼的视网膜上成像,则称为非正视眼,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眼。有些人眼静息时折光能力正常,但由于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弹性减弱,看近物时调节能力减弱,称为老视。

1.近视 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故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近视眼看近物时,由于近物发出的是辐散光线,故眼不需调节或只作较小程度的调节,就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因此,近视眼的近点较正视眼的近。纠正近视可用凹透镜。

2.远视 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 的折光能力过弱(屈光性远视),故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远视眼在看远物时,也需经过眼的调节才能使人眼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看近物时,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看清物体。故易发生疲劳。纠正远视可用凸透镜。

3.散光 是指眼的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即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平行光线进人眼内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造成视物不清或物像变形。除角膜外,晶状体表面曲率异常也可引起散光。纠正散光可用柱面镜。

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视网膜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光刺激,并将其转换为神经纤维上的电活动。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视网膜的结构可简化为四层:色素上皮层,具有多种复杂的生化功能及支持光感受器活动的色素屏障作用,并具有对视网膜外层传递来自脉络膜的营养及对光感受器细胞外段脱落的膜盘和代谢产物进行吞噬的作用。感光细胞层,感光细胞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含有特殊的视色素。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形态上都可分为四部分,由外向内依次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外段是视色素集中的部位。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与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层中的节细胞联系。盲点 视网膜由黄斑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约1.5mm、境界清楚的淡红色圆盘状结构,称为视乳头,这是视网膜上视觉神经纤维汇集穿出眼球的部位,该处无光感受细胞,故无视觉感受,在视野中形成生理盲点。但正常时两眼看物,一侧盲点可被对侧视觉补偿。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网膜中存在着两种感光换能系统。一种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但无色觉,分辨率低,称为视杆系统或晚光觉系统;另一种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在强光下才被激活,有色觉和高分辨能力。这一系统称为视锥系统或昼光觉系统。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作用可能是晚光觉的基础。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视紫红质是一种结合蛋白质,由一分子视蛋白和一分子视黄醛组成。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诱发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在亮处分解的视紫红质,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其反应的平衡点决定于光照的强度。

在正常情况下,维生素 A可用于视紫红质的合成与补充。人在暗处视物时,既有视紫红质的分解,又有它的合成;光线愈暗,合成愈超过分解,视网膜中处于合成状态的视紫红质数量愈多,对弱光愈敏感。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会影响人在暗光时的视力,引起夜盲症。

2.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感光细胞外段部分,膜内有大量视盘。视盘中镶嵌着视紫红质。

视杆细胞的静息电位只有-30~-40mV,这是由于外段膜在无光照时就有相当数量的Na + 通道处于开放状态并有持续的Na + 内流所造成的。而内段膜的Na + 泵将Na + 移出膜外,维持膜内外一定的Na + 离子浓度差。当视网膜受光照时,外段膜电位短暂地向超极化的方向变化。

光量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后,视紫红质被分解,激活传递蛋白,进而激活磷酸二酯酶,导致外段部分胞浆中的cGMP分解,cGMP是膜上化学门控式Na + 通道开放的条件,随着膜上cGMP的减少,Na + 通道通透性下降,导致膜电位下降,出现了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电位以电紧张的形式扩播到细胞的终足部分,影响终足处的递质释放。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颇色视觉

大多数脊椎动物都具有三种不同的视锥色素,存在于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中。视锥细胞功能的重要特点是它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三原色学说认为在视网膜上分布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视色素;当某一定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觉。

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在视网膜中,只有神经节细胞及少数无长突细胞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当光线照射到感光细胞时,引起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以电紧张性扩播到达突触前膜,引起末梢释放递质于突触间隙,从而引起下一级细胞产生慢电位变化。只有当这种慢电位变化传神经节细胞时,经过总和,使节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视杆与视锥细胞以及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由谷氨酸介导的。

发出视神经纤维的神经节细胞,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种节细胞的感受野较小,大致相当于一个或一小组双极细胞的感受野,能对视野中物体的形状和表面特征的信息进行编码;另一类节细胞有相当大范围的感受野,其大小相当于几百个双极细胞感受野的总和,这类节细胞携带的是对视野内物体定位的信息;第三种节细胞对移动的物体反应较强。

四、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一)暗适应和明适应

人从亮光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在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从暗处突然进入亮光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是人眼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与视锥细胞色素的合成增加有关;第二阶段,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明适应其机制是:在暗处,视杆细胞内积聚视紫红质,进入亮处时受到强光刺激,视紫红质迅速分解,因而产生耀眼的光感,视杆细胞色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细胞色素才能在亮光环境中感光。

(二)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称为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是双侧性的,光照一个眼时,两眼瞳孔同时缩小,因此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

(三)视野

当用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用单眼注视视野中某一点时,此点的像正好落在视网膜黄斑的中央凹处,连接这两点的假想线即称为视轴。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一黄蓝色,再次为红色,绿色视野最小。视野的大小可能与各类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范围有关。由于面部结构(鼻和额)阻挡视线,颞侧和下方视野较大,鼻侧与上方视野较小。

(四)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人的双眼都在面部前方,两眼视野有很大一部分重叠,称为双眼视觉。双眼视物时,由于从物体同一部分来的光线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相称点上,可以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区缺损,扩大视野,并可产生立体视觉。

第三节 听觉器官

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官是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的耳蜗组成。由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的疏密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递到内耳,经内耳的换能作用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后者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20~20000Hz,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当强度在听阈以上增加到某一限度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二、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的形状有利于收集声波,有采音作用;耳廓还可帮助判断声源的方向。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路。

(二)中耳的功能

中耳由鼓膜、听骨链、鼓室和咽鼓管等结构组成,能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

鼓膜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听骨链由锤骨、砧骨及蹬骨依次连接而成,形成固定角度的杠杆。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其振动的压强增大,而振幅稍减小,这就是中耳的增压作用。原因是:①鼓膜与卵圆窗膜的面积之比为 17.2:1。②听骨链杠杆的长臂与短臂之比为1.3:1。在整个中耳传递过程中的增压效应22.4倍。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与骨传导两种途径传入内耳的。

1.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这一条途径称为气传导,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2.骨传导 声波可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种传导途径称为骨传导。

三、内耳的功能

内耳又称迷路,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耳蜗的主要作用有:①传音功能;②感音功能,即将螺旋器受到的声能转化为蜗神经的冲动。前庭器官则与平衡感觉有关。

(一)耳蜗的结构

耳蜗内有两个分界膜,一为斜行的前庭膜,一为横行的基底膜,此二膜将管道分为三个腔,分别称为前庭阶、鼓阶和蜗管。前庭阶在耳蜗底部与卵圆窗膜相接,内允外淋巴;鼓阶在耳蜗底部与圆窗膜相接,也充满外淋巴,两者在耳蜗顶部相通。蜗管是一个充满内淋巴的盲管。基底膜上有声音感受器—螺旋器(也称柯蒂器)。蜗管近蜗轴有内毛细胞,其外侧有外毛细胞。毛细胞的顶部有上百条听毛,较长的一些纤毛埋植于盖膜中。盖膜在内侧连耳蜗轴,外侧则游离在内淋巴中。毛细胞的顶部与内淋巴接触,其底部则与外淋巴相接触。毛细胞的底部有丰富的听神经末梢。

(二)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当声波振动通过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引起内淋巴的振动。内淋巴的振动从基底膜的底

部开始,按照行波原理传导耳蜗的顶部。声波频率愈高,行波传播愈近,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卵圆窗处;声音频率愈低,行波传播的距离愈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愈靠近基底膜顶部。由于每一种振动频率在基底膜上都有一个特定的行波传播范围和最大振幅区,与该区域有关的毛细胞和听神经纤维就会受到最大的刺激,来自基底膜不同区域的听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到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就可引起不同音调的感觉,这就是耳蜗对声音频率初步分析的基本原理。外毛细胞顶端的听毛有些埋植于盖膜的胶状物中,有的则与盖膜的下面相接触;由于基底膜与盖膜的附着点不在同一个轴上,故当行波引起基底膜振动时,盖膜与基底膜便各自沿着不同的轴而上、下移动,于是两膜之间便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使听毛受到一个剪切力的作用而弯曲,引起毛细胞兴奋,并将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变化。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在耳蜗未受刺激时,如果以鼓阶外淋巴为参考零电位,那么蜗管内淋巴中的电位为+80mV左右,称为耳蜗内电位,又称内淋巴电位。在静息情况下,毛细胞膜内电位为-70~-80mV,由于毛细胞顶端的浸浴液为内淋巴,因此该处毛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可达160mV左右。而毛细胞周围的浸浴液为外淋巴,该处膜内外的电位差只有80mV左右。内淋巴中正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与蜗管外侧壁的血管纹Na +-K + 依赖性ATP酶有关。内淋巴中较高的K + 浓度与维持毛细胞对机械性刺激的敏感性有关。

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频率和幅度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振动完全一致的电变化,称为微音器电位。它是多个毛细胞在接受声音刺激时所产生的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

四、听神经动作电位

复合动作电位的振幅取决于声音强度、发生兴奋的纤维数目及各纤维放电的同步化程度。

单一听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它是一种“全或无”式的反应,安静时有自发放电,在有声音刺激时放电增加。单一听神经纤维对某一特定频率的纯音只需很小的刺激强度便可发生兴奋,这个频率称为特征频率或最佳频率。随着声音强度的增加,能引起单一听神经纤维放电的频率范围增大。每一根纤维最佳反应频率的高低,决定于该纤维末梢在基底膜上的分布位置,而这-位置正好是该频率的声音所引起的最大振幅行波的所在位置。

第四节前庭器官

正常姿势的维持,依赖于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觉感受器的协同活动。前庭器官由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以及椭圆囊和球囊组成,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部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在保持身体的平衡中起重要的作用。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称为毛细胞,有两种纤毛,其中有一根最长,位于细胞顶端的一侧边缘处,称为动纤毛;其余的纤毛较短,数量较多,称为静纤毛。当纤毛都处于自然状态时,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约-80mV;同时,与毛细胞相连的神经纤维上有一定频率的持续放电。如果静纤毛朝向动纤毛的方向弯曲,细胞膜电位值就减小(去极化),达到一定阈值时,支配毛细胞的传入神经冲动发放的频率增加,表现为兴奋效应;当动纤毛朝向静纤毛的方向弯曲时,则毛细胞膜电位值增加(超极化),同时传入冲动减少,表现为抑制效应。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运动状态和头部在空间位置的改变都能以特定的方式改变毛细胞纤毛弯曲的方向,使相应神经纤维的放电频率发生改变,这些信息传到中枢后,能引起特殊的运动觉和位置觉,并出现各种躯体和内脏功能的反射性变化。

人体两侧内耳各有三个相互垂直的半规管,分别代表空间的三个方向。当头向前倾30度时,外侧半规管与地面平行,其余两个半规管与地而垂直。每个半规管与椭圆囊连接处都有一个膨大的部分,称为壶腹,壶腹内有一块隆起壶腹嵴,其中有一排毛细胞,面对管腔。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角加速度运动。

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加速度运动。在这两个囊斑的平面上,每个毛细胞的排列方向都不完个相同。

二、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来自前庭器官的传入冲动,除引起运动觉和位置觉外,还可引起各种姿势调节反射和自主性神经功能的改变。如果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长的刺激,或刺激未过量而前庭功能过敏时,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现象,称为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当躯体作旋转运动时产生角加速度引起的眼球运动,称为眼震颤。眼震颤慢动相的方向与旋转加速度的方向相反,是由于对前庭器官的刺激而引起的;而快动相的运动方向与旋转加速度方向一致,是中枢矫正性运动。

第三篇:动物生理学-题库

动物生理学-题库

1、动物实验分为 实验和 实验。

答案:

急性;

慢性;

解析:

2、急性实验分为 实验和 实验。

答案:

在体;

离体;

解析: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和。

答案:

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

解析:

4、针对刺激,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 和。

答案:

兴奋;

抑制;

解析:

5、体液由 和 组成。

答案: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解析:

6、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 调节、调节和 调节。

答案:

神经;

体液;

自身;

解析:

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其结构基础是。

答案:

反射;

反射弧;

解析:

8、反射弧由、、、和 五部分组成。

答案: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解析:

9、根据形成的原因不同,反射分为 反射和 反射,一类是先天生成,一类是后天形成。

答案:

条件;

非条件;

解析:

10、根据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活动的影响,反馈可以分为 反馈和 反馈。

答案:

正;

负;

解析:

11、离体蛙心灌流研究一些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这属于哪个研究水平?

A、细胞、分子水平

B、器官、系统水平

C、整体、群体水平

答案:

B12、离体蛙心灌流研究一些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这属于哪一类实验?

A、急性实验

B、慢性实验

答案:

A13、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指的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体液

答案:

B

解析:

14、具有快速、准确、作用部位有限、作用时间短暂特点的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答案:

A15、具有作用慢、作用比较持久、广泛的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答案:

B16、反馈信号降低控制部分活动的称为()

A、正反馈

B、负反馈

答案:

B17、反馈信号增强控制部分活动的称为()

A、正反馈

B、负反馈

答案:

A18、排尿过程中的活动属于()

A、正反馈

B、负反馈

答案:

A19、生理学

答案:

研究有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和机体各组成部分功能的科学

解析:

20、稳态

答案: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的生理学现象。

21、反馈

答案:

由效应器(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过程。

22、内环境

答案: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23、新陈代谢

答案:

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24、请论述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

答案:

(1)

细胞、分子水平

(2)

器官和系统水平

(3)

整体、群体水平

25、请说明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答案:

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方式。

(1)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进行的调节作用。

(2)体液调节:体内内分泌细胞通过其分泌的激素,进而调节活动的方式。

(3)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26、生物节律性在动物的生命活动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

在动物的生命活动中,有很多活动表现为一定的节律性,如心率、呼吸节律、睡眠与觉醒、激素的昼夜分泌、动物季节性发情等。

27、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案:

简单或复杂的生命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1)

新陈代谢

(2)

兴奋性

(3)

适应性

(4)

生殖

28、什么叫稳态?稳态有什么生理意义?

答案:

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在各种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其温度、渗透压、电解质成分及其比例、pH值、含氧量、养分等,都会对细胞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较大变化,将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稳态是细胞和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

29、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为磷脂。

答案:

正确

30、氧气的跨膜转运方式为易化扩散。

答案:

错误

31、易化扩散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错误

32、细胞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答案:

正确

33、阈电位等同于静息电位。

答案:

错误

34、静息电位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的。

答案:

错误

35、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磷脂

B、蛋白质

C、糖类

答案:

A36、需要消耗能量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为()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答案:

C37、借助载体的跨膜物质转运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答案:

B38、静息电位产生是由于()造成的。

A、钾离子外流

B、钾离子内流

C、钠离子外流

D、钠离子内流

答案:

A39、动作电位中的去极化和反极化是由于()造成的。

A、钾离子外流

B、钾离子内流

C、钠离子外流

D、钠离子内流

答案:

D40、动作电位中的复极化是由于()造成的。

A、钾离子外流

B、钾离子内流

C、钠离子外流

D、钠离子内流

答案:

A41、构成细胞膜的膜脂质的主要成分不包括()

A、磷脂

B、胆固醇

C、油脂

D、糖脂

答案:

C42、尿素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为()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和出胞

答案:

A43、细胞兴奋的本质为()

A、钾离子外流

B、钠离子外流

C、极化状态

D、动作电位

答案:

D44、钠离子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有()

A、出胞

B、单纯扩散或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或主动转运

D、主动转运或入胞

答案:

C45、动作电位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去极化达到()

A、阈电位

B、峰电位

C、负后电位

D、正后电位

答案:

A46、哪类跨膜物质转运造成类似于“马太效应”的效果()

A、单纯扩散

B、载体转运

C、通道转运

D、主动转运

答案:

D47、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A、全能性和可逆性

B、可逆性和饱和性

C、潜能性和全能性

D、饱和性和潜能性

答案:

C48、阈电位是指细胞膜电位因()突然变成为峰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反极化

答案:

B49、静息电位的电位特点是()

A、内正外负

B、内负外正

C、内负外负

D、内正外正

答案:

B50、生物膜:

答案:

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统称为生物膜。

51、流动性:

答案:

指细胞膜中分子的流动性。

52、不对称性:

答案:

细胞膜内外两层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差异。

53、被动转运:

答案:

物质顺浓度梯度,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从浓度高的一侧经细胞膜运输到浓度低的一侧,细胞膜仅起到屏障作用。

54、主动转运:

答案:

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化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55、兴奋:

答案: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或者活动由弱变强,称为兴奋。

56、阈电位:

答案:

指细胞膜电位因去极化突然变为峰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

57、阈刺激(阈值):

答案:

引起细胞或组织兴奋时,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解析:

58、静息电位:

答案:

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59、动作电位:

答案:

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

60、细胞是动物机体的____与____。

答案:

基本结构;

功能单位;

61、膜脂质主要有____、____、____三种成分,其中____最多。

答案:

磷脂;

胆固醇;

糖脂;

磷脂;

62、主动转运可分为____主动转运与____主动转运。

答案:

原发性;

继发性;

63、细胞间通讯有____与____,电传递属于____,化学传递属于____。

答案:

直接通讯;

间接通讯;

直接通讯;

间接通讯;

64、细胞分裂可分为三种: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65、干细胞可分为:____、____、____。

答案:

全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

单能干细胞;

66、细胞的兴奋性可表现为____或____。

答案:

兴奋;

抑制;

67、细胞兴奋性的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68、跨膜物质转运中的被动转运包括       和。

答案:

简单扩散;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解析:

69、简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答案:

(1)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糖类组成膜脂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构成细胞膜的骨架。膜脂质主要有磷脂、胆固醇和糖脂

三种成分,其中以磷脂最多。

膜蛋白质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主要以α-螺旋的形式分散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细胞膜含有一定的糖类,主要是寡糖和多糖链,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蛋白质或膜脂质相结合,形成糖蛋白和糖脂。

70、简述细胞膜的功能

答案: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①屏障作用,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

②选择性物质转运,实现膜内外物质交换;

③生物功能:激素作用、酶促反应、细胞识别、电子传递等。

④识别和传递信息功能(主要依靠糖蛋白)

71、简述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答案: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内正外负。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在静息状态下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且膜对钾例子的通透性高,所以钾离子以易化扩散的形式移向膜外。随着钾离子的移出,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当膜内外不再有钾离子的移动时,此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即为静息电位。

72、什么是细胞通讯及其分类?

