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体罚谈教师职业道德
从体罚谈教师职业道德
中庄学校 马彦礼
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教育行政部门行规,或是学校制度中,都明确规定: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然而,个别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变相体罚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人将此归结为这些教师的脾气不好而用心良苦,可实质是这些教师的职业道德出了问题。
固然,许多的体罚,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能够吸取经验教训,从此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可是他们漠视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甚至促使学生产生与教师的敌对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可以毫不留情地说:体罚是教师无能的表现!
教师之所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可塑性极强的少年儿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固然是必须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力量更加重要。
教师职业道德对我们的诸多要求中“爱岗敬业”和对学生的热爱是核心内容。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要基于对教育这一关系国运兴衰的伟大事业的热爱;要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获得成功,就要用博大无私的爱心去关心、爱护、理解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爱能溶化师生间交流沟通的一切障碍,只要扫清这种障碍,便能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学生并没有好坏之分,只存在智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有偏爱和选择。对于某些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如长辈,如朋友,耐心指正;对于他们表现出的哪怕微不足道的优点或进步,我们应给予及时肯定、表扬——一个眼神、一点微笑、一句话语,都可能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花!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大力推行,培养大批具有渊博的知识、健全的体魄、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人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而这一历史使命是无法用陈旧而粗浅的知识、简单而粗暴的方法完成的。我们必须从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师德修养入手,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坚决抛弃体罚陋习,谱写素质教育新篇章。
(本文获“第三届全县教师论文大赛”三等奖)
第二篇:谈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
谈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
山东平原师范学校
李好志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没有教师,人类难以摆脱蒙昧无知的状态。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下一代人的繁重任务,他们用知识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奉献精神架起师生友谊的桥梁。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师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既然教师的地位如此重要,我们必须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从教十年来,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老师对学生的爱,才会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师爱是我们教学上取得成功的前提。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如果我们深层次地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塑造下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丰富的情感,有独特个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我们政治课教师的工作是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情境。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样,教师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对自己的爱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 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和谐师生关系前提,也只有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提高业务水平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提高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和能力。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无所适从。这使我想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名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要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给我们教师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桶水”应该是新鲜的活水源。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到“取之左右皆逢源”,而且还要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捕捉新的教育信息,保持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知道,并认为教师什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德的升华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教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教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
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师道德情感的核心是爱学生,教师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的感情是最纯洁而无暇的,老师惟有以感情为纽带才能让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我们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只能用智慧、情感、意志、信念去施加影响。只有教师把爱均匀的撒向学生,他们才会以真情回报。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政治课中知、信、行三者用情感的纽带联系起来,即首先让学生知道怎么做,然后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让学生认为应该这样做,从而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一个人如果没有为别人着想的观念,没有对他人的关怀,不具有理解他人的情感就不能产生有道德的行为。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培养学生的爱心。从同情、仁慈、善待的基本情感入手,再上升到较高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有爱才有宽容,宽容是沟通人与人情感的桥梁,是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也许,宽容只不过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普通的话语,然而就是这点点滴滴,让我们把浓浓的爱意化作涓涓细流,浸入学生的心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门应深刻地体会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一个教师不能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统一起来,教学过程“剧场化”,就会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产生毁灭性破坏。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教育教学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训斥,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曾有人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这不正是师德升华的体现吗?的确,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各项工作一定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
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更好的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第三篇:谈对教师体罚学生的看法
谈对教师体罚学生的看法(小议教育)
读了以上案例,我的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个敏感的话题——“体罚”。关于教师该不该体罚学生,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看法,绝大部分都是谴责的声音,但我觉得应该区别去对待。
夸美纽斯曾这样赞美教师:“太阳底下再没有比老师这个职业再高尚的了。”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正在不断发育成长的学生,不仅要传授给他们丰富的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任。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身心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如果我们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头头是道的教育,讲台下却为了某些问题对学生轻则罚站或推出教室门外,重则拳脚相加,恶言相加,学生看见我们教师都说一套、做一套,那么他们今后还会相信我们宣讲的东西吗?另外,教师本身就对学生的言行起着示范性作用,我们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人对事的态度。如果我们动辄就体罚,会使学生也学会简单粗暴地去处理问题。严重些的体罚还会伤害学生的身心。
不过,我认为,体罚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可取的,但是要把握好体罚的“度”,充分尊重学生,避免发生变相体罚事件。老师体罚学生有的时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小惩大诫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顽皮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的忍让、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态度,这会让顽劣的学生“有恃无恐”,更不把学习或者教师的劝解当回事。教育部的官员王定华也表示,“教师正当、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
但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实施体罚更是不应该的。学生犹如一块尚未经过雕琢的璞玉,只有经过我们教师的精雕细琢,他才能成为一块美玉。如果我们在雕琢过程中简单粗暴,那么再好的玉石也会在我们手中毁掉。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成、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而犯些小错误是再所难免的。我们教师应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去正确对待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现象,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从而使学生的各种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决不能学生一犯错,就用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去责罚他们。这种责罚既不合法,用多了更会使学生自尊心丧失,养成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工作中应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去威慑学生,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不能用违背师德原则的体罚去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成长中的学生已决定了我们工作的不可返工性:产品坏了可以返工重做,而学生如果在我们的教育下成了次品,那么这种过失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为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除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为他们做出表率外,还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做的效果会远比体罚要好得多。
讲坛,应是一方净土,学生的头顶上,应是一块明净的蓝天,应让学生在净土蓝天中自由发展,而不应成天在教师的呵责中提心吊胆过日子。我们更应该提醒我们自己:三尺讲台,不容玷污!
