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古诗中感受爱情的美
在古诗中感受爱情的美
唐静
内容摘要: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已无法回避“爱情”这个词语,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去领悟,去发现这一玫瑰色的最美的乐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
关键词:古诗 爱情 探讨 情感体验
近日,听了大众工业学校韦琴老师的一堂内容丰富,教法新颖的探索课。韦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大胆挑战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通过让学生自由探讨有关的爱情诗歌,引导他们面对不同的感情和爱恋,如何去领悟真爱。这也是在学习古代诗词中关于爱情篇章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是否也意味着对于语文二期课改,我们应投入不一样的元素呢?由此我从本篇《迢迢牵牛星》谈起。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读来令人感慨不已,虽然它是个神话故事,可是那何尝不是世间的百态人生呢?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唯一可做的只能用一年来守望一日的相聚。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近在咫尺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牛郎与织女惟有把爱深埋在心底,用无尽的泪水诉说着天上的悲情。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在牛郎与织女的眼中,那浅浅的天河,却要用两人的一生去渡过了。世间还有这样的苍凉么?
我们一直感动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但是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二人虽然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不离不弃,也正是这样的坚贞感动了王母,打破了神仙和凡人不能相爱的定论,争取到一年一次的相聚。谁能说这样的爱情不具有积极的意义呢?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为追求自由的婚姻而双双殉情,他们的死是对世俗礼仪的抗争,更是对忠贞爱情的捍卫。爱情是生活的多层面反映,对一首诗歌的别样理解,也是让学生不拘泥于爱情本身,而是从中透视社会,更全面的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质,更深刻的理解爱情的价值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探讨。
翻开开启我国现实主义之先河的《诗经》,其首篇便是一曲爱情咏叹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些诗句极细腻地展示了青年男子追求爱情的心理和为了得到爱情的淳朴可爱的行为。汉乐府《上邪》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青年女子对爱情的誓言为天地所动容。唐时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青年恋人之间至上的爱情境界,不用言语却可以自由沟通。宋时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都是表达了对爱情的相思之苦。
当然透过秦观的《鹊桥仙》,可以看出这位士大夫全新的爱情观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一反常人都渴求的耳鬓厮磨,长相厮守的心态。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有诠释不同的爱情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讲述了积极的人生追求。可见,诗人们用他们特殊的方式表达不同的爱情观和对 1 情感不同的理解。
爱情真是人间的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有的人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的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的人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翻阅爱情经卷,品味爱情百味,就连以豪放坦荡著称的苏东坡居士也有首《江城子》,写尽了伉俪之间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每次品读东坡追忆亡妻的这首词,总是肝肠寸断,潸然泪下。十年后的某夜忽然梦到妻子正在小轩窗前梳妆,此情此景历历在目,可是只能幽明相隔,“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后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她的许多诗词秀丽中而略带几分悲凉,泪水漫溢词头诗尾,《武陵春》就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作。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夜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诈艋舟,载不走许多愁。”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避乱江南而死,到如今,时光流逝,景物依旧,可是亲人早已不在,忆往日夫妻恩爱,想日后孤单凄凉,欲哭无泪,欲语无言,如此心情,怎么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慨呢?尽管作者想寄情双溪春水,以解惆怅,但那满腹忧愁,区区一叶扁舟,怎么能装得下?李清照的伤心泪不同于多情女的相思泪,多情女泪洒为情人,待到相遇之日,还可化悲为喜,了却相思之苦。而李清照是为亡夫流泪,就是等到天荒地老,也不可能再见到丈夫,这番泪水,人世间的相思泪怎么能与之相提并论?可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的爱情篇章,使学生徜徉在情感的历程中,留下一次难忘的爱情体验,并从中到一次人文主义的熏陶,也为解读更复杂的人生打下基础。
爱情是人间最美妙的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主旋律,离开了爱情,许多文学作品就会黯然失色。对爱情题材的诗歌注意引导学生品读,带领他们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所揭示的爱的真谛。因此,在解读爱情题材的作品时,我们透过情感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刻的人文主义教育,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负着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去引导学生探讨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并使之最终发展健康个性,拥有健康心理,形成健康人格。
