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并发程序设计技术感想
学习《并发程序设计技术》有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微型计算机的普及,为了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普遍采用了多道程序设计技术,也称为并发程序设计技术。
以前的计算机运行程序的最大特征是“顺序性”。而且还具有独占性、封闭性和可再现性。为了更好的解决此类弊端,于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就应运而生了。所谓并发执行,是指两个以上程序的执行过程在时间上是重叠的,即使这种重叠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也称这两个程序是并发执行的。此类技术具有并发性、共享性、独立性和相互制约性。
并发程序的出现增加了系统的处理能力并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同时也破坏了顺序程序所具有的特征:顺序性、封闭性和可再现性。于是就有了“进程”这一概念。进程就是一个程序在给定的条件下对一组数据的一次动态执行过程。进程具有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和结构性。也有许多弊端,例如:进程之间的交换非常复杂;进程与进程之间的切换涉及到多种资源,管理开销大,耗时长;每个进程甚至是相同的进程,都要占用资源,造成包括内存在内的资源的浪费;进程不利于数据和代码的共享,而数据和代码的共享能大大简化编程。
为了解决开销问题,线程也就应运而生。线程就是指程序中的一个控制的执行流程。当然它有许多的优点,例如:线程共享父线程的所有资源;线程一般通过系统调度或者同步变量传递消息;线程切换基本只涉及寄存器和线程局部变量,开销很小;线程要仔细处理同步问题,防止死锁。
并发技术的出现是加快程序运行,提高CPU的利用率。但是并不是说,线程越多程序运行就越快,要事先清理好他们的关系。也要弄清线程优先级的设置和运行环境对不同优先级的线程的调度规则,正确处理多线程的同步控制。其实在现实中,程序中所存在的线程个数会远远大于物理CPU的个数。于是很多时候会出现线程阻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为地给程序设定了优先级,并由Java线程调度器控制各个线程的运行。
事实上,无论是操作系统自身的程序还是用户程序,通常总是存在一些相对独立、但又能并发执行的程序段。为了合理利用系统资源,更好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效益,使各种物理设备之间的时间性限制条件减少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效率,因而引出了多道程序方法。其实质是减少程序的顺序性,提高系统的并行性。
随着软件基础课程的深入学习,相信在以后会对并发技术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利用到现实的工作中去。
Cabbage
2011/04/15
第二篇:并发如何造句
【注音】: bing fa
【意思】:由正在患的某种病引起(另一种病)。
并发造句:
1、您将在这个执行调度中处理并发事件,而不需要通过代码。
2、有了这一类型的锁,并发应用程序就可以读或写已锁定的表。
3、这只使用了一把锁从而防止其它事务妨碍这些更新,但是对于其他用户它的确减少了数据并发性。
4、这样以一定的延迟确保了正确的并发行为。
5、当您使用这个命令装入文件系统时,其中所有的文件都使用并发I/O。
6、上述并发收集器使用的大部分技术在这里仍然适用。
7、本文介绍了直接、并发和异步I/O:它们是什么,如何启用它们,以及如何监视和优化它们。
8、每个区间显示的是增加一组并发用户后一小时内状态稳定后的平均水平。
9、开始编写并发代码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语言不应当增加它的难度。
10、上面的命令将允许的并发连接数量设置为2000。
11、您虽然还是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但必须使用并发编程才行。
12、对于网站,我们常常从并发用户的角度来讨论负载问题,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每个用户都在完全相同的时刻请求某个网页,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误解。
13、在这一级别上访问数据涉及处理数据库锁定和并发以保持数据完整性的复杂方案。
14、集群中所有节点对数据的并发访问,以及某些分布式文件系统所内置的高可用性,是它们成为集群环境理想选择的两方面原因。
15、这些类将以一种并发方式协同工作。
16、我们应该记住这种行为,然而,对于不同的应用程序来说,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因此可能无法处理并发事务。
17、在某种程度上,在资源使用和对性能的总体影响方面,并发性和数据库大小是互补的。
18、这个测试案例使用两个用户来模拟查询表申明方法中的并发存取。
19、性能的限制因素是关于进入的数据量的并发数据库连接的数量和可用内存(RAM和磁盘)。
20、可以这样说,异步通信在具有非常高的并发性的场景下可以实现更有效的资源使用,因为线程没有被打开并且可以实现更复杂的流控制。
21、如果您在适当位置有一个可比较的产品服务器,经过一段时间测量其实际负载模式可能对获取精确并发比率有很大的帮助,强烈推荐。
22、系统能够支持的并发的用户数,显示了当用户数增加时应答次数是怎样变化的。
23、这样就简化了许多并发算法的开发。
24、只有在事务提交时才需要数据库写入锁,以确保原子地更新已修改的项,而不受到并发更新的干扰。
25、假设修改相同文件的并发程度并不很高(多少依赖一点运气),那么后续的重试应该会成功,没有冲突。
26、如果并发用户的数量超过100,性能有所下降,这可以是负载平衡的一种候选方案。
27、这个结果演示了并发事务对缓冲池的影响,以及缓冲池的大小如何影响服务器的性能。
28、如果您使用原始设备,或者使用并发访问,那么就可以极大地减少这一时间。
29、并发问题通过在每次更新或删除时比较所提交的版本信息和服务器上的版本信息来解决。
第三篇:程序设计技术(C)教学大纲
C程序设计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C程序设计技术
二、课程代码:18012735
三、课程英文名称:C Programming Technology
四、课程负责人:熊壮
五、学时和学分:56(40+32/2),3.5学分
六、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七、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理工科各专业
八、选课对象:非计算机理工科各专业
九、预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
十、使用教材:熊壮主编.程序设计技术(第三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十一、参考书目:
梁光春、曾
一、熊壮编著.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重庆大学出版.2000 Brian W.Kernighan & Dennis M.Ritchie著.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Eric S.Roberts著.C程序设计的抽象思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Robert Sedgewick著.周良忠译.C算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十二、开课单位:计算机学院