答案:

细胞通讯是指细胞通过精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协调细胞之间代谢与功能的信息运输。细胞通讯可以通过电传递方式直接进行,也可以间接通过化学物质实现。细胞通讯可以分为直接通讯和间接通讯。

73、什么是兴奋性和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答案: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细胞正常生存和实现其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衡量细胞兴奋性高低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刺激阈值,阈值越小,说明其兴奋性越高;反之,说明其兴奋性越低,刺激阈值与兴奋性之间呈反变关系。另一个衡量指标是时值。时值越大,说明兴奋性越低;时值越小,说明兴奋性越高。有的使用时间-强度曲线衡量组织的兴奋性,曲线越靠近坐标轴,说明兴奋性越高;曲线越远离坐标轴,说明兴奋性越低。

74、细胞的兴奋本质是什么?包括哪些过程?

答案:

细胞的兴奋本质是细胞膜上产生了动作电位,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等过程。

75、请阐述下刺激和反应的关系

答案:

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如下:

①性质与反应

适宜刺激:凡是在自然条件下能引起某细胞发生反应的刺激。

不适宜刺激:凡是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引起某细胞发生反应的刺激。

②强度与反应

阈刺激:能引起细胞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不能引起细胞的反应。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③作用时间

过短或过长均不行。

76、跨膜物质转运中扩散有哪些类型,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案:

扩散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单纯扩散为自由扩散,一般不需要外在的帮助;而易化扩散一般需要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进行。

77、试述细胞物质转运方式及其特点

答案:

(1)单纯扩散: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影响因素:膜两侧的浓度差;膜的通透性。特点:不需要膜蛋白,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

(2)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借助膜转运蛋白顺化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扩散过程。类型:①载体转运:由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要是水溶性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特点: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②通道转运:由通道蛋白中介的易化扩散。主要是无机盐离子物质,如Na+、K+。特点:速度快、存在离子选择性、具有门控特性。影响因素:膜两侧的浓度差或电位差;载体数量和通道的功能状态。特点:有膜蛋白的参与,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

(3)主动转运:

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化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主要是离子物质,如Na+、K+、Ca2+。类型:①原发性主动转运②继发性主动转运。特点:需要载体蛋白,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逆浓度差进行。影响因素:膜两侧的浓度;细胞的代谢水平。

(4)入胞和出胞:

是指膜转运某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的过程。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为入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由细胞排出的过程为出胞。特点: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

78、论述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理

答案:

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细胞膜原来的极化状态立即消失,并在膜的内外两侧发生一系列电位变化,这个过程叫动作电位,它包括三个过程:

(1)去极化过程(-70--90mv-0mv):静息状态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外高浓度的钠离子在膜内负电位的吸引下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迅速内流,造成膜内负电位迅速降低直至0mv。

(2)反极化过程(0mv-+40mv):由于膜外钠离子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当膜电位降低到0mv时仍可继续内移,直至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钠离子内移为止。(浓度差等于电位差,钠离子内流停止)。

(3)复极化过程(+40mv--70--90mv):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减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内钾离子外移,膜电位降低,恢复至静息电位。后期还有钠钾泵把离子进行恢复。

79、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为血浆。

答案:

错误

80、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形成的。

答案:

错误81、3%的葡萄糖溶液为高渗溶液。

答案:

错误

82、红细胞不参与血液的酸碱缓冲调节。

答案:

错误

83、高铁血红蛋白不能和氧气结合,从而导致机体缺氧。

答案:

正确

解析:

84、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答案:

正确

85、肝素是体内的一种重要抗凝物质。

答案:

正确

86、O型血清中不含抗A凝集素。

答案:

错误

87、()不属于血浆蛋白。

A、白蛋白

B、球蛋白

C、血红蛋白

D、纤维蛋白原

答案:

C

解析:

88、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破裂的特性为()

A、悬浮稳定性

B、可塑变形性

C、渗透脆性

答案:

C

解析:

89、下列溶液中属于高渗溶液的是()

A、0.7%氯化钠

B、5%葡萄糖

C、1.5%氯化钠

答案:

C

解析:

90、正常情况下,成年动物红细胞生成部位在()

A、肝脏

B、骨髓

C、肾脏

答案:

B

解析:

91、参与启动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为()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答案:

A

解析:

92、参与初期止血的血细胞主要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答案:

C

解析:

93、下列离子中,()为凝血因子。

A、铜离子

B、铁离子

C、钙离子

答案:

C

解析:

94、关于血液的理化性质,错误的叙述是:

A、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所含红细胞的百分比

B、约占成人体重的7%~9%

C、血液的粘滞性小于水

D、健康人血液pH值为7.35~7.45

答案:

C95、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白蛋白

B、α1-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γ-球蛋白

答案:

A96、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氯化钾

B、氯化钠

C、碳酸氢钾

D、钙离子

答案:

B97、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减少

B、血浆白蛋白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减少

答案:

A98、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

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答案:

B99、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A、8%

B、10%

C、12%

D、14%

答案:

A100、白细胞中的颗粒细胞不包括: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碱性细胞。

答案:

C101、影响红细胞成熟的主要物质:

A、蛋白质。

B、叶酸。

C、维生素C

答案:

B102、禽类白细胞不包括:

A、异嗜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

答案:

D103、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

A、组织因子

B、凝血因子

C、稳定因子

D、接触因子

答案:

B104、血液

答案: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液体组织,对于生命的维持和机体各部分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105、血清

答案:

采出的血液未经抗凝处理,静止凝固后先生成血块,随血块收缩后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为血清。

106、血浆蛋白

答案:

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被区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种。

107、稳态

答案: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108、粘滞性

答案:

由于液体内分子间的摩擦产生阻力,使液体流动缓慢表现出黏着的特征,称为粘滞性。

109、渗透压

答案:

血液中溶质吸收水分通过半透膜的能力称为渗透压。

110、造血

答案:

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111、红细胞可塑变形性

答案: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当外力撤销后变形的红细胞有可恢复其正常的形态。

112、溶血

答案: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因水分的渗入而膨胀、破裂的现象称为溶血。

113、脆性(渗透脆性)

答案: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114、碱储

答案:

血液中NaHCO3的含量。

115、白细胞渗出

答案:

白细胞通过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渗出。

116、吞噬作用

答案:

白细胞可以根据这些物质的浓度梯度借助变形运动迁移织炎性部位,将细菌等异物灭杀。

117、血小板

答案:

血小板无色、无细胞核,体积小成双面微凹的圆盘状。

118、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答案:

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等生理特性。

119、生理性止血

答案:

是指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动停止的现象。

120、血液凝固

答案:

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21、纤维蛋白溶解

答案:

血凝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122、红细胞凝集

答案:

血型不相容的个体血液混合后其中红细胞出现凝结成簇的现象

123、凝集原

答案:

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或糖脂起着抗原的作用

124、细胞免疫

答案:

T淋巴细胞在抗原激活后,生成具有特异性免疫活性的细胞,进而发挥免疫功能,称为细胞免疫。

125、体液免疫

答案:

B淋巴细胞在抗原等激活后,转化为浆细胞,进而分泌特异性抗体,从而发挥免疫功能,称为体液免疫。

126、血浆

答案:

全血去除血细胞以后的部分,包括水、无机盐、血浆蛋白等。

127、红细胞比容

答案: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

128、血型

答案: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29、等渗溶液

答案:

与血浆(红细胞)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130、血液由____和____组成,具有维持____、传递____和保护____等重要生理功能。

答案:

血浆;

血细胞;

稳态;机体稳态;

信息;

功能;

131、血浆是有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的成分复杂,除大量的____外,溶质中主要的是____,其余的是____.答案:

水分;水;

血浆蛋白;

晶体物质;盐类;

解析:

132、血浆蛋白通过盐析法被区分为____、____和____三类。

答案:

白蛋白;清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133、血细胞可分为____、____和____。

答案: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134、血液中的____、____、____等具有免疫功能。

答案:

白细胞;

免疫球蛋白;

抗体;

135、血浆中的各种____、____、____等,既可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有效防止失血,又可保持血管内血液畅通。

答案:

凝血因子;

抗凝物质;

纤溶物质;

136、血浆中渗透压包括____渗透压和____渗透压。

答案:

晶体;

胶体;

137、在输血前必须进行的试验是____试验。

答案:

交叉配血;

138、T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与____免疫有关,而B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与____免疫有关。

答案:

细胞;

体液;

139、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和____。

答案:

蛋白质;

铁;铁离子;

解析:

140、红细胞成熟因子是指____和____。

答案:

叶酸;

维生素B12;

141、组织液是细胞____液的一部分。

答案:

外;

142、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数量的自稳态主要受____调节。

答案:

体液;促红细胞生成素;

143、白细胞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等生理特性。

答案:

变形;

渗出;

趋化;

吞噬;

144、白细胞是____、____、____的血细胞。

答案:

无色;

球形;

有核;

解析:

145、生理性止血的过程包括:受损的血管____、____止血栓的形成和____形成凝血块三个基本过程。

答案:

收缩;

血小板;白色;

血液凝固;

146、简述血液凝固的过程

答案:

血液由液体状态凝结成血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凝血。包括三个步骤: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

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147、请简述血液中的成分及其相应作用。

答案: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无机盐:维持血浆渗透压等

;血浆蛋白:运输载体、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护、止血等

。红细胞:运输气体,维持酸碱平衡;白细胞:保护功能;血小板:参与血凝、止血、纤溶等。

148、生产实践中抗凝措施有哪些?

答案:

生产实践中的抗凝措施有:

去钙法:加入一些柠檬酸钠或草酸钾或草酸铵等

加入肝素或肝素钠等

脱纤维法。

149、请说明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和步骤。

答案:

纤溶为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胶原蛋白被逐渐分解的过程。共分为三个步骤:

(1)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纤溶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的分解。

150、请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及制备方法。

答案: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与血细胞共同组成了血液。血清是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血清的制备比较简单,采血时不采取抗凝措施,血液自然凝固后可析出血清。临床上可用离心加快血清的析出,或在温度低的条件下,通过水浴等方法加热促进血液凝固析出血清。

血浆的制备较复杂,需在采血时采取一些抗凝措施。

151、生理学止血的过程有哪些?

答案:

在血管破裂后,其生理学止血一般包括三个过程:

受损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止血、血液在受损部位凝固止血。

152、简述血液的组成成分

答案: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血浆:血浆除大量水份外,其溶质的主要是血浆蛋白质和部分的晶体物质。血浆蛋白主要有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晶体物质包括电解质等。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

153、试论述血液的功能

答案:

血液在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时,实现其维持稳态、传递信息以及保护作用。

(1)维持稳态

①运输作用:血液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呼吸系统吸收的氧运输到全身各处供组织利用,同时将体内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②缓冲作用:血液中的缓冲对时机体内酸碱平衡调节系统的重要成分,血液与各组织器官和外环境的广泛联系和交换,维持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传递信息

内环境中理化性质的微小变化可以通过血液流动传递给中枢或外周的感受器,为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传递反馈信息。大部分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靶器官,进行体液调节。

(3)保护功能

①免疫作用:血液中的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具有免疫功能,能对外来异物或衰老坏死的细胞进行吞噬、分解和清除。

②防御作用: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物质等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既可有效防止失血,又可保持血管内血液顺畅。

154、简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

答案:

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功能:

①气体运输,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胞依靠其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

②酸碱缓冲作用:红细胞内有多种缓冲对,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③免疫功能:红细胞表面具有I型受体,可与抗原-抗体-补体免疫复合物结合,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抗体-补体免疫复合物的吞噬,防止其沉积于组织内引起免疫性疾病。

155、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答案:

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等生理特性。

血小板的功能:

①参与生理性止血

②参与凝血

③参与纤维蛋白溶解

④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156、简要论述血液的理化特性

答案:

血液的理化特性主要包括血液的相对密度、血液的黏滞性、血液渗透压、血浆pH。

①血液的相对密度:血液相对密度比水略大。血液中红细胞越多,其相对密度也就越大。

②血液黏滞性:血液中分子之间摩擦产生的阻力,使液体流动缓慢并表现出一定的黏着性。

③血液渗透压:血浆中溶质吸收水分通过半透膜的特性,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

④血浆pH:血浆中的pH相对稳定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缓冲系统,其中NaHCO3/H2CO3是最主要的一对缓冲对。

157、心动周期中,左右心房同时收缩和舒张。

答案:

正确

158、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变化过程中,绝对不应期的时间比较短。

答案:

错误

159、正常情况下,哺乳动物心脏的起搏点为窦房结。

答案:

正确

160、血流阻力大小和血液粘滞性成反比。

答案:

错误

161、大动脉弹性减弱时,脉压变高。

答案:

正确

162、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的活动会减弱。

答案:

错误

163、第一心音发生在()

A、心室收缩期

B、心室舒张期

答案:

A164、生理学上所说的心输出量通常指的是()

A、每搏输出量

B、每分输出量

答案:

B165、()增大时,射血分数会显著增加。

A、心肌收缩力

B、心率

C、回心血量

答案:

A166、心肌细胞复极化过程中,由于(),所以复极化时间延长。

A、钾离子外流

B、钾离子内流

C、钙离子外流

D、钙离子内流

答案:

D167、()不属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A、自律性

B、传导性

C、兴奋性

D、收缩性

答案:

D168、动脉血压中,()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大小的变化。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压

答案:

A

解析:

169、动脉血压中,()主要反映外周阻力大小的变化。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压

答案:

B

解析:

170、血液和组织液的交换主要发生在微循环中的()

A、直捷通路

B、营养(迂回)通路

C、动静脉短路

答案:

B171、烧伤、过敏时的水肿,主要是()改变造成的。

A、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毛细血管通透性

答案:

C172、心血管的基本中枢在()

A、下丘脑

B、延髓

C、脊髓

答案:

B173、调节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分布在()

A、主动脉和颈动脉

B、主动脉和肺动脉

C、颈动脉和肺动脉

答案:

A174、()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A、肝脏

B、肾脏

C、脾脏

答案:

B175、特殊分化的心脏细胞不具有()

A、兴奋性

B、传导性

C、收缩性

D、自律性

答案:

C176、在心动周期中,下列哪一时期的心室容积最大?

()

A、快速充盈期末

B、减慢充盈期末

C、减慢射血期末

D、快速射血期末

答案:

B177、在心动周期中,房室瓣开放始于()

A、等容舒张期末

B、快速充盈期末

C、减慢充盈期末

D、心房收缩期初

答案:

A178、兴奋传导最慢的心肌细胞是()

A、心房肌

B、浦肯野纤维

C、房室交界

D、左右束支

答案:

C179、心率过快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是()

A、心房收缩期缩短

B、等容收缩期缩短

C、心室射血期缩短

D、心室充盈期缩短

答案:

D180、心动周期:

答案: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

181、心率:

答案:

单位时间(每分钟)的心脏跳动的次数。

182、每搏输出量:

答案:

一侧心室收缩一次搏出的血量。

183、房室延搁:

答案:

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变慢,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184、血压:

答案:

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85、舒张压:

答案:

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86、微循环:

答案: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87、水肿:

答案:

组织液生成过多和淋巴回流减少,组织间隙中液体滞留过多称为水肿。

188、收缩压:

答案:

在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189、血流量:

答案: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横截面的血流量称为血量。

190、心输出量

答案:

单侧心室1分钟内射出的血量。

191、脉压

答案:

动脉血压中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的差值。

192、心指数

答案:

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193、普通心肌细胞具有____、____、____,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在心脏内传播,执行泵血的功能。

答案: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194、血液流经微循环的通路有三条:____、____、____。

答案:

直捷通路;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动静脉短路;

195、影响血流阻力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

答案:

血液粘滞性;

血管长度;

血管半径;

196、心肌细胞之间的____结构为低电阻的缝隙连接,局部电流很容易通过而引起相邻细胞的兴奋。

答案:

闰盘;

197、____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答案:

延髓;

19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途径有____、____、____。

答案: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199、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____,节后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____。

答案:

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

200、心肌细胞的四个生理特性分别是、、和。

答案:

自律性;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解析:

201、一个心动周期包括、和       三个时期。

答案:

心房收缩期;

心室收缩期;

共同舒张期;心脏舒张期;

解析:

20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答案: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及循环血量:

⑴每搏输出量:

能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但收缩压升高明显

⑵心率:

心率加快,收缩压降低

⑶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但舒张压升高明显

⑷大动脉管壁弹性:

弹性增加,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脉压降低

⑸循环血量:

循环血量增加,主要是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也有所升高

20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答案: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本身收缩能力和心率。前三项主要影响搏出量的改变。

(1)心肌的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末期容量越大,心室肌初长度增加,收缩力增加,故使每搏输出量增加。但若前负荷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时,每搏输出量反而减少。

(2)心肌的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射血阻力增大,每搏输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决定心肌收缩力量和速度的心肌本身功能状态。它受神经、体液以及一些药物的调节。在同在的前负荷条件下,心肌收缩能力越强,每搏输出量越多。

(4)心率,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心率增快,则输出量增多。反之,减少。

204、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怎么影响的?