第二篇:古诗中的爱情
古诗中的爱情,爱情中的古诗
爱情是一点动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爱情是一种默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爱情是一种巧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爱情是一个约定:君当为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爱情是一句誓言: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爱情是一个憧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爱情是一种执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爱情是一种忠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爱情是一种惜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爱情是一种守望: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君归。
爱情是一缕思念: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爱情是一丝惆怅: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爱情是一副绝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爱情是一声叹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爱情是一句慰籍: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是一句回应: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爱情是一种哀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爱情是一种愁绪: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爱情是一种怨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别怨恨曲中论。
爱情是一种痴迷: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爱情是一种怀念: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爱情是一种迷茫: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爱情是一首千古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三篇:领略古诗中的美
领略古诗中的美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欣赏古诗,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例】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顺,感知内容)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唐诗——(师板书课题:小儿垂钓)同学们请读题。
生(齐):小儿垂钓。
师:读了题目,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吗?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小孩钓鱼的情景。
师:对,看来课前你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来读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流利。
生读诗。师巡查,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师指名朗读,指导学生将字音读准,再让学生将诗读顺。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题目大致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现在你们已将课文读准读顺了。那这首诗讲的又是什么的意思呢?不用着急,我们先来看看插图。看明白了插图,我们就能理解诗的意思了。
二、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理解前两句
师: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小男孩在钓鱼。
师:你们知道诗中哪个词是“小孩”的意思吗? 生:“稚子”。
师:对。“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那哪个词告诉我们他在钓鱼呢? 生:“垂纶”。
师:非常棒!“垂纶”的意思是钓鱼。“纶”就是我们钓鱼时用的钓鱼线。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钓鱼的小男孩什么样子的。生:穿着一件红色的上衣,一条黑色的裤子。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头发,什么样子的: 生:头发乱蓬蓬的。
师:对了。也就是我们诗中所说的——“蓬头”(生回答)
这个小男孩怎么不梳头啊?头发乱蓬蓬的多难看啊!生:他赶去钓鱼,没时间梳。
师:哦!看来他真的很喜欢钓鱼。但就是不知道他钓鱼的技术怎样。我们再来看看,他是怎么钓鱼的。
生:钓得很专心。
师:你怎么知道他钓得很专心?
生:从他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鱼线看。师:你观察真仔细。
生:小男孩坐在草丛里钓鱼。
师:不错。你知道诗中哪个词是“草丛”的意思? 生:“莓苔”。
师:对!小男孩为什么要坐在草丛里钓鱼呢?我们生活在农村,我们知道,草丛里有很多小虫子,会咬人的。
生:小男孩是要用草来挡住自己的身体,不让鱼发现自己。
师:看来你也是个钓鱼高手,懂得怎样不让鱼发现自己!我们再来看看图,野草长得真茂盛,足够遮住小男孩的身体了。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男孩用草来挡住自己的身体?
生:“草映身”。
师:那“映”就是——“遮挡”的意思。(生答)
师;小男孩居然知道用草来遮挡自己的身体,不让鱼发现自己,可见小男孩和XX一样,也是个钓鱼的高手。你们还知道哪些不让鱼发现自己的好方法?
生1:站在大树下,用树挡住自己。生2:如果周围没有什么遮挡物,我们可以蹲下或坐下,减小暴露目标。师:看来,大家都是钓鱼高手啊!
师:小男孩是怎样坐在草丛里的?诗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小男孩坐的姿势,找到了吗?
