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X公司科技创新助力转型升级典型案例
XXXX科技创新助力转型升级典型案例
一、公司简介
四川XXXX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1995年,传承电线电缆制造历史,是四川地区知名企业。经过20年发展已成为年产能25亿,人员300余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诚信、感恩、高效、创新”为己任,专注于“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电线电缆的研究与应用,主导产品有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装备用电缆、通信信号电缆、裸电缆、矿物绝缘防火电缆、光伏电缆、核电电缆、预分支电缆、低烟无卤阻燃电力电缆、耐火电缆、汽车电缆、特种电缆等上百个系列,几千个规格的产品。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四川省建设创新型企业称号,与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科分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正在筹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坚持环保型和节能型产品的研制,创造了多项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申报了4项发明专利和25项实用新型专利。
2012年公司推出高科技专利产品无机矿物绝缘金属轧纹护套柔性防火电缆(YTTW),该产品能够在950度高温下持续供电三个小时,并填补了西南西北区域同类产品的空白,于2014年通过了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经鉴定该产品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多年来,XXXX累计获得各类荣誉100余项,被评为“四川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所用产品”指定企业、中国石油一级战略优质供应商和“军用物资采购供应商”,连续多年荣获“国家AAA级客户满意单位”、“四川省名牌”、“四川省质量信用AAA级企业”,被成都市政府列入“政府投资、政府采购”配套企业。现在,XXXX已成为国家电网等多家电力公司、保利等多家地产开发企业以及中国石油等多家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服务商。
未来,公司将秉承“持续经营、贡献社会”的企业使命,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管理先进、质量卓越、技术领先的民族品牌,为国家和地方的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转型升级历程与成效
20年的发展,四川XXXX有限责任公司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是创业初期。
这个阶段XXXX从单一产品(电线生产)到被纳入国家农网改造工程,产品列入国家经贸委推荐目录,这一阶段花了整整10年时间。
1995年5月,董事长陈尔金接管了成都市XXXX厂,当时员工不到三十人,厂房设备简陋,市场不稳定,对新蓉在行业中立足提出巨大挑战。针对这种情况,XXXX提出了三大攻坚战略:一是产品深耕,规范生产流程,狠抓产品质量;二是市场开拓,客户为上,以诚信、优质、服务为宗旨。三是企业改制,由家族经营管理机制转变为内部持股的、集体决策经营管理机制。通过整整十年的奋斗,公司先后完成了对产品的安全认证工作和产品鉴定工作,同时在业界首批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97年公司产品被纳入国家经贸委、国家机电部,国家城乡电网改造工程使用产品的推荐目录。由此,新蓉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二是快速发展期。
从2005年开始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公司的第一次转型升级,创业初期十年耕耘,XXXX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快速增长的电线电缆制造商,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决定用品牌创新引领企业发展,让XXXX走上品牌发展之路。鉴于此,公司制定了三大行动纲领:扩规模、创新品、深化管理。扩规模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生产厂房及办公用房的改扩建工作,改扩建面积达两万余平方米,二是产品规模扩张,购置新设备,扩大产品系列。创新品,就是要重点生产环保节能型产品,占领市场先机。深化管理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实施内部管理内审机制,和绩效管理考核机制。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确定了以勤劳朴实,止于至善为根基,诚信,感恩,高效,创新的企业文化。依托着这样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XXXX只花了五年时间便先后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四川名牌产品,质量AAA级企业,通过ISO14000和OHSAS18000环境认证、和职业健康安全认证管理体系。
第三是创新转型期。
2010年,伴随着国家经济调控,线缆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产品同质化程度加剧,为此XXXX对企业发展进行了新的定位: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赢得长远的竞争优势,为此公司确定了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来驱动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XXXX的第二次转型升级。
公司与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科分院等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申报并获得4项发明专利技术和25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时参与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四川地方标准的起草和制定,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的发展之路。
三、从制造到智造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的XXXX已经成为国家电网中的多家电力公司,万科等多家地产开发企业,以及中建、华西集团、成都建工集团、中铁建和中国石油等多家大型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服务商。
今天的线缆行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成本价格、品质、交货期和服务就成为了关注焦点,基于互联网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正在挑战传统的经济模式,工业第四次革命的浪潮迫在眉睫。
面临巨大的挑战XXXX要从众多市场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只有通过精益化改造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市场的响应速度,最终通过二次创业将XXXX转型升级为智慧型生产企业,站在发展20年的新起点上,2015年是XXXX二次创业的历史元年。
下一个目标,就是通过传统经营模式的革新,通过智能工厂建设,以及围绕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XXXX要结合自身发展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智能工厂建设。第一阶段到2025年,首先是要打好基础,制定智能工厂标准、突破核心基础部件并实现关键制造装备和生产线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做好智能工厂初级阶段即以智能制造装备为基础的数字化工厂的试点示范。第二阶段则是到2030年,可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工厂。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调整人才结构,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公司要提前规划,有意识地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和高级研发人才队伍,逐步减少纯劳动性质员工的引入,积极应对人才需求变化。大力推进精益管理、柔性制造、智能工厂等现代管理思想的应用,逐步建立信息化、高科技化、自动化的生产和管理流程。