答案: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如下:

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液生成增多

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生成增多

毛细血管通透性: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205、心脏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心脏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分别是: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

①自律性是指心肌细胞中的特殊分化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其

中窦房接P细胞的自律性节律最强,控制了整个心脏的幸福节律。

②兴奋性的特点:兴奋性的变化中有效不应期比较长。

③传导性特点:快――慢――快,心房之间、心室之间传导较快,而心房至心室之间传导慢。

206、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有哪些?

答案:

淋巴回流在体内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为

(1)回收组织中的蛋白质

(2)防御保护

(3)调节体液平衡

(4)吸收和运输脂类物质

207、血浆蛋白减少时,对组织液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案:

血浆蛋白减少时,组织液会增加,出现水肿。因为随着血浆蛋白减少,血液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增加,进而组织液生成增加。

208、心肌收缩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

心肌收缩的特点如下:

(1)

节律性收缩

(2)

顺序性收缩:从心房到心室

(3)

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4)

同步收缩

(5)

对细胞外钙离子的依赖性

(6)

相对不疲劳性

209、简述什么是血液循环

答案: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的流动。血液只有通过循环才能发挥其维持稳态传递信息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210、论述心室收缩期中三个时期内心室内压力、容积以及瓣膜启闭状况

答案:

(1)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力增加,并超过心房内压,往心房方向冲击的血流将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闭,心室内血量没有变化即心室容积不变。

(2)快速射血期:心室收缩,压力上升,心室内压超过外周动脉时,半月瓣打开,心室容积迅速缩小。

(3)减慢射血期:心室收缩力量减小,室内压减小,射血速度减慢,室内压略低于大动脉压,心室容积减小。

211、论述一下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答案:

(1)绝对不应期:从0期除极到复极-55mV这一期间内,无论给予心肌多强的刺激都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为零。

(2)局部反应期:从-55mV继续复极到-60mV电位,给予强烈刺激可使肌膜局部部分除极,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3)相对不应期:从-60mV继续复极到-80mV期间,用大于正常阈值的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4)超常期:从复极-80mV继续复极到-90mV,用阈下刺激就可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高于正常。

212、描述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

答案:

支配心脏的神经有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

(1)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这些作用分别称为正性变时、变传导、变力作用。

(2)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减慢、收缩减弱、传导速度减慢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213、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途径及其特点。

答案:

心脏的兴奋是通过心内特殊传导系统传布给工作细胞,使心房、心室兴奋后,产生收缩活动。其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途径是:窦房结产生兴奋→心房内优势传导通路(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

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快--慢--快

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最慢,产生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是使心房先收缩,心室再收缩,利于心室的血液充盈,以保证足够的射血量。

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可使整个心室同步收缩。其生理意义是使心室同共产生合胞体式收缩,收缩力强,利于射血。

214、外呼吸:

答案:

又称肺呼吸,是指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过程

215、内呼吸:

答案:

又称组织呼吸,主要包括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216、呼吸膜:

答案: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结构

217、呼吸肌:

答案:

引起呼吸运动的肌肉,包括吸气肌和呼气肌等。

218、血氧容量:

答案:

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最大值

219、血氧含量:

答案:

在一定氧分压下,血红蛋白实际结合氧气的量

220、肺活量:

答案:

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221、补吸气量:

答案:

又称吸气储备量,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222、肺牵张反射:

答案:

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223、余气量:

答案:

又称残气量,指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被呼出的气体量

224、呼吸

答案:

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225、潮气量

答案: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226、功能余气量

答案:

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量。

227、氧饱和度

答案:

血液中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228、肺通气

答案:

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29、呼吸过程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环节。

答案:

外呼吸;肺呼吸;

气体运输;

内呼吸;

230、使胸廓扩大产生吸气动作的肌肉为吸气肌,主要有____和____,便胸廓缩小产生呼气动作的肌肉为呼气肌,主要有____和____。

答案:

膈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腹肌;腹部肌肉;

231、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和____。

答案:

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厚度;

换气肺泡的数量;肺泡数量;肺泡的数量;

通气血流比值;

232、____和____是调节呼吸和循环的重要外周化学感受器。

答案:

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

233、化学感受器因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____化学感受器和____化学感受器。

答案:

外周;

中枢;

234、肺通气的阻力有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两种,弹性阻力主要是____和____的弹性阻力。

答案:

肺;

胸廓;胸壁;

235、呼吸类型包括____呼吸、____呼吸和____呼吸。

答案:

胸式;

腹式;

胸腹式;

236、肺活量是____、____和____三个之和。

答案:

潮气量;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237、肺总量包括()

A、肺活量和余气量之和

B、潮气量和补吸

C、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D、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答案:

A238、功能余气量包括()

A、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B、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C、肺活量和余气量之和

D、潮气量和补吸气量之和

答案:

A

解析:

239、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

A、延髓

B、脊髓

C、脑桥

答案:

A240、深吸气量包括()之和

A、潮气量和补呼气量

B、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

C、潮气量和补吸气量

答案:

C241、生理学上的呼吸包括哪些过程?

答案:

生理学的呼吸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外呼吸(肺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组织呼吸)。

242、有哪些因素影响氧和血红蛋白的结合,是如何影响的?

答案:

在体内,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氧和血红蛋白的结合,进而影响氧的运输。

(1)PH下降;

Hb对O2的结合力下降。

(2)PCO2升高,Hb对O2的结合力下降,波尔效应。

(3)温度: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释放更多的O2供组织利用。

(4)2.3-二磷酸甘油酸:其与Hb结合,降低Hb与O2的结合力,可释放更多的氧气。

243、胸膜腔内的压力为负压的意义?

答案:

①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

②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

③有利于动物在呕吐和反刍时胃内容物逆呕。

④是肺组织随胸廓活动而变化的必要条件。

244、影响呼吸调节的化学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的?

答案:

①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血液中CO2升高,影响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另外CO2还可直接或间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兴奋。如血中CO2过量,CO2蓄积,呼吸中枢抑制,呼吸困难。

②低O2对呼吸的影响:缺氧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进而作用于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③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升高,影响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245、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的?

答案:

①呼吸膜的厚度,影响气体扩散的距离。

②换气肺泡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气体的扩散量与肺泡部的换气面积成正比关系。

③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246、简单介绍一下肺容量的四项指标

答案:

肺容量是指基本肺容量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包括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四项指标。

深吸气量:从平静呼气末到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和补吸气量之和,是衡量最大通气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量,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是肺活量和余气量之和,其大小因性别,年龄,运动情况和体位改变等因素而异。

247、呼吸的三个反射性调节及意义?

答案:

①肺牵张反射:加速吸气与呼气活动的交替进行。

②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维持呼吸的一定深度。

③防御性呼吸反射:清除异物,保护作用。

248、简述二氧化碳在呼吸过程中化学结合的运输形式

答案: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化学结合运输形式分为以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两种形式。

在血浆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绝大部分扩散进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生成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碳酸氢盐大部分进入血浆,通过血浆运输,同时起到参与酸碱缓冲作用。

249、消化:

答案:

饲料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50、摄食(采食):

答案:

所有动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活动,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首要环节。

251、吸收:

答案:

食物经消化后,其分解产物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252、咀嚼:

答案:

是由颌部各相关肌肉协同作用所引起,对食物消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3、胃排空:

答案:

是指胃内容物分批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54、尿素再循环:

答案:

进入瘤胃的尿素,经微生物脲酶作用,被降解成氨,吸收后在肝脏重新生成尿素,再次进入瘤胃的过程。

255、反刍:

答案:

反刍动物将吞入瘤胃的饲料经浸泡软化一段时间后,逆呕到口腔,进行口腔二次消化的活动。

256、乳糜微粒:

答案:

脂肪吸收后,在小肠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三酰甘油,然后与胆固醇等重新结合成可经淋巴吸收的形式。

257、胆盐的肠肝循环:

答案:

进入小肠的胆汁酸(盐),促进脂类消化吸收后,经回肠吸收返回肝脏,重新利用的过程。

258、嗳气

答案:

瘤胃的中的部分气体通过食管向外排出的过程。

259、容受性舒张

答案:

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260、动物口腔的主要三对唾液腺为:____、____、____。

答案:

腮腺;

颌下腺;

舌下腺;

261、大肠运动的三种方式:____、____、____。

答案:

袋状往返运动;

蠕动;

集团蠕动;集团运动;

262、____和____几乎没有吸收能力,____是最主要的吸收部位。

答案:

口腔;

食管;食道;

小肠;

解析:

263、胃粘膜腺区可分为____腺区、____腺区和____腺区。

答案:

贲门;

胃底;

幽门;

解析:

264、复胃由____、____、_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答案:

瘤胃;

网胃;

瓣胃;

皱胃;

265、从分泌的角度看,胰腺具有____和____两种功能。

答案:

内分泌;

外分泌;

266、吸收阶段营养物质的代谢主要有____代谢、____代谢、____代谢三种。

答案:

葡萄糖;

氨基酸;

脂肪酸;

267、正常情况下动物的代谢状况取决于____和____模式。

答案:

日粮;

饲喂;

268、胃内食糜进入小肠后,需要经过____、____和____的化学消化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消化。

答案: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269、脂肪在小肠内可被消化分解产生____、____和甘油单酯等。

答案:

甘油;

脂肪酸;

270、消化期小肠运动基本形式是____、____和____。

答案:

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

蠕动;

271、口腔消化包括:____、____、____三个过程。

答案:

咀嚼;

唾液分泌;唾液;

吞咽;

解析:

272、是调节食欲的基本中枢,含有       中枢和       中枢。

答案:

下丘脑;

摄食;

饱;

解析:

273、关于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B、较大的延展性

C、对电刺激敏感,但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不敏感

D、持续的紧张性

答案:

C274、下列选项哪个不是促胰液素的作用:

A、促进胃酸分泌

B、促进胰液中水和碳酸氢根离子的大量分泌

C、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

D、促进小肠液的分泌

答案:

A275、在对糖类的吸收中,哪种糖类吸收最快:

A、葡萄糖

B、果糖

C、半乳糖

D、甘露糖

答案:

C276、以下哪种物质或离子不能被肠道吸收:

A、钠离子

B、硫酸钙

C、铁蛋白

D、碳酸氢根离子

答案:

B277、消化道平滑肌的紧张性和自律性主要依赖于:

A、交感神经作用

B、副交感神经

C、食物消化产物的刺激

D、平滑肌本身的特性

答案:

D278、内因子促进下列哪一种物质的吸收:

A、铁

B、钙

C、维生素K

D、维生素B12

答案:

D279、前胃的运动及调节不包括:

A、网胃的双向收缩

B、皱胃的收缩运动

C、瘤胃的双向收缩

D、瓣胃的收缩运动

答案:

B280、根据食物进入消化道的先后,胰液分泌的时期顺序正确的是:

A、胃期,头期,肠期

B、肠期,头期,胃期

C、头期,胃期,肠期

D、肠期,胃期,头期

答案:

C281、以下哪项不是胆汁的生理功能:

A、中和胃内的酸性食糜

B、促进脂肪的消化

C、有利于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在十二指肠内中和胃酸

答案:

A282、下面关于蛋白质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必须在肠道内分解为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被小肠吸收

B、蛋白质吸收的过程是耗能的主过程

C、蛋白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后段

D、蛋白质转运系统与葡萄糖转运系统原理相同

答案:

C283、体内的消化液有哪些?

答案:

体内的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

284、说明各消化器官进行消化的方式。

答案:

口腔:化学性消化:唾液淀粉酶等;物理性消化:咀嚼,吞咽

胃:化学性消化:HCL,胃蛋白酶;物理性消化: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排空;

小肠:化学性消化: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胆盐;物理性消化:分节运动,蠕动等。

285、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哪些特点?

答案: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

(1)

兴奋性低,收缩慢

(2)

伸展性比较强

(3)

具有一定的紧张性和自动节律性

(4)

对化学、温度、机械类刺激敏感。

286、胃液中的盐酸有什么生理作用?

答案:

供激活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便于受胃蛋白酶消化;

有一定杀菌作用;

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287、与单胃动物相比,复胃动物有哪些消化特点?

答案:

与单胃动物相比,复胃动物的消化特点有:

前胃的运动:瘤胃、网胃、瓣胃通过运动参与物理性消化。

反刍: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再吞咽。

嗳气:通过瘤胃的收缩压迫气体从口腔排出

食管沟反射:幼畜通过此活动使乳汁直接进入到皱胃

瘤胃微生物消化:纤毛虫、细菌、真菌等协助寄主消化糖、蛋白等,并可合成B族维生素等

288、请阐述肠肝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答案:

肠肝循环指的是胆酸盐在肝脏和小肠之间的循环,胆酸盐随胆汁的分泌和排出到达小肠,随后经吸收回到肝脏。

其生理意义有:

与胰脂肪酶共同作用,促进脂类的消化。

促进脂类的吸收。

回到肝脏后,促进肝脏内胆汁的分泌。

289、在瘤胃微生物作用下,营养物质的消化有哪些特点?

答案:

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各营养物质的消化有如下特点:

(1)糖类的分解和利用

A、纤维素、淀粉等多糖――-VFA+ CH4+CO2

B、单糖,双糖-微生物糖原-小肠分解供血糖

(2)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可利用饲料蛋白,分解成氨基酸等进行利用,生成微生物蛋白,或被机体利用。但有一部分生成NH3+CO2,造成浪费。同时也可利用非蛋白氮生成NH3 ,合成氨基酸,代替蛋白质饲料。

(3)维生素的合成:成年反刍动物能合成某些B族 Vit和VitK。

(4)脂类:氢化不饱和脂肪酸

290、为什么说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答案:

(1)绒毛及微绒毛加大吸收面积。

(2)食物停留时间长。

(3)食物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

(4)淋巴、血流丰富。

291、简述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答案: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如抑胃肽刺激胰岛素分泌。

(3)营养作用,如胃泌素促进胃粘膜细胞增生。

292、简述胆汁的消化作用。

答案:

(1)

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能增强脂肪酶的活性

(2)胆酸盐有利于脂肪酶的消化作用;

(3)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5)中和进入肠中的酸性食糜,维持肠内适宜PH;

(6)刺激小肠的运动。

293、简述唾液分泌的调节。

答案:

唾液分泌受神经反射性调节。

摄食时唾液分泌是通过条件反射及非条件反射引起。食物对口腔的机械、化学、温度等刺激引起口腔粘膜及舌部的感受器兴奋所发生的反射性分泌;采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采食的环境等各种信号,可建立条件反射而引起唾液分泌。

294、简述肝脏的功能?

答案: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也是极为重要的代谢器官。

肝的主要功能有:

①消化与吸收功能

②代谢功能

③清除功能

④解毒和排泄功能

⑤造血功能

295、简述消化道的功能

答案:

①运动功能:物理性消化

②分泌功能:分泌消化液

③内分泌功能:分泌胃肠激素,调节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④保护功能:机械屏障,细胞体液免疫等

论述题:

296、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试述其生理作用。

答案:

(1)

盐酸:

杀死细菌,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所需的酸性环境,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等激素的释放。

(2)

胃蛋白酶等:被激活后能水解蛋白质。

(3)

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凝胶层,减少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

297、试述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

答案: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简述如下:

(1)

糖类,食物经口腔的唾液淀粉酶作用后,其中部分淀粉被分解为麦芽糖,进入胃以后,在胃内容物未明显酸化前唾液淀粉酶可继续起作用。随着胃排空,食麋入小肠,其中未被消化吸收的淀粉和糖类,经胰淀粉酶和肠淀粉酶的共同作用,分解为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麦芽糖经肠麦芽糖酶的作用分解为葡萄糖。而食物中的乳糖、蔗糖则在乳糖酶和蔗糖酶作用下,分解为果糖、半乳糖和葡萄糖。这些单糖最终在小肠被吸收。

(2)

口腔对脂肪的消化作用比胃消化脂肪的作用弱。脂肪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脂肪在小肠中经胆盐乳化和胰、肠脂肪酶作用而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磷脂经相应的酶分解。最后的分解产物均由小肠吸收。

(3)

对蛋白质消化,口腔无作用。食物进入胃之后,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和胨,而进一步的消化则在小肠进行。食糜进入小肠后,未消化的蛋白质经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作用分解为蛋白胨。蛋白胨经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作用,转变为多肽和氨基酸,多肽在肽类消化酶和肽酶作用下转变为二肽和氨基酸,经过小肠上皮吸收。

298、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及在安静与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分别是什么?

答案:

内脏器官,骨骼肌,脑;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299、机体的主要的散热器官是什么?其主要散热方式有哪些?

答案:

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散热方式有:辐射散热,对流散热,传导散热,蒸发散热。

300、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运动和使役、精神活动、饲料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

301、试述机体对热的体温调节过程?

