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宋庆龄北京故居有感
参观宋庆龄故居有感
最美人间四月天,4月16日(农历三月初十)综合业务党支部组织大家踏着和煦的春风,来到了位于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实实在在的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党性修养、廉洁奉公的深刻教育。
在故居专业讲解员的详尽介绍下,全面、深入的进行了参观学习。先后参观了宋庆龄生平展序厅、鸽子房、宋庆龄生前所居住的客厅、书房、卧室和孙中山宋庆龄廉洁思想与实践专题展览厅。
序厅分别从“求学立志”、“风雨同舟”、“继承遗志”、“团结抗日”、“迎接曙光”、“杰出领袖”、“心系人民”、“国之瑰宝”八个部分向大家展示了宋庆龄同志的生平事迹,生动地呈现了宋庆龄同志为了中国的自由平等而奋斗不息的辉煌一生。我深深地被宋庆龄同志的伟大爱国情操和救国救民的慷慨奉献精神所感染,对妇女儿童事业如此慷慨的宋庆龄,在平时的生活中却非常节俭。作为国家领导人,她经常要出席许多外事活动,但她的衣服却非常少。起居室、卧室等的生活用品也极尽简朴。特别是在参观《天下为公,共进大同——孙中山宋庆龄廉洁思想与实践专题展览》时,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孙中山、宋庆龄共进大同的光辉思想和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历史的文字和图片记录着两位伟人为民鞠躬尽瘁,廉洁自律的一幕幕。今天,在党着力开展“反四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两学一做”的大背景下,实地感受伟人情怀,接受爱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开展支部经常性的教育,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依托“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不断完善的主动性,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更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
感受伟人情怀,知晓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鲜明的对比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亟待改正的问题。不断在实践中强化宗旨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在平凡的岗位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展现个人价值;增强奉献精神,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满腔热血和岗位职责化作励志图强、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才能不枉负青春,不辜负党的培养和教育。
第二篇:参观宋庆龄故居有感
参观宋庆龄故居有感
前年到北京出差之余,参观了位于后海的宋庆龄故居。故居原是好像是溥仪父亲载沣的王府,后由政府划拨改建,宋庆龄在此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九年。
故居里,绿树掩映着一座座青砖红墙的宅子,楚楚亭台楼榭,风景秀丽。时值深秋,故居内举办了菊展。菊花象征着高洁,与主人的品格相配。故居里有一座楼,是宋庆龄日常起居、办公、接待客人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起居室也成了抢救室。故居还有一个纪念馆,用图片展示了宋庆龄的一生。
小学时我读过一本书,叫《宋氏家族第一人》,讲他的父亲宋耀如的奋斗经历;高中时读过《宋庆龄评传》,后来还读了一本美国人写的《宋家王朝》,对这个传奇家族和故居的主人多少有点了解,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图片,很容易耐着性子一张一张的看下去,对图片下面的介绍文字,能一字一句的读下去。
在所有介绍中,令我难忘的一组图片和实物是讲她在病重弥留之际,全国各地的群众写来的慰问信,信封上的地址有的简单到:“北京,人大常委会,宋副委员长(收)”。有的信寄来了祖传的药方。在那段时间,人民日报每天在头版向全国发布关于宋庆龄的病情公告,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内容让我感到震撼,立刻理解到“爱戴”两字的内涵,体会到何香凝先生用“国之瑰宝”形容她的用意所在。
不知道这样的事情,现在。。。
第三篇:参观宋庆龄故居有感
参观宋庆龄故居有感
四月5日,农历清明节,我们测控党支部来到了什刹海畔,参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主席宋庆龄同志的故居。有道是“**故居赏海棠,绿叶无心花自香,后海恬静春光好,碧水温馨润红妆”。这座雅致的小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美丽。
当然,比西海棠的美景更重要的是这位曾经的中华民国第一夫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生平展示。在展馆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未曾在课本中学到的关于宋庆龄同志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痕迹。而这些点点滴滴更加深了我们对她的了解。比如,其中有斯大林赠送宋庆龄的轿车、周总理赠送宋庆龄乔迁此地之喜的画屏、宋庆龄同志与中华民国主席孙中山的结婚照,更有宋庆龄同志早年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求学时登上校刊的照片,看着当年的她,也和现在处于大学中的我们一样,青春无限,朝气蓬勃。
也许当时的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会发起并组织了“保卫中国同盟”,支援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游击区的抗日斗争,以及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致力于妇女、儿童的福利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是,就是一步一步,坚持自己的信念的走下来,宋庆龄同志成为了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流芳千古,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的伟大的女人!