第四篇:党课教材:谈教师的职业道德
党课教材
从“范跑跑”事件谈教师的职业道德
汶川地震后10天,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发了题为《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 发帖详述自己在地震中弃学生而逃的经历,被众多网友斥责,从此得名范跑跑。“范跑跑”引发了社会舆论对道德伦理的大批判和对教师师德的热烈讨论。所以,今天我们以此为话题,再谈教师的职业道德。
一、首先了解师德的内涵以及师德的内容和特点
1、什么师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还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师德还应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教师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做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即传统的育人。第二,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更应注重传授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的隐性知识,并力求做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不管是狭义上的师德,或是广义上的师德,师德都不仅仅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本身,而应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2、传统师德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师德内容十分丰富,有学者归纳为以下5点:(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3)热爱学生,关心学生;(4)因材施教,循循善诱;(5)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核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的根本定位。一般来说,教书是指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要求,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目的。这是“业师”。育人是指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的显性或隐性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这是“人师”。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尤其是人格、道德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要有知识,为范要有美德,知识和美德在教师身上和谐统一,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3、现代师德的新的内涵。
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目前,我国教师总体收入并不高,献身教育是一种精神境界,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3、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
5.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研究表明,一个科技人员应用知识的总量,大约只有20%是在传统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其余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需要而获得的。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那么原有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二、“范跑跑”事件说明了什么:“范跑跑”事件是传统师德失范的典型表现。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嬗变,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为师不廉、厌岗怠业、非人道对待学生等形形色色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而“范跑跑”正是师德失范的典型表现。其实,在地震来临的危急时刻,作为一个普通人,范美忠的逃跑可以理解为本能,理应得到宽容。然而,我们可以宽容范美忠,却无法原谅范美忠老师——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范美忠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位课堂上的老师。任何一个人都是普通人,但在特定场景下可能负担有特别的责任。因此说,每个职业都有它必须“高尚”的时刻。教师有责任保护学生,记者有责任在危险的地方报道新闻,警察有责任保护公民,士兵有责任守住阵地,官员有责任遇险而上,这都是基本的职业准则。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教师有保护学生的责任。这种责任也是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第四十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当地震突发时,学校、教师无疑承担着优先救护学生的法律责任。
三、“范跑跑”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师德的总体状况是好的,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灾区的广大教师始终把学生的生命放在首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以爱书写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师魂。但是面对社会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教师师德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符,“范跑跑”就是典型案例。作为教师都应该反思,在新时期,我们应当奉行怎样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守住教师的道德底线呢?
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来看,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因此,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升华。在师德教育中,应始终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使教师不仅掌握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而且要树立依法执教的意识。
传统师德观把师德看作纯粹是道德的范畴,而并没有给予法律支持。现代师德则要求争取法律支持。师德建设需要法律的支持,这是由道德的特点决定的。道德规范属于一种软调节,其明显特征是非强制性。在当今利益关系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只靠道德来解决师德问题显然是不够的。正如范美忠所言:“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但《教育法》并没有规定在地震时,老师一定要救学生,我一个人跑了,没有违法国家法规。”师德建设的法律支持就是把教师最基本的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将其系统化、具体化、明确化,使之成为教师易于遵循且带有法律权威的行为准则。
1997年国家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加了“依法执教”的内容,并列在首位。依法执教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除了作为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外,更要遵守与教育孩子行为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依法执教作为师德的底线,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只要注意律己,是不难做到的。
作为教师,如何守住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实现传统师德的现代转换,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的课题。同时,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思考,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面对各种诱惑,自己怎样去做,才能不辱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无比崇高而又光荣的称号!最基本的,我认为,也许正如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所说:我们可以不崇高,但是不能允许无耻!。
最后,让我们共同学习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2008年9月1日发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五篇: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爱岗敬业,以身作则”这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以身作则”的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爱岗敬业,以身作则”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
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只要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到这种平凡的工作上,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和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近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信息、交流等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协和的亲切感。因为我们的工作,使无知的顽童变成了优秀学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所以,我们也会感到很欣慰。
二、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腔热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作到的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乐于把爱献给全体学生是我们必备的道德素质。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隐私。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
三、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同样的鼓舞和期望。作为教师,应从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点。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身体素质好,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就鼓励他们在体育方面多下工夫;有特长的学生,就帮助他们选好目标,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好专长,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思想品德,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四、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往往总是把对学生真诚的爱用美好而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文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应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而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
总之,我们应做到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正为范,塑造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我们只有把“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