答案:

当体内、外温度(特别是体内温度)升高时,皮肤或内脏温度感受器受刺激后,产生的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到下丘脑,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全身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与此同时,汗腺的活动加强,大量分泌汗液,以增加蒸发散热。许多家畜在高温环境中,还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热性喘息,使由呼吸道蒸发散热大为增加。

302、试论述体温调定点学说。

答案:

该学说认为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此处起着调定点的作用。当体温低于该值时冷敏神经元兴奋,一方面通过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加(如寒颤)和非寒战产热等作用使产热过程增强,另一方面是皮下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反之热敏神经元兴奋,使产热减少,皮下血管舒张,发汗等一系列散热活动加强。

303、为什么发热病人常伴有寒战反应?

答案:

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由于细菌生长和组织破坏所产生的致热原可以使与调定点有关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机体的温度通常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调定点水平,在此期间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由于调定点上移,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强,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收缩并伴有寒冷感觉称为寒战。寒战开始后,产热过程明显加强,散热减弱,体温逐渐上升,直到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产热和散热出现新的平衡,寒战终止。

304、恒温动物是如何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

答案:

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基本中枢在下丘脑。体温的调节存在调定点学说,下丘脑中含有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能感受体内和体外的温度变化,并根据调定点调节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具体调节途径有:

(1)

自主性调节:

下丘脑控制

交感神经:

皮肤舒血管反应和汗腺分泌

躯体运动神经:

骨骼肌运动张力(寒战)

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

产热

(2)

行为性调节:

行为性调节以自主性调节为基础,是自主性调节的补充。

305、净能:

答案:

净能是维持动物机体的基础代谢、随意运动、体温调节和各种生产活动的能量。

306、呼吸商:

答案:

在一定时间内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307、饲料的热价:

答案:

是指1g饲料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热量。

308、基础代谢:

答案:

动物在基础状态时的能量代谢水平,即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称为基础代谢。

309、体核温度:

答案:

体核温度指机体深部的温度。

310、行为性体温调节:

答案:

动物有意识地改变行为活动而调节产热和(或)散热的方式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311、风土训化:

答案:

指随着季节性变化,动物有机体被毛厚度和血管收缩性发生变化,以增强机体对外界温度适应能力的现象。

312、非寒战产热:

答案:

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升高代谢率而增加产热的现象,称为非寒战产热。

313、自主性体温调节:

答案:

当环境温度发生改变时,动物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种体温调节方式称为自主性体温调节。

314、体表温度:

答案:

体表温度是指机体表面的温度。

315、传导散热:

答案:

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316、能量代谢:

答案:

通常将动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而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317、代谢能:

答案:

代谢能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等在动物体内经氧化分解作用而释放的能量。

318、发酵能:

答案:

发酵能指饲料在草食动物胃肠道中因发酵而丢失的能力。

319、直接测热法:

答案:

是通过收集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向外界环境散发的总热能来测定能量代谢率的方法。

320、食物的氧热价

答案:

氧化某种食物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321、等热范围

答案:

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这个环境温度范围称为等热范围。

322、静止能量代谢

答案:

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323、蒸发散热

答案:

体液的水分在体表及呼吸道黏膜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并带走热量的过程。

324、辐射散热

答案:

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325、新陈代谢包括____和____。

答案:

合成代谢;物质代谢;

分解代谢;能量代谢;

326、肝糖原主要用于维持____水平的相对稳定,肌糖原是____的储备能源。

答案:

血糖;

骨骼肌;

327、可消化能包括____、____、____。

答案:

代谢能;

发酵能;

尿能;

解析:

328、动物在基础状态时的能量代谢水平称为____。

答案:

基础代谢;

329、按部位来讲,动物的体温有____温度和____温度之分。

答案:

体表;

体核;

330、临床上____温度、____温度和____温度可以用来反应体温。

答案:

腋窝;

口腔;

直肠;

331、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有____散热、____散热、____散热、____散热。

答案:

辐射;

对流;

传导;

蒸发;

332、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可以分为____体温调节和____体温调节。

答案:

行为性;

自主性;

333、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

A、呼吸

B、排粪

C、排尿

D、皮肤

答案:

D334、反刍动物主要依靠___分解供能。

A、糖

B、蛋白质

C、挥发性脂肪酸

D、脂肪

答案:

C335、机体内流通的“能量货币”是:

A、AMP

B、ADP

C、ATP

答案:

C336、动物的基础代谢率较静止代谢率______。

A、高

B、低

C、相等

D、不确定

答案:

B337、畜牧兽医通常用_____温度代表体表温度。

A、腋窝

B、口腔

C、直肠

D、肾脏

答案:

C338、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集合管

答案:

C339、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原尿的量称为肾小球()。

A、滤过分数

B、滤过指数

C、滤过率

答案:

C340、肾小管始于肾小囊,止于()。

A、肾小球

B、肾小体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答案:

D341、影响原尿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凡是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尿液的生成。

滤过膜的通透性:通透性增大,可出现蛋白尿

血尿,并使尿量增加

滤过膜的面积:工作的肾小球数量越多,面积越大,尿量越多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可使尿量增加

血液胶体渗透压:大量输液时,血液胶体渗透压降低,尿量增加

肾球囊压:肾结石时,肾球囊压升高,尿量降低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减少时,尿量减小。

342、肾脏分泌哪些活性物质?都有什么作用?

答案:

肾脏分泌的活性物质有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和1,25-(OH)2胆钙化醇

(1)

促红细胞生成素能调节红细胞的生成,促进红细胞的补充和更新。

(2)

肾素能激活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体内水盐的代谢的平衡。

(3)

1,25-(OH)2胆钙化醇可调节体内钙磷的吸收和利用,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等。

343、大量饮水和大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对尿量有何影响?其各自主要机理是什么?

答案:

大量饮水和大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都会使尿量增加。

两者作用机理不同:

(1)

大量饮水主要使血液中晶体渗透压下降,使垂体中抗利尿素的释放量下降,从而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下降,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加,它主要是通过影响重吸收造成的。

(2)

大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主要使血液中胶体渗透压下降,使肾中有效滤过压增大,从而导致尿量生成增加,它主要是通过影响滤过造成的。

344、尿生成的过程包括哪三个环节?

答案: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345、简述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分泌及排泄作用的因素。

答案: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等受到下列因素的调节。

(1)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

(2)球管平衡。

(3)抗利尿激素。

(4)

醛固酮。

(5)心房钠尿肽

(6)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

346、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什么?由什么组成?

答案: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它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组成。

347、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溶质浓度增大,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则尿量增多;

(2)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状态和激素的作用:抗利尿素释放增多时,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48、肾单位:

答案: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349、肾糖阈:

答案:

当血糖超过一定浓度时,多余的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出现尿糖,这个血糖临界值称为肾糖阈。

350、重吸收:

答案: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管腔中的物质重新吸收进入细胞,再进入毛细血管,重新回到血液中的过程。

351、肾小球滤过率:

答案:

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原尿的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352、滤过分数:

答案:

单位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353、原尿:

答案: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的物质都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肾球囊,形成原尿。

354、排泄:

答案:

机体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不需要或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到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称排泄

355、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____。

答案:

肾单位;

356、肾单位包括____和____。

答案:

肾小体;

肾小管;

357、肾小体包括____和____。

答案:

肾小球;

肾小囊;

358、肾小管包括____、____、____三部分

答案:

近曲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

359、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方式可分为____重吸收和____重吸收。

答案:

主动;

被动;

360、肾髓质部高渗梯度的形成原理是____学说。

答案:

逆流倍增;

361、甲状旁腺素对肾脏的主要作用是____。

答案:

保钙排磷;

362、突触:

答案: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相接触的部位。

363、神经纤维:

答案:

神经元的轴突负责信息的传出,一般称为神经纤维。习惯上把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与无髓纤维两大类。

364、神经胶质细胞:

答案: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元以外的细胞。

36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答案: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的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66、中枢抑制:

答案:

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导致另一个神经元活动抑制,称为中枢抑制。

367、突触前抑制:

答案:

通过轴-轴突触使突触前膜预先发生去极化,其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小,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也减少,从而不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此种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368、肾上腺素能纤维:

答案:

凡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369、神经递质:

答案:

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370、感受器:

答案:

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371、特异投射系统:

答案:

指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的感觉投射系统。

372、痛觉:

答案:

指动物体对伤害性或伤害性刺激的感觉。

373、反射:

答案: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刺激)所作出的应答。

374、受体:

答案:

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375、神经元具有____、____和____信息的功能。

答案:

接受;

整合;

传递;

376、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一般特征是____、____、双向传导、不衰减性和____。

答案: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

377、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有____、____和____。

答案:

直径;纤维直径;

髓鞘;有无髓鞘;

温度;

解析:

378、一个突触由____、____和____三部分组成。

答案: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解析:

379、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包括____、____、____。

答案: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可逆性;

380、反射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

答案: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381、中枢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聚合式;

辅散式;

环状式;环式;

链锁式;联锁式;

382、根据存在的部位,可将神经递质分为____神经递质和____神经递质。

答案:

外周;

中枢;

383、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分为____系统和____系统。

答案:

特异投射;

非特异投射;

384、丘脑接受除____外的所有感觉的投射。

答案:

嗅觉;

385、____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应答的主要方式,是各种复杂行为的基础。

答案:

躯体运动;运动;

386、____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的收缩反射活动,其又分为____和____。

答案:

牵张;

腱反射;

肌紧张;

387、脑干包括延髓、____和____。脑干除了具有神经核以及与神经核相联系的前后性神经传导束外,还有纵贯脑干中心的____。

答案:

脑桥;

中脑;

网状结构;

388、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调整动物躯体在空间的姿势,称为____反射。

答案:

姿势;

389、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功能的完整性

B、单向传导

C、相对不疲劳性

D、绝缘性

答案:

B390、关于神经纤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传导信息的功能

B、神经纤维主要指轴突而言

C、传导速度最慢的是有髓纤维

D、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

答案:

C391、下列突触传递的特征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双向性传递

B、突触延搁

C、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D、可发生总和

答案:

A392、EPSP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A、K+、Na+,尤其是K+

B、K+、Na+,尤其是Na+

C、Ca2+、K+、CI-,尤其是K+

D、K+、CI-,尤其是Cl-

答案:

B393、IPSP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A、K+、Na+,尤其是K+

B、K+、Na+,尤其是Na+

C、Ca2+、K+、CI-,尤其是K+

D、K+、CI-,尤其是Cl-

答案:

D39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相同点是

A、突触后膜去极化

B、都可向远端传导

C、都与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有关

D、递质使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答案:

D395、关于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点,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通过化学递质

B、不需Ca2+

参与

C、兴奋呈单向传递

D、有时间延搁

答案:

B396、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引起递质释放,与下列哪项有关

A、Ca2+

内流

B、K+

外流

C、Na+

内流

D、K+

内流

答案:

A397、N

型胆碱受体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箭毒

C、酚妥拉明

D、心得安

答案:

B398、下面哪种神经纤维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

A、全部交感节前纤维

B、大部分交感节后纤维

C、小部分交感节后纤维

D、所有的副交感节后纤维

E、全部副交感节前纤维

答案:

B399、下列何种效应主要与胆碱

M

样作用有关

A、心脏活动加强

B、支气管痉挛

C、胃肠活动减弱

D、瞳孔扩大

答案:

B400、下列纤维不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

A、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D、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答案:

D401、电影是根据感受器的哪一生理特性发明的?

A、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B、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C、对比作用

D、后作用

答案:

D402、关于大脑皮层运动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交叉支配(躯体);双侧支配(头面部)

B、大小不同的定位区域:手、头面部(发音)

C、精确的功能定位:头足倒置

D、不同动物运动区大小无差异

答案:

D403、下列论述中有关交感纤维和副交感纤维的特征错误的一项是?

A、两者起源相同

B、节后纤维长短不同:副交感神经短

C、分部影响不同:交感神经分布广,作用范围也广

D、刺激时交感神经潜伏期长,但后作用时间长

答案:

A404、激素不经过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这种方式称为()

A、远距分泌

B、神经内分泌

C、旁分泌

D、自分泌

答案:

C405、以下那个腺体不属于内分泌腺()

A、松果腺

B、甲状旁腺

C、肾上腺

D、皮脂腺

答案:

D406、()主要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

A、促甲状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盐皮质激素

D、生长抑素

答案:

C407、以下不属于胺类激素的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前列腺素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激素

答案:

B408、腺垂体直接调节的内分泌腺是()

A、胸腺

B、胰岛

C、性腺

D、松果体

答案:

C409、下丘脑通过()来实现对腺垂体的调节。

A、神经垂体束

B、体液扩散

C、垂体门脉系统

D、旁分泌

答案:

C410、下列激素中与调节血钙有关的是()

A、甲状腺激素

B、甲状旁腺激素

C、醛固酮

D、生长激素

答案:

B411、下列哪种物质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的()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答案:

D4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性类固醇激素的受体仅存在于胞浆。

B、褪黑素来源于色氨酸

C、激素作用一般特征信使作用、特异作用、高效作用、相互作用。

D、细胞膜受体大致分为三类: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偶联受体。

答案:

A413、激素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发挥的是什么作用()

A、信使作用

B、特异作用

C、高效作用

D、相互作用

答案:

A414、下列哪种激素属于胺类激素()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类固醇激素

D、甲状旁腺激素

答案:

B415、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不包括()

A、促甲状腺激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卵泡刺激素

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

D416、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不包括()

A、生长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生长激素

答案:

D417、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降低血糖

B、促进糖转变为脂肪

C、增强蛋白质的合成D、升高血糖

答案:

D418、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降低血糖

B、升高血糖

C、促进脂肪分解

D、促进肝糖原分解

答案:

A419、请简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答案: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

(1)生理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在其结构和功能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

(2)绝缘性。一根神经干内含有无数条神经纤维,但多条纤维同时传导兴奋时,基本上互不干扰。

(3)双向性。人为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只要刺激强度足够大,在这一点所引起的兴奋可同时向纤维两端扩布。

(4)相对不疲劳性。在实验条件下,连续电刺激神经纤维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神经纤维始终保持传导兴奋的能力。

(5)不衰减性。神经纤维在传导冲动时,遵循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征。

420、非突触传递与经典的突触传递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案:

(1)非突触在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没有经典突触一对一的关系,且无特化的突触前膜和后膜结构;

(2)非突触传递是否对靶细胞产生效应,取决于递质扩散范围内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3)一对多,距离远,不确定性

421、什么是神经递质?如何确定该物质是神经递质?

答案:

参与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应符合以下条件:(1)该物质能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

(2)递质合成后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受适宜刺激释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3)递质惊扩散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殊受体,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4)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等其他灭活机制;

(5)使用该药物可加强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422、神经系统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

答案: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成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都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3)感受器编码作用。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起到信息的转移作用,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一个强度恒定的刺激作用于某感受器时,其感觉神经纤维上产生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着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423、简述神经系统有哪些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作用的。

答案:

神经系统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以及脑的高级功能。

(1)感觉功能:由感受器、传入系统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共同活动产生。

(2)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任何形式的躯体运动,都以骨骼肌的活动为基础。由脊髓、延髓、中脑、丘脑以及大脑皮层共同控制躯体的运动。

(3)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进行作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4)脑的高级功能:包括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觉醒和睡眠以及学习和记忆。其功能由其中的神经元以及复杂的神经网络完成。

424、反射弧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答案: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

425、脊髓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案:

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一方面起着联系高级神经中枢和躯体的作用,一方面可调节一些较低级的反射活动。具体功能有:

(1)

负责体内大多数感觉的向上传导,很多感觉是通过脊髓向上传导到高级神经中枢

(2)

调节骨骼肌的活动: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防御反射(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3)

调节内脏各系统的活动:排粪、排尿反射、性反射

并受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426、下丘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案:

下丘脑既是一个重要的神经中枢,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中枢。作为神经中枢,下丘脑调节着摄食、饮水、体温调节等;作为内分泌中枢,下丘脑既可以通过分泌的激素具体调节子宫、乳腺平滑肌的兴奋和收缩与泌尿量,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节腺垂体的分泌,进而调控体内很多激素的分泌。

427、化学性突触传递信息的特征有哪些?

