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四本书的心得体会
读四本书的心得体会
利用课余时间,仔细阅读四本书,给我的教育教学和生活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启发。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时常荡漾起一股轻柔充盈的暖流,有了这股暖流,不管是阳光灿烂或是阴霾满天,我们始终能荡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我们始终能荡漾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我们都不卑不亢,保持内心的祥和与平静:有了这股暖流,我们便能抵抗一切寒冷与饥饿,风再大,浪再猛,我们腰不弯,齿不乱,目光穿越喧嚣与浮躁,清澈依旧。是啊,这就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幸福。我们整天面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天长日久,和他们之间已经产生了纯洁深厚的情感!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受,大大超出了的付出。
大教育家陶行知你我早就知道,坚定不移地追随着陶行知,从乡村小学行知实验班,到行知实验学校、行知小学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我想中国老师也不陌生。知道他不是从他发表的文章中看到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他正式发表的文章很少很少;知道他不是从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的广告中看到的,因为他没有找过媒体来做广告……但他真正地做着乡村教育,放弃一切功利在做乡村教育,用着陶行知的理论做乡村教育,擎着理想的火把点燃着乡村教育,成为了大家爱读的童话。读《走在行知路上》,你会更全面地了解乡村小学的一切:贫困、落后、无奈、困惑、幸福、快乐、感激……
谁说乡村小学没有成就?谁说乡村小学教师没有出息?谁说乡村小学不能创造世界一流?杨瑞清二十多年的努力史,会让你感受到坚持、感激、成长,全让你感受到大乡村世界照样是块美丽的事业园;杨瑞清二十多年的奋斗史,全让你感受到人生价值原来可以用“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来诠释;杨瑞清二十多年的行知史,会让你找到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宁静、温馨、和谐、伟大……
乡村小学也能够成为世界一流!杨瑞清的行知实验小学虽然考试成绩与城市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差距不会阻挡他的行知小学成为世界一流。这么多国家的官员、专家学者、学生主动到中国这所乡村学校来,并且带着智慧、带着希望走出中国,掐指数数中国有几所这样的学校?这么多的城市学校愿意到他创办的行知园中居住,寻找,中国这样的学校有几所?城市学校这么多,条件比行知小学不知强多少倍,但真正超越行知小学的城市中小学又有几所?因为杨瑞清在用“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四句话办着新型的农村小学。
作为老师,我们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们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说微笑是一缕春风,那么它会吹散淤积在心头的阴霾;如果说微笑是一抹阳光,那么它能温暖因受伤而苦闷的心;如果说微笑是一剂良药,那么它能让孩子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莎士比亚说过:如果你一天中没有笑一笑,那你这一天就算是白活了。所以说,微笑会给你一种友好、安全的感觉,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人心的距离,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快乐的、拥有友谊和财富的人,你就把智者的微笑写在脸上,把愚者的冰冷的面孔摔到一边去吧!
考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选择考试,我们只能积极应对。不从考试的角度积极组织教学,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从考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终生喜欢自己所教得学科的,学生离开学校,教师毕其一生,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好的教师,应该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与学生一起涉及欣赏。这样的教师,不仅令学生日益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更能令学生日益迷恋上学习,令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告别教书匠这一头衔。但是我总是被考试这两个字限制着我的教育,令我自觉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进行我的教学活动。有时候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啊!