---------------Cao Hang
第四篇:参观宋庆龄故居感想
参观宋庆龄故居感想
建筑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每一幢古老建筑都有着自己不同寻常的过去,每一栋名人故居都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今天,我们来到了位于淮海中路上的宋庆龄故居,寻访伟人足迹,了解宋庆龄奶奶奋斗的一生。令我感触至深,宋庆龄奶奶那动人心弦的伟大业绩,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宋庆龄故居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红顶白墙的漂亮小洋房,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楼前有草坪和停车场,楼后是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林木木茂盛,各种鲜花由于季节的原因倒不多见,花园的四周种了40株百年香樟,四季常青,环境优美。
一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雕像,用汉白玉雕刻的,栩栩如生的宋庆龄的坐像,雕像神态非常慈详,抬头看到的是楼门口挂着的“宋庆龄文物馆”的匾额。径直往里走,院子里的车库中停放了一辆大红旗轿车,一辆吉姆牌轿车,这都是宋庆龄生前坐过的轿车,而那辆吉姆牌轿车还是由斯大林赠送的。然后进入室内,听取讲解员的介绍,故居内的陈设保持宋庆龄生前原样,收藏着大量的宋庆龄的遗物,总数在一万件以上。室内还存放着一架钢琴。二楼是卧室和办公室,室内的一套藤木家具,沙发和茶几是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室内摆放着孙中山18岁时的照片和孙中山逝世前一年与宋庆龄的合影。书桌上放着她生前使用过的文具用品。二楼走廊里,挂着宋庆龄1951年接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时的照片。室内不许拍照,只能静静地听,听完了介绍,我们又仔细地一件一件文物参观了一遍。
宋庆龄把这里视为她的家,她说到北京是去上班,回到上海就是回家。宋庆龄从1948年到1963年这15年之中,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宋庆龄上海寓所的遗物“就地保管、就地处理”,其故居辟为永久性纪念地的指示精神。1981年10月,宋庆龄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遗物进行全面的清理,对房屋进行局部维修。1994年改名为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庆龄故居藏有大量的书籍,据介绍宋奶奶一生酷爱读书,少年时代,她就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大学毕业后,宋奶奶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理想毅然回国,担任了孙中山先生的助手,开始了长达七十年的革命生涯。
宋庆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位女性,她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一直让世人仰慕,被誉为“国之瑰宝”。在临终前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主席”称号,享年88岁。
思绪万千,让我从宋庆龄奶奶身上悟得了一个道理: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宋庆龄奶奶一生中,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私无畏,百折不挠,勇敢地同敌对势力作斗争,把全部的爱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世界和平事业,爱国爱人民的宋奶奶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我想宋庆龄最让人们敬佩的是她孜孜不倦的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贡献,无论是建国前为国家命运而在战乱中的四处奔走,还是建国后为祖国建设的不懈努力,都证明了其爱国的伟大品格,爱祖国高于一切。参观宋庆龄故居,感怀宋庆龄,使我的爱国之心更加强大。
宋庆龄因为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国际和平奖金,用这些钱,她完全可以过上十分舒适、十分体面,甚至是豪华的生活,但是宋庆龄看到山区的环境、医疗设施都很差,孕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她不忍心看到这么多孕妇因为难产和肚子里的新生儿一起死去。所以把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福利院,建造了一座“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见到有困难的人,我们要像宋庆龄奶奶那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