答案:

化学性突触传递信息的特征有:

(1)

单向传递:突触传递冲动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

(2)

总和作用:存在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作用,从而把兴奋冲动总和起来,引起神经元反应。

(3)

突触延搁:与神经纤维传递相比,突触传递需要较长时间。

(4)

对内环境敏感:缺氧

酸碱度变化都可影响突触传递能力

(5)

对某些化学物质敏感:有些化学性物质能阻挡或加强突触信息的传递。

428、请简述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

答案:

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通透性发生变化,钙离子内流,激发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与其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通透性发生变化,离子发生流动,产生兴奋效果或者抑制效果。

429、请简述兴奋性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

答案:

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通透性发生变化,钙离子内流,激发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与其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内流,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结合总和作用,产生兴奋效果。

430、请简述抑制性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

答案:

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通透性发生变化,钙离子内流,激发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与其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钾离子、氯离子通透性发生变化,钾离子外流、氯离子内流,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结合总和作用,产生抑制效果。

431、内分泌:

答案:

内分泌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发挥生理作用。

432、自分泌:

答案:

自分泌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细胞间液对自身起调节作用。

433、旁分泌:

答案:

旁分泌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细胞间液,通过扩散到达邻近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434、神经分泌或神经内分泌:

答案:

神经分泌或神经内分泌指神经激素进入血液,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

435、激素:

答案:

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和组织液传递,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调节影响靶细胞的生理活动。

436、允许作用:

答案:

有的激素本身对某些组织细胞并不直接产生生理效应,但它的存在能增强或抑制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是另一种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437、垂体门脉系统:

答案:

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一套独特的血管系统--垂体门脉系统。

438、体液调节:

答案:

体液调节是指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的传送,借助激素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439、下丘脑调节肽:

答案:

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细胞合成分泌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总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440、应激:

答案:

应激是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增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的现象。

441、应急反应:

答案:

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紧急动员引起的适应性反应。

442、激素的受体:

答案:

靶细胞上能识别并特异性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某种激素,继而引起各种生物学效应的功能蛋白质

443、激素不经过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这种方式称为()

A、远距分泌

B、神经内分泌

C、旁分泌

D、自分泌

答案:

C444、以下那个腺体不属于内分泌腺()

A、松果腺

B、甲状旁腺

C、肾上腺

D、皮脂腺

答案:

D445、()主要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

A、促甲状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盐皮质激素

D、生长抑素

答案:

C446、以下不属于胺类激素的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前列腺素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激素

答案:

B447、腺垂体直接调节的内分泌腺是()

A、胸腺

B、胰岛

C、性腺

D、松果体

答案:

C448、下丘脑通过()来实现对腺垂体的调节。

A、神经垂体束

B、体液扩散

C、垂体门脉系统

D、旁分泌

答案:

C449、下列激素中与调节血钙有关的是()

A、甲状腺激素

B、甲状旁腺激素

C、醛固酮

D、生长激素

答案:

B450、下列哪种物质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的()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答案:

D45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性类固醇激素的受体仅存在于胞浆。

B、褪黑素来源于色氨酸

C、激素作用一般特征:信使作用、特异作用、高效作用、相互作用。

D、细胞膜受体大致分为三类: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偶联受体。

答案:

A452、激素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发挥的是什么作用()

A、信使作用

B、特异作用

C、高效作用

D、相互作用

答案:

A453、下列哪种激素属于胺类激素()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类固醇激素

D、甲状旁腺激素

答案:

B454、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不包括()

A、促甲状腺激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卵泡刺激素

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

D455、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不包括()

A、生长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生长激素

答案:

D456、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降低血糖

B、促进糖转变为脂肪

C、增强蛋白质的合成D、升高血糖

答案:

D457、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降低血糖

B、升高血糖

C、促进脂肪分解

D、促进肝糖原分解

答案:

A458、经典的内分泌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____输送到远处的靶组织或把细胞,调节其功能。

答案:

血液;血液循环;

459、内分泌主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四种分泌方式参与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答案:

远距分泌;

神经内分泌;

旁分泌;

自分泌;

460、激素的种类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____激素、____激素和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三大类。

答案:

含氮类;

类固醇;

461、有的激素本身并不能对某些细胞直接产生生理效应,但它的存在是其他激素发挥生理作用的必要条件,这种现象称为____。

答案:

允许作用;

462、可以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为配体,主要包括____、____、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

答案:

神经递质;

激素;

463、细胞膜受体大致可以分为离子通道蛋白、____、____三大类。

答案:

G蛋白偶联受体;

激酶偶联受体;

464、激素分泌有本身的分泌规律,如____、昼夜节律、____等,还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答案:

基础分泌;

脉冲式分泌;

465、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中,反馈分为____、____、____等闭合的自动控制环路。

答案:

长反馈;

短反馈;

超短反馈;

466、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中,三大靶腺分别为____、____、____。

答案:

甲状腺;

肾上腺;

性腺;

467、垂体可分为____和____两部分。

答案:

腺垂体;

神经垂体;

468、人或动物幼年时期GH分泌过少会患____;成年期若分泌过多则会患____。

答案:

侏儒症;

肢端肥大症;

469、垂体中,____可分泌生长激素和催乳素;____可释放抗利尿素和催产素。

答案:

腺垂体;

神经垂体;

470、参与钙和磷代谢的激素主要有____、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____和在____加工释放的1,25-二羟维生素D3。

答案:

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激素;

降钙素;降Ca素;

肾;肾脏;

471、胰岛细胞依其形态、染色体特点和功能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分泌____的B细胞;分泌____的A细胞;分泌____的D细胞。

答案: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生长抑素;

472、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激素分为三类:____、____、性激素。

答案:

盐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

473、创伤、精神紧张等对机体有害的刺激可导致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从而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这种反应称为____。

答案:

应激;应激反应;

474、在临床上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其类似物可用于抑制免疫、抗____、抗____、抗____、抗____等。

答案:

炎;

过敏;

休克;

中毒;

475、松果体主细胞分泌的激素主要有____。

答案:

褪黑素;

476、____、____和____三大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答案:

神经;

内分泌;

免疫;

477、试述下丘脑和垂体的关系

答案:

(1)

结构上:下丘脑和与垂体在结构上联系非常密切。下丘脑位于丘脑的腹部。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垂体为下丘脑的突起,两者之间通过漏斗柄联系在一起。

(2)机能上:

下丘脑所产生的释放激素和抑制激素通过垂体门脉双重调节腺垂体的分泌,而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又可以反馈作用下丘脑。

下丘脑和神经垂体通过神经纤维直接相连,构成下丘脑神经垂体束。神经垂体激是由下丘脑室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运到神经垂体,在此储存和释放。

478、试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在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中的作用。

答案:

(1)

胰岛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降低血糖,其途径有:加速葡萄糖的转运与糖的氧化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因而使血糖降低。

(2)

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

(3)

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当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调节,使血糖升高,共同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479、试述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答案:

甲状腺激素主要影响代谢、生长发育,对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也有作用。

(1)

对代谢的影响:产热效应:可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产热。

大剂量促进糖的吸收与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2)

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和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十分重要;婴幼儿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将引起呆小症。

(3)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4)

其它作用: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增加。

480、调节机体血钙水平的激素及其作用。

答案:

正常机体维持血钙浓度的稳态,主要由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共同调控。三者通过影响小肠钙的吸收、骨骼中钙的沉积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等进行调控。

甲状旁腺激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能使血钙升高,而降钙素能使血钙下降。

481、激素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答案: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含N类激素、类固醇类激素和脂肪酸衍生物。它们参与机体体液调节,具体的作用有:

促进生长发育

保证生殖

控制细胞外液的组成④

控制代谢过程

参与机体的应激过程和免疫反应等。

482、列举几个调节糖代谢的激素及其对糖的效应。

答案:

很多激素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1)

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

(2)

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

483、简述肾上腺分泌的激素种类、激素的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

答案:

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包括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

(1)

盐皮质激素:调节肾脏对无机盐的排出和重吸收,其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

(2)

糖皮质激素:调节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其分泌受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

(3)

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各个系统都有一定的作用,其分泌受分布在肾上腺髓质上面的交感神经直接控制。

484、叙述出体内的三个内分泌轴,并以一个轴为例说明轴内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案:

体内的三个内分泌轴分别是:

①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

②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③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

以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为例,它们的上下层次关系是:

下丘脑__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__ 腺垂体 __促甲状腺素__ 甲状腺(从上到下依次是促进关系)

甲状腺___T3、T4___ 腺垂体 __促甲状腺素___下丘脑(从下到上依次是负反馈关系)

485、试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答案:

第二信使学说:激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再通过G蛋白等生成第二信使cAMP等,cAMP等作为第二信使使与其相关的蛋白激酶A磷酸化,从而导致其下游一系列功能性蛋白质活性的改变,最终引起靶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

486、试述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答案:

基因表达学说:第一步是激素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

第二步是激素进入细胞核,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从而激发DNA的转录过程,生成新的mRNA,诱导蛋白质合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

487、什么初乳?摄食初乳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

母畜分娩后最初3~5 d所产的乳称为初乳。初乳色黄而浓稠,稍有咸味和特有腥味,煮沸时凝固。

好处:

(1)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满足幼畜生长发育需要。

(2)摄食初乳其中蛋白质能透过初生仔畜肠壁吸收入血,有利于迅速增加幼畜的血浆蛋白,尤其球蛋白,从而获得被动免疫,以增强幼畜抵抗疫病的能力。

(3)富含镁盐,有轻泻作用,促使肠道胎粪排除。

488、简述雄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案:

(1)促进胚胎性分化与性发育(2)调控生育和副性征(3)调节合成代谢(4)促进骨髓造血功能。

489、简述下丘脑-垂体对睾丸的调节作用

答案:

主要通过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的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

GnRH促进腺垂体

LH

FSH的分泌,而FSH和LH进而影响睾丸的功能,促进睾酮的合成、分泌和精子的生成、成熟等。

490、何为精子获能?

答案:

精子必须在女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这一过程称为精子获能。

491、请分别论述性成熟和体成熟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

幼年动物通常没有生殖能力,待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生殖器官发育基本完全,才具有生殖能力,这一时期称为性成熟。性成熟是性的基本成熟阶段,动物开始产生成熟的配子,具有明显的性行为和性功能,具备生殖能力。

动物的骨骼,肌肉,内脏各器官已基本发育成熟,而且具备了成年时固有的形态和结构称体成熟。

492、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案:

(1)对子宫的作用:刺激子宫内膜增厚、腺体分泌,抑制子宫肌的自发性收缩,促进胚胎着床并维持妊娠。

(2)对乳腺的作用:在雌性激素作用的基础上,孕酮促进乳腺腺泡的发育,为妊娠后的泌乳做好准备。

(3)对卵巢的作用:小剂量孕酮素可刺激排卵,高水平的孕酮则反馈性地抑制LH的分泌,从而抑制发情和排卵。

493、简述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案:

(1)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促进生殖道的分泌活动和平滑肌收缩功能,利于卵子和精子的运行。

(2)促进雌性副性征的出现、维持及性行为。

(3)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诱导排卵前LH峰出现,促进排卵。

(4)提高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使子宫肌收缩,参与分娩发动。

(5)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促进乳腺发育。

(6)增强代谢。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骨的生长等。

494、性成熟:

答案:

动物生长发育到定时期,生殖器官基本发育完全并具备繁殖能力,叫性成熟。

495、体成熟:

答案:

动物的生长基本结束,并具有成年动物所固有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称体成熟。

496、发情周期:

答案:

雌性动物的生殖活动存在生物节律性,从一次发情开始到下次发情开始所经历的时期称一个发情周期。

497、精子获能:

答案:

精子获能精子进入雌性生殖道后经历一系列变化而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

498、顶体反应:

答案:

精子与卵子接触时,精子顶体中的酶系释放出来以溶解卵子外围的的放射冠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

499、生殖:

答案:

生物体生长发育成熟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500、排卵:

答案:

答案;卵泡发育成熟后,卵子从成熟卵泡排出的过程。

501、分娩:

答案:

发育成熟的胎儿通过雌性生殖道产出的生理过程。

502、着床

答案:

胚泡滋养层与子宫内膜发生组织及生理联系,使胚泡固定于子宫内膜,称为着床。

503、初乳:

答案:

分娩后3-5天内乳腺分泌的乳叫初乳,与常乳存在较大差异。

504、受精

答案:

精子与卵子相互作用并形成合子的过程。

505、妊娠

答案:

雌性哺乳动物为受精卵发育、胎儿生长以及准备分娩所特有的生理现象。

506、常乳

答案:

初乳期过后乳腺所分泌的乳汁。

507、排乳

答案:

哺乳或挤乳时,乳腺中的乳汁排出体外的过程。

508、动物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的生成、____、____、____和____。

答案:

交配;

受精;

妊娠;

分娩;

509、从生精细胞发育成精子要经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细胞时期。

答案: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510、对于雄性动物而言,FSH作用于睾丸曲精细管生殖上皮,促进____生成;LH作用干间质细胞,促进____分泌。

答案:

精子;

睾酮;雄激素;

511、从卵原细胞发育至成熟卵子需经历____、____、____三个卵泡时期。

答案:

初级卵泡;

生长卵泡;

成熟卵泡;

512、受精过程主要分为____、精子与卵子相遇及顶体反应、____三个步骤。

答案:

精子获能;

合子形成;形成合子;

513、分娩过程一般分为____、____、____。

答案:

开口期;

胎儿排出期;

胎衣排出期;

514、卵巢可分泌、以及少量雄激素。

答案:

雌激素;雌二醇;

孕激素;孕酮;

解析:

515、排乳时最先排出的是

乳,此后是

乳,最后乳房中还有一部分乳汁,称为  乳。

答案:

乳池乳;

反射乳;

残留乳;

解析:

第四篇:病理生理学选择题库

0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2.下述哪项不是低钾血症对骨骼肌的影响()位负值变大

1.高热患者易发生()A.肌无力 D.阈电位负值变小 E.对膜电位无影响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B.肌麻痹 42.高钙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不包括()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C.超极化阻滞 A.肾小管损伤 B.异位钙化 C.神经肌肉兴奋 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 D.静息电位负值减小 性降低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E.兴奋性降低 D.心肌传导性降低E.心肌兴奋性升高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23.重度高钾血症时,心肌的()1.A 2.C 3.A 4.B 5.D 6.D 7.C 8.D C.循环衰竭 D.脑出血 A.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9.C 10.E11.A 12.E 13.A 14.B 15.D 16.A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B.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17.B 18.D 19.B 20.C21.C 22.D 23.D 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C.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24.B

25.B

26.D

27.A

28.A

29.E A.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B.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D.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30.D31.D 32.D