教书匠是不管什么新课改的,只要能把书上的内容讲完,指导学生将课后练习做对就行,是顾不了其它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会感到做教师真累。但我们真正参与课改,不要认为课程改革仅仅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如果我们都能切实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心情,我想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这么累,学生学的也不会那么苦。
然而,从我们的现实情况来看,似乎有点儿本末倒置,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其次才是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至于能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是另外一回事。其实,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激情中体验教学,在宁静中思考教学,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学的本质美,才更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教学效果。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享受生活。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公正。社会对待教师应该说是公正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其实大可不必。要善于在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树立“工作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观念。此外,我们还应把自己公正的态度辐射到自己的教育对象上,表现为不管是面对差生,还是优秀生;面对熟人的孩子还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视同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相信心会越来越年轻、笑容会越来越灿烂!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
第二篇:读“四本书”的心得体会
读“四本书”的心得体会
回民小学
张军怀
读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乐趣,特别是我读完《走在行知路上》、《不做教书匠》、《教育的力量》、《给教师的建议》后,我从书中汲取到许多的知识,获得了开心和快乐。
在拜读完管老师《不做教书匠》一书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在这部书中将道理寓于故事,针对教育现状及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读了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这部书中,管老师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他总是将道理寓于故事,他引述的故事经典,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他总能针对教育现状以及年轻教师的思想谈经论道。他对教育有限的忧患,对年轻教师给予的希望,让我越发觉得自己过去是多么地浅薄和无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方向。“浇树要浇根”“治病要治根”一切事物都有源头,只有抓住命脉才能把握一样事物、操纵一样事物。人的心就是根,心态决定一切,心是方向盘,把握好你的心,心中能常容纳别人,把心胸放宽,别只围着自己转,要有方向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的总的感受是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 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很多人,常会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我们,在踏入教师工作岗位后,要去喜欢它,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具备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回顾这段时间的教书生活,此时我才顿悟:什么是真正的教师。我们需要树立一个工作的目标,之后,责任感、约束感、积极感才会随之增强。只是,拿什么来实现目标呢?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多读书。
《教育的力量》是肖川先生的一本随笔集,读完之后我的心灵接受了涤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但我却要说,肖川博士的随笔有别于一般人的随笔,他的随笔更具有思想性,思想在于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中,思想在于他对新旧课程的透彻分析和诠释中,思想在于他对完美教育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中。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会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从他的文字中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 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肖川博士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着。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许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第三篇:读四本书有感
读《不做教书匠》、《走在行知路上》、《教育的力量》、《新基础教育理论》有感
会宁县会师镇南咀学校
刘克仁
今年教育局要求教育系统要开展学习《不做教书匠》、《走在行知路上等四本书以来,我工作的同时,我先后读完了这几本书,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读完以后确实像书中的序言所说,“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它对我感触颇深。
通过读我明白对待学生要真诚,要爱每一个学生,去尊重他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多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善的角度去想你的学生,为学生创造属于他自己的成功的机会,并帮助他成功。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能教书育人,而且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改变一些陈旧迂腐的观念,树立新的发展的眼光,完善自己的人格素质,能不断的锻炼自己,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富有个人特色的教育风格。一个老师要是用心灵去感受它所面对的一个个纯真、可爱生命的话,得到爱的情感的回报是无法用功利去衡量的,我想古人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等来形容我们就是最好的回报。就像管老师所说“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不要埋怨班级的好坏,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发现他们的优点,表扬他们,不是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吗,放宽心,耐心教吧,找借口只能给自己,别人带来更多的烦恼,因为事情总得做下去。是啊,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请让我们记住管老师的一段话作为今后激励我们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动力吧:工作的乐趣往往蕴藏在你做事的态度里,而非工作本身。课堂上和学生亲切平等的学习生活,学生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以及你灵动生成的一个成效极佳的教学场景,都将给你带来极大的乐趣。教育的乐趣来自思考,当你把思考变成文字,当你的文字得到他人的阅读和支持,你将获得乐趣,并且将乐此不疲,充满自信与自豪,这些文字将提升你的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我要反思自己:我把教师当成了自己谋生的职业,还是当作一件事业来做?为了谋生,为了这份职业,自己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但也就是“职业”和“事业”这一字之差,也就使得自己的心态,态度不同,从而使得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也就不同了!我的工作到底该怎样来做,我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我真正感悟到了“师,并非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教学生怎样做人,教师应该对学生负责。”“一个教师一生要教成百上千的学生,遇到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教师,那真是学生莫大的不幸”这些话的分量。