公司将按照“特种差异化,品牌专业化”的产品创新策略,把XXXX打造成一个管理科学、素养一流、结构合理,在同行业中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的小巨人,以全价值链精益化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建设为推动,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全面推进基于精益思维的协同制造系统,逐步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由传统制造向智慧制造的转型升级。
第二篇: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典型案例
一、专家点评
一家以食用菌生产为主要产品的农产品企业,在短短的几年中,申报了项国家专利(发明4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设计8个),发表十余篇论文和科普文章,编辑出版5本专著,这不能不说是创新的典范。也正是因为具有如此的创新业绩,公司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一系列食用菌生产和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的主要参与者。
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功创新与主动的学习与知识获得是分不开的。XX公司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积极与世界上相关国家或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协作,主动参与本领域的各种学术活动,使XX公司广泛获得了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信息,为其有效的创新奠定了条件。
XX的意义也不只在于其是一个成功的创新企业,更在于它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创新传播和扩散着。为了使其创新成果及时运用,创造更多效益,XX主动为农民免费提供新技术指导,积极引导农户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新技术,而且为广大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二、企业简介
XX公司是浙江省集食用、药用真菌的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企业,承担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农业厅、杭州市科技局、西湖区科技局的多项科研项目,为杭州市引进和推广22中珍稀食用菌。XX的技术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带动了30多个县市的农民、下岗职工的就业和致富。
XX公司与22个国家建立了科研协作或贸易关系,食用菌菌种、食用菌产品及菇类提取物产品在国内为享有盛名。“XX”牌食用菌系列产品荣获200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优质农产品银奖、2002~2005年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银奖和优质奖。公司申报了16项国家专利。
三、创新历程
公司通过承担国家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农业厅、杭州市科技局、西湖区科技局的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6年,XX公司研究成果获杭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承担的浙
江省科技厅科研项目,于2006年8月通过浙江省科技厅成果鉴定。项目中的创新产品食用菌灭菌添加材料“促酵剂”是公司的拳头产品,是公司通过近20年的摸索,创新研制而成的高科技产品,在承担国家科技部星火项目中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中的低温灭菌,可以有效降低灭菌温度,使培养料短时间内升温发酵,节约大量能源材料,同时并不产生甲醛等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测结果表明:使用促酵剂生产的食用菌甲醛含量在无危害范围之内。该产品解决了国内外食用菌生产的低温灭菌问题,在食用菌生产实践中产生较大影响,使用促酵剂后,毎生产1000袋食用菌可以节约200元~400元。2007年产品一经推广,各地订单分至而来,客户纷纷主动上门要求合作,截至2008年上半年产品已覆盖27个省市区。
公司独立研制的应用液体菌种只需要7~10天的生长期,改变了过去食用菌固体菌种需要35天左右的情况,大量节省了人工劳力。XX研制的“便携式食用菌菌种瓶生产设备与工艺”和“食用菌筐式栽培生产工艺”解决了在都市进行食用菌栽培、观赏的需求,适应了都市的发展,开辟了食用菌生产的新路子。这些技术配套的解决了我国食用菌行业存在的缺陷,在应用地区使生产成本普遍下降5%,并取得了产量普遍提高10%的效果。
四、创新成效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在5年时间里先后研究出了一系列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和配套设备,如等。自公司创建以来,共申报国家专利16项(发明4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设计8个),发表论文9篇、出版专著1本。
2002年以来,为了促进食用菌产品的快速发展,XX公司参与了中国食用菌协会香菇行业标准、庆元县香菇原产地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XX农产品公司与杭州市食用菌协会一道先后起草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食用菌生产和产品质量地方标准——《蘑菇商品标准》、《草菇商品标准》、《杏鲍菇商品标准》、《鸡腿菇商品标准》、《茶树菇商品标准》,以及杭州市农业标准规范——《蘑菇生产技术》、《鸡腿菇生产技术》、《草菇生产技术》、《杏鲍菇生产技术》、《茶树菇生产技术》,并由相关部门颁布实施,为食用菌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典型案例
一、专家点评
一家以食用菌生产为主要产品的农产品企业,在短短的几年中,申报了项国家专利(发明4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设计8个),发表十余篇论文和科普文章,编辑出版5本专著,这不能不说是创新的典范。也正是因为具有如此的创新业绩,公司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一系列食用菌生产和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的主要参与者。
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功创新与主动的学习与知识获得是分不开的。XX公司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积极与世界上相关国家或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协作,主动参与本领域的各种学术活动,使XX公司广泛获得了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信息,为其有效的创新奠定了条件。
XX的意义也不只在于其是一个成功的创新企业,更在于它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创新传播和扩散着。为了使其创新成果及时运用,创造更多效益,XX主动为农民免费提供新技术指导,积极引导农户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新技术,而且为广大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二、企业简介