33.C 34.D 35.B 36.D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37.C 38.D 39.D 40.B41.D 42.E E.低钾血症 24.重度低钾血症或缺钾的病人常有()02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4.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A.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升高 1.机体的正常代谢必须处于()A.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B.心律不齐 A.弱酸性的体液环境中 细胞外液 C.胃肠道运动功能亢进 B.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中 C.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 D.血浆丢失,但组织 D.代谢性酸中毒 C.较强的酸性体液环境中 间液无丢失 E.少尿 D.较强的碱性体液环境中 E.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 25.“去极化阻滞”是指()E.中性的体液环境中 5.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征是()A.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 2.正常体液中的H+主要来自()A.组织间液增多 B.血容量急剧增加 B.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 A.食物中摄入的H+ C.细胞外液增多 D.过多的低渗性液体潴留,造成细胞内 C.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 B.碳酸释出的H+ 液和细胞外液均增多 D.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 C.硫酸释出的H+ E.过多的液体积聚于体腔 E.低钙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 D.脂肪代谢产生的H+ 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脱水的主要部位是()26.影响体内外钾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是()E.糖酵解过程中生成的H+ A.体腔 B.细胞间液 A.胰岛素 3.碱性物的来源有()C.血液D.细胞内液 B.胰高血糖素 A.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 E.淋巴液.C.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B.肾小管细胞分泌的氨 7.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可能是()D.醛固酮 C.蔬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 A.肾炎性水肿 B.肾病性水肿 E.甲状腺素 D.水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 C.心性水肿 D.肝性水肿 27.影响细胞内外钾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是()E.以上都是 E.肺水肿 A.胰岛素 4.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8.易引起肺水肿的病因是()B.胰高血糖素 A.碳酸 A.肺心病 B.肺梗塞 C.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B.硫酸 C.肺气肿 D.二尖瓣狭窄 D.醛固酮 C.乳酸 E.三尖瓣狭窄 E.甲状腺素 D.三羧酸 9.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的最主要依据是()28.“超极化阻滞”是指()E.乙酰乙酸 A.晶体成分 B.细胞数目 A.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 5.血液中缓冲固定酸最强的缓冲对是()C.蛋白含量 D.酸硷度 B.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 A.Pr-/HPr E.比重 C.低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 B.Hb-/HHb 10.水肿时产生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D.高钾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 C.HCO3ˉ/H2CO3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 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E.低钙血症时的神经-肌肉兴奋性↓ D.HbO2-/HHbO2 C.淋巴回流张障碍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29.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常互为影响,下述何者是正 E.HPO42-/H2PO4-升高 确的()6.血液中挥发酸的缓冲主要靠()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A.低钾血症常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A.血浆HCO3ˉ 11.细胞外液渗透压至少有多少变动才会影响体内抗利尿激 B.高钾血症常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B.红细胞HCO3ˉ 素(ADH)释放()C.代谢性碱中毒常引起高钾血症 C.HbO2及Hb A.1%~2% B.3%~4% D.代谢性酸中毒常引起低钾血症 D.磷酸盐 C.5%~6% D.7%~8% E.混合性酸中毒常引起高钾血症 E.血浆蛋白 E.9%~10% 30.高钾血症对机体的主要危害在于()7.产氨的主要场所是()12.临床上对伴有低容量性的低钠血症原则上给予()A.引起肌肉瘫痪 A.远端小管上皮细胞 A.高渗氯化钠溶液 B.10%葡萄糖液 B.引起严重的肾功能损害 B.集合管上皮细胞 C.低渗氯化钠溶液 D.50%葡萄糖液 C.引起血压降低 C.管周毛细血管 E.等渗氯化钠溶液 D.引起严重的心律紊乱 D.基侧膜 13.尿崩症患者易出现()E.引起酸碱平衡紊乱 E.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31.细胞内液占第二位的阳离子是()8.血液pH 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A.Na+ B.K+ C.H+ D.Mg2+ E.Ca2+ A.[Prˉ]/[HPrˉ] E.低钠血症 32.低镁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机制是()B.[HCO3ˉ]/[H2CO3] 14.盛暑行军时大量出汗可发生()A.静息电位负值变小 B.阈电位降低 C.γ-氨基丁酸C.[Hbˉ]/[HHb] A.等渗性脱水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释放增多 D.[HbO2ˉ]/[HHbCO2] C.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D.乙酰胆碱释放增多 E.ATP生成增多 E.[HPO42ˉ]/[H2PO4ˉ] E.水肿 33.不易由低镁血症引起的症状是()9.能直接反映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的15.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A.四肢肌肉震颤 B.癫痫发作 C.血压降低 D.心律失指标是()A.5%葡萄糖液液 B.0.9%NaCl 常 A.PaCO2 C.先3%NaCl液,后5%葡萄糖液D.先5%葡萄糖液,后 E.低钙血症和低钾血症 B.实际碳酸氢盐(AB)0.9%NaCl液 34.对神经、骨骼肌和心肌来说,均是抑制性阳离子的是()C.标准碳酸氢盐(SB)E.先50%葡萄糖液后0.9%NaCl液.A.Na+ B.K+ C.Ca2+ D.Mg2+ E.HCO3-D.缓冲碱(BB)16.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最重要的蛋白质是()35.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可见于()E.碱剩余(BE)A.白蛋白 B.球蛋白 A.高钙血症B.低镁血症 C.低磷血症 D.低钾血症 10.标准碳酸氢盐小于实际碳酸氢盐(SB<AB)可能有()C.纤维蛋白原 D.凝血酶原 E.酸中毒 A.代谢性酸中毒 E.珠蛋白 36.临床上常用静脉输入葡萄糖酸钙抢救高镁血症,其主要 B.呼吸性酸中毒 17.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中下列哪一因素不存在()机制为()C.呼吸性碱中毒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B.血浆晶体渗透压 A.钙能拮抗镁对神经肌肉的抑制作用 B.钙能减少镁 D.混合性碱中毒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微血管壁通透性 在肠道的吸收 E.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 E.淋巴回流 C.钙能促进镁的排出D.钙能使静息电位负值变小 11.阴离子间隙增高时反映体内发生了()18.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E.钙能促进镁进入细胞内 A.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淋巴回流障碍 37.急性高镁血症的紧急治疗措施是()B.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C.静脉端的流体静压下降 D.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增 A.静脉输注葡萄糖 B.静脉输注碳酸氢钠C.静脉输注 C.低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 高 葡萄糖酸钙 D.正常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 E.血液浓缩 D.静脉输注生理盐水 E.使用利尿剂加速镁的排出 E.高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 19.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的机制是()38.下述哪种情况可引起低镁血症()12.阴离子间隙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A.毛细血管内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A.肾功能衰竭少尿期 B.甲状腺功能减退 C.醛固酮分 A.严重腹泻 C.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 D.组织间液的流体静泌减少 B.轻度肾功能衰竭 压下降 D.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E.严重脱水 C.肾小管酸中毒 E.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39.引起高镁血症最重要的原因是()D.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20.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主要是因为()A.口服镁盐过多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未经治 E.以上都是 A.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B.肾血浆流量增加 疗 C.严重烧伤 13.下列哪一项不是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C.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明显 D.肾脏排镁减少 E.长期禁食 A.高热 D.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血浆渗透增高 40.下述关于血磷的描述哪项不正确()B.休克 E.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升高 A.正常血磷浓度波动于0.8~1.3mmol/L B.甲状腺素是 C.呕吐 21.血清钾浓度的正常范围是()调节磷代谢的主要激素 D.腹泻 A.130~150 mmol/L C.磷主要由小肠吸收,由肾排出 D.肾功能衰竭 E.高钾血症 B.140~160 mmol/L 常引起高磷血症 14.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C.3.5~5.5 mmol/L E.高磷血症是肾性骨营养不良的主要发病因素 A.细胞外液缓冲 D.0.75~1.25 mmol/L 41.高钙血症对骨骼肌膜电位的影响是()B.细胞内液缓冲 E.2.25~2.75 mmol/L A.静息电位负值变大 B.静息电位负值变小 C.阈电 C.呼吸代偿 D.肾脏代偿 D.代谢性碱中毒 量20ml/dl,动脉血氧含量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E.骨骼代偿 E.以上都不是 4ml/dl,其缺氧类型为()15.一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气分析可见:pH 7.28,PaCO2 3.7kPa29.由于剧烈呕吐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最佳治疗方案是()A.低张性缺氧(28mmHg),HCO3ˉ 17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A.静注0.9%生理盐水 B.血液性缺氧 是()B.给予噻嗪类利尿剂 C.缺血性缺氧 A.代谢性酸中毒 C.给予抗醛固酮药物 D.组织性缺氧 B.呼吸性酸中毒 D.给予碳酸酐酶抑制剂 E.淤血性缺氧 C.代谢性碱中毒 E.?给予三羟基氨基甲烷 7.易引起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是()D.呼吸性碱中毒 30.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A.氰化物中毒 E.以上都不是 A.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 B.亚硝酸盐中毒 16.一休克患者,血气测定结果如下:pH 7.31,PaCO2 4.6 kPa B.癔病 C.硫化物中毒(35mmHg),HCO3ˉ 17mmol/L,Na+ 140mmol/L,Cl- C.发热 D.砒霜中毒 104mmol/L,K+ 4.5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D.长期处在密闭小室内 E.甲醇中毒 A.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E.脑外伤刺激呼吸中枢 8.红细胞内2,3-DPG 增多可引起()B.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31.某肝性脑病患者,血气测定结果为:pH 7.48,PaCO2 3.4 A.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 C.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kPa(22.6mmHg),HCO3ˉ 19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 B.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 D.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乱类型是()C.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增加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A.代谢性酸中毒 D.红细胞向组织释放氧增多 17.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物是()B.呼吸性酸中毒 E.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A.乳酸钠 C.代谢性碱中毒 9.某患者血氧检查为:PaO213.0kPa(98 mmHg),血氧容量 B.三羟基氨基甲烷 D.呼吸性碱中毒 12 ml/dl,动脉血氧含量11.5 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 C.柠檬酸钠 E.混合型碱中毒 ml/dl,患下列哪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D.磷酸氢二钠 32.碱中毒时出现手足搐搦的重要原因是()A.哮喘 E.碳酸氢钠 A.血清K+降低 B.肺气肿 18.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B.血清Cl-降低 C.慢性贫血 A.呼吸中枢抑制 C.血清Ca2+降低 D.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B.肺泡弥散障碍 D.血清Na+降低 E.严重维生素缺乏 C.通风不良 E.血清Mg2+降低 10.引起循环性缺氧的疾病有()D.呼吸道阻塞 33.酮症酸中毒时下列哪项不存在()A.肺气肿 E.胸廓病变 A.血K+升高 B.贫血 19.下列哪一项不是引起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降低的机制()B.AG升高 C.动脉痉挛 A.代谢酶活性抑制 C.PaCO2下降 D.一氧化碳中毒 B.低钙 D.BE负值增大 E.维生素B1缺乏 C.H+竞争性地抑制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 E.Cl-增高 11.砒霜中毒导致缺氧的机制是()D.H+影响钙内流 34.肾小管酸中毒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下列哪项不存在()A.丙酮酸脱氢酶合成减少 E.H+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钙 A.血K+升高 B.线粒体损伤 20.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靠()B.AG升高 C.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A.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C.PaCO2下降 D.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B.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D.BE负值增大 E.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高 C.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E.Cl-增高 12.氰化物中毒时血氧变化的特征是()D.磷酸盐缓冲系统 35.休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可出现()A.血氧容量降低 E.其它缓冲系统 A.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降低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21.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靠()B.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升高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A.呼吸代偿 C.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升高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B.脏代偿 D.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 C.血液系统代偿 E.细胞外K+内移,肾内K+-Na+交换升高 13.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 D.肾脏代偿 36.下列哪一项双重性酸碱失衡不可能出现()氧含量差增大见于()E.骨骼代偿 A.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A.心力衰竭 22.某溺水窒息患者,经抢救后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18,B.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B.呼吸衰竭 PaCO2 9.9 kPa(75mmHg),HCO3ˉ 28mmol/L,最可能的酸 C.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C.室间隔缺损 碱平衡紊乱类型是()D.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D.氰化物中毒 A.代谢性酸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E.慢性贫血 B.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37.代谢性酸中毒时,下列哪项酶活性的变化是正确的()14.PaO2低于下列哪项数值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A.碳酸酐酶活性降低()D.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B.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升高 A.10.0kPa(75mmHg)E.代谢性碱中毒 C.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升高 B.8.0kPa(60mmHg)23.某肺心病患者,因感冒肺部感染而住院,血气分析为: D.谷氨酰胺酶活性降低 C.6.7kPa(50mmHg)pH 7.32,PaCO2 9.4 kPa(71mmHg),HCO3ˉ 37mmol/L,最 E.丙酮酸脱羧酶活性升高 D.5.32kPa(40mmHg)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1.B 2.B 3.E 4.A 5.C 6.C 7.E 8.B E.4.0kPa(30mmHg)A.代谢性酸中毒 9.D 10.B 11.A 12.E 13.C 14.C 15.A 16.B 15.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B.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17.E 18.B 19.B 20.C 21.D 22.B 23.C 24.C A.吸入气氧分压减少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25.C

26.A

27.B

28.E

29.A

30.D

31.D B.肺血管扩张 D.混合性酸中毒 32.C 33.E 34.B 35.B 36.E 37.B C.肺小动脉不均一性收缩 E.代谢性碱中毒 03缺氧 D.外周化学感受器受抑制 24.呼吸衰竭时合并哪一种酸碱失衡时易发生肺性脑病()1.影响动脉血氧分压高低的主要因素是()E.肺循环血量增加 A.代谢性酸中毒 A.血红蛋白的含量 16.下列哪项不是缺氧引起的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B.代谢性碱中毒 B.组织供血 A.心率加快 C.呼吸性酸中毒 C.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B.心肌收缩力加强 D.呼吸性碱中毒 D.肺呼吸功能 C.心、脑、肺血管扩张 E.混合性碱中毒 E.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活性 D.静脉回流量增加 25.严重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时,下列哪项治疗措施是错2.影响动脉血氧含量的主要因素是()E.毛细血管增生 误的()A.细胞摄氧的能力 17.决定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的主要钾通道是()A.去除呼吸道梗阻 B.血红蛋白含量 A.电压依赖性钾通道 B.使用呼吸中枢兴奋剂 C.动脉血CO2分压 B.Ca2+激活型钾通道 C.使用呼吸中枢抑制剂 D.动脉血氧分压 C.ATP敏感性钾通道 D.控制感染 E.红细胞内2,3-DPG含量 D.受体敏感性钾通道 E.使用碱性药物 3.P50升高见于下列哪种情况()E.Mg2+激活型钾通道 26.下列哪一项不是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A.氧离曲线左移 18.下列哪项不是肺源性心脏病的原因()A.严重腹泻 B.血温降低 A.肺血管收缩引起的肺动脉高压 B.剧烈呕吐 C.血液H+浓度升高 B.心肌缺氧所致的心肌舒缩功能降低 C.应用利尿剂(速尿,噻嗪类)D.血K+升高 C.心律失常 D.盐皮质激素过多 E.红细胞内2,3-DPG 含量减少 D.肺血管重塑 E.低钾血症 4.检查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主要反映的是()E.回心血量减少 27.某幽门梗阻患者发生反复呕吐,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5,A.吸入气氧分压 19.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机制是()PaCO2 6.6 kPa(50mmHg),HCO3ˉ 36mmol/L,最可能的酸 B.肺的通气功能 A.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碱平衡紊乱类型是()C.肺的换气功能 B.肝脾储血释放 A.代谢性酸中毒 D.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C.红细胞破坏减少 B.代谢性碱中毒 E.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 D.肝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C.呼吸性酸中毒 5.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动脉血氧变化的最主要特 E.骨髓造血加强 D.呼吸性碱中毒 征是()20.缺氧时氧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E.混合性碱中毒 A.血氧容量降低 A.血液H+浓度升高 28.如血气分析结果为PaCO2 升高,同时HCO3-降低,最可 B.P50降低 B.血浆CO2分压升高 能的诊断是()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血液温度升高 A.呼吸性酸中毒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D.红细胞内2,3-DPG增加 B.代谢性酸中毒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E.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 C.呼吸性碱中毒 6.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7.0kPa(53mmHg), 血氧容21.下列哪项不是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A.ATP生成不足 B.单核细胞 D.裂殖子和内毒素等 B.颅内压升高 C.嗜酸粒细胞 E.疟原虫体和外毒素 C.脑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D.肝脏星形细胞 27.内生致热原是()D.神经细胞膜电位降低 E.淋巴细胞 A.由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 E.脑血管收缩 12.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介质 22.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的部位是()A.增加前列腺素 B.由产热器官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 A.大脑灰质 B.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由产热原细胞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神经激 B.大脑白质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素 C.中脑 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D.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 D.小脑 E.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肾上腺素 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E.延脑 13.内毒素是()E.由产EP细胞在磷酸激酶的作用下,产生和释23.下列哪项不是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性变化()A.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A.线粒体数量增加 B.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1. D 2. B3.D 4. A 5. A 6. D 7. D 8. E 9. D B.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强 C.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10.B11.B 12.C 13. B 14.B 15.C 16.A 17.D 18.E C.肌红蛋白含量增加 糖 19.D 20.A21.D 22.E 23.A 24.D 25.B 26.C 27.D D.合成代谢减少 D.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05应激 E.离子泵转运功能加强 糖 1.应激是指()24.吸氧疗法对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的缺氧效果最好()E.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 A.机体对刺激的特异性反应 A.肺水肿 蛋白质 B.机体对刺激的功能性反应 B.失血性休克 14.多数发热发病学的第一环节是()C.机体对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 C.严重贫血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D.机体对刺激的生化、代谢反应 D.氰化物中毒 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E.机体对刺激的保护性反应 E.亚硝酸盐中毒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2.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警觉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25.高压氧治疗缺氧的主要机制是()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A.提高吸入气氧分压 E.体温调定点上移 A.CRH B.增加肺泡内氧弥散入血 15.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B.儿茶酚胺 C.增加血红蛋白结合氧 A.产热和散热平衡 C.胰岛素 D.增加血液中溶解氧量 B.散热大于产热 D.糖皮质激素

E.增加细胞利用氧 C.产热大于散热 E.b-内啡肽 1.D 2.B 3.C 4.E 5.C 6.A 7.B 8.B 9.C 10.C11.D D.产热障碍 3.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12.E 13.A 14.B 15.C 16.C 17.A 18.E 19.E 20.D 21.E 22.A E.散热障碍()23.E 24.A 25.D 16.发热病人最常出现()A.肾上腺素 04发热 A.代谢性酸中毒 B.去甲肾上腺素

1.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B.呼吸性酸中毒 C.胰岛素 A.体温超过正常值0.6℃ C.混合性酸中毒 D.糖皮质激素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D.代谢性碱中毒 E.b-内啡肽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E.混合性碱中毒 4.下述有关热休克蛋白的描述最准确的是()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 17.退热期可导致()A.烧伤时分解的组织蛋白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 A.Na+潴留 B.烧伤时产生的保护性蛋白 2.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B.Cl-潴留 C.发热时产生的一种可致休克的蛋白 A.肺 C.水潴留 D.细胞内的一种“分子伴娘” B.皮肤 D.脱水 E.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 C.尿 E.出汗减少 5.C-反应蛋白是一种()D.粪 18.下述对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变化的叙述中那项是 A.热休克蛋白 E.肌肉 错误的()B.急性期反应蛋白 3.下述哪一种体温升高属于过热()A.物质代谢率增高 C.酶 A.妇女月经前期 B.糖原分解加强 D.转录因子 B.妇女妊娠期 C.脂肪分解加强 E.核蛋白 C.剧烈运动后br /> D.先天性无汗腺 D.蛋白质代谢出现负氮平衡 6.中枢神经系统在应激反应中()E.流行性脑膜炎 E.维生素消耗减少 A.是重要的调控中心 4.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19.体温每升高1°C,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B.只在心理应激反应中起作用 A.视前区-前下丘脑 A.5次 C.只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靶器官, 并无主要作用 B.延脑 B.10次 D.常处于兴奋状态 C.桥脑 C.15次 E.应激反应是一种局部反应,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 D.中脑 D.18次 的参与 E.脊髓 E.20次 7.免疫系统()5.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20.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A.通常被应激反应抑制 A.发汗 A.增强磷酸二脂酶活性 B.通常被应激反应激活 B.对流 B.扩张血管 C.能感知某些应激原,启动应激反应,是应激反应 C.血流 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的重要组份 D.传导 D.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D.不参与应激反应 E.辐射 E.降低脑内5-羟色胺含量 E.是保护性应激反应的中心环节 6.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的病因是()21.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8.应激性溃疡是一种()A.淋巴因子 A.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A.消化性溃疡 B.恶性肿瘤 B.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B.外伤后的一种皮肤表浅溃疡 C.变态反应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C.重病、重伤情况下出现的胃、十二指肠粘膜的表 D.细菌感染 D.激活产EP细胞导致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浅溃疡 E.病毒感染 E.加速分解代谢,产热增加 D.心理应激时出现的口腔溃疡 7.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22.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E.癌性溃疡 A.变态反应 A.IL-1和TNF 9.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B.药物的毒性反应 B.CRH和NOS A.幽门螺杆菌感染 C.外毒素污染 C.内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外代谢产物 B.胃酸过多 D.内毒素污染 D.前列腺素和其体内代谢产物 C.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消化自身胃粘膜 E.霉菌污染 E.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D.胃粘膜缺血和H+反向扩散 8.下述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23.革兰阳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E.A+B+C 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A.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10.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常表现为()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B.脂多糖 A.心率减慢、心输出量下降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C.肽聚糖 B.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D.内毒素 C.心率和心输出量皆无明显变化,但外周总阻力明 E.单核细胞等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E.全菌体和内毒素 显升高 9.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与下述哪种物质24.革兰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D.心率和心输出量皆无明显变化,但外周总阻力明相一致()A.外毒素 显降低