那不做“教书匠”,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智慧型教师,或许该成为不愿做教书匠的老师们的一种追求。我们应该对学术和专业有专门的研究,不但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我们不能单单将知识塞给学生就了事,还应该思考如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学得扎实,并且使学生习得学习的方法,启迪他们的智慧。而教育智慧火花的闪现应该表现在吃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管建刚老师说现在的教师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将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为包袱,视为学校不让我过安宁日子,总想着早点卸了这包袱才好、才自在。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作为现代的教育家,行知先生融古通今,学贯中西,不但汲取了古代孔子儒家学说的精华,还吸收了国外特别是美国杜威的学说,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他不仅仅创立了理论,还躬于实践。为了民主共和的伟大理想,他毅然放弃大学教授的优裕待遇,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投身南京崂山脚下,创办农村的晓庄师范。他不仅身体力行,还致力于“筹募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大力推进大众教育、军民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更为可贵的是,他边实践,边立说;边著书,边更新。他终于创立了全新的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后人留下六百万字的巨著。但是由于时代急剧动荡,而且先生只活了55个岁月,他不可能也来不及将他的思想和理论都系统地课程化,甚至连他的大作直到八十年代才得以整理出版。
接下来又读了《走在行知路上》,收到的感受是:在今天看来,尽管生活教育的理论带着当时环境和斗争任务的印记,但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与当前党中央号召实施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其基本原理和根本观点仍然充满着时代的气息;他所倡导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主张,至今仍显前卫,可以有效地用于证明和指导当前的教育改革。
首先,要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武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以指导我们的改革实践。为此,作为陶行知思想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们应当尽快将陶先生的论述系统地整理成一本有关生活教育实用性的教材。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运用这本教材引导教育战线上的同仁吃透先生的教育思想,领悟其中的“生活教育”这一核心理论,把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辨证统一的核心理念。不读陶行知,怎么做老师?就能让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扎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中。
1、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孩子的视野。现在孩子的学习,常常就是“面朝书本,背朝天花”,整天在读书、做题目,很少有机会了解外面的真实世界,知识面极其狭窄,身心极其疲惫,头脑极其呆板。我们应当运用生活教育的理论,明确社会是所大学校,突破“课本中心主义”,把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自然的、现实的及与网络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将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呈现给孩子。这样,孩子的眼界就会变得开阔,身心变得健康,头脑变得灵活。
2、打破封闭的、单一的教育形式,建构开放的、多样的生存状态。眼下很多有识之士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很不满意:现在不少人整天让孩子听着老师的课,做着老师和家长布置的题,甚至连孩子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也会被大肆侵占;教育形式非常僵化,孩子的头脑基本禁锢起来,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不敢越出大人的雷池一步,他们的灵性在逐渐丧失。我们应该运用生活教育的理论作指导,创立开放的教育形式,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带其走向美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激励、引导并帮助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朋友”。这样的教育教学便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师生共学,长幼互动,教学相长,我们的社会便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社会,我们的孩子便会真正成为积累丰富、体验真切、富有灵性的智慧之人。
3、放开手脚,干出才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自于他的勤奋读书,更来自于他的持之以恒的、踏踏实实的实践。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两者紧密结合,是天生的双胞胎。我们应当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孩子们学习方法的改进,强调“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乃是真教,在做中学乃是真学。“教学做合一”关键在于做,做就是行动,行动就靠自主。我们要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解放他们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他们对自己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真知,渐渐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促使孩子在“干”中成长为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的人才。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教育也必须相应的变化。按照陶行知的说法,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大众的生活相适应。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依托特色教材为载体,依托实验学校为基地,并认真审视教育环境的变化、孩子智慧的提升、考试格局、内容及方式方法的改进,新型的课程体系必将出现,素质教育一定也会走出一条新路!
2011年11月10日
第四篇:读四本书有感
读《四本书》有感
张平
最近,我习读了肖川先生的著作《教育的力量》,管建刚先生的《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杨瑞清的《走在行知路上》和叶澜先生的《新基础教育论》四本书,让我领悟很深,它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很肤浅;而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先生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学会憧憬未来,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
而在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我们还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时代精神,肖川先生也给了我很好的启示,那就是探索、自主与自由、合作创新。探索,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中,在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不是固步自封的,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得过且过,而应追求卓越。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探索就意味着我们应引导学生去不断追求知识和能力上的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让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我们的教学过程。读罢肖川先生对探索的注解,我才真正理解了自己以前对教育语言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如果我们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主动探索,那我们的教育必将会有质的飞跃,那将意味着学生自主、责任、合作创新精神的养成,意味着我们对奴性人格的摒弃,对专制性格的颠覆!这种教育境界不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吗?