十三、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是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设置的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和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和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是程序设计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本课程通过C程序设计语言介绍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技术,通过对典型实例的算法描述以及相应C语言代码描述展现了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如何组织数据和如何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了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如何将方法和编码相联系的具体程序设计过程,进而向学生传授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应用课程打下良好的程序设计基础。
十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1. C语言数据描述和C程序设计初步
2. 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和C语言的控制结构 3. 数组及其应用 4. 函数与C程序结构 5. 指针与函数 6. 指针与数组 7. 字符串及其应用
8. 结构体类型和联合体类型 9. C语言的文件处理及其应用
十五、课程描述
1.C语言数据描述和C程序设计初步
C程序的基本结构,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基本运算符和表达式运算,数据混合运算及数据转换,算法基本概念及算法描述,最基本的输出函数,最基本的输入函数,常用数学类标准库函数使用。2.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和C语言的控制结构
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基础,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控制结构简单应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穷举思想及程序实现、迭代思想及程序实现、一元高阶方程的迭代解法)。3.数组及其应用
一维数组的定义和初始化,一维数组元素的引用方法,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的定义,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元素引用方法,数组元素值的随机生成,常用排序方法,常用查找方法。4.函数与C程序结构
函数的定义和函数的声明,值参数传递函数调用,指针基本概念和地址值参数传递函数调用,数组参数传递函数调用,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存期,编译预处理基础,多源文件C程序的组织方法(使用文件包含的方法、使用工程文件的方法)。5.指针与函数
指向函数指针变量的定义,用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来调用函数,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作函数参数,返回指针值函数的定义和调用,存储分配标准库函数和动态变量。6.指针与数组
多级指针的定义和使用,一维数组与指针的关系,二维数组与指针的关系,指向由若干元素构成的数组的指针,指针数组的定义和使用,C程序的命令行参数,动态数组的概念(一维动态数组的建立和使用、二维动态数组的建立和使用)。
7.字符串及其应用
字符串的表示方法和字符串的输入输出方法,字符串中有效字符的统计,字符串的复制,字符串的连接,字符串中字符的查找,字符串中字符的插入和删除,字符串的比较和子串的查找,字符串中子串的插入和删除。8.结构体类型和联合体类型
结构体类型和变量的定义,typedef关键字的简单应用,结构体变量的引用和输入输出,结构体变量作函数的参数,结构体作函数的返回值类型,结构体数组的定义和数组元素引用,结构体数组作函数的参数,结构体数据类型与指针的关系,结构体数据类型的简单应用——单链表,联合体类型的定义和变量的引用方法,联合体类型与结构体类型的区别。9.C语言的文件处理及其应用
文件概念与文件类型指针,文件的打开和关闭,文件内部读写位置指针以及文件尾的检测方法,文件中的单个字符读写操作,文件中的字符串读写操作,文件中的格式化读写操作,文件中的数据块读写操作,文件内部读写位置指针的定位操作,随机文件处理基础。10.位运算与枚举类型
位运算符和位运算表达式,位运算的简单应用,位段的概念和定义方法以及位段的引用方法,枚举类型的定义和枚举变量的引用以及枚举类型的简单应用。
十六、学时分配
1. C语言数据描述和C程序设计初步
2. 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和C语言的控制结构 3. 数组及其应用
4. 函数与C程序结构
5. 指针与函数
6. 指针与数组
7. 字符串及其应用
8. 结构体类型和联合体类型
9. C语言的文件处理及其应用
10.位运算与枚举类型
十七、能承担此课的教师:
4学时 6学时 3学时 6学时 3学时 5学时 4学时 5学时 4学时(选学)
教学大纲制定者:熊壮 教学大纲审定者:
第四篇: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程序设计技术
二、学时与学分:56学时(含实验学时32/2)3.5学分
三、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理工科各专业
四、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
五、课程教材: 《程序设计技术(C语言)》(第3版)熊壮,陈策等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六、参考教材: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熊壮,刘慧君,伍星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梁光春、曾
一、熊壮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C语言程序设计》,孙家骕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Second Edition),Brian W.Kernighan & Dennis M.Ritchie,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计算机学院