生:“侧坐”。
师:对。“侧坐”就是——斜着身子坐着。(生回答)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侧着身子坐着的感觉。先请大家坐端正(等片刻);再请大家自由地侧着身子坐着(等片刻)。请大家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侧着身子坐着比端正地坐着舒服。
师:是的!侧着身子坐着比端正地坐着自由、轻松、愉快。通过这个“侧坐”你能体会这个小孩的心情吗?
生:小孩非常自由、轻松和愉快。
师:是呀!既然是在钓鱼,大家都知道,钓鱼需要耐心,需要花时间,那小男孩当然要选择一个最舒服的姿势来坐喽!
生:小男孩侧着身子坐是为了尽量往草丛里去,好让草丛挡住自己的身体。师:你真聪明,和那个小男孩想到一块儿去了。师:学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弄明白前两句诗的意思?现在请大家合起来说一说。提醒一下,想好了再说,尽量说清楚、说完整。(同桌练说,指名说)
生: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茂盛的野草遮掩着他的身体。
师:我们现在通过前两句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生1:这是个快乐的小孩。他喜欢钓鱼。师:我们来读这两句,读出小孩的快乐。学生读。
生2: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虽然是在学钓鱼,可已经知道要找个偏僻的地方。
师:我们现在再来读这两句,来夸夸他。学生用夸奖的语气读这两句。
生3:他还是个非常认真专注的小孩,钓鱼时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钓鱼线看。师:这次我们就读出小孩的认真专注。学生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通过描绘插图来理解诗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理解后两句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插图,理解词意、句意的方法弄清楚了前两句的意思。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去理解后两句的意思。同学间可相互帮忙哟!生1:一个过路人向小孩问路,小孩远远地向他摇手,叫他不要过来。生2:不对,不是“摇手”,是“招手”。生……:对,是“招手”。
师:“摇手”和“招手”有什么区别,他们分别可能表示什么意思?
生1:“摇手”可能是叫那个问路的不要过来,或者是告诉他不知道他问的那个地方在哪里。而“招手”的意思是你过来,我小声地告诉你。
生2:“摇手”可能是嫌那路人的声音太大了,为了不把鱼吓跑,即使知道也不想告诉他,显得很没有礼貌。
生3:“摇手”可能是说你讲话的声音太大了,我的鱼都被你吓跑了,你不要再大声讲话了。
师:你怎么知道那个路人讲话的声音很大?
生:因为诗中有个“遥”字,也就是很远的意思。路人和小孩离得那么远,声音小了不行。
师:你能学着路人的样子问一下路吗?
生(大声地):喂,小朋友,到XX-地方怎么走?
师:这样行了吗? 生:行了!
师:声音是行了,语气有问题。有人小声地嘀咕:好像不太礼貌。
师:我再提示一下:“借问”是个礼貌词。你再问一遍。生(大声地):请问小朋友,到XX怎么走呀?
师:这还差不多!路人这么礼貌地请小孩帮忙,小孩赶快告诉他呀!