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文,颇有一点感悟。站在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的是人生的抉择,智慧的抉择。文中举了不少例子,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灯,的确是受益多多。管校长的每词每句通俗但含义非常深刻,读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佩服他的文学功底,佩服他对教育现象的透彻分析,佩服他对当今教师心理的完美剖析,佩服他精辟的教育理念。
读罢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著作的《走在行知路上》,掩卷沉思,倍受感动。二十余年坚持赏识教育的研究,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风范发扬光大,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以及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彰显出一位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从事教育、研究教育的那种矢志不移的精神,给教育决
策者、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莫大的启迪。
还有,在《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才会积极捕捉各种有意义的信息,使我们的交往更有品味,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如此,我们的思想愈丰富,就愈容易变得丰富。这样,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才会潜移默化给学生精神的培养。才会对学生的心灵丰富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有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如果我们缺乏思想,缺乏对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所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会学习,会思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心灵充满阳光,让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中,让思想去照亮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前行的路,那我们一定会在我们的教育人生中走的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体味之余,倍感之余,我想,光分享别人的成功还是不够的。何不借他人之启迪,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呢?就按陶行知先生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第五篇:读《四本书》及《会宁县教育规章制度》心得体会
读《四本书》及《会宁县教育规章制度汇编》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普通会宁县人民,一名人民教师,为了会宁县的更好发展从我做起,完善自身,我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四本书》及《会宁县教育规章制度汇编》,现将心得体会作如下总结如下:
(一)看到了《不做教书匠》这个书名,我就对书的内容做了一个大体的猜测:其一,“不做教书匠”就是要做一名不断创新的教师;其二。就是不能只做好一名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一名育人的德育工作者。同时,自己也 做了一下深刻的反省,觉得自己连一名好的“教书匠”都不是的话,那真的要感到非常汗颜。打开书页,一个个标题强烈地吸引了我。读完此书,心中的困惑都烟消云散。面对以后的教育人生,眼前豁然开朗了。作者的很多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尽管此书主要是为青年教师所写,但已是上班十五年的我却感到自己对“教师“的认识是何等的肤浅,对当前的教育更是疑惑重重。此书让我的思想确实提升了不少,甚至改变了我以往的一些观点,我深深地感叹:“教育家确实不凡!”
书中通过许多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人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年轻教师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很多老师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没有勇气去挑战失败,我们应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用《不做教书匠》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相信也是我们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