八、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设置的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和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和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是程序设计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本课程从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出发,以C程序设计语言为教学语言,通过对典型实例的算法描述以及相应C语言代码描述展现了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如何组织数据和如何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了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如何将方法和编码相联系的具体程序设计过程,进而向学生传授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应用课程打下良好的程序设计基础。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C语言数据描述和C程序设计初步
1.C程序的基本结构
2.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
3.基本运算符和表达式
4.不同类型数据混合运算及数据转换 5.C程序设计初步
6.常用数学类标准库函数使用
(二)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和C语言的控制结构
1.C程序控制结构中的条件表示 2.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基础 3.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基础
4.C语言中的其它简单控制结构 5.C语言控制结构应用举例
(三)数组及其应用基础
1.一维数组应用基础
2.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应用基础
3.数组简单应用——数组元素值的随机生成 4.数组简单应用——常用排序方法 5.数组简单应用——常用查找方法
(四)C程序结构与C函数
1.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2.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 3.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存期 4.编译预处理
5.多源文件C程序的组织方法
(五)指针及其应用基础
1.函数与指针的关系及其简单应用 2.返回指针值的函数
3.多级指针的定义和使用
4.指针与数组的关系
5.指针数组和命令行参数 6.用指针构成动态数组(*)
(六)字符串数据处理及其应用
1.C语言的字符串表示方法 2.字符串中有效字符的统计 3.字符串的复制 4.字符串的连接
5.字符串中字符的查找 6.字符串中字符的插入和删除 7.字符串的比较和子串的查找 8.字符串中子串的插入和删除
(七)结构体类型和联合体类型
1.结构体数据类型的基本概念
2.typedef关键字的简单应用 3.结构体数组
4.结构体数据类型与指针的关系
5.结构体数据类型的简单应用——单链表 6.联合体数据类型的基本概念
(八)C语言的文件处理及其应用
1.文件概念与文件类型指针
2.C语言中的文件处理基础
3.文件的基本读写操作和顺序文件处理 4.文件的定位操作和随机文件处理
(九)位运算与枚举类型
1.C语言的位运算及其应用 2.位段及应用
3.枚举数据类型及其应用
十、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数为32/2,实验环境为:
1)WINDOWS 9X/2000/XP/2003操作系统环境; 2)Microsoft Visual C++ 6.0)集成环境;
实验内容参照《程序设计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执行。
十一、说明:
十二、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为40,各部分学时分配如下:
(一)C语言数据描述和C程序设计初步(3H)
(二)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和C语言的控制结构(5H)
(三)数组及其应用基础(4H)
(四)C程序结构与C函数(5H)
(五)指针及其应用基础(8H)
(六)字符串数据处理及其应用(4H)
(七)结构体类型和联合体类型(4H)
(八)C语言的文件处理及其应用(4H)
(九)位运算与枚举类型(3H)
十三、考试方式:
本课程考试由笔试和实践环节考试(考查)组成,笔试为闭卷考试,试题类型为:
1)单项选择 2)程序填空 3)阅读程序题
4)根据算法写程序或者根据程序写出算法描述 5)按要求编写程序
大纲制定者:熊壮
大纲审定者:
第五篇:通用技术感想
通用技术感想
本学期开始了通用技术学习。这几乎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使我感到新鲜。
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在这门课中,老师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滔滔不绝,而是布置完任务后,只在一旁提供技术支持,而任务的主体,则需要有同学们自己组队完成,非常开放。
由于任务量巨大,能否合理安排时间,使团队发挥出它的最大力量,便成了任务能否最出色地完成的决定因素。开始时,由于我们坐得较近,于是便自发地结成一组,可是心却不能很好地凝结成一块。虽说都是朋友,相处了一年了,可是在通技上却相互间一无所知。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制作时也有着擅长的地方和不擅长的。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一点,所以经常自己蛮干,经常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所以即使偶然间也会惊叹于队友的惊人的想象力,但很多时候心中还是怀着不满。
但是这才是相互了解的开始。不同的任务我们尝试着分别完成,有时会契合不上,有时会着急甚至谩骂,但是我们还是会相互为了匹配而改装,最后做成成品。抓取装置完成的相当差,是因为开始时便把目标设定的太高,希望能够精确地纺织人手的形状和所有功能,但是到最后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美好的设计最终草草收尾。在设计越障装置时组员们受了之前的教训,但是也受了之前的刺激,有点蛮干,有点单干,还是觉得以自我为核心,其他人做的都“弱爆了”,往往是一个人在通技教室开夜车,最终做出来自己认为合格的产品。说公道话,做工的确是不错,可是还是因为缺乏讨论的缘故,有些地方设计得不合理。于是组员们又开始了对它的改装。现在想想,其实当时的改装还是不够出色。轮和轴的连接如果用齿轮的话也许会更好,马达也许和主轮的外延相连可以把牵引力提高到三倍,这样的话在测试中可以更加轻松。
通过两个过度,我们最终找到了合理的分配方式,主体项目被有机地分成三个部分,我做最简单的,朴神做复杂的,史大做难的,最后我在进行对整体的优化改良。我认为主体项目部分我们配合得已经不错了,不过还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