生:不行!小孩如果告诉他,声音小了路人听不到,声音大了会吓跑鱼。师:所以小男孩就远远地向他招手,意思是——你过来,我小声地告诉你。(生答)
师:大家都做一做“遥招手”?。同学们把手举得高高的招手。
师:下面请大家再说一说后两句的意思。可以边说边做动作,注意把话说顺口。
生:一个过路人向小孩问路,小孩远远地向他招手,叫他走到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因为他怕把鱼惊跑了,所以没有直接回答。
师:从“遥招手”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 生1: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生2:这是个乐于助人的小孩。生3:这是个专注于钓鱼,但有很机灵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他又想告诉路人路怎么走,就叫路人走到身边再轻声地告诉他。
师:大家都在表扬这个小孩。我们现在就用夸奖的语气读后两句。学生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摇手”和“招手”的区分感受小孩的聪明机智,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要做一个懂礼貌、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3、整体理解,总结
师:请大家结合插图,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可同桌练说。学生说。
师:如果你就是诗中的那个孩子,你钓到了鱼,还帮助了人,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会很开心。
师:现在就请大家以诗中的那个孩子的身份读诗,读出你的开心来。
学生读。
师:如果你是诗中的那个路人,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会很喜欢这个孩子。
师:现在就请大家以路人的身份读诗,读出你对孩子的喜欢来。学生读。
师:今天,我们这么轻松就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课文中的配图可帮了我们大忙。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千万不要忽视了文中配图的作用,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师:配图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思,还能帮助我们背诵。我们来试试边看配图边背诵。
学生读、背。【反思】
一、充分利用课文中精美的配图,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练,往往二、三十个字就能描绘出一个生动的故事,表达出作者真挚而又丰富的情感,但古诗中很多词语的意思与今天所表达的意思不大一样,所以在理解上需要花一定的功夫。而小学生语言功底比较弱,很多东西都要靠工具书和老师讲解来理解。但往往以这些方式得来的知识学生并非能真正理解,只能是靠死机硬背。不理解的东西即使当时记住了,日后还是会忘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就得理解。而课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配图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语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学中,我从课文配图入手,让学生观察配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中画了些什么,再根据图中所画内容找出诗中相对应的词句。如在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我不忙着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先观察配图。
师:同学们,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小男孩在钓鱼。
师:你们知道诗中哪个词是“小孩”的意思吗? 生:“稚子”。
师:对。“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那哪个词告诉我们他在钓鱼呢? 生:“垂纶”。
师:非常棒!“垂纶”的意思是钓鱼。“纶”就是我们钓鱼时用的钓鱼线。生:小男孩坐在草丛里钓鱼。
师:不错。你知道诗中哪个词是“草丛”的意思? 生:“莓苔”。
这种以观察代讲解的方式,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无需老师多讲,学生就能理解诗中重要词语的意思了。由于是自己已经理解的,因此学生就能真正长久掌握。
二、联系美好生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也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需要通过生活去理解。如《小儿垂钓》一诗中的“侧坐”,让学生现场侧坐和端坐,从而体会到侧着身子坐着比端正地坐着自由、轻松、愉快。再比如小男孩在 钓鱼时 “草映身”,为的是不让鱼儿发现自己,可见小男孩是个钓鱼的高手。接着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平时或大人们钓鱼时是怎么做的,如“生1:站在大树下,用树挡住自己。”“生2:如果周围没有什么遮挡物,我们可以蹲下或坐下,减小暴露目标。”从而理解了小男孩“侧坐莓苔草映身”的目的。鱼也是有灵性的动物,一旦有什么动静它们就不会上钩了。教学中通过联系种种生活实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细微之处渗透思想教育,感悟心灵美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如在讨论“摇手”、“招手”的区别时,让孩子体会到,虽只有一字只差,但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摇手”表示“不知道”或是“你会吓跑了我的鱼,你不要过来”,显得不热情,给人一种不礼貌的感觉。而“招手”是说“你过来,我小声地告诉你”,让人觉得这是个热情、助人为乐的小男孩,虽怕吓跑自己的鱼,但也会热情地帮助别人。接着抓住“借问”一词,让学生学着路人的样子问一下路。
生(大声地):喂,小朋友,到XX地方怎么走?
师:这样行了吗? 生:行了!
师:声音是行了,语气有问题。有人小声地嘀咕:好像不太礼貌。
师:我再提示一下:“借问”是个礼貌词。你再问一遍。生(大声地):请问小朋友,到XX怎么走呀?