(二)终于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的大作从头至尾读了一次,长舒一口气的同时,也为他的教育理想、信念与意志所震憾,为他长期的勤奋和对教育的爱与责任所感动,为他长期对教育的思考、探索与实践终有所得而高兴。从事教育二十年来如一日,目标就是一个,为农民的孩子办出最好的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受到最好的教育。非常纯朴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他把这种想法化为自己至高无上的追求,融进了他的教育信念中,支撑着他的教育意志与引导着他的教育行为。所以就有了他人生路上的几次重大选择而最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五里小学。毕业分配他在进城与回乡之间选择了后者,后来有了出任团县委副书记的机会,本来前途一片大好,却依然挂冠而去最终还是回到了五里小学。有人惋惜也有人不解,更有人以为他傻,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他是属于哪一片土地,他的生命注定就属于教育的。于丹教授说,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作主的人,无疑杨瑞清校长做到了。虽然这样的选择也有着他后来的自我剖析所说的自卑心理在作怪,但是幸运的是他因此真正找到了生命的感觉,找准了人生的坐标,找对了让生命力勃发的突破口。
杨瑞清校长是幸运的,他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习,受到了正规系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滋养,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识与人脉基础。更重要的是他还在这里遇到了一位他后来从事教育的启蒙教师——辛国俊老师,辛老师知识渊博,富有爱心,对家庭贫困和过早失去父亲的杨瑞清特别关心,这对一个沉默寡言、内心有着深深自卑的学生来说,感到十分的慰藉。更为关键的是辛老师发挥了杨瑞清的行知路上的引路人的作用。他是研陶的骨干分子,参与编写了《陶行知文集》一书。他给学生们介绍学校的创办历史,讲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特别是陶先生放弃大学的优厚待遇,到乡下去为农民办教育的伟大精神等等,相信这些都是杨瑞清后来坚定不移地留守在五里小学的精神源。正是由于在晓庄师范的学习,使杨瑞清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萌生了一个坚强的信念:向陶行知先生学习,走行知之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才使他在进城和回乡之间毅然选择了回乡,在从政与从教之间最终选择了从教。“青春不能没有理想支撑,事业不能没有激情相伴。”正是凭着这种理想和激情,谱写了他后来的乡村教育童话,造就了他今后事业的辉煌。杨瑞清校长是执着的,执着就是一种专注的精神。师范毕业时,他就立志学陶师陶,为农民的孩子办好教育,并且付诸行动,草拟了方案,但引起了人的非议,认为他爱出风头,他不为所动。毕业后,希望创办行知学校,领导犹豫劝告,后又坚持申请要到最偏僻的农村去实现心中的理想。到了五里小学后,向领导软磨硬泡地挂牌了个行知实验班,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冲劲,进行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试验。而后又搞不留级试验,却经历了“一丑遮百俊”的挫折,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与认识,这就是执着。办教育是艰难的,办农村的教育尤其艰难,即使如杨瑞清校长这样有理想激情甚至有种天真的人有时也苦闷,也困惑,但我想也只有他能走下来,因为我觉得他有时会将一些难以看通的事合理化,比如对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他能想得通,能做到释然,甚至还认为这是好事,这是一种境界。思想的疙瘩解不开,又如何能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呢?在现实面前,在强大的体制面前,一个人的想不通是何等的无奈又何其的无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开它,做一个执着于自己的理想的人,办自己能办的事。
每想于此,我的内心又隐隐泛起些许的悲哀,为教育!从个人价值实现来看,杨瑞清校长无疑是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了,但他是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呢?为了争取好的发展空间,他简直是在变着把戏的依赖着联合着,这得牵制他多大的精力与智慧啊?或许,如果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杨瑞清校长会在专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我并不认为杨瑞清校长的努力能为中国农村教育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五里小学的发展仅有典型意义而没有普遍价值,也许有些领导会说,中国的农村如果多出几个杨瑞清或者是农村校长都是杨瑞清式的校长,那中国的农村教育就有希望了,先不要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又能如何?中国从来都是喜欢捧起典型意义的事件与人物,如果人人都是杨瑞清,恐怕也就失去了典型意义而不可能独得领导的青睐了,五里小学也就无法一枝独秀地发展了。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呀!杨开始是借陶行知先生的影响力而引起有关领导的注意的,而后是因影响扩大了甚至有国际友人的关注激发了领导的教育政绩意识,后来的发展虽然也有机遇的因素,但不可否认,杨自己已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力甚至还有点国际知名度,这时的领导重视就顺理成章了。杨有时自己也迷茫也困惑,有觉得走不下去的感觉,他觉得自己这么努力了仍赶不上城市学校的发展,为什么?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啊,制度的坚冰不破,哪来的教育春天啊?教育经费、硬件的改善如果仅靠着某些领导恩赐般的支持,教育发展就永远无法保证。所以,杨瑞清校长的成功明显有中国特色的烙印。但愿中国少些杨瑞清式成功的校长,而更多的是在制度空间内获得游刃有余的成长的校长,如此则中国教育才会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们多么期望那样的局面能早日到来!如此则是我们的教育之幸、更是我们的民族之幸!