在她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宋庆龄一直都没有亲人陪伴左右,她是孤独的。可是,在她心里装的却是对所有人民的爱。和她朝夕相处的工作人员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她必定会让他们休息治疗;谁家有个天灾人祸,她必定会解囊相助;她会为工作人员添置寒衣;她会为工作人员的子女和警卫战士购置文具,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宋庆龄的一生,充满了爱和信仰。她把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安危与自己紧紧相连,她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第五篇:北京茅盾故居参观有感
北京茅盾故居参观有感
“那月亮的好像温情似的淡光,反而把黑暗潜藏着的一切丑相幻化为神秘的美,叫人忘记了提防。”
文章开头这句话出自茅盾先生1934年中秋后写的散文《谈月亮》,我是第一次尝试看茅盾先生的散文,而在看完这篇散文后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月亮从来是纯洁无瑕的象征、黑夜前行的希望、游子乡愁的寄托,何以在茅盾先生看来月亮是一个大骗子。我对茅盾先生他的经历、他的故事充满了好奇。
借着在北京读书的机会,我有幸参观了茅盾先生1974年至1981年逝世以前居住的地方,这座不大的二进式四合院位于北京南锣鼓巷的后圆恩寺胡同13号,同周围的深宅大院比较并无不同,甚至还有些毫不起眼。在未踏入故居前,我就看到了门内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的金字黑大理石横匾,远远的就让人产生了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在不经意间会调整自己的步伐,缓慢再缓慢;控制自己的声音,小声再小声。进入故居,我看到在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一尊白石膏的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塑像有一些时间磨损的痕迹,可是茅盾先生的神态依旧很清晰,坚挺的鼻梁、笃定的眼神、利落的发型都清晰灵动地表现出茅盾先生独立而又带有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和文学思想。在塑像前有一个方形的葡萄架,葡萄架上还装了一个秋千,是茅盾先生准备给孙女玩耍的,如今秋千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只是隐隐地还能感受到当时的那份欢笑,感觉还在。前院真就是个标准的四合院,南屋、北屋、东屋、西屋,一面不落,这些房间都是茅盾先生的生平展览,里面陈列着茅盾先生生前的图片以及实物,包括信件、手稿、作品以及他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一件件的浏览,一件件的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茅盾先生当时的心情,我会感觉有些神奇、感到不可思议,这样近距离的去接触一个历史名人,就像是穿越了时空,在与他对话,又好像是在自言自语,和另一个自己交流。总之会惊讶、会感叹在他笔下革命历史与文学创作的完美结合。
来到后院,就更加能够体会到这位不平凡的文学作家的日常生活琐碎了。从会客室到卧室,一直都是简单淳朴的装饰风格,单人床、木桌、冰箱依旧还保留着他在世时的模样,尤其是这床边的木桌,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没有什么比它更重要了吧。想到这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茅盾先生俯首创作的画面,又想到了他在1976年提笔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我走过的路》,是那么的不愿,又那么的无奈,写下了:“自知来日无多,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心情,也许换做是任何一个暮年之人都会感同身受,只是对于茅盾先生而言多少有些可惜罢了。
时间走着,我也走着,不知不觉茅盾先生的故居好像就这样参观结束了,再次返回到前院,我发现自己遗漏了一处,那就是中国茅盾研究所办公室,可惜房门早已上锁,只是透过窗户依旧还能看见房间内的办公设施,还有几盆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盆栽。我并不了解这里发生过什么,也许曾经有那么一群人,那么一群专业的了解茅盾先生的人聚在这里,研究讨论着茅盾先生生前的种种事迹,或者追忆着这位老人。35年过去了,北京茅盾故居基本保持完好,也许是因为来到这里的游人并不多,同其他名人故居、历史遗址相比,这里也确实有些旧了、有些偏僻了,然而对于了解茅盾先生的人而言,这样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故居留给后人的价值并不是可以这样衡量估算的。
细数一下,茅盾先生在这小小的四合院里生活了六年多,也许对他的人生而言这段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却为他的晚年生活抹上了一片色彩,留下了对人生、对社会、对创作更深入的思考。其实茅盾先生的故居不止这一处,而北京也只是他的第三个家乡,不过在这里他从一位文学创作者转型成为了中国文化领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这里他克服困难、倾注全力编写了长篇回忆录,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也许曲折也许遗憾也许满足的一生。
我们应当缅怀茅盾先生,感谢他留下了他的作品、留下了茅盾文学奖、留下了他的精神来激励今天的文学创作。而我感激茅盾先生,感激来到了北京,这样的一次参观,跨越了时空的交流;这样的一篇散文,明白了月亮的“教育”,其实需要多一些思考,再多一些判断。