XX公司是浙江省集食用、药用真菌的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企业,承担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农业厅、杭州市科技局、西湖区科技局的多项科研项目,为杭州市引进和推广22中珍稀食用菌。XX的技术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带动了30多个县市的农民、下岗职工的就业和致富。
XX公司与22个国家建立了科研协作或贸易关系,食用菌菌种、食用菌产品及菇类提取物产品在国内为享有盛名。“XX”牌食用菌系列产品荣获200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优质农产品银奖、2002~2005年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银奖和优质奖。公司申报了16项国家专利。
三、创新历程
公司通过承担国家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农业厅、杭州市科技局、西湖区科技局的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6年,XX公司研究成果获杭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承担的浙江省科技厅科研项目,于2006年8月通过浙江省科技厅成果鉴定。项目中的创新产品食用菌灭菌添加材料“促酵剂”是公司的拳头产品,是公司通过近20年的摸索,创新研制而成的高科技产品,在承担国家科技部星火项目中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中的低温灭菌,可以有效降低灭菌温度,使培养料短时间内升温发酵,节约大量能源材料,同时并不产生甲醛等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测结果表明:使用促酵剂生产的食用菌甲醛含量在无危害范围之内。该产品解决了国内外食用菌生产的低温灭菌问题,在食用菌生产实践中产生较大影响,使用促酵剂后,毎生产1000袋食用菌可以节约200元~400元。2007年产品一经推广,各地订单分至而来,客户纷纷主动上门要求合作,截至2008年上半年产品已覆盖27个省市区。
公司独立研制的应用液体菌种只需要7~10天的生长期,改变了过去食用菌固体菌种需要35天左右的情况,大量节省了人工劳力。XX研制的“便携式食用菌菌种瓶生产设备与工艺”和“食用菌筐式栽培生产工艺”解决了在都市进行食用菌栽培、观赏的需求,适应了都市的发展,开辟了食用菌生产的新路子。这些技术配套的解决了我国食用菌行业存在的缺陷,在应用地区使生产成本普遍下降5%,并取得了产量普遍提高10%的效果。
四、创新成效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在5年时间里先后研究出了一系列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和配套设备,如等。自公司创建以来,共申报国家专利16项(发明4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设计8个),发表论文9篇、出版专著1本。
2002年以来,为了促进食用菌产品的快速发展,XX公司参与了中国食用菌协会香菇行业标准、庆元县香菇原产地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XX农产品公司与杭州市食用菌协会一道先后起草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食用菌生产和产品质量地方标准——《蘑菇商品标准》、《草菇商品标准》、《杏鲍菇商品标准》、《鸡腿菇商品标准》、《茶树菇商品标准》,以及杭州市农业标准规范——《蘑菇生产技术》、《鸡腿菇生产技术》、《草菇生产技术》、《杏鲍菇生产技术》、《茶树菇生产技术》,并由相关部门颁布实施,为食用菌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创新驱动助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助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包头市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14年末,包头市民营企业累计发展到32035户,注册资本(金)1242.4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08%和19.22%,民营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包头市民营企业要不等待、不观望,牢牢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靠创新驱动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转型升级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2013年开始,包头市经济增长告别两位数快速发展时代,进入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这一方面是由于“三期叠加”阶段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包头市产业资源能源依赖程度较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容易受经济波动冲击的实际决定的。近年来,包头市钢铁、电力等主导产业一直面临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主要由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这些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持续加大。为此,包头市一方面大力调整存量,坚决关闭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做优增量,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引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已在钢铁、铝、装备制造、稀土等方面进行了产业转型和技术引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包头市民营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也不断加大。一方面,全市民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另一方面,从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原材料价格和用工、用地、资本使用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加,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使得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强力挤压。从民营企业的内部因素来看,包头市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制的,层次低、规模小,企业治理模式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家管理能力不强,普遍存在缺乏技术、资金、人才的困难。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体是企业,突破口就在转型升级。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不仅是提高全市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民营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势在必行。民营企业要主动研判产业和科技变革大势,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寻找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靠大力创新驱动实现企业发展。
二、创新驱动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创新驱动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是民营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只有坚持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