师:这还差不多!路人这么礼貌地请小孩帮忙,小孩赶快告诉他呀!通过这个小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当你向别人请教时注意了礼貌,别人才会乐意帮助你。
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总结】
古诗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文字美、意境美,让古诗真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四篇: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中感受美解读
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中感受美
青田高湖镇中心小学 章春芬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小学古诗教学要以形态为手段,以想象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通过感悟、积累、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古诗的无穷魅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掘美、展示美、体验美,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1] 关键词:小学生 古诗学习感受美
一、学习古诗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2]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与原因
(一)现状
审视如今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学校有老师在中、高段随机抽取了十名小学生,提问他们“是否喜欢古诗”时,只有一名小学生表示“因为古诗读起来很舒服”而比较喜欢,有三名小学生表示“没感觉,无所谓”,其余六名小学生则表示“不喜欢古诗”。当问到为什么不喜欢时,其中一名小学生说“不感兴趣,不觉得古代的东西有什么好的地方”,四名小学生说“不知道在说什么,没兴趣”,另外一名小学生则用方言说“古诗太‘背时’了,学了也没什么用,一点也不想学”。虽然调查的只是一部分小学生,但至少也说明了小学生中存在着对古诗学习缺乏兴趣的问题。
为此,浙江大学教育系朱作仁教授的题为《古诗词精选》序文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九次常委会议的几位文化界人士谢冰心、启功、张志公等向会议提出了关于《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认为“中国文化时至今日,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目前我们一代人的古典学科基础已远不如上一代人之深厚,断我们而起的年青一代则更无起码的古典基础可言。”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诵读古诗文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
(二)原因
导致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何在呢?我们归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条:
1、社会原因:
今天的小学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所面对的是前人从未遭遇过的崭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缤纷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斥着喧嚣、浮华与诱惑,令人躁动不安的时代。网络文学、卡通漫画、影碟光盘(其信息良莠不齐)等通过发达的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纷至沓来,像打开了潘多拉音乐盒似的毫无遮拦地向人们涌来,迎合了追求轻松与时尚的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于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社会各个角落,不自觉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置身于这样的时代,一些少年儿童也跟着浮躁的社会风气走,争先扑向网络、卡通等新奇事物。课堂外捧起的是漫画等时尚读物,在家里拿起的是游戏开关,漫步于校园与家庭之内,我们寻常可见的是,许多同学对动画片、漫画书,以及各类电视剧,尤其是武打、枪战片的热衷,却鲜见有自发诵读古诗词的现象,巨大的外界诱惑和冲击,使得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姿态。
2、应试体制原因:
现在的应试体制使得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不得不过度注重分数,古诗词在语文卷中的权重也小的可怜。考试是“四量拨千斤”的玩艺儿,古诗词只占5%左右的比重,而且只要粗粗地浏览一下各地的语文试卷,对古诗词的命题几乎是千卷一律:一则默写,二则解释加点词、句,三则考查诗词的主题思想。且答案是《教参》上的“唯一”。能引起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吗?难怪众口一词的:“不读唐诗宋词一样考高分”,发到学生手里《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就当废书束之高阁了。他们认为,让学生读那么多的古诗文有何益处?试卷上就那么几分,读读课本上的也就足以应付了。何必还让学生浪费时间呢。老师和家长也跟着学生“同甘苦、共存亡”,疲于应付考试,无暇分出多余精力进行诵读古诗文。正像北京师范大学正泉根教授指出的“问题的症结在于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太过功利和浮躁,在于从大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小学整个教育人才培训机制的不当。” 呜呼!这位诗歌老人“杨白老”又是雪上加霜。
3、其他因素:
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没有意识到诵读古诗文的重要性,没有专门的古诗词课程设置,学生所学习的古诗词散见于各册教材之中,学时分散,教学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迅速提高他们的古诗词修养。有的教师虽然已经明白古诗的重要性,但教师往往自身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文学修养不足,而且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内容的解析上,围绕着一首古诗词,往往要从诗人的简历到写作背景,乃至每一个字、词、句,一路解读分析下来,显得繁琐而又庞杂。而且,这样的教学显然超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少、差、慢、费”的过程,学生们经历得多了,自然会对古诗词产生敬而远之之感。另外,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兴趣指向性强,要他们自觉静下心来背古诗文,确非易事,家长不了解诵读古诗文的意义和要求,从而也无法知道督促。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不能好好地诵读古诗文的重要原因。
三、在学习古诗中感受美的策略(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也截然不同,五言诗如李贺的《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4]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3]
古诗的教学,忌逐句串讲。关键在于朗读。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如果总是形式单一的朗读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因此,在教学生朗读古诗时,我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我首先会很有感情地范读一遍,再一句一句地领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有停顿,有节奏,读出感情。因为低年级学生最善于模仿。在巩固练习朗诵时,我除了让学生分组读、比赛读之外,还会让学生通过拍节奏的方式朗诵古诗,让学生边拍边读,也可一组拍节奏另一组按此节奏朗读,这样使学生掌握了古诗的节奏,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在学生比较熟悉古诗之后,则让学生表演背诵,学生通过表演提高了学习兴趣,还会通过一些动作或表情的辅助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古诗内容。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则要让学生更好地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比如,通过配上古典音乐让学生进行朗读,读出古诗的古典韵味。让学生模仿诗人的样子,摇头摆尾的吟诗,学生们都是非常有兴趣的。