(三)社会的发展、变革引起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又势必影响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书中就提有这样的论述:新教育观念系统是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学校之魂,是变革传统学校的理论武器。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就是价值观、学生观和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来性、社会性与生命性。这些新观点的提出,就是针对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教育的“终身化”联系,体现了基础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上时间维度的变化。“教育不只是旧观念中个体生命里程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生个体而言,教育须承担起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其有可能创造有意义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的责任。“人类最宝贵财富是生命的成长。”“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通过读《新基础教育理论》这本书,能使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书中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在这样的认识上,开展学校的育人活动,是注重沟通教育理想“彼岸”与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形态是持续渗透,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新教育活动观的核心是激活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而开展的师生积极互动。”
整本《新基础教育理论》从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生态到世界宏观变化、中国社会转型、古代中国的教育回溯与反思,侃侃而谈到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任务、策略,基础教育的重建论,甚至精细到日常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详细地论述了教育的过去、现状以及面向未来的特殊意义,读来令人收获颇丰。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存在。所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字。如果说教育理论是书写这个“人”字的一撇,那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则是构成“人”的一捺。在理论的依托与指引下,行使恰当的教育方法,最终能使书写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观。
针对以上述,恰如书中所谈: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生命价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同样,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人生无疑是重大的。
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先认真分析、认识、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成长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对知识进行重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学生经验、发现发展以及历史的沟通等。正是通过对统一制定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和多向激活,通过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教学过程的设计,使教学设计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和引领者,但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堂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开放性与互动的课堂,再加上适当的拓展或实践活动,将对解放学生、活跃气氛起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定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活”起来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能有良好的驾御能力,可能还是会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所以,书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议,我认为对当今教师是十分有用的。
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二,在上课时,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要提升及时做出合适应答,推进教学过程的能力。三,强调教师在教学角色中不仅是“呈现者”,“提问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等,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然而,实际的教学往往并不会完全依照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教师尽管教的是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堂课都是在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所以,面对现代社会求新求变以及知识日新月异变化对人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新基础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教师对变化的认识和行为的改变,而且还要从变化走向新的教学能力和习惯的养成。这也是体现了一个“人”字。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或者说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对育人的重要意义,也是这本书读来我最深刻的感受。
(四)最近,我习读了肖川先生的著作《教育的力量》,在肖川先生的著作中,在肖川先生文字的字里行间,无不处处流淌着教育人性的光明,倡扬着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时刻关注着人的成长那充满曲折和艰辛然而令人心动的历程,那炽热如夏阳,清丽如秋月的文字温润师者之心灵,滋养师者之生命。在《教育的力量》中,肖川先生和我们谈人生,谈教育,谈幸福,确实让我很有收获。
首先,《教育的力量》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教育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更不是一个操作流程。肖川先生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很肤浅;而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先生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学会憧憬未来,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而在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我们还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时代精神,肖川先生也给了我很好的启示,那就是探索、自主与自由、合作创新。探索,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中,在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不是固步自封的,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得过且过,而应追求卓越。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探索就意味着我们应引导学生去不断追求知识和能力上的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让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我们的教学过程。读罢肖川先生对探索的注解,我才真正理解了自己以前对教育语言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如果我们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主动探索,那我们的教育必将会有质的飞跃,那将意味着学生自主、责任、合作创新精神的养成,意味着我们对奴性人格的摒弃,对专制性格的颠覆!这种教育境界不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吗?
还有,在《教育的力量》的学习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才会积极捕捉各种有意义的信息,使我们的交往更有品味,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如此,我们的思想愈丰富,就愈容易变得丰富。这样,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才会潜移默化给学生精神的培养。才会对学生的心灵丰富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有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如果我们缺乏思想,缺乏对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五)会宁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教育改革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教育改革发展面对这重大的发展机遇,为是会宁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会宁县教育局特编写《会宁县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汇编
(一)(二)》力争让老师们对会宁县的教育规章制度有初步的认识,读此书我感受颇深。
读完读《四本书》及《会宁县教育规章制度汇编》我体会最深的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会学习,会思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心灵充满阳光,让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中,让思想去照亮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前行的路,那我们一定会在我们的教育人生中走的更加充实,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