包头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0多万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3家,各类研发机构145家。近年来,包头市一直致力于搞产学研一体化,引进知名院校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铁用轨等一大批产品研发成功,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民营企业主动转型的意愿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明显增强。一方面,要依托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上下功夫,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新型化,让老树开出新花;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让新芽长成大树,推动经济发展更趋稳定。
民营企业占包头市企业总数的70%以上,是创新的生力军,在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上半年,包头市工商联开展了中小微企业产学研综合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市不少民营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切入点,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改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自主品牌。一些优秀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挂牌上市,实现了企业效益的成倍增长。比如,高新区包头市展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自治区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同时我们也看到,包头市民营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依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创新要素获取难、技术创新服务不足、企业创新能力弱、创新环境不公平等。加之大多数民营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欠缺,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创新的步伐。
三、不断优化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环境
一是要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要紧紧抓住包头市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和研发机构的契机,把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与北大科技园产业化、清华科技园启迪之星产业集群、浙江大学包头工业技术研究院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中国农大、北京科技大学的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便捷。二是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与企业合作机制灵活的优势,推动自身企业创新。今年,包头市将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三是加快完善创新环境。积极推动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工商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执行力直接关系到各项职能作用的发挥。我们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一是努力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工商联的构成主体和存在基础,要进一步加强与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沟通联系,认真做好新会员的发展工作。当前要特别注意发展科技创新力和市场开拓力强的企业会员,把那些有实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及时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二是进一步扩大工商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推出一批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非公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民营企业家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全社会重视和关心民营企业家”的舆论氛围。三是全面提高工商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把提高执行力作为履职尽责的基础,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切实推动工作目标落实;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推进机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各项职责任务的圆满完成。
(作者系包头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刘 佳
第五篇:加快科技创新 力促转型升级
加快科技创新 力促转型升级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 杨 桦
近年来,兴文县按照全市“拓展工作年”和“科技春天行动”要求,以科技富民强县为目标,坚持突出“三创新三培育三拓展”工作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不断推进全县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激励引导,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按照产业扶持方向,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金为支撑,民间、外资等各类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2010年,我县科学技术经费预算支出达
1.3%以上,要求乡(镇)科技投入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0.5%以上,其他单位也安排一定经费用于科技工作。一般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费用不少于年销售收入的1%,中型以上企业要达到2%以上。同时,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调,搭建各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带动更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二、着力成果转化,创新开展科技项目储备争取和实施