A.肿瘤坏死因子 B.螺旋毒素 E.冠脉血流量下降、心肌缺血 B.组织胺 C.溶血素 1.C2.B3.D 4.D5. B6.A7.C8.C9.D10.B C.淋巴因子 D.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 06缺血再灌注损伤 D.IL-1 E.细胞毒因子 1.pH反常是指()E.IL-2 25.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是()A.缺血细胞乳酸生成增多造成pH降低 10.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A.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 B.缺血组织酸性产物清除减少,pH降低 A.外致热原 B.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C.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 B.内生致热原 C.全病毒体及裂解素 重细胞损伤 C.前列腺素 D.胞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 D.因使用碱性药过量使缺血组织由酸中毒转变为 D.5-羟色胺 E.全病毒体及内毒素 碱中毒 E.环磷酸腺苷 26.疟原虫引起发热的物质主要是()E.酸中毒和碱中毒交替出现 11.下述哪一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的量最 A.潜隐子 2.最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器官是()

多()B.潜隐子和代谢产物 A.心

A.中性粒细胞 C.裂殖子和疟色素等 B.肝 C.肺 18.最常见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D.肾 A.室性心动过速 E.胃肠道 B.窦性心动过速 3.下述哪种物质不属于活性氧()C.心房颤动 A.O2-。D.房室传导阻滞 B.H2O2 E.室性期前收缩 C.OH· 19.引起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机制是()D.1O2 A.高血钾 E.L˙ B.自由基损伤传导系统 4.下述哪种物质不属于自由基()C.ATP减少 能 A.O2-。D.心肌动作电位时程不均一 B.H2O2 E.钾通道开放减少 C.OH· 20.心肌顿抑的发生与下列哪项无关()D.LOO˙ A.钙超载 E.Cl˙ B.自由基增多 5.膜脂质过氧化使()C.ATP减少 A.膜不饱和脂肪酸减少 D.Ca2+敏感性增高 B.饱和脂肪酸减少 E.脂质过氧化 C.膜脂质之间交联减少 21.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下列哪项变化不正确()D.膜流动性增加 A.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E.脂质与蛋白质的交联减少 B.ATP减少 6.黄嘌呤脱氢酶主要存在于()C.心律失常 A.血管平滑肌细胞 D.磷酸肌酸增多 B.血管内皮细胞 E.心肌超微结构损伤 C.心肌细胞 22.下列哪项再灌注措施不适当()D.肝细胞 A.低压 E.白细胞 B.低温 7.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C.低pH A.Na+ D.低钙 B.Ca2+ E.低镁 C.Mg2+ 23.下列哪项物质不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D.Fe2+ A.VitA E.K+ B.VitB2 8.O2-》与H2O2经Fenton反应生成()C.VitC A.1O2 D.VitE B.LOO E.GSH C.OH 24.二甲基亚砜可清除下列哪种自由基()D.H2O A.O2 E.ONOO-。B.1O2 9.呼吸爆发是指()C.OH· A.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 D.H2O2 B.肺通气量代偿性增强 E.LO· C.中性粒细胞氧自由基生成大量增加 1.C 2.A 3.E 4.B 5.A 6.B 7.B D.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增加

8.C 9.C 10.C11.B12.A13.D14.A15.C16.E.呼吸中枢兴奋性增高 C17.A 18.A 19.D20.E21.D22.E23.B24.C 10.破坏核酸及染色体的主要自由基是()07休克 A.O2-1.休克是()B.H2O2 A.以血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C.OH· B.以急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D.1O2 C.心输出量降低引起的循环衰竭 E.L00˙ D.外周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 11.再灌注时自由基引起蛋白质损伤的主要环节是 E.机体应激反应能力降低引起的病理过程

()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不包括()A.抑制磷酸化 A.中心静脉压降低 B.氧化巯基 B.心输出量降低 C.抑制蛋白质合成 C.动脉血压降低 D.增加蛋白质分解 D.肺动脉楔压增高 E.促进蛋白质糖基化 E.总外周阻力增高 12.自由基损伤细胞的早期表现是()3.下列哪项不属于高排低阻型休克的特点()A.膜脂质过氧化 A.总外周阻力降低 B.蛋白质交联 B.心输出量增高 C.糖键氧化 C.脉压增大 D.促进生物活性物质生成 D.皮肤温度增高 E.减少ATP生成 E.动-静脉吻合支关闭 13.再灌注时细胞内钙升高最主要是因为()4.下列哪项不是休克Ⅰ期微循环的变化()A.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A.微动脉、后微动脉收缩 B.线粒体内钙释放 B.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C.肌浆网钙释放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Na+/Ca2+ 交换蛋白反向转运增强 D.真毛细血管关闭 E.Na+/H+交换增强 E.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14.再灌注时激活细胞Na+/Ca2+交换的主要因素是5.休克Ⅰ期“自身输血”主要是指()()A.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A.细胞内高Na+ B.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B.细胞内高H+ C.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 C.细胞脂质过氧化 D.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D.PKC活化 E.缺血缺氧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E.细胞内高K+ 6.休克Ⅰ期“自身输液”主要是指()15.激活心肌Na+/ H+ 交换蛋白的主要刺激是()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A.细胞内高Ca2+ B.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多 B.细胞内高Na+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C.细胞内高H+ D.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 D.细胞内高Mg2+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E.细胞内高K+ 7.下列哪项因素与休克Ⅱ期血管扩张无关()16.a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引起细胞内Ca2+升高的途 A.酸中毒

径是()B.组胺

A.抑制肌浆网Ca2+摄取 C.5-羟色胺 B.促进Na+/ Ca2+交换 D.腺苷 C.促进Na+/H+交换 E.激肽 D.增加肌浆网Ca2+释放 8.下列哪型休克易发生DIC()E.促进Na+/K+交换 A.感染性休克 17.产生无复流现象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是()B.心源性休克 A.中性粒细胞激活 C.过敏性休克 B.钙超载 D.失血性休克 C.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E.神经源性休克 D.ATP减少 9.休克时细胞最早受损的部位是()E.微循环血流缓慢 A.微粒体

B.线粒体

C.溶酶体 D.高尔基体 E.细胞膜

10.休克时细胞最早发生的代谢变化是()A.脂肪和蛋白分解增加 B.糖原合成增加

C.Na+-K+-ATP酶活性降低

D.从优先利用脂肪酸供能转向优先利用葡萄糖供 E.血中酮体增多

11.下列哪种体液因子未参与休克的发生()A.内皮素

B.血管紧张素Ⅱ C.心房利钠肽 D.激肽

E.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12.下列哪种体液因子不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A.儿茶酚胺 B.5-羟色胺 C.内皮素 D.心房利钠肽 E.血管紧张素Ⅱ

13.下列哪项不属于SIRS的表现()A.心率>90次/min B.呼吸>20次/min C.PaCO2<40mmHg

D.白细胞计数>12×109/L E.白细胞计数<4.0×109/L

14.SIRS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不包括()A.细胞大量凋亡 B.全身高代谢状态 C.全身耗氧量增高 D.心输出量增加 E.多种炎症介质释放

15.MODS最常见的病因是()A.营养不良

B.严重创伤和感染 C.输液过多 D.吸氧浓度过高 E.机体免疫力低下

16.下列哪型休克MODS的发生率最高()A.感染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17.MODS时肺部的主要病理变化不包括()A.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B.肺泡上皮细胞增生 C.肺水肿形成 D.肺泡萎缩 E.透明膜形成

18.MODS时急性肾功能障碍不易出现()A.少尿或无尿 B.尿钠减少 C.高钾血症 D.代谢性酸中毒 E.氮质血症

19.重度低血容量性休克最易受损的器官是()A.心 B.脑 C.肾 D.肺 E.肝

20.休克初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A.肾灌流不足 B.持续性肾缺血 C.肾毒素作用

D.急性肾小管坏死 E.输尿管阻塞

21.非心源性休克引起心功能障碍的因素不包括()A.冠脉灌注量减少 B.心肌细胞凋亡 C.高钾血症 D.心肌抑制因子 E.内毒素

22.MODS时不存在下列哪项胃肠功能变化()A.胃黏膜损伤 B.肠缺血 C.肠梗阻 D.应激性溃疡

E.肠腔内毒素入血

23.下列哪项是监测休克输液量的最佳指标()A.动脉血压 B.心率

C.心输出量 D.肺动脉楔入压 E.尿量

24.选择扩血管药治疗休克应首先()A.纠正酸中毒 B.改善心脏功能 C.应用皮质激素 D.充分扩容

E.给予细胞保护剂

25.应首选缩血管药治疗的休克类型是()A.心源性休克 C.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 B.肝 B.感染性休克 成 E.小血管强烈收缩 C.脾 C.过敏性休克 26.关于D-二聚体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肺 D.失血性休克 A.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D-二聚体增高 E.肾 E.创伤性休克 B.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增高,D-二聚体12.下列哪项因素与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无关()1.B 2.D 3.E 4.B 5.D 6.B 7.C 8.A 9.E 10.D11.E 并不增高 A.肌钙蛋白活性下降

12.D 13.C 14.A 15.B 16.A 17.B 18.B 19.C 20.A21.B C.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B.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 22.C 23.D 24.D 25.C D.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 C.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 08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E.D-二聚体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 D.肌浆网Ca2+储存量下降

1.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27.DIC时,血液凝固性表现为()E.Ca2+内流障碍 A.血小板 B.FⅦ C.FⅫ D.FⅢ E.凝血酶 A.凝固性增高 B.凝固性降低 C.凝固性13.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收缩性减弱与下列哪个因素2.正常时表达TF的细胞是()先增高后降低 无关()A.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D.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E.凝固性 A.ATP生成减少

血液单核细胞 无明显变化 B.心肌细胞死亡

D.嗜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 28.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是因为 C.酸中毒 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D.肌浆网Ca2+摄取能力降低

因是由于血液中存在()A.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 B血管内皮细胞 E.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A.PC B.AT-Ⅲ C.肝素 D.TFPI E.PS 广泛受损 14.下列哪项不是心脏向心性肥大的特点()4.TF-Ⅶa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因为激活了 C.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 D.单核-吞噬细 A.肌纤维变粗

()胞系统功能抑制 B.室壁增厚

A.FⅧ B.FⅨ C.FⅩ D.FⅪ E.FⅫ E.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 C.心腔无明显扩大 5.血小板的激活剂不包括()29.TF-Ⅶa复合物经传统通路可激活()D.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大 A.ADP B.凝血酶 C.TXA2 D.PGI2 E.A.FⅤ B.FⅩ C.FⅢ D.FⅪ E.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比值小于正常

肾上腺素 E.FⅨ 15.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不属于低输出量性6.血小板释放反应中,致密颗粒可释放()30.F-Ⅶa复合物经选择通路可激活: 心力衰竭()A.5-HT B.纤维蛋白原 C.TXA2 A.FⅤ B.FⅩ C.FⅢ D.FⅪ A.冠心病 D.纤维连结蛋白 E.凝血酶敏感E.FⅨ B.心肌炎

蛋白 1.D 2.A 3.D 4.C 5.D 6.A 7.C 8.E 9.D C.二尖瓣狭窄

7.在抗凝系统中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的是()10.C 11.B 12.C 13.E 14.C 15.A 16.E 17.D 18.C D.甲状腺功能亢进 A.AT-Ⅲ B.α2-AP C.PC D.C1抑制物 19.C 20.B 21.C 22.A 23.D 24.B 25.B 26.D 27.C E.主动脉瓣狭窄

E.HCⅡ 28.D 29.B 30.E 16.下列哪项属于心力衰竭时肺循环淤血的表现()

8.使AT-Ⅲ灭活凝血酶作用明显增强并在血管内皮细09心功能不全 A.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胞表达的是()1.心力衰竭最具特征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B.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A.PGI2 B.NO C.ADP酶 D.APC E.HS A.肺动脉循环充血 C.下肢水肿 9.肝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抗凝物质是()B.动脉血压下降 D.肝肿大压痛 A.TXA2 B.NO C.TM D.TFPI E.PC C.心输出降低 E.颈静脉怒张 10.激活的蛋白C(APC)可水解()D.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 17.心功能不全时,下列哪项反应已失去代偿意义()A.FⅡ B.FⅢ C.FⅤ D.FⅦ E.FⅩ E.体循环静脉淤血 A.心率加快 11.APC阻碍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由于其灭活了 2.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B.心肌肥大

()A.甲状腺功能亢进 C.肌源性扩张

A.FⅡa B.FⅤa C.FⅦa D.FⅨa B.严重贫血 D.红细胞增多

E.FⅪa C.心肌梗死 E.血流重分布

12.APC的作用不包括()D.脚气病(VitB1缺乏)18.下列哪项不是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的表现()A.水解FⅤa B.水解FⅧa C.E.动-静脉瘘 A.皮肤苍白

水解FⅡa 3.下列哪项是心肌向心性肥大的特征()B.脉压变小

D.限制FⅩa与血小板的结合 E.A.肌纤维长度增加 C.端坐呼吸

灭活PAI-1 B.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 D.尿少

13.可使PK分解为激肽释放酶的是()C.心腔扩大 E.嗜睡 A.FⅧa B.FⅨa C.FⅩa D.FⅪa D.室壁增厚不明显 19.心力衰竭病人使用静脉扩张剂可以()

E.FⅫa E.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比值大于正常 A.增强心肌收缩功能

14.可通过外源性激活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4.下列哪个肌节长度收缩力最大()B.改善心肌舒张功能 的是()A.1.8μm C.降低心脏后负荷

A.激肽释放酶 B.FⅪa C.uPA D.凝血酶 B.2.0μm D.降低心脏前负荷

E.FⅫa C.2.2μm E.控制水肿

15.激活TAFI所必需的高浓度凝血酶的产生主要依赖 D.2.4μm 20.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反应主要由肾脏引起于()E.2.6μm()

A.FⅪa B.FⅩa C.FⅨa D.FⅧa E.F5.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性减弱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A.红细胞增多

Ⅶa()B.血流重分布

16.不受Vi t K缺乏影响的凝血因子是()A.ATP供给不足 C.紧张源性扩张 A.FⅡ B.FⅩ

C.FⅦ D.FⅨ B.心肌细胞坏死 D.肌红蛋白增加

E.FⅢ C.肌浆网Ca2+摄取能力下降 E.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

17.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APC抵抗的凝血因子是()D.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 1.C 2.C 3.B 4.C 5.C 6.E 7.E A.FⅡ B.FⅢ

C.FⅣ D.FⅤ E.肌钙蛋白活性下降 8.C 9.C 10.D11.E 12.B 13.D 14.D 15.D 16.B E.FⅦ 6.下列哪项因素与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无关()17.C 18.C 19.D 20.A 18.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促进DIC发生的原因是 A.甲状腺功能亢进 10肺功能不全()B.心室舒张势能减弱 1.有关呼吸衰竭的概念哪一项不正确()

A.抗凝物质合成障碍 B.血液高凝状态 C.单核 C.心肌顺应性降低 A.呼吸衰竭是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心室僵硬度加大 低于正常或伴有PaCO2增加的病理过程

D.微循环障碍 E.纤溶系统受抑制 E.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 B.判断呼吸衰竭的血气标准一般为PaO2<60mmHg,19.使AT-Ⅲ消耗增多的情况是()7.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左心室后负荷增大()伴有或不伴有PaCO2>50mmHg A.肝功能严重障碍 B.口服避孕药 C.DIC A.甲状腺功能亢进 C.呼吸衰竭可分为低氧血症型(Ⅰ型)和低氧血症 D.肾病综合征 E.AT-Ⅲ缺乏、异常症 B.严重贫血 伴高碳酸血症型(Ⅱ型)20.DIC患者最初常表现为()C.心肌炎 D.呼吸衰竭患者(未经治疗时)可以只有PaCO2升 A.少尿 B.出血 C.呼吸困难 D.贫血 D.心肌梗死 高而没有PaO2降低

E.嗜睡 E.高血压病 E.根据病程经过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

21.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8.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右心室前负荷增大()2.以PaO2<60mmHg为在海平面条件下吸入室内空气 A.FⅫ的激活 B.FⅢ的大量入血 C.凝血 A.肺动脉高压 时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是根据()

酶大量生成 B.肺动脉栓塞 A.临床经验制定的

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E.FⅤ的 C.室间隔缺损 B.此时外周感受器方可被缺氧刺激兴奋

激活 D.心肌炎 C.此时会引起酸中毒

22.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 E.肺动脉瓣狭窄 D.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开始出现不可逆性变化

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9.下列哪项变化在急性心力衰竭不会发生()E.氧离曲线特性,在此时SaO2显著下降,组织将 A.纤维蛋白原

B.凝血酶原

C.Ca2+ A.心率加快 严重缺氧

D.FⅩ E.FⅫ B.肺水肿 3.以PaCO2>50mmHg作为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可能因()

23.DIC引起的贫血属于()C.心肌肥大 A.此时pH将低于正常水平,出现酸血症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D.血压下降 B.CO2解离曲线特性,此时CO2含量陡增

C.中毒性贫血 E.皮肤苍白 C.临床统计经验

D.溶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10.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心肌向心性肥大()D.此时CO2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明显 24.DIC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A.心肌梗死 E.正常人PaCO2最高可达50mmHg A.大量微血栓形成 B.凝血功能失常 B.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4.关于血气特点,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C.纤溶过程亢进 C.脚气病 A.正常人的PaO2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降低