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说得更形象:“你如果把绘画叫做‘哑巴诗’,画家也可以把诗人的艺术叫做‘瞎子画’。”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人在谈到诗与画的共同点时,常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依据。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运用国画家的渲染技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果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出古诗的画面,学生就能从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其四,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有的教师将绘画渗入古诗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位教师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先画出诗人李白望瀑布的简笔画。教前两句诗时,让学生自己画出“香炉峰”、“生紫烟”和“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教后两句诗时,教师在学生画的瀑布上再有力地添上几笔,以突出瀑布的动态和“飞流直下”的气势。这样,学生对诗中的画面美就有了深刻的感受。
(三)批文入境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人高兴时,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弹琴,花草欢笑;人悲伤时,大海哭泣,江河哽咽,鲜花溅泪,鸟鸣惊心。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两句“移舟近烟渚,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夕阳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着将笔锋一转,后两句描绘诗人在舟中领略到的极富特色的景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仅仅是描写景物吗?显然不是。沈德潜评价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诗人孟浩然出身寒微,40岁到长安,求仕失望,其愁之深是可以想见的。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旧怨新愁,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了。因此,这两句诗看似“景语”,实为“情语”,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7]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曰动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有时,教师适当讲述与所教古诗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让学生背诵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其它古诗,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情。二曰入情。“入情”必须“披文”,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三日悟境。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由于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6]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曰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二曰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三曰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叶圣陶指出: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情趣,扩展想像力。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努力优化古诗文教学,通过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古诗,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的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切切实实地感受美,欣赏美。
参考文献:
[1] 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上海三联教材文库.2001 [2]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戴宝云.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 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5]参见刘梦溪.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p61 [6]参见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07.p122 [7]参见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p28-29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古诗中描写爱情的经典诗句
爱情是什么,怎样去诠释呢? 古诗中描写爱情的经典诗句有哪些的呢,希望下文可以为你带来帮助。
古诗中描写爱情的经典诗句
1《蝶恋花·春暮》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
谁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离思》 唐代诗人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雨霖铃》 宋朝诗人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剪梅》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朝诗人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爱情诗句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江城子》北宋诗人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秋风词》李白 凄美爱情的诗句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蝶恋花》宋朝诗人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无题》唐代诗人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唐代诗人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溪佚题》 清代诗人 史清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
香巢乍结鸳鸯社,新句犹书翡翠屏。
不为别离肠已断,泪痕也满旧衫青。
《玉楼春》 宋代诗人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古诗中描写爱情的经典诗句2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代诗人——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代诗人 ——刘禹锡《竹枝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代诗人——杜牧〈赠别〉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诗人王维〈相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代诗人 杜秋娘〈金缕衣〉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诗人王维〈相思〉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有力百花残。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描写伤感的爱情诗句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代诗人——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代诗人 ——刘禹锡《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