围绕“科教立县”发展战略,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加大项目调研、论证力度,重点储备、申报、争取、实施一批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加大对特色效益农业、煤硫化工、盐卤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产品的支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加大脱毒洋芋、木薯、猕猴桃、僰乡脆李、竹类、烤烟、蚕桑等优质新品种以及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着力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特色示范园区。二是研发、引进山地乌骨鸡、有机茶叶、竹笋保鲜、淀粉精深加工、食品包装、农副产品综合开发等新技术,加大产业链培育力度,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和附加值,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以煤、硫、盐、水泥等资源综合开发新技术应用为重点,创新煤矿故障监测诊断及灾害预防控制技术,引导企业利用煤矿瓦斯、水泥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开发以及洗选煤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四是加强硫化工高附加值产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新技术新工艺引进。五是加强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苗医药发展、疾病防治、石漠化综合整治、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等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三、突出示范带动,创新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行动
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和管理机制,坚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培养人才、促进发展”的选派原则,围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科技项目的实施,拓展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特别将已掌握专业技术、有创业激情的返乡农民工选派为科技特派员。将同一产业或科技项目的科技特派员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建立首席科技特派员制度,定期开展学术和经验交流,开展科技特派员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推动科技人才服务基层与创新创业。
四、整合科技资源,着力培育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企业、行业、社会“三方”区域创新体系。要通过整合优质科技资源,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等多项措施,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我县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在行业和区域创建各类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
盟,引导和带领区域和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通过丰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完善“三级” 科技服务体系等,努力为社会提供公共科技服务。
五、强化智力支撑,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针对制约我县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一步整合资源,务实开展科技人才培训。一是加强对农村乡土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需求送培科技人才到大专院校进修或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现场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村科技人才的科技水平。二是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才培训。依托科技项目,特别是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科技项目,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立足实践进行培训,通过项目实施完成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科技人才的技术水平。三是加强对科技管理人才的培训。通过对科技管理人才培训,提高其科技管理与服务水平,使科技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专业化,为科技发展搞好服务。今年继续选派10名以上的各类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培训。
六、立足资源优势,不断拓展科技交流合作领域
一是围绕我县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全面推进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院等院校在新型化工、能源、建材、特色效益农业等产业的全面合作,在矿山安全生产、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兴文山地乌骨鸡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根据企业产品特点、技术支撑需求及发展方向,引导企业与相关院校所进行对接,共建研发中心,使企业成为高校院所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化程度强、能尽快实施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四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科技进步奖励大会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组织开展科技进步成绩突出通报活动,对我县科技进步有突出贡
献的企业和科技人才进行奖励,努力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培育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七、坚持突出“三性”,不断拓展科普宣传服务平台
坚持突出科学技术普及的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以编制《兴文县“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契机,在抓好“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等经常性科普活动的同时,加大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力度,大力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中科协Ⅳ科普大篷车”、《科技大观园》电视专题栏目、“石海科技网站”宣传平台的作用,普及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结合科技特派员行动、科技项目实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工作,努力提高科技普及覆盖率。
八、积极宣传引导,不断拓展知识产权战略内涵
大力宣传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着力提高我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提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能力。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进机关、进企业、进社会活动,开展好“专利宣传月”和“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普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围绕我县重点企业、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促进行动,推动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工作领导、设立机构、配备人员、建立制度、落实经费。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应用和产业化。继续开展专利资助与奖励工作,鼓励发明创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