D.凝血物质大量被消耗 E.溶血性贫血 D.高血压病 B.正常人的PaCO2也随年龄而有变化 25.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E.严重贫血 C.PaO2<60mmHg不一定是呼吸衰竭

()11.心功能不全时,通过增加血容量起代偿作用的主 D.老年人的PaO2较年轻人低是因为通气/血流比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B.纤维蛋白丝要器官是()例不平衡的肺泡多

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A.心 E.由于CO2弥散快,所以PaCO2和PACO2通常是相等的 A.糖代谢障碍

5.反映肺换气功能的最好指标是()B.电解质代谢紊乱 A.PaO2和PAO2的差值 C.胆汁分泌障碍 B.PaO2 D.内毒素清除障碍 C.PAO2 E.激素灭活功能障碍 D.PaCO2 4.枯否细胞功能障碍可导致()E.PaCO2和PACO2的差值 A.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6.反映肺通气功能的最好指标是()B.内毒素清除减少 A.潮气量 C.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降低 B.PaO2 D.穿孔素合成减少 C.PAO2 E.胶原合成障碍 D.PaCO2 5.星形细胞活化后,产生的主要变化不包括()E.PaCO2和PACO2的差值 A.失去脂肪滴 7.下列疾病患者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的有()B.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 A.白喉 C.收缩能力增强 B.支气管异物 D.Ⅲ、Ⅳ型胶原合成增多 C.声带麻痹 E.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降低 D.气胸 6.与肝纤维化有关的星形细胞改变是()E.肺纤维化 A.星形细胞增殖抑制 8.支气管肺炎导致低氧血症的主要机制为()B.星形细胞内蛋白合成抑制 A.阻塞性通气障碍 C.合成大量Ⅰ型胶原 B.限制性通气障碍 D.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抑制 C.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E.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表达抑制 D.弥散障碍 7.肝脏激素灭活功能减弱时与出现小动脉扩张有关 E.肺内短路增加 的是()9.有关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甲状腺激素灭活减少

()B.胰岛素灭活减少

A.可以是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C.激素灭活减少 B.可以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D.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少 C.是肺部病变引起呼吸衰竭的最重要机制,此时 E.醛固酮灭活减少

肺总通气量可不减少 8.肝性脑病是指()

D.患者PaO2降低而PaCO2不升高 A.严重肝病所继发的脑水肿 E.可见于气道阻塞,总肺泡通气量降低而肺血流 B.严重肝病所继发的昏迷

量未减少时 C.严重肝病所继发的精神症状

10.下列哪一项与“功能性分流”不符()D.严重肝病所继发的神经症状 A.又称静脉血掺杂 E.严重肝病所继发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B.是部分肺泡通气明显降低而血流未相应减少所9.引起肝性脑病主要是由于()

致 A.皮质结构破坏

C.正常人也有功能性分流 B.下丘脑结构破坏 D.肺血管收缩时也可引起功能性分流 C.大脑网状结构破坏 E.功能性分流部分的静脉血不能充分动脉化而 D.上行激活系统结构破坏

PaO2降低PaCO2增加 E.脑组织功能和代谢障碍

11.下列哪一项与“死腔样通气”不符()10.血氨增高所致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是()A.明显增多时可引起呼吸衰竭 A.谷氨酸增多 B.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未相应减少所致 B.乙酰胆碱增多 C.可见于肺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谷氨酰胺减少 D.正常人肺没有死腔样通气 D.γ-氨基丁酸增多 E.由于大量肺泡为死腔样通气,其余肺泡的血流 E.儿茶酚胺增多

多而通气少,因此PaO2降低 11.氨进入脑内可引起()

12.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呼吸衰竭氧疗时应()A.α-酮戊二酸增多 A.将病人送入高压氧舱 B.NADH增多 C.先吸30%左右的氧 C.谷氨酰胺增多 B.吸入纯氧 D.乙酰辅酶A增多 D.吸入95%氧加5%CO2 E.ATP产生增多 E.呼气末正压给60%的氧 12.γ-氨基丁酸发挥突触后抑制作用的机制是由于13.吸入纯氧15-20min后PaO2可达550mmHg,如达()

不到350mmHg,肺内可能发生了()A.Na+ 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

A.真性分流增加 B.K+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 B.气体弥散障碍 C.Cl-由细胞外流向细胞内 C.功能分流增加 D.Na+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 D.气道阻塞 E.K+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 E.肺泡死腔样通气增加 13.γ-氨基丁酸发挥突触前抑制作用的机制是由于14.ARDS引起Ⅰ型呼衰的主要机制为()()A.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A.Na+ 由轴突内流向轴突外 B.气体弥散障碍 B.K+由轴突内流向轴突外 C.肺不张 C.Cl-由轴突内流向轴突外 D.严重肺水肿 D.Na+由轴突外流向轴突内 E.肺内短路增加 E.K+由轴突外流向轴突内 15.ARDS时肺的病理变化不包括()14.肝性脑病时肾血管收缩是由于()A.严重的肺间质水肿和肺泡水肿 A.醛固酮活性不足 B.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调亡坏死 B.缓激肽活性不足 C.大片肺组织坏死 C.白三烯产生减少 D.出血、肺不张、微血栓、纤维化 D.内皮素-1生成减少 E.肺泡透明膜形成 E.肾交感神经张力降低 16.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是()15.肝功能不全是指()A.白细胞大量激活 A.肝脏分泌功能障碍 B.肺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 B.肝脏解毒功能障碍 C.广泛的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C.肝脏合成功能障碍 D.肺内巨噬细胞大量激活 D.肝脏各种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E.急性肺水肿 E.肝脏代谢功能障碍 1.D2.E3.A4.B5.A 6.D7.B8.C9.E10.D11.D16.肝功能障碍包括()

12.C13.A14.A15.C16.C A.肝性腹水 11肝功能不全 B.胆汁排泄障碍

1.引起病毒性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是()C.胆汁分泌障碍 A.影响肝合成代谢,损伤肝细胞 D.凝血功能障碍 B.影响肝转化功能,损伤肝细胞 E.以上都是 C.影响肝贮存功能,损伤肝细胞 17.肝功能障碍时产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中下列哪 D.影响细胞免疫功能,损伤肝细胞 一项不存在()E.影响肝灭活功能,损伤肝细胞 A.肝脏摄取胆红素障碍 2.肝实质细胞是指()B.肝脏合成胆红素障碍 A.枯否细胞 C.肝脏酯化胆红素障碍 B.星形细胞 D.肝脏运载胆红素障碍 C.肝细胞 E.肝脏排泄胆红素障碍 D.内皮细胞 18.严重肝病时出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原因是()E.Pit细胞 A.肠道吸收内毒素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 3.肝细胞损害导致的肝功能障碍不包括()B.枯否细胞功能受抑制 C.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内毒素吸收入血增多

D.肠壁水肿使漏入肠腔内内毒素增多 E.以上都是

19.外源性肝性脑病的常见原因是()A.病毒性暴发性肝炎 B.门脉性肝硬变 C.药物性肝炎

D.伴有肝细胞坏死的中毒 E.肝癌

20.肝性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有()A.睡眠节律变化 B.行为异常 C.精神错乱 D.昏迷

E.以上均可出现

21.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谷氨酰胺合成障碍 B.鸟氨酸循环障碍

C.肠道细菌产生的尿素酶增多

D.肠道细菌产生的氨基酸氧化酶增多 E.γ-氨基丁酸合成障碍

22.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A.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及传导功能 B.使乙酰胆碱产生过多 C.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D.使脑干网状结构不能正常活动 E.使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减弱 23.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是()A.胃肠蠕动增强 B.上消化道出血 C.脂肪摄入增多 D.糖类摄入增多

E.肠道内细菌活动减弱

24.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真性神经递质是指()A.苯乙胺 B.酪胺 C.多巴胺 D.苯乙醇胺 E.羟苯乙醇胺

25.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是指()A.苯乙胺和酪胺

B.多巴胺和苯乙醇胺 C.苯乙胺和苯乙醇胺 D.酪胺和羟苯乙醇胺 E.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26.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中假性神经递质的毒性作

用是()

A.干扰乙酰胆碱的功能

B.干扰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功能 C.干扰三羧酸循环 D.干扰糖酵解

E.干扰γ-氨基丁酸的功能

27.正常人血浆中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

接近()

A.1~1.5 B.2~2.5 C.3~3.5 D.4~4.5 E.5~5.5

28.肝性脑病患者血液中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增多可使

脑内的()

A.γ-氨基丁酸增多 B.羟苯乙醇胺增多 C.乙酰胆碱增多

D.去甲肾上腺素增多 E.多巴胺增多

29.肝性脑病时脑对神经毒质敏感性增高是由于()A.缺氧

B.应用镇静剂 C.感染

D.电解质紊乱 E.以上都是

30.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A.引起失血性休克

B.经肠道细菌作用而产生氨 C.脑组织缺血缺氧

D.血液苯乙胺和酪胺增加

E.破坏血脑屏障,假性神经递质入脑

31.肝性脑病患者服用肠道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A.防治胃肠道感染 B.预防肝胆系统感染 C.抑制肠道对氨的吸收 D.防止腹水感染

E.抑制肠道细菌而减少毒性物质的产生和吸收 32.下列治疗肝性脑病的措施中哪一项不妥当()A.输入谷氨酸钠 B.给予碱性药物 C.输入葡萄糖 D.补充钾盐 E.给予左旋多巴

33.枯否细胞促进肝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中错误的是

()

A.产生活性氧 B.产生TNF C.释放组织因子 D.清除内毒素 E.产生IL-1,IL-6,IL-10等()34.关于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血小板数量下降 B.血小板寿命缩短 C.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A.肾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D.肾性高血压促进血管破裂 E.血小板功能障 B.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碍 C.激肽系统激活的产物增多 24.目前认为影响尿素毒性的主要因素是()D.内皮素增多 A.血中氰酸盐浓度 B.血尿素浓度 C.血氨 E.内毒素血症 浓度 1.D 2.C 3.D 4.B 5.D 6.C 7.C 8.D.血液H+浓度 E.血液Mg2+浓度

E

9.E 10.D 11.C12.C 13.C 14.B 15.D 16.E 25.尿毒症脑病的发病原因是()17.B 18.E 19.B 20.E 21.B 22.C 23.B24.C 25.E A.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B.代谢性酸中毒 26.B 27.C 28.B 29.E

30.B 31.E 32.B 33.D C.血液中尿毒症毒素蓄积 34.C D.脑血液循环和脑代谢障碍 E.以上多种因素12肾功能不全 共同作用

1.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是()26.有关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描述, 下列哪一项是错 A.汞中毒 B.急性肾炎 C.肾血栓形成 D.休误的()

克 E.尿路梗阻 A.功能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尿钠含量显著少于肾小2.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中原尿“漏回”是由于()管坏死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A.肾小管阻塞 B.原尿流速过慢 C.肾小管上 B.水潴留常超过钠潴留,故易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

皮细胞坏死脱落 C.高钾血症是急性肾功能不全最危险的并发症

D.肾间质水肿 E.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D.多尿期尿量增多可很快纠正少尿期造成的氮质3.下列哪项不是因原尿回漏所引起的()血症 A.少尿 B.肾间质水肿 C.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E.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以肾小管浓缩功能障 D.渗透性利尿 E.原尿流速缓慢 碍为主 4.判断肾功能不全程度的最可靠的指标是()27.近年的研究资料表明,下述哪两种疾病是慢性进A.NPN B.BUN C.电解质紊乱情况 D.代谢行性肾脏疾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性酸中毒E.内生肌酐清除率 A.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 B.肾小动脉5.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输入大量水分可导致()硬化症和肾结核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 C.肾肿瘤和多囊肾 D.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病

D.粘液性水肿 E.水中毒 E.全身性红斑狼和尿路结石

6.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28.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管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的 A.高钙血症 B.高钾血症C.代谢性酸中毒 机制不包括()

D.氮质血症 E.少尿 A.ATP合成减少和离子泵失灵 B.自由基增多

7.下列哪项不是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C.还原型谷胱甘肽增多 A.严重休克 B.汞中毒C.严重挤压伤 D.免 D.磷脂酶活性增高 E.细胞骨架结构改变

疫复合物 E.严重溶血 29.下述哪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管破裂性损8.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时,继发性PTH分泌过多的伤的特点()

始动原因是()A.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B.基底膜完整

A.低钙血症 B.骨营养不良 C.1,25-(OH)2D3C.病变累及肾小管各段

生成减少 D.肠吸收钙减少 E.高磷血症 D.病变呈异貭性 E.可见于肾中毒和肾持续缺9.下列尿的变化指标中哪项表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更血

严重()30.根据最新研究进展,下列哪种激素或生物活性物 A.夜尿增多 B.尿蛋白阳性 C.高渗尿 D.低质被看作是心血管疾病终末器官损伤的重要独立风险因子()

渗尿 E.等渗尿 A.醛固酮 B.糖皮质激素 C.TNF D.上皮生10.少尿型ARF少尿期中,对患者危害最大的变化是长因子 E.SOD()1.D 2.C 3.D 4.E 5.E 6.A 7.D 8.A A.水中毒 B.少尿C.高钾血症 D.代谢性9.E

10.C11.B

12.D

13.D

14.C

15.A 酸中毒 E.氮质血症 16.D 17.E 18.C 19.D 20.C 21.B 22.D 11.下列哪一项不是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23.E 24.A 25.E 26.D 27.D 28.C 29.B A.钠水潴留 B.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30.A C.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加

D.肾脏分泌PGE2减少 E.肾脏分泌PGA2减少 12.无尿的概念是指24小时的尿量小于()

A.500 ml B.400 ml C.200 ml D.100 ml E.50 ml 13.引起肾后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汞中毒C.急性间质性肾炎 D.输尿管结石 E.肾结核

14.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产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共同发病环节是()

A.肾缺血 B.肾血管梗塞C.肾单位广泛破坏

D.肾小管阻塞 E.GFR减少

15.功能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尿改变的特征是()A.尿比重高,尿钠含量低 B.尿比重高,尿钠含量高 C.尿比重低,尿钠含量低

D.尿比重低,尿钠含量高 E.尿比重正常,尿钠含量低

16.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哪方面的肾功能恢复得最慢()

A.肾小球滤过功能 B.肾血流量 C.肾小管分泌功能

D.肾小管浓缩功能 E.集合管分泌功能 17.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等渗尿标志着()

A.健存肾单位极度减少 B.肾血流量明显降低

C.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

D.肾小管泌钾减少 E.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均丧失

18.尿毒症病人最早出现、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A.周围神经炎 B.心率失常 C.胃肠道症状

D.水电解质失调 E.酸碱平衡紊乱

19.下述哪种物质不属于尿毒症的常见毒素()

A.尿素 B.肌酐C.PTH D.甲状腺激素

E.中分子物质

20.慢性肾功能不全进行性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原始病因持续存在 B.肾小管损伤进行性损伤 C.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

D.GFR进行性降低 E.肾血流量进行性减少 21.尿毒症毒素中,毒性最强的小分子物质是:()A.甲状旁腺激素 B.甲基胍 C.胍基琥珀酸

D.尿素 E.胍乙酸

22.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快速纠正酸中毒后会发生手足搐搦是由于()

A.促进肠道形成磷酸钙 B.肠道粘膜损害,钙吸收减少 C.促进血磷浓度升高

D.血浆游离钙降低 E.抑制骨骼脱钙 23.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病人有出血倾向的主要原因是

第五篇:苏州大学2013年 运动生理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苏州大学2013年 运动生理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试述影响力量的生理学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简述目前研究进展。(15)

二、比较分析短时大强度运动疲劳和长时间运动疲劳的生理学特点,并简述目前研究进展。

(15)

三、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阅读的文献,试述体育锻炼的适宜负荷生理学基础及目前研究现状、进展和发展趋势。(20)

四、人体肺的通气阻力主要包括哪些?分别论述它们影响肺通气量的生理机制。(15)

五、体内有哪些激素可影响糖的代谢,它们是如何作用的?(15)

六、肌梭和腱梭是如何调节本体感觉?试述本体感觉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意义。(20)

下载苏州大学生理学题库第九章感觉器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大学生理学题库第九章感觉器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3.生理学题库(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2.渗透压 3.悬浮稳定性 4.红细胞沉降率 5.输血原则 6.交叉配血实验 二填空 1.骨髓受大剂量X线照射,引起____贫血,维生素B12缺乏 可......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学会自主学习(2)会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总结归纳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

    苏州大学

    写给2010年考苏州大学行政管理的学弟学妹们! 各位考2010年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师弟师妹们大家好,我是09年考取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师兄,在这里我想跟你们......

    生理学(选择)试题题库(样例5)

    生理学模拟选择试题 姓名: 考区: 准考证号: 成绩: 第九章 感觉器官 一.A型题: 1 下列哪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会产生主观上的特定的感觉(E)。 A.视觉器官 B.听觉器官 C.嗅觉器官 D......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2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第1课时眼与视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苏州大学文学评论

    文学理论真题 2000年考研文学理论专业课试卷 一、解释词语(每小题3分) 游戏说 语境 体验 虚静 世界文学的时代 艺术构思 典型 第一人称叙事 创作个性 情节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苏州大学2012招生简章

    苏州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现有20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

    苏州大学报关

    名词解释 关境:指适用同一海关法或实行同一关税制度的领域,包括领水、领陆和领空。 报关单位:指依法在海关注册登记的报关企业和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 关税配